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把课程的一部份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认识一: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办学的特色化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建设,强调由学校发起,根据学校自身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进行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结构,并在学校中加以实施,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其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而且,我们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先强调的遵从和统一的课程指导原则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主义和多样性原则:一种是外部驱动的校本课程建设,即来自于国家的要求、任务或规定,但学校以自己所独有的方式接受、完成;另一种是内部驱动的校本课程建设,即完全由学校内部发动,是学校自身所独有的。从这一点来看,校本课程建设顾及到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和保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校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有特长”的素质教育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积极实践“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积聚起丰富的生活教育资源,为建构“生活�6�1能力”这一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创造了良好条件。

认识二: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是教学的生活化

校本课程建设,从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背后的哲学理念却是“以人为本”。因此,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是关注“人”的生活,更多地从挖掘学校自身和周边环境、社区教育等资源出发,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直接接触材料,尽可能地沟通校内校外,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和学生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深刻地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而生活化的校本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它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例如教学环境狭窄、脱离社会生活、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等),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展。它给学生提供了关于人类社会和生产的直接经验,提供了形成健全人格的直接经验,提供了关于思维、方法的直接经验。有了这些直接经验,进行精神性学习活动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才能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

可以说,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正在实践着这一理念,希望用生活化的形式,来改革说教多于体验、灌输多于理解的局面,改变目前教学中脱离生活的状况。正如校本课程资源之一的《生活中的数学》前言中说得那样,“好的教学成果并不一定是课堂上直接教给学生的知识本身�6�7�6�7归根结底,就是怎样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只有充分利用生活情景、实践活动,才会使学生能力的发展保持最基本的动力。学校、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封闭的课堂教学堵塞鲜活的教学源头活水的状况,实施生活化教学,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向广阔的生活不断拓展,提高自身的综合

运用能力。

认识三:校本课程建设的追求目标是师生共同成长

1、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课程建设,要更多地考虑教师的个性特点与专长,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中,增强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教师必须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而且正因为参与了课程建设,掌握了课程建设的一般原理和技能,能站在整个课程结构的高度,对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从而做出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菜单提供者”、教学“组织者”、学生“引领者”

的角色。同时,校本课程建设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总结,这样,教师的教学专业自然得以迅速成长。

反过来讲,校本课程建设已不再是一种起激励和鼓动作用的口号,而是一种已经融入了学校教育实践的正常活动或工作,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的一种教育任务。校本课程赋予教师参与构建的权力,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内在心理需求,给予教师发挥特长提供了最佳平台,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

2、校本课程建设必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校本课程本来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修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为学生成才而奠基”的理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校本课程建设当作学科必修课的延伸,而应着眼通过“生活�6�1能力”的相互砥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能力的需要。

如果教师一味用传统的传承式教学方式,把学生囿于课堂之中,忽视鲜活的生活,学生一定感到乏味,其学习效果、能力培养肯定会大打折扣。而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亲自参与校本课程的构建,必然会使学习、实践变得具体、通俗和兴趣盎然起来,再把这种兴趣迁移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更强烈、思路将更敏捷,综合能力将更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我校自2003 年9 月课程改革实验正式启动后,立即着手校本课程建设,并形成一些基本的工作策略:

(一)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元素,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我校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达,吴越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拥有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祥地、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良渚文化时期的众多遗址、全国十大名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绮园、国家AAA 级南北湖风景区、钱江潮源、名闻遐迩的滚灯等诸多人文元素;学校又是浙江省城镇示范中学、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全日制先进学校,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科研兴校”200 强、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7�6�7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初具规模的校本课程资源《盐邑文化》《生活中的英语》《家乡的历史与社会》《生活中的艺术》等,把着眼点放到社会生活中去,放到大自然中去,充分开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盐邑文化》校本课程资源中,精选了大量具有海盐地方人文特色的材料,如人物类:《张元济晚年得知遇》、《鲁迅的学生和战友黄源》、《陆绩怀橘》、《居大不易》的顾况、青年先锋派作家余华、当代教育家朱希祖、现代著名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