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上山下乡的意义和影响

上山下乡的意义和影响

上山下乡的意义和影响
上山下乡的意义和影响
上山下乡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有参加认识发展活动、有自助技术训练的公民,从城市地区进入贫困地区,组织当地居民共同开展生活发展活动。

上山下乡运动在西方历史悠久,新中国以后,也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发展,深受政府推崇。

上山下乡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是一种对民族整体精神文化的传承,是老一代和年轻一代之间的传承,它能够带来新想法和新技能,极大地拓宽了居民视野。

另一方面,上山下乡运动也能够在贫困乡村带来一些经济发展,让当地居民的生活更加实惠。

上山下乡也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这项活动会给参加的居民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其次,上山下乡活动在各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地方发展,会影响到当地特定的社会发展方向,如果局部政府在上山下乡运动实施中无法正确地把握,可能会对当地的社会负责。

总之,上山下乡运动对社会的意义是巨大的,它能够联系老一代和新一代,能够加强民族的凝聚力,使得贫困乡村能够得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能够拓宽参加者的视野。

但是,政府在推动上山下乡运动时,应当注意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活动参与者的心理压力,以便让上山下乡运动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 1 -。

上山下乡故事

上山下乡故事

上山下乡故事上山下乡是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和培养农村建设人才。

这场运动历经数十载,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上山下乡的背景及意义上山下乡背景源于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城市就业压力和农村建设需求。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上山下乡的政策,号召城市青年投身农村建设。

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城市青年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责任感。

二、上山下乡的故事分享1.典型人物事迹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有许多典型人物事迹值得我们铭记。

如陈永贵,他曾是上海的一名青年工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报名上山下乡。

在农村,他带领农民们艰苦奋斗,将一个贫穷的山村建设成了富裕的先进村。

2.感人瞬间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许多青年面对艰苦的环境,展现了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

他们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战天斗地,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农村的面貌。

这些感人的瞬间,成为了他们宝贵的人生经历。

3.成长与收获上山下乡让城市青年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他们学会了与农民群众一起勤劳致富,为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他们也收获了深厚的农村感情,很多人在农村结识了生命中的伴侣。

三、上山下乡的影响和启示上山下乡运动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永不消失。

这场运动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们认识到艰苦奋斗、扎根人民的重要性。

四、当代青年如何传承上山下乡精神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传承上山下乡精神,将它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首先,我们要保持艰苦拼搏的精神风貌,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其次,我们要关心民生,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上山下乡运动是我国青年成长历程中的一段难忘记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引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项重要政治运动。

此运动的目标是将大量知识青年送往农村和工厂,以便接受劳动锻炼和了解农村基层群众的生活状况。

本文将探讨这一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一、背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

学校和教育系统受到冲击,大量被打倒的知识分子和学生群体被迫离开城市。

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管理这些人群,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成长环境。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应运而生。

二、原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有多重原因。

首先,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认为,知识青年过于自我封闭,脱离了劳动人民,需要通过实际的劳动实践来接触农村和工厂的基层群众,以实现革命的目标。

其次,这一运动被视为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培养新一代革命骨干的重要途径。

最后,上山下乡运动还被用来缓解城市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实施过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准备阶段,包括选拔参与者、组织培训等。

接下来是实施阶段,这些知识青年被派往农村和工厂,参与各种劳动任务,如农田开垦、水利建设、农产品收割、工厂生产等。

最后是总结阶段,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后,他们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四、影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知识青年提供了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让他们从书斋走向实际,并与劳动人民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其次,这一运动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帮助城市青年了解农村的艰辛生活,并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此外,上山下乡运动还提升了知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了他们具有挫折忍耐力和适应能力的品质。

然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大量知识青年缺乏实际劳动经验,他们的劳动能力和专业技能与农民和工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一些知识青年在劳动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能会出现抵触情绪和思想上的困惑。

知青上山下乡正面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知青上山下乡正面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知青上山下乡正面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知青上山下乡是指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大批知识青年从城市被动调派到农村,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

这一政策的推行是为了满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农村发展和改革的一种尝试。

知青们在农村接受基层锻炼,与农民同吃同住,劳动生产,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经历了一段独特而难忘的人生历程。

知青上山下乡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正面意义。

首先,这一政策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使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面临困难。

知青的参与为农村提供了一股新鲜的劳动力,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的劳动力压力,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知青上山下乡的参与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知青们在农村期间,积极参与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

他们带来了现代科技和知识,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与农民长时间的交流和合作中,知青们也学到了实际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

此外,知青上山下乡还对知青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青们在农村的生活,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感恩与奉献,获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

这些经历对知青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素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对于农村发展、知青个人成长以及推动社会改革都具有积极而正面的意义。

它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背景和历史价值。

尽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知青上山下乡对于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撰写: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而设计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运动结果
经济方面
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
结果——经济方面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知青是 农民的一个负担。只有在那些缺乏 基础教育的地方,极少数能够从事 这种工作的知青才有益于农村的发 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接收知 识青年地区的农村、农民在经济上 带来一定的压力,给知识青年家长 造成负担,同时给一些知识青年带 来不幸。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介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 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 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 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 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 “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 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由于缺乏经验,知识青年都遇到了 诸多困难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从农民身上, 知青们学到了乐观的生活态度
知青们确实学习到了一些农活技术 总的来说,知青在上山下乡的过程 中,得到了一些锻炼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8年到1969年,主 要是将大部分“老三届”毕业生分 配到农村、边疆 第二阶段从1970年到1973年,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锐减 第三阶段从1974年到1976年,城 市中学毕业生的出路,又开始以上 山下乡为主 我国从1966年开始有了知青,1977 年是最后一批下放知青。
相关书籍
阿城:中篇小说《棋王》、《树 王》、《孩子王》
姜戎:长篇小说《狼图腾》,以自 己在内蒙古插队时的见闻写成 史铁生: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 王小波:中篇小说《黄金时代》 作家老鬼:长篇小说《态方面
1968-1969年的大规模下乡运动的 目标虽然没有明说,显然是为了结 束红卫兵运动,就此而言它是成功 的。但从长期来看,它的后果确实 是消极的。

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

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

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运动。

这一时期,大批知识青年主动参与到农村建设和生产中,以实际行动支持和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1.1 文化大革命对知识青年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知识分子成为了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许多知识青年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投身到农村工作中。

1.2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了促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知识青年参与农村建设,为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具体实施2.1 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知识青年自愿参与上山下乡运动,离开熟悉的城市环境,来到陌生的农村地区,面对着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挑战。

2.2 参与农村建设和生产知识青年在农村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仅参与到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还组织开展了各种文化、教育和科技活动,为农村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技术。

2.3 对当地社会的影响知识青年的到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和社会结构,他们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想,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三、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和展望3.1 对知识青年的历史贡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他们的参与和贡献对于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2 展望知识青年的未来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结束,但是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继续发扬知识青年的奉献精神,为建设美好的农村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个人观点和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知识青年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自愿投身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知识青年也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浅议“上山下乡”运动

浅议“上山下乡”运动
由此 开展 了一 段 跨越 2 0 年 的姐 弟 情缘 。下 乡一离 开 一返
供指导, 另一方面 , 集中并筛选一些读者经常浏览 的网站,
析不 同学科专业的师生借 阅图书的情况 , 以有利于评价 图 书馆馆藏对学校主要学科 的文献保障情况和利用情况 ; 可 以从读者类 型角度来分析教师 、 本科生 、 硕士生 、 博士生对 图书的借阅情况 , 这对评价图书馆满足教学和科研用 书的 保障和利用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 可以从不 同年级角度来查 看借阅情况 , 这对于图书馆 引导读者借 阅、 推 出读书参考 书 目有重要借鉴作用。
中图分 类 号 : D6 6 8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2 0 — 0 1 7 5 - 0 2
我 在学 习有关 “ 知青 上 山下 乡 ” 运 动 历史 知 识 时 , 疑 虑
在 了解 了这 些基 本情 况 后 , 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又 着手 搜 集 了一 些关
和积 极 性 , 积极 地 进 行 细微 处 的 数据 挖 掘 , 留心 看 似 简单 杂乱 的现象 , 深入挖掘现象 的内涵 , 才能进一步提升高校 图书 馆 的学科 服 务职 能 。
参考文献 :
图书馆 中的很多信息是不能数字化的 , 要靠馆员 的观 察和思考 , 并随时留心平时工作中的各类现象, 运用总结归 纳的能力 , 从工作中所遇到的现象人手挖掘有用的信息, 进 而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服务。比如 , 图书的积灰度 , 在开架的
四种形式 : ( 1 ) 集体插 队落户 ; ( 2 ) 投亲靠友落户 ; ( 3 ) 回老 家落户 ; ( 4 ) 厂社挂钩到农 、 林、 茶场落户。 联性的分类得 出更多的信息 , 比如 , 可以从学科角度来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底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底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底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关于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空前绝后的大运动对于当时甚至以后之中国的影响,我们须置身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去考量,撇开个人因素,以理性思维站在客观的角度多视角解析,才能真正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于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本人主要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因入手,浅析这一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一.知识青年山上下乡的原因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其发生及其延续,具有当时政治上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政治上看,建国初期党内部政治不稳定,毛泽东个人农民出生,少年时期的经历使他骨子里饱含农民习气,对农民以及农村问题甚是着迷。

他认为过去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世界观都是资产阶级的,不利于红色革命的延续,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彻底杜绝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旧思想,并希望知识青年要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造就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同农工相结合。

但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他的思想极易被极左思潮利用,推波助澜,把愿不愿意山上下乡当做衡量一个青年人是否革命的重要标准,因此最后由一个简单的知识青年下放基层再教育问题演变为高度政治化的社会运动。

其次从经济上看,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破坏了很多厂矿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全国各地的工厂、企业已是处于半瘫痪或瘫痪的状态,经济建设出现停滞,生产发展速度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厂矿根本不可能招收新的工人,即使招收,那数目也是非常小的。

于是,客观上要安置这些青年,就只能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农村。

而农村土地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知识青年到农村一来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二来可以支援农村的经济建设,所以当时选择知识青年山上下乡也有其深远考虑。

二.知识青年山上下乡对中国的影响上面说到知识青年山上下乡运动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那么其对于中国的影响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行动,它不仅可以让青年学到更多实际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上山下乡的概念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运动,在那个年代,知识青年放弃城市的优渥条件,奔赴农村,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尽管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现代化阶段,但上山下乡的观念仍然有其积极意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交网络和虚拟世界,而很少接触真实的生活。

因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的现状和发展需求,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实用的技能,并且学会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

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可以推动城乡发展的互动。

现代城市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等。

而农村则面临着人口外流和经济转型的挑战。

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得到促进,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和困难。

比如,知识青年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些现代农业技术,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和收入;他们也可以将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乡村,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发展。

这样的行动不仅可以为知识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很多年轻人在城市生活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难以放弃现有的一切去农村。

其次,农村的发展和条件相对落后,很多年轻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应。

但是,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使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更需要坚持和努力。

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些困难,那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总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种有着积极意义的行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青年人可以学到更多实际知识,更好地了解社会,为城乡发展做出贡献。

虽然面临一些困难,但只要坚持和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让我们一起鼓励和支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吧!。

上山下乡大学生实践活动

上山下乡大学生实践活动

引子:岁月如歌,青春似火。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场名为“上山下乡”的运动在我国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无数城市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农村,将青春热血洒在广袤的田野上。

今天,让我们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顾那些上山下乡的大学生实践活动。

一、背景与目的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封闭和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决定选拔一批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开展上山下乡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提高大学生对农村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

2. 将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带到农村,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二、实践活动内容1. 农业生产劳动大学生们一到农村,便投入到农业生产劳动中。

他们与农民兄弟一起耕地、播种、施肥、收割,亲身感受农村生活的艰辛。

在劳动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还锻炼了身体,增强了意志。

2. 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们发挥自身优势,在农村中小学担任教师。

他们传授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了农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他们还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培养了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 科技推广与应用大学生们结合所学专业,将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到农村。

他们向农民传授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他们还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

4. 社会调查与政策研究大学生们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

他们关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政策建议,为农村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三、实践活动成果1.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大学生们通过开展农业生产劳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使农村粮食产量逐年增长。

同时,他们推广农业科技,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2. 农村教育得到改善大学生们在农村任教,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浅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之历史影响

浅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之历史影响

浅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之历史影响作者:李灏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7期摘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发端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持续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上山下乡运动虽已过去多年,但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从政策的角度对其影响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上山下乡;政策;历史;影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制订最初是为了解决城镇巨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同时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后来在“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被当成知识分子改造的途径,广大知识分子在“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经受了无数的磨难,同时也将他们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农村事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既包括有利的,也包括不利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制度,绝不会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

”[1]所以说,对上山下乡政策的历史影响应该客观的全面的来分析。

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一)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上山下乡政策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尽管决策者的指导思想在各个阶段有所不同,但是,如何发挥城镇知识青年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一直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问题,知识青年在农村中的作为和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这项政策给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当时的国情看,大量的城镇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缓解了城镇巨大的人口、就业、住房、供应等方面的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在当时政治形势下特别是在“文革”的动乱中,如果大批青年学生滞留在城市,而且整日无所事事,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将这些城镇闲散的劳动力发送到广阔的农村当中去,无疑有党中央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既可以分散青年学生的精力,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又能减少城镇的就业压力,精简城镇人口。

所以说,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年代,上山下乡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的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人们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认识和评价,经过10余年历史的沉淀,加之人们主观上的不懈反思,现在有条件对其主要方面作出评估和预测。

在有些关于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文字所展示的知青生活画卷中,充斥着冲动与愚昧,野蛮与浑沌,悲怆与血泪,禁欲与纵欲,其间,充溢着浓重的悲观主义意味。

无论撰文者的主观愿望如何,实际上,那些关于知青生活消极阴暗面描写、论述和渲染,已被个别用心良苦的人作为社会主义“黑暗”、党及其领袖“没干好事”的例证,同时亦影响着知青以及他们的后来人对我们社会、我们党和政府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本人作为前知青,有必要对亲身经历过的那场运动做些也许是未必公允的评论和预测。

一“文革”期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总体上可谓是一场既悲且壮的活剧,是一次培养和造就一代反修防修新人的不成功的探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1955—1965年期间的知青上山下乡,总的说来,起到子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工作方法、方式上是得当的,尽管在其间受到“左”倾的思潮的某种程度的干扰,在某些具体工作环节上出了些偏差。

1966年,国家的政治形势骤变,知青上山下乡本来具有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由于过分地突出了后者,知青上山下乡被融进了那场“文革”,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不是沿着自己正常的成长轨迹壮大起来,而是靠外部强制力量刺激起来,缺乏应有的社会基础。

人们对它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当外部强制力量消失时,它的崩馈于一旦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说“文革”期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项不成功的探索和尝试,理由如下:第一,上山下乡的主要既定目标没有实现。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使我们党对修正主义有了高度警惕,并绝不容此类事件在中国重演。

为此,要造就千百万反修防修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实现这一目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号召城市知青投身“广阔天地”去锤炼一颗颗反修防修的红心,而实际上是事与愿违。

知青上山下乡的分析

知青上山下乡的分析

知青上山下乡的分析学号:10124481 学院:外国语学院姓名:余洁内容提要: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本文重点分析了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知青上山下乡后的生活,知青的回城方式以及对这次运动的思考。

关键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天浴回城方式身体知青上山下乡的原因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即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1968年12月21日晚上,新闻广播中播出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他们高中、初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农村去,来一个动员。

各地农村的同志要欢迎他们去。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

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

当时有一些青年热血沸腾,十分积极,咬破了手指,写了血书,表示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从种种渠道感觉到了城乡差别很大,不是很想去。

实事求是地说,那个时代,寻找各种理由不去农村的,还是少数。

很多知青们,就像《天浴》中的文秀他们一样那样,举着红旗、戴着大红花,文秀戴着大红花,坐上解放车,“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好儿女志在四方”,这是知青们当时的口号。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之一)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之一)

【内容提要】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试验,以往外国学者的研究都将解决城市就业和人口问题作为领导人发动这场运动的动机。

现在可参考的资料并不支持这种似乎合理的解释,因为正是在城镇青年下放的同时,发生了大规模的城乡劳动力的对流。

本文重点分析了1968至1980年的上山下乡运动,认为毛泽东防止修正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建立政治新秩序的动机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但是这个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

它没有得到知青和他们的父母的拥护,从70年代末开始,公开的抵制出现,最终以上山下乡政策的结束而告终。

虽然这场运动的确培养了很独特的一代,但是下乡城市青年没有变成“社会主义新农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获得留学资讯/studyhome.html正常的教育机会。

这对他们,对国家都是很重大的损失。

【摘要题】共和国史研究【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运动/人口迁移/知识青年/一代人的形成【正文】从1968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有千百万“知识青年”离开城市,数年(有些人是10年)后才得以回城,如今他们已经年届50。

这一经历对他们影响颇深。

但西方人对人类史上这一罕见的社会实验所知不多。

在一般公众中,很多人对红卫兵耳熟能详,知道“知青”的却寥寥无几。

即使在学术界,自1980年这一运动结束后,它也一直受到西方专家的忽视。

我认为,重新评价这一运动的时刻已经到来,这不仅因为中国的重大变迁使我们有了足够的距离感进行历史反思,还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史料,这使我们能够比以往更准确地描述这场运动。

现在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重要区分,这有助于我们对这场运动导致的某些重要问题提供更确切的解答。

例如,本文主张将1968年之后的群众运动与先前的下乡加以区分,并且认为,毛泽东及其追随者对这场运动的动机和设想,不同于那些更“务实”的领导人。

一、下乡:一个历史课题(一)时段和数字在中国,把城市年轻人下放到农村始于1955年,到1962年时这已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涉及的人数不多:从1955到1961年间不到20万人(注:这段时期的统计数字不全,这是作者按当时报社所发表的数字的估计。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读后感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读后感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读后感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一本历史书,由于学校的读书活动,我慢慢地对文学作品有了好感,但是后来发现我在买书、挑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被历史相关的内容所吸引了,假使一本历史书和一本文学书摆在眼前,我可能更愿意拿起那本历史书,我总是觉得读史书可能对自己更有帮助。

本书讲述的是1966年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城镇中学生先"闹革命"当红卫兵,后被下放到农村去。

据统计,1968至1980年间的下乡人数,大约有1700万。

这场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运动,名为"上山下乡运动",在世界或在中国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

这场运动对整整这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使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影响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城市社会,甚至农村社会。

这整一代人可以被称作"失落的一代"。

本书论述有理有据,读完对整段“上山下乡运动”会有一定了解,过去只是听闻“上山下乡”,但却从未系统涉猎,知道了过去听过但从未理解过的一些时代专有名词,例如什么是“老三届”、“五七干校“黑五类”、“集体户”等等,整部著作思路清晰,逻辑顺畅,史论结合,有颇浓郁的政治评论色彩,但是论述中多少会掺杂个人主观色彩,从书的名字“失落的一代”就可以看出来,全书是一种悲伤的基调,是从一种控诉和批判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的政策及领导层过于丑化。

读过这本书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庆幸和同情,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被耽误的年代,没有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重视知识的年代,并且有机会去了解历史的真相。

同情他们那一代人,在该受教育的年龄,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去体验本不该他们经历的生活,更严重的是要承受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阴暗面,而当这场政治实验失败后,国家吸取他们用青春做代价,甚至使用生命做代价换回的经验教训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而他们恰恰丢失了这部分而被新社会所淘汰,即便是有脱颖而出的,也是占极少数的一部分,这果真是失落的一代。

知青增加待遇申请书模板

知青增加待遇申请书模板

尊敬的领导:您好!我们是曾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广大知识青年,如今我们已步入晚年。

回顾那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岁月,我们深感自豪。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面临着一些生活困难。

在此,我们怀着诚挚的心情,向您呈上我们的增加待遇申请书,希望得到您的关注和支持。

一、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大量城市知识青年毅然决然地离开繁华的都市,奔赴农村和边疆,投身于上山下乡运动。

这场运动旨在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事业接班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储备人才。

知识青年们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中锻炼成长,不仅学会了农业生产技能,还传播了文化知识,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知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而,上山下乡运动给知青们带来的伤痕和困难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时,知青们普遍年龄较小,许多人离开家乡,远离亲人,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

如今,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进入晚年,面临着生活困境。

部分知青因伤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经济负担沉重;有的知青因当时插队落户政策原因,未能获得合法的城市户口,导致退休金、医疗保障等方面存在缺失。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晚年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申请增加待遇的理由鉴于以上情况,我们特向您申请增加知青待遇,希望得到您的关注和支持。

具体理由如下:1. 政策关怀:国家一直关心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状况,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知青未能享受到这些政策带来的实惠。

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深入了解我们的实际困难,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

2. 公平正义:我们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

与其他群体相比,我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待遇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希望尽快弥补这一差距,实现公平正义。

3. 人文关怀: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增加知青待遇,不仅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还能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人文关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浅议“上山下乡”运动

浅议“上山下乡”运动

浅议“上山下乡”运动作者:颜心渝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0期颜心渝(湖南师大附中,湖南长沙410000)摘要:本文通过向老一辈咨询和翻阅相关资料,了解知青“上山下乡”的来龙去脉,通过重温这段历史,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来认识“上山下乡”运动,了解了那代青年生存、生活的不易,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

关键词:知青运动;上山下乡;珍惜幸福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75-02我在学习有关“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历史知识时,疑虑很多———什么叫“知青”?知青为何都要下乡?为什么自己不外出打工?为什么都不能上大学?……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当年那场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一代必须了解这一运动的来龙去脉,知道这一运动的利弊关系,这让我们这代未曾经历过“文革”的人能加深对“文革”的了解。

我虽是知青后代(我外公、外婆均为知青),对“知青运动”仅知道一些,但理解不深。

我只有先向外公、外婆请教,请他们谈谈当年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下乡的。

从中我得知:1968年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发表后,全国范围迅速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

全国先后有二千万知青上山下乡。

我外公、外婆就是在这一号召下,中学刚毕业就成了茶陵县首届86 名下乡知青之一,被下放到茶陵最偏远最贫困的八团公社插队落户了。

他们均为下乡最早的“老三届”知青。

外公、外婆向我我讲述了他们在农村九年艰辛劳作的状况及他们个人的体会,我听了非常震撼。

从中也了解到当年知青的去向是“四个面向”(面向农村、边疆、工矿、基层),而当时的国民经济状况下,绝大多数工矿和基层单位无法招工,实际只有一种面向,那就是“面向农村”。

而下农村也有四种形式:(1)集体插队落户;(2)投亲靠友落户;(3)回老家落户;(4)厂社挂钩到农、林、茶场落户。

在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后,我便又着手搜集了一些关于记载知青运动方面的书籍。

上山下乡故事

上山下乡故事

上山下乡故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一场名为“上山下乡”的运动。

这场运动旨在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青年,同时也是对我国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持。

如今,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几十年,但它留下的故事和精神财富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一、上山下乡的背景及意义上山下乡运动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推行的一项政策。

当时,城市青年就业压力较大,而农村建设亟需人才。

为此,国家鼓励城市青年到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山下乡运动不仅解决了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还对农村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普及和社会风气转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上山下乡的故事分享1.典型人物及事迹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

如陈永贵,他原是北京市的一名普通农民,上山下乡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建设成了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2.感人瞬间及心得体会上山下乡岁月里,广大知识青年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辛勤耕耘,收获了希望;他们并肩作战,共同战天斗地;他们互帮互助,传递着温暖。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青年们逐渐认识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能力。

3.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上山下乡运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它留下的精神财富对当代青年仍有启示。

当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上山下乡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吃苦耐劳,勇于担当,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要学会关爱他人,关注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三、上山下乡的影响及评价上山下乡运动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这场运动锻炼了一代青年,培养了一批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推动了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然而,上山下乡运动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对城市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不够彻底,对部分知识青年的伤害等。

总体而言,上山下乡运动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推行的一项有益的尝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案及反思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案及反思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分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 探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组织和实施。

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

4.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情况,并激发学生对该运动的兴趣。

步骤一: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和背景,并总结出关键点。

-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步骤二:分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组织和实施。

-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组织和实施方式。

- 角色扮演:请学生分组扮演知识青年和农民,在模拟情景中感受上山下乡的生活和体验。

步骤三:探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

- 小组讨论:请学生再次分组,讨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 全班讨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步骤四:探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 学生思考:请学生个人思考并写下自己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 学生反思:请学生个人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教学评估:- 课堂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

- 反思写作:评估学生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启示和现实意义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上山下乡运动声势浩大结局悲壮历史总结

上山下乡运动声势浩大结局悲壮历史总结

上山下乡运动声势浩大结局悲壮历史总结这一工作的开展,是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发展又不平衡,城镇就业困难,广大的农村和边疆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建设人才等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它不是“文革”的产物。

“文革”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政策是比较稳妥的,大多数下乡知青的思想也是比较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这个运动被宣传为安排知识青年劳动就业和“反修防修”“缩小三大差别”而进行的是一场政治运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根本出发点是试图把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同改变农业生产落后
的状况结合起来,探索一条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道路。

首先,他们是活跃在农垦战线的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

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是全国2000多个国营农场像珍珠一样镶嵌在祖国辽阔的大
地上,推进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农垦事业的发展史上,上百万城镇知识青年、建设者的雄姿,投身到这一伟大的开拓性事业之中,成为中国农垦事业的一支生力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几天网上正在热议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我虽然没有当过知识青年,但是小时候在鄂西老家看见过很多知识青年,还有几个小时候的老师就是知青。

所以就去查了查资料,写了些东西参与讨论。

我认为,对于一种现象,一场战争,一种运动,一场革命是否应该进行,往往同时有着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经历的人的看法,比只生活在相对单一的时代的人的看法要深刻和准确。

比如,在甲午战争中就担任北洋海军将领、后又经历中国历次内部和对外的战争的海军耆宿萨镇冰老将军,在垂暮之年看到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取得胜利的时候,他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的认识,就比现在那些算着经济的小账整天哇哇地叫着抗美援朝不该打,打亏了的人们的认识要深刻得多。

而对于缺乏这种跨时代生活经历的人(例如处于中青年时期的当代人)而言,则需要通过多阅读和研究历史来获得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正确判断。

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群众性运动也应该从类似的角度来认识和判断。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总结各个古典文明为何都被蛮族征服的原因时说,从公元1~2世纪开始,所有的古典文明,包括中国的汉朝以及西方的罗马帝国,都面临了技术发展停滞的问题。

因为技术改进的停滞,导致这些文明古国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帝国扩张的脚步,导致不得不提高捐税,从而引起贫困增加,激起城乡暴动,从而
招致了蛮族的入侵。

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说法,这种技术发展的停滞的关键原因,是因为“各地统治集团只知道剥削现有的财富,不知道怎样去创造更多的新财富”,因为奴隶制的存在,“使用奴隶从事劳动,一般比设计、制造新机器简单,成本也更低廉”,而且,“既然劳动是奴隶的事情,自由民便以此为辱”,从而导致了“有条理思维的哲学家与工匠的分离”。

这里他举了一个中国的例子,就是人们热衷于蓄长指甲。

而作为对比,后来进入近代的西方,“哲学家的条理思维与工匠的实践经验及传统知识的互相影响”,完成了伟大的科学和工业革命(详见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修订版,第二编,第8章,古典文明的终结)。

按照我的理解,这种导致技术发展停滞的原因,在中国,总结起来,就是知识分子脱离生产,而大量从事生产的农民却缺知识和相对有条理的系统思维,从而导致中国的生产力在整个封建时代(我对作者将汉朝以后明朝以前的中国历史按照西方史学界的划分方法归为中世纪不太赞同,故仍以整个封建时代称之)得不到革命性的提高。

我不知道他所说的中国古人喜欢蓄长指甲的习惯是不是真的,但是蓄长指甲,确实是适合翻书,而不适合劳动的。

开国领袖毛主席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我个人认为,如果毛主席抽出哪怕少部分的精力来从事历史研究的话,其成就将不低于当代任何一位历史大家。

更何况,毛主席,以及跟随着他干革命的共和国创立者们,大都仅仅比前面说的萨镇冰将军小一代或两代,他们也大都出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辛亥革命、军
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对于旧中国饱受欺凌,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是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的。

毛主席当年为什么要发起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因为毛主席在《全球通史》的作者之前就认识到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自己造不出铁甲舰、大炮和飞机,也就是技术和工业的落后;而技术和工业的落后,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知识者不从事生产(和实践),从事生产者缺乏知识”的这样一种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可怕状况(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因此,他需要通过上山下乡运动来改变这种状况。

因为这种运动可以通过学生给农民传授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得到生产实践的锻炼,从而对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在技术上更容易取得突破。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也是毛主席《实践论》哲学思想的体现。

其实,在上山下乡运动之前,毛主席亲自创建的抗大,就在军事科学领域创造了前无古人,估计也会是后无来者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奇迹。

即使到了现在,上山下乡和类似的运动,对于青年学生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电影明星姜文带着儿子到新疆建设兵团生活了几个月的故事就一直为大家津津乐道。

还有现在全国很多大城市(我知道长沙就有)的学校开办了学生农场,这些都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传承和继续。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赵峥教授在他的科普新书《物含妙理总堪寻》中,讲到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读书,平时在自己租的
小阁楼看书自学(与青年毛主席在长沙的自学经历相似),然后到学校去做实验,因为德国和瑞士的大学实验室都是开放的,学生随时可以进来做实验;而我们国家到现在都还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成为创新型大国不太有利,因而颇为感慨。

我想,既然因为条件限制,我们国家的大学还不能让学生随时进实验室做实验,那何不通过重新提倡新形式的上山下乡运动,让整个国家的广阔天地都成为学生们的实验室呢?对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的攀枝花铁矿,不就是当年南京大学的老师们带着学生在山里进行暑期实践时发现的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