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ac675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6.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行道树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般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
忽然间,我又看到它们,忽然发现它们长得竟是如此繁盛,如此葱茏。
它们不再孤单了。
沿着人行道的黄砖一路延伸,间隔着挺立着的这许多高一脚的矮一脚的树,它们不仅为着我们所吸进的空气而忙碌着,同时也在为离它们很近的我们——我们的生命——增添着很需要的绿色。
在它们的生命里,也许早就知悉了未来的路,不然,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它们的叶子怎么会绿得这样鲜活和明亮呢?我走近一棵行道树,仰望它们的时候,我看见了它们的眼神。
几百年的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里,是沧桑的痕迹。
可是,它们没有因此变得衰老和疲惫。
相反,它们因此而更加骄傲和自豪。
它们骄傲地生长着,面对着我们人类的世界,用自己挺拔的身躯来守护着这片土地。
第一次真好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在枝头。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
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忽然听到鸟笼里传出“啾啾”的叫声,十姊妹居然破壳而出了!我们欣喜万分,一会儿打开鸟笼喂它们吃奶,一会儿又用树枝逗它们玩。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初一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初一语文下册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59058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3.png)
文章内容解析
文章背景
本文是作者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 之词,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 了自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向往。
莲花形象
文章中详细描绘了莲花的形象, 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展 现了莲花的高洁、正直、清雅的
品质。
对比手法
文章通过将莲花与其他花卉进行 对比,突显了莲花的独特品质和
作者对它的喜爱。
主题思想分析
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 了作者对美好品德的向往 和追求,倡导人们应具备 莲花的品质。
道德情操的强调
文章强调了道德情操的重 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品格 和修养对于其人格魅力至 关重要。
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赞美莲花的美丽和品 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理念,体现了天人合 一的思想。
写作技巧探讨
01
02
03
对比手法
文章通过对比“陋室”与 “豪室”,突出了作者不 追求物质享受、注重精神 生活的品质。
象征手法
通过“陋室”这一象征体 ,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 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句式运用
文章运用对偶、排比等修 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 感强,增强了文章的艺术 表现力。
03
短文二:《爱莲说》
初一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contents
目录
• 短文两篇简介 • 短文一:《陋室铭》 • 短文二:《爱莲说》 • 两篇短文的对比与联系 • 短文两篇对初一学生的启示
01
短文两篇简介
文章背景
01
《短文两篇》选自《寓林折枝》 ,是明朝末年著名学者、文学家 刘基所作,文章旨在通过两个小 故事来阐述深刻的道理。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总结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短文两篇》(共56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短文两篇》(共5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df81a6be009581b6ad9eb44.png)
预习检测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预习检测
一词多义
鲜: ①陶后鲜有闻
(少,读xīǎn)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艳丽,读xīān)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
(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外:①中通外直
(外面,外表)
②遂与外人间隔
( 以外)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则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 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一心破记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 有交流之文明;东土雄狮吼,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北京!”
公仆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 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查真情。无谎报之乱耳, 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
解读课文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 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探究写法
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 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读课文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合作探究】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解读课文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合作探究】颜色:绿色,青色。特点:别致幽雅(幽)。
解读课文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合作探究】有鸿儒,无白丁(雅)。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7feb587cd184254b3535bb.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仅仅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仅仅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3c6b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7.png)
文学流派与特点分析
鲁迅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流派,注重揭示社会现实和人 性弱点。
其作品语言犀利、讽刺辛辣, 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 力。
鲁迅的作品还体现了强烈的民 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对后世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风筝》一文中,风筝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不仅代表了童年的
欢乐和纯真,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追求。这种象征手法的
运用,使文章更具含蓄美和意蕴。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秋夜》中“我”的形象塑造
孤独而坚韧的斗士
通过描述“我”在寒冷秋夜中的孤独和坚韧,展现 了一个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士形象。
写作手法与技巧探讨
01
细腻入微的描写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读者
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02
情景交融
两篇文章都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
03
象征手法的运用
80%
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枣树”、“小粉红花”等 象征性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孤独 感和抗争精神的表达。
《风筝》中的童年回忆和亲情观念
童年回忆的呈现
通过描述“我”和小兄弟在春 天放风筝的情景,展现了作者 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
亲情观念的体现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和 小兄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 解,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
极践行。
THANK YOU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ppt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ppt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94b223c281e53a5902ff01.png)
•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
了。
——[英]莎士比亚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
阅读理解 《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秋风 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 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 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 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 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简而 丰。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 也不马虎。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十分恐惧不安。(
心)惊肉跳
②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③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丧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
(
)
灰心丧气
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训诫( ji)è屡次( )迂lǚ回( ) yū
啜泣( chu)ò耸立( )s纳ŏ罕ng( )
颤抖( cha)`n瘦骨嶙峋(
)línxún
头晕目眩( x)ua落n`下( )着眼là( )
蝉
小思,原名卢玮銮(wěiluán)。原籍广东番禺, 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 毕业,后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 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 《不迁》、《彤tóng云笺jiān》、《香港文学散文 等。
贝壳
席慕蓉,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 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 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 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 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主要作品有诗集《七 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拓展阅读
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0312c4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1.png)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
一、《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望;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秘。
苔藓覆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青葱的翠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短小的窗户、木制的门扉紧闭着,虽然简朴却别有一番风雅。
闲时弹奏一曲《素琴》,不需要畅快的音乐,清泉在石头上起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拥有着奇异的山水,实在是世间最好的隐居之处。
它使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外界也没有尘俗之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称道的呢?”
二、《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久越芬芳幽洁,花朵在太阳下愈发艳丽。
啊!我感叹于莲的洁身自好,喜爱它远远超过喜爱世人所深爱的牡丹。
牡丹是富贵者所喜爱,而莲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喜爱。
唉!我只恨自己没有美好的品质去衬托莲的完美啊!。
七下短文两篇原文
![七下短文两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fe324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00.png)
七下短文两篇
噫,今个儿咱来摆两篇短文章,都是七下(七年级下册)勒书里头嘞,用咱四川话来说哈,逗个乐子。
头一篇,说的是个娃儿,学习硬是巴适得板,每天清早八晨就起来读书,晚上也是挑灯夜战,那股子劲儿,简直比吃火锅还热乎。
老师都说他,将来必定是个人才,要得!但这娃儿也不骄傲,还是谦虚得很,跟同学们处得跟亲兄弟姊妹一样,有啥子难题,大家伙儿都愿意帮他一把。
这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用功,做人还要厚道,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第二篇,讲的是个趣事。
说是班上有个调皮蛋,上课爱捣蛋,下课更是跑得比兔子还快。
有一天,老师出了个难题,全班都懵了,结果这调皮蛋,嘿,他居然答上来了,还答得头头是道。
老师都惊呆了,问他咋个晓得嘞,他笑眯眯地说:“我昨晚上做梦,神仙告诉我的。
”全班一听,都笑翻了天。
这事儿告诉我们,有时候,灵感这东西,说来就来,不分时候,关键是要平时积累,关键时刻才能派上用场。
你看,这两篇文章,虽然短,但道理长。
学习嘛,要用心,也要快乐,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活得自在。
咱们四川人,讲究的就是个实在,学习也好,生活也罢,都要实实在在嘞,这才安逸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2dda5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0.png)
欢迎来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的课件。本课我们将学 习两篇优美的短文,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技巧。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 两篇短文吧!
短文一:选择
主题和内容
这篇短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引发人们 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
重点词汇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将学习到一些与身体部位有 关的词汇,如鼻子、眼睛和嘴巴。
短文二:问候
情境和人物关系
这篇短文描述了一场友好的问候场景,让我们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技巧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将学习到正确运用问候语的技巧,如早上好、晚上好和再见。
短文一学习目标
1 了解主题和内容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将了解它所讲述的主题和内容。
2 掌握生词和词组
我们将学习到一些新的词汇和词组,如选择、鼻子、眼睛和嘴巴。
短文二学习目标
1 理解情境和人物关系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将理解其中的情境和人物关系。
2 学习问候语技巧
我们将学习到正确运用问候语的技巧,如早上好、晚上好和再见。源自重点词汇和短语短文一
这篇短文中重点词汇包括选择、鼻子、眼睛 和嘴巴。
短文二
这篇短文中重点词汇包括问候、早上好、晚 上好和再见。
课堂活动
听读短文一并回答问题
我们将听读短文一,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回答,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观看短文二的视频
通过观看短文二的视频,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景和人物关系。
七年级语文篇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篇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5fe88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e.png)
民间传说
短文中可能融入民间传说 或故事,丰富了地域文化 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人文精神的传承
民族精神
短文中可能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如爱国主义、团结协作等, 体现了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历史人物
短文中可能介绍或评价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和事迹来传承人 文精神。
05
短文中的情感表达
对自然的热爱
总结词
赞美自然、热爱自然
详细描述
短文中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动物和植物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例如,描绘清澈的溪流、美丽的花朵、鸟儿悦耳的歌声等,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
喜爱。
对人生的思考
总结词
人生感悟、思考人生
详细描述
短文中通过对人生经历的描述和反思,表达 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例如,通过对童 年时光的回忆、对成长过程的感悟以及对未 来的展望等,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和思考。
02
短文二《夏天》
夏天的景色描绘
01
02
03
夏日炎炎
作者用“烈日当空,热气 逼人”等词语,生动地描 绘了夏天阳光强烈、气温 高企的特点。
蝉鸣蛙叫
通过“蝉声响亮,蛙声一 片”等描写,展现了夏天 动物活跃、生机勃勃的景 象。
绿树成荫
作者用“绿树成荫,花草 茂盛”等词语,描绘了夏 天植物生长旺盛、自然环 境优美的特点。
夏天的生活体验
消暑方式
作者提到了夏天人们常用的消暑 方式,如吃西瓜、游泳、吹空调 等,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炎炎夏
日中的生活状态。
夏令营活动
通过描写夏令营活动,展现了孩子 们在夏天充满乐趣和活力的生活体 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f9dffc3a1a37f111f0855b32.png)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短文两篇》翻译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短文两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296e13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8.png)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短文两篇》翻译14、《短文两篇》之《黄鹤楼》1、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解词:译文: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2、《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解词:译文:《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3、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解词:译文: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4、观其耸构巍峨..,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高标嶐嵸解词:译文: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5、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解词:译文: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14、《短文两篇》之《于园》(张岱)1、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解词:译文:于园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子。
2、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解词:译文: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
3、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解词:译文: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4、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解词:译文: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
5、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解词:译文: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6、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278b55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8.png)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篇一:回忆初中的快乐时光初中生活,是人生中一段重要而美好的时光。
那个阶段,我们在学习、生活、友情中不断成长,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初中的课堂,是我们知识的摇篮。
老师们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语文老师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引发了我们对文学的热爱;数学老师耐心讲解了问题的解题方法,让我们逐渐掌握了数学的奥妙;英语老师开展了各种游戏和活动,让我们在娱乐中提高了英语水平。
每个学科的课程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园里,在友谊的温床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每天上学放学,同学们一起欢笑、玩耍,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我们组织了各种社团活动,比如篮球赛、舞蹈比赛、手工制作等,展现了大家的才艺和激发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这些美好的时光让我们明白了友情的珍贵,也培养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除了学习和友情,初中还有许多激动人心的瞬间。
毕业晚会、班级聚会、运动会等活动,都是我们和同学之间的美好回忆。
毕业晚会上,我们穿上漂亮的礼服,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共同度过了一个温馨而难忘的夜晚。
班级聚会上,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留下了不少感动的瞬间。
运动会上,同学们与老师们一起奋力拼搏,彼此鼓励,这样的时刻让我们懂得了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初中生活中不仅有欢声笑语,也会遭遇挫折和压力。
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学业竞争的焦虑,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让我们时常感到困惑和疲累。
但是,正是这些挑战和压力,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我们通过互相鼓励、相互帮助,走出了烦恼和困难,与自己和解,与同学和解。
初中生活是一个飞跃成长的过程,是我们人生中珍贵的一页。
回首初中时光,我们将会想起那些亲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深情的友谊。
这段时光,终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篇二: 探索自然,体验乐趣在学校的自然科学课上,我们常常会进行探索性实验,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揭示自然科学的奥秘,享受到探索自然的乐趣。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8e284aa8956bec0975e385.png)
2、“雏形”与“具体而微” 有什么区别?
“雏形”是指未定型前的形式, “具体而微”是指具备了整个 形体,两者形容的外形很有差 别。
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 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 多,经历也愈多,感受 也愈多,生命也就愈 益多姿多彩.
九、板书设计:
奇妙——低回品味——喜悦、新奇 珍 重 第
神圣的事业
面对行道树,我们惟
有牢牢记住他带给我们的人 生启示:在追求中完成自己 的生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 的价值。愿我们像行道树一 样,拥有高贵的心灵,美丽 的人生。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Ⅰ:
• 1、作者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怎样?(试用 文中的句子回答) • 2、作者认为“第一次的感觉真好,真奇 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 (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 3、作者在文中一共写了几个“第一次”? 详写了几个?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散文代表作:《步下红毯之后》《我知道你是谁》
阅读文章,完成要求:
1、把不能理解的语句勾画 出来。 2、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找中
心句的方法:认为关键的句子画 出来,对比各句,看看那个更能 概括文中的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 的人)。
本文最富哲理的句子: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 把深沉给予我们。
美丽的公园
川流不息的车流
你注意过行道树吗?
作者简介:
张晓风,台湾著名女作 家,江苏铜山人。著有散文、 小说、戏剧多种。被推为 “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 一,其作品“柔婉中带刚劲” (余光中语)。“笔如太阳 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 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评论界赞)
听读课文
1、把不能理解的语句勾画出来。 2、你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9d3185376eeaeaad1f330aa.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2c0b4d65acfa1c7ab00cc3d.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ebfd3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e.png)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一、《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
德馨(xīn新):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
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
[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6]金经:即经书。
[7]丝竹:弦乐、管乐。
此处泛指乐器。
乱耳:使听力紊乱。
[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老师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0]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
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
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
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
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
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二、《爱莲说》朝代:宋代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a255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a.png)
主题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收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拓展作业
阅读刘禹锡和周敦颐的其他作 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 涵。
对比阅读《陋室铭》和《爱莲 说》,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 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创新作业
创作一篇以“生活态度”为主题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CHAPTER
写作手法分析
01
02
03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事 物的特点,使表达更加鲜 明。
细节描写
通过细节描写,使文章更 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有 身临其境的感觉。
借景抒情
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作者 的情感,使文章更加富有 感染力。
修辞手法解析
比喻
通过比喻手法,使抽象的 事物变得形象化,易于理 解。
02 课文内容解析
CHAPTER
文章结构
结构一
总分总结构。文章开头总述,中 间分述,结尾总结。
结构二
并列结构。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 角度阐述同一主题,相互补充。
重点词语解释
词语一
解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含 义。
词语二
解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的意思。
句子解析
句子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淡泊名利、追求 内心平静的价值观的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