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重点知识点总结如下:
1. 数字的认识和计数:学习数字0-99的认识和书写,掌握用手指和物体进行计数的方法。
2. 数字的排序和比较:学习数字的大小顺序和大小比较,通过大小比较进行排序。
3. 数字的加法和减法:初步学习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4. 位数和数位的认识:了解数字的组成和位数的概念,学习十位和个位的读法和写法。
5. 数量的认识和处理:学习不同数量的表达方法,包括数字、物体和图形的表示。
6. 长度的认识和比较:学习用直尺、尺子等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和比较,初步掌握米和半米的概念。
7. 时间的认识和处理:学习小时和分钟的概念,能读懂和写懂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8. 金钱的认识和处理:学习不同面值的货币,掌握用纸币和硬币进行金额的比较和计算。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分数的认识和比较: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学习分数的读法和书写,能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
10.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学习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图形
分类和比较。
这些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重点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
能够建立起对数字、数量、长度、时间、金钱和图形等概念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3) 1米=100厘米.(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5、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第六单元认识时间1、认识时间(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5)时间的读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或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二)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2 × 5 = 10;乘数乘号乘数积(3)乘法算式的写法:3个5相加,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4)加法算式:3和5相加,3+5=8(5)乘法算式的读法:如2×3=6,读作2乘3等于6(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写作:2×3=6,口诀:二三得六.2、乘法口诀表(1)一一得一一二的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2)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就相差几.。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2.在尺子上,每两个相邻的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1 m=100cm。
4.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注意:物体没有对准刻度时用:右端数字-左端数字=物体的长度)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例如1米>98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
2.线段1.线段的特点:①有两个端点、②直直的、③可测量出长度。
2.测量线段: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
右端对准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画线段时,通常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并标出线段的长度。
3.生活常识1.选择长度单位时,一定要看清单位前面的数。
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3.铅笔长2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数学书长26厘米;课桌宽60厘米;字典厚4厘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灯管长5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跳绳长2米;房间高3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大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大约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加减法1.笔算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不要忘记写进上来的“1”)。
2.笔算减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数相加再减。
(不要忘记写退位点。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用加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一、长度单位
1. 厘米和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 米 = 100 厘米
2. 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 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2. 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 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三、角的初步认识
1. 角的组成
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 角的大小
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表内乘法(一)
1. 乘法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2. 乘法算式的读法
例如3×5 = 15,读作 3 乘 5 等于 15 。
3. 乘法口诀
要熟练背诵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一)
1.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 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六、表内乘法(二)
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七、认识时间
1. 钟面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是分针,走得慢的是时针。
2. 认识几时几分
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八、数学广角——搭配(一)
简单的排列和组合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最新最全)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一、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点[会按要求画线段和角。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 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
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练习:1、1米21厘米=()厘米 53厘米-18厘米=()厘米;一棵大树高10()。
2、我的身高是()米()厘米。
3、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一本书宽15()。
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个直角。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1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三、表内乘法知识点[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型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
型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重难点和题目类型总结如下:
知识点:
1. 数字认知:认识数0-100,数的读法和写法。
2. 数字比较:学习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
3. 数字的组成:认识十位数和个位数,数字的十位和个位的表示方法。
4. 加法:学习简单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5. 减法:学习简单的减法运算,掌握减法的运算规则。
6. 量的认知:学习认识长度、容量、重量等基本度量单位。
7. 数的排列组合:学习数的排列组合,掌握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
重难点:
1. 数字的认知和大小比较是孩子们最初的难点,需要多进行练习和游戏来巩固。
2.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些孩子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理解和掌握。
3. 量的认知中的单位转换和度量单位的换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题目类型:
1. 数字认知题:比如填空写出数的读音、写出正确的数字等。
2. 大小比较题:比如用符号>、<、=来比较大小。
3. 加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加法运算结果。
4. 减法运算题:比如填空计算出简单的减法运算结果。
5. 数量判断题:比如给出一些物品的图片或描述,选择数量最多的一个。
6. 单位换算题:比如将一些物品的数量进行换算,比如换算成个、打、袋等单位。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排列组合题:比如给出一些数字,让孩子们组合出多个不同的数字。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数的认识1. 数的认识数是认识事物数量多少的一种表示方法。
学习数要从日常生活中认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
2. 数的读写掌握数字的读写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要正确书写和读出数字,认识千以内的数。
3. 大小比较学会比较大小。
初步形成对数的大小、大小关系的概念。
4. 数的拆分学习数的拆分,能用10以内的数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法1. 十以内的加法学习十以内的加法计算,加法口诀,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训练。
2. 计算练习进行加法计算练习,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加法计算。
三、减法1. 十以内的减法学习十以内的减法计算,减法口诀,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训练。
2. 计算练习进行减法计算练习,熟练掌握十以内的减法计算。
四、整数1. 认识整数学习认识负整数,初步构建正整数和负整数的概念。
2. 整数的加减法学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整数的运算法则。
五、数的应用1. 长度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初步进行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2. 重量学习认识重量单位,初步进行重量的比较和计算。
3. 时间学习认识时间单位,初步进行时间的比较和计算。
4. 金钱学习认识人民币的基本面额和单位,进行简单的金钱计算。
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习内容主要围绕数的认识、加法、减法、整数和数的应用展开。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一、知识大纲一、加与减知识点1.连加、连减和混合加减运算要按照()顺序进行计算。
①口算连续加法:把两位数分别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将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两次的和相加。
例:24+15+33=72先算: 20+10+30=60 再算: 4+5+3=12 最后: 60+12=72 练习:32+21+19=先算:再算:最后:②列竖式计算时:A连加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B连减时(分步列竖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
注意:加法的进位和减法的退位问题。
无论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算式,建议分步列竖式计算。
解决问题:常用的数量关系二、乘法知识点:1、通过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可以相应列出2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例:横着看:每行( 5 )个,有( 3 )行,一共有( 15 )个。
加法算式:5+5+5=15 竖着看:每列( )个,有()列,一共有()个。
加法算式:2、(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3+3+3+3=( 3 )×( 4 ),3×4表示( 4个3相加的和).练习:5+5+5+5=()×(),5×4表示().3.乘法各部分名称:3 ×4 = 12 (读作:)¦¦¦¦()()()()4、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4×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5、5×9=?,圈一圈,填一填。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内容
一、基础概念
1. 数字的认识:了解0-9的数字及其对应的数量。
2. 数字的顺序:掌握数字的大小顺序。
3. 数字的比较: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数
字的比较。
4. 数字的拆分与组合:能够拆分一个两位数为十位数和个位数,并能够组合十位数和个位数得到一个两位数。
5. 数字的进位与退位:理解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概念,能够进行
十位数和个位数之间的进位与退位计算。
二、数的运算
1. 数的加法:掌握使用“+”进行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2. 数的减法:掌握使用“-”进行两位数减去个位数的减法运算。
3. 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能够解决带有加法和减法的综合问题。
三、相等与不等
1. 图形的相等:理解图形的相等概念,能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
相等。
2. 数字的相等与不等:学会使用“=”、“≠”符号进行数字的相等
与不等判断。
3. 图形的比较:掌握使用“大于”、“小于”符号进行图形的比较。
四、图形的认识
1. 图形的分类:学会将图形按照形状进行分类,如正方形、长
方形、三角形等。
2. 图形的特征:了解不同图形的特征,如边的数量、边长等。
3. 图形的画法:学会用直尺和铅笔画出不同形状的图形。
五、长度和重量的认识
1. 长度的比较:学会使用“长”、“短”、“等长”等词语进行长度
的比较。
2. 重量的比较:学会使用“重”、“轻”、“等重”等词语进行重量
的比较。
以上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必背内容,帮助学生打下数学基础,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所以要统一长度单位。
2. 认识厘米和米。
- 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 米(m):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尺的长度是1米,教室的长和宽通常用米作单位。
- 1米 = 100厘米。
3. 用厘米和米量物体长度。
- 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的一端不是对着“0”刻度,用右端刻度减去左端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米尺或卷尺。
4. 线段的认识。
-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 画线段的方法:先确定一个端点,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这个端点,再根据要求的长度确定另一个端点,最后连接这两个端点就画出了线段。
- 数线段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加法。
- 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例如:32+45,个位上2 + 5 = 7,十位上3+4 = 7,结果是77。
-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例如:38+25,个位上8+5 = 13,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3;十位上3 + 2+1(进位的1)= 6,结果是63。
2. 减法。
- 不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例如:75 - 42,个位上5 - 2 = 3,十位上7 - 4 = 3,结果是33。
- 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例如:50 - 26,个位上0 - 6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10 - 6 = 4,十位上5退1后是4,4 - 2 = 2,结果是24。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连加: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数字1. 数字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首先学习了数字的认识,包括0-100的认识,学习了0-5的阶梯式识数,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简单的数的概念。
2. 数的比较大小在数字的基础上,学习了数字的比较大小,包括大于、小于、等于等概念的认知,为后续的加减法打下了基本的数学思维。
3. 数的组成进一步学习了数字的组成,包括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任务练习,让孩子们对数字的组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简单的加减法1. 加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加法运算,培养了孩子们对于数字运算的逻辑思维,包括10以内的加法计算,并逐步扩展到20以内的加法运算。
2. 减法同样通过各种形式的减法运算,让学生们了解减法的概念,包括10以内的减法计算,并逐步扩展到20以内的减法运算。
3. 加减法的综合运用通过综合的加减法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提升了对数字运算的掌握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简单的长度和时间1. 长度的认识学习了长度的概念,包括用手指、铅笔、尺子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量规的认知,让孩子们对长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时间的认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包括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段的认知,让孩子们了解了时间的基本概念。
四、简单的图形1. 图形的认识学习了各种简单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通过形状分类和认知,培养了孩子们对图形的感知能力。
2. 图形的组合通过各种形式的图形组合,让孩子们了解了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为后续的图形变换和拼接打下了基础。
五、简单的数据统计1. 数据的收集学习了通过观察和统计,收集各种数据,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培养了对数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2. 数据的呈现通过各种形式的图表和图片,让学生们了解了如何通过图形的方式呈现数据,包括用柱形图、饼图等形式展示数据。
3. 数据的分析学习了如何分析数据,包括比较数据的大小、数量等,培养了对数据分析的基本能力。
六、综合练习与应用1. 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各种形式的综合练习,包括加减法的运算、图形的拼接、数据的统计等,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进行了综合性的运用。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米〔m〕、厘米〔cm〕;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 刻度线,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就是几厘米;4、米和厘米的关系: 1 米=100 厘米 100 厘米=1 米;5、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2〕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 刻度线,在“0” 刻度线所对应的位置上面画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刻度,在这个刻度所对应的位置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在这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直线连接两个点,在直线的上方写出线段的长度,并标明长度单位;〔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 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6、填上适宜的长度单位:一个二年级学生的身高:1〔米〕 30〔厘米〕;一本数学练习本的宽度:13〔厘米〕;一根铅笔的长度:17〔厘米〕;教室里黑板的长度:2〔米〕;一颗图钉的长度:1〔厘米〕;一张床的长度:2〔米〕;一口井的浓度:3〔米〕;学校进展 100〔米〕赛跑;教学楼的高度:25〔米〕;小宝宝的身高:80〔厘米〕;一根跳绳的长度:2〔米〕;一棵树的高度:3〔米〕;一把钥匙的长度:5〔厘米〕;一个文具盒的长度:24〔厘米〕;讲台的高度:90〔厘米〕;教室门的高度:2〔米〕;教室的长度:12〔米〕;筷子的长度:20〔厘米〕;一棵小树苗的高度: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 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米〕 20〔厘米〕或 120〔厘米〕;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那么:把一样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一样数位上的数相加;2、用竖式进展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那么:①一样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一样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那么:一样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一样数位上的数相减;2、用竖式进展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那么:①一样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加 10 再减;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一样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个位加 10 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 1再算;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边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和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②边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一样;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2、求“一个数” 比“另一个数” 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一、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点1.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为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为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
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有时还需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比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和2条直边。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
锐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否为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较。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练:1.1米21厘米=()厘米,53厘米-18厘米=()厘米;一棵大树高10()米。
2.我的身高是()米()厘米。
3.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一本书宽15()厘米。
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个直角。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docx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
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
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大。
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
四、六、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
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先算相同再加不同。
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
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五、观察物体知识点
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
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
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
6、练习
(1)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2)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3)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4)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
七、认识时间知识点
1、1时=(60)分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
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八、数学广角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
排列与顺序有关,如数字的组成,衣裤、早餐搭配,排队等;组合与顺序无关,如给数字求和,握手,调果汁等。
2、3个人中,每两个人进行一次比赛或握手、照相等,共要进行3次。
3、用3个不是0的数,能组成6个十位与个位不相同的两位数,如
4、
5、7能组成45、47、54、57、74、75;如果有一个是0,能组成4个两位数。
如:0、4、7能组成40、47、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