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碳酸盐岩储层不同尺度溶洞地震属性分析
重 庆科 技学 院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Βιβλιοθήκη 2 0 1 3年 1 0月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不 同尺度 溶 洞地 震 属 性 分 析
彭 达 黑 伟 甘 代 福 黄 长 兵 赵 虎 陈祖 银
( 1 . 西 南石 油 大学资 源与环 境 学 院 , 成都 6 1 0 5 0 0 ; 2 . 延 长 油 田股 份有 限公 司勘 探部 ,陕 西 延 安 7 1 6 0 0 0;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 1 9 9 9 , 2 2 ( 3 ) : 2 9 — 3 9 .
[ 5 ] 陈伟 , 段 永刚. 低渗 气藏 单 井非稳 态产能分析 及控制 储
量评价 [ J ] .西 南石 油大学学报 , 2 0 0 7 , 2 9 ( 2 ) : 3 4 — 3 6 .
,
复杂 多变 的 地质 特征 与成 藏 条 件 增 加 了此 类 油
气藏预测开发的风险 。受到地貌、 构造 、 成岩等地质 因素的影响 , 碳酸盐 岩油气藏 中溶洞与裂缝 的发育 极其复杂 , 在现有条件下 , 这些地质结构 的尺度 , 不
规则 外形 及 填 充 物 对 油 气 藏 预 测 造 成 了极 大 的 阻 碍 。溶洞 作 为碳 酸 盐 岩 油气 藏 中重 要 的储 集 体 , 它
记录及不同横向尺度的单个模型进行实验后得 出结 些都可以从偏移剖面 中所提 取的地震属 性上进一 论: 溶洞宽度的变化会引起溶洞反射特征 “ 串珠” 中
“ 珠” 的数 目发生 改变 , 在 偏移 剖 面 中 “ 串珠 ” 尺 度 与 实 际溶 洞尺 度 之 间存 在 较 大 差 异 , 而溶 洞 偏 移 响 应
缝洞 型 油气藏 是 重要 的碳 酸盐 岩油 气藏 类 型 之
随机介质地震波正演模拟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90发展了任意阶精度的交错网格差分算法等 ; 19) Js a at m等r] r 1提出了单方向上的变 网格计算方法 , 1 牟永 光口]20 ) 2(0 5在对 复 杂介 质三 维 地震 波 传 播方
程数值 模 拟进行 描 述 时 也 强 调 采用 变 网格 计算 技 术 ; 生 旺等 [(0 7利用 变 网格进 行 了弹性 波数 朱 5 20 ) ] 值 模拟 ; 超 等 []20 ) 一 步 利 用 可 变 网格 与 黄 1 (0 9 进 。 局 部可 变 时 间步 长 的高 阶 差 分进 行 了地 震 波数 值 模拟 , 有效 提高 了模 拟 的精度 和效率 。
第 4 卷第 2 9 期 21 0 0年 3月
石
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
探
Vo_ 9 No 2 I4 , .
M a ., 0 0 r 2 1
GEOPHYS CAL I PR0S CTI PE NG 0R ETR0LEUM F P
文章 编 号 :0 0 4 1 2 1 )2— 1 3 7 1 0 —1 4 (0 0 0 0 3 —0
随机 介 质 地 震 波 正演 模 拟在 碳 酸 盐岩 储 层 预 测 中的应 用
刘春 园 , 生旺 魏修 成 徐 胜峰。 朱 , ,
(.中国石油 化工股 份有 限公 司石 油勘 探 开 发研 究院 , 京 10 8 ;.中国 石 油化 工 集 团公 司 1 北 00 3 2 国际石 油勘探 开发 有 限公 司 , 京 1 08 ) 北 0 03
反射特征 的影 响, 获得了规则孔洞尺度 以及随机排列孔洞 密度对地震 属性 的影响规 律 。对 于单 个 的溶 洞而言 ,
当溶洞横 向尺度小 于菲涅 尔带半径 , 向尺度小于调谐厚度时 , 纵 溶洞反射振幅与溶洞尺度成正 比例关 系 ; 于随 对 机分布孔洞 的碳酸盐岩储层 而言 , 地震波能量与孔洞密度成正 比例关系 。 关键词 : 随机介质 ; 正演模拟 ; 酸盐 岩 ; 碳 孔洞
地震属性分析在区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印度洋的交通要冲,是 中东地 区新兴的一个产油国, 江苏油 田也门 l 区块位于夏布瓦盆地东南部 ( 1 , 图 ) 该盆地是也门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 , 为一个 中生代发 育起来的裂谷盆地。
图 1 也门 1 区块 区域位置 图
F g 1 R go a c t no . b o k Ye n i、 e i n l o a i f l o No 1 l c , me
征的特殊测量值 , 中一些属性对某些储层环境 比另 其 外 的属性 更敏感 , 一些 屙 J 而 生又能更 好 地揭示 不 易探
测的地下异常 ,一些属性被用做直接的油气显示参 数, 其优点是能从地震数据 中提取其他方法无法看到
也门 1 区块 发育盐下 、盐 间和盐上三套成藏组 合。 盐下成藏组合生油岩为密穆组、 莱穆组 , 储层为 休库拉组碳酸盐岩储层 , 盖层为萨巴塔因组盐岩; 盐 上成藏组合生油岩主要为内法组 , 储层为内法组碳酸 盐岩储层 , 萨尔组泥岩和致密碳酸盐岩为盖层; 间 盐 生油岩为萨 巴塔 因组油页岩 ,储层为萨巴塔 因组砂 岩, 盖层为萨巴塔因组盐岩。 据已钻四口井资料 ,I 区块砂岩不发育 , 盐上内法组及盐下休库拉组碳酸盐
收稿 日 :20— 8 2 责任 编辑 :李 勇 期 06 0— 5
作者简介 :马伯林 ( 9 4 , , 16 一) 男 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油气勘探工作。
维普资讯
第 1 7卷
第 1 期
马伯林 :地震属 性分析在 区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中的应用
间段 内提取 。
界性 的课题 , 其根本原因是碳酸盐岩有效储集空间主 要为后期与裂缝 、岩溶 、成岩作用有关形成的孔缝 洞, 储层在纵 、 横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据地震 波的传播理论 , 碳酸盐岩地层中缝洞 的存在必然导致
基于岩石物理和地震建模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在西伯利亚东区的成功应用
场 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 以, 隙度为 7 即骨架组 所 孔 %, 分 为 9%的地层形成地震波场时 ,3 3 9 %的地震信号 传播 信息反映 了岩石 骨架 的性 质 ,%则反 映了孔 7 隙、 孔洞 的性质。这也说 明了在储层 中实际受地震 信号属性影响的变化范围只有 5 一7 % %。
在 碳 酸 盐岩 储 层 预测 中 , 于 地震 波 场 微 妙影 对 响 的检 测是 地震一 地 质建模 的主要任 务 。为成 功解 决 这 个 问题 , 要 详 细研 究 岩石 样 本 结构 及 孔 洞空 需 间、 定量 确定 矿物 成分 、 价储层 及确 定其 有效 厚度 评
2 岩 , 是在碳酸盐储 层 中利用地震 属性变化进行储 层预测 的物理基 础和条件。 这
关键 词 : 岩石物理模 型; 地质一 声学模型 ; 地震一 地 质模 型 ; 酸盐油气 藏 碳
模型, 利用现代地球物理技术对测井资料、 岩心测试
1 简介
Y 组 段 为位 于 西 伯 利亚 台地 下 寒 武 系 的碳 酸 B
程 : 灰岩 及 白云岩 的侵 蚀 和溶解 。 石
隙, 而在这一过程 中受矿化地层水 的作用形成的盐 类矿物质沉淀 , 完全或部分封堵吼道导致孔隙变差 ,
一
在碳酸盐岩层 中, 区别是否为储层 的标准通常 使得储层变为非储层 , 这些细微 的变化需要在地震 是孔 隙度下限值 : 当岩石孔隙度小于下 限值 时为非 地质建模 中进行检测。 储层 ; 反之则为储层 。而储层与非储层之间的孔隙 本次研究所需的岩石物理信息包含在 中子测井 度差异非常小 , 通常不到一个百分点。例如 , 西伯利 亚东区储层孔 隙度平均下 限值为 6 孔隙度为 5 %, % 的地层仍为非储层 , 而当孔隙度值达到7 %时便成为
应用地震分频技术预测碳酸盐岩储层
第 23卷
第 1期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Vo . 3 No 1 12 Leabharlann . Fe 20 b. 08
20 0 8年 2月 ( 码 : 2 ~ 1 5 页 19 3)
PROG RESS I N G EOPH Y SI CS
应 用 地 震 分 频 技 术 预 测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i r cu e ee v i sdfiuti x lr t n rs a c f i8g s Th a g tfr to n t i a e sOr o iin n F at r drs r or i i c l n e poa i ee rh o lL a. s f o o etr e o main i hs rai d vca
Ab ta t S p r t r q e c t r r t t n t c n q e c n e i n t t a n e f r n eo i e e tf e u n y i i - sr c e a a e f e u n y i e p e a i e h i u a l n o mi a e mu u lit re e c f f r n r q e c n tme d f
c r o a e r s r o r t n s t o is a es r n n t o i a tf e u n y a d S g a—o No s r o a b n t e e v i.Is a io r pe r t o g a d i d m n n r q e c n i n lt — ie a e lw.Th e c i e s ed s r b
GONG o —i , W ANG H ng ln Zhe — i g n q n , LILu mi , CAIGa g — ng n
利用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塔中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
Ab ta t Ca b n t e e v i i s ro sy h t r g n o s wi e eo e r cu ec v . S mp e src : r o ae r s r or s e iu l ee o e e u t d v lp d fa t r-a e h i lx
p l h a v gn ,o l a ieyd s rb r wnd g e n r cu eb a ig nt er s r oes e rwa ei ma i g nyc nfn l e c ieg o e rea d fa t r e rn si h e e — v i a o n h lb r , mis d s me ol a e e v is wih hg r d ciiy i o g u A or r u d t e we lo e s e o i g s rs r or t i h p o u tvt n Zh n g — —
,
摘要:碳酸盐岩储集层缝洞发育 , 非均质性强 , 层横向预测需 要综 合测 井 、 储 地震 和试油等资料 。利用 声电成像测
井新技术及 资料 ( 特别是电成像 、 偶极横波等新技术资料 ) 能精 细描述 井周储层 缝洞发育 程度 和裂缝走 向; 主 只 沿
裂缝走向作 地震剖面 寻找异常储集体( 称“ 俗 串珠” 是 目前物探解释的亮 点 , ) 平面地震波 均方根振 幅和沿 层相干属
L u - n ,HAI h a2 I oj G u u n ,YAN uqn HANG Gu-u L h C G Y -ig ,Z oh a。 UO Z i
(. el ehC I, e ig1 14 ,C ia 2 ReerhIsi t f x lrt n& Deeo me t 1W lT c- OS B in 0 19 hn : . sac nt ueo poai j t E o v lp n Tai OiidC mp n , erC ia r m le o a y P t hn ,Ku r ,Xni g8 10 , hn ) fl o el ij n 4 0 0 C ia e a
地震反Q滤波应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Q滤波应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描述周衍;饶莹【摘要】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ahe oilfield,Tarim basin,is buried very deep with a depth being larger than 5000 m.The reservoir is featured by fracture-vuggies,and the formation has extremely strong heterogeneity in bot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These features lead to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low resolution of the seismic reflection data,and in turn to the difficulty in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s.Aiming at these problems,here we use a stabilized inverse-Q filter to process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seismic data in Tahe oilfield,conducting seismic amplitude compensation and waveform phase correction,paring the inverse-Q filtered result directly with the raw seismic data in terms of seismic profiling,interior information within the 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of faults and fracturevuggies,we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stabilized inverse-Q filtering in enhancing seismic resolution,strengthening weak signals,and improving lateral continunity of reflections,and reveal that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fracture-vuggy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s.%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其深度超过5000 m,储集体类型以裂缝、缝洞为主,储层的纵向和横向上都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这些特点导致反射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低、分辨率低,从而使得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描述的难度增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运用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对塔河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同步实现地震振幅补偿和子波相位校正.处理结果与原始地震数据进行地震剖面面貌、储层内幕信息、断裂缝洞刻画等方面的直接对比,一方面展示反Q滤波方法在提高分辨率、提高弱反射能量、以及增强反射同相轴的空间连续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展示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能够提高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的特征描述精度.【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8(061)001【总页数】9页(P284-292)【关键词】反Q滤波;储层特征描述;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刻画;奥陶系【作者】周衍;饶莹【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0 引言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由于地层的滤波作用,造成地震波的振幅衰减,不同频率的的平面波其衰减系数不同,而且不同频率的平面波传播的速度也不一样,会造成地震波的相位畸变,即速度频散效应.我们通常将振幅衰减和频散效应统称为地层的Q滤波作用.反Q滤波处理就是对实际的地震数据进行振幅补偿和相位校正,以期消弥地层的Q滤波作用(Wang,2008a).关于地层的Q滤波作用,最初的数学模型由Kolsky等(Kolsky,1953,1956;Futterman,1962)提出:(1)式中ω是平面波的角频率,α(ω)是衰减系数,v(ω)是相速度,而Q(ω)则代表了Q对频率的依赖性.在地震分析中,因为地震数据一般记录为实数值,所以ω只有正频率.Wang(2008a)指出(1)式为低衰减的近似表达式,在Q≫1时有效,可应用于像勘探地震这种地层衰减作用比较小的情形.地球物理文献中所谓不同的Q数学模型只在于衰减系数α(ω)和相速度v(ω)的定义上的差别.修正版Kolsky模型由Wang等(2004a)提出.该修正模型可以与其它关于Q的数学模型的衰减系数α(ω)和相速度v(ω)进行直接对比.在地震勘探领域由于其频率较低、频带狭窄,人们可以忽略Q对频率的依赖性而运用所谓的常数Q模型(Kjartansson,1979).但是,从(1)式可以看出,衰减系数α(ω)和相速度v(ω)对频率的依赖性仍然存在.这种频率的依赖性一方面可以被充分利用从而从地震数据中估算Q值,另一方面对反Q 滤波处理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反Q滤波可以看作是地震波传播的反过程.Robinson(1979)指出反Q滤波的算法类似于地震反褶积的运算过程.在地震波传播的正过程中,振幅衰减和相位畸变都是频率和传播时间的指数函数.由于表示相位畸变的函数指数是虚数,相位校正的函数指数仍然是虚数,其数学实现时是无条件稳定的.Hargreaves等(1991)提出了通过傅里叶变换进行相位校正的反Q滤波方法,其Q模型是一个Q常数值.Bano(1996)将常数值Q模型的相位反Q滤波方法应用到层状的Q模型上,每层的Q为常数值.但是,由于表示振幅衰减的函数指数为实数,所对应的振幅补偿的函数指数也是实数,而且是正实数,在数学实现时极其不稳定,将会大大抬升地震数据的噪音,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信噪比将急剧下降.Hale(1982)曾建议利用级数展开作近似的高频振幅补偿,达到一定频率时即终止补偿处理.Wang(2002)首次提出稳定化的反Q滤波方法,该方法将数学反问题的求解原理应用到地震处理当中,实现了稳定化的振幅补偿.从此,反Q滤波在地球物理领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时代,可以实现振幅补偿和相位校正的同步处理(Chen et al.,2014; Zhang et al., 2014, 2015; 张固澜等, 2014, 2015),甚至可以实现含反Q滤波的地震偏移成像(Wang and Guo,2004b;Wang,2008b; Bai et al., 2016).稳定化的反Q滤波方法属于“三高”处理技术,即在高保真、高信噪比前提之下的高分辨率处理.Wang(2003)指出反Q滤波处理是否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取决于频带宽度的变化和信噪比的变化两个因素的综合,并且给出了量化公式.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碎屑岩地层,开展砂体描述及油气预测(郭建等, 2007;Gan et al., 2009; 甘其刚等, 2012).但是,本文将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应用到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数据上,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缝洞储集体进行特征描述.研究区域为塔里木盆地的塔河油田.该地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目标储层埋深大(5000 m以上),储集体类型以裂缝、缝洞为主,储层的纵向、横向非均质强,地震数据信噪比低、分辨率低,使得储层预测难度大.针对塔河地区的这些问题,我们运用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对塔河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处理,提高资料的分辨率,提高弱反射的能量,增强反射同相轴的空间连续性,同时突出地震异常,从而提高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的预测精度.1 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稳定化反Q滤波的重要特点即在于该方法的稳定性.正因为如此,地震反Q滤波方法能够同步进行振幅补偿和相位校正(Wang,2008a).正如前文提到的,平面波的振幅衰减因子为指数函数:(2)式中ω是平面波的角频率,因为地震数据一般记录为实数值,所以ω只有正频率,ωh是频率调谐参数,与地震频带的最高有效频率相关(Wang and Guo,2004a),τ是以秒为单位地震反射波的双程走时,τ=0时则是地震观测的地表,γ(τ)为一无量纲算子:(3)振幅补偿因子是振幅衰减因子的逆.Wang(2006)提出的稳定化振幅补偿因子表达式如下:(4)其中σ2为稳定化参数,它是抑制数据背景噪声的关键参数,用以保证处理之后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得以提高.Wang(2006)明确给出了稳定化参数σ2与反Q滤波增益限G之间的关系公式G=-7.087-4.348lnσ2,(5)式中增益限G的度量单位为分贝.前文曾经提到过将数学反问题的求解原理应用到稳定化振幅补偿因子.但是,首先应当注意到(4)式所表述的稳定化过程跟常规的最小二乘求逆方法有不同之处,即稳定化参数σ2不仅像最小二乘方法那样应用到分式的分母上,而且应用到了分子部分.其物理意义可以这样理解:当Q-1趋于0时,根据(2)式的表述指数函数β(τ,ω)应当趋于1,在(4)式中,由于分子和分母同时应用了稳定化参数σ2,据此式得到的广义逆Λ(τ,ω)趋于1,正是“β(τ,ω)趋于1”的逆.Wang(2006)指出稳定化振幅补偿因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可逆性,因为Λ(τ,ω)趋于1,Λ(τ,ω)的逆也趋于1.如果采用常规的最小二乘方法,此处给出的渐近解Λ(τ,ω)将趋于0,这个渐近解在数学上是不可逆的.结合无条件稳定的相位校正,平面波的反Q滤波基本表达式为(6)表达式中的指数函数为相位校正因子,i是虚数单位,U(0,ω)为地表所记录的地震数据(τ=0),是反Q滤波处理的输入数据.对所有平面波结果求和即可得到时域的地震样点:(7)该表达式称之为成像条件.三维地震反Q滤波是一个数据驱动的处理过程,即地层衰减系数模型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估算得到.衰减系数Q-1是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中总能量的耗损,是地层介质的内在物理属性.引起地震波能量衰减的因素包括介质中固体与固体、固体与流体、流体与流体接触界面之间波动接触过程的能量损耗.从地震数据中估算衰减系数的方法请参见Wang(2004).图1用显示实际数据的方式展示了三维地震反Q滤波的处理流程,包括从三维数据体中估算Q值,建立一个三维的衰减系数(Q-1)模型,然后依据此模型进行反Q 滤波.图1中的a图是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抽出的任意线剖面,b图则为从三维衰减系数模型中抽出的沿该任意线的衰减系数剖面,c图是相对应的反Q滤波处理之后的任意线地震剖面.图中的横向距离是沿任意线的累计距离(km).地震反Q滤波的处理明显提高了地震分辨率.下节我们将仔细分析反Q滤波前后的地震数据及其储层特征细节.2 碳酸盐岩储层的实际应用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发育的大型复合沉积盆地,由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叠合而形成.受区域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升降的影响,形成三个沉积期:震旦—泥盆纪海相沉积,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沉积和三叠—第四纪陆相沉积.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塔河油田构造处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西南斜坡.该区地层层系三叠系以上为陆相碎屑岩沉积,石炭系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夹薄层灰岩,奥陶系为海相碳酸盐岩.其中奥陶系碳酸盐岩经风化剥蚀形成了众多低幅度的风蚀残丘,裂缝及溶蚀孔洞发育,储层的非均层性极强.本文将围绕塔河油田奥陶系目标储层中缝洞储集体的特征描述这一主题,展示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在碳酸盐岩储层段的实际三维地震数据上的应用效果.2.1 地震剖面整体面貌将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对塔河油田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补偿处理,从地震剖面的整体面貌来看,在数据的保幅性、信噪比提高和横向纵向分辨率增强等方面优势明显.该区的目标储层段在图2中的3480 ms往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的特点如图2所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断层、断点更加清楚;对次级残丘、岩溶沟谷的刻画更加清晰;奥陶系顶风化层反射成像连续性好、信噪比高、能量强,奥陶系内幕反射波能量增强,“串珠状”反射能量聚焦.图1 三维地震数据、衰减系数和反Q滤波数据(a) 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抽取的任意剖面; (b) 相对应的衰减系数任意剖面; (c) 相对应的反Q滤波之后的剖面.Fig.1 3D seismic data,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and inverse Q filtered seismic data(a) Seismic profile arbitrarily extracted from 3D seismic data cube; (b) The attenuation profile corresponding to the arbitrary seismic profile; (c) The corresponding seismic profile after inverse Q filtering.图2 目标储层段的三维地震数据(a) 反Q滤波前的地震剖面; (b) 反Q滤波之后的地震剖面.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目标层段在时窗3480~3900 ms之间.Fig.23D seismic data with in the target window of receivers(a) Seismic profile before inverse Q filtering; (b) Seismic profile after inverse Q filtering. The target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 is within a time window between 3480 and 3900 ms.图3 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缝洞储集体形成“串珠状”地震反射(a) 从反Q滤波前数据体中抽取的地震剖面; (b) 从反Q滤波后数据体中抽取的地震剖面.Fig.3 Fracture-vuggies in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 generate a series of “string-bead” reflections(a) Seismic profile extracted fro m the seismic data cube before inverse Q filtering; (b) Seismic profile extracted from the inverse-Q filtered seismic data.图4 奥陶系顶层不整合面的内部细节(a) 从反Q滤波前数据体中抽取的地震剖面;(b) 从反Q滤波后数据体中抽取的地震剖面.Fig.4 The unconformity details at the top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a) Seismic profile extracted from the seismic data cube before inverse Q filtering; (b) Seismic profile extracted from the inverse-Q filtered seismic data.图5 地震剖面展示的断裂及其断点位置(a) 从反Q滤波前数据体中抽取的地震剖面;(b) 从反Q滤波后数据体中抽取的地震剖面.Fig.5 Fault-fractures and fracturing locations revealed from seismic profiles(a) Seismic profile extracted from the seismic data cube before inverse Q filtering; (b) Seismic profile extracted from the inverse-Q filtered seismic data.图6 根据三维地震数据计算的倾角属性(a) 根据反Q滤波前地震数据计算的倾角属性; (b) 根据反Q滤波后地震数据计算的倾角属性.Fig.6 Dipping angle attributes derived from 3D seismic data(a) Dipping angle attribute extracted from seismic data before inverse Q filtering; (b) Dippong angle attributesextracted from inverse-Q filtered seismic data.图7 依据地震振幅变化预测碳酸盐岩缝洞体(a) 利用反Q滤波前的数据进行预测;(b) 利用反Q滤波之后的数据进行的预测.Fig.7 Detection of carbonate fracture-vuggies based on seismic amplitude variation(a) Detection using seismic data cube before inverse-Q filtering; (b) Detection using inverse-Q filtered seismic data cube.图8 预测的缝洞体平面分布与地震剖面上“串珠状”反射的对应关系(a) 反Q滤波前的缝洞体预测及其地震剖面; (b) 反Q滤波之后的缝洞体预测及其地震剖面.Fig.8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tected fracture-vugg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ing-bead” reflections in seismic profiles(a) Fracture-vuggy detection and the seismic profile before inverse-Q filtering; (b) Fracture-vuggy detection and the seismic profile after inverse-Q filtering.图9 从奥陶系顶部俯视的裂缝(蓝色)和溶洞(黄色)的三维雕刻体(a) 反Q滤波之前地震数据的缝洞雕刻; (b) 反Q滤波处理之后地震数据的缝洞雕刻.Fig.9 Three-dimrensional illustration of faults (in blue) and fracture-vuggies (in yellow), looking down from the top of the Ordovician formation(a) Illustration of faults and fracture-vuggies using seismic data before inverse-Q filtering; (b) Illustration of faults and fracture-vuggies using inverse-Q filtered seismic data.2.2 “串珠状”反射及不整合面内部细节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的特征指示之一是由缝洞体造成的“串珠状”地震反射.即使与逆时偏移得到的三维地震数据体相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地震数据体经反Q滤波处理之后的空间分辨率明显提高,从图3中可以识别出更多的“串珠状”反射.同时注意图4中椭圆标定的位置,可以看到奥陶系顶层不整合面反射的内部细节得以清晰呈现.图中(左侧时间)3500ms的反射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顶部位置. 2.3 断裂特征和断裂显示稳定化反Q滤波处理在对地震振幅补偿的同时也对子波的相位进行了校正.由于这是高保真、高信噪比处理,反Q滤波之后的地震成像效果得以改善,不仅奥陶系顶部的不整合面反射还包括奥陶系中下统内幕的反射界面更加清楚.因为地震绕射波的归位表现合理,进一步提高了三维地震数据的空间横向分辨率,使得断裂的纵向延伸及其断点的位置更加清晰(图5).倾角属性可以作为碳酸盐岩地层无明显断距的断裂解释依据.通过倾角属性可以从沿层面识别扰曲、褶皱、凸起、差异压实等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在常规解释时无法追踪,在地震相干属性体上也呈现为连续高相干的特征.在图6的倾角属性切片上,颜色较深处为大断层,颜色较弱部位为次级别的断层或小裂缝.根据反Q滤波之后的三维地震体计算得到的倾角属性在突出主断裂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显示出分支断裂和次级断裂.2.4 裂缝及缝洞特征描述依据地震振幅的变化我们可以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缝洞体进行预测.当碳酸盐岩储层的缝洞发育时并充填油、水或其它物质,缝洞与周围介质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异,从而形成相对强的地震反射特征.利用振幅变化可以刻画这些局部地震波场的变化,振幅变化大的部位很有可能是裂缝、溶洞的发育带(图7).致密的碳酸盐岩与上部低速介质接触时,两层的波阻抗差异较大,会形成较强的地震反射.当碳酸盐岩顶界面发育缝洞系统时,波阻抗相对降低,与上覆介质的波阻抗差异减小形成强背景上的相对弱反射特征.但是,反Q滤波之后的地震数据体上相对弱的反射也得以加强,同时反Q滤波处理突出了地震振幅异常,“串珠状”反射显示更加明显,振幅异常的边界刻画明确.图8展示的是预测的缝洞体平面分布与地震剖面上“串珠状”反射的对应关系.缝洞体平面图上的红色曲线是任意选取的一条剖面.结合地震剖面对缝洞体进行分析,使得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有利缝洞带的预测更加精确.由于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极强的非均质性,除了存在有大断裂之外,发育更多的是微裂缝.常规的地震相干属性可以预测大断裂但是不能精细刻画微裂缝.我们采用基于数据本征结构分析的方法计算三维地震数据的相干属性,经过线性增强等一系列处理,可以直观地反映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发育特征,如图9中的蓝色显示.从不同角度来看三维缝洞体雕刻,都可以清晰看到利用反Q滤波之后的地震数据体雕刻出来的裂缝更加精细.因为反Q滤波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体中“串珠状”反射能量更强,利用该数据体进行雕刻的缝洞体(图9中的黄色显示)直观数量更多,同时裂缝与“串珠状”反射的对应关系也更好.3 结论针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分辨率低、信噪比低等问题,采用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对塔河油田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结果与处理之前的数据相比表明,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能够提高地震分辨率,清晰显示储层构造特征,突出地震“串珠状”反射.利用反Q滤波处理之后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储层特征描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层间小断裂以及缝洞储集体成像清晰准确. ReferencesBai M, Chen X H, Wu J, et al. 2016. Q-compensated migration by Gaussian beam summation method.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13(1):35-48.Bano M. 1996. Q-phase compensation of seismic record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86(4): 1179-1186.Chen Z B, Chen X H, Wang Y H, et al. 2014. Estimation of Q factors from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for a band-limited and stabilized inverse Q filter driven by an average-Q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101: 86-94. Futterman W I. 1962. Dispersive body wav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67(13): 5279-5291.Gan Q Q, Xu D, Tang J M, et al. 2009. Seismic resolution enhancement for tight-sand gas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6(1): 21-28.Hale D. 1981. An inverse-Q filter. Standford Exploration Project Report, 26: 231-243.Hargreaves D, Calvert A J. 1991. Inverse Q filtering by Fourier transform. Geophysics, 56(4): 519-527.Kjartansson E. 1979. Constant Q wave propagation and attenu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84(B9): 4737-4748.Kolsky H. 1953. Stress Waves in Solids. Oxford:Clarendon Press.Kolsky H. 1956. The propagation of stress pulses in viscoelastic solids. Philosophical Magazine, 1(8): 693-710.Robinson J C. 1979. A technique for the continuous representation of dispersion in seismic data. Geophysics, 44(8): 1345-1351.Wang Y H. 2002. A stable and efficient approach of inverse Q filtering. Geophysics, 67(2): 657-663.Wang Y H. 2003. Quantify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tabilized inverse Q filtering. Geophysics, 68(1): 337-345.Wang Y H.2004. Q analysis on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 31(17): L17606.Wang Y H, Guo J. 2004a. Modified Kolsky model for seismic attenuation and dispersion.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1(1): 187-196. Wang Y H, Guo J. 2004b. Seismic migration with inverse Q filtering.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1(21): L21608.Wang Y H. 2006. Inverse Q-filter for seismic resolution enhancement. Geophysics, 71(3): V51-V60.Wang Y. 2008a. Seismic Inverse Q filtering. Oxford:Blaclwell.Wang Y H. 2008b. Inverse-Q filtered migration. Geophysics, 73(1): S1-S6. Zhang G L, Wang X M, He Z H, et al. 2014. Impact of Q value and gain-limit to the resolution of inverse Q filtering.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11(4): 045011.Zhang G L, Wang X M, He Z H.2015. A stable and self-adaptive approach for inverse Q-filter.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116: 236-246.Zhang G L, He Z H, Wang X M, et al.2014. Seismic wave dispersion effects and inverse Q-filter phase compens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57(5): 1655-1663, doi: 10.6038/cjg20140528.Zhang G L, Lin J, Wang X M, et al. 2015. A self-adaptive approach for inverse Q-filteri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58(7): 2525-2535, doi:10.6038/cjg20150727.附中文参考文献甘其刚, 许多, 王仰华. 2012. 利用稳定反Q滤波技术提高储层预测精度—以川西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为例. 天然气工业, 32(3): 42-44.郭建, 王成彬, 胡中平等. 2007. Q补偿技术在提高地震分辨率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Y1井区为例. 石油物探, 46(5): 509-513, 530.张固澜, 贺振华, 王熙明等. 2014. 地震波频散效应与反Q滤波相位补偿. 地球物理学报, 57(5): 1655-1663, 125,doi: 10.6038/cjg20140528.张固澜, 林进, 王熙明等. 2015. 一种自适应增益限的反Q滤波. 地球物理学报, 58(7): 2525-2535, doi: 10.6038/cjg20150727.。
地震断裂检测技术在塔河油田南部碳酸盐岩储层及油藏预测中的应用
L i u Q u n , L i H a i y i n g , D e n g G u a n g x i a o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N o r t h w e s t O i l i f e l d C o m p a n y , S I N O P E C,  ̄u m q i , X i n j i a n g 8 3 0 0 1 1 , C h i n a )
天然气比
第3 4卷 第 2期
0 I L& G A S G E O L O G Y 2 0 1 3年 4月
文章编号 : 0 2 5 3— 9 9 8 5 ( 2 0 1 3 ) 0 2— 0 2 0 2— 0 5
d o i : 1 0 . 1 1 7 4 3 / o g g 2 0 1 3 0 2 1 0
关键 词 : 本征值相 干; 蚂蚁体追踪 ; 振 幅 变化 率 ; 走滑断层; 断裂 上 倾 封 挡 ; 塔 河油田
中图分类号 : T E l 2 2 . 2 文献标识码 : A
App l i c a t i o n o f s e i s mi c f a u l t d e t e c t i o n t o c a r bo n a t e r e s e r v o i r p r e di c t i o n
c o mp l i c a t e d o i l - wa t e r c o n t a c t a n d c o n t r o l o f f a u l t o n r e s e r v o i r a nd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Th e a c c u r a c y o f s e i s mi c f a u l t d e t e c t i o n de t e r mi n e s t he a c c u r a c y o f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f a u l t - - c o n t r o l l e d r e s e r v o i r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 - l o pme n t . Ba s e d o n t h e n e w r e a c q u i r e d h i g h q u a l i t y 3 D s e i s mi c d a t a, t h e Ei g e n c o h e r e n t a n d a n t t r a c k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a r e a p p l i e d t o de t e c t f a u l t s o n t h e s o ut h s l o pe . Th e r e s u l t s o f d e t e c t i o n a r e c o mb i n e d wi t h s e i s mi c p r o il f e s t o p e r f o m r i f ne i n —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f a u l t s . Th e i n t e r p r e t e d p l a n e f a u l t p o l y g o n i s o v e r l a i d o v e r t h e a mp l i t u de v a r i a t i o n r a t e ma p f r o m c a r b o n a t e r e s e vo r i r pr e d i c t i o n t o p e r f o m r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f a u l t — c o n t r o l l e d r e s e vo r i r s .Two t y p e s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e n ic r h me n t pa t t e ms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关键技术与效果--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藏为例
爲比勺夭然毛此仏第42卷第3期OIL&GAS GEOLOGY2021年6月文章编号:0253-9985(2021)03-0717-11doi:10.11743/ogg20210316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关键技术与效果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藏为例林煜1,李相文1,陈康2,张银涛3,减殿光1,郁智1(1.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0;2.中国石油集团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3.中国石油集团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841000)摘要:以储层定量化预测为核心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表征技术是实现该领域增储上产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在早期阶段主要集中于中-浅层陆相碎屑岩领域,近二十年来,随着塔河、普光和安岳等西部大气田的发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开发前景才逐步明朗。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年代更加古老、地表条件更加复杂、非均质性更强,这些都为储层定量预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礁滩型储层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缝洞型储层为例,在对2类储层地质特点与地震研究难点充分剖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针对性的地震预测思路与关键配套技术。
目前,随着“两宽一高”地震采集、井控高保真宽频处理以及相控地震波阻抗反演等核心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已经由定性逐渐转变为半定量,由简单描述转变为储渗单元精细刻画。
此次研究也将为国内外其他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两宽一高”地震采集;高保真宽频处理;储层预测;礁滩型储层;缝洞型储层;深层碳酸盐岩;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Key seismic techniques for predicting deep 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the effect analysis:A case study on the Sinian-Cambrian reservoirs in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Lin Yu1,Li Xiangwen1,Chen Kang2, Zhang Yintao3,Zang Dianguang1,Yu Zhi1(1.Bureau of Geophysics Prospecting Inc.,PetroChina,Zhuozhou,Hebei072750,China;2.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Company,PetroChina,Chengdu,Sichuan610051,China;3.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aseachInstitute under Tarim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Bayingol Mongolian Autonomous Prefecture,Xinjiang841000,Ch加a)Abstract:The seismic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with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t its core is key to reserve growth and production enhancement.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have formerly been focused on middle-t o-s hallow terrestrial clastic rocks.In the past two decades,deep marine carbonate rocks,however,start to shine with the discovery of Tahe,Puguang,Anyue and other large-scale gas fields in the west of the country.In comparison to other countries,the deep 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China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more complex surface conditions, longer history,and higher heterogeneity,all of which have posed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quantitative reservoir prediction.Based on the practices in the Ordovician fractured-vuggy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Sinian-Cambrian reef-shoal reservoirs in the Sichuan Basin,we systematically expound on seismic prediction approaches and key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targeting at dealing with the difficulties specific to the two types of deep carbonate reservoirs. With continuous progress in technologies such as seismic acquisition with u wide azimuth and broadband as well as high density”(2W1H),high fidelity and broadband data processing for well control,pre-stack impedance inversion constrained b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other key technologies,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of deep marine carbonate rocks in China has changed from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into semi-quantitative prediction,and from simple description into fine depiction of reservoir flow units.The study is also of guiding value to the fine development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both收稿日期:2019-ll-04;修订日期:2021-04-16o第一作者简介:林煜(1985—),男,高级工程师,油气藏精细描述与油藏地球物理。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碳酸盐岩是一种重要的储层类型,其具有特殊的地质特征和储层形成机制。
本文将介绍碳酸盐岩储层的四大特征,并探讨相关的勘探技术。
一、碳酸盐岩储层特征1. 孔隙度高:碳酸盐岩中普遍存在着丰富的溶蚀孔洞和裂缝系统,使得其孔隙度相对较高。
这些孔洞和裂缝是物理储集空间的重要来源,对储层的储集和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2. 渗透性差:虽然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但其渗透性却相对较差。
这是由于碳酸盐岩的溶蚀孔洞具有不连通性、细小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使得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受到一定的限制。
3. 孔隙类型多样:碳酸盐岩中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海绵孔、缝状孔、溶蚀孔、溶洞和裂缝等。
这些孔隙种类的存在使得碳酸盐岩具备了多元的物理性质和流体储集方式,对勘探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储层非均质性强:碳酸盐岩是一种典型的非均质储层,储集空间的分布和连通性较复杂。
因此,在勘探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储层描述和预测,以避免勘探风险和开发难度。
二、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技术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碳酸盐岩储层勘探的主要技术手段。
通过地震波在不同层位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可以识别碳酸盐岩储层的存在与分布,并获得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信息。
2.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是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详细的地质描述和解释的技术手段。
包括野外地质观察、岩心描述、层序地层分析等方法,可以帮助更全面地了解储层特征和分布规律。
3. 流体检测技术:流体检测技术是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储集能力和勘探潜力的重要手段。
包括测井、石油地质化学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性、流体类型、含气饱和度等参数。
4. 工程地质技术:碳酸盐岩储层开发过程中,由于其非均质性强,需要进行开发过程的综合研究和监测。
包括岩石力学测试、封隔技术和水驱技术等方法,可有效解决碳酸盐岩储层的工程问题。
综上所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孔隙度高、渗透性差、孔隙类型多样和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征。
基于地震相分析的碳酸盐岩渗透率预测
是测井的渗透率研究都难以提供油 田大面积勘探所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6— 2 4
基金项 目: 国家重大专项 ( 2 0 1 1 Z X 0 5 0 0 5— 0 0 3 ) 作者简介 : 赵荣坤 ( 1 9 8 5一) , 男, 湖北荆州人 , 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地球物理勘探储层预测 。
摘 要: 储层 渗透率的预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直是油 田勘探 的难点 , 但是其非均一性直 接影响油 田的生产 , 原 因在 于其油藏形 成 、 构
造及地层矿物等属性各异 造成 了勘探区域 内渗透率 的横 向分布不 稳定 , 对渗 透率进 行预测 就需要 找到一个 合理 的 约束条件 。由于渗透率受沉积 环境 的影响明显 , 因此可 以将沉积 相划分作 为约束条件 , 利用 S T R A T A地震 相分析软 件结合地质 资料 、 测井资料 以及岩芯资料将沉 积相 和地震相建 立对 应关 系 , 而 后通过测 井资料 、 岩 芯资料搭 建纵波 阻抗和渗透率 的拟合 关系对渗透率进行合理 的刻画 , 针对各 个地震 相进 行渗透率 预测 。由于这种 方法建 立在横 向 的地质解释基础 上 , 因此能够结合地质资料进行更 精确的横 向预测。 关键词 : 地震相分析 ;渗透率预测 ; 测井资料 ; 岩芯资料
念对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进行研究 , 该方法是将影 响岩石渗透率的粒径 和分选性作为研究 目标 , 用岩
石 结 构概 念对 其 进行 分 类 研 究 , 由 于岩 石 结 构 与沉
盐岩 由于其沉积环境不 同, 储层孔隙类型也不同, 但 小 区域 内 同时期 同一相 带 的地层 孔 隙形 成条 件 较稳 定, 利用地震波形分类技术识别不 同相带 , 再将地震 相类型作为分类计算渗透率的标准来约束渗透率的
利用地震属性预测碳酸盐岩储层
征 对 TZ 井 区碳 酸 盐岩储 层展 布特征 进行 了预 测 , A 最终 固 定有利储 层 发育 区带 。
关 键 词 : 酸 盐 岩 ; 层 ; 定 ; 震 属 性 ; 测 碳 储 标 地 预
中图 分类 号 : 6 1 4 P 3 .
文献 标识 码 : A
A e ho t y o a b m t d s ud f c r ona e r s r o r i ntf c to t e e v i de ii a i n
组 主 要 为 灰 岩 ,自 下 而 上 又 可 细 分 为 含 泥 灰 岩 段 、
1 储 层 精 细标 定
储 层 精 细标 定 是 进 行 储 层 预 测 研 究 的 重 要 基
础 。 先 对 测 井 曲 线 进 行 标 准 化 和 环 境 校 正 , 后 采 首 然
颗粒灰 岩段 及泥 质条 带灰 岩 。 前人 的研 究成 果看 , 从 该 区块 储层 主要 是颗 粒灰 岩段 , 储层 类 型包括 溶孑 / L 溶洞 及裂 缝型 。 由于碳酸 盐 岩储层 的强 非均 质性 , 储
Ta ho a e . z ng A r a Ke y wor ds: a b a e;r s r o r;c lb a i c r on t ee v i a i r ton; s im i t rb e e s c a t i ut s;p e i t r dc
0 引 言
塔 里 木 盆地 塔 中 A 井 区 中上 奥 陶统 良里 塔 格
利 用 地 震 属 性 预 测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刘伟 方 ,段 永 华 ,高建 虎 ,张喜 梅 ,孙 勤华
( . 国石 油勘探 开 发研 究 院西北分 院 ; , 1中 2 中国科 学院 国 家科 学 图书馆 兰州分馆 )
地震技术在碳酸盐岩生物礁油气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
资料 为依托 , 针对 长 兴 组 生物 礁 油 气 储 层进 行 有 效 地流 体预 测 技 术 研 究 , 总结 了 具 有 针 对 性 的 叠 前 、
的流体识别程度和流体识别 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生物礁油气储层属 于构造. 岩性复合的隐蔽性
油气储 层 , 其埋 藏深 、 预测 难 度 较 大 、 勘 探 程 度 也较 低, 对 该类 型 的油 气藏 勘 探 正 处在 初 期 阶 段 。根据 我 国该类 型油 气藏 的勘探 总结 得 出 , 我 国生 物 礁 隐 蔽性 油气 藏 勘 探 开 发 的程 度 、 钻探成功率均较低 。 目前 , 如 何勘 探 开 发 该 类 油 气 藏 、 如 何 开展 该 类 油 气 藏流 体识别 工作 成为增 储上产 的关 键 。
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 ( 2 0 1 1 Z X 0 5 0 3 5 - 0 0 5 )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 陈 勇( 1 9 8 2 一) , 男, 研究师 , 博士 。研究方 向 : 地震
资料解 释工作 。E - m a i l : 2 3 2 3 0 2 1 3 7 @q q . c o n。 r
岩性剖面 1 1 0 0 0 0 0 深侧 向电阻率 / ( Q・ m) 1. _ _ D E N / ( g e m 。 ) -3
1 1 o o0 0 0
4 5
C N L ( P U ) . .
摘
要
流体识别是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技术 的重点和难 点。 以碳酸 盐岩生物礁 隐蔽 油气储层作 为研 究 目标 , 对地
震技 术在 生物礁 油气储层流体识别 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 究。依 据含流体 储层对 地震波 的速度和 能量 的不 同影 响标 志 , 选择 S Y B地 区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地震频率属性、 吸收衰减属性、 低 频伴 影分析 方法、 地 震波 阻抗技 术 以及叠前 A V O地震 反演技术 的综合应用分析 。有效地结合该 区 S Y B 1井、 S Y B c l井、 S Y B 1 2井等钻井结果和流体 识别地震技 术成果 , 得 出以上 流体 识别地 震技术对该 区生物礁 油气储 层流体识别是有效 的, 形成针对该 类型储 层的针对 性较 强的叠前 、 叠后流体识别地震技术系列。
地震多属性优选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 S c h o o l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Q i n g d a o 2 6 6 5 8 0 , C h i n a )
a t t r i b u t e t o s e l e c t s e i s mi c a t t ib r u t e s s uc h a s t i me , a mp l i t u d e , re f q ue n c y a n d a b s o r p t i o n a t t e n u a t i o n wh i c h a r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o p t i mi z e d t h r e e t y p e s o f a t t r i b u t e s i n c l u d i n g a mp l i t u d e a l t e na r t i o n ,a r c l e n g t h a n d b a n d w i d t h w h i c h h a v e h i g h re g y c o r r e l a t i o n d e g r e e wi t h c a r b o n a t e f r a c t u r e d — v u g g y r e s e vo r i r p a r a me t e r s ; in f a l l y , c o mp l e t e d r e s e vo r i r i d e n t i i f c a t i o n a n d
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在塔中沙漠区碳酸盐岩勘探中的应用
和形 成高 效开发 的碳 酸盐 岩油气储 集体 。因此 , 如
何提高对更小的碳酸盐岩缝洞储层 的识别精度, 是 目前三维地震勘探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析认为, 在 地震采 集方法 上 , 重 点解 决 两 方 面 的 问题 : 是 应 一
1 沙丘吸收衰减调查及高速层 中接收
试 验
1 1 疏 松 沙丘 的吸收 衰减调 查 .
噪 比、 辨率及 成像 质量 要 求 高 。20 分 02年 以前 , 在 该 区开展 过多 轮三 维地震 勘探 , 当时技术 和装 备 受 等 条件 的限制 , 地震 资料 信 噪 比低 , 法 满 足 储层 无
第 5 0卷第 1 期
21 年 1 01 月
石
油
物
探
V0. 0 No 1 15 , . J n 2 1 a ., 0 1
GEOP YS CAI H I PR0S ECTI P NG FOR ETR0LE M P U
文 章 编 号 :0 0—14 (0 10 —0 7 —0 10 4 12 1) 1 0 6 6
上, 最大厚 度达 2 0r , 0 对地 震资 料 品质影 响严 重 。 n 奥 陶 系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埋 深 一 般 在 45 0~ 0 70 0m, 震波 吸 收衰 减 严 重 ; 0 地 储层 主要 以溶 孔 、 溶洞 、 隙 为主 , 均质性 强 , 裂 非 因此对 地震 资料 的信
料 的信 噪 比 ; 二是 合 理设 计 三 维 观 测 系统 , 高偏 提
移成 像 的质 量 。为 此 , 塔 中 A 井 区进 行 了针 对 在
地震相特征在阿曼Daleel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 基金项 目:C N P C科技攻关项 目 “ 阿曼 D a l e e l 油 田多分支水平井注水开发配套技术” 。 第一 作者简 介:李方 明,男,博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油 田开 发研究工作 。 收稿 日期 : 2 0 0 6 - 0 5 - 0 9 ,修 改 日 期: 2 0 0 7 - 0 2 - 0 5
时, 对 应的地震反射 波能量变弱 ,振幅值 降低 。以此相 关性特征为依据 , 对阿曼 D a l e e l 油 田碳酸盐岩岩性 油藏 的储层分 布进行了预测研究 , 从三维地震资料 沿储层顶面反射层提取对应储层段时窗的均方根振幅值 , 根据 中、 低振幅特征划 出 该油 田有利储层 的平面分布区域。该方法可 以在国内外同类型油气 田勘探 开发领域推广和深化。
3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1 0 0 0 8 3 )
摘 要 :地 震波形和 振幅等地震相特征与油藏储层物性 或流体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研究 ,确定储层物性
特征 ( 孔隙度、厚度等 )与地震相属性特征 ( 地震波形 ,振幅等 )之间的相 关关系,即储层厚度增大或储层孔 隙度增大
, r 中国石油勘探 2 0 0 7  ̄ - I g 2 期 6 6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词 :Da l e e l 油 田;碳酸盐岩 ;地震相特征 ;储层预测
中图分类号 :T El l 2 . 2
文献标识码 :A
现 阶段 ,中 国正 在实施 “ 走 出去”战略 ,分享世 界
油气资源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政策之一。在全球 范 围内 ,碳酸 盐岩 油气 藏 占有 近 一半的地 质储量 ,所
1 概
地震和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地 震 和 测 井 联 合 反 演 技 术 在 塔 河 油 田碳 酸 盐 岩 储 层 预 测 中 的 应 用
张永升 , 家蓉 , 李 潘新 志
( 中国石化 集 团新 星 公 司西北 石 油局 规 划 院 , 疆 乌鲁 木 齐 8 0 1 ) 新 3 0 1
摘 要 : 酸 盐 岩 储 层 预 测 一 直 为一 世 界 性 难 题 。基 于 引 进 软 件 Js n的 方 法 原 理 , 对 塔 河 油 田 奥 陶 系 碳 酸 盐 碳 ao 针 岩 储 层 以 岩 溶 、 造 运 动 形 成 的溶 蚀 孑 洞 和 裂 缝 系 统 为 主 , 藏 深 , 均 质 性 强 的 特 点 , 索 出 了 一 套 适 合 塔 河 构 L 埋 非 探
Ke r s a b n t o k; e e o e et ; n e M o mo e ; e e v i r d c in; v m p d n e y wo d :c r o a e r c h t r g n i I v r d; d l r s r o r p e it y o wa e i e a c
Z a g Yo g h n h n n s e g,Li r n i o g,Pa n h Ja n Xi z i
( In ig I si t fNo t we tPer lu B ra ,S NOPEC S a toe m po a in g. o u to r P a nn n t u eo rh s toe m u e u I t t rPer lu Ex lr t Pr d c in Co o n
塔 河 油 田奥 陶 系 油 气 资 源 潜 力 大 , 藏 条 件 成 好 。通 过对 下古 生 界 碳 酸盐 岩储 层 进 行 长 期 多 方 位 的研 究 , 为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的基 本 特 征 是 : ]认 ①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地震反射特征量化识别研究与开发应用
・
21 年 8 02 月
第3卷 第8 4 期
7 ・ 8
Jo r a fOi nd Ga c o o y Au . 0 Vo13 No 8 u n lo la sTe hn l g g21 2 .4 .
塔 河 油 田碳 酸 盐 岩 缝 洞 储 集 体 地 震 反 射 特 征 量 化 识 别 研 究 与 开 发 应 用
法 j ,在 开 发 中起 到 了 较 好 的 作 用 。随 着 塔 河 油 田勘 探 开 发 的 不 断 外 扩 和 深 入 ,主 要 目的 层 奥 陶 系 埋
藏更 深 ,缝洞 的发育 规模 变小 ,地震 反射 信号 更弱 ,以 “ 面法” 进行 地震 反射特 征 定性 预测 储 层 的 多 相 解性 和不 确定 性明显 增大 ,影 响 了开发井 的建 产率 和产 能 。为 此 ,笔 者利 用地 震 多属 性优 化分 析技 术建
1 研 究 现 状
近 l 3年 的勘探 开发 实践 表 明 ,塔河 油 田缝洞储 集 体 的 发育 形 态 、尺度 范 围 、组合 形 式 、距 奥 陶 系 风化 面距 离等 地质 因素会 形成 不 同类 型 的异常 地震 反射 特征 ( 连续 地震 反 射 的基 岩 对 比) “ 与 。 十一 五 ” 期 间针对 塔河 油 田主体 区 ( - 8区) 的 4 5口钻 井缝 洞 发 育情 况 、生 产 动 态和 井 点地 震 反 射特 征 的关 2 8 系 ,将 钻井 的地震 异 常反射 特征划 分 为 4个 大类 :串珠 状反射 ( 、弱反射 ( 、强 反射 ( 工) Ⅱ) Ⅲ) 和非 典 型反 射 ( ,各类 反射特 征 主要分 布在 中下 奥 陶统顶 面 ( ; 震 反 射 波 ) 以下 0 l O Ⅳ) T 地 ~ O ms时 窗 段 。
识别弱地震响应碳酸盐岩储层
识别弱地震响应碳酸盐岩储层李闯;高妍芳;敬兵;孙东;姚清洲;谢恩【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5(50)5【摘要】针对弱地震响应的碳酸盐岩储层识别难的问题,分两步进行预测:①利用储层厚度约束的剩余信号匹配追踪法识别碳酸盐岩储层顶界.该方法是将地震数据进行多子波地震道分解,对分辨率低于测井解释最大储层厚度的分解原子进行剔除,从剩余地震道分解原子中筛选出最能体现储层特征的原子进行地震重构;②通过对在地震复赛谱域提取的混合相位子波做反褶积来适当提高主频,从而识别呈弱地震响应特征的碳酸盐岩内幕储层.反褶积结果以实时动态交互显示,并以测井解释成果作为标定依据反复迭代,最终获得满足储层识别需求的地震数据体,突出包含储层信息的弱地震响应.在TZ45井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该技术组合有效刻画出完整的"串珠"状反射特征,识别了内幕弱反射有效储层.【总页数】5页(P951-955)【作者】李闯;高妍芳;敬兵;孙东;姚清洲;谢恩【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火成岩发育区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地质模型及其地震响应特征——以商河地区沙一段为例2.玉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3.带支撑粘弹性阻尼器弱非线性耗能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4.带支撑粘弹性阻尼器弱非线性耗能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5.试井资料在复杂碳酸盐岩储层类型识别中的应用——以磨溪地区震旦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摘要】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是世界性难题,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单一储层预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
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在空间密集采样的优势,能够提高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准确度,降低了钻探风险。
本文主要介绍了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技术、体曲率技术、地震相分析、蚂蚁体追终技术。
【关键词】地震解释;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
0.引言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世界上50%以上的油气赋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1]。
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南方以及海域的相关盆地[7]。
具有很大勘探潜力,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单一预测方法不能满足勘探开发需求,地震资料密集采样优势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在碳酸岩储层预测中地震储层预测技术起着重要作用。
1.碳酸盐岩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1.1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技术现已广泛用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应用地震属性技术对储层进行预测,能够较好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确度[2]。
地震属性是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通过各种计算而得到的属性参数,属性参数通常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4]。
地震属性参数的异常是多解的,异常可能反映地岩性、岩相、地层的变化,也可能反映缝洞分布区域的变化,甚至是由噪声所引起的各类影响。
多解性的缝洞地震响应往往非常的微弱并且存在信噪比较低的影响。
在地球物理模型正演的基础上,多方法的联合预测,可以减少地震属性多解性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地震属性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识别[2]。
1.2相干体技术
相干体技术由CTC和Amoco公司于1997年发明,是重要的地震解释技术之一。
相干体分析技术依据是利用地震波形相干原理,计算中心地震道和指定相邻道的相干系数,将普通地震资料转换成相干系数资料,用来突显出地震资料中异常现象,相干技术是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常用的断裂预测方法。
它是一种新的地震属性,在断层识别、特殊岩性体的解释方面有明显优点[7]。
地震相干体分析技术作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可视化的重要内容,对预测碳酸盐岩表层非均质储层等方面有良好效果。
在地震勘探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3体曲率技术
曲率是描述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弯曲程度。
利用曲率属性可对地质异常体和断层检测描述。
曲率属性是计算层面上各点的曲率值变化用来预测裂缝。
它可以反映精细断层和微小裂缝,有利于更精细地解释地下地质情况。
Roberts(2001)利用基于层的曲率属性进行裂缝预测。
Hart(2002),Sigimondi,Soldo(2003)分别展示了的曲率与构造、断层、裂缝和地质异常体间较好的相关性。
从邻域分析及多道滤波等方法从地震数据体中计算出每个子体的属性即体属性,曲率体属性技术又是一个新的解释亮点[5]。
1.4地震相分析技术
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限定的三维空间中地震反射单元,地震相是特定沉积相和地质体的地震响应[4]。
可以用来区分不同地震相的常用参数,包含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及速度等,都作为划分地震相的依据。
地震相分析是根据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的类型,用来解释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地震相分析的手段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从原来的定性地震相分析到现在的定量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技术为沉积相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5蚂蚁体追踪技术
蚂蚁体追踪技术是斯伦贝谢公司专门针对断层、裂缝分布系统的自动追踪技术[3]。
利用蚂蚁追踪算法,尽可能的使计算机承担更多的解释工作,提高了三维断层的客观性描述。
蚂蚁追踪技术是虚拟数字蚂蚁放置到原始地震数据体中,蚂蚁按自己的行径路线迅速前进。
途中若遇到符合预先设定的断层、裂缝条件的地震数据区域,蚂蚁释放出数字信号,号召其他的蚁群在此也进行断裂系统的识别分析,以至于整个断裂分布的分析追踪。
经过这样的追踪识别之后,我们将通过此技术得到高信噪比以及清楚的断裂系统追踪印迹的新数据体。
蚂蚁追踪技术可以对断层和裂缝进行高精度刻画,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2.小结
(1)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碳酸岩储层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必须结合实际地区情况,应用各项地震属性技术对碳酸岩储层预测起指导作用,提高碳酸岩储层预测准确度,降低了钻探风险。
(2)相干体技术是碳酸盐岩储层断裂预测常用的手段。
曲率属性能在精细断层和微小裂缝起有良好的反映,适合更精细地解释地下地质情况。
蚂蚁追终技术可对断层和裂缝进行精细刻画。
对预测碳酸盐岩表层非均质储层等方面有良好效果。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2]郎晓玲,彭仕宓,康洪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12,48(5):775-784.
[3]张淑娟,王延斌,梁星如等.蚂蚁追踪技术在潜山油藏裂缝预测中的应用.断块油气田,2011,18(1):51-54.
[4]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5]张军华,王伟等.曲率属性及其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油气地球物理.2009,7(2):1-7.
[6]韩翀,纪学武,尹晓贺.曲率体属性在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58(4):283-287.
[7]曹俊兴,刘树根,田仁飞,王兴建,何晓燕.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J].岩石学报,2011,08:2423-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