河南省洛阳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历史二轮复习:晚清时期学案设计(无答案)

合集下载

河南省洛阳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历史二轮复习:工业革命时期 学案设计(无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历史二轮复习:工业革命时期 学案设计(无答案)

世界近代史:工业革命时期二、课本回顾㈠政治①权力制约与平衡:由议会掌握立法权,内个政府掌握行政权;政党政治②法律化、制度化:以立法形式来巩固民主制度③妥协性、平衡性:民主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④曲折性、渐进性: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⑤多样性、特色型: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⑥时代性、互动性: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德意志统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于工业革命时代。

经济推动政治,政治保障经济。

⑦阶级性、统一性: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由普选选举下议院议员。

㈡经济1、新航路开辟㈠地理大发现⑴概念:15到17世纪欧洲船队从海路寻找新的贸易路线促进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

⑵立场:欧洲中心⑶发现成果: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㈡哥伦布交换,又称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物种交流)、人种(包括欧洲人与非洲黑人)、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物种交流:五种(玉米、马铃薯、木薯、番茄、番薯)㈢商业革命⑴含义:商品经济发展引发金融、保险、投资、社会经济理论方面变革并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经济主导。

商业革命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前奏。

⑵表现:①商品种类增加;②贸易规模和范围扩大;③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④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⑤世界市场的形成⑥商业强国崛起和价格革命㈣价格革命(物价革命)⑴表现: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出现假币,投机活跃。

⑵作用:封建主衰落;工商业资产阶级崛起欧洲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瓦解三、关键突破材料一、1688年6月18日(旧历),七名英国贵族(四名辉格党、三名托利党),写信邀请玛丽公主的丈夫、联合省最高执政奥伦治·威廉入主英国。

光荣革命实现了威廉派、辉格党与托利党博弈与妥协。

威廉是贵族们请来“拯救”英国的,威廉的军队也对贵族们构成威胁;辉格党主张由议会决定王位继承人,体现的是议会主权的逻辑,其虽缺乏惯例和法律支撑,但得到威廉支持,也在实际层面占据优势,否则政治困局就无法解决;托利党主张较小甚至不变更世袭君主制,体现的是君主主权的历史传统,其虽有既有的惯例与法律支撑,但在实际层面不可行。

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隋唐学案

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隋唐学案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一、阶段特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成熟时期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农工商全面发展3、民族: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疆域辽阔。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二、政权更替短暂的隋朝(581-618)1、隋朝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灭亡:隋炀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于江都,隋亡。

繁荣的唐朝(618-907)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3、武则天的统治: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被誉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进入全盛时期。

5、由盛转衰:安史之乱:755-763,部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唐朝由盛转衰。

(1)原因: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政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边镇节度使实力不断扩大(2)影响:北方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大为削弱;造成边境空虚,少数民族趁机侵扰。

6、唐朝后期统治:(1)藩镇割据:唐朝安史之乱(755-763)以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地方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并造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宦官专权(3)牛李党争三、主干知识--解读:【政治】(一)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时间较长。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仿真模拟试题1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仿真模拟试题1

(新课标)2020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仿真模拟试题1(共100 分,用时60 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 分,共48 分)24. (2019 •齐鲁名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

贵族文化的下移()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 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可知贵族文化的下移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项正确。

25. (2019 •荷泽质检)秦汉时期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

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B. 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 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D. 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答案:C解析: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会出现有些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集权,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巩固和强化,C 项正确。

26.贞观元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了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

这表明()A. 中央机构职能的转变B. 唐初皇帝慎刑的理念C. 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D 唐朝司法没有独立性答案:B解析:从“九卿议刑”到“录囚”制度都是为了防止官吏断狱武断而造成冤狱局面的出现,体现了谨慎用刑的理念,选B。

中书、门下的官员参与议刑属于参与政事,并不代表原来的草拟、审核政令职能的废止,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德治,C项错误;中国古代包括唐朝司法始终受到行政权的制约,没有独立性,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河南省洛阳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历史二轮复习:五代十国、宋元时期学案设计(无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历史二轮复习:五代十国、宋元时期学案设计(无答案)

五代十国、宋元时期㈠五代十国⑴实質: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

⑵政治:五代政治体制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⑶周世宗柴荣(921—959)改革政治:整顿吏治,重用文人,打压武将经济: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发展经济军事:精简禁军,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宗教:废除佛寺,铜像铸钱,僧尼还俗㈡北宋⑴政治1、中央:二府三司2、地方军事:加强中央禁军,守内虚外行政:任命文官,通判监督财政:赋税一部地方开支,其余收归中央⑵经济1、农业:“不立田制”,不抑兼并,采取“农商并重”政策;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高转筒车2、手工业瓷器:宋朝五大名窑、景德镇丝绸:织锦花鸟画写实风格3、商业商业环境宽松,坊市突破,早市、夜市相接;商品种类增加,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市、市镇、草市三级市场;南宋出现“苏湖足,天下足”,“扬一益二”⑶文化程朱理学、心学⑷科技: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⑸文艺:宋词分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行书代表苏轼;宫廷画院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代表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戏兴起。

㈢元朝⑴政治:1、中央一省一台两院制-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和宣政院2、地方:行省制度⑵经济商业: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纺织: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⑶文化:元仁宗“延祐复科”确立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⑷科技:郭守敬《授时历》,创制简仪;王祯《农书》⑸文艺: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等人。

书法有元朝赵孟頫。

文人画突出,有王冕的《墨梅图》。

元杂剧将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三、关键突破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

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检测题含答案.doc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检测题含答案.doc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检测题含答案D.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2.《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A.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 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C.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3.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4.毛泽东和周恩来致函在上海的宋庆龄:“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材料中的“”处应为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6.“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政策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人教课标版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高考必备】

人教课标版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高考必备】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第一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考点01)备考导航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能力目标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

重点、难点、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科举制计划课时:二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基本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地方制度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20届河南洛阳市第八中学高三二练考前训练题答案一

2020届河南洛阳市第八中学高三二练考前训练题答案一

2020届河南洛阳市第八中学高三二练考前训练题答案一
1-5BDCAB 6-10CCABA 11-15CABCD 16-20DCDAB 21-25DDBBB 26-30CADBA 31-35DCADC 36-40ABBBA 41-44BDDC
41. (12 分)
示例一:历史虚无主义在“说事”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用历史假设否定史实,编造历史、混淆是非。

( 2 分)
批判:运用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进行批判,以说明认识历史事物要科学真实。

(略)(8 分,只说明背景或意义最多得 6 分]
示例二:历史虚无主义在“论人”方面(人物的评价),无视历史事实、孤立片面的看待历史人物、用支流否定主流。

( 2 分)
批判:列举斯大林或列宁的历史功绩及失误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要客观公正。

(略)(8 分,只列举历史功绩最多得6 分)示例三:历史虚无主义在“讲史”方面(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用现象否定本质,裁剪事实曲解历史。

(2 分)
批判:运用勃列日涅夫时期或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贡献和问题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要全面准确。

(略)(8 分,只说明历史贡献最
多得6 分)
总之,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人物,尊重史实,明辨是非。

(2 分)
1。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晚清时期__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单元高效整合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晚清时期__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单元高效整合学案

第4单元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
一、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1.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失败后,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萌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但对整个社会上所起的影响不是很大。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失败以后,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了消除当时所面临的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开始起步:机器生产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使中国的工业开始向近代化迈进;三支新式海军的创办,使中国的军事开始向近代化迈进;新式学堂的创办,使中国的教育开始向
近代化迈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和发展;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出现。

三、近代前期中国人民进行的抗争与探索的特征(1840-1911年)
一、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对比。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小题提速练:3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小题提速练:3Word版含解析

小题提速练(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被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

这说明周初()A •被分封地都沿用夏商的旧制B •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D •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D [材料虽然涉及商政和夏政,但是重点在对商政和夏政的解释,不仅仅是沿用夏商的旧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最终目的是“以藩屏周”,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对各地的管理力度加强或减弱,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被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可知,其强调的是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故D 项正确。

]2•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

吴子使更之。

其妻曰:’诺。

’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

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A •使用花楼机织成的B •有严格的尺寸标准C •主要用于贵族使用D •被官营手工业主导B [花楼机的出现是在明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可知,当时的纺织品有严格的尺寸标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品是否为贵族所享用,重点是突出纺织品能否卖出去,故C项错误;材料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故D项错误。

]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 •繁荣学术文化A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树立皇帝的权威并不是主要动机,故B项错误;两者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灭异端学说,故C项错误;繁荣学术文化也不是二者思想文化措施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河南省洛阳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历史二轮复习:先秦秦汉时期学案设计(无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历史二轮复习:先秦秦汉时期学案设计(无答案)

先秦、秦汉时期一、先秦传说时代到夏商周1、政治⑴夏商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禅让制演变为王位世袭制,“公天下”到“家天下”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王权具有神秘色彩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实行方国联盟制,内外服⑵西周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2、经济矿冶:青铜铸造业繁荣,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西周晚期,已有铁器瓷器:商朝烧制原始瓷器丝织:最早养蚕缫丝,商朝有织机,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⑶商业:商朝人经商;工商食官⑷政策:鼓励商业发展3、文化:商周时期,官学合一,学在官府4、科技:夏朝《夏小正》;商朝“殷历”;5、文艺:原始文字“图画文字”;商朝“甲骨文”;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原始歌舞春秋战国1、政治⑴春秋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礼乐崩坏⑵战国改革变法,富国强兵兼并战争,统一趋势2、经济⑴农业: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私田出现,井田制被破坏;垄作法;水利工程都江堰⑵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继续发展⑶商业:工商食官被打破,私商出现;大都会出现⑷政策: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战国禁止弃农经商,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3、文化:私学创办,士阶层活跃,九流十家,“百家争鸣”⑴春秋:孔子、老子、管仲⑵战国: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4、科技:战国:“司南”;石申记录八百多颗恒星,后人辑成《石氏星表》;《黄帝内经》5、文艺:春秋末年《诗经》战国“楚辞”小篆;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乐舞优伶二、秦汉秦始皇统一措施⑴政治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度:长;量:重;衡:容),车同轨、书同文字③修驰道,筑长城④销天下之兵器,毁坏关防⑵经济⑤令黔首自实田,征收赋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徙豪富於咸阳⑶文化⑥焚书坑儒,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政策⑦立石刻,颂功德,施教化;两汉⑶政治:“汉承秦制”,西汉“布衣卿相”,中外朝、郡国并存、察举制;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⑵经济1、农业西汉:赵国推广耦犁,东汉扩展到珠江流域;发明播种工具耧车;赵过推广代田法;水利工程曹渠、白渠和龙首渠;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东汉地主田庄经济兴起2、手工业西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东汉青瓷;西汉长安东西织室;丝绸之路开通3、商业:贱商令,抑制商业⑶文化:儒家独尊,外儒内法⑷科技:西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九章算术》;西汉《氾胜之书》;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⑸文艺: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隶书;东汉《夫妇宴饮图》⑹归纳汉武帝的有为表现1、政治:必修1第12/14页①颁布推恩令,通过附益之法、左官律、酎金夺侯和刺史制度,巩固中央集权;②频繁更换丞相,中外朝分相权,加强皇权;③举孝廉,推行征辟察举制选官2、经济:必修2第17页①征收重税,抑商政策;算缗告缗,抑制富商;②贱商政策,禁止商人子弟做官③货币官铸,盐铁官营;④调剂运输,均输平准;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稳物价3、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军事:出击匈奴,张骞通西域三、重难点突破材料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

2020年高三第二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篇

2020年高三第二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篇

2020年高三第二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篇高三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学年,离高考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教师要尽力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大家在高考中考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进入理想大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教学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教学工作计划(一)根据实验区省份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高考阅卷中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整合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及复习策略,特制订高三历史下学期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三个“明确”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

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

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

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第一,基础性。

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

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

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2010-2023历年河南省洛阳八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卷

2010-2023历年河南省洛阳八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卷

2010-2023历年河南省洛阳八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卷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10题)1.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辜鸿铭说:“窃谓中国自成同以来,经粤匪扰乱,内虚外感,纷至迭乘,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

当时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效。

至甲午,症大变……”。

材料中的“时髦”指的是A.兴办团练B.巩固清朝的统治C.学习西方的技艺D.学习西方的政治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4.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B.铁犁牛耕的普及C.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5.“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从长远来看,在这一变化中受益最多的是A.西班牙B.葡萄牙C.美国D.英国6.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7.下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所作。

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A.棉纺织业B.麻纺织业C.造纸业D.丝织业8.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学案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学案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学案唐宋部分(-)时代特征1,整体上: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全面繁荣和鼎盛时期。

总的特征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融合;对外开放。

2,政治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新的发展。

(1)国家统一的进程: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但宋朝又出现了分裂,多个政权并立和对峙。

(2)中央集权的发展:唐末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北宋解决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3)君主专制的加强:唐朝时期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不断完善。

宋朝设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4)选官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不断完善科举制度,鼓励庶族地主参政,宋朝扩大进士科的录取人数,有力地巩固了中央集权。

3,经济上:是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时期。

(1)农业:唐朝时期在整个封建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下,出现许多先进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繁荣,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朝时期,稻麦轮作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手工业:唐宋时期冶金,制瓷纺织业获得大的发展,宋朝时棉纺织业兴起。

(3)商业:唐时期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推动商品经济繁荣。

宋朝城市,农村商业发展,对外贸易也获得一定的发展。

4思想文化上:鼎盛时期(1)思想:唐朝,出现“三教合归儒”的思潮。

北宋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即理学。

(2)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文艺:文学,书法,绘画全面繁荣,文化交流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二、考点整合(一)政治文明1、君主专制的加强唐:完善三省六部部制(1)分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流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评价:A、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和皇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计划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计划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计划一、总体思路运用唯物史观,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考情、学情、教情,着眼“立足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教材;立足概念,突出主干;立足真题,追求实效”,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在挑战中突破。

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备考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习能力,注重教学实效,克服寒假一再延迟的困难,认真备战2020年高考,再创高考辉煌。

二、学情分析今年我校共有7个文科班,其中6个文化班,1个艺术班,共计400多人。

文科班各班人数多,学生普遍基础不均衡,但作为第四届阳光招生,家长及学生高考质量意识日益加强,再加上2020年年初新型肺炎疫情冲击和2021年高考改革在即,教学要求高教学任务重。

三、方法措施1、加强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考纲考试说明高中教材的深入研究,尤其注意吃透2020年考试要求2019年高考题,揣摩命题意图,把握命题脉搏,掌握高考宏观趋势,并以此制定备考计划,指导高三复习;注意广泛收集信息,正确使用信息,切忌被高考信息弄昏头脑。

2、增强复习的计划性,统筹安排统筹考虑和制定高三二轮复习计划,内容包括进度、总目标、阶段目标、时间具体安排,在一轮复习基础上迅速进入二轮复习。

计划(包括周计划)要及时上传,具体到天,做到师生明确,有的放矢。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备课必须研读“三纲”,精心研究高考,复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逐步转变备课方式,潜心研究备课内容,不断提高备考效率。

4、优化教材内容,以通史复习为主,用好《名师导学》读目录、章节标题、子目标题,概括历史发展特征;研究目、章节、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阶段知识体系。

读导语,了解本专题历史发展的线索。

解读学习建议、课前提示,概括学习重点,帮助学法指导。

读正文、地图、图表、资料卡片、小字、注释。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四选修部分专题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四选修部分专题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专题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1.背景(1)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法家学说成为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4)秦国落后,客观上要求变法。

(5)秦孝公的支持。

2.措施(1)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历史作用和局限(1)历史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③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①阶级矛盾:北魏政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②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②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内容和意义措施内容意义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3.评价(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四单元 晚清时期 第8讲 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四单元 晚清时期 第8讲 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含解析

第四单元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某某主义革命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 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文化—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某某义、某某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第8讲1840-1912年反侵略、求某某的潮流考点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鸦片战争1.背景(1)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重。

2.导火线:虎门销烟。

3.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某某海面挑衅。

(2)扩大:1841年初,英国强占某某岛,威逼某某。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某某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4.结果:中英签订《某某条约》及附件。

(1)割某某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洛阳一中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二第9、10课学案

洛阳一中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二第9、10课学案

必修二第9、10课学案一考试大纲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二复习指导1、抓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兴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线索综合分析其表现形式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注意分析其表现形式;结合变动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政治与经济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分析近代中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3、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要从宏观上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曲折发展——萎缩。

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发展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注意从理论层面分析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因素,深刻认识中国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加深对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的理解。

三重难点解析1、“实业救国”思潮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而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在20世纪初与“民主共和”一起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2)思想内容:把振兴实业看做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

(3)实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4)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

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5)结果:“实业救国”在中国行不通。

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发展。

民族工业的春天很短暂就是最好的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时期
一、时间观念
晚清(1840年-1912年)
二、课本回顾
㈠政治
⑵清政府职能变化
①政治:戊戌变法(政府参与)、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②经济:洋务运动,“实业救国”思潮
③文化:“西学东渐”(从器物到制度)
④国策:从程朱理学到“西学东渐”;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从重农抑商到放宽民间设厂;从朝贡贸易到自由贸易;从华夷观念到近代外交
⑤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⑥反抗: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⑶晚清侵略战争
⑴“西学东渐”过程
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器物(技术)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维新派)”“民主共和(革命派)”“民主科学(激进派)”——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
⑵洋务运动的特点
①时间长,从19世界60年代到90年代;
②目的旧:官府创办,维护封建统治
③内容实: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主,不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
④近代化:工业近代化的起点,诱导民资出现
⑤教育新: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冲击封建文化教育制度
⑥性质老:地主阶级改良运动,企业为国家服务,经营管理腐朽
⑦结果差: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目的
⑶维新思想的特点
①中西融合:“托古改制”,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③思想解放:具有爱国性、进步性和启蒙作用
④理论实践:维新思想到戊戌变法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
①性质: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②地域:从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
③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融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中西合璧,新旧、土洋并存(典型)
④水平:断发运动彻底;废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动力:社会运动、上层人物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西方文明传入
⑤程度:大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
⑥趋势:随着近代化发展而加深,保留民族文化的同时具有平等、民主、文明的特点
三、关键突破
⑴士人的“西学东渐”
晚清人士看来,西方的内政仿佛就是“三代”的再现、“仁义”的样板,选举制何尝不是禅让制、“公天下”的现代版?如薛福成所言,“唐虞之前,皆民主也”。

一追溯到上古,自会慨叹“西洋国政民风之美”,亦激发起了一种崇周仇秦的情绪。

他们的这种归附当然有其附会之处,但也成为“走出帝制”的一种思想根源。

譬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曾主张“先民主,后强国”,这或许是“人权高于主权”思想的最早的闪现,但有趣的是,谭嗣同此言并未称引西哲,而是从孔孟的说法中推出来的。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清末士人对“西学东渐”的认识。

⑵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做成了“多得多的改革事业”,实际上,清末“新政”所做的,真正能称上“改革事业”的没有几件。

“新政”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改革,而是继续保持专制统治。

用血腥手段镇压了1898年维新运动的慈禧太后,在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后,面临反清运动蓬勃兴起,社会陷于动荡不安的局面,为了维护其岌岌可危的独裁统治,决定集中对付革命势力,依靠洋务派官僚集团实行变法。

1901年1月颁布了所谓变法诏,说要实行“新政”,“变法自强”。

但是回避了变法自强的关键——政治改革。

只是到1906年被派出国的五个大臣,在西方考察了几个月回国后,向慈禧太后力陈实行宪政以抵制革命、安定民心的必要,清廷于1906年9月1日宣布了“预备立宪”上谕,宣称要“仿行宪政”,这才与政治改革沾点边。

但其根本原则仍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对于何时实行立宪,上谕中根本没有提及,实际是一张空头支票,在政治改革方面更没有什么实际的作为。

所谓“新政”做的不过是发展实业、充实武备以及办学堂、办警察、清查户口、钉门牌等等。

——李维民《清末“新政”破产的教训》归纳作者认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⑶洋务运动中“外交”转变
在洋务运动中,深感外交人才的极度缺乏,于是于1862年6月开办了”同文馆”,设英、法、俄文三个班,随后又增加了算学、天文、外国历史、地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课程。

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养了中国了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从同文馆毕业的学生中有二十八人后来做了驻外公使一级的外交官。

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

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以夷制夷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所谓”以夷制夷”就是这样一种政策: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利用了近代全方位外交,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牵制法国。

但是,”以夷制夷”外交本质上讲是一种弱国策略,是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

在自身的实力不足的情形下,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借用别国的一些力量,也就是打外国牌,有时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总结洋务运动对外交的影响。

⑷清末“实业救国”思潮
实业救国思潮,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接受和思考,对中国工业化理论的初步构建。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仁人志士探索富强之道的思想结晶:二是西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实业救国思潮萌芽于甲午战争至庚子事变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发展,在清末新政时期蔚然成潮,民国建立后实业救国思潮日益高涨,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20世纪20年代后实业救国思潮逐渐消退,转化为“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大争论。

从中国近代的时代主题来看,实业救国思潮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潮;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实业救国思潮是理性开放的进步思潮:从中国经济理论演变的历程来看,实业救国思潮是过渡形态的经济思潮,是中国资产阶级对工业化理论的初步构建。

实业救国思潮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经济伦理近代化的催化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器,是政治变革的助力器。

即使在今天实业救国思潮的许多观点仍然熠熠生辉。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研究》总结清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⑸维新变法的贡献
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康有为及其友人写下非常辉煌的一页。

他们的历史功绩主要是推动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群众性的启蒙运动。

在四年中,这群来自民间的士人和中下层官僚组织学会、办报、办学、出书、演讲、上奏章……终于汇合成为震动朝野的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

除了历史条件为这次中华民族的觉醒提供了客观基础外,康有为等维新志土的献身精神和他们宣扬的思想的震撼力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

这个思想震撼力来自何方?他的学生梁启超认为是其师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等三部书是当时“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

[18]但当时《大同书》尚未出版,其余二书则颇具争议性。

真正的震撼来自他们宣扬的西方先进思想。

康有为的四次上书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加上他的《日本书目志》以及梁启超《变法通议》等著作,《时务报》、《知新报》等与严复等人办的《国闻报》南北呼应,维新思潮形成席卷沿海波及内地之势。

——清流《维新变法百年后的思考》概括维新派的贡献。

四、阅读拓展:“千年未有之变局”
同治十一年五月,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光绪元年,李鸿章又在《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中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

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