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
朱自清小故事
朱自清小故事朱自清,原名自芳,字清散,号梅花。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浙江绍兴,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著称,尤以《背影》、《春》等作品为人们所喜爱。
朱自清小时候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渥。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人,对朱自清的教育非常重视。
在父亲的影响下,朱自清从小就酷爱文学,对诗词、文章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代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朱自清的成长。
朱自清小时候非常调皮,经常逃学去河边游泳。
有一次,朱自清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河边游泳,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对他们说,“你们这样逃学,以后怎么当好人?你们要知道,好人是有道德的人。
”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朱自清,使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反省。
朱自清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他的父亲经常给他买一些书来阅读。
他对古诗词、经史子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背诵一些古诗词。
他的父亲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代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朱自清的成长。
朱自清的一生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就是《背影》。
这篇文章以朱自清父亲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对家庭的深深眷恋。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深受读者的喜爱。
除了《背影》,朱自清的《春》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篇文章以描写春天的景色为主线,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朱自清的一生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无一不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而著称于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朱自清的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他的作品也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朱自清,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自清的小故事
朱自清的小故事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
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
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
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
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
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
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
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
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难。
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
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
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
于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
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
对共产党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
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
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
关于朱自清的小故事
关于朱自清的小故事【篇一:关于朱自清的小故事】朱自清的小: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
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
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
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
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
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
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
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
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难。
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
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
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
于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
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
对共产党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
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
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 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
民国时期历史名人故事-朱自清一生清贫
民国时期历史名⼈故事-朱⾃清⼀⽣清贫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常受⼈们尊敬的诗⼈,其中有⼀位作家是其中⾮常爱国的⼀位,他就是朱⾃清朱先⽣,⼩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朱⾃清⼀⽣清贫 中国著名散⽂家、诗⼈朱⾃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祖籍浙江绍兴。
他原名朱⾃华,字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1979年报考北⼤本科时,为了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便取《楚辞·⼘居》“宁廉洁正直以⾃清乎”中“⾃清”⼆字,改名“朱⾃清”,字“佩弦”。
“佩弦”出⾃《韩⾮⼦·观⾏》:“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急。
”意为⼸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警。
朱⾃清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是著名的⽂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
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学。
从1925年起他长期在清华⼤学任教,潜⼼于古典⽂学研究与教学,致⼒于诗歌与散⽂的创作。
他的诗风格清新,爱国激情在他的诗⾏⾥流淌。
他的散⽂委婉绮丽,清隽沉郁,《背影》、《荷塘⽉⾊》等皆为脍炙⼈⼝的名篇。
朱⾃清⼀⽣都过着清贫的⽣活。
抗战时期他⼀家流离颠沛,后到昆明西南联⼤任教,穷得买不起棉⾐,在饥寒交迫中不幸得了严重的胃病。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清华园,依然清贫如洗。
鉴于朱⾃清的学识与声望,⼀些政客以⾼官厚禄拉拢他,多次请他去做官,他不屑⼀顾。
1948年,由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腐败,物价飞涨,朱⾃清每⽉薪⾦只可三袋⾯粉。
⼀家⼈常常缺吃少穿,他本⼈⾻瘦如柴,体重只有45公⽄,胃病⽇趋严重⽽⼜⽆钱医治。
但是,在6⽉18⽇那天,当⼀份《抗议美国扶⽇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粉宣⾔》送到他⾯前时,他的神情⽴即⾼昂起来。
宣⾔上写着: 为表⽰中国⼈民的尊严和⽓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切施合物资,⽆论是购买的还是给予的。
下列同⼈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粉,⼀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他⽤严峻的⽬光扫视着这份义正词严的声明,随即⽤颤抖的⼿提起笔,毫不迟疑地签下了⾃⼰的名字。
一代文豪朱自清晚年有多穷?妻子卖血养家,自己被饿到胃穿孔而死
一代文豪朱自清晚年有多穷?妻子卖血养家,自己被饿到胃穿孔而死2020年,全国公务员国考考试报名总人数达到338万,考研总人数也达到了341万。
很多人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方便自己考上公务员,或者是继续读博寻求机会留在高校当老师。
因为这些工作都是老百姓眼中的铁饭碗,福利高,待遇好,是举家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而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教育工作者的薪水并不高,平时还要拒绝种种诱惑,仅凭着一股传道受业解惑的师德支撑着自身投身启发民智的伟大教育事业。
朱自清特别是在北大担任教授的朱自清,纵使晚年穷困潦倒,病入膏肓,却还依然能为家国大义拒绝美国的救济粮。
身为北大教授的朱自清,为什么生活会如此落魄?他又为什么要拒绝这救命的粮食?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体会当时那些革命先烈用生命为我们撑起的民族脊梁。
出身显贵,不甘同流1921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之后,五四运动正式爆发。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整个国家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北洋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威逼,在外交上最后还是选择了妥协,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
朱自清当时就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在五四运动之后,他深陷对社会现状的绝望,并在1922年写下了著名的文学作品——《匆匆》。
匆匆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将赤裸裸地离去。
”,这句话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朱自清于1898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满清政府的统治之下。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科举出身的读书人,一度坐到了烟酒公卖局局长的职位,可见朱家的条件还是十分优越的。
按说朱自清在这种家庭下出生和成长,他应该也是个生活无忧的阔少,怎么会“赤裸裸”呢?因为朱自清一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就完全在向脱离于自身封建家庭轨迹的方向发展。
朱鸿钧从朱自清生下来,就一直盼着他能够继承自己的道路,好好念书,然后考取功名,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光宗耀祖。
在这种想法下,朱父强迫朱自清接受旧式学堂的教育,不让他接触新式教育。
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优
秀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故事,是一段充满着坎坷和辉煌的人生历程。
朱自清生于1898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
文学天赋,深受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许多优秀文化人的熏陶,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自清年轻时曾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战乱,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在这段时期经历了许多磨难,但却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自己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清新、深刻、真挚而著称,他的《背影》、《春》、《绿》等作品,无一不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诗意,深深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除了文学创作,朱自清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学生
的影响深远。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自清的一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史。
他的作品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中,他的
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朱自清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有关朱自清的故事20字 3篇精选(最新)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5261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简单说就是: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关于朱自清的故事资料
朱自清二三事一提到朱自清,大家脑海里闪现出的便是《荷塘月色》《背影》《匆匆》等美文。
位于昆明司家营的朱自清旧居,这座“一颗印”老宅承载着七十多年前以朱自清为代表的清华文科研究所师生的家国情怀,也记录着朱自清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将撕开朱自清身上“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标签,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朱自清!“时尚达人”朱自清1942年冬天,昆明天气格外寒冷,如何温暖过冬成了朱自清头疼的大问题。
身上的旧皮袍已经缝补了许多次,早已抵挡不住瑟瑟寒风。
掏掏口袋,发现生活费都够呛,更不要说缝制新棉袍。
于是朱自清做了一个决定。
趁着龙头街赶街的日子,朱自清给自己挑了一件赶马人穿的、制作粗糙、价格便宜的毡披风。
朱自清一毡多用,出门时,他就将毡披风披在身上御寒,晚上睡觉时,毡披风一脱就当被褥。
朱自清上街里边穿西装,外边穿赶马人的毡披风,给联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被誉为“联大三绝”,也成了他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至于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
“段子手”朱自清朱自清教学一丝不苟,他开了一门“文辞研究”的选修课,只有2个学生选修,也教得非常认真。
因为没有教材,就搜集资料写在卡片上,上课时再抄到黑板上。
朱自清演讲还非常风趣,在一次文艺晚会上,朱自清以“五四以来的散文”为题做演讲,看着现场几千名观众随随便便地坐在草地上,他冒出一句:“什么是散文呢?像诸位这样的坐法就是散文的坐法了。
”这堪比段子手的说法让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他的每次演讲几乎都能引发这样的笑声。
柴米油盐、生活琐事……在这些背后却看到了这位伟大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另一面。
在实地采访朱自清嫡孙朱小涛先生,详细了解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大家深感朱自清为人温厚朴实、中正平和。
朱家几代人都有着一身正气、崇德向善、诚以待人的优良品质,这应该也是朱家百年家风长期熏陶的结果。
朱自清饿死不食救济粮
朱自清饿死不食救济粮故事大全地藏王说:"因为我的园子里种了株无花果,我曾尽心培养,花了无数心血,现在开始结果实了。
它的根和部分树干虽然长在阴间,而结果实的枝却长在云里,所有果实都被天上的神摘去了,我却个也没有得到,因此我要去和天上的神交涉,让我们能公平地分享这些果子。
"民间故事大全栏目整理和收集了一些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
这里小编给关良无可奈何,只盼着天快快发亮。
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朱自清饿死不乾隆回去后,第天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河道总督高斌便奏请乾隆处理此事。
乾隆忙完之后,又赶紧赶回宫去,处理早已积压多时的全国各地的奏折。
后来在宫中用膳之时,经常怀念起那只诱人的扬州的鹅,感觉宫中的御厨做出的各种口味的鹅总是差那么点什么。
于是便多次找借口南巡,也每次都经停扬州,想去寻找那只让他思念多年的鹅!哪知天不如愿,乾隆次南巡,次再来扬州,愣是没找到那只鹅,自己也没好意思说出那段落魄事,于是只好作罢。
最后次离开扬州时,在行宫中,拍着大腿高呼遗憾:"难不成真是那城隍老爷请朕吃的鹅不成!老汉知道刘丰在顾虑自己是独眼,就说:"当朝宰相刘墉是个罗锅,但人为了挽回黄老板的面子,廉掌柜讥讽和尚:"你说这幅画没画活,那你给我们画幅让我们大家看看。
我家世代经营这个草墨堂,却从没有人听说能把画画活的。
"众人也催促着。
和尚惊恐地望着大家,说自己时胡说,乞求大家饶恕。
刚想跑,又被大家拉了回来,非要他作画不可。
家是宰相了,小老弟没试过,怎么......"这句话居然传到了民间,后来百姓才陆续知道这段趣事。
食救济粮的民间故事,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朱自清饿死不食救济粮吧。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 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
历史趣谈:朱自清曾因生活困窘与家人分居 变卖藏品筹路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朱自清曾因生活困窘与家人分居变卖藏品筹路费
导语:1945年夏,朱自清在成都听闻了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喜讯,假期生活在喜悦中拉开。
读书、写作、待客、访友成为这位学者假期生活的“主旋律”
1945年夏,朱自清在成都听闻了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喜讯,假期生活在喜悦中拉开。
读书、写作、待客、访友成为这位学者假期生活的“主旋律”。
然而,体弱多病的朱自清难免身心俱疲,生活的困窘、新朋旧友的聚散,给这两个月的暑期生活平添了几许沧桑……
这个暑假,朱自清是在大喜大忧的背景下,在充实、忙碌中度过的。
他的境况,是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缩影……
1940年5月,大学教授350元的月薪,只相当于战前的13.6元。
昆明实在“居不易”,朱自清只得将夫人陈竹隐女士和子女送至陈女士的老家、物价水平相对低一些的成都生活。
1941年秋学术假满返校后至1946年夏前后五年,朱自清与家人一直是昆明、成都两地分居。
1944年春夏,他的妻儿相继病倒,他才将珍藏多年的一些藏品托友人变卖后筹措了路费,利用暑假回成都照料家人。
1945年的暑假是他“两地分居”后的第二次探亲之旅。
读书写作是“主旋律”
1945年6月29日,朱自清乘飞机自昆明飞抵成都,开始了他为期两个月的暑假探亲生活。
暑假中,朱自清在成都听闻了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喜讯和震天的鞭炮锣鼓声。
据其家人回忆,他一改平日的严肃与矜持,走上街头与成都市民彻夜狂欢。
然而,彼时的成都又是灾难之都:烈性传染病霍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
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的清贫史朱自清一生勤勉,记日记为日常功课。
他的两卷日记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其中之一在于:它是观察某类民国文人经济状况的一个绝好样本。
简而言之,朱自清日记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贫困史。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有触目惊心的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拮据而归,甚矣”;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朱自清1920年大学毕业,赴江浙任教,先后辗转杭、扬、沪、温、甬。
此时的他已有两个子女,正同时在省立四中和春晖中学任教,奔波于宁波与上虞之间。
虽如此,仍是入不敷出,以至需要借米疗饥。
1925年,朱自清成为清华教授,一直到“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为时12年。
此期朱自清经历颇多:先为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武钟谦病亡;欧游访学;和陈竹隐恋爱、结合;父亲病故;后又添二男。
按说,战前这段经济较为稳定,清华教授待遇不薄,本该是他生计最宽裕的时期,但因家累进一步加重,所以仍时时捉襟见肘。
1932年12月9日日记中说:“钱与文字皆觉其少;钱宜少用,文宜多作,勉之。
”举债、还债的记录在此期日记里俯拾皆是。
昆明时期,百物腾昂而薪水低徊,教授成为清贫一族。
朱自清负担尤重:多病的夫人不习惯昆明环境,带着孩子长住故乡成都,他定期将薪水寄成都;前妻所生三个未成年子女寄养扬州老家,他要付生活费;长女采芷工作无着,也赖他不时资助。
陈竹隐来信常为告急,扬州方面则每因寄多寄少、早寄晚寄而与兄弟、弟媳生隙。
每月领薪,朱自清第一时间分寄各处,自己所留无几。
如1941年5月10日,“兑得现钱共八百九十多元,还债与寄钱后,本月只剩一百三十四元生活费”。
他不得不“开源节流”。
节流,到了自奉至简的地步: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每周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
有关朱自清的故事
有关朱自清的故事
1、嗜书如命朱自清:朱自清一生清贫,却最爱买书、读书。
在扬州老家上中学的时候,父亲每月给的一元零用钱几乎都用来买书看了。
清华大学毕业那年,他到琉璃厂华洋书庄买书,一眼看中了十四元的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水獭领大氅(就是《背影》里父亲细心给他铺好座位的那一件紫毛大衣)去当铺里当了十四元钱。
想着将来赎出来,竟再也没能赎出来。
2、朱自清的清贫:朱自清一生清贫,《背影》里已经知道上大学时,父亲亏空公款,被迫辞职,祖母去世,兄弟姊妹多,家庭境况很是凄凉。
在动荡的年代里,他一边参加社会活动,一边下苦功夫刻苦读书,用三年的时间修完了四年的大学课程,想帮助父亲养家。
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妻儿,他的工资交由父亲管理。
毕业后的五六年间,他们又生育了3个子女,生活很是艰难。
朱自清去清华任教时,考虑再三,只能带两个孩子去北京,使他十分难过。
阿九10岁,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十分懂事。
朱自清一大早便领着他到母亲和转儿住着的亲戚家去,武钟谦嘱咐要为孩子买点吃的东西。
他们走到四马路一家茶食铺里,阿九说要熏鱼,他给买了,又给转儿买了饼干。
乘车到海宁路,下车时看到阿九可怜的样子,心中很难受,他知道孩子心里有委屈,曾偷偷地和妈妈说:“我知道爸爸欢喜小妹,不带我上北京去”。
其实,这是冤枉的。
在亲戚家呆了一忽儿,临别时,
阿九说:“暑假一定要来接我啊!”转儿还小,不懂事,只对父亲望望,没说什么。
唉,“只为家贫成聚散”,朱自清蓦地想起这一句不知谁写的诗,心中有点凄然,他回头看了孩子们一眼,硬着头皮走了。
贫贱不能移朱自清的故事
关于“贫贱不能移”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 年3 月到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6 年10 月,朱自清回到北平,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当时,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美国扶日反共,许多知识分子对国民党政府的行径表示不满,朱自清也不例外。
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劳累工作,朱自清患了严重的胃病。
1948 年8 月12 日,朱自清因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享年50 岁。
临终前,他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
朱自清的一生,以“贫贱不能移”的气节,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散文风格清新、朴实、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读者喜爱。
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事
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事朱自清,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他可是咱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腕,尤其是他那篇《背影》,哎,真是让人看了心里一酸,鼻子一酸。
不过,今天我想聊的是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咱们就叫它“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吧。
1. 早年艰辛1.1 生活的艰难朱自清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家里那点收入,真是捉襟见肘。
想想那个时代,捞点米、凑点饭,简直是个难题。
可他从小就爱读书,那种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在困难中逆流而上。
每次看着别人吃着香喷喷的饭,他心里不免有些羡慕,但他却从不妥协。
1.2 坚持与努力为了能有更多时间读书,他常常挑灯夜战。
那时候的灯光可不是咱们现在的LED,简直就像是在和黑暗搏斗。
可是,他依然一页一页地翻书,心中满怀梦想,想着总有一天能用自己的文字影响世界。
朱自清就像那种“愚公移山”的精神,虽然路途艰难,但他从不退缩。
2. 不屈不挠的坚持2.1 面对现实的选择后来,朱自清到了大学,他的才华逐渐被大家认可。
可是啊,现实就是现实,老师的工资也不是个好数目,五斗米对于他来说,确实是一种诱惑。
可他可不愿意为了这点米去屈从于那些不值一提的工作。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试试?”他微微一笑:“做我不喜欢的事,何必呢?”2.2 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他选择了教学,虽然工资不高,但至少能过得去。
他常常把自己的理想和学生分享,努力激励那些年轻的心灵。
讲课时他那种热情,真是让人心潮澎湃,仿佛看见了一个火焰在燃烧。
他不止教书,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告诉大家:为了理想,咱们不能妥协。
3. 影响与传承3.1 作品的诞生这不,朱自清后来写了很多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他的文字里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像是山间的清泉,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背影》里的父亲形象,真是让人看了心里咯噔一下。
那种父爱的沉重,他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感动不已。
3.2 影响后人的精神朱自清的故事不仅是他的个人传奇,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
关于清贫的人物故事中国400字
关于清贫的人物故事中国400字朱自清的清贫史朱自清一生勤奋,记日记是日常的课程。
他的两卷日记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其中之一是观察某种民国文人经济状况的绝佳样本。
简而言之,朱自清日记是知识分子的贫困史。
打开日记的第一页,有两个触目惊心的借贷记录。
1924年7月29日,“晚上和房东借米借了4升,春节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我依然为难地回来了。
太过分了”;30日“下午从张益三那里借了五块钱,我很害羞!”朱于1920年大学毕业,曾在江浙任教,辗转杭、扬、沪、温、甬。
此时,他已经有两个孩子,在省立四中和春晖中学同时任教,奔波于宁波和上虞之间。
尽管如此,还是进不去,需要借米解饥。
方志敏一生清贫为民,以当穷人主席为荣。
他曾任东北、福建、浙江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任财经委员会主席。
可以说“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但他决不以权谋私,始终廉洁奉公,事事严于律己。
正如他在《我的自述》中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多年了。
在这漫长的奋斗中,我总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不奢侈。
手头的钱,总是几百万元;但是,为革命筹集的钱,一点一点地用于革命事业。
”以甘于清贫、节俭为宗旨的司马光司马光( 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继承人。
宝元元年( 1038年(司马光20岁),他参加会试,一举在高中进入甲科,从此进入仕林,任华州(今陕西华县)法官。
政治上司马光坚守守旧,极力反对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
他即使辞去官职,离开朝廷15年间,仍埋头读书、写作。
他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元丰7年( 1084年)完成了载入史册(《资治通鉴》)的通史巨著。
内容以总结历史统治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中心。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被召进京主持国政,废除王安石变法新政。
历市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召使射兼门下侍郎。
关于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的故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翻译家。
朱自清名字源于《楚辞卜居》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味着通过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他的作品以散文见长,被誉为“散文大师”,其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朱自清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经常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
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极喜欢读书,即使在清华大学期间,他也是嗜书如命,经常将每月的零用钱大部分都用来购买和阅读书籍。
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开始接触现代文学,并开始尝试写作。
他的第一篇散文作品《背影》发表于1925年,这篇作品以其真挚感人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风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此后,朱自清陆续发表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荷塘月色》、《春》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除了散文创作,朱自清还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
他曾翻译了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狄更斯的《双城记》等。
他的翻译作品准确传达了原作的精神内涵,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爱国者。
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散文作品,如《悼念刘和珍君》、《纪念杨荫浓先生》等,都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和热爱之情。
朱自清一生勤奋好学,不断追求进步。
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朱自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朱自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爱国者。
他的作品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朱自清生平故事
朱自清生平故事朱自清生平故事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
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其祖父与父亲定居住于扬州,故他又自称“扬州人”。
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
“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其字佩弦,朱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入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他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此外,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
两度婚姻武仲谦(1898年—1929年),江苏扬州人,在扬州长大。
是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朱自清先生的第一位夫人。
1916年与朱自清先生结婚。
她属于那种中国传统式的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后与朱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合影自清先生生活了12年。
10多年的夫妻生活中,武氏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于1929年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1岁。
关于爱国的小故事:朱自清饿死不食救济粮
朱⾃清是清华⼤学教授,的⽂学家。
抗⽇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持蒋介⽯发动内战,⼀⽅⾯⼜利⽤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
当时社会上物价上涨,物品奇缺,很多⼈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
美国为了⽀持蒋介⽯,就运来了⼀些⾯粉,说要“救济”中国⼈,好让中国⼈“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清看透了美国的⽤⼼,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的侮辱。
他和⼀些学者⼀起,在⼀份宣⾔上庄重地签上了⾃⼰的名字。
那份宣⾔表⽰,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粉。
当时,朱⾃清正患严重的胃病,⾝体⾮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经常呕吐,甚⾄整夜不能⼊睡。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活更加困难。
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的“赏赐”。
他在⽇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
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动,就不应该逃避⾃⼰的责任。
”
两个⽉后,朱⾃清困贫病交加,不幸去世。
他宁肯挨饿⽽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个中国⼈应有的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
朱自清一生勤勉,记为日常功课。
他的两卷日记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其中之一在于:它是观察某类民国文人经济状况的一个绝好样本。
简而言之,朱自清日记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贫困史。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有触目惊心的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据而归,甚矣”;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朱自清1920年大学毕业,赴江浙任教,先后辗转杭、扬、沪、温、甬。
此时的他已有两个子女,正同时在省立四中和春晖中学任教,奔波于宁波与上虞之间。
虽如此,仍是入不敷出,以至需要借米疗饥。
1925年,朱自清成为清华教授,一直到“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为时12年。
此期朱自清经历颇多:先为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武钟谦病亡;欧游访学;和陈竹隐恋爱、结合;父亲病故;后又添二男。
按说,战前这段经济较为稳定,清华教授待遇不薄,本该是他生计最宽裕的时期,但因家累进一步加重,所以仍时时捉襟见肘。
1932年12月9日日记中说:“钱与文字皆觉其少;钱宜少用,文宜多作,勉之。
”举债、还债的记录在此期日记里俯拾皆是。
昆明时期,百物腾昂而薪水低徊,教授成为清贫一族。
朱自清负担尤重:多病的夫人不习惯昆明环境,带着孩子长住故乡成都,他定期将薪水寄成都;前妻所生三个未成年子女寄养扬州老家,他要付生活费;长女采芷工作无着,也赖他不时资助。
陈竹隐来信常为告急,扬州方面则每因寄多寄少、早寄晚寄而与兄弟、弟媳生隙。
每月领薪,朱自清第一时间分寄各处,自己所留无几。
如1941年5月10日,“兑得现钱共八百九十多元,还债与寄钱后,本月只剩一百三十四元生活费”。
他不得不“开源节流”。
节流,到了自奉至简的地步: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每周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
至于“开源”,无非是多写文章、多做业余兼职。
1944年后他一直在私立五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师。
即便如此,仍时有青黄不接的情况,他就只能频频借债,拆东墙补西墙。
借而不得也是常有的事,于是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
典当、寄卖成为朱自清在昆明的“家常便饭”。
特别是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大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淋浴器具、窗帷布。
他和商人讨价还价,有时为了一件物品的价格,连续跑几家寄售行,还常受奸商的气。
1942年4月8日,为行军床估价事妥协于商家,日记写道:“估价者系一少年,其人极有口辩,力言帆布已破,仅可按床架论值。
”朱希望能卖120元,但少年仅肯给50元。
“事后思之,实所不甘。
而竟惑于该少年之妄说,草草立据……少年实奸商之尤,侮余如玩之掌上,可恨之至!”读到这些愤激无奈之辞,最令人心酸。
日记非为发表而作,自可率直无拘,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
朱自清每每在日记中大叹苦经。
1941年4月26日在成都与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挚友叶圣陶
倾谈后,写道:“圣陶确有勇气面对这伟大的'时代。
但他与我不同,他有钱可维持家用,而我除债务外一无所有。
”几天后又说:“我尝到经济据而产生的自卑感。
”不过哭穷归哭穷,另一个事实却是:朱自清,以及他的贫穷的同们,在困厄中坚守知识者岗位,维持西南联大弦歌不绝,育才无数,在云贵高原上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高原”。
他个人笔耕不辍,遗著煌煌五百万字。
有人戏称中国牌知识分子“价廉物美”,信哉斯言。
1948年,在回到清华园后两年,朱自清因严重胃溃疡不治身亡。
次年毛泽东热烈表彰了他和闻一多这两位“民主斗士”,说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因此死后哀荣,成了政治上不倒的知识分子表率。
“饿死”之说言过其实,但又不能说和长期的穷厄无关。
五十而殁,正当人文学者的黄金年龄,这自然是朱自清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