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家谱系1

合集下载

曾姓家谱系1PDF

曾姓家谱系1PDF

曾姓家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氏祖训圣宗曾子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曾氏家规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祖训十则一、孝父母人子之身本乎父母。

未离怀抱三年够劳。

提携捧抚维持维姑。

孝道有亏百行难补。

羊能跪乳鸟有反哺。

勉尔后生忤wǔ逆为何。

二、睦兄弟孔怀兄弟一本所生。

手足至谊羽翼深情。

弟恭兄友尊卑相敬。

埙xūn篪chí雅奏和乐有声。

兄弟情融田氏荆荣。

勉尔后生毋生嫌隙。

三、和夫妇夫妇居室人之天伦。

夫为妻纲礼经所申。

妇主中馈内助殷勤。

毋伤反目毋玷家声。

家道乃成如鼓琴瑟。

勉尔后生诗咏睢麟。

四、序长幼乡党长幼年长以敬。

尊辈持身义在和平。

祖辈先训应记心铭。

授业为师要听之命。

尊宗序长语言必诚。

勉尔后生切记永铭。

五、尊宗亲水源木本宗族宜敦。

千系万枝同出一根。

何远何近均是同本。

崇宗睦族派字遵循。

家规祖训应记心铭。

勉尔后生古风永存。

六、严内外凡为宫室内外必分。

男女有别授受不亲。

嫌疑须避约束严明。

防微杜淅寡欲清心。

三姑六婆断绝逢迎。

勉尔后生韦著仪型。

七、训子孙子辈不谨父教不严。

放荡邪言起於英年。

圄yǔ禁非为子孙乃贤。

诗书执礼孝悌力田。

自少养性习惯自然。

勉尔后生勿稍忽焉。

八、勤职业天生四民业务有主。

士谋道艺农望收藏。

作为在业贸易惟商。

必安固守勤力竞业。

立世有本处世亦良。

勉尔后生毋怠勿荒。

九、明义利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非吾所有丝毫莫取。

勤能补拙俭可助廉。

圣贤训诂廉洁处世。

盗拓贪污切宜刻责。

勉尔后生永记肺腑。

十、慎官守幸登仕籍须慎官箴。

清洁为民“三省”思深。

勤慎廉洁四言谨记。

正君在身泽民在心。

孟尝还珠杨震却金。

勉尔后生贪取谁钦。

曾姓字辈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

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

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

“宗圣”。

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

曾氏族谱

曾氏族谱

曾氏族谱峄县肇基禹,生启,生仲康相,生少康,生曲烈。

全国排38位。

一世,曲烈,受封于鄫,以国为姓,今山东枣庄峄县东,生炫忠,生坤仁,生录,生浩源,生富材,生焜,生伯基,生锐,一作铣,生汪。

十世,汪,生志梁,生煌,生相,生奎,同伊陟佐商,生横。

横,生瑞焕,生垠,生锦容,生洪,生茂挂。

二十世,茂桂,生珣,生培元,生允滌,生杞,生惟喜。

二五世,惟喜,生埙和,生成锐,生一清,斩培河上之蛟龙,生春,仁及其民,生炯。

三十世,炯,生垣,生绱销,生福波,生时荣,生炳。

三五世,炳,生均祚,生铃,生泓仁,子二:怡焕,生墅;一松。

四十世,墅,生镇玉,生浥,生祥传,生烓,子五:方、后、士、宇、銮,生朴。

朴,生沛思,子二:世美,生时泰;世贤。

五十世,时泰,生巫。

巫,鲁襄公六年,国被莒所并,太子巫奔鲁,前569年巫在鲁任宁阳大夫,族人去邑,表示离开故城,以曾为姓,以鲁国为郡号,葬武城东山,今山东费城西南,子二:夭、夫。

世居武城。

夭,鲁国季氏家臣,汉衡默陟,秉其政而有声,子二:阜、羿。

五二世,阜,鲁国季氏家臣,生蒧。

五三世,蒧,论语作点字子哲,前539,9,14-?,孔子七十二,精通六艺,性格举豪放不羁,称鲁之狂士,上官氏,前536-?,合葬嘉祥县南40里南武山,生参。

父子皆圣门高弟,名震古今。

郡望,鲁郡,西汉置,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天水郡,西汉置,治平襄,兮甘肃通渭北。

庐陵郡,东汉置,治石阳,江西吉水东北、后移高昌,泰和西北。

堂多,三省、武城、鲁阳、敦本等。

一世,参字子與,前505,10,12-前436,7,7。

年十六拜孔子为师,传述孔子之道,以每天三次反省自已自勉,其后人以三省为堂号,著《孝经》,大学、中庸,追封莱芜侯,后人称脉祖,在传统文化树立不朽之功,被尊为宗圣,公羊氏,葬嘉祥县南40里,距武城旧居五里,子三,元字子元,仕鲁,高阳氏,侯氏,子二,西、中;申字子西,拜子夏学诗,传左丘明,葬嘉祥南武,颜氏,子二,耕、森;华字子美,齐大夫,后裔待考。

曾字辈族谱

曾字辈族谱

曾字辈族谱
曾字是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历史的发展,曾字族谱也越来越丰富,发挥着对民族历史文
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古至今,曾字被称为“三民”,是古代中国民族最推崇的字号,是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的
开端,具有悠久的历史。

无论大帝国的崛起与没落,大臣的升迁降落,曾字谱系一直都在,流淌着古老而灿烂的传奇。

由于曾字谱系渗透历史深处,涉及到政治、行政、军事等重要
领域,所以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代文献中常见到曾氏这一谱系的记载,
甚至有“曾朰子孙支家太史”之说。

曾字谱系历史长河从海外回归到中国,分布遍及沿海城市,也遍及全国各地,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的曾字宗族为代表,世世代代发扬光大,门第不断昌、
族谱不断壮大,形成了曾字谱系文化的独特魅力,借此影响了上一代的文化传承。

曾字族谱的繁华和流芳使它在历史轨迹上显耀无比,可以说它与长江同源,来自于远古包
裹在神话传说中的传承,它是民族文化传播和血缘关系链条的体现,也是民族记忆价值的
体现。

曾字族谱以语言及文字的形式,流传了众多重要历史及文化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
历史,更加搞清楚了中华民族从古而今的动向、发展状况及文化传承,有足够的可观赏性
和参考性。

曾氏家谱

曾氏家谱

曾氏排辈诗文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整理天下曾姓,自古同宗。

作为中国的四大圣裔,曾氏子孙从六十三代“宏”字辈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记载,将曾氏班次如下彰户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泰谕公的老班次为: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时克欣永原蒙正大光明显志德功成,大字班,实宗圣公六十三派,今谨遵御赐班字于大字班,以后班字悉为更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赐班次十五字(自宗圣六十三派起宏字班):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清仁宗睿皇帝嘉庆二年御赐班次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清光绪三十四年,宁乡总局拟定班次正心诚意知定静安家齐国治康阜熙咸派者分也,行者同也。

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

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

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

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

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

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

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

“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

“继”字因曾族避太宗讳名改作“纪”。

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谱

曾氏家谱

曾氏曾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385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一、姓氏源流曾(Zē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

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

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曾姓总系

曾姓总系

一、宗源我祖宗圣公讳参。

生于东鲁,移居武城。

乃轩辕黄帝之英裔,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

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吾祖,意生岂圩,圩生鲧,鲧生禹。

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

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

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

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后世尊称为大禹。

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

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

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

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地区的郯城县和苍山县一带)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

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禹后五十三传,至鄫。

甑君时泰,也就是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时泰继任鄫子爵,甑国被邾人和莒人所灭,其世子巫为避乱而奔鲁,座宁阳叹曰:国亡己邑而除之,遂去鄫字之邑为曾。

此为曾氏得姓之始。

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

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参。

这58传是:曲烈——炫忠——坤仁——录——源——富材——昆——伯基(相继为王283年,至此夏亡归商,仍继承爵位)——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潦——杞——维熹(翟嘉)——损和——成锐——倩——椿——炯——垣——销——福波——时荣——炳——均柞——铃——宏仁——松-——怡——墅——镇玉——邑——祥——炷——方呈(方星)——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巫(曾姓从此代开始)——夭——阜——蒧(点)——参。

曾氏族谱——精选推荐

曾氏族谱——精选推荐

曾⽒族谱曾⽒族谱峄县肇基禹,⽣启,⽣仲康相,⽣少康,⽣曲烈。

全国排38位。

⼀世,曲烈,受封于鄫,以国为姓,今⼭东枣庄峄县东,⽣炫忠,⽣坤仁,⽣录,⽣浩源,⽣富材,⽣焜,⽣伯基,⽣锐,⼀作铣,⽣汪。

⼗世,汪,⽣志梁,⽣煌,⽣相,⽣奎,同伊陟佐商,⽣横。

横,⽣瑞焕,⽣垠,⽣锦容,⽣洪,⽣茂挂。

⼆⼗世,茂桂,⽣珣,⽣培元,⽣允滌,⽣杞,⽣惟喜。

⼆五世,惟喜,⽣埙和,⽣成锐,⽣⼀清,斩培河上之蛟龙,⽣春,仁及其民,⽣炯。

三⼗世,炯,⽣垣,⽣绱销,⽣福波,⽣时荣,⽣炳。

三五世,炳,⽣均祚,⽣铃,⽣泓仁,⼦⼆:怡焕,⽣墅;⼀松。

四⼗世,墅,⽣镇⽟,⽣浥,⽣祥传,⽣烓,⼦五:⽅、后、⼠、宇、銮,⽣朴。

朴,⽣沛思,⼦⼆:世美,⽣时泰;世贤。

五⼗世,时泰,⽣巫。

巫,鲁襄公六年,国被莒所并,太⼦巫奔鲁,前569年巫在鲁任宁阳⼤夫,族⼈去⾢,表⽰离开故城,以曾为姓,以鲁国为郡号,葬武城东⼭,今⼭东费城西南,⼦⼆:夭、夫。

世居武城。

夭,鲁国季⽒家⾂,汉衡默陟,秉其政⽽有声,⼦⼆:⾩、羿。

五⼆世,⾩,鲁国季⽒家⾂,⽣蒧。

五三世,蒧,论语作点字⼦哲,前539,9,14-?,孔⼦七⼗⼆,精通六艺,性格举豪放不羁,称鲁之狂⼠,上官⽒,前536-?,合葬嘉祥县南40⾥南武⼭,⽣参。

⽗⼦皆圣门⾼弟,名震古今。

郡望,鲁郡,西汉置,治鲁县,今⼭东曲⾩。

天⽔郡,西汉置,治平襄,兮⽢肃通渭北。

庐陵郡,东汉置,治⽯阳,江西吉⽔东北、后移⾼昌,泰和西北。

堂多,三省、武城、鲁阳、敦本等。

⼀世,参字⼦與,前505,10,12-前436,7,7。

年⼗六拜孔⼦为师,传述孔⼦之道,以每天三次反省⾃已⾃勉,其后⼈以三省为堂号,著《孝经》,⼤学、中庸,追封莱芜侯,后⼈称脉祖,在传统⽂化树⽴不朽之功,被尊为宗圣,公⽺⽒,葬嘉祥县南40⾥,距武城旧居五⾥,⼦三,元字⼦元,仕鲁,⾼阳⽒,侯⽒,⼦⼆,西、中;申字⼦西,拜⼦夏学诗,传左丘明,葬嘉祥南武,颜⽒,⼦⼆,耕、森;华字⼦美,齐⼤夫,后裔待考。

曾氏的名人 家谱 曾氏起原

曾氏的名人 家谱 曾氏起原

曾氏的名人家谱曾氏起原曾氏的名人、家谱、曾氏起原大界曾氏名人录大界曾氏名人辈出。

曾元吉公六个儿子都读了书。

至第六十七派后不仅代代有读书之士而且房房有人在朝中做官:以下资料录辑[大界曾氏五修族谱]曾国藩、曾国荃、曾国葆、曾国华、曾纪泽、曾纪鸿、曾昭燏、曾昭抡。

曾约农、曾宝荪。

曾宪植、曾宪杰、等在论坛已有专述。

下列名录不再重复。

末入谱的名人当有遗漏。

曾尚榜:曾元吉第三子。

名文炳字兴榜、号静轩。

清从九品。

曾尚怀:曾元吉第四子。

字兴怀、号明德。

清诰封建威将军。

配贺氏,诰赠一品夫人。

曾尚烈:曾元吉第六子。

字兴烈。

号戌若。

清诰封建威将军。

配龙氏,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胜:尚庭长子。

字儒胜。

号竟希。

清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候一等义勇伯。

配彭氏。

清诰赠一品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衍寀:尚庭次子。

字儒,号同寅,别号桂亭。

清诰赠奉政大夫。

配彭氏。

诰赠宜人。

曾衍霖:尚榜长子,字儒霖,号琼芳。

清貤赠通奉大夫。

配彭氏,清貤赠夫人。

曾衍雅:尚榜次子。

字儒雅、号仲醇。

清诰赠建威将军。

配高氏。

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达:尚怀六子。

字儒达、号尊三。

清诰赠建威将军。

配左氏。

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才:尚烈长子。

字儒才,号际盛。

清诰赠建威将军。

配左氏。

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铎:尚烈次子。

字儒铎。

号金声。

清诰赠中议大夫、武翼都尉、建威将军。

配贺氏。

清诰淑人一品夫人。

曾兴仁:衍政长子。

字于心。

清诰赠武义都尉、晋赠建威将军。

配刘氏。

清诰赠淑人晋赠一品夫人。

[衍政系尚梁长子]曾兴教:竟希长子。

名民升。

字为教。

号重五。

清太学生,貤光禄大夫。

配彭氏。

清貤赠一品夫人。

曾兴致:字为致。

号中和。

清貤赠荣禄大夫。

诰赠振威将军。

配肖氏。

清貤赠一品夫人、诰赠一品夫人。

曾星冈:名玉屏。

号星冈。

清太学生。

诰封中宪大夫荣禄大夫、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候一等毅勇伯。

配王氏。

清诰封一品夫人、诰赠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兴旭:衍寀长子。

曾氏来源

曾氏来源

曾姓起源(一)[曾氏属地]鲁郡,今山东滋县西二十五里。

[曾氏来历]曾姓出自姒姓,是以封地名命名的姓氏,最早源地是古之鄫国(今山东峄县以东)。

据《世本》记载,夏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后来被莒国灭掉。

鄫太子巫逃到鲁国,把“鄫”字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名望]曾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三十八位,其能作为中国的著姓,是因为其祖先中有一位曾参。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他继承了先师“吾日三省吾身”的学说,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信,动静言行必循于法。

他的后人以他的美德引以为荣,并以“三省”为堂号,且“三省”成了曾姓人识别身份的标志。

曾姓人物人才辈出,我们最熟悉的当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近代小说家曾朴,著有《孽海花》。

除上述名人外,北宋宰相曾公亮、曾布,文学家曾几、曾慥、曾协,明代兵部侍郎曾铣、画家曾鲸、学者曾鲁,清代江西总督曾国藩,近代艺术家曾孝谷等,都是曾氏中的杰出人物。

武城曾氏家谱网/曾氏宗亲网/曾姓字辈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

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时,大总统袁世凯(一说是孙中山,又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令贻所续)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族在统一辈序之前,各地曾氏没统一的辈序,龙山派语为: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召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

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眙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曾姓起源(二)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曾氏家族完整族谱

曾氏家族完整族谱

曾氏家族完整族谱
曾氏家族可以追溯到明朝,家族人才辈出,影响深远。

以下是曾氏家族的完整
族谱:
第一世:曾伯克(生卒年不详)
•曾伯克,字子荆,明朝开国功臣之一。

嘉靖年间,曾伯克得赐土地,从此开创曾家门第。

•子:曾子鉴
•孙:曾孙诚
•曾孙:曾元素
•曾孙子:曾朝元、曾朝神、曾朝焕
第二世:曾子鉴(1501-1578)
•曾家第二代家主,官至廷推副使。

对曾家产业的发展和家族规模的壮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子:曾孙诚、曾孙信
•孙:曾孙道
•曾孙:曾铁柱
•曾孙子:曾瑞元、曾瑞诚
第三世:曾孙诚(1535-1602)
•曾家第三代家主,以清廉著称,让曾家声誉达到巅峰。

弘扬家族传统,注重教育子孙。

•子:曾元素
•孙:曾道骏
•曾孙:曾行正
•曾孙子:曾云升、曾云高
……(依此类推)
这一族谱记录着曾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家族人才辈出,代代相传。

家族的兴衰,昌盛与否,都牢牢地记录在这份族谱之中。

每一位成员都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和责任,传承着曾氏家族的悠久历史。

曾氏家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组合,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
见证者,是那个时代的创造者,更是那个时代的一支闪亮的星。

他们的故事值得被传颂,他们的传统值得被传承。

而曾氏家族完整族谱,也成为了一段历史的注脚,见证着曾氏家族的兴起与辉煌。

曾氏族谱

曾氏族谱

曾氏族谱曾氏族谱百科名片曾氏族谱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目录简介曾姓家谱文献目录曾姓家谱一曾姓家谱二曾姓字辈简介曾姓家谱文献目录曾姓家谱一曾姓家谱二曾姓字辈展开编辑本段简介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河南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编辑本段曾姓家谱文献目录曾姓家谱一《温陵曾氏族谱》《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兴宁曾氏族谱》广东梅县《曾氏族谱》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晋江《武城曾氏族谱》《清源曾氏族谱序》福建《上杭曾氏族谱》《江阴曾氏续修宗谱》《海虞曾氏家谱》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安海《武城曾氏族谱》曾姓家谱二曾氏宗谱口口卷明隆庆活字印本北京大学卷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王昌期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远堂活字本十六册北图、河北大学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1976年铅印本精装一册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游有财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间刊本福建师大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一册福建图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曾达文清光绪—一册哥伦比亚大学海虞曾氏家谱六卷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曾传着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十四、十六册哥伦比亚大学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广东汕头市档广东潮阳、惠来《武城曾氏潮阳联修族谱》6卷凤岗介福堂曾宪新主编2001年编修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曾庆良民国十三年油印本一册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清)曾毓郯重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广东中山图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一册广东中山图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年)钞本广东中山图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年)刻本广东中山图(清)曾梦鸿等编清光(清)曾毓郯重修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民国)曾清河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一册广东中山图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广西容县文管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曾氏族谱不分卷曾氏族谱编委会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国史馆附注曾氏裔孙谱系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曾尊椿等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乐曾氏石印本四册哈尔滨师大、福建图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曾达文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一册哈佛大学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曾传着1967年影印本哈佛大学曾氏族谱不分卷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一册哈佛大学安徽黄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清)曾书之,曾高望纂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守约堂木刻本三十九册河北大学安徽黄山·曾氏文献存征五卷曾士璋辑清木刻本二册河北大学注: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谱》湖南衡阳·曾氏六修族谱(清)曾育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圣堂木刻本二册河北大学山东历城·曾氏家乘略二卷(清)曾自尚增辑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一册河北大学四川成都·曾氏通谱(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国三年(1914年)重镌本一册河北大学(二部)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曾百容等续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湖北新洲县大渡乡注: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少衡创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一卷(民国)曾毓南、曾广发重修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注:清咸丰十一年曾毓楷、曾红万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谱八卷(民国)曾志益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木刻本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武城曾氏族谱二卷木刻本湖南来凤县志办注:该族散居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湖南·湘乡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书、曾克能等纂修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一册湖南图湖南·曾氏支谱齿录不分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湖南图注:该族散居衡山、湘乡等地湖南湘乡·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清)曾贯之、曾得宗修,曾志坚、曾纪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八卷湖南湘乡·曾氏田宅族谱口口卷(清)曾瀛、曾尚录等纂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湖南图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谱四卷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二册湖南图(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湖南湘乡·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清)曾传着、曾怀柳等修,曾毓绪、曾广镕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9)、美国湖南·湘乡田田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二卷(民国)曾芸阁、曾茂才纂修民国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上)湖南益阳·曾氏四修族谱口口卷首四卷(清)曾昊继纂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 活字本湖南图(存七卷)湖南湘乡)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民国)曾广杰纂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十七卷)湖南湘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清)曾心德、曾连胜修,曾连峰、曾祯祥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十二册湖南图(又一部存二册,又一部存三册)湖南衡阳·衡西曾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民国)曾祉续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养志堂活字本七册吉林大学曾氏宗谱不分卷曾星炳等续修民国五年(1916年)活字本一册吉林大学江苏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清)曾彬文辑民国钞本一册江苏常熟市图注:曾彬文卒于清咸丰十年,后人增辑记事至宣统间江苏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谱口口卷苏南京市档(存卷3、4)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谱木刻本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江西·曾氏宗谱四卷江西铜鼓县丰田木刻本江西档(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册江西图残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口口卷(民国)曾大方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鲁国堂木活字本江西图江西吉安·曾氏族谱不分卷(清)曾世珍等纂修庆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一册江西图江西萍乡·萍邑曾氏祠册一卷(清)曾元善等纂绪间木活字本一册江西图清喜清光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曾照临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二十八册江西图江西·袁祠曾氏族谱四十三卷前编二卷后编一卷(清)曾挺森等纂修清同治元年(1875年)鲁国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七卷)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清)曾达文纂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义庄活字本一册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江苏苏州市图、日本、美国注:首修于明曾玉梁四川成都·曾氏通谱蜀支谱不分卷(民国)曾启濂、曾尔楷等修民国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历史所、河北大学(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图注: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园始修曾氏族谱不分卷游有财1967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林添福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四册美国香港·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写本一册美国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写本一册美国武城曾氏家乘一卷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美国武城曾氏谱原残口口卷(清)曾文王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美国(存卷1)武城曾氏家乘十卷编修者不详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册美国国会武城曾氏续修家谱不分卷清刻本一册南京大学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曾毓蹲、曾衍咏同修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刻本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六卷(民国)曾达文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义庄排印本三册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江麻苏州市图、江苏常熟市图、美国山东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六册日本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曾庆良等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一册日本、美国武城曾氏谱原残一卷曾文玉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日本东京帝大曾氏家训八卷曾克专民国铅印本一册日本东京帝大山东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清)曾宪柘主修清官统二年(1910年)木刻本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口口卷(明)曾孔化辑明嘉靖刻本上海图存五卷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六种三十二卷(明)曾孔化编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上海图、天一阁富顺·曾氏宗圣支谱曾昭煌等编修民国石印本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绵竹·曾氏家谱不分卷(清)曾文生续修清咸丰间刻本一册四川图注:此谱首修于清乾隆年间曾仁山四川·富顺曾氏宗圣支谱不分卷(民国)曾昭煌编纂民国间石印本四川图(存一册)四川简阳)曾氏宗谱不分卷清刻本四川图(存一册)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钞本四川图(存一册)注:记事迄同洽年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忠谋堂刻本四川图(存一册)武城曾氏全国通谱七卷(民国)曾贡三、曾介圭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四川宣汉县档(缺卷7)湖南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曾毓郯等纂民国间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活字本四册四川重庆市图注:清嘉庆十一年修,此为四修四川内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清)曾锡光、曾传谷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内江曾氏宗祠刻本十二册四川重庆市图注: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初修福建晋江·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清)曾濠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钞本一册台湾福建晋江·曾氏族谱龙山部份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钞本一册台湾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清)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一册台湾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清)曾光清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一册台湾福建宁化·曾氏世系谱(清)曾光清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一册台湾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清)霞山氏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一册台湾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一册台湾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清)曾玉音原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一册台湾注:记事补止清光绪六年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文鳌三修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一册台湾广东梅县·曾氏家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一册台湾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清)曾纪湖修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十一册台湾曾氏族谱不分卷(清)曾玉音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一册台湾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曾天爵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万万斋附注五代闽南安郭忠福后受封广泽尊王之谱传、附土库凤山寺尊王版画像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美国纽约)曾纯利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平装一册万万斋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曾氏会讯编委会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平装一册万万斋、北文献会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清朝)曾广祚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精装一册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附注湘乡曾氏文献、曾约农、曾宝荪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谱宗圣志不分卷(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精装一册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附注曾宪口等在台湾重印宗圣传记事略曾氏家乘五卷曾克专1958年曾克专铅印本平装一册万万斋、省文献会、北文献会附注由赣人闽曾氏庐陵公裔孙谱系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写本册香港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刊本四册香港大学武城曾氏宗圣志谱二十卷册香港大学曾容光清光绪十六年影印曾宪1968年刊本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清光绪十七年写本一册香港大学曾氏家乘五卷曾克专1958年铅印本一册香港大学曾氏家乘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福建·曾氏族谱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克专1958年铅印本一册犹曾六郎刊本不分卷一册犹他家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1969年刊本1969年刊本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曾朝清1964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海澄·曾氏家谱不分卷曾柱1984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晋江·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晋江·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宁化·曾氏族谱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宁化·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清贤刊本一册犹曾元辅民国十五年刊本编修者不详刊本一册编修者不详刊本一册曾得昌刊本一册福建平和·曾氏家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民国三十七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平和·曾氏家谱不分卷曾真枝1980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平和·曾氏族谱不分卷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同安·曾氏家谱不分卷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编修者不详刊本一林碧珠1985年刊本(福建同安)曾氏族谱不分卷曾取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同安·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武平·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武平·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人格1975年刊本曾蓬辉1983年刊本曾庆祥刊本一册犹福建永定·曾氏族谱不分卷曾玉音清嘉庆十二年刊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广东博罗·曾氏族谱不分卷曾修山1971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广东程乡·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广东海丰·曾氏族谱不分卷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湘江1963年刊本编修者不详1968年刊广东嘉应·曾氏族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广东镇平·曾氏族谱不分卷曾义秀1984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龙山系·曾氏族谱不分卷曾呈贞1976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南邑·曾氏家谱不分卷杨朝逢、杨丹桂1974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台湾·曾氏族谱不分卷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头公派下曾氏家谱·不分卷曾丽纹1979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武城·曾氏族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清嘉庆九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雾峰·曾氏族谱不分卷曾申甫民国十二年、1976年(续抄)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不分卷曾玉音、曾味根、曾庄、曾文鳌清乾隆四十五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氏·家世系统图不分卷曾焕魁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氏列代祖先祭祀表及户口誊本·不分卷编修者不详1982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传家宝(曾氏族谱)不分卷曾元辅1984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稻江曾氏族谱不分卷曾玉音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惠安獭江曾氏族谱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福建惠安獭江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民国十六年刊本一册曾颐和刊本一册曾颐和1967年刊本广东省揭阳县西门外五经富客属宗圣曾子五十五世孙支系族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1982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黄帝至夏禹历代远祖史料集不分卷曾颐和1977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回忆录不分卷曾勤华1978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家谱(曾氏)不分卷曾聪恕会缩微胶卷家族簿不分卷编修者不详会缩微胶卷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金湖春秋(曾氏等家谱)不分卷曾人口(曾启修)1978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开澎始祖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曾江海、曾其明、曾荣宗、曾根旺1984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龙山家谱不分卷曾一平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龙山派曾氏家谱牒(正本)不分卷陈家驹民国六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龙山世系,第六十五派才公直系考直系图不分卷曾份1978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鲁国堂上曾氏历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之神位不分卷彭素娟(抄)1985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鲁国堂曾氏历代族谱不分卷曾和文(重抄) 1970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鲁国堂族谱(曾氏)协春分堂不分卷曾蓬辉1983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南投曾质朴公派下家谱不分卷曾海倾1973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平和族谱不分卷曾焕枝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嵌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1957年刊本一册犹他曾昆和清道光元年刊本泉郡龙山分派于台湾此路海山郡板桥庄下深丘曾氏历代家承不分卷曾人焕民国三十二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荣泉家谱(曾氏家谱)不分卷曾荣泉民国十一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汝拱汝潮曾公派下裔孙族谱不分卷曾盛和1982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三省鲁国郡曾氏族谱不分卷曾来1982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三省堂尚上历代祖高曾祖考妣神位不分卷曾清发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三省堂曾氏族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1985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曾濠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神经簿不分卷编修者不详民国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清乾隆四十六年刊十八年刊本一册十六世曾六一公派下家系表不分卷编修者不详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世系族谱(曾氏)不分卷曾忠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1952年刊本一册台北竹堑曾氏族谱序、曾氏家谱不分卷曾金定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台湾桃园永安村曾姓沿起及原籍界台籍历代谱序不分卷曾门1962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太平寨曾氏家谱不分卷曾玉音清嘉庆十二年、清光绪六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武城堂家谱不分卷曾进松民国二十六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武城曾氏重修宗谱不分卷曾纪湖清道光十七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雪兰莪曾氏宗祠族谱不分卷曾庆贤1960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燕翼堂曾氏族谱不分卷霞山氏清咸丰十一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依照童印族谱抄族谱(曾氏族谱)不分卷曾祥富民国二十六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永定迁台曾氏派字系统表不分卷曾子中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元才公系统图不分卷编修者不详刊本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宝荪回忆录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东灿家谱表不分卷1976年刊犹他曾宝荪1969年刊本一册曾东灿家谱表不分卷曾东灿1980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国堂族谱不分卷曾富雄1982年刊本一册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家系图(曾家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1958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家族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家族谱记录簿不分卷曾水发1959年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家祖簿不分卷编修者不详1977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见龙公尝系统图不分卷编修者不详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景和家谱表不分卷曾景和1981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丘渊源考不分卷曾清贤1981年刊本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氏第六十五派才公房直系考不分卷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册1976年刊本编修者不详曾氏黄氏梁氏族谱不分卷编修者不详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氏家乘不分卷曾克专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氏家礼簿不分卷曾荣村会缩微胶卷曾氏家谱不分卷学会缩微胶卷曾氏家谱不分卷册1958年刊本一册犹他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编修者不详刊本一册犹他家谱编修者不详刊本一册犹他家谱编修者不详刊本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氏家谱不分卷学会缩微胶卷曾氏家谱不分卷缩微胶卷。

曾氏所有字辈顺序

曾氏所有字辈顺序

曾氏所有字辈顺序
全国曾氏统一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绪、昌。

1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

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

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曾氏家谱

曾氏家谱

六十代: 广新公六十一代:荣普广新公第九子六十二代:遐岭祖杨氏(荣普之子),生子三名,长子:启明,次子启智,三子启先六十三代:曾启明杨氏六十四代:曾希魁田氏(启明长子),生子三名,长子:洪能,次子洪福,三子洪儒六十五代:曾洪福龚氏(希魁次子),生子四名,长子:曾琏,次子曾琯,三子曾瑜,四子曾瑄六十六代:曾琏张氏(洪福长子),生子四名,长子汝安,次子尚安,三字燧安,四子耀安六十七代:曾汝安龚氏潘氏(曾琏长子),生子五名,长子文明,次子文開,三子文祥,四子文宪,五子文高六十八代:曾文高吴氏(汝安五子),生子四名,长子朝麟,次子朝麒,三子朝简,四子朝祯六十九代:曾朝麒张氏李氏(文高长子),生子一名,從龍七十代:曾從龍陈氏刘氏(朝麒之子),生子一名,绍我七十一代:曾绍我彭氏(從龍之子),两子一女,长子曾星明,次子曾星照,曾孝珍偶陈世宪曾星明之房系:七十二代:曾星明刘氏(绍我长子),生四子两女,长子天枢,次子天文,三子天成,四子天福,长女转吊偶邓光华,二女显荣偶蔡长弟七十三代:曾天枢杨氏廖氏孙氏(星明长子),三子一女,长子传能(后随母下嫁后更名为张怀明),次子庆均,三子庆龍,长女庆芬偶王照敏七十四代:l庆均偶刘远容(天枢二子),两子两女,长子凡柱,二子凡来,长女敏丽,二女小叶曾庆龍偶孟世梅蔺正群(天枢三子),二子一女,长子凡益,二子凡洋,长女倩倩七十五代:曾凡柱偶曹玉(庆均长子),曾凡来(庆均二子),长女曾敏丽偶陈奎,二女曾小叶偶张杰七十三代:曾天文偶赵永珍(星明二子),二子二女,长子先中,二子先华,长女付容偶王永财,二女付珍偶李维海,七十四代:曾先中偶刘宗英(天文长子),一子二女,长子凡政,长女丹丹,二女曾梅,七十五代:曾凡政(先中长子),长女曾丹丹,二女曾梅七十四代:曾先华偶杨光凤(天文二子),两女,长女曾叶,二女曾兰,七十三代:曾天成偶王世坤(星明三子),五子一女,长子付刚,二子付强,三子付勇,四子付友,五子付德,长女付英偶张世登七十四代:曾付刚偶蔡在美(天成长子),一子两女,长子凡松,长女凡芹偶陈斌,二女凡素偶刘世银七十五代:曾凡松偶闫朝敏(付刚长子),一子一女,长子曾锐,长女曾丽莎七十六代:曾锐(凡松长子)七十四代:曾付强偶王芹(天成二子),四子,长子凡旭,二子曾鹏,三子曾信,四子曾品七十五代:曾凡旭偶姜成叶(付强长子),一女,曾慧欣七十四代:曾付勇偶吴光玉(天成三子),一子二女,长子凡淮,长女曾欢偶张永,二女曾竞七十五代:曾凡淮(付勇之子)七十四代:曾付友偶李小会(天成四子),一子一女,长子曾集,长女曾琳七十五代:曾集(付友之子)七十四代:曾付德偶王开群(天成五子),一子一女,长子曾元,长女曾桂红七十五代:曾元(付德之子)七十三代:曾天福偶王思容(星明四子),四子一女,长子治均,二子治国,三子治成,四子治家,长女治英偶何星华七十四代:曾治均偶王志芳(天福长子),儿子三女,长子凡登,二子凡聪,长女曾丽娟偶唐思华。

曾氏宗谱家谱族谱

曾氏宗谱家谱族谱

曾氏宗谱家谱族谱
曾氏宗谱、曾姓族谱、曾氏家谱是记录曾姓家族历史、渊源、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

曾氏起源于上古时期,是一个历史悠久、家族庞大的姓氏。

曾姓来源主要有两大组成,一是姒姓,二是姬姓。

曾氏家族繁衍至今,已传承数百代,形成了丰富的族谱文化。

曾氏宗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谱序:记录曾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迁徙路线等。

2. 奏牍、纶音:记录曾氏先祖的功绩、荣誉、皇帝赐予的封号、谥号等。

3. 像图、像赞:描绘曾氏先祖的肖像,以及对其的评价和赞颂。

4. 舆图、舆记:记录曾氏家族的墓地、故居、山川地貌等。

5. 祖茔、记文:记载曾氏家族的墓地、祖坟所在地,以及相关的碑文、铭文等。

6. 遗事、传说:记录曾氏家族的典故、传说、历史事件等。

7. 世系图、辈份表:详细记载曾氏家族的世系传承,以及各代先祖的字号、事迹等。

8. 跋、领谱字号:尾页的跋文,以及领谱人的名字和字号。

曾氏家族在各地区有不同的分支和堂号,如武城派、兰溪派、庐陵派等。

各派系都有自己独立的族谱,记录各自的发展历程和家族文化。

曾氏家谱不仅对曾姓家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对研究中国姓氏文化、家族史、地方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
第六十四代起,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曾氏字辈。

在他的推动下,曾氏家族发展壮大,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族谱体系。

曾氏家族完整族谱

曾氏家族完整族谱

曾氏家族完整族谱曾氏家族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历史悠久,家族繁衍,繁衍到现在的曾氏家族,喜有志之士,励行事之人,早有贤良,尊贤传家矣。

曾氏家族不仅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还实现了多项突出成就,并且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曾氏家族,自古以来,已经积累了历史悠久的传统,相传曾祖父以知识礼贤下士,为政以义,建设精良,责无旁贷,励以才智,知其利害,忠以节约,勇以攻坚,以弘道利仁,为众报善,这就是曾氏家族筑基所以,可以繁衍到今天的原因。

其次,曾氏家族历经沧桑,坚持守正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曾氏家族弘扬着家族的理念,崇尚着良好的传统,开拓进取,勇当先锋,代代相传,争先创新,集心力量,继承前人之精神,开启了新的篇章,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勇往直前,拼搏发展,继往开来,建设未来”。

曾氏家族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在主要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被尊称为“民族英雄”“国家典范”等。

比如,曾叔安,曾叔明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士,曾叔红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曾叔兴是中国第一批改革开放的先进人物,曾叔波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曾叔伟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辉煌成绩,曾叔强在社会工作领域建立了光辉的功勋,曾叔玉在教育事业上担任了社会责任,实现了造福人民的奉献,有此等丰功伟绩,使曾氏家族文质彬彬,在社会无奇不有,屡立斐然。

曾氏家族有着浩繁的子孙,时至今日,绵延不绝,世世代代共同致力于改善家族的命运,推动家族传统的发展,将曾氏家族播撒于中国各地,让其成为一个家族的故事。

最后,以下是曾氏家族完整的族谱:曾祖父宗曾父宗曾叔安宗曾叔明宗曾叔红宗曾叔兴宗曾叔波宗曾叔伟宗曾叔强宗曾叔玉宗曾叔贤宗曾叔渊由此可见,曾氏家族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历史悠久,家族繁衍,繁衍到现在的曾氏家族,不仅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还实现了多项突出成就,并且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曾氏家族完整族谱,堪称一代代传承的“家之长”,同时也是一份重要的历史财富,令人钦佩和敬畏。

鲁国郡曾氏族谱

鲁国郡曾氏族谱

鲁国郡曾氏族谱鲁国郡曾氏族谱一、曾氏族谱源流曾氏族谱,是一部详细记载曾姓祖先的家族族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根据《新唐书》记载,曾国时属鲁国,曾子曾孙曾参等都是鲁国的贤士。

而曾孙曾封更因公正廉洁而成为鲁国的司空。

从此以后,曾氏家族就与鲁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曾文正公家族历史曾氏家族在历史上跨足了多个朝代,并且出了不少历史名人。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曾文正公。

曾文正公名曾公亮,为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化名人。

他一生历经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朝,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后又被派往海外开疆拓土,一生所作所为都备受赞誉。

曾文正公还是一位散文大师和书法名家,他的散文深具文学价值,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三、曾氏家族分支曾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扩张和变化,形成了许多分支。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将领、政治家、教育家,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精通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曾担任过湖北按察使和湖南巡抚等职务,曾多次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军。

曾国藩的家族也曾经荣膺武进侯爵,可见曾氏家族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

四、曾氏家族祖训曾氏家族重视家族教育,传承祖训。

曾祖文的家训“以言立家”,讲的是以高尚言行树立家族正道;曾文正公的家训则是“慎静好学,志行淑坚”,体现出严谨、踏实、勤奋的品质。

曾国藩的家训又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强调忠诚、正直、聪明、仁爱等人格品质。

五、曾氏家族现状如今,曾氏家族在海内外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

尤其是曾国藩家族,所处领域涵盖了政治、财经、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曾氏家族坚持传统文化传承与开拓创新并行的路线,愿意为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曾氏家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家族,秉持着“立家”之道,一直在追求品德高尚、志向坚定、勤奋刻苦、团结友爱等家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

曾氏先祖介绍大全

曾氏先祖介绍大全

曾氏先祖介绍大全曾氏先祖介绍大全曾姓简历中文名:曾籍贯:中国.山东嘉祥出生:公元前567年民族:多民族地域分布:遍布全球曾氏人口:全球约800多万曾氏第一发脉地:山东嘉祥曾氏第二发脉地:江西庐陵(江西吉安)郡望:鲁国郡、武城郡、庐陵郡、天水郡、望鲁郡、河南郡汝南郡、陇西郡堂号:鲁国堂天水堂庐陵堂鲁阳堂武城堂三省堂追远堂崇本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敬慎堂荣庆堂继省堂曾氏郡望、堂号、堂联及其考释郡望:“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

郡望地名,多数是汉晋时代的郡名。

曾氏主要郡望有:鲁国郡、武城郡、庐陵郡等。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

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

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首先来介绍一下曾氏的荣耀:1.我们曾氏是来源清楚且血脉纯正的姓氏,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素有“天下一曾无二曾,天下曾氏一家亲”之说。

点击打开曾氏总群2.我们曾姓是贵姓,在以前回答别人问贵姓时,我们可以不用说免贵。

3.我们曾氏家族的家谱叫通天谱,“通天家谱”其实意思就是字辈由皇帝赐字,全国颁布,统一施行,千年不乱,这样的家谱才能称之为“通天家谱”!那我们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哪些个家族拥有“通天家谱”呢,其实全国也就四个姓是拥有“通天谱”,而且这四姓字辈全国一致,那是哪四姓呢?中华大地,包括海外华人当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孔、孟、曾、颜。

这四家的祖先分别追溯到儒家的孔子、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

孔子尊称“至圣”、“文圣”;孟子即孟轲,尊称“亚圣”,成就仅次于孔子圣人,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曾子即曾参,尊称“宗圣”;颜子即颜回,尊称“复圣”。

曾姓各支始祖,看看你属于哪一支?

曾姓各支始祖,看看你属于哪一支?

曾姓各支始祖,看看你属于哪一支?展开全文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三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2%左右。

曾氏鼻祖:曾参:字子兴,勅封献伯加封瑕邱侯,元配:公羊夫人,生子周敬王壬辰二月二十一午时没,于考王癸亥十月二十六未时葬夫坟侧丁山。

生子二。

是为曾氏鼻祖。

杭州曾氏始祖:曾敬、曾二八郎、曾六四郎、曾三十念三郎:曾敬为曾参四十四世孙,唐代旧之裔,居宁化,子二八郎、六四郎、三十念三郎分迁止杭之陈坑白沙、大古村南山下、扶阳、高寨岭等地。

是为杭州曾氏始祖。

江西上饶曾氏始祖:曾甫政:南宋时嘉定间授江西上饶教谕,因立基邑之石门。

是为江西上饶曾氏始祖。

浙江平阳曾氏始祖:曾满凤:明万历由福建漳州定海县五都白叶林迁浙江平阳县蒲门,康熙时定居蒲门后岘。

是为浙江平阳曾氏始祖。

江阴曾氏始祖:曾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

是为江阴曾氏始祖。

泉州曾氏始祖:曾圭:曾参第三十四世孙,隐自吉阳移家泉州。

是为泉州曾氏始祖。

圹田曾氏始祖:曾新一郎:约于明初自广东兴宁龙归洞庭湖迁江西长宁县圹田。

数位江西省赣州府长宁县圹田曾氏始祖。

常熟海虞曾氏始祖:曾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坊。

是为常熟海虞曾氏始祖。

湘潭石莲曾氏始祖:曾纹昭、曾泰瑚:曾子后第五十六世,明初自长沙徙居湘潭瀛湖,正德时第六十世泰瑚徙石潭;泰韶、泰武徙莲托,故合修谱称石莲。

是为湘潭石莲曾氏始祖。

湘潭淦田曾氏始祖:曾纹政、曾如湖、曾京益: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是为湘潭淦田曾氏始祖。

泉州曾氏始祖:曾延庆:光州固始人,唐禧宗时入闽,居泉州。

是为泉州曾氏始祖。

富顺西湖曾氏始祖:曾志诚、曾兰耀、曾集虞:曾志诚在元时由赣入粤,曾兰耀、曾集虞在清乾雍间由广东迁四川富顺。

是为富顺西湖曾氏始祖。

福建等地曾氏始祖:曾据云:宋元间有名裕振者,据云曾参五十三世孙,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镇平县廖陂,后裔分布于兴宁、长乐、镇平、平远及嘉应州。

曾姓辈分口诀

曾姓辈分口诀

曾姓辈分口诀1、四川成都青白江曾姓字辈:泰延文仲德,承仕和伯盛。

纹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

国正添新顺,家和祖德昭。

孝义能为保,诗书可作调。

圣世儒珍重,永有仕名标。

2、福建平和曾姓字辈:子宗垂令绪,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开成规兆瑞,恒奕善绵礽,令德维绥祐,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光复振家声。

3、湖南邵阳太平曾姓字辈: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子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绍义先扬名。

4、四川隆昌曾姓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一品佐朝裔。

居志国栋梁,英贤清泰邦。

广章文明渊,成传右隆和。

曰腾贵永新,光廷逢进德。

国作忠良相,家乘孝为先。

昌隆恩泽锡,富贵吉祥开。

5、江西宁都曾姓字辈:圣贤裔,孙谋期克绍,诚正达家方。

6、圭公曾姓字辈:盛会家安定,应宣象愈贤,永绳高显达,还见向临传,作述常循序,享嘉每克全,类由居敬锡,栾运至连绵。

7、金兰曾姓字辈:德继仁行,文友仲大,孝万世绍,应兴梦汝,如添福唯,宗祖必荣,思承昌盛,嗣元开庭,懋日奇仕,振朝光允,守嘉兆志,民良国祚长。

8、武城派曾姓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9、龙山派曾姓字辈:圭壁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宏道经纶远,渊源德泽深。

10、四川泸州江阳况场、兴文曾姓字辈: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

汝九世从德,添元沔廷显。

如单孔达昌,方凤忠肃恭。

懿宣慈惠和,齐圣广渊明。

允笃诚洪焕,图章万代隆。

11、四川乐至、遂宁曾姓字辈: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

朝国正天心,顺家和如一。

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

万世兴良善,学修永日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姓家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氏祖训圣宗曾子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曾氏家规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祖训十则一、孝父母人子之身,本乎父母。

未离怀抱,三年够劳。

提携捧抚,维持维姑。

孝道有亏,百行难补。

羊能跪乳,鸟有反哺。

勉尔后生,忤(wǔ)逆为何。

二、睦兄弟孔怀兄弟,一本所生。

手足至谊,羽翼深情。

弟恭兄友,尊卑相敬。

埙(xūn)篪( chí)雅奏,和乐有声。

兄弟情融,田氏荆荣。

勉尔后生,毋生嫌隙。

三、和夫妇夫妇居室,人之天伦。

夫为妻纲,礼经所申。

妇主中馈,内助殷勤。

毋伤反目,毋玷家声。

家道乃成,如鼓琴瑟。

勉尔后生,诗咏睢麟。

四、序长幼乡党长幼,年长以敬。

尊辈持身,义在和平。

祖辈先训,应记心铭。

授业为师,要听之命。

尊宗序长,语言必诚。

勉尔后生,切记永铭。

五、尊宗亲水源木本,宗族宜敦。

千系万枝,同出一根。

何远何近,均是同本。

崇宗睦族,派字遵循。

家规祖训,应记心铭。

勉尔后生,古风永存。

六、严内外凡为宫室,内外必分。

男女有别,授受不亲。

嫌疑须避,约束严明。

防微杜淅,寡欲清心。

三姑六婆,断绝逢迎。

勉尔后生,韦著仪型。

七、训子孙子辈不谨,父教不严。

放荡邪言,起於英年。

圄(yǔ)禁非为,子孙乃贤。

诗书执礼,孝悌力田。

自少养性,习惯自然。

勉尔后生,勿稍忽焉。

八、勤职业天生四民,业务有主。

士谋道艺,农望收藏。

作为在业,贸易惟商。

必安固守,勤力竞业。

立世有本,处世亦良。

勉尔后生,毋怠勿荒。

九、明义利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非吾所有,丝毫莫取。

勤能补拙,俭可助廉。

圣贤训诂,廉洁处世。

盗拓贪污,切宜刻责。

勉尔后生,永记肺腑。

十、慎官守幸登仕籍,须慎官箴。

清洁为民,“三省”思深。

勤慎廉洁,四言谨记。

正君在身,泽民在心。

孟尝还珠,杨震却金。

勉尔后生,贪取谁钦。

曾姓字辈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

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

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

“宗圣”。

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

湘乡大界曾氏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始修族谱时,从第六十三派起使用了圣祖仁帝御赐的三句十五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修大界曾氏族谱时,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二句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元年,孙中生又为曾氏赐名派四句话、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祖祠堂联是:“武城世第,鲁国家声”——以祖先发迹地为堂名及以此作堂联。

曾姓历史被后世尊奉为“宗圣”的曾子,其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轩辕黄帝。

黄帝的后裔中有夏后氏,姒姓,戎人。

有的书上把夏禹称作戎禹(《潜夫论·五德志》)。

夏后氏南下,到了黄河中下游,后来便出现了夏禹治水的故事。

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东海(即山东一带)滋生繁衍起来。

《姓氏急就篇》载:“曾氏出于曾阝,姒姓。

”《说文》:“姒,禹之后。

”“国在东海。

”夏代“少康中兴”之时,少康传位给长子杼(一作予),其次子曲烈被封于曾阝。

古曾阝国地在山东临沂西南35公里(今属苍山县)的曾阝前、曾阝后两村之间。

因该地多产丝织品缯,故名。

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山东一带封了几十个姬姓国和异姓国。

其中有夏的另一支后人便封于曾阝。

曾阝国当时是个子爵小国。

鲁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曾阝子来朝”注中记“曾阝国在琅”王牙”(今临沂一带)。

它与莒国、鲁国及邾国(即邾娄)都相距不远,所以不断与他们发生了一些关系。

鲁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六月,“曾阝子会于邾娄”(即邾,今山东邹城市)。

曾阝本来是惧邾、莒(今山东莒县)之强,借会盟以求自安。

不料盟主宋襄公却指使邾文公将曾阝君绑起,当作会盟的牺牲品。

后来,还将他杀于次睢之社(今临沂市境)。

这说明曾阝国国小势弱,受人欺负。

时隔五十年,即鲁宣公十八年(公元前591年)七月,曾阝国又受邾、莒之欺。

国君时泰请求鲁国保护,甘愿当鲁之附庸。

鲁国又向主宰自己命运的晋国请示被允准后,第二年,鲁大夫叔孙豹、曾阝太子巫到了晋国,完成了曾阝国归属晋鲁的行动。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曾阝君时泰,生公子巫。

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

曾阝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还未等巫由晋返鲁,莒国便杀了曾阝君时泰,立莒女的儿子为新君。

公子巫无家可归,只好到鲁国避难。

到了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莒国干脆废掉曾阝国之君。

公子巫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长期住下来,并改曾阝为曾,仕于鲁据《武城族谱姓源》记:“曲烈生炫忠,炫忠生坤仁,坤仁生录,录生浩源,浩源生富财,富财生火昆,火昆,火昆生伯基,伯基生锐,锐生迁,迁生志梁,志梁生煌,煌生相奎,相奎生世鉴,世鉴生政治,政治生木复,木复生瑞焕,瑞焕生垠,垠生锦容,锦容生洪,洪生桂茂,桂茂生照,照生培元,培元生钅圭, 钅圭生允氵柰,允氵柰生杞,杞生火隹熹,火隹熹生埙和,埙和生成锐,成锐生一氵倩,一氵倩生椿,椿生炯,炯生垣,垣生销,销生福波,福波生时荣,时荣生炳,炳生均作,均作生铃,铃生氵宏仁,氵宏仁生一松,一松生火召,火召生墅,墅生镇玉,镇玉生氵邑,氵邑生祥溥,祥溥生炷,炷生方士星,方士星生銮,銮生沛恩,沛恩生朴,朴生世美,世美生时泰,时泰生巫。

鲁襄公六年莒灭曾阝,巫奔鲁后,以曾为氏。

巫生夭,夭生阜,阜生点。

”曾皙,又称曾点,少孔子六岁。

是孔子三十余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改封莱芜侯,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尊称为先贤曾子,与颜回之父颜路等一起被供享于孔庙崇圣祠内。

历代文献,如《论语》、《史记》、《孔子家语》、《阙里文献考》以及记载曾子、曾氏的一些书中,对曾皙都有记载。

综合研究可以得知下面的情况:曾皙出身于我国奴隶社会末年的奴隶主贵族,到他曾祖(巫)时,已经没落。

《说苑·立本》记其子“衣敝衣以耕”。

《战国策》卷二记其妻亲自织布维护生活,可知他当时已生活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家庭了。

古籍中对其事迹记载不多,只《论语·先进》中记了他一番谈话,《孔子家语·六本》记中“曾子耘瓜损伤其根”后,他大发脾气,把儿子痛打了一顿。

《孟子·离娄上》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说明他晚年托儿子的福,生活较好。

《孟子·尽心下》又记“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羊枣是生长于山区一种百姓喜食的普通小柿子,曾皙好食此物,说明他是普通百姓。

《孟子·尽心下》记孟子的弟子万章向孟子问: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为什么怀念鲁国弟子中的“狂士”(琴张、曾皙、牧皮等)呢?孟子回答:孔子把自己的弟子分作四等:中行之士、狂放之士、狷介之士、乡愿之士。

其中第一种中行之士(如道德水平最高的颜回,此时正跟随孔子),其次便是曾皙那样的狂放之士了。

中行之士是道德水平高,能做到“至德”中庸,狂放之士是能以进取的人(进取中可能不把握不当之处,故称狂放),狷介之士是干不了大好事,也不会干坏事的人。

那种乡愿之士则是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的阿谀之徒、好好先生。

由此可见曾皙在孔子心目中是个较好的弟子。

怎样体现曾皙这一“狂放之士”较高的水平呢?就表现在《论语先进》之“四子侍坐章”中。

孔子师徒五人到了鲁国城南沂河岸上,孔子叫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志愿时,仲由要武备治国,冉有要政治治国,公西华要外交救国,孔子认为都只是抓住一个具体问题,层次不高。

当问到曾皙时,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番言论,尽管古人有五六种解释,正确的应该理解为:依据孔子的仁政德治治理国家,使国家统一、富强,人民生活安定以后,才能有条件,有心绪悠哉游哉地去洗澡、吹风、唱歌、散步。

这和孔子主张的“大同之世”是一致的,孔子对曾皙的肯定,说明曾皙得孔子思想之真谛。

正因为曾皙遵循孔子之道,才教自己的儿子曾参拜孔子为师。

正因为曾皙对孔子仁政德治的主张有着深入的、超于别人的理解,曾参才在其父正确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发挥,终得孔道真传,成为宗法孔圣之道的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人.曾氏世系源流一世黃帝公孫軒轅,二世昌意,三世顓頊,四世鯀,五世禹,六世啟,七世仲康,八世相,九世少康,十世烈曲(曲烈)。

一世黃帝,為有熊國(今河南省新鄭縣)國君少典氏之子,母附寶,傳感應天樞星而孕。

姓公孫,長於姬水,一姓姬,居軒轅之丘,名軒轅,稱軒轅氏,於阪泉(今山西省解縣鹽池)三敗炎帝神農氏帝榆罔參盧,涿鹿(今山西省解縣涿澤)敗苗族阪泉氏蚩尤,代炎帝為天子,號有熊氏,新鄭縣有黃水、黃溝,故稱黃帝。

正配西陵氏之女嫘祖氏,生青陽(玄囂)、昌意。

舉二十五子。

傳享年一百歲。

逝於首陽山,葬於橋山(今山西省襄陵縣)。

二世昌意,降居於若水,娶蜀山氏女昌濮氏,生顓頊。

一說子韓流娶淖子氏女阿女,生顓頊。

三世顓頊,繼少昊金天氏位,號高陽氏。

一說繼自黃帝。

《漢書》〈律曆志〉稱顓頊傳窮蟬、敬康、勾望、橋牛五代而鯀。

四世鯀,字熙,封於西羌汶山石紐地區(今四川省廣柔縣境),姜姓,《山海經》稱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即鯀,為後為陶唐氏帝堯封崇伯,即嵩伯,居河南嵩山陽城(登封),受命治黃河洪水,以圍堵之法九年未成,為攝天子有虞氏帝舜放逐於羽山,遣祝融處死。

配有莘氏之女女嬉,一名女志、有志、士敬、修己、修紀,於砥山夢食薏苡而生子文命,帝舜賜姓姒。

五世禹,名文命,字密、高密,三月二十八日生於石紐山刳兒坪,配塗山氏之女攸女,一名女媧、女嬌、女趫、嘎,受虞舜命繼鯀治洪十三年,三過家不入,有功任司空,封夏(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伯,劃定九州,征三苗,虞舜欲禪位,攝政十七年。

後虞舜征三苗病逝於蒼梧(今湖南省寧遠縣),禹讓辭王位避舜子商均三次不就,隱居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告城鎮),三年喪滿,仍為諸侯擁為共主,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號夏后氏。

在位五年,會諸侯於塗山,八年,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立威,十年,巡視東方,傳公元前二一一六年秋八月,逝於會稽山(浙江省紹興縣境)。

六世啟,傳誕產於石之裂開,故名,又名建,一名余。

《竹書紀年》載,夏后禹禪位伯益,三年喪滿,啟殺伯益奪位,於陽翟鈞台(夏台)會諸侯,建立夏朝,甲申年,做〈甘誓〉,於甘邑破有扈氏,天下咸朝。

登位九年巡狩天下舞九韶,十一年,改封幼弟觀君武至西河,十五年武觀據西河亂,命彭伯壽征之。

在位二十九年,約當公元前二一一五年至二零八七年,傳位太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