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共13张PPT)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 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 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堂小结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 各族的内迁
随堂练习1
➢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1)原因: 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
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 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 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贵族与大臣道德沦丧,唯利是图,贪图享乐。
二、八王之乱
➢ 阅读教材第99页的内容,指出为了巩固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采取的措施。
大封同姓诸王(分封制)。 ➢ 分封诸王有什么权力?
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 分封诸王最终导致了什么后果?
D
随堂练习2
A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产生了什么影响?
(1)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 转折点。 (3)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南迁,出现我 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 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 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课件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 8/3202 1/8/320 21/8/3 Aug-21 3-Aug-2 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 8/3202 1/8/320 21/8/3 Tuesda y, August 03,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 8/3202 1/8/320 21/8/3 2021/8/ 38/3/2 021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2.内迁路线 (1)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2)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 一带。 (3)鲜卑族的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人口的 一半。 4.十六国 (1)含义: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 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 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概况: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 坏,人民颠沛流离。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 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 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地点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4.影响 (1)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2)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 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高潮。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 年8月3 日星期 二2021/ 8/3202 1/8/320 21/8/3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共24张PPT)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220------589年)
北方
东
魏
汉 南 蜀 西晋
方吴
十六国
东晋
东魏
北魏
西魏
宋齐梁陈
北齐
北周
隋 朝
“北朝”包括: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本节课的收获
西晋短暂统一 (1)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 (2)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八王之乱 (1)背景:封王掌握实权;
266年 280年
316年
想一想: 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探究二、八王之乱
(1)诸王手握重兵,掌握实权。
1.背景: (2)西晋统治腐朽。 (3)残酷压迫少数民族,内迁的少
数民族起兵反晋。
2.爆发: 晋惠帝昏庸无能。其在位间,手握重兵的八个
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 称“八王之乱”
皇帝昏庸,朝政腐败;残酷压迫内迁人民。 (2)时间:晋惠帝在位期间。 (3)影响:西晋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人口迁徙。
五胡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
1.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
是( C )
A.魏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2.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全国的史实; 2、了解“八王之乱”的原因、影响; 3、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史实; 4、认识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客 观上促进了人口的迁徙和民族大融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四单元
西
晋
统
西晋建立后,在充分准备的
一
基础上,280年,兵不血刃,
灭掉了吴国,统一全国。吴
末代皇帝孙皓被押送洛阳,
封为归命侯,284年病亡。
(五)统治集团腐朽
第四单元
表现:(1)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 护他们的利益。他们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已家族权势。
豪
门
斗
西晋贵族、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财富。
晋惠帝如此昏庸无能,在他执政期间引发
了“八王之乱”。那么“八王之乱”到底是 怎么回事?它给西晋王朝带来怎样的影响? 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 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能正 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提高历史地看问 题的能力。 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
2 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3 知道东晋十六国的对峙的史实和前秦的改革与统一。
结果
第四单元
316年,西晋灭亡,北方各族建立了许多政权。
十六国 魏
西
蜀吴
东晋
晋
西晋灭亡惨烈,《晋书》记载,匈奴
灭
每破一城都会屠城,并且烧杀淫掠,
当时中原的士族十不存一。
亡
五族内迁后,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各族趁西晋
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前赵刘曜(后来的昭文帝)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
(一)背景
第四单元
三国实力比较表
户数 魏 103万 蜀 28万 吴 52.3万
人口 443万 94万 230万
兵力 60万 10.2万 23万
提示: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二)魏灭蜀
教学课件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03
北方各族内迁促交融
2.北方各族内迁的概况
内迁的北方各族有氐人、羌 人、匈奴人、羯人、鲜卑人。 后 来部分民族还在中原建立了政权。
古代中原汉族与北方草原游 牧民族之间横亘着一条分界线— —长城。以长城一带为界,北方 草原生活着游牧民族;中原生活 着农耕民族。
北方各族内迁促交融
3.内迁各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三国归晋促统一
“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晋书·食货志》
西晋建国初期,老百姓安居乐业,赋税较轻。 西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与战乱,实现了统一。 在西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史称“太康之治”, 这样百姓生活安定的景象持续的时间长吗? “短暂的统一”,从时间轴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晋自280年结 束分裂实现统一到316年西晋灭亡,统一局面仅存在36年。
A.秦朝 B.西晋 C.西汉 D.商朝
2.西晋与秦的相似之处是 ( D )
①短命 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③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④都是篡权夺位建立的朝代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素养检测
3.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
八王之乱促南迁
八王之乱
战乱的主要区域:洛阳一带。 中原人口在战乱中为了生存会怎么办? 中原人口纷纷逃离北方,迁往南方, 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人口迁徙高潮。
八王之乱示意图
八王之乱促南迁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时,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在中原人口南迁 的同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断内迁。少数民族内迁, 西晋的民族政策是怎样的呢?
——《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的研究》 材料二: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 死耗太半。
七年级历史第17课
七年级历史第17课第17课: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一、秦朝的统一1. 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2. 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3. 统一的文字和货币:秦朝统一了文字和货币,促进了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二、汉朝的兴起1. 汉朝的建立:刘邦建立了汉朝,实行了比较宽松的统治政策。
2. 开创科举制度:汉朝开创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 丝绸之路: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三国时期的动乱1. 三国的形成:东汉末年,王莽篡权导致社会动荡,最终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
2. 董卓和曹操:三国时期,董卓和曹操等人的权谋和战争使得局势更加混乱。
3. 诸葛亮的出场:诸葛亮的出现,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南北朝时期的分裂1. 南北朝的形成:北方的鲜卑族和南方的刘宋王朝之间的战争导致南北朝的分裂。
2. 鲜卑族的入侵:北方的鲜卑族入侵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
3. 文化的交融: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五、隋唐的统一和繁荣1. 隋朝的建立:隋文帝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隋朝。
2. 高度中央集权:隋朝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3. 唐朝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六、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经历了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三国时期的动乱、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隋唐的统一和繁荣。
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七年级历史上册精美教学课件(部编版)
图1 制作蒸馍与烙饼
图2 食用烧烤食品
课堂练习
6.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C )
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西晋末年 D.东晋南朝
7.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D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八王之乱
背景:封王掌握实权,皇帝昏庸,朝政腐败 时间:晋惠帝在位期间
影响:西晋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人口迁 徙 迁移时期:东汉末年、魏、晋时期
北方游牧 民族内迁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生活状况:西晋向其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买人口
结果: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北方政权十 六国并立
东汉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 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时期:
东汉、魏、晋时期
2.民族及迁入地区: ①西北的羌族和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少数民族
内迁情况与特点
羌(qiāng) 氐(dī)(西北)
西晋统一
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
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 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 266 年
280年
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
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
步障50里。
(1)政策: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
短暂的原因? 西晋灭亡
316年
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2)现象:缺乏治国能臣,而处处维护自己家族
的权势,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三)五胡十六国
• 2.苻坚的前秦短暂统一(氐族) • (1)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学习汉文化 • (2)对国家进行改革 • (3)胡汉矛盾有所缓和
西晋的短暂统一 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堂小结
西晋的建立 和灭亡
建立 统治
建立者:司马炎
曹魏灭蜀,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分封诸侯 国君昏庸(晋惠帝)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D.南方人口增多
谢谢大家
西晋的建立
(一)背景
• 1.曹魏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司马懿
支持曹操称帝,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成为权臣 曹丕临终,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临终,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高平陵事变夺取实权。
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 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三)五胡十六国
• 1.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征战频仍
苻坚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三)五胡十六国
• 2.苻坚的前秦短暂统一(氐族)
王猛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三)五胡十六国
• 2.苻坚的前秦短暂统一(氐族) • (1)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学习汉文化 • (2)对国家进行改革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匈奴王金冠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一)背景
• 1.北方草原养育了游牧民族
魏晋壁画砖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一)背景
• 1.北方草原养育了游牧民族 • 2.东汉时期草原民族开始内迁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晋迅 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 教训:(1)反贪防腐,加强思想建设; (2)要团结,不要内耗;(3)民族关系 要融洽;等等。
西汉和西晋都分封过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 中央政权的统治会产生什么影响?
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他们须履行保卫 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 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 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 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中央统治,酿成诸王 争霸、征战不断的局面。
3.影响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
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思考:八王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实 质是什么?
➢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 实质:西晋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进
行的一场混战。
4.北人南迁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 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 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 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 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 就是晋武帝。
2.统一全国 263年
魏灭蜀
266年
司马炎建晋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20—266年
魏
西
晋
蜀
221—263年
吴
229—280年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专权时,小皇帝曹髦 不甘心做傀儡,对手下说:“司马昭之心,路 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 出讨之。”随后他带领侍卫出宫,不料消息走 漏,司马昭派军队进行拦截,杀死曹髦。
西晋北方各族 内迁分布图
➢ 根本原因是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 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 课件(共27张ppt)
A.鲜卑族
B.羌族 C.匈奴族
D.氐族
6、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
“五胡”的是?( A )
A.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 匈奴、蒙古、羯、氐、羌 D. 匈奴、女真、羯、氐、羌
7、下列民族建立的政权在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
说明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 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少数民族认为 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也是炎黄子孙,我们同出华夏文明,我们血脉相连, 我们是一家人。(民族大融合)
随堂练习
1.西晋的建立者是 ( C)
A.司马懿
B.司马昭
战役 时间
作战双方
结果 特点
作用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曹操和袁绍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以少胜多 奠定了曹操统 奠定了三国鼎 一北方的基础 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
政权名称
魏 蜀 吴
时间 创建者 定都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南京)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 北方各族的内迁
:氐族的贵族深受汉族文明的影响,政治:皇帝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 厉行法治、加强集权;经济: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文化: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等。
: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西 晋 的 建 立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国
北西 方晋 各的 族短 的暂 内统 迁一
材料: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 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材料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 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优秀课件(24页)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 晋的短 暂统一 和北方 各族的 内迁优 秀课件 (24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 晋的短 暂统一 和北方 各族的 内迁优 秀课件 (24页)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 晋的短 暂统一 和北方 各族的 内迁优 秀课件 (24页)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 晋的短 暂统一 和北方 各族的 内迁优 秀课件 (24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 晋的短 暂统一 和北方 各族的 内迁优 秀课件 (24页)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 晋的短 暂统一 和北方 各族的 内迁优 秀课件 (24页)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 晋的短 暂统一 和北方 各族的 内迁优 秀课件 (24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 晋的短 暂统一 和北方 各族的 内迁优 秀课件 (24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阅读:P87-88,勾画批注
1.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 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养 育了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在水草丰茂 的草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 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 晋的短 暂统一 和北方 各族的 内迁优 秀课件 (24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建立 八王之乱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学习总结 课后活动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部编版)
3.西晋实行的民族措施和带来的结果
材料:匈奴右贤王刘宣愤恨地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二十四史全译∙晋书》
西晋的民族措施: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 重税,征兵派役,甚至劫掠少数民族 人民为奴婢。
结果: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 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316年,内迁的一支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氐族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
改革措施:
政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经济: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文化: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前秦力量不断强大,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6.内迁的影响
材料: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 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 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内迁各族 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各族杂居的汉人, 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2.内迁的路线和结果
路线
(1)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2)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 山西一带; (3)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 西及河套地区。
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 口,已经占当地人口的一半。
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探究一 西晋的建立
一、西晋的建立
1.背景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 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三国实力对比
1.背景
(2)曹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 国的军政大权。其后,他的两个儿子 (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魏国 皇帝形同傀儡。
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魏国的大权逐渐被谁所控制?
魏国归我管了!
司马懿死后, 他的两个儿子司马 师和司马昭相继专 权,魏国皇帝不是 被废就是被杀。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2. 过程: 魏灭蜀 三国鼎立结束
263年
西晋建立 曹魏灭亡
266年
西晋灭吴 统一全国
280年
洛阳
西魏晋
时间:266年 建立者:司马炎—晋武帝 定都:洛阳
2.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进入尾声 之际,成都和今山西 西部分别出现了成汉、 汉两个割据政权,与 西晋并立。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3. 西晋灭亡: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腐朽的西晋王朝 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西晋统治者是怎样对待内迁 各族的呢?
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
新课导入
《汉晋春秋》载,魏帝曹髦 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专权, 图谋夺取帝位。魏帝曹髦以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形容其野心。后人用“司马昭 之心,路人皆知”来比喻野心 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新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 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 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 八王之乱:
(1)时期:晋惠帝时期 (2)目的:为了争夺中央政权 (3)影响:
①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 饱受痛苦; 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 逃离,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③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 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八王之永乱嘉南渡 中原汉族慕容 ,字弈洛瑰,昌 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 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 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 ——《晋书·慕容廆载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17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17课笔记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的笔记,包括了重要知识点和关键内容。
第17课:秦始皇统一六国重点知识梳理1. 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创立皇帝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统一文字:推行“小篆”,方便政令统一和文书传递。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全国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驰道和长城:修建全国的交通网络,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强化了皇帝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秦始皇的暴政与秦朝的灭亡•焚书坑儒:强制推行儒家思想,焚烧非儒家学派的书籍,坑杀儒生。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修建长城、宫殿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人民负担。
•秦始皇的暴政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陈胜、吴广起义等反抗运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4. 历史意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难点解析1. 如何理解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及其影响?•秦始皇的统治政策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
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但同时,秦始皇的暴政也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2.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但同时,他的暴政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历史进程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评价秦始皇需要全面考虑其贡献和过失。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十六国和北朝课件 中华书局版
一 十六国的兴亡 二 北魏的统治 三 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 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 五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一 十六国的兴亡
❖ 1,两赵、冉魏的残暴统治 ❖ 2,前燕、前秦的兴亡 ❖ 3,北魏统一北方
一 十六国的兴亡
各族政权纷争下的北方
以383年东晋和前秦的肥水之战为 界,十六国的建立可分前后二期:
前内书治。后 赵绝考。“赵 。大学如机尤
多生用不为
篇。……弱冠游于京师,名士莫不交结。
数等九虚突
慕容儁: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讲
是。品发出
论不倦。览政之暇,唯与侍臣错综义理,凡 所著述四十余篇。
苻坚:博学多才艺。……亲临太学考学生
汉石中,。 人勒正算如 。之制无石 二所、遗勒
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博士
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 化,而不为洛都汉
义。
化之所浸染。故中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央政权所在之洛阳
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起义有 其汉化愈深,则边
力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起义 塞六镇胡化民族对
军包括了汉、鲜卑、匈奴、氐、 于汉化之反动亦愈
羌、敕勒等各族人民,对民族 甚,卒酿成六镇之
融合也有积极影响。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 《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
三因学汉为胡 二为校法“汉 九统,进谋结
《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皆略诵之。 年 治 用 行 主 合
《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灭区经统”: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 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 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
梁犊起义
石虎残暴,激起反抗, 349年爆发梁犊起义。一直 打到邺城附近。后被镇压。 349年石虎死,诸子争位, 相杀。其养子冉文夺权,他 是汉人,搞民族报复大杀羯 人达二十万,甚至高鼻多胡 者也被杀。350年称帝,改 国号为魏。352年被鲜卑人 慕容儁所灭。北方出现几个 政权并立的局面。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笔记
第17课:早期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1、早期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18世纪末,大多数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落后的水平,但也已经
出现了一些新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古老的大宗农业生产方式在改变。
农民开始用牛轭耕作,采用改良的耕法,利用多种工具和农具来提高
生产效率。
2、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良的耕法的普及、工具的发展、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市场规模
的扩大,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一些工业品也逐渐出现,例如陶瓷、钢铁、纺织品等。
此外,土地征收和侵占制度的微妙变动也促进了农民
财富的累积,他们被称为“地主”,由此形成了新的土地阶层。
3、列强的侵略
19世纪初,西方列强纷纷向中国发动侵略,列强们以各种形式把中国
划入其统治范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
他们受益于侵占外贸和对华贸易,空前开放对中国,改变了中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
4、新的社会民族组织形式
随着压迫性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
一方面,农村经济出现大的变化,民间信用机构,信托机构,合伙企业等都逐渐萌芽。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限制,新近兴起的团体,如学会、社会团体、商会、农工组织等发挥了立功的作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A.西晋分封制的实行埋下了祸端
B.目的是争夺中央政权
C.主要是在长安一带展开
D.造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
4.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D )
A.鲜卑 B.匈奴 C.羌 D.蒙古
5.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 中央政权 ,先 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八王之乱 ”
影响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 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了我国古代历 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内迁概况
东汉 、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 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
A.东汉末期起,北方社会动荡不安,而南方比较安定
B.北方人民躲避战乱
C.匈奴等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
D.统治者将大量北方人民迁徙到南方参加南方的开发
15.(原创题)“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矿区北
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其陪葬、晋时期鲜卑族内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师
D.司马炎
2.(2019张家港期末)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其完成全国统一的标志是
(B )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内迁
3.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的战乱。下列对
有关“八王之乱”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说明( A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背诵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一:西晋短暂统一1.背景: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2.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结束三国鼎立)。
4.衰落: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走向衰落。
5.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
西晋灭亡原因:①统治者昏庸腐朽;②分封制下的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动摇了西晋的统治;③残酷压迫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起兵反抗。
西晋灭亡启示:①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节俭戒奢;②用合理可靠的制度体系维护政治大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③处理好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知识点二:八王之乱1.背景:西晋实行分封制,封王掌握实权,晋惠帝昏庸无能2.时间: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光熙元年(306年)3.地点:中原一带(以洛阳为中心)4.概况:手握重兵的八个主要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5.影响:①历时十几年的动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②中原人口锐减,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
知识点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2.民族: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不断内迁3.影响:(1)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形成十六国局面(2)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4.西晋灭亡后,南北方政权更迭情况:(1)北方: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
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2)南方:东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
课堂反馈
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 导致战乱(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课后作业
1、制作三国归晋示意图 2、制订西晋大事年表
影响
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物价飞涨,中原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
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
扫 地 无魏 遗晋 《。以 资来 治积 通蓄 鉴, 》
二、合作探究
病情并发症(内外交困)
并发症之二:五胡内迁反晋 (统治外部危机)
二、合作探究
并发症之二:五胡内迁 反晋(统治外部危机)
“戎狄强犷,历 “胡夷兽心,不与
古为患……”
华同……”
—(西晋)郭钦 —(西晋)傅玄
《徙戎论》
(西晋)江统
公元316年, 刘曜率领匈奴 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 西晋结束。
二、合作探究
专家会诊,来诊病 ---西晋的“病”如何治
药方
帝王勤勉治国,仁政待民 民族之间和睦相处 社会…… 政策……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西晋的历史,关 于西晋的成语典故你知多少?请同学们上台竞赛, 看看谁写得多。
魏
蜀
西晋
十六国
吴
统 八 五 (前秦)
治王胡
腐之内
败乱迁
课堂反馈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
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
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
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西晋得了什么“病”?
我们来诊病: 西晋得的“病”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们来预测: 结合教材,预测西晋的“病”引发什么并发症? 我们来治病: 你认为西晋的病应该如何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提高
1、制作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简表(略)
2、学了本课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指导,然后投影示范。
学生动脑、动手同桌互助制作表格
培养归纳、动手能力
自我反馈
(略)
投影练习题组织竞赛
学生分小组抢答、记分。
完成知识目标,培养竞争意识。
板书设计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西汉时期:劳动人民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课题:第17的科学课先进技术
课型:新授
学科:历史
教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说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的医学成就以及这一时期的数学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制作表格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制作表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学习张仲景、华佗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难点
如何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中国有四大发明,它们也是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你知道其中的造纸术是怎样造出来的吗?秦汉时期我国在其他方面还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这段辉煌历史吧!
设问导入
学生参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探究欲望
自主探究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造纸术发明前的书写材料是什么?
2、阅读课文《史记》中的材料,说出上述书写材料有何不足。
3、西汉时期劳动人民受到什么启示发明了纸?
4、东汉时蔡伦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
5、造纸术的发明、传播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何巨大贡献?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2、讲一讲这两位医学家的感人故事。
(三)《九章算术》
1、成书时间?
2、主要成就及影响?
出示小黑板自学提纲随时指导。
展示相关图片补充资料组织讨论参与指导
鼓励学生发言
阅读教材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观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言。
生动讲述故事
教会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激发民族自豪
东汉时期: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医圣”
医学成就
东汉时期:华佗“麻沸散”“神医”
数学成就: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