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下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知识点

合集下载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表6—4 几种常见冷冻混合物的组成和最低温度
冷冻混合物的组成 41gNH4NO3和100g冰 19gNH4Cl和100g冰 23gNaCl和100g冰 22gMgCl2和100g冰
最低温度/℃ -17 -16 -21 -34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2015年1月3日,贵阳 环城高速金华立交桥路 段由于桥面积冰,车辆 通行受阻,在百余交警、 运管人员对路面进行撒 盐除冰后,环城高速恢 复正常通行。你知道为 什么撒盐可以除冰吗?
洗洁精的乳化作用
乳化作用:
我能进入 油中
我能进入水 中
我们一起努力就 能把油分散到水 中
课堂练习:
1.用洗发精洗头时,洗发精中存在 _乳_化__剂___,能使头发上的油脂以细小 的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 __乳__浊_液____,这种现象叫_乳__化____。 洗发水起到乳__化_作__用__ 。
色,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铁溶 液黄色,硫酸亚铁溶液浅绿色
3.溶液都是液体对吗? – 不对,空气可以看作是氧气溶解
在氮气中形成的溶液。
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 活动与探究: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 较快地溶解某些固态物质。怎样才能达到 上述目的呢?请你提出建议,并用实验验 证你的设想。
建议1: 溶解时不断搅拌
讨论
有两瓶体积相同的食盐水和蒸馏水,如 何区别它们。(用四种方法,不得直接品尝 味道)
① 分别蒸发,有固体析出的为食盐水 ② 分别测沸点,沸点大的为食盐水 ③ 分别测凝固点,凝固点低的为食盐水 ④ 分别放在电路中,灯泡亮的是食盐水
知识点一、溶液
【典例1】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属于溶
液的是( D )
高锰酸钾是以钾离子和高锰酸 根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与乳化》知识梳理(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与乳化》知识梳理(含答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时1 溶解与乳化知识点1 溶解和溶液1.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无色B.透明C.能导电D.均一、稳定2. 餐桌上的饮品种类丰富,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酸奶B.玉米糊C.冰水D.可乐3. 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D.从100 ml溶液中取出10 ml后,剩余溶液浓度变小4. 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消失了,其原因是( )A.彻底消失了不见了B.生成了新的物质C.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了水中D.被水分子遮挡住了5. 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A.无色透明的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C.混合物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和水不会分离知识点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6. 在配制硝酸钾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能..加快硝酸钾溶解速率的是( )A.将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60℃B.将硝酸钾固体研磨成粉末C在加入硝酸钾的同时不断搅拌D.加入更多的硝酸钾固体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几个实验。

(1)实验一探究的是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2)实验二中观察到丁中的食盐比丙中溶解得快,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三中观察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的颗粒越小,溶解得越快。

知识点3 乳化8. 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水清洗沾在手上的蔗糖B.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稀盐酸清洗长期盛放石灰水的烧杯9. 下列应用与乳化现象无关..的是( )A.用汽油洗去金属表面的油污B.化妆品及乳制饮品的配制C.用洗发水清洗头发上的油脂D.用乳化剂稀释难溶于水的液态农药10. 下列关于溶解和乳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乳化作用将油污溶解而除去B.向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乳化剂,可得到溶液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利用了乳化原理D.用肥皂洗衣服利用了乳化原理11. 小刚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

沪教版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溶解现象》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溶解与乳化1.泥土以细小固体颗粒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2.食用油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3.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4.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⑴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如:水⑵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KMnO4溶液紫红色,含Fe2+溶液浅绿色,含Fe3+溶液黄色,含Cu2+溶液蓝色5.乳化:乳化剂(洗洁精、肥皂)作用下,油以小液滴形式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的乳浊液。

[汽油去除油脂的原理是溶解]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氢氧化钠(NaOH)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2.硝酸铵(NH4NO3)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3.氯化钠(NaCl)溶于水,温度不变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低于0℃)、沸点升高(高于100℃)2.某些水溶液具有导电性,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示例:稀硫酸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H+和SO42-;氯化钠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Na+和Cl-[蔗糖溶液不能导电:蔗糖以分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6.2 溶液组成的表示一.溶液的组成1.溶液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溶解溶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1.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根据溶解度计算:S÷(100+S),S越大,值越大2.溶液配制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⑵仪器: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⑶操作注意①称固体时,注意遵循左物右码。

[若颠倒,实际称量= 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②量水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量取量多,俯视量取量少] ③溶解不可用量筒 3.溶液稀释含义:向溶液中加水,使浓溶液变成稀溶液 ⑴步骤:计算、量取、溶解计算方法:①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②加入水的质量 = 稀溶液质量 - 浓溶液质量 ⑵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6.3 溶解性一.溶解性的影响因素1.溶质的性质。

初三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复习课件沪教版

初三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复习课件沪教版
初三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复习 课件沪教版
••
•一、溶液的概念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 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夜。
•溶液的• 宏观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3) 透明性
•均一性:指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相同 •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稳定存在 •混合物:凡是溶液都属于混合物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不溶)
••
•3、溶解度曲线
•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交点温度下两种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 提纯的方法; •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
•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互算关系
•讲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质量.
•强调 •讲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一定要强调溶质
•(2)浓溶液和稀溶液---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
••
•知识回顾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 一般规律: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记准
• •
•升温、加溶剂 升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
)
•B
•A.食盐
B.硝酸铵 C.蔗糖 D.熟石灰
•7.动物摄取食物养料必须通过消化的主要原因是( ) •D • A.食物分解后便于吸收 • B.使食物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 C.食物搅拌均匀后便于吸收 • D.食物被消化后形成溶液便于充分吸收
••
•知识回顾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 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精选】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现象》复习提纲

【精选】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现象》复习提纲

溶解现象复习提纲1、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如NaOH 、CaO 、浓H 2SO 4 ;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如NH 4NO 3、KNO 3 ;还有些物质溶于水无明显温度变化,如NaCl 。

2、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如食盐水、石灰水、矿泉水等均是溶液,有些溶液还有颜色,如KMnO 4溶液紫红色、CuSO 4溶液蓝色、FeSO 4为浅绿色、FeCl 3溶液黄色。

3、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土分散到水中。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5、乳化作用:洗涤剂等中的乳化剂能够把油分散到水中,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过程。

6、水溶液的特性;(1)冰点的降低: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冰而酱油和食醋不会结冰;用食盐可以融化道路上的积雪。

(2)沸点的升高:煮沸的汤比沸水温度高。

(3)导电性:食盐水、稀硫酸、烧碱溶液均能导电是由于在其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离子,而蔗糖溶液不导电是由于蔗糖是由分子构成的。

7、溶液的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它既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水中的食盐),也可以为液体(如酒精水溶液中的酒精)或气体(如盐酸中的氯化氢、氨水中的氨气)。

(2)溶剂:能溶解溶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也有其他溶剂,如碘酒中的酒精、汽油溶解植物油。

8、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若不再溶解,为则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基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基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基本知识点总结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点:均一、稳定、透明、混合物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水是常用的溶剂。

酒精、汽油也是溶剂,通常量多的为溶剂3.盐酸溶质是:氯化氢(HCl ) 溶剂是水氨水溶质是:氨气(NH 3) 溶剂是水碘酒溶质是:碘(I 2) 溶剂是酒精4.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别是分散的物质分别是固体和液体,相同是均不溶于水。

悬浊液如泥沙水、乳浊液如:食用油溶于水5.洗涤剂(洗衣粉、肥皂)通过乳化作用去油污,形成乳浊液。

洗涤剂称为乳化剂。

6.溶于水温度升高有:氢氧化钠(NaOH )、浓硫酸(H 2SO 4)溶于水温度降低有:硝酸铵(NH 4NO 3)氯化铵(NH 4Cl )7.少量固体溶于水中,使溶液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8.溶液导电是因为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金属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电子9.溶质的质量分数(w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浓,反之越稀10.用固体与水配制溶液:步骤:计算、称量、溶解仪器:药匙、天平、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例题: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NaCl 固体多少克,量取多少毫升水。

NaCl 的质量:m=5%×50g=2.5g需水的体积:m lg g g /15.250-=47.5ml 11.用浓溶液加水配成稀溶液:步骤:计算、量取、溶解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例题:用37%浓盐酸、密度为1.18g/cm 3配成400g20%的稀盐酸、需浓盐酸多少毫升,加水多少毫升?浓盐酸的体积=%37/18.1%204003⋅⨯cm g g =182ml水的体积=33/1/18.1182400cmg cm g ml g ⨯-=185ml 12.例题:13g 锌与100g 稀H 2SO 4恰好完全反应,求稀H 2SO 4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13g 锌与100g 稀H 2SO 4完全反应需H 2SO 4的质量为xZn + H 2SO 4 = ZnSO 4 + H 2↑xg 981365= x=19.6g 答:略 65 9813g xH 2SO 4的溶质质量分数=gg 1006.19×100%=19.6% 13.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第六章溶解现象1.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但不一定无色。

KMnO4溶液是紫红色CuSO4 CuCl2溶液是蓝色FeCl2 FeSO4 溶液是浅绿色FeCl3溶液是黄色均一性:溶液各处浓度和性质(物理和化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久置后不会沉淀或者分层。

2.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固体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比如:豆浆、血液、泥浆、果粒橙饮料。

3.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比如:油分散到水中;牛奶等。

4.洗洁精能去油污是乳化作用,洗洁精做的是乳化剂;汽油能去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

NaOH能去油污,是因为NaOH和油发生了化学反应。

5.物质溶于水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物质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的有:NaOH、Na2CO3、浓硫酸物质溶于水吸放热不明显,温度基本不变的有:NaCl物质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的有:KNO3NH4Cl NH4NO3 注:CaO放入水中温度明显升高,NaOH放入水中温度明显升高,原理不同。

CaO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a(OH)2,放出热量。

NaOH能溶解在水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6.金属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自有移动的电子,溶液能导电是溶液中存在自有移动的离子(带电粒子)。

蔗糖溶液、酒精不导电,是因为这些物质是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到水中,没有形成自有移动的离子。

蒸馏水也不导电,水是分子构成的,也没有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7.稀溶液的沸腾温度比水的沸腾温度高。

应用:高山上煮不熟鸡蛋,在水中加盐。

稀溶液的凝固温度比水的凝固温度低。

应用:积雪撒盐除冰;冬天醋不会结冰;冬天汽车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醚等。

8.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密度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稀盐酸中的溶质是HCl气体。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第六章溶解现象复习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第六章溶解现象复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备课组长__________【知识梳理】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措施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稀释与浓缩的相关计算:不变三、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的定义:(1)影响溶解性的因素:①②③(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a: 概念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b: 判断方法c: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 ( )2.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1)固体的溶解度的定义: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g 含义: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② ③注: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①气体性质②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⑶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S 克,则该温度下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

T ℃时,某物质(该物质不含结晶水)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则该温度下此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3.溶解度曲线①t 3℃时A 的溶解度为 。

②P 点的的含义 。

③N 点对应的溶液为 溶液,可通过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④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

⑤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宜用 的方法。

⑥从B 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的方法。

⑦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晶体的有 ,无晶体析出的有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

⑧除去A 中的泥沙用 ;分离A 与少量B 的混合物,用 。

4.混合物的分离①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②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方法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 的物质,如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 的物质,如【当堂训练】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搅拌后可以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 ( )A .植物油B .面粉C .氯化钠D .硫酸铜2、将含有少量泥砂的粗盐提纯,并用制得的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最新-九年级化学 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梳理素材 沪教版

最新-九年级化学 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梳理素材 沪教版

第6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知识梳理一、实验及基本概念实验:在1~5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食盐、蔗糖、粉笔灰、食用油。

振荡后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概念4: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概念5: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物质溶解的现象(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 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解释:(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

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NaCl 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化学九年级下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下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知识点

第六章溶解现象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液:物质相互分散,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1、混合物状态不同:悬浊液:存在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形成沉淀)乳浊液:存在液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分层)※“均一”是指溶液各组成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当条件不变是,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

※“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2+会显蓝色;含有Fe2+(亚铁)的溶液显浅绿色;显黄色的溶液中一般存在Fe3+,高锰酸钾(紫红色)、2、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分子分散的过程。

※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的阴阳离子。

NaCl = Na+ + Cl-;NaOH = Na+ + OH-※像蔗糖的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脱离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的道理。

硝酸铵NH4NO3的溶解使溶液温度下降(吸热)3、溶解现象:像氯化钠NaCl等物质的溶解不会造成溶液温度发变化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生石灰CaO溶解时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

4、洗洁精能使难溶于水的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称为乳化现象。

乳化的应用:油污清洗、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石油开采、污水处理、制剂合成及纺织印染。

※用纯碱、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其实它们的原理各不相同:纯碱是与油污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汽油是将油污溶解;洗涤剂是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

5、较快溶解物质的方法:⑴用玻璃棒搅拌;⑵提高溶解的水温;⑶使固体变成粉末颗粒二、水溶液的性质:1、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冬天厨房中最易结冰的是()A、酱油B、米酒C、食醋D、水※寒冬里,为什么水缸往往会冻裂,而装有腌制食品的水缸却不会冻裂?※为什么建筑工地向水泥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可以防冻?※沸腾的汤的温度为什么比沸腾的水温度高?三、溶液的组成: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m(溶液) = m(溶质) + m(溶剂);V(溶液) < V(溶质) + V(溶剂) ——分子间有间隙;2、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如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盐酸、氨气的水溶液,氨水();液体做溶质:稀硫酸,酒精的水溶液;固体做溶质:碘酒、食盐。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现象》知识点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现象》知识点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现象》知识点沪
教版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加入水中,你将发现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紫红色的液体。

2、将紫色固体碘加入酒精中,你发现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里,碘能溶解在酒精里。

二、溶液组成的表示
1.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组成。

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浓溶液、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所含的溶质多为浓溶液,所含的溶质少为稀溶液。

溶液的“浓、稀”只是溶液组成的一种粗略表示方法。

溶液的“浓、稀”与饱和不饱和无关,即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溶液体积与溶液质量的关系: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三、物质的溶解性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_1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_1

课题:《溶液的复习》【学习目标】1.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

2.知道物质溶解的能量变化,知道常见的乳化现象和结晶现象。

3. 能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4.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5.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1.溶液组成的表示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活动探究、总结归纳【学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第一段:学生自学一、请结合实例,回答以下问题1、溶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_________________可做溶质,但不是固体2、溶剂一定是水。

实例中________的溶剂不是水3、溶液都是无色的。

实例中_______的溶液有颜色4、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后,溶质是_________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实行无土栽培实验时,小杨要配制两瓶硝酸钾营养液(温度均为20℃),一瓶100克10%的不饱和溶液,另一瓶为100克饱和溶液。

问题:如何配制100克10%的硝酸钾营养液(1)配制此溶液的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其它操作准确,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1.4%(填>或<或=)(3)需要硝酸钾多少克?水多少克?(4)如果实验室中只有25%的硝酸钾溶液则需要25%的硝酸钾溶液多少克?水多少克?(5) W克浓度为15%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其浓度变为30%,能够采用的方法是?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一般规律: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特殊 Ca(OH)2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四、关于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理解: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要素:①②③④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哪些规律?1.绝绝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_2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_2

第六单元 溶解现象 (学案)知识点归纳: 1.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具有_________性、_________性。

【注意】①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

③溶质能够是固体,也能够是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能够作溶剂。

④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乳化作用是指加入乳化剂(如洗涤剂)后,乳浊液(如油跟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有,大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流走的过程。

【特别提醒】除污的方法和原理3.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1)溶剂的温度:溶剂的温度越高,溶质溶解的_______________。

(2)溶质颗粒的大小:溶质颗粒越小,溶质溶解的______________。

(3)搅拌:搅拌能够________溶解的速率。

4.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吸热: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如___________放热: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如___________吸放热不明显:多数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___________【特别提醒】氧化钙加入水中后溶液温度升高,但它不是溶于水放热,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后放出热量。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属于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属于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二者转化的条件和方法(一般情况)不饱和溶液_________溶质、_________溶剂或_________温度_________溶剂或_________温度饱和溶液【注意】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不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采取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方法;将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应采取增加溶剂或降低温度的方法。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要点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知识要点

溶解部分第六章知要点§1 物质的溶解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

浊液一、分散体系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水中。

清液:溶液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均一是指溶液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和溶剂的量),溶质不会从溶液中析出。

【案例】1、食盐溶解时,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分散到水中 NaCl = Na + + Cl -2、蔗糖溶解时,以蔗糖分子分散到水中。

乳化: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震荡,能形成乳浊液。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有些溶液无色,有些溶液有色。

二、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1、升温:固体氯化钠、浓硫酸2、降温:硝酸铵、碳酸氢铵3、没什么变化:食盐、蔗糖、硝酸钾三、水溶液的性质1、熔点升高: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2、凝固点降低:食盐做融雪剂、水箱中加入乙二醇可防止水结冰;3、有些溶液能导电:以离子形式溶解而形成的溶液(酸碱盐)§2 溶液组成的表示一、溶液的组成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 100% ω = M N × 100% 稀释溶液的计算公式: M 1 × ω1 = M 2× ω2V 1×ρ1 × ω1 = M 2× ω2加溶剂 升温 加溶质 温度不变蒸发水 降温§3 物质的溶解性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3、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受温度的影响。

二、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①观察是否还有溶质残留; ②再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能溶解。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现象第六章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液:物质相互分散,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1、混合物状态不同:悬浊液:存在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形成沉淀)乳浊液:存在液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分层)※“均一”是指溶液各组成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当条件不变是,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

2+2+(亚铁)的溶液显浅绿色;显会显蓝色;含有“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Fe※3+,高锰酸钾(紫红色)、黄色的溶液中一般存在Fe2、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分子分散的过程。

※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的阴阳离子。

+-+-+ OHNaOH = Na + Cl ;NaCl = Na※像蔗糖的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脱离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的道理。

硝酸铵NHNO的溶解使溶液温度下降(吸热)343、溶解现象:像氯化钠NaCl 等物质的溶解不会造成溶液温度发变化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SO、生石灰CaO溶解时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

424、洗洁精能使难溶于水的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称为乳化现象。

乳化的应用:油污清洗、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石油开采、污水处理、制剂合成及纺织印染。

※用纯碱、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其实它们的原理各不相同:纯碱是与油污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汽油是将油污溶解;洗涤剂是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

5、较快溶解物质的方法:⑴用玻璃棒搅拌;⑵提高溶解的水温;⑶使固体变成粉末颗粒二、水溶液的性质:1、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冬天厨房中最易结冰的是()A、酱油B、米酒C、食醋D、水※寒冬里,为什么水缸往往会冻裂,而装有腌制食品的水缸却不会冻裂?※为什么建筑工地向水泥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可以防冻?※沸腾的汤的温度为什么比沸腾的水温度高?三、溶液的组成: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m(溶液) = m(溶质) + m(溶剂);V(溶液) < V(溶质) + V(溶剂) ——分子间有间隙;2、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如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盐酸、氨气的水溶液,氨水(NHHO);.23液体做溶质:稀硫酸,酒精的水溶液;固体做溶质:碘酒、食盐。

溶剂一般是水。

※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名称或化学式页 4 共页 1 第;(3)医用酒精(1)澄清石灰水;(2)碘酒;(6)硫酸溶液(;5)硫酸铜溶液)盐酸(4注意:若有物质在溶液中发生反应了,则原物质已消失,溶质是生成的新物质。

7()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形成的溶液(设能充分反应)(8)氧化钙放入水中形成的溶液四、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溶质不同,溶剂不同,温度不同都会导致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不同。

1、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油;②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的多,而在※冷水中溶解的少。

这些事实都表明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质、溶剂、和温度有关。

、气体的溶解性还随温度、压强有关。

温度越低,气体溶解越多;压强越大,溶解得越多。

2 你能解释为何打开汽水瓶,会有许多的气泡;为何烧水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气泡冒出?※五、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强调:温度、溶剂的量、指明溶质。

100g20℃时,在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10g的氯化钠,溶解吗?硝酸钾溶液还饱和吗?※想想看:312○饱和溶液加溶质○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降温12升温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加溶剂○○1、注意:这只适合于大多数物质(普通溶液)。

2、对于石灰水而言,由于其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123升温饱和溶液。

故Ca(OH):加溶质○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 23、其实,这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是一致的。

※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60℃,判断溶液中的变化:(1)溶质的质量()(2)溶剂的质量()(3)溶液的质量()(4)溶液的溶解度()(5)溶液的饱和程度()(6)溶质的质量分数()※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判断溶液中的变化:(1)溶质的质量()(2)溶剂的质量()(3)溶液的质量()(4)溶液的溶解度()(5)溶液的饱和程度()(6)溶质的质量分数()六、物质的溶解性大小用溶解度来表示:1、固体的溶解度S定义:注意四点(缺一不可):123达到饱和状态克溶剂(通常指水)○④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克。

一定温度下○○100 20℃,NaCl的溶解度为36克如:20℃,100克水中溶解36克NaCl到达饱和状态20℃,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推算:20℃,NaCl饱和溶液中m(溶液) :m (溶质) :m (溶剂) =136 :36 :100m(溶质) S S溶质m();故在饱和状态下有:?W??100%??100%m(溶剂)100m(溶液)100?S页 4 共页 2 第、固体的溶解度的表示方法:21 A S(g)列表法:○(NaCl 的溶解度)31236.335.835.736.0SNaC的M 60 溶解度曲线:注意坐标:温度—溶解度,平滑曲线3、溶解度曲线大部分物质的S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 B 3(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得到晶体)401 少数物质的S受温度变化不大,如NaCl、蔗糖 C ○(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极少数物质的S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 0 t t t℃ 1 2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M点:t℃时A的溶解度为60克。

○13只有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如t℃时,S(A) > S(B) > S(C)○14溶解度曲线上的交叉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如t℃时A、B的溶解度都为40克。

○而且,在该温度时,A、B的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相等,都为28.6%。

四、混合物分离最常用的方法:过滤和结晶1、过滤:用于不溶物和液体,或可溶物和不溶物的分离。

KCl NaCl (可溶性物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转移MnO CaCO (不溶性物质)溶解、过滤、洗涤、烘干、转移322、结晶:用于几种可溶物的分离,但它们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

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法(蒸发结晶法):分离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如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法):分离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如KNO 3故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之说。

※(1)在t℃时,A物质的溶解度 B物质的溶解度。

2(2)在t℃时,将50g A物质溶于150g水中,得到的是。

3S/g A)(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50)中提纯A,应采取的措施是)要从(3A和B的混合物(含有少量BB。

、分馏:用于分离液体和液体3五、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tt0t ℃T/3211、溶质的质量分数食盐,求溶质质量分数?)在※(1100g水中溶解20g (2无水硫酸铜,求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铜,若再向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含有)100g17g1g 20g该溶液,求溶质质量分数?的)从溶质质量分数为(320%100g碳酸钠溶液中取出4硝酸钾,求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向100g 36.5%20g(、溶液的配制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2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50g如何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页 4 共页 3 第(1)计算:需溶质m(NaCl)= 50g×5% =2.5 g需溶剂m(HO)= 50g - 2.5 g =47.5 g ,即体积为47.5 mL2)称量(量取):用天平称取2.5g NaCl 放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47.5 mL水也倒入烧杯中。

2((3)溶解:为加速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NaCl 全部溶解。

(4)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上标签。

※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的不同之处?※浓溶液稀释的不同之处?※浓硫酸稀释的特殊操作?3、溶液加水稀释(浓缩蒸发溶剂):溶质质量不变。

如果是加溶质,则必须注意:溶质增加的同时,溶液质量也增加。

-3,现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 的盐酸溶现有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37% ,密度为1.18g·cm※液,需要该浓盐酸多少毫升?需要加水多少毫升?解:设浓盐酸的体积为X 。

3 * x×37% = 50g×,1.18g/cm5%×m(1)×w(1) = m(2)w(2)X = 5.73 mL3 = 43.2 g×1.18g/cm5.73 mL水) = 50g —m (3 ,故:V (水) = 43.2 mL 水因为:ρ() = 1 g/cm 答:略4、某学生用36.5克盐酸与一定质量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恰好反应,产生4.4克二氧化碳气体,该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解:设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CaCO+ 2HCl = CaCl + HO + CO↑23 2273 44 X 4.4g73/X=44/4.4g解,得X=7.3gWHCl=7.3/36.5×100%=20% 答:略页 4 共页 4 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