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题:计算分析沥青路面设计时应力指标(剪应力、拉应力)与应变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路面结构类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与指标类型选择的关系。
应力、应变指标间关系
在沥青路面设计中,首先是计算路表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弯沉值ls应小于或等于设计弯沉值ld,同时验算轮隙中心或单圆荷载中心处的层底拉应力,应小于或等于容许应力。
应力应变应该满足广义胡克定律:
由前三个式子可得,正应变不是仅由对应的正应力引起的,是由三个方向的正应力共同决定的,但它们的权重不同。
三种典型路面结构设计选取的指标类型分析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所选用基层材料不同,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也仅在于基层模量不同。为了简化问题,准确分析路面结构类型与指标类型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三种典型的路面结构,以代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了便于比较,三种典型结构所选用的面层材料、土基材料均相同,层间接触状况及各层厚度也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基层模量。具体的结构设计方案与力学参数如下所示:
材料名称厚度/cm 抗压回弹模量/MPa 泊松比层间接触
SMA-13 4 1400 0.3 完全连续
AC-20 6 1200 0.3 完全连续
AC-25 8 100 0.3 完全连续
级配碎石40 250 0.35 完全连续
土基40 0.35 完全连续
材料名称厚度/cm 抗压回弹模量/MPa 泊松比层间接触
SMA-13 4 1400 0.3 完全连续
AC-20 6 1200 0.3 完全连续
AC-25 8 100 0.3 完全连续
结果分析:
(1)就结构内最大拉应力而言,柔性路面在面层层底拉应力最高,半刚性路面与刚性路面在基层层底的拉应力水平较高。
(2)就结构内最大拉应变来说,柔性路面的沥青层底拉应变水平远高于其它2类路面,因此,柔性路面必须对该指标进行控制;半刚性路面与刚性路面在面层主要是受压状态。
(3)从结构内剪应力的角度来看,3类沥青路面的剪应力水平均较高,尤其是在路面表层。
由此得到的控制指标如下:
(1)对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其面层层底处于较高水平的受拉状态,弯拉应力与弯拉应变均较大,此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顶部的剪应力水平也较高,面层容易产生剪切破坏。由此,建议采用沥青层底拉应力、沥青层底拉应变、面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设计的控制指标。
(2)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以受压为主,沥青层底拉应变水平较高,面层仍处于高剪切状态,而半刚性基层层底承受了太多结构弯拉应力,对基层受力较为不利,极易有基层层底产生裂缝向上扩散。由此,建议采用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面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设计的控制指标。(3)对于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其沥青层完全受压,弯拉应力集中在刚性基层底部,面层剪应力进一步减小。由此,建议采用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作为沥青路面设计的控制指标。
参考文献:不同类型基层沥青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控制张艳红等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第二题:分析沥青路面抗滑的内涵及要求
1.沥青路面抗滑原理
路面抗滑的内涵是使得车辆在不利行驶时期(雨雪天)或不良行驶状况(转弯、紧急制动)时,车轮与路面之间具有足够的附着力,车轮不产生空转或溜滑,能够保持安全行驶。此外,当汽车制动时,能够缩短汽车的制动距离,降低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频率。
2.沥青路面抗滑要求
(1)路面表面的粗糙程度:包括两个方面,路表的微观纹理(石料表面的纹理),路表的宏观纹理(面层表面外露的石料凹凸不平的程度)。微观构造的尖峰值保证集料在潮湿状态下穿透路表的水膜、排除水分并保持轮胎与路面的紧密接触,密度与间距直接影响路面的摩擦力。工程中常用低速摩阻力的抗滑值(SRV)和集料的磨光值(PSV)相组合的方法进行评定。路面的宏观构造表征路面集料颗粒之间的空隙和排水能力,常用的是通过铺砂法、激光构造仪法和排水测定法。
对图(a)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在较低的车速时,路面的抗滑能力主要由路面结构的微观构造来提供,因为有集料表面的尖峰可以刺破水膜,同时尖峰之间的凹槽可以将路面水及时排除,从而保证了车轮与集料之间的良好接触,并使面层抗滑水平提高;在车速较高的公路上,路面抗滑水平主要取决于宏观构造的特征,这是由于路面积水来不及排除而在车轮与路面之间形成了一层水膜,此时必须借助于构造深度所提供的较大通道,才可以保证轮胎与路面的良好接触,进而形成较高的抗滑能力。
路面表面构造及车速对抗滑能力的影响轮胎与路面的相互作用区
(2)路面干湿状态:当路面处于干燥状况时,路面的抗滑能力总是能够满足安全行车的需要,但是当路面由于雨天或洒水等原因而表面潮湿时,其抗滑表层能力将明显下降。这可以根据轮胎与路面的界面状态来解释。将接触面分为3个区,如图(b)所示,轮胎前路表面有连续水膜的为1区;2区内由于车轮的挤压作用水膜被扩散,余下间断性的薄水膜;在3区内水被彻底挤走,轮胎与路面之间的细构造之间处于干燥接触状态,可以提供行车所需要的抗滑能力。因此,为了保证车辆在高速行驶时能够及时排除路表水,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轮胎胎面凹槽的深度和数量,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路面的粗构造提供足够的排水能力。车速越高或水膜厚度越大,则3区的接触面积越少,路面的抗滑水平下降的越快。在路面的粗构造下降到一定程度后,2区或3区有可能消失,从而在轮胎与路面之间形成连续的水膜,由此可能产生车轮在水面上的滑漂现象。
(3)沥青面层材料:从沥青材料讲,应使沥青硬化快,不使石料下沉,具有较高的粘结力,不使碎石剥落。粗集料应选用坚硬,耐磨,抗冲击性好的矿石或破碎砾石。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细集料应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能力。
对图(c)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石料磨光值与摩擦系数存在正比关系,因此,抗滑路面应尽量选取磨光值较高的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