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兴起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关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学说体系。
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思想家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2. 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和衰落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经历了一段发展和衰落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法家思想,儒学受到了压制。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广泛传播。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是儒学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儒学家,如王充、郭象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儒学的复兴时期。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正统思想,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学成为了士人的必修科目。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欧阳修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儒学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5. 明清时期: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儒学也面临着变革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学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儒学家致力于对儒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如王夫之、顾炎武等。
6. 现代儒学:儒学的传承与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儒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儒学家们致力于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儒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儒学的兴起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 理解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儒学的起源:从孔子开始,介绍儒家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2.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3. 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从战国到汉代,儒学的地位逐渐上升。
4. 儒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儒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核心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如“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儒学的实际应用。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以“什么是儒学?”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 简要介绍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主体部分:- 讲解儒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孔子及其思想。
- 详细讲解儒学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儒学在历史中的实际应用。
- 引导学生讨论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
3. 巩固与拓展:- 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小论文、制作PPT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书籍,拓展儒学知识面。
4. 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的合理性、论据的充分性等。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并成为了统治者和社会精英们的重要学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儒家学说的兴起汉代儒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西汉朝刘邦建立汉朝后,他秉持着“才能治天下”的思想,重用儒家学者。
当时,他任用的大臣中有很多是儒学的学者,这使得儒学在政治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2. 文化的兴盛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在文化方面,儒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汉朝皇帝设立了太学,儒学成为了官学的主导学科,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儒学的教育。
3. 经典的整理和编纂在汉代,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编撰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个时期编辑了诸子百家的典籍,并且将儒家经典整理成本《五经》之一的《周礼》等经典著作,这使得儒学的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4. 董仲舒的学说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学家,他的学说对于汉代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倡导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与天地自然相协调,追求道德修养和道义之道。
5. 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是汉代最重要的历史书籍之一,也是一部兼具文学和历史学价值的巨著。
他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使得后世对于汉代儒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6. 创新思想的兴起汉代儒学不仅延续了先秦儒家学说的传统,还出现了一些创新思想。
比如王充的《论衡》中提出了“言达者无所不达”的观点,主张言辞应该准确、直接,以表达人的真诚和智慧。
7. 孔子学派的传承汉代儒学对于孔子学派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虽然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学者研究和传承孔子的学说,但是汉代儒学让孔子思想得到更加系统和广泛的传播,使得孔子成为了儒家学术的核心。
综上所述,汉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汉代儒学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以及儒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为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的兴起(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的萌芽期和初期发展阶段。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理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同时,孟子和荀子等后继者也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儒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爱、礼制、道德修养等,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繁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学。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刘向、贾谊、扬雄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儒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主要强调礼乐、忠孝、经世致用等,形成了“礼乐之邦”的思想理念。
第三阶段: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复兴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柳宗元、程颢、程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扩展。
唐宋儒学主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教化。
程朱理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的主流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阶段:明清儒学的变革(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儒学思想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
明朝初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内在道德准则。
清代,程朱理学逐渐式微,新学派兴起,如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对儒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第五阶段:现代儒学的复兴(20世纪以后)现代儒学的复兴始于20世纪,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儒学家如梁漱溟、胡适、钱穆、茅以升等,对儒学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和应用。
他们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科学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儒学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明代的王守仁提出了“理性论”,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并在不同的时代中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1. 先秦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君主的德行。
2. 汉朝:经学的兴起在汉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经学的兴起。
经学是以经典为基础的学术体系,主要研究经书中的经典文献,如《尚书》、《礼记》、《论语》等。
经学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他对经典进行了注释和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魏晋南北朝:道学与理学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浮现了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其中,道学和理学是两个重要的学派。
道学主张追求超越尘世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是王弼(公元226年-公元249年)和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
他们主张“归根于道”,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
理学则是强调理性和知识的学派,代表人物是北宋时期的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他提出“理”是宇宙的本原,通过对理的研究来实现人的修养和社会的管理。
4. 隋唐:儒学的复兴与推广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隋朝的文帝杨坚(公元569年-公元618年)重视儒学,推行科举制度,使得儒学成为官方的学术思想。
唐朝的文化繁荣也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唐代的儒学家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和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提倡经世致用,强调儒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5. 宋明清:理学的传承与变革宋明清时期,理学成为主流学派,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当时的主流学派,代表人物有程颐(公元1018年-公元1074年)和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
春秋儒学发展历程
春秋儒学发展历程春秋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以下是春秋儒学发展的历程。
1. 鲁国为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时期,鲁国成为了儒家学说的中心地。
鲁国的君主曾召集了诸子百家的学者进行讨论,这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2. 三皇五帝思想的兴起:春秋之前,儒学主要围绕着古代的三皇五帝思想进行研究。
这一思想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的尊重与和谐。
3. 孔子的儒学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儒家思想家。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伦理,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强调君子的理想境界。
4. 孟子的儒学思想:孟子是春秋时期另一位重要的儒家思想家。
他进一步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注重人性的本善与天命的观念,强调君主要以仁政来治国。
5. 墨子与道家的对立:墨子在儒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批判了儒家的礼教思想,提倡以爱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与儒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6. 学宫设立与经学的崛起:春秋末期,各国相继设立国子学和太学,培养了大量的儒学学者。
经学在儒学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了儒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7. 战国儒学的分化与发展: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多元化的学派。
如荀子注重政治理论,韩非子关注法家思想,墨子强调爱与公平。
各派对儒学的理解与发展带来了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深化。
8. 春秋儒学的传承与发展:春秋儒学的思想基础被后世所继承和发展。
尤其是汉代,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形成,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体系。
春秋儒学发展的历程复杂而丰富,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这些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儒家发展历程
儒家发展历程儒家发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以下是儒家发展的主要历程。
1.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主张“仁德”、“礼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弟子时期:孔子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思想。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包括子思、子夏、子张等。
他们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儒家的经典文化,强调家族社会道德伦理,以及政治家的职责和义务。
3.儒家经典形成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逐渐形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的核心教义;《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大学》、《中庸》则总结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4.儒家与法家的对立:战国时期,法家和儒家是两大主要思想流派。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厉的刑罚和法律规范,而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化和公共道德观念的建立。
不可避免的,两派思想产生了对立和争论。
5.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积极推动者。
他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推行儒家教育,任用儒家学者担任重要职位,以及培养和选拔儒家学者等方式来推广儒家。
6.东汉儒家的衰落: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儒家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在当时的政府中仍然存在官方的儒家学者,但他们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7.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公元960年至1644年),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和复兴。
理学家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潮,强调以心学为基础的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理论。
这一时期,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再次得到了广泛推崇。
8.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重新思考。
在现代,儒学主要聚焦于教育、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研究。
同时,一些儒学家也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提出了崭新的儒家观点和解决方案。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之一,它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概述: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和形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爱、忠恕、礼仪等,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焚书坑儒政策,烧毁了大量儒家经典,禁绝了儒家学术的发展。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武帝恢复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学术得以重新发展。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学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4.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这一时期由于政治混乱,儒学经历了衰落。
但是,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产生了一些交流和融合。
5.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儒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复兴。
隋炀帝和唐太宗都非常看重儒学,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和支持。
儒学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并被用于国家的治理和教育。
6. 宋代(960年-1279年):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儒学的兴起,如程颢、程颐的“二程”学派和朱熹的“理学”。
这些学派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儒学的经典体系。
7. 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1年):元明清三个朝代,虽然通过儒学取得了政权,但儒学逐渐僵化,形成了一种教条主义的倾向。
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对经典的解释和注释。
总的来说,儒学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它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 1.2《儒学的兴起》知识梳理 人民版必修3
儒学的兴起知识梳理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统一全国后,文化成为附庸,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批评时政。
2.经过:李斯提出之说并被秦始皇采纳,秦始皇将460名儒生坑杀于某某。
3.评价: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儒学的发展进入。
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初年起用治理国家,董仲舒主X确立的地位。
2.经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相异的学术的建议,采取了、、等措施,使儒学地位由此开始提升。
3.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但也确立了儒学的地位,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还令天下各郡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系统。
2.太学影响:使儒学教育和制度化,带动了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确立:时期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以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典。
3.影响:有益于中国的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因而显荣,成为执政者臣民的工具。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这就使整个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但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的人才相对薄弱。
疑难解析1.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X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的生命力。
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
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
儒家主X仁、仁政,反对苛政,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
儒学遭到冷落,未受到重视。
秦始皇完成统一,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为统治者所不容,遭到沉重打击。
汉武帝推行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X,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统治的正统思想。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1. 起源和初期发展(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儒家思想家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责任。
他的学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学的初步框架。
2. 兴盛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儒学受到压制。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朝的儒学家如董仲舒和贾谊等人,通过解释经典和发展儒家思想,使儒学重新成为主流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巅峰,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动荡和外族入侵,儒学逐渐衰落。
3. 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
唐代儒学家韩愈和柳宗元等人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儒学的实践价值。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主流,程颢、程颐、朱熹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宋代的儒学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个体内心的反思和自我修养。
清代的程朱理学逐渐僵化,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
一些儒学家开始反思传统儒学,并试图与西方思想进行对话和融合。
5. 现代儒学的发展(1912年至今)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儒学经历了新的发展和变革。
20世纪初,新儒家学派兴起,如胡适、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同时,一些学者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儒学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社会和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和初期发展、兴盛与衰落、唐宋儒学的复兴、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以及现代儒学的发展等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复兴和当代影响等五个部分来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创立儒学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在春秋时期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德,奠定了儒学的基本理念。
1.2 孟子的发展孟子是儒学的重要传承者,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1.3 荀子的影响荀子是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利论”,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儒学的发展2.1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兴盛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主流思想,儒家经典被列为国家经典,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儒学与道家、墨家、法家的争鸣在战国时期,儒学与其他诸子百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2.3 儒学在汉唐时期的繁荣汉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儒学的衰落3.1 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危机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式微,受到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挑战,儒学陷入了危机。
3.2 儒学在清代的挫折清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使得儒学受到了冲击,传统的儒学教育体系逐渐瓦解。
3.3 儒学在近现代的沉寂近现代,儒学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逐渐式微,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儒学陷入了沉寂。
四、儒学的复兴4.1 新儒家的兴起近现代,新儒家兴起,他们试图重新解读传统儒学,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4.2 儒学在当代的影响当代,儒学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儒家思想被重新关注,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4.3 儒学的国际传播儒学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关注,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传播。
五、儒学的当代影响5.1 儒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儒学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5.2 儒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儒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倡仁爱、礼仪、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政治文化。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秦汉时代的国家学说,再到隋唐以后的儒学复兴,儒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 起源与初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核心思想主要由孔子及其弟子所提出。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倡“仁”的概念,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学说逐渐形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秦汉时期的国家学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但后来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儒家思想,将其作为国家的根本学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培养儒学士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儒家经典《尚书》、《礼记》等经典著作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整理和编纂。
3. 隋唐以后的儒学复兴隋唐时期,儒学经历了佛教的兴起和道教的影响,但在唐太宗时期,儒学重新得到重视。
唐太宗设立了国子监,培养儒学人才,重建了儒学的地位。
宋代,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新的学派和思想。
朱熹的理学成为主流,强调理的研究和推究,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近代以来的儒学变革近代以来,儒学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社会的变革。
在清末民初,儒学受到了新思潮的挑战,出现了新儒学的思潮,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新学”。
在20世纪,儒学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儒学的思潮。
同时,儒学也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初期发展、秦汉时期的国家学说、隋唐以后的儒学复兴以及近代以来的儒学变革。
儒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教的形成发展历程
儒教的形成发展历程儒教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起源于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并延续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儒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的思想碰撞:春秋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伦理学家孔子被视为儒教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强调修养和礼仪,强调君臣、父子、夫妇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与其他学派如道家、墨家、法家等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论。
2.儒家经典的形成与发展:儒家经典的形成是儒教发展的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被编纂和传世,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这些经典强调了人伦秩序、君臣礼仪、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对后世的儒教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秦汉儒学的兴起与变革: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为国家思想,对儒家进行了打压。
然而,汉高祖刘邦上台后,重创法家思想,推崇儒家思想,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儒家学者被提拔为官员,儒家的经典成为国家的标准教材和考试内容,儒家学说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4.唐宋儒学的繁荣:唐宋时期,儒家成为了国家官方的教育体系和统治思想,尤其是宋代。
儒家学者在文化、教育和政治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家学派。
新儒家强调理性和道德的培养,提出君臣、父子、夫妇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符合天理,并强调儒家思想和实践在社会和政治稳定中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儒教形成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思想争论、经典形成与编纂、政治影响力的变化和学派的兴起。
儒教的核心思想包括人伦秩序、修养、道德和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儒学的兴起与演变
汉代儒学的兴起与演变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因其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成就而得到广泛的赞誉。
在汉代,儒学经过了一个深刻的变革和发展,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文化和思想。
汉代儒学的兴起汉初,随着汉高祖的崛起,他采取了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开始逐渐倡导儒家思想。
虽然当时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可程度还比较低,但随着儒家学派的重视和推崇,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代主流思想。
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儒学教育体系,设立了官方儒学,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汉代儒学的演变汉代儒学的演变主要分成两个阶段:前汉时期和西汉时期。
在前汉时期,主要是以经学为主,知识分子以阅读经典为主要学业,经学重视继承和研究先秦典籍,强调对先圣经典的遵守和解释。
尤其强调的是周礼和春秋等各类礼制。
而在西汉时期,则主要以经学和学问学为主。
经学逐渐走向僵化,学派纷争激烈,不仅难以统一学术界,也使得学派之间的口水战愈演愈烈。
而学问学则注重实际,运用儒家思想去规范社会生活,为治理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汉代儒学的影响汉代儒学的兴起和演变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提倡“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主张的是平等、公正、宽容、互惠等),为中国社会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儒学倡导的“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仪规范。
最后,儒学把孔子经典的思想成分深入解读,推陈出新,为后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及其他许多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结综上所述,汉代儒学的兴起和演变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经世济民、传承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
原因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 固政治统一
相 同 点
目的
实质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作用
三、科举制度
1、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有何特点和影响? 隋朝时确立,唐朝完善,北宋发展,
问题探究: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 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秦始皇 汉武帝 尊崇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 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 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政策
不 同 点
排斥、打击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 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 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 上很有影响。
2、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 压制,走向低潮。
秦朝为何要 “焚书坑儒”?你如何看待此事?
原因
①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 力的附庸 ②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具体内容:焚书(类型)、坑儒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加强君权的需要,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 从 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汉武帝的尊儒、倡儒措施
儒学的兴起
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
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 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 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
秦始皇 政策 不 同 点 原因 打击 秦刚刚统一,需要 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 击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汉武帝
尊崇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 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影响
相 同 点
目的
实质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作用
•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 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 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 •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 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 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 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 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 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舒就是通过 “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 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 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 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 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节儒学的兴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
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教学难点】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及汉代儒学兴起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北京奥运会孔子弟子齐诵《论语》和“和”文化图片,你能从图中感悟到什么?
A:孔子是个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看到“和”就想到了和睦,和谐,和文化。
C: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
D: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师:很好,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讲授新课
一、“焚书坑儒”批判
我们知道秦二世而亡,导致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暴政。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秦朝“焚书坑儒”。
师:秦朝运用法家思想治国,用残酷的法律来管理国家;“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政权覆灭。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建议,焚毁除《秦记》及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其他书籍,并逮捕、坑杀了460余人。
问:秦朝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秦代“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时代背景
①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②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沉。
③一些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
(2)主要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问:如何评价“焚书坑儒”?
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二、罢黜百家
教师:汉代儒学兴起的标志?
1、汉武帝能否像秦朝那样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为什么?
学生: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虽然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但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赋税沉重导致暴政。
我知道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大兴土木修阿房宫,郦山陵,长城等。
教师总结:不能,过度推行法家思想容易导致暴政,激化矛盾不利于统治。
2、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由此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统治思想?结果如何?
A: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B:给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C:寇婷婷:道家思想。
D: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师:西汉初年,汉高祖以道家无为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经济恢复发展国力逐渐强盛,终于形成了“文景之治”。
3、汉武帝能否沿用汉初以来的道家思想来治国?为什么?
教师总结:不能,道家无为而治不能解决王国和匈奴问题,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选什么思想治理国家?
提问: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
)
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他改造了儒家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相同,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这是他们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性。
4、对独尊儒术的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过渡:教师提问:儒学兴起的基地是什么?学生回答:太学
三、太学的出现
1. 活动——汉代太学招生简章的设计
根据书本知识设计一个汉代太学招生简章,要求招生简章中必须包括(太学
的地位,招生目的,教学内容等)
教师设计,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各组选代表总结回
2. 太学兴起的意义和作用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①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②郡国学校的建立,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③太学的参政意识较强,敢于批评时政,对黑暗的政治势力有一定的限制。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隋唐科举制的开始实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引导学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从世官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对文化影响
①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②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③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本课小结
两千年前的西汉儒学兴起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你凝聚力的核心思想。
21世纪儒学已经发展为中国的的思想国粹,在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寻找精神的力量,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板书设计】
一、“焚书坑儒”批判
二、罢黜百家 三、太学的出现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时代背景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