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初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初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ab1e13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1.png)
地理初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第二章的主题是“地球和地理”。
本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下面我们来详细归纳一下。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包括陆地和海洋底部的地壳。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次,由岩石和熔岩组成。
地核是地幔下面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周期为24小时,是造成地球日夜交替的原因。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365.25天,是造成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3. 经纬度经度是指从东到西度量地球上某一点的距离,国际上经度零度过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
纬度是指从南到北度量地球上某一点的距离,赤道是纬度零度的标准。
4. 地球的地形和水域地球的地形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
山地是指地面高度盖过300米的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
平原是指地面高度低于300米,地势平坦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高原是指地面高度在1000-3000米之间的地貌,如青藏高原。
盆地是指四周有山地或高原环绕的低洼地带,如四川盆地。
地球的水域包括海洋和湖泊。
海洋是指咸水占据的连续的较大水域,如太平洋、大西洋等。
湖泊是指淡水占据的相对封闭的水域,如青海湖、洞庭湖等。
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等。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2. 地球的区域划分根据地球上不同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常见的区域划分方式有大洲划分、政治区划、自然区划等。
如将世界划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五个大洲。
3. 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等。
它们相互关系紧密,相互影响。
七年级上第二章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上第二章地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bed11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c.png)
七年级上第二章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涉及到地球和其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和人为现象的学科。
在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论述。
一、地球的形状和地球自转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形的天体。
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的自转轴是一个固定的轴线,轴线的两极各自呈现出一年中六个月都是极昼和极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
二、地球公转和地球的季节变化地球绕着太阳做公转运动,一个完整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
地轴倾角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的要素之一。
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不同的半球接收到的阳光角度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季节变化。
三、时间和经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这是由于地球自转所决定的。
为了协调全世界的时间,在各个国家之间设立了不同的时区。
同时,我们需要用经线来标记每个时区。
经线是在地球上对称的一条纬度线的大圆弧,在等于180°的两个经线处连接而成。
四、地球的地理位置要素地球上的地理位置要素包括了四个主要方面:经度、纬度、海拔和地形。
其中,经度是指从本初子午线算起,到某个点的度数;纬度是指地球赤道面上某点到赤道的垂线与赤道面所成的角度;海拔是指某一点离海平面的高度;地形则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和人为地貌特征的总和。
五、气候和自然灾害气候包括了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力等多个要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地球上还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等,它们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六、地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地球上的资源包括了水、食物、矿产、能源等多个方面,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地球上的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以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总之,地理是我们了解地球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二章地理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130d96dd3383c4bb4cd2af.png)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七大洲:亚洲(面积最大)、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
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2、板块运动特点: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世界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
4、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
初一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23dc804bd64783e09122bc9.png)
初一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一)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麦哲伦环球航行——现代卫星照片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1)月食现象(2)地球卫星照片(3)环球航行,一直向东或向西,最后都能回到原点。
(4)站在远处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
(5)在北半球不同的地方,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
3.(麦哲伦)是人类第一个环球航行的航海家和探险家。
4.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5.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
6.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地球仪。
7.借助地球仪,可以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地理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能直观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现象。
8.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轴,是地球的(自转轴),也就是地轴。
9.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点交点,叫(两极),(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与其对应的(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10.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圈。
只有(南极点和北极点是点),其他都是(圆)初二地理上册第一章11.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2.(赤道)是划分南北半球的界限,赤道以北称(北纬),赤道以南称(南纬),南北纬最大度数都只有90°纬度的正确写法:北纬30°写做30°N先写数字在写字母。
13.北纬用字母N表示,南纬用字母S表示,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经用字母E表示。
14.纬度地区的划分:0°—30°为低纬地区,30°—60°为中纬地区,60°—90°为高纬地区。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e2c38d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e.png)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学科。
在七年级地理学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其中涵盖了关于地球的形状、土地、海洋和大气圈的知识。
以下是关于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内容。
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平坦的平面,这意味着它必须有某种形状。
已知地球上各地的地面高坎或山峰都被收录在地图上,而这些高坎或山峰所产生的重力会受到地球的作用力,这些受作用力的高坎或山峰需要呈现出某种形状。
它们呈现出的形状是圆的,这个圆被称为地球形状。
地球的形状是球状,但并非完全球形。
事实上,它略微偏扁了,这意味着它是一个压在顶部和底部的略微扁圆的球形。
土地的构成土地是地球上的各种形状的草地和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
各种土地形状各不相同,有山脉、河流、平原等。
其中最基本的元素是土壤,土壤是由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岩石和矿物质混合而成,它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海洋的表面地球的表面是71%的水。
海洋被认为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它们占据了我们星球表面的大部分。
海洋中充满了水,这水的温度和质量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海洋的表面如同一个巨大的吸盘,它可以吸收地球上的过多热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
大气圈和气候地球是由多个不同层面的气体组成的大气圈所包裹着的。
大气圈可以给地球提供许多重要的帮助,包括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防止太空物体撞击、以及控制地球上的气候。
气候是大气圈气体的状况和气压的变化所产生的结果。
气候的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风和降雨。
气候条件会影响到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同时也影响着人类活动和地球环境。
总结:七年级地理学的第二章,关注点涵盖了地球的形状、土地、海洋和大气圈。
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环境的形态和特性,并创建我们居住的环境,同时保护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环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e318e1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d.png)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地球的面貌)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
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的纬度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
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
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
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四、经线和经度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
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五、经纬网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要点2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要点2](https://img.taocdn.com/s3/m/8313c22152d380eb62946da9.png)
第二章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2.1 认识地图一、地图上的方向:1、在右图中标注出八个方向。
2、下图中A在B的方向,B在A的方向;C在B的方向,B在C的方向;D在B的方向,B在D的方向;E在B的方向,B在E的方向。
3、在右图指向标上标注出“北”A在B的方向,C在D的方向。
E在A的方向,E在B的方向。
4、右图中,A在B的方向,C在B的方向,D在C的方向,D在A的方向,D在B的方向。
5、下图中,A在B的方向,A在C的方向,A在D的方向。
B在D的方向,B在C的方向,B在A的方向,D在B的方向,D在A的方向,D在C的方向,C在A的方向。
6、右图中,N为北极点,点A在N的方,点B在N的方,点C在A的方,点C在B的方,点B在A的方。
7、下图中的河流大致是走向。
其中,A到B段的走向是,到C段的走向是。
二、地图上的比例尺:(一)比例尺的概念:(二)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表示内容详略的关系:(四)比例尺的应用:1、在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为5.4厘米,两地实地距离是1080千米,该图的比例尺是。
2、比例尺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0千米”的世界地图上,赤道的长度应该是。
3、某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间的图上距离为3.6cm,而该图的比例尺为1:50000,则甲、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应是。
三、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1、回答下列图例和注记:2.2 使用地图一、选用地图:1、到桂林旅游,应选用的地图是:()A、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图B、桂林市导游图C、中国地形图D、中国公路交通图2、做为一名矿山、公路设计等行业的工程师,常使用的地图是()A、交通图B、政区图C、地质图D、气候图二、认识地形:(一)认识高度:1、右图中,甲地的绝对高度(海拔)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乙地的绝对高度是。
(二)认识地形:1、海拔多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海拔一般也在500米以上,但地势起伏较小,面积广阔。
初一上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上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78952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1.png)
初一上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分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初中地理作为地理学的入门,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逐步了解和认识地球的构造、地貌、气候等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
在初一上学期的地理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第二章内容,以下将对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从西向东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造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365天左右,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经线和纬线经线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无数条垂直于地球赤道面的线,也称为经度,用来表示地球上点的东西方位置。
纬线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无数条平行于地球赤道的线,也称为纬度,用来表示地球上点的南北方位置。
三、地球的倾斜和地理区域划分地球的倾斜使得太阳的辐射不均匀地分布在地球上。
依据太阳直射点的不同位置,我们将地球划分成了北半球、南半球、北极圈、南极圈、北寒带、北温带、北亚热带、赤道、南亚热带、南温带、南寒带等不同的地理区域。
四、地图的使用和制图技巧地图是一种以比例尺为基础,把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和地貌绘制成平面图形的工具。
在使用地图时,我们需要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方向指示、图名等重要标志,同时也要学会掌握测距、测方位等制图技巧。
五、地球的岛屿和大洲在地球表面上分布着许多岛屿和大洲。
岛屿是指被海洋所环绕的较小的陆地,比如台湾、爱尔兰等;大洲是指面积较大,由海洋所包围的陆地,比如亚洲、欧洲等。
六、地球的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
地球的地貌主要包括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等。
它们的形成是由地壳的运动、气候和水文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气温、降水和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平均状况。
地球的气候可以分为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不同类型。
以上就是初一上地理第二章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晋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图知识点总结
![晋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图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44e1efbaa00b52acfc7cabb.png)
第二章地图一、认识地图1.地图的的三个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地图上方向的确定:(1)普通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3)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线和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地图上的比例尺(1)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图上距离(2)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实地距离(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4)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表示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4.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二、使用地图1.选用地图(1)地图的种类:交通图、行政区划图、地形图、旅游图等等。
(2)如何选择适当的地图?根据用图目的选择适当的地图,才能及时而准确地获得所需的信息。
2.认识地形(1)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高度。
(2)五种地形类型及其特点3.走进地形图(1)三种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2)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平滑的线,就是等高线等深线:海洋或湖泊中水深各点的连线,叫等深线。
等高线的特点:①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等。
②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一般同一幅地图的等高距相等。
③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一般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一般缓。
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山峰: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
洼地:中间值小,四周值大的闭合等高线圈。
山谷:向等高线数值高处凸起。
山脊:向等高线数值低处凸起。
陡坡: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缓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断崖: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第二章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79e832106bec0975f565e235.png)
初中地理知识归纳总结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一、大洲和大洋1、地球?水球?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⑵分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⑶中国载人航天历程:2003.10.15,杨利伟,神舟5号飞船;2005.10.12,聂海胜、费俊龙,神舟6号飞船;2008.9.25,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7号飞船。
2、七大洲和四大洋⑴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P28中的图2.5)⑵海陆分布大势:①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②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P29中的图2.6)③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④大洲分界线:(P30中的图2.7)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北美:白令海峡。
⑶亚洲是最大的洲;欧洲是最小的洲;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二、海陆的变迁1、沧海桑田⑴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⑵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⑶举例: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注意: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
②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P37中的图2.19)③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K12学习】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章知识点归纳
![【K12学习】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92dbd276bd97f192279e964.png)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章知识点归纳1认识地球面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地球的形状:球体。
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经线与纬线的特点:经线纬线形状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长度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纬线长度不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越向两极越短,到了两极就缩为一点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来表示。
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特殊的纬线:●赤道: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1、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为了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图期中复习提纲晋教版(new)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图期中复习提纲晋教版(new)](https://img.taocdn.com/s3/m/dcd3736583d049649a6658a7.png)
第二章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一是无特殊标志的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是有指向标的地图,按照指向标所示方向判断;三是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分子相同,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表示范围越小 ,表示内容越详细;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表示内容越简略 .4、熟记常见图例。
5、常用相对高度和绝对(海拔)高度来表示地面的高度和起伏状况。
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6、地形是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按其形态可以分为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五种类型.7、等高线的特点:①闭合的圆滑曲线;②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数值大,海拔高 ;③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④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同一幅地图的等高距相等;⑤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8、等高线地形图山顶山脊山谷鞍部断崖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向低数值凸出等高线向高数值处凸出两座山峰之间相对低洼平坦的地方数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9、分层设色地形图,一般绿色表示平原;黄色和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冰川雪山;蓝色表示海洋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落实内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落实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822140376c66137ee0619d8.png)
第二章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2.1 认识地图一、地图上的方向1、、、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2、通常我们确定方向的方法为:面对地图上下,左右。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来确定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和来确定方向,经线定方向,纬线定方向。
二、地图上的比例尺1、比例尺就是表示比缩小的程度。
缩小的程度越大,比例尺就越。
比例尺的公式表示为:。
2、比例尺有、和三种表示方式。
3、填表:三、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1、图例和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和。
2、填表2.2 使用地图一、选用地图1、长途汽车司机一般使用地图,到欧盟各国考察使用地图,去北京旅游使用,搞公路设计使用。
2、地球的表面常用和来表示地面的高度和起伏状况。
绝对高度是地面高出的距离,也叫。
如地球最高山峰峰,高度为米。
相对高度是高出的距离。
3、地形是的总称。
按其形态可分为、、、和五种类型。
4、海拔多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的海拔一般也在500米以上,但地势起伏小,面积广阔。
海拔多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平缓。
海拔大多低于200米,地势平坦,面积广阔。
四周高,中间低,周围往往被、所环绕。
三、走进地形图1、在地图中将海拔相同的的点连接成平滑的线叫,将海洋或湖泊中水深相同各点的连线,叫。
用它们表示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
2、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一般同一幅地图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一般;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一般。
3、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叫,中间值小,四周值大的闭合等高线圈表示,想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表示。
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上方弯曲表示,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下方弯曲表示。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称为,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称为。
4、在几条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表示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各种地形的分布,这种地图叫。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9b32aaa3c1ec5da51e270b0.png)
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1.1认识地球面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6、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那么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那么为北纬〕7、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那么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那么为西经〕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9、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a54bb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6.png)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形的天体,它的平均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直径和极地直径之间的差异约为43公里。
这种稍微扁平的球形被称为“椭圆球”,这也是地球最接近的几何形状。
地球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几乎完美的球形,但在现代,卫星和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地球的形状不是那么规则,它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首先,在赤道附近的地球略微扁平,意思是从赤道到地球中心的距离比从两极到地球中心的距离要短。
其次,在地球两极,地球相对压缩,这意味着从极地前往地球中心的距离相对较短。
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对我们的生活和相关的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
在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知道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帮助计算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轨道。
在航空和航海方面,了解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帮助我们精确计算飞行模式和飞行路线。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以约每24小时一转的速度自转,自转导致地球的日夜交替。
在地球自转的同时,它还绕着太阳公转,绕轨道一周约365天。
由于地球自转的惯性,会在地球上发生科里奥利力,这会使气流、洋流和风向在不同的地方产生偏移。
这些科里奥利力是气压带的产生原因之一,也是飓风和台风转动的原因之一。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地球是以约23.5度的倾角倾斜相对于它的公转轨道,这也导致了地球时间上的季节变化。
由于地球始终以向北倾斜的方向转动,当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太阳的角度介于40度和90度之间,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地球公转到春分和秋分,也就是昼夜平分点。
这两次平分点表示春季和秋季。
但是,当地球在近极地区时,太阳角度低,冬季时北半球的白天更短,黑夜更长;相反,夏季时白天更长,夜晚更短。
总的来说,地球的大小和形状、自转和公转,以及对地球的倾斜和季节都对我们的生活和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影响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和观察。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a823c22eefdc8d376ee32bb.png)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1、海洋与陆地在地球表面的比例: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概括的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海陆分布特点: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3、大洲: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
(我国在亚洲)全部在北半球全部在南半球横跨经度最广的是跨南北半球
欧洲、北美洲
南极洲
南极洲
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4、主要洲界:
亚洲和欧洲
亚洲和非洲
南北美洲
亚洲和北美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白令海峡
5、大洋: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由大到小:太大印北
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是北冰洋。
介于五个大洲之间的大洋:太平洋(介于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大西洋(介于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全部在东半球全部在北半球跨经度最广的跨南北半球
印度洋北冰洋
北冰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七年级地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第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c4a91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7.png)
七年级地第二章知识点第二章是七年级地理课程的重要章节,是地质地理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学好地理课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七年级地理课程中最基础的知识点。
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绕着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天,这些基本概念对于学生理解地球运作方式非常重要。
2.地球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变化是七年级地理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季节气候。
理解太阳光线照射方式以及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季节变化。
3.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是七年级地理课程的另一个热门话题。
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地壳等构成,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上的物质运动,给地质地理研究带来了重大的意义。
4.世界各大洲和国家世界各大洲和国家是七年级地理课程在地理位置上最直观的知识点。
除了了解各个国家的位置和地理特点外,学生还需要理解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5.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是七年级地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常常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应对方式非常必要。
同时,环境保护也是地质地理领域中的重要主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七年级地理第二章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四季变化、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世界各大洲、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多个知识点。
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地球的认识,也有助于培养地理思维和综合能力,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
纳
第二章
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
21认识地图
、地图是按一定的法则,将地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缩小、概括,用地图符号表示的平面图。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情况:
●一是无特殊标志的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是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三是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线和纬线来确定方向。
3、问题:如果没有地图,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辨别方向?
●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
在晴朗的夜晚,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面向北极星,前方为北,后方为南,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利用指南针判别方向。
将指南针水平放置,当磁针静止,磁针上有“北”字的一端指的就是当地的北方。
这种方法不能在磁力异常的地区使用,要避开钢铁、高压线等带电、
带磁的物体。
●利用太阳判别方向。
太阳是大自然中最可靠的“指南针”,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正午时的太阳永远位于正南方。
春分、秋分时,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利用手表和太阳判别方向。
将手表放平,使时针对着太阳光(阳光射来的方向和人影的方向相反),时针和表上12时之间的角平分线所指示的方向即是南北方向。
●利用树木判别方向。
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独立的大树,一般来说南面的树枝较为茂盛,树皮比较光滑,北面的树枝较稀少,树皮粗糙,有时还有青苔。
树木砍伐后,树桩上的年轮间隔大的一面为南面,间隔小的一面为北面。
●利用建筑物判别方向。
考虑到采光、挡风等因素,建筑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如北半球居民的住房大多坐北朝南,阳台设置在正南方。
4、地图上的比例尺。
■概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缩小的程度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公式:比例尺的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形式:比例尺有线段、数字和文字三种表示形式。
■一幅地图选用多大的比例尺,是根据地图的用途、所绘地区的大小和内容的详略等情况来决定的。
■利用比例尺,我们可以量算出地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比例尺是个分式,比例尺的大小是指比值而说的。
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
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如果图幅的大小不变,采用的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内容就越详细;若采用的比例尺越小,地图表示的实地范围就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内容就越简略。
、图例和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名称和数字,常用的图例有统一的规定。
------------------------------------------------------------------------------------------
22使用地图
、常用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面的高度和起伏状况。
绝对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海拔。
相对高度是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地形是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
按其形态可以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要点:
■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等高线闭合,外低内高为山顶;等高线闭合,外高内低为盆地。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
■两组对称的闭合等高线中间部位为鞍部。
■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4、等高线的特点:
①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等。
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同一幅地图的等高距总是相等的。
③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用等高线和等深线表示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地图,是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条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鲜明地表示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各种地形的分布,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一般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褐色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雪山冰川;蓝色表示海洋,颜色浅蓝至深蓝,表示海水由浅至深的变化。
(要让学生理解两点:一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二是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
)
●为了直观地显示某一方向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人们可以将等高线地形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
6、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
地形名称
等高线特征
海拔高度
地面起伏状况
山地
等高线较密集,山顶呈闭合曲线,
内高外低
较高,一般在00米以上
起伏很大
高原
高原面上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较密
较高,00米以上
起伏不大
丘陵
与山地相似
较低,00米以下
起伏和缓
平原
等高线稀疏
很低,200米以下
起伏很小
盆地
等高线呈闭合曲线,外高内低无一定标准
起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