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及传承之儒家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思想及传承之儒家学说

中国传统思想及传承之儒家学说

阿魔发表在国学问答|国学华声论坛

中国传统思想及传承之儒家学说写下这个题目,准备阐述论题的时候,首先文章的开头,说上几个题外话,或者,叫做打一

下预防针:第一、历史就是由当时的胜利者以及后来的旁观者书写的,一直都就是;第二、一个民族一个思想,一个国家一个主体思想。第三、很多时候,经常性独立思考,就是有好处的。从现在开始,一直到第二节中国传统思想断裂,大部分属于基础知识普及,避免如我见过的一个论坛里的LJ,公开声称:儒家学说就就是教人逆来顺受、不抗争,以便下世过好日子,所以,儒家学说就是糟粕,这样的低级笑话。如已有基础知识,请直接从第二节开始阅读。第一节:儒家学说的起源及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思想的开始说到中国传统思想,所有人想到的第一个就就是儒家学说。中国人古代最强大的王朝,不过二个,一个汉,一个唐。所以,中国现在最大的民族叫汉族,别的国家华侨较多的地方叫唐人街。今天我谈论的传统思想,以儒家学说为主体阐述。基本上,一个民族一个思想,一个国家一个主题思想,所以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思想,百家争鸣了,因为当时的周王朝,天子,已经不能约束诸侯了,一

个诸侯,就就是一国,采用的就是高度的自制体制,如果硬要打个比方,就与现在的欧盟差不多——大家都就是独立国家了。

所以,才会有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时期,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一大批精英人才脱颖而出,如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孙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等,真就是群贤毕聚,群芳争妍,就是中国对人类思想史上做出较大贡献的时代,奠定了中国数百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思想基础。这里我们可以瞧出,为什么在西方,后来的思想发展比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林立到了汉朝,董仲舒把儒学提高到了一个国家认可的高度,这个时候,中国传统思想就由以前的百家,变为一家为主体了。现在,谈到儒家,很多人,特别就是年轻一代,都就是一句:腐儒,如果爱国的热血青年,还会加上两个字:误国。事实上,任何思想,都就是有时间局限性与阶级局限性的,鲁迅先生曾经提过:要批判的继承。中国儒家学说,能存在那么多年,必然有她优越的地方。至于现在国家的情况,我个人认为,还就是由于思想文化断裂影响。思想文化断裂的原因及后果,稍后再谈,紧接我们从传统的儒家学说谈起。儒家学说起源《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就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她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就是,由

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与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她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但就是,儒者中的很多人并不甘心做这种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她们渴望

进入政府机构,成为专门的典礼官,有的则希望成为君子儒,辅佐君主。所以,孔子才有了对弟子们的告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她希望弟子们勤奋努力,超越原来她这种低下的职位状况。(注:这里的“女”通“汝”)"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应该就是在《论语?雍也》。孔子在这告诫她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可见,儒名的起源应该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时,儒这一阶层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形成"君子儒"与"小人儒"两种派别。胡适在她有名的文章《说儒》里断言最初的儒都就是殷人,即商朝(又叫殷朝)的遗民。但胡适的观点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在历史上,最早研究儒的起源的就是汉代的大学者刘歆。根据《汉书?艺文志》引其《别录》说,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功能就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她们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高。刘歆还说,唐虞之隆,殷周之盛,儒学的功能,实已获得相当的成功。然而孔子之后,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

哗众取宠。后进循之,就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关于儒的起源,刘歆认为她们由司徒之官演变而来,作用就是

帮助君主统治。可见儒的起源与官制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学说的发展《汉书?艺文志》对于诸子的起源有过清楚的论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

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与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

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不难瞧出,这些学派的起源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基本上都起源于官。这些官虽然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但目的与功能都不外乎道德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说到底就就是个礼制问题。孔子在当时适当地吸收了老子对礼制的一些见解,但又屏弃了老子思

想中的消极成分。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加以吸收、改造与创新,早期的儒家学派终于诞生了。但就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具体过程也并不简单,她的思想来源不只就是老子一人。鲁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对她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西周初期,鲁国曾经就是周公的长子伯禽的封国,同时也就是殷遗民的主要聚居地。当伯禽东行就国的时候,曾将大量的典章带往鲁国,使鲁国一开始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基础。特别就是由于周公对周朝的卓越贡献,在她去世之后,周王室特许鲁国破格使用天子规格的礼乐。《左传》昭公二年有这样的记载: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来见,礼也。观书于周太史,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

与周之所以王也。"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的影响力日益萎缩,西周初年所建立的礼乐制度几乎荡然无存,但就是,鲁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孔子亲眼目睹列国纷争,越发感到西周那种以道德为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礼乐文物能给人以肃穆庄重的感染力,所以她对周的制度非常欣赏,认为"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孔子的的祖先就是殷商的贵族,作为殷遗民在周初迁到了宋地。后来又经过了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后,在孔子产生时,她的家族已经没落,但就是因为有遗传的因素,孔子身上还存留着殷遗民中儒者的气息。而且,由于孔子少年丧父,家境凄凉,所以,早年不仅得到严格的生活锻炼,而且也有机会继承殷商遗民中儒者世代相传的贱民职业,帮人主持丧葬礼仪。早年的艰辛生活使孔子早熟起来,在十五岁左右,她就立志苦学,想用个人的奋斗来改变当时自己的"小人儒"的地位。在三十岁之前她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古代典章、礼仪方面的知识,所以她说自己"三十而立"。但她的职业依然就是很低贱的。到了晚年,孔子最后回到了鲁国,她除了偶尔对现实发表一些议论外,基本就是只发言,不行动,她将精力主要用在了培养弟子,与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此前周游列国时的收徒讲学,最终使孔子学派日益壮大,"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终于开创了儒家学派。(备注:六艺:诗、数、礼、乐、射、御,就是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