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断与案例
语文片段教学范例
语文片段教学范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片段教学则是这门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片段教学,即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展现教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与实施能力。
以下将为您呈现几个不同类型的语文片段教学范例,希望能给您带来启发。
范例一:古诗词教学教学内容:《静夜思》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叫《静夜思》。
大家先跟老师读一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完这首诗,大家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呀?生:在晚上。
师:对,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
那“床前明月光”这句诗,大家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月光照在床前。
师:很好,那“疑是地上霜”呢?生:以为地上有霜。
师:为什么诗人会以为是霜呢?生:因为月光很白,像霜一样。
师:真棒!那“举头望明月”,诗人又在做什么?生:抬头看月亮。
师:那他看月亮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生:想家乡。
师:没错,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低下头,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那大家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生:能,诗人很想家。
师:那我们再一起带着这种思乡的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范例二:记叙文教学教学内容:《一件难忘的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会有条理地叙述事情。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写记叙文。
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记叙文呀?生:就是写事情的文章。
师:对,那写记叙文的时候,要把哪些要素写清楚呢?生: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师:非常好!那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件难忘的事》。
比如,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玩耍,不小心摔倒了,一位陌生的叔叔把我扶了起来,还关心地问我有没有受伤。
这就是一件事。
那大家能找出这里面的六要素吗?生:时间是有一次,地点是公园,人物是我和叔叔,起因是我在公园玩耍摔倒了,经过是叔叔把我扶起来并关心我,结果是我很感动。
师:大家真聪明!那现在大家也来说一说自己难忘的事,先想好六要素。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片断与分析》专集
案例一、“观察物体”的案例片断——观察长方体(二年级上册)【课堂写真】最多看到三个面这节课的观察对象——一个长方体的大纸箱醒目地摆在教室中央, 学生们分组坐在教室的四周。
“同学们,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大大的长方体。
待会儿你们可以上来观察,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 看看每个位置能看到几个面?”老师的话音刚落, 二十几个学生都纷纷离座, 围着长方体。
前面的学生靠长方体太近又挤, 挡住了后面学生的视线。
有些学生可能什么也没有观察到, 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一会儿, 老师请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第一个学生走到长方体旁边, 指着长方体的一个顶点说:“我看到这个尖尖的地方。
”“你看到了几个面?”老师问道。
“看到三个面。
”学生应答。
“很好。
谁和他看到不一样的?”“我看到两个面。
”一个学生上来指了指他看到的两个面。
“和他一样看到长方体两个面的同学, 请举起手。
”有几个学生举了手。
“还有和他们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的吗?”一个男生上来, 演示了他所站的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
这时, 老师又请“只看到一个面”的学生举手。
这一次, 只有两个学生举手。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观察结果?”一个女生又上来, 她站到不同于刚才三个同学所站的位置, 说:“从这里只能看到三个面。
”“你也是看到了三个面。
”老师说。
女生又重复一句: “只能看到三个面。
”可是老师对她的“只能”没有回应。
老师转向全班, 问道:“有没有看到的不是一个面、两个面或三个面的?”这个问题, 没有一个学生应答, 于是老师接着总结道:“今天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知识, 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正面、上面和侧面老师打开电子屏幕, 边演示“课件”边解说: “我们看到了长方体正对着我们的一个面;伸伸脖子, 又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再歪一歪头, 还能看到长方体的另一个面。
”接着, 她依次向学生介绍看到的三个面的名称, 特别说明长方体正对着我们的面是正面。
知道了长方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后, 让每个学生在教室里找一个物体, 来辨认它的正面、上面和侧面, 并分别贴上相应的卡片。
两个教学案例的比较
两个教学案例的比较近日,有幸听了两位教师在两种不同环境下上的同课题的语文课――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对联》,现分别撷取这两节课的部分教学片断,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作简单的描述,以期引发人们对“网络走进课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的思考。
教学案例1:传统课堂教学教学片断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让同学们回去了解了对联的有关由来、发展历史、对联的种类等知识,谁来讲一讲。
观察记录:有五个学生举手,三个学生被老师点名后,拿着事先准备的文字稿宣读,没有说明材料的来源及获取的方式。
其余学生的桌上有的摆放着发言稿,有的没有。
教学片断之二:课文分析教师:①请同学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课文中对联的大意,并选择你喜欢的对联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的方式推荐给大家。
⑦对对联是有决窍的,好的对联需要有哪些条件,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分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观察记录:学生有的看书,有的小声朗读课文,有的伏案写作。
教师点名7个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对联,学生评价并纠正朗读中的错误,然后全班集体朗读。
接着学生分组讨论,参与小组讨论的只有少数学生,或同桌或前后桌进行讨论,时间也较短。
学生汇报都是个人的学习体会,没有以小组集体讨论的名义发言。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不断引导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四条对对联的条件(字数、内容、词性、半仄)。
教学片断之三:课堂练习教师:拿出老师发下来的练习题,这三道题目根据难度分成三个星级,请同学们完成,做好的同学可以到前面来,把你对出的下联写在黑板上。
观察记录:学生埋头认真作业,约5分钟左右,有学生走近黑板开始板书自己的下联。
前后有13位学生分别上台,一时黑板前显得特别拥挤,三个星级的题目都有学生板书,题目分布均匀。
教学片断之四:评价反馈教师:我们看一看黑板上的题目,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
观察记录: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对照对联的四个条件进行逐条分析,其中有三名学生被指定讲解自己所对下联的理由。
云 电 风 雨》识字教学片断案例分析
云、电、风、雨》识字教学片断案例分析《云、电、风、雨》识字教学片断片段一: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夏天下雷暴雨的情景吗?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看图拼音识字”(揭示课题)师:我这儿还有一段下雷暴雨的录像,你们喜欢看吗?生:喜欢。
(生看录像,只见烈日当空,乌云翻滚,渐渐地遮住了太阳。
天气闷热,人们起劲地摇着蒲扇,还是汗流浃背。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起风了,而且渐渐地大起来。
大树被狂风吹得东摇西晃,豆大的雨点落下来,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
哗——大雨倾盆,雨脚如麻。
)师:你们在录像上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乌云遮住太阳。
生:我看到了电闪雷鸣。
生:我看到大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
生:我看到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下得很大。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
老师根据录像编了一首儿歌,并在汉字上加了拼音,看哪个小朋友能够借助拼音,把这首儿歌读出来。
(投影拼音儿歌:乌云遮太阳,电光闪闪亮,狂风呼呼吹,大雨哗哗响)师:请小朋友先练习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生自由读儿歌)师:请哪个小朋友读一读?(指名两个学生读儿歌)师:要注意“闪”是翘舌音,咱们一起读。
(生跟着齐读)师:在这首儿歌里边有我们今天要学的四个生字。
请小朋友按照我们平常五步自学的方法来学。
看哪个小朋友最先学会。
片段二:师:请小朋友看看,还有哪个字比较难写?生:“风”字比较难写。
师:“风”怎么写?(教师领写)先写一撇,再写横折弯钩。
师:这个笔画在哪里学过?生:“九”字带横折弯钩。
师:(出示“九”)“风”的横折弯钩和“九”的横折弯钩有什么不同?生:“九”的横折弯钩弯得很,“风”的横折弯钩是斜下来的。
师:“云”字怎么写?哪个小朋友能用简便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生:我用减法记住:“去”字去掉一竖就是“云”。
(教师板演“去”字,然后再去掉一竖变成“云”)师:谁能想个办法记住“电”字的写法?生:我用加法记住这个字,“日”字加上竖弯钩就是“电”。
案例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分析学校语文教育案例分析(精选5篇)学校语文教育案例分析篇1问题:以下的教学片断,说明白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运用哪些教学方法?并作简要分析。
案例一:语文老师在讲完"窃窃私语'这个词的时候,发觉许多同学把"窃窃'错写成了"切切'。
于是老师准备在这节语文课上帮大家订正这个词的写法。
正值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教室里突然传来几声窃笑,老师顺着声音望去,原来是小张和同桌的小李正在小声说话,一边说着一边笑,明显不是在谈论跟上课有关的内容。
老师停下来望着他们,这时,班里大多数同学都已经留意到了,小张却还是旁若无人的讲着。
于是,老师把小张叫起来提问:"你能不能解释一下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吗?'小张明显不知所措了,紧急得一句话也说不出。
于是老师又把小李叫起来了,小李好像有所预备,"就是小声说话的意思。
'"那你知道窃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接着提问。
小李这下无言以对了。
老师示意让他们坐下。
老师开头解释:"窃窃私语,就是背地里小声说话的意思,也就是偷偷小声说话,窃就是偷,私底下的意思,它一般和财物利益有关,所以要写加宝盖头的窃而不是没有宝盖头的切,比如,同学在课堂上背着老师偷偷说话,这就叫窃窃私语,假如在偷偷地笑,就叫窃笑,同学们认为这种行为好不好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好!'小李和小张立刻红了脸,低下头,仔细听课了。
分析:在案例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了科学性与思想统一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这三个原则。
首先,老师在向同学正确讲解"窃窃私语'这个词语的写法的时候,依据词义的分析,还进一步向同学传达了"在课堂上讲话这种行为是不好的'这种观念。
这样,老师既让同学把握了学问,又对同学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遵循了科学性与思想统一原则。
小学四年级语文:『案例』张康桥老师《九色鹿》教学片断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案例』张康桥老师《九色鹿》教学片断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Case" Zhang Kangqiao's "Nine-color Deer" Teaching Fragment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案例』张康桥老师《九色鹿》教学片断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整理一下,用两三句话总结一下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国王的英明,九色鹿的善良、勇敢和机智,调达见利忘义。
生:我补充两点,乌鸦很仗义,王妃很任性。
生:做人要善良、讲信义,做国王不仅要善良处理事情更要公正。
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问出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你善良吗?你英明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学生们被步步紧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由此,你还读出什么呢?”教师展现展示这样一段话: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西方哲学谚语人的身上往往有两种天性,一种是鼓励我们行善,而另一种则鼓励我们去作恶。
——[法国]蒙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国]孔子学生读完后,小声讨论了一会儿。
生:人是复杂的,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
生:如果说九色鹿是人的天使一面,而调达则更像是人的魔鬼的一面。
生:我觉得,我们要不断斥责、改正坏的一面,赞扬好的一面并且要做的更好。
生:尤其是国王更要惩恶扬善,要公正。
师:对,这就是走向高尚的过程,人要不断地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分析』:在案例中有关于道德伦理的“冲突”中,不断扣问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在道德问题前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心灵,在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审视文中人物,其实就是审视自我。
如问学生救不救的问题,就是在帮助学生扣问自己的心灵,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为善,我们怎么为善等道德问题。
我们通过补充资料、引进明言等冲突设置方法,让学生思考,这里的“材料”,其实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不断与学生已有的道德观念形成冲突,此时的教师就是一个“真理的接生婆。
教学案例 作文片断教学:抓细节写人物
教学案例作文片断教学:抓细节写人物一.教学目标2 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及它在作文中的作用2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觉生活中的细节之美。
二教学重点1 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的作用2 感想细节,鼓舞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教学难点: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三教学过程〔一〕请发挥你的想象,合理扩展一句话,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言语、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她骂他懦夫〔结合热播催人泪下苦情大戏(樱桃)山菊骂红红野孩子〕例如:1.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言语〕2.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动作〕3.她早已被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神态〕4.其实他早已被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的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心理〕〔二〕什么是细节描写?学生思考自由商量、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明确: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言语、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三〕比拟阅读:1、父亲弯着身子,走到一个小店。
进了店门,父亲说:“老板,换两张大钞票。
〞接着,把手伸进口袋,拿出一大把钱,放到柜台上,当着老板的面,几分的,几角的,半天才凑足了20块钱。
2、父亲佝偻着身子,渐渐地朝前面一个小店走去。
进了店门,父亲堆着满脸的笑:“老板,生意好!请帮帮助,换两张大钞票。
〞笑着说着,贴满膏药的手伸进夹衣口袋,抖抖索索地摸出一大把钱,摊到柜台上,当着老板的面,几分的,几角的,半天才凑足了20块钱。
——摘自(山路弯弯)同样的场景,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这是(山路弯弯)中最精彩的细节,是全文中的亮点,作者屏弃了程式化的生活琐事,选择了父亲到小店里为我换大钞票的细节,用细腻的笔墨具体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神态、言语、动作,至此,一个淳朴厚道、充满爱心的父亲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的。
“容斥问题”教学片断与反思
“容斥问题”教学片断与反思[“容斥问题”课堂教学实录]:一、新课导入:师生以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内容组织谈话,媒体出示:喜报201班在第九届文化艺术节中,有4人进入了“羽毛球之星”决赛;有5人进入了“达人秀”决赛,一共有多少人进入了决赛呢?师:你认为有多少人呢?学生一开始认为9人。
师:你还有不同的猜测吗?有学生认为5人,还有学生认为6、7、8人都有可能。
师:什么时候9人?生:4+5=9(人)师:那8人是什么情况?生:“羽毛球之星”有1人进入了“达人秀”。
师: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你能不能在纸上表示出来,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纸上表示出来。
反馈:师:谁能看懂?生1:“羽毛球之星”△△△△“达人秀”△○○○○生2:“羽毛球之星”●○○○“达人秀”●○○○○生3:5+4-1=8(人)生4:羽毛球之星达人秀二、展开新授:师根据生4的反馈介绍韦恩图。
师:这里分成了三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的名字,谁能给中间这块取个名字?生:既参加羽毛球之星又参加达人秀。
师:那其他两部分呢?生:左边表示只参加羽毛球之星;右边表示只参加达人秀。
师:羽毛球之星那4人在什么地方?谁能用手指画一画。
生上来指。
师:达人秀那5人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由只参加达人秀和既参加羽毛球之星又参加达人秀两部分组成。
师:一开始老师提供的信息不完整,出现了许多猜测:9人、8人,那7人又是怎么回事?生:既参加羽毛球之星又参加达人秀的有2人。
师:那6人呢?生:既参加羽毛球之星又参加达人秀的有3人。
师:那5人的时候呢?请你来画一画。
反馈:学生作品: 4人 5人师演示:展示表示9人、8人、7人、6人、5人的5张韦恩图。
师:这么多图,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什么在变化?生:都表示参加羽毛球之星的有4人,达人秀的有5人。
既参加羽毛球之星又参加达人秀的人数在变化。
师:画都会画了,那你会不会用算式来算?选一幅自己算一算。
学生选择一幅图独立进行计算。
反馈:4人 5人生1:4+3=7人生2:4+5-2=7人生3:2+2+3=7人分别请学生对各个算式进行理解。
教学设计、片断、说课、案例、教案的区别与联系讲解
教学设计、片断、说课、案例、教案的区别与联系讲解一、片段教学:(一)、什么是片段教学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真实教学场景的一个片断,即一节课的教学片断的展示。
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
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传道受业解惑”,听课者是学生。
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
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实施(或模拟)课堂教学,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
片段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与说课联系比较密切,不少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水平的考核,往往先让教师进行说课,然后再要求在说课基础上进行片段教学,把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跟教学实施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克服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从教学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
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
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
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者提供真正的课堂,教者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
虚境型则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进行模拟教学。
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
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
云电风雨》识字教学片断案例分析
云、电、风、雨》识字教学片断案例分析《云、电、风、雨》识字教学片断片段一: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夏天下雷暴雨的情景吗?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看图拼音识字”(揭示课题)师:我这儿还有一段下雷暴雨的录像,你们喜欢看吗?生:喜欢。
(生看录像,只见烈日当空,乌云翻滚,渐渐地遮住了太阳。
天气闷热,人们起劲地摇着蒲扇,还是汗流浃背。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起风了,而且渐渐地大起来。
大树被狂风吹得东摇西晃,豆大的雨点落下来, 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
哗一一大雨倾盆,雨脚如麻。
)师:你们在录像上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乌云遮住太阳。
生:我看到了电闪雷鸣。
生:我看到大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
生:我看到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下得很大。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
老师根据录像编了一首儿歌,并在汉字上加了拼音,看哪个小朋友能够借助拼音,把这首儿歌读岀来。
(投影拼音儿歌:乌云遮太阳,电光闪闪亮,狂风呼呼吹,大雨哗哗响)师:请小朋友先练习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生自由读儿歌)师:请哪个小朋友读一读?(指名两个学生读儿歌)师:要注意“闪”是翘舌音,咱们一起读。
(生跟着齐读)师:在这首儿歌里边有我们今天要学的四个生字。
请小朋友按照我们平常五步自学的方法来学。
看哪个小朋友最先学会。
片段二: 师:请小朋友看看,还有哪个字比较难写?生:“风”字比较难写。
师:“风”怎么写?(教师领写)先写一撇,再写横折弯钩。
师:这个笔画在哪里学过?生:“九”字带横折弯钩。
师:(岀示“九”)“风”的横折弯钩和“九”的横折弯钩有什么不同?生:“九”的横折弯钩弯得很,“风”的横折弯钩是斜下来的。
师:“云”字怎么写?哪个小朋友能用简便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生:我用减法记住:“去”字去掉一竖就是“云”。
(教师板演“去”字,然后再去掉一竖变成“云”)师:谁能想个办法记住“电”字的写法?生:我用加法记住这个字,“日”字加上竖弯钩就是“电”。
案例分析:<<吾文课程标准>>指岀:“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教学设计、片断、说课、案例、教案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语文片段教学设计的若干注意事项(一)内容: 1.细节描写;2.诗歌抒情艺术;3.叙事手法;4.联想和想象;5.汉字美学举例;6.修辞手法;7.朗读技巧;8.汉语知识;等等。
(二)说明:选择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片断设计,意在通过设计能让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有所得。
上面这些内容可供参考,也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其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片断设计。
(三)汇报:时间为每人5分钟,汇报完后由其他学员和主持人进行评点。
一、片段教学:二、(一)、什么是片段教学三、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真实教学场景的一个片断,即一节课的教学片断的展示。
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
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四、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传道受业解惑”,听课者是学生。
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
五、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实施(或模拟)课堂教学,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
六、片段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与说课联系比较密切,不少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水平的考核,往往先让教师进行说课,然后再要求在说课基础上进行片段教学,把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跟教学实施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克服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七、(二)、片段教学的类型八、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
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
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九、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一):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3、案例描述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问题讨论(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⒉学生合作交流9+5=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9+7= 9+4= 9+3=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案例分析: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场景1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6-7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计算16-7.场景2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场景3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5的加法”新授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生1:4+1=5.生2:4和1组成5.师:为什么用加法生:(无人举手)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生:(略)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脱口而出)用加法.(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师:请四人小组讨论.生:(学生讨论)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1:用加法.生2:想组成分解.(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生3:心里想的.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生5:4和1组成5.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生7:先数4.师:再数几生7:再数5.(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评析】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7.[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8.[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二): 山西省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这门课,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力及分析》中,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之写话习作给我的帮助最大.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倡导学生“自主写作”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x0c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的综合应用,巩固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灵活解题.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x09能抓住关键句,准确地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x09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准备课件、答题纸.教学过程:一:结合学生实际训练引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计时一分钟口算. (4分钟)交换订正.计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正确率为100%的举手,没举手同学说一说你的正确率.全班的正确率应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数学知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我们学好它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今天我们一块上一节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分析:(从口算引入,一方面能够加强口算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应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1分钟)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分析:(开门见山,给学生明确地分析应用题的过程和思路,为解答应用题做好必要的准备.)二、练习:(一)热热身:我们解答百分数应用题都是抓住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进行分析的,先让我们一块分析几个关键句:(5分钟)读句子,找出标准量①白兔只数比黑兔多30%.2、现在产品的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0%;4、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86%小结:标准量× 分率=比较量分析:(分析好关键句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训练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关键句获得了信息,就能够解答应用题了.在(3)中安排了对比的一组练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两类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又进行了最基本的训练).(二)小试身手:李良子小学有男生16人,女生28人, (5分钟)口答,补充条件并列式.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5)男生是男女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6)男生是男女生差的百分之几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一种,学生有时容易找不好除数,通过这组发散练习,即对比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深刻性、解题技巧多样性的表现.)(三)初步展示(5分):师:老师想向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你们愿意提供吗你的体重是多少2、设问:你知道自己体内大约有多少血液在流动吗3、提供资料:人体中血液的质量约占体重的7%.试算自己体内的血液.4、反馈:我的体重是千克,体内大约有血液千克.你是怎样计算的分析:(掌握画图方法,对于解答应用题,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大有帮助.但画图也使学生的不易掌握的一项技能,通过这种快速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分析,掌握好分析思路,经常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这样做也是避免学生磨磨蹭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四)亲临“沙场”:(只列式不(6分钟分析:(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析,通过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通过选择正确答案,即复习了个人所得税问题和成熟问题的解答方法,使练习不显单调,又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分析能力.)只列式不(1)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2)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3)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4)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1、生画示意图2、分小组合作讨论说说相同点,不同点()分析:(这使学生真刀真枪的展示,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的对比练习,通过这种专门对比训练,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添加音乐是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投入到思维当中来.)(六)思如泉涌:看图编百分数应用题(6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这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对解题多样性的训练,在难度上有所增加,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对应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对好同学能力的提高,又是对学困生的引导和帮助).(七)学以致用:(6分钟)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钱到家电市场买电器,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TCL彩电2023元,比音箱的价钱贵60%. DVD的价钱是彩电的8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分析:这道题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举例的方法,通过计算答案进行比较,也是较易理解的一种方法,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掌握.另一种方法是从意义去考虑, (2)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再次应用,巩固学生的分析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够合理应用所学知识.分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对百分数理解的一种检验,学生要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正确解答,对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帮助很大.三、总结收获.(2分钟)说说这节课可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构思:这节课中,为了不断的激励学生,为学生安排了七个层次的练习,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知识从易到难,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得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利用有趣的题目:热热身、小试身手、初步展示、亲临“沙场”、思如泉涌、勇攀高峰等环节,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励他们不断的战胜以一个问题,到达知识的高峰.在这节课当中,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能够更加投入的进行思考,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四): 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多种案例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15 小时多种案例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五):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的学情分析应该怎么写学情分析全班共有27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16人.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常用的汉字,能识记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但是,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错别字.一学期来,大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等.通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的拼音和识字有了一定的提高.。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片断与案例分析
小组探究三:
小结:
信
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仆的信; 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信; …… 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以信做 人,以礼待人。
评析:
在上一部分,学生对文章已深入透彻理解 的基础上的追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 之下思路逐渐打开,触类旁通,从自己的 生活中寻找“信”的影子,不少的回答中 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十分令人惊喜,同时 也给我以启发,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课堂互 动生成的意义所在。
小组探究三:
信
【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陈太丘恪守规则、 守时守信;友人无信在前,无礼在后;而小 小的元方又一针见血的指出其无信无礼的错 误(过失)。那么,】
到底什么是“信”?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组探究三:
信
学生回答集锦: 答应别人的事,必须做到——言而有信 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官员尽职尽责。 夫妻之间的忠贞、忠诚。 医患互相信任,医生全力医治,病患尽力配合。 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倾囊相授,学生努力配合,认 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作为回报。 甲流期间,归国人员自觉进行自我隔离,以免甲流 扩散。 信用卡——每个人的信用都有一定的限度的,不能 无限透支。 ……
1、友人是个(
)的人。
(明确:无礼无信;知错就改、勇于认错)
2、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他有错吗?
(明确:半开放性,允许有争议。 甲方:日常生活中,若是朋友,等等无妨。 乙方:守时守信是做人美德,陈太丘恪守规 则、信守承诺,并没有错。)
评析:
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并且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对一件问题的看法,时常会有争议,但真 理总是越辩越明,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 并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逐渐形成了一种 辩论的氛围,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的 思维打开,情绪被充分调动,也为下一部 分做了铺垫。
小学数学名师案例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小学数学名师案例《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一、引领学生走进“7”的世界,为学生开辟广漠的视角。
(1)师:7是一个奇异的数,古代有许多问题和7有关。
师:那个地址有一首唐诗,与苏州有关(观摩课地址在苏州)。
课件出示:(配乐朗诵)枫桥夜泊[唐]张纪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字?你能用一句口诀来算一算吗? 生:每句7个字,有4句,我用四七二十八,一共28个字。
师:对啊,因此又叫七言诗。
师:咱们熟悉的七巧板,它们用拼图讲述了一个故事。
课件出示:(配音“刻舟求剑”的故事)师:每幅图用了几块七巧板?5幅图一共用了多少块?生(踊跃的):我明白,5×7=35(块)。
[赏析: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数学课上会欣赏一首七言古诗,听一个七巧板描述的寓言故事,但是确实又结合的这么巧妙、自然!贲教师给小孩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适当的文化背景,体味数学与文化相辉映的魅力,不只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新颖的、有趣的包装,更使课堂教学的“产出”取得了自然的增值。
真是独具匠心!]一、引领学生走进“7”的世界,为学生开辟广漠的视角。
(1)师:7是一个奇异的数,古代有许多问题和7有关。
师:那个地址有一首唐诗,与苏州有关(观摩课地址在苏州)。
课件出示:(配乐朗诵) 枫桥夜泊 [唐]张纪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字?你能用一句口诀来算一算吗?生:每句7个字,有4句,我用四七二十八,一共28个字。
师:对啊,因此又叫七言诗。
师:咱们熟悉的七巧板,它们用拼图讲述了一个故事。
课件出示:(配音“刻舟求剑”的故事)师:每幅图用了几块七巧板?5幅图一共用了多少块? 生(踊跃的):我明白,5×7=35(块)。
[赏析: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数学课上会欣赏一首七言古诗,听一个七巧板描述的寓言故事,但是确实又结合的这么巧妙、自然!贲教师给小孩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适当的文化背景,体味数学与文化相辉映的魅力,不只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新颖的、有趣的包装,更使课堂教学的“产出”取得了自然的增值。
《草虫的村落》教材分析及教学案例片断
《草虫的村落》教材分析及教学案例片断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课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展开了奇异的游历。
然后具体地描写了这场经历: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
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
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具体如下:(1)丰富的想象。
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
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
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二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片断与案例1、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一个教学片断师: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观察、思考下列证明过程各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以怎样的形式使结论获证的?引例1已知a,b>0,求证2222()()4a b c b c a abc +++≥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所以22()2a b c abc +≥,因为222,0c a ac b +≥>,所以22()2b c a abc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引例2已知,a b R +∈,求证:2a b +≥证明:要证2a b +≥,只需证a b +≥,只需证0a b +-,只需证20≥因为20≥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引例3已知0,0,0>>++>++abc ca bc ab c b a .求证:0,,>c b a 证:设0<a ,∵0>abc ,∴0<bc又由0>++c b a ,则0>-=+a c b∴0)(<++=++bc c b a ca bc ab ,与题设矛盾又若0=a ,则与0>abc 矛盾,∴必有0>a . 同理可证:0,0>>c b设计意图:通过三种证明方法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辨析、思考三种证明方法的形式、特点,为归纳、抽象、概括三种证明方法提供感性认识,也为理解不同证明方法的表述形式打下基础.引例1、2的方法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引例3的方法(反证法)是下一课的学习任务,在此给出引例3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让学生对不同方法有一个整体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三个引例,引导学生分两个层次比较、归纳.第一层次的比较,是否直接针对结论进行证明?得出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二层次的比较,是引例1、2之间,证明的起点及逻辑推理形式,由此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本课重点学习的两种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2、归纳探索的一个教学片断问题情境:(河内塔游戏)传说在古老的印度有一座神庙,神庙中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64个圆环.古印度的天神指示他的僧侣们按下列规则,把圆环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第三根针起“过渡”的作用.①每次只能移动1个圆环;②较大的圆环不能放在较小的圆环上面.如果有一天,僧侣们将这64个圆环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那么世界末日就来临了.请你推测:把64个圆环从1号针移到3号针,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次?启发性思考:首先,你是否理解了这个问题?是否理解清楚了圆环的移动规则?是否明白了问题要求什么?然后,你打算怎样考虑这个问题?能否把问题化简单、化容易一些?怎样的情况会更简单、更容易呢?(为归纳作准备,逐步形成归纳意识)【评析】这一系列的启发性思考问题,在于引导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或较难的问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好问题,然后学会寻找问题的切入点.生成预设:片数较少的情况会更简单、更容易,先考虑片数较少的情况,看看1片、2片、3片、…,等情况,再找找方法规律或联系,考虑解决更难、更一般的情况.操作实验:(1)可先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实验,想明白1片、2片、3片时的情况,并引进符号n a 表示n 片圆环的移动次数;(2)再用课前备好的四个大小不一的圆环,让两位学生对2个、3个、4个圆环的情况分别进行实际操作试验,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规律.生成预设:(1)表面的试验观察结果可能只是,15,7,3,14321====a a a a ,进而发现规律1234121,321,721,1521=-=-=-=-,…,猜想646421a =-.(2)更进一步的试验、观察可能发现:,8421,421,21,14321+++=++=+==a a a a .即:对于两个圆环,底下一个只要移动1次,上面一个则要移动2次;对于3个圆环,由下到上,第1个只要移动1次,第2个需要移动2次,第3个则要移动4次;对于4个圆环的情况可作同样解释.进而猜想1222216463264-=++++= a .(3)更深入的试验、观察、思考可能发现更本质的移动规律,在理性的层面上解决问题:移动n 个圆环时,只要化归为移动1-n 个圆环即可,第一步,先把上面的1-n 个圆环按要求移到2号针上,需移1-n a 次;第二步,把最底下的第n 个圆环移到3号针上,需要移1次;第三步,再把2号针的1-n 个圆环移到3号针,需要再移1-n a 次,从而得121+=-n n a a ,这样就可依次求得各种圆环数的移动次数,或转化为等比数列)1(211+=+-n n a a ,结合11=a ,求得通项1221-⋅=+n n a ,即12-=n n a .【评析】移动3个、4个圆环的情况,学生可能会有一些困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或质疑启发.(1)缺乏思维指导的学生可能只是盲目地、孤立地试验各种情况,这样,要试验求出3a 、4a 就更困难,而求出3a 、4a 对于归纳猜想又是关键所在.(2)预设(2)体现了更进步的观察、归纳,是注意到试验中每个圆环的移动次数规律性,从这样的角度,可能更有利于得出3a 、4a .(3)预设(3)则体现了更深的理性思考,这要从联系与转化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试验操作,给学生以感性体验,并通过动手操作,促进思维领悟,这也体现了一种思维训练,在这过程中,也能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与多种思维品质,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可能有积极的作用.另外,从省时的角度,也可考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移动圆环的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这种技术手段同样能产生较好的直观效果,也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发现,但这种观察有一定的被动性.在教学中,如何挖掘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潜能,让学生感受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观察、思考,归纳、概括,是值得我们教师下功夫的地方,相信这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大有好处的.3、案例案例1:头上戴的帽子的颜色(华罗庚的例子)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聪明的你,想想看,他们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呢?他们怎样能够从别人头上帽子的颜色,正确地推断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的呢?“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个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这里。
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罗庚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窃.简化问题: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二个学生谁更聪明. 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两顶白帽子,一顶黑帽子,让学生们看到,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 老师给他们戴上帽子,并把剩下的那顶帽子藏起来. 最后让学生睁开眼睛,看着对方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两个学生互相望了望,犹豫了一小会儿,然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戴的是白帽子” .聪明的各位,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这里的思维方式就是推理.案例2:探索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华罗庚的例子)面对着一个装有不明物的袋子,观察者问自己,这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于是探索活动开始了。
从一个袋子里摸出的第一个是红玻璃球,第二个是红玻璃球,甚至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都是红玻璃球的时候,我们立刻会出现一种猜想:“是不是这个袋里的东西全部都是红玻璃球?”但是,当我们有一次摸出一个白玻璃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失败了;这时,我们会出现另一种猜想:“是不是袋里的东西全都是玻璃球?”但是,当有一次摸出来的是一个木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又失败了;那时,我们又会出现第三个猜想:“是不是袋里的东西都是球?”这个猜想对不对,还必须继续加以检验,要把袋里的东西全部摸出来,才能见个分晓。
袋子里的东西是有限的,迟早总可以把它摸完,由此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但是,当东西是无穷的时候,那怎么办?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保证:“当你这一次摸出红玻璃球的时候,下一次摸出的东西,也一定是红玻璃球”,那么,在这样的保证之下,就不必费力去一个一个地摸了。
只要第一次摸出来的确实是红玻璃球,就可以不再检查地作出正确的结论:“袋里的东西全部是红玻璃球”。
华罗庚举的这个例子,是对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性质的一个通俗说明。
人们应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当然可以从为数不多的事例中推导出普遍的规律性来,然而这还是一个“猜想”。
这种猜想对不对,还必须进一步加以验证。
因为对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来说,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过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它的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它可能真,也可能假。
从一个袋子里摸球,连续摸了五次,摸的都是红玻璃球,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结论:“这个袋子里装的都是红玻璃球。
”但是,你在得出这个结论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
正如这个例子所表明的,你第六次摸出的,却是白玻璃球了,这就把你的这个结论推翻了。
因此,当你摸了六个球时,虽然可以得出“这个袋子里装的都是玻璃球”的结论;摸第七个球时,可以得出“这个袋子里装的都是球”的结论,但必须明白,这些结论同样都是或然的。
总而言之,我们在进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必须充分估计到其结论的或然性。
案例3: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中国松辽地区和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类似,而中亚细亚有丰富的石油,由此,他推断松辽平原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案例4: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五边形的内角和为,……,所以边形的内角和为;案例5[2014·北京卷] 已知函数f (x )=x cos x -sin x ,x ∈⎣⎡⎦⎤0,π2. (1)求证:f (x )≤0;(2)若a <sin x x<b 对x ∈⎝⎛⎭⎫0,π2恒成立,求a 的最大值与b 的最小值.(2)思考:设xx x g sin )(=,探索)(x g 的上界与下界, 考虑单调性0)(sin cos )('22<=-=x x f x x x x x g ,)(x g 在⎝⎛⎭⎫0,π2上递减, 故有)0()()2(g x g g <<π,又ππ2)2(=g ,从而下界是π2; 但)0(g 没有意义,这就得不到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