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论文 (终稿)

合集下载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高考作文(共5篇)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高考作文(共5篇)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高考作文(共5篇)第一篇: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高考作文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高考作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因此也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

而这其中的六大素养甚至可以看作是2017年高考作文必考的六大“母题”。

一、人文底蕴什么是人文底蕴?一般来说,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人文景观、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三个方面。

而底蕴则包含着三层含义:文明的积累、蕴涵的才识、深刻的含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1.人文积淀重点: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指向很明确,有意识地去做就可以了。

“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中的“认识”是指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践”是指用实际行动改造世界和社会。

这两点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智慧,并做到长期坚持训练自己。

2.人文情怀重点: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情怀是指充满着某种感情的心境,而感情是指对人或对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

我们培养起了对人文领域的一切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拥有人文情怀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3.审美情趣重点: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关于核心素养的论文精选4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论文精选4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论文精选4篇【篇一】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关键描述,是语文教育观的体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受国际课程改革思潮影响,也是我国语文教育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因此,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和意义的理解,既要立于国际教育变革的大背景,更要反思我国百年来现代语文教育的自身规律。

我国百年语文教育史是不断被批评的历史,也是语文教育学科不断适应与自我建构的历史。

当前,语文教育面临脱离言语实践活动、学习时间被强势学科挤压和阅读方式冲击等三大挑战。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能否有效回应这些挑战,将给人们留下无限期待。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科学化;工具性;人文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核心概念,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和内在逻辑,是未来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人们普遍认为,基于核心素养建构中小学学科课程,从观念上看是适应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学科教育变革的要求,从技术路线上说,是受OECD等组织发起的基于素养的课程或评价改革运动经验的直接启发,而我国的核心素养热,显然是受到了国外的影响。

[1]不过,这一概念在我国语文学科中的孕育、内涵的明晰化以及所指的确定性,并不完全是外部教育观念的直接植入或激发的结果,而应该有着我国语文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至少也是内外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既要立足于国际教育变革的大背景,更要基于我国一百多年来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矛盾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认清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语文课程建设的真正价值。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考察中国语文教育自身的演化,尝试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与未来语文课程结合的内在逻辑与必然联系。

从20世纪初算起,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探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从不同视角去划分和认识这段历史,也许会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核心素养论文 (终稿)

核心素养论文 (终稿)

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拓宽核心素养发展之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初探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学王春林摘要:本文从实用主义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出发,围绕学生素养的培养,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时弊,提出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建设的主张。

即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关系。

这样的数学课堂应当拥有和谐的氛围,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充盈教师的智慧之光,激发学生的自主之思,也必将值得期待。

进而,笔者对初中数学实施“生态”课堂建设策略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过程的关注以及教师智慧与学生自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生态”课堂核心素养自主智慧成长正文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教师及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数学学科教学当然应当承担起其应有的使命。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

可见,其一,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路径依赖于学校,依赖于学科教学,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合格公民的核心素养的基石,学科素养培养关乎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成败。

其二,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人的角度出发,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教育教学,思考学校的一切活动。

以此视角审视我们的数学学科教学,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已从以往的教给学生知识(知识本位)发展为培养学生能力并重(人本位)。

我们进一步发现:教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固然是我们的应有之义,但我们真正所要做的应该是在这个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学会有逻辑的推理,辩证的去判断,即让学生获得成长和成长的力量,为他们的人生奠基。

以此视角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无奈的承认:我们的课堂却几乎没有发生太多质的改变,PPT、投影仪、互联网+等等再高超现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堆砌不起理想的完美课堂,僵化、机械、死板的教学形态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核心素养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近两年,“核心素养”一词非常热火,但是不太明白具体所指,经过百度搜索,了解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具体解读如下:(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核心素养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核心素养是指一种综合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它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培养和提高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首先,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学科知识是指对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的了解和掌握,而技能则是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掌握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核心素养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能够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而创新能力是指在面临新问题和挑战时,能够独立、灵活地思考和创造新的解决方法。

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再次,核心素养还包括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是指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能够在团队中积极地参与、合作和解决冲突。

通过培养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人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目标。

最后,核心素养还包括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

积极的态度是指对自己、他人和环境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信心和动力。

良好的价值观是指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通过培养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人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总之,核心素养是一种全面的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的提高,以及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

它是一种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培养和提高。

只有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3篇

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3篇

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3篇【篇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开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屡次,是课标中比拟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

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拟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开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

学生对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6篇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6篇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6篇【篇一】常记起8年前在昆八中参加的一次课赛,那次讲的课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抽到课题,我马不停蹄的备课,直到深夜1点才勉强做好课件和教案。

为了上出新意,我搜遍了网络,拉网式捕获文章的各种解读,反复整理课文的各种上法,唯独没有的就是自己的思考和主见。

当我上完课,背起行囊走在校园中时,评委老师叫住了我,非常真诚的说:“小姑娘,你上课基质很不错,但是你没读懂这篇文章。

”我当时心下委屈,非常不服气,以为是评委专家说话不够靠谱。

一个上了十七八年语文,在当地评价还不算差的人,怎么可能读不通一篇散文呢?不过,不服归不服,从那以后,每次备课,我都不自觉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读懂这篇文章了吗?因为这一问,我养成了“自己”读书,“用自己的脑子”品味文章的习惯。

我才渐渐明白了评委专家的课堂高度和说那句话的深远内涵。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把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呀。

然而在平时的备课中,我们是不是常常少了最关键的自己品味课文这一步,通过阅读教参、搜罗教法,做“传道授业解惑”的传声筒,只有知识的流过和存储,缺少加工和内化,在“模仿”或“选择”别人的思想上课,没有自己的体悟,缺少个性,所以课堂始终少了那么一点灵性和厚重。

真正的好课往往是朴素大方的,没有斧凿痕迹的优美。

上课时,课文在教者口中,是一个个教学的道具,犹如画家手中的画笔,如武者手中的宝剑,教师可以依教学目标“随性把玩”,通过课堂出来的文章已经变成另一篇融进师生个性、情感、认知的新作品。

应该说上出好课的根本就是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

那么如何解读文本?怎样培养文本解读能力呢?一、解读教材文本一定要有细读精读的态度有专家认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是课堂教学神之所在,教学操作是课堂教学形之所在,神形兼备方乃成功。

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的走,细细的品,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核心素养论文(终版)精编版

核心素养论文(终版)精编版

关于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实践分析兴城市红崖子梁屯小学陈婷婷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且不断引入教学实践当中,为了使教学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及适应当下的教育观念革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班级治理及教学实践中被摆在重要位置。

本文以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为主题,对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操作中的现状和有效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核心素养”一词源于国外,近年来受到了中国教育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

并在我国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认知基础之上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正式形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着眼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适应中华民族特性,经过广泛的科学论证产生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念。

“核心素养”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文化基础。

它强调了既要学习我国悠久的、深刻的文化精神,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发展。

它强调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确定明确的目标,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获得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三是社会参与。

它强调具有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处理好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能够自主纠偏道德规范的失常行为。

“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普遍性。

它是小学生在今后个人发展中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包括培养小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应当把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培育学生具备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和技能相融合。

而且,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过程是持续性的,是从培养到完善再到不断改进的不间断的过程。

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1.教师与学生主体错位。

主要表现为主体错位。

在班集体生活中,许多班主任老师常以“独裁者”的身份出现,习惯权力集中,班级中的大事小情都要由自己一手安排,不给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而学生只能以管理对象的身份被动接受老师的集权化管理。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五篇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五篇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五篇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五篇【篇一】常记起8年前在昆八中参加的一次课赛,那次讲的课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抽到课题,我马不停蹄的备课,直到深夜1点才勉强做好课件和教案。

为了上出新意,我搜遍了网络,拉网式捕获文章的各种解读,反复整理课文的各种上法,唯独没有的就是自己的思考和主见。

当我上完课,背起行囊走在校园中时,评委老师叫住了我,非常真诚的说:“小姑娘,你上课基质很不错,但是你没读懂这篇文章。

”我当时心下委屈,非常不服气,以为是评委专家说话不够靠谱。

一个上了十七八年语文,在当地评价还不算差的人,怎么可能读不通一篇散文呢?不过,不服归不服,从那以后,每次备课,我都不自觉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读懂这篇文章了吗?因为这一问,我养成了“自己”读书,“用自己的脑子”品味文章的习惯。

我才渐渐明白了评委专家的课堂高度和说那句话的深远内涵。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把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呀。

然而在平时的备课中,我们是不是常常少了最关键的自己品味课文这一步,通过阅读教参、搜罗教法,做“传道授业解惑”的传声筒,只有知识的流过和存储,缺少加工和内化,在“模仿”或“选择”别人的思想上课,没有自己的体悟,缺少个性,所以课堂始终少了那么一点灵性和厚重。

真正的好课往往是朴素大方的,没有斧凿痕迹的优美。

上课时,课文在教者口中,是一个个教学的道具,犹如画家手中的画笔,如武者手中的宝剑,教师可以依教学目标“随性把玩”,通过课堂出来的文章已经变成另一篇融进师生个性、情感、认知的新作品。

应该说上出好课的根本就是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

那么如何解读文本?怎样培养文本解读能力呢?一、解读教材文本一定要有细读精读的态度有专家认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是课堂教学神之所在,教学操作是课堂教学形之所在,神形兼备方乃成功。

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7篇

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7篇

语文核心素养的论文7篇【篇一】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有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代教育界面对的课题。

因此,在新一轮的教改进程中,国家对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对核心素养的梳理非常必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

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觉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充分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观念品质。

一个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能主动的、积极的、有兴趣的学习数学,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自觉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打好数学基础、感受数学的应用,具备比较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入手。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思考的氛围。

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

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利用从粉笔盒抽出粉笔和放回粉笔的动态过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让“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还有在学习“搭一搭”时,老师先出示两幅从物体前面和右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前面:右面:然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搭一搭、说一说等活动,知道有多种可能的情况,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形状。

最后,大家通过想一想、搭一搭确定了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1)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精选6篇)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精选6篇)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精选6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篇1【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基础学科,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都有其特殊的教学重任。

但是纵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大多数语文老师仍旧采用传统型的语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很单调,教学方式上缺乏良好的引导和趣味化的表达。

本文就具体针对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分析,探究如何强化提升小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核心素养语文既代表着遣词造句等语法类、语言组织类的能力,又代表着我国几千年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淀,学好语文,将会培育孩子丰富的文化认知能力和优秀的语言组织能力。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份教育的重任,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乐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之中,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通过有效的语言教学来培育提升小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教育部在20xx年提出的教育概念,它主要指的是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内在文化素养。

针对这一教学要求,相关学校在进行课改的时候发现了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主张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策划来综合提升学生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完成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而言,学生们因为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所以他们对于字典的需求远远大于高年级的学生,字典既是他们认识新字的工具,又是遣词造句的标准典范。

因此,老师就需要立足于小学生们的学习现状,仔细地分析小学生们的自学模式和自学习慣,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的识字语言教学特点,给予学生们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充分培育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观潮》时,因为本课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文,文章里关于景色描写的句子非常多,生字词也较多,那么老师就应该抓住行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那些描写非常巧妙、传神的句子,让他们充分地朗读和背诵,然后进行临摹描写,培育他们的语言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的论文六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论文六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论文六篇【篇一】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关键描述,是语文教育观的体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受国际课程改革思潮影响,也是我国语文教育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因此,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和意义的理解,既要立于国际教育变革的大背景,更要反思我国百年来现代语文教育的自身规律。

我国百年语文教育史是不断被批评的历史,也是语文教育学科不断适应与自我建构的历史。

当前,语文教育面临脱离言语实践活动、学习时间被强势学科挤压和阅读方式冲击等三大挑战。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能否有效回应这些挑战,将给人们留下无限期待。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科学化;工具性;人文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核心概念,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和内在逻辑,是未来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人们普遍认为,基于核心素养建构中小学学科课程,从观念上看是适应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学科教育变革的要求,从技术路线上说,是受O ECD等组织发起的基于素养的课程或评价改革运动经验的直接启发,而我国的核心素养热,显然是受到了国外的影响。

[1]不过,这一概念在我国语文学科中的孕育、内涵的明晰化以及所指的确定性,并不完全是外部教育观念的直接植入或激发的结果,而应该有着我国语文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至少也是内外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既要立足于国际教育变革的大背景,更要基于我国一百多年来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矛盾与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认清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语文课程建设的真正价值。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考察中国语文教育自身的演化,尝试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与未来语文课程结合的内在逻辑与必然联系。

从20世纪初算起,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探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从不同视角去划分和认识这段历史,也许会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核心素养[五篇模版]

核心素养[五篇模版]

核心素养[五篇模版]第一篇:核心素养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

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

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

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

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

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1、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

”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

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篇一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观念品质。

一个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能主动的、积极的、有兴趣的学习数学,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自觉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打好数学基础、感受数学的应用,具备比较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入手。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思考的氛围。

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

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利用从粉笔盒抽出粉笔和放回粉笔的动态过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让“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还有在学习“搭一搭”时,老师先出示两幅从物体前面和右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前面:右面:然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搭一搭、说一说等活动,知道有多种可能的情况,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形状。

最后,大家通过想一想、搭一搭确定了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1)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

“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2)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应以合情推理为主。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推理策略。

核心素养论文(终版)

核心素养论文(终版)

关于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实践分析兴城市红崖子梁屯小学陈婷婷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且不断引入教学实践当中,为了使教学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及适应当下的教育观念革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班级治理及教学实践中被摆在重要位置。

本文以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为主题,对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操作中的现状和有效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核心素养”一词源于国外,近年来受到了中国教育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

并在我国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认知基础之上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正式形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着眼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适应中华民族特性,经过广泛的科学论证产生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念。

“核心素养”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文化基础。

它强调了既要学习我国悠久的、深刻的文化精神,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发展。

它强调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确定明确的目标,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获得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三是社会参与。

它强调具有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处理好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能够自主纠偏道德规范的失常行为。

“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普遍性。

它是小学生在今后个人发展中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包括培养小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应当把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培育学生具备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和技能相融合。

而且,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过程是持续性的,是从培养到完善再到不断改进的不间断的过程。

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1.教师与学生主体错位。

主要表现为主体错位。

在班集体生活中,许多班主任老师常以“独裁者”的身份出现,习惯权力集中,班级中的大事小情都要由自己一手安排,不给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而学生只能以管理对象的身份被动接受老师的集权化管理。

核心素养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教学中的应用“知识核心时代”已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未来发展提供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那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

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授人以渔,有素养的老师教数学,会给学生以“种子” ;有素养的老师教美术,会给学生以“种子” 。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一、引言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的核心素养,它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的方法。

二、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它涉及到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听力方面,学生要能够理解并准确把握语言信息,并能听懂各种类型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口语表达方面,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发音、语调和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再者,在阅读方面,学生要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和实用资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最后,在写作方面,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写作技巧,能够用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学素养、历史素养、文化传承素养等。

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各式各样的文化,培养出对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同时,学生还要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读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品味其中的深刻思想和美感,培养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思维品质语文学科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学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和实际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其次,学生要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思维的条理化和系统化。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学生要具备对文学作品和人生情感的共鸣能力。

通过欣赏作品中的美,学生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和情绪,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核心素养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

在核心素养下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核心素养下,以学生为中心,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保证。

教师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发竞争,让学生乐学,积极参与,促进学习活动。

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成为负责任和独立的人,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让全体学生有所发展,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协助不同层次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让学生“乐学”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从教学内容入手,设计新颖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1、创设情境,即在教师的描述,情感的投入下,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放出鸟叫声,结合教师的语言动作,让学生产生联想。

2、设置悬念,悬念就是兴趣的不断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关切心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堂中学生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内容设置悬念,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教师可设置:小白兔和小灰兔帮助老山羊收白菜,老山羊送给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车白菜,小白兔和小灰兔收下了吗?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引发竞争,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表现自我的心理,教师要合理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低年级,教师可用“看谁读得好”、“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认识生字”等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高年级根据课文内容,通过竞争,引发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提出“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画出描写鸟多的句子”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二、让学生做到“三参与”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三个参与”。

1、全员参与。

首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处于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之中,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一些关心,使其能积极参与,不是消极地坐着听讲或记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拓宽核心素养发展之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初探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学王春林摘要:本文从实用主义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出发,围绕学生素养的培养,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时弊,提出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建设的主张。

即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关系。

这样的数学课堂应当拥有和谐的氛围,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充盈教师的智慧之光,激发学生的自主之思,也必将值得期待。

进而,笔者对初中数学实施“生态”课堂建设策略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过程的关注以及教师智慧与学生自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生态”课堂核心素养自主智慧成长正文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教师及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数学学科教学当然应当承担起其应有的使命。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

可见,其一,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路径依赖于学校,依赖于学科教学,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合格公民的核心素养的基石,学科素养培养关乎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成败。

其二,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人的角度出发,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教育教学,思考学校的一切活动。

以此视角审视我们的数学学科教学,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已从以往的教给学生知识(知识本位)发展为培养学生能力并重(人本位)。

我们进一步发现:教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固然是我们的应有之义,但我们真正所要做的应该是在这个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学会有逻辑的推理,辩证的去判断,即让学生获得成长和成长的力量,为他们的人生奠基。

以此视角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无奈的承认:我们的课堂却几乎没有发生太多质的改变,PPT、投影仪、互联网+等等再高超现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堆砌不起理想的完美课堂,僵化、机械、死板的教学形态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数学“生态”课堂建设的理念。

那么什么是“生态”?“生态”原意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

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课堂就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

进一步发展为师生借助学科教学这一媒介在不断互动中获得的共同成长,是一种不断走向自我完善、和谐发展的共同体。

因此,自主、和谐、发展是“生态”课堂的主题。

这样的数学课堂应当拥有和谐的氛围,充盈智慧之光,激发自主之思,也必将值得期待。

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生态”课堂的探索激发起数学教师的思考,促进课堂教学的实践的变革,使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一种自觉。

对于”生态”课堂的构建,教育界早有研究,但就其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涉及不多。

我们认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育理念。

数学教师在实施“生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具有以下的思想认同,即:有尊严下的和谐;关注过程下的发展;讲究智慧下的自主。

并且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认同,才能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策略,用行动成就成长,让数学课堂的“生态”“鲜活”起来。

一、“有尊严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生态”课堂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和谐课堂。

(教学环境是建立在以尊重每一位学生前提下的共进和谐的氛围)建立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培育“生态”课堂最初的土壤。

就是说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从人本的角度去关注每一名学生,平等的看待学生的差异,尊重差异,因为这种差异正是个性化教育所关注的对象,数学教师要摈弃唯成绩论,用尊重的态度唤起学生的学习自尊,用等待种子发芽的耐心与坚持寻找学生个性的闪光点。

1、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教育教学,即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

也许是因为学科特点的原因,数学学科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显得尤为明显,表现在教学成绩上,学生成绩优劣差距巨大,少数学生成绩优异,能力突出,数学课堂往往成为教师与优生间的师生对答,曲高和寡,大部分学生疲于奔命,甚至少数学生早早掉队,对数学望而生畏,这哪里还有什么尊严。

现实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放低我们的视角,用学生的角度观察、思考,用我们的睿智与努力为学生打开数学学习的最初的那道门。

唯有如此,数学才有可能向学生展现出其应有魅力与价值,让学生找到数学课堂的存在感。

2、用尊重的态度唤起学生的久违的尊严。

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自然界的规律告诉我们,生物的生长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每一名学生就像种子一样,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高低贵贱,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普通的他也会焕发起成长力量,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差异,用教师的亲和力、若错之量让学生获得平等的尊严。

3、用耐心与等待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我们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自觉忽略了那个懵懵懂懂的他(她),我们很有可能所作出的教学安排是理想化了的,在教学进度的压迫下许多数学教师在等与不等中徘徊,最终一批学生就像掉队的士兵,与我们渐行渐远。

其实我们还是先学学农夫吧。

农夫只有掌握了种子的特性并按时令播种、培育,然后就是要做漫长的等待,才有最后的收获。

教师就是要做耐心的农夫,发现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性,他的闪光点,给予应有的人文关照,让这种成长成为可能。

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每一名学生都应平等对待,甚至对特殊学生要特别关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更要保护后进学生的学习自尊,不打击,也不放弃,用耐心等待让他或她在你的手下获得应有的成长。

二、关注过程的发展才是真发展:“生态”课堂是生命成长的课堂。

(学生发展是建立在关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

人本主义发展理念与“生态”课堂教学思想不谋而合,这是所有生命体的发展的不变真理。

生活、生长、发展,要求我们关注其过程,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考的过程来感悟的。

没有这个过程发展就不可能产生。

因此,”生态”课堂要关注过程,再现过程,带领学生经历过程,经历成长。

那么如何关注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态”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1.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再现,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

“生态”课堂是成长的课堂,成长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要带领学生回到问题的最初,从问题的产生开始设计教学。

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创设适宜的情境,数学的核心是问题,围绕问题创设情境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在激疑启思中唤起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2.给学生有层次的问题空间,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学生因个体差异、能力等不同,带来学习的进度、层度的不同,因此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要探究的。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

要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

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以是教师设计,另一方面是学生提出。

教师要想设计出具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努力,同时要照顾到学生的探究能力差异,让问题具有层次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学力得到提升。

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焕发学生不断探究的原力。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

自主学习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决定了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只不过要教师耐心的等待与唤醒。

数学课堂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学生的这种原力,过分强调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作用,而弱化了学生自主的原力,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在某些问题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学,而不需老师的教,教师所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唤醒与激发这种潜在的学习力量。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的成功之处应该就是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一个很好证明。

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让合作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

因为,从理论上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

这种互助、合作、共赢的理念正是“生态”课堂的鲜明主张和追求。

三、有智慧的自主才是真自主:“生态”课堂是洋溢智慧的自主发展课堂。

(教学自主是建立在以教师的教学智慧为依托的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是“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

从学生素养的形成的过程来看,学科素养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

可见,学生的发展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充满教育智慧下的自主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生态”课堂的打造讲究教学智慧,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以知识为本、致力于“双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重结果的教育。

这种教育缺少的是智慧。

智慧类似于素养,它表现在过程中,如解题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做实验的过程。

因此,在“生态”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智者。

教师的教学智慧表现在:课堂上要做到能学的坚决不教,让学生自主;有难度的合作探究,以学促教;确需教师讲解的,以教促学。

教师的教学智慧一句话概括就是: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力量。

这种大智慧表现在:1、我们要提倡的智慧下的自主,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生态”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教师以智慧方式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让自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态”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平衡持续的发展,学校、教师、学生、环境等一切教育因素在发展上取得了统一,形成了学习的共同体。

因此,唯有智慧能将这所有的教育因素加以组合,让“生态”课堂洋溢生气,蓬勃发展。

2、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智慧的处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之路。

教师要以情导之引导学生的参与之趣;以理导之引领学生的探究之路;及时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攻克难关;即时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之志。

以智慧的点拨、引领、参与成为学生成长中的智者。

3、要强化智慧课堂的理念建设,体现教师的个性智慧。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但它也是有规可循的。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他们的发展为己任;另一方面就课堂教学而言,组织教学、导语的设计、内容的处理、板书的技术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