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料学笔记(简)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老师
孔子
•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位于中国东部的 现在的山东省。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成员,宋国贵族是商 朝王室的后代,商朝是周朝的前一个朝代。在孔子出生以 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纠纷已经失去贵族地位,迁到鲁国。
• 孔子一生事迹详见《史记》的《孔子世家》。从这篇世家 我们知道孔子年轻时很穷,五十岁时进入了鲁国政府,后 来作了高官。一场政治阴谋逼他下台,离乡 背井。此后十 三年他周游列国,总希望找到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 改革的理想。可是一处也没有找到,他年老了,最后回到 鲁国,过了三年就死了。死于公元前 479年。
4.1孔子与六经
• 就现代学术界可以断定的而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 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着。照传统 说法,他有几千个学生,其中有几十人成为著名的思想》 • 《书》 • 《礼》 • 《乐》 • 《春秋》
•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则认为,孔子 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
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 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 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 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 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 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 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 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 做的事,而不计 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 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哲学的背景)【圣才出品】
第2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一、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有两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世界”,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四海之内”。
二、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1.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
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俗语“男耕女织”最为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特征。
2.中国社会经济思想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
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轻商。
三、《上农》《上农》为《吕氏春秋》书中的一章,该书认为农业和商业相比,不仅农业对国家更重要,而且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比商人的生活方式高尚,这就是为什么要以农业为上。
四、“反者道之动”1.概念儒道两家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就是都注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
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
这是哲学思想的一个主题,也是儒家阐发《易经》时的一个主题。
2.影响(1)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深信这个理论,因此经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即使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也不失望。
(2)这个理论还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
“不为已甚”“毋太过”成为儒道两家共同的格言。
五、对自然的理想化(道家)道家对农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加以理论化,道家从这一点出发,谴责文明,鼓吹返朴归真;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鄙视知识。
道家把农民对自然地爱慕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
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
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
六、家族制度1.背景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在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之前曾经看过一些他的生平事迹,其中有一则趣事让我记忆深刻。
话说当年抗战时的西南联大,中国的精英知识份子庄辗转撤退到四川腑地的李庄。
车子路过一处城门时,司机提醒大家不要将手伸出窗外以免受伤。
这么一句善意的提醒让冯老开始思索手伸出窗外与受伤的必然性联系。
没错,走神是哲学家有的一种状态。
就在这种状态下冯老的手撞到城墙上骨折了。
金岳霖后来常拿这事情取笑冯友兰。
我不禁联想到是何等的书呆子身上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本简史是由冯老在美国的讲稿整理而成,短短的二十多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
作者用极流畅的语言将中国自孔子以来的哲学大家一一罗列,并溶入自己的人生睿智与洞见。
虽然现在的语言习惯已经与1940年代有很大的差别,但此书仍然是我阅读的众多哲学类书籍中文笔最洗练的佳作。
实在没有想到一个书呆子能写出这样的书来。
初读此书时脑子里对中国哲学还是浆糊一团,零星浅显的读过一点《论语》、《道德经》、《易经》、《六祖坛经》、《传习录》。
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墨家、入世出世……,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哲学经典词汇他们背后的历史、涵义我是真不清楚。
很艰难的读完第一遍,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
回头仔细一琢磨,脑子里的中国哲学地图还是模糊一片。
静下心来又用两个月的时间慢慢的读第二遍,某些感兴趣的章节再多读几遍。
渐渐的这幅哲学地图清晰起来。
那些逐渐没落的:墨家、名家、阴阳家、法家……,那些久而弥坚的儒家、道家、禅宗……。
中国哲学的各流派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里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最终凝聚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具象化的信仰某一宗教,但5000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底蕴已经深深的植入所有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
冯友兰在书的结尾中提到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同时他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2.宗教与哲学(1)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2)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3)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3.关于中国哲学(1)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
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1.两种对立的哲学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1)“出世”的哲学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
甚至抛弃生命。
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2)“入世”的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
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
(3)评价①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
②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2.中国哲学是否是“入世的哲学”(1)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注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回顾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C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A
D 语言障碍 B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历来被看成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 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监狱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 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
哲学还提供一种人生的理想。这种理想中有一部分是提出这种人生哲学的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地区和经济条件的产物, 但也还有一部分是对于人生的一般见解,因此,不是一时的意义,而还有持久的意义。儒家的人生的哲学大概可以属 于这一类。按照儒家的理论,理想的人生虽然包含对宇宙的高度认识,但还是处在三纲五常的范围之内。这些人际关 系的内容性质虽然随环境而变化,但是理想本身不会改变。如果认为,五种伦常关系的某些内容已经失去时效,因此 儒家的人生理想应当全部抛弃,这显然是错的。反过来,如果因为儒家的人生理想应当保持,从而认为五种社会关系 也不应该改变,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学习哲学史时,应当对那些有永久性的东西,各种哲学也总有共同性东西;正 因为此,不同的哲学才能互相比较并进行翻译诠释。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将来是否会改变?也就是说,新的中国哲学是否会对不再把哲学思想局限于“由直觉得到的概念” 之内?这是当然的,它没有理由不这样做。
2.1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在《论语》里,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中国是一 个大陆国家,普天之下、四海之内,是古代中国人用来表达“世界”的两个词。海洋国家的人民就 很难理解,如何是四海之内,如何就是住在普天之下。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 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因为太关切 哲学;宗教意识不浓,因为哲学意识太浓。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 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体验了 那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
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所以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人。
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给人以超乎现世,而科学逐渐瓦解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的哲学解决是入世与出世如何统一的难题,因而中国哲学提供给人类发展一个未来的方向。
冯友兰指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它。
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为了人成为人。
但中国哲学有他固有的弱点,首先他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统,思想大多杂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本书的摘抄笔记。
二、先秦哲学1. 儒家思想(1)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仁爱”、“礼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孟子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3)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法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2. 道家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提出“逍遥”的人生观,强调追求精神自由。
3.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和奢侈,提倡节俭。
4. 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汉代哲学1. 新儒家思想(1)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与人相互感应,人要顺应天意,实行仁政。
(2)王充思想:王充反对神学和迷信,主张理性思考,提出“自然无为”的观点。
2. 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先秦,汉代得到发展,主张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1. 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清谈”,探讨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2. 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哲学。
五、隋唐哲学1. 儒家思想(1)韩愈思想: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佛教和道教,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李翱思想:李翱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2. 道教思想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道派。
3. 佛教思想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多个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六、宋明哲学1. 儒家思想(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提出“天理”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天理”。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感觉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也感触颇多。
这本书真的不简单,它就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大剧,把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冯友兰先生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大家的思想世界。
比如说孔子,以前对孔子的了解,无非就是知道他主张“仁”“礼”,是个很厉害的教育家。
但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真正深入地理解了孔子思想的内涵。
孔子说的“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它包含着对人的关爱、尊重,还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心和尊重。
要是都能按照孔子说的“仁”去做,那这个世界得多温暖啊!还有老子的“道”,以前觉得这概念太抽象,云里雾里的。
但冯友兰先生的解读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老子说的“道”,就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花开花落,树叶随风飘落,突然就觉得这好像就是老子说的“道”在起作用,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强行去改变。
说到庄子,那更是有趣。
他的逍遥游思想,让我好生羡慕。
想象一下,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遨游,不受任何束缚,那是多么畅快的事情啊!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给自己加了太多的枷锁,不敢去追求真正想要的自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些古代的哲学家们,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在思考着人类的根本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标准、社会的秩序等等。
他们的思考和争论,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这个后来者能够有幸聆听和参与。
而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判断里。
比如,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背后就有哲学的思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哲学不仅仅是西方的一种传统。
在中国,也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哲学传统,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这本书《中国哲学简史》是哲学家冯友兰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思想。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孔子到朱熹的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强调的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接着是孟子和荀子,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性本善或本恶的问题,以及道德的起源和作用。
接着是道家和儒家,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精神境界。
接着是佛教和道教,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生死轮回、涅槃净土等问题,以及人类的解脱之路。
最后是朱熹和陆九渊,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理气论、心学等哲学问题,以及人类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注重精神境界、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善良、正义、平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哲学对中国人民的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很好的书,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思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中国哲学简史》一书,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论)【圣才出品】第12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论⼀、六种术数1.⽅术先秦的阴阳家源⾃古代的⽅术,⾏⽅术的即是术⼠。
《汉书·艺⽂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术分为六类。
2.术数的分类(1)天⽂“天⽂者,序⼆⼗⼋宿,步五星⽇⽉,以纪吉凶之象。
”(2)历谱“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之节,会⽇⽉五星之⾠,以考寒暑杀⽣之实。
”(3)五⾏“其法亦起五德(⾦⽊⽔⽕⼟,谓之五德)终始,推其极则⽆不⾄。
”(4)蓍龟①由巫史取蓍草,每两株为⼀份,最后所剩,⾮奇数即偶数。
如是六次,得出每三个⼀组的组合,再查《易经》卦象、⽘象,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称为“筮”。
②在龟甲或平⾻上钻⼀洞,放在⽕上烤,⼩洞四周受热后出现裂纹。
管占⼘的巫史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
称作“⼘”。
(5)杂占(6)形法包括相⾯术和后来所称的“风⽔”。
3.“⽅⼠”的由来周朝初年封建制全盛时期,每个贵族都有世袭的术⼠。
贵族有任何重要⾏动之前,必先问⼘。
随封建制的逐渐没落,这些贵族世家的术⼠渐渐失去地位,散落社会,但继续以⽅术为⽣。
这是“⽅⼠”的由来。
4.术数或法术的作⽤(1)术数或法术本是来⾃迷信,但它们往往是古代科学的萌芽。
(2)⽅术和科学都试图以积极态度解释⾃然现象,使⼈得以征服⾃然,使⾃然为⼈所⽤。
(3)⽅术对超⾃然⼒量不再迷信后,它便开始试图解释⾃然现象,从⽽向科学转变。
⼈类最初对⾃然⼒量的观念尽管⼗分原始简单,但它终究是科学的开始。
5.理解宇宙的两种思想路线(1)以阴阳家为代表的思想路线。
(2)由⼀些佚名的儒家,以“易传”(注释)的⽅式,写在《易经》正⽂的后⾯。
(3)这两种思想似乎各⾃独⽴地发展。
《洪范》和《⽉令》,注重五⾏,⽽不曾提及阴阳;在“易传”⾥则谈及阴阳的地⽅很多,⽽不提五⾏。
后来,这两条思想路线渐渐融会在⼀起。
⼆、《洪范》所描述的五⾏1.五⾏的含义五⾏的本义是五种动因、五种活动。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
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一种是天文。
•《汉书·艺文志》中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 之象。"
第二种是历谱。
•《艺文志》中说:"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 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
第三种是五行。
•《艺文志》中说:"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
• "五行"一词曾出现于《书经》的《夏书·甘誓》,传统的说法说它是公元前二十世纪的文献。但是《甘誓》是伪书,即使不是伪书,也不能肯定它所 说的五 行,与其他有确凿年代的书所说的五行,是不是一回事。五行最早的真正可靠的记载,见于《书经》的另一篇--《洪范》。照传统的说法, 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周武 王克商以后,向商朝贵族箕子问治国的"大法"(《洪范》),箕子讲了这一番话,题为"洪范"。在这篇讲话里,箕子说他的 思想本是由禹而来,禹是传说的夏朝 的创建人,据说生活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作者提到这些传说,都是为了增加五行说的重要性。至于《洪范》 的实际年代,现代学术界倾向于定在公元前四世纪或三 世纪内。
正由于刻削少恩,秦朝为时不久,为汉朝取代。汉朝皇帝也相信,皇帝是承五德转移之运而王,但是汉朝究 竟以何德而王,颇有争论。有人说,汉朝取代秦 朝,因此是以土德王。但是也有人说,秦朝太残暴,太短促, 不能算是合法的朝代,所以汉朝实际上是替代周朝。双方都有祥瑞支持,这些祥瑞都可以加以不同的解 释。 最后,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决定正式宣布汉以土德王。即使如此,后来仍有意见分歧。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精选6篇) 当细细品完⼀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写读书笔记了。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账”呢?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精选6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对中国的哲学思想⼀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较通俗易懂了。
在这本书的第⼀句:哲学在中国⽂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化中的地位相⽐。
我们⼤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所处的时代的各⽅⾯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的哲学思想和西⽅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类的优秀的⽂明的⼀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法和西⽅哲学正的⽅法相结合,才能产⽣未来的哲学。
虽然⾃⼰简直就是没有⽔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的效果!希望⼤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 1、⽼⼦其⼈与《⽼⼦》其书 冯友兰先⽣在《中国哲学简史》:他不认同传统的说法中关于《⽼⼦》⼀书是有个叫⽼⼦的⼈所做,且他早于孔⼦。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 贵族政治之崩坏。
2. 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写在《中国哲学简史》读后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根本无法人物形象,冯友兰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的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其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缔造者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转型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王宗泽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六书抗日战争前半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杨先生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整肃之前,可以说是其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story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授课年在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内容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即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中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神学、进入欧美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
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中哲史料学笔记要求:全真透精。
《汉书。
艺文志》是西汉以前的书籍的总书目。
一部特定时代的哲学著作,倘若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史中没有一点痕迹可寻,这部著作的来源就很可疑。
以前的人,特别是汉朝的人,喜欢托古。
判定史料的真伪,主要是的确定它的年代;这与它本身的学术价值,不能混为一谈。
要把它放到真正产生它的时代里去讲。
阶级社会中的史料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文字著作,我们必须注意它是为哪一个阶级写的。
论目录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就写一篇提要,称为“叙录”。
许多篇叙录汇集起来,成为一部书,名叫《别录》或《刘向别录》。
刘歆作出一个总目录,叫做《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七略》对于个别的书,只列书名和作者姓名,没有叙录,《七略》是《别录》的节本。
《刘向别录》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在某些古书中看到刘向所作的叙录。
《七略》也失传了,不过它的基本部分还在班固的《汉书》里保存下来。
《六艺略》于六艺之外,加上《论语》、《孝经》和小学,共有九种,包括103家,3123篇。
这九种书中,与中国哲学史史料有直接关系的是易、书、礼、春秋、论语、孝经。
因乐无经,只有五经。
五经加《论语》、《孝经》、《小学》为8,又因为《礼》有“三礼”,春秋有三传,宋人又把孟子列入,称为十三经。
《易经》还有中古文、费式和高氏三家,可是《艺文志〉就没有列这三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很多错误,近人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辩证》,订正了不少。
第三章奴隶社会时期(商至西周)的哲学史料一般地说,现在所见的《古文尚书》,不可作为资料来使用,除非有些词句,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它的来源。
就是《今文尚书》,也不完全可靠。
《尚书》中与哲学思想有关系的是:洪范、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无逸。
《尚书》注解:1、《十三经注疏》里面的伪孔传和孔颖达疏。
2、《书经集传》,南宋蔡沈。
3、《尚书今文注疏》,清孙星衍。
《易经》:孔颍达的《周易正义》。
《系辞》原来有《大传》这个名称,《十翼》中的其他篇是跟《系辞》同样性质的著作,所以都可以称作《易传》。
早期的《周易》,经和《十翼》还是分别开来,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才把《篆》、《象》纂入经中。
《周礼》可以看作战国或者秦汉时期的史料。
第四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史料(一)《论语》同样是孔子言论的记录,称《孔子曰》跟称《子曰》的比较起来,可靠的程度就差些。
“夫子”的本来意思就是“那个先生”,当面称父子,是较晚的习惯。
1、《论语集解》,何晏。
注重训诂,除个别地方,没有掺杂玄学。
2、《论语集解义疏》,南朝梁煌侃。
是对于何晏的书,可以作为魏晋玄学的史料。
3、《论语疏》。
北宋邢某注,北宋以后取代皇侃,《十三经注疏》本。
4、《论语集注》,朱熹。
5、论语纂注。
南宋赵顺孙。
6、论语正义。
清刘宝楠。
墨子《汉书。
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现存只有53篇。
1组:1-7,概论。
2组:《尚贤》-《非儒》。
共24篇。
前期墨家。
每一个题目,前来都有三篇,后来编辑墨家总集的人,把三派的纪录,都收集起来,作为一个题目的上中下三篇。
3组:6篇,都没有“子墨子曰”。
“经”标明简练的命题,“说”加以说明。
《韩非子。
内储说》也是这样的体裁,是后期墨家的作品。
4组:5片,记录墨子言行,好像《论语》。
5组:《备城门》-《杂守》,11篇。
汉以后,墨字的著作很少有人研究,甚至不能流通。
一直到晋朝的鲁胜,才给《墨经》做注,称为《墨辨》。
《墨子》借《道藏》保存下来一个较早的本子。
《孟子注》,东汉赵岐。
《孟子集注》,朱熹。
《孟子集注纂疏》,南宋赵顺孙。
发挥朱熹。
《孟子正义》,清焦循。
第五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哲学史料学(二)《管子》现有的《管子》照目录还是86篇,其中失掉10篇,实存76篇,基本上还是刘向编辑的那个样子。
戴望所著的《管子校正》,是一部总集。
《老子》孟子之后,老子和庄子成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所以荀子在思想斗争中,就以老子和庄子为攻击对象,不再提杨朱。
在《墨子》中,除儒家外,没有其他的攻击对象,可见在墨子的时候,道家的学说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也是《老子》的思想晚出的证明。
注释:《韩非子。
解老》、《喻老》。
《淮南子。
道应训》。
《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
《老子指归》,旧题汉严尊。
《老子道德经》,王弼。
唯心主义。
《庄子》《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
汉朝人著作有分成内、外篇的习惯。
《天下篇》所以放在最后,汉朝人所著的书,最后一篇总是自序,或叫自纪。
现在《庄子》33篇、1、保全自己,《养生主》、《人间世》2、批判奴隶主贵族的“礼”,这一类可能是老子一派的著作。
3、养生修炼,可能是宋尹一类的著作。
4、自然观。
5、相对主义、神秘思想。
4、5这两类可能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注》,晋郭象史料(三)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伪不伪,而在于它是不是有真正的新的思想内容。
例如《列子。
杨朱篇》确有新的内容。
作为晋朝人的思想资料,还是很有价值的。
可是像现存的《邓析子《尹文子》这些伪书,实在没有新的内容。
《慎子》和《商君书》《艺文志》著录:“商君29篇。
”现只存24篇。
《荀子》自唐朝杨倞做了一个注解以后,一直到清朝才有人开始研究。
《艺文志》著录《孙卿子33篇》,很多重复,应该是32篇。
为刘向编辑。
天论篇:唯物主义自然观。
《非相篇》:破除迷信。
正名篇:认识论和逻辑。
性恶篇:人性论。
解蔽篇:方法论。
王制篇、富国篇:政治社会思想。
礼论篇:给礼找依据。
乐论篇:音乐。
劝学篇、修身篇:关于教育。
议兵篇:军事。
非十二子、解蔽篇:批判当时别家学说。
成相篇:用民歌题材,叙述荀子的政治思想。
赋篇:文学作品。
32篇不都是荀子自己做的,有些是学生关于荀子言行的杂记,大小戴《礼记》中有些篇章跟《荀子》中的有些篇章内容相同,可见《荀子》也带有儒家著作总集的性质。
《韩非子》《艺文志》:“《韩子》55篇。
”《商君书》和《韩非子》,有些部分内容是相同的。
都不完全是他们本人的著作。
《吕氏春秋》12纪、8览、6论。
作为一部哲学著作,价值不大;作为哲学史料选,价值很大。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汉至晋)哲学史史料(一)》陆贾的著作名《新语》亦称《陆子》。
贾谊的著作名《新书》亦称《贾子》。
《礼记》《礼记》是战国至汉初儒家著作的一部总集。
《礼记》中还有许多篇不是直接和理有关系的。
像大学、中庸、儒行、学记。
131篇,由戴德和戴圣分别传授。
戴德传授85篇,《大戴礼记》;戴圣传授36篇,称为《小戴礼记》。
这是东汉郑玄《六艺论》的说法。
陆德明引(晋)陈邵《周礼论序》说:“戴德删古《礼》204篇为85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为49篇,是为《小戴礼》。
”现在的《大戴》从第39篇开始,其前38全缺。
由39-81,中间又缺四篇,实存39篇,似是戴圣选后余存的材料。
但这三十九篇有与《小戴》重复的,此则不可解。
旧日所说的“13经”,就是《小戴》。
《周礼》有六篇,照他所规定的那一种国家体制,政府里面设六官,就是六个部,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礼记著疏》:《十三经著疏》,东汉郑玄注,唐陆明德音义,唐孔颖达疏。
《春秋公羊传》“《春秋》古经”12篇是《左氏传》的经文,“经十一卷”是《公羊传》、《谷梁传》的经文。
《春秋》本来是鲁国的国史,到战国末年以至于汉初,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于是《春秋》的传也就逐渐形成。
先有前二传,左传后出,可能是从《国语》分出来的。
做这个工作的,不只一个人,也不一定是刘歆。
《春秋繁露》《春秋繁露》17卷;《春秋决狱》10卷,这就把《繁露》作为董仲舒讲《春秋》的著作的一个总名。
大概董仲舒的这一类著作在编辑的时候,《繁露》列在第一篇,所以这一篇的篇目也就成为全书的书名。
《淮南子》内21篇,外33篇。
第八章封建社会的确立桓谭《新论》29篇,已遗失。
《弘明集》卷五有《新论形神》一篇,历来认为这是关于桓谭思想的一篇重要资料。
《论衡》85篇。
张衡《灵宪》。
王符《潜夫论》36篇。
仲长统《昌言》原书34篇,遗失。
《后汉书。
王符传》抄有三篇。
《太平经》原有170卷,现在的《道藏》中的《太平经》只有57卷。
《道藏》里面,还有一部《太平经抄》。
何晏、王弼王弼的主要著作是《周易注》、《老子注》。
王弼实际上是以庄解老,又以老解《易》。
王弼只注了《易经》,没有注《易传》,大概认为传也是解释经的,所以就不注了。
后来晋朝的韩康伯为《易传》做注。
合起来成为一本完整的《周易注》,唐朝定为标准注解。
王弼还作了一篇《周易略例》,讲他所认为是《周易》的一般原则。
《道藏》中又有《老子微旨例略》,就是王弼的《老子指略》的一部分,也可能就是其全部。
阮籍、嵇康在《阮籍集》中哲学有:《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通老论》已不存。
此外还有《大人先生传〉、《答伏义书》发挥庄子的思想。
《嵇康集》中哲学有:《养生论》。
《声无哀乐论》:美学。
《释私论》:发挥庄子“无己”的思想。
又有《明胆论》,说明人所禀受的元气有多少的不同。
《难自然好学论》:反对经典礼教。
《难宅无凶吉摄生论》二辩。
《太师箴》葛洪《抱朴子》《内篇》20,《外篇》50。
其中重要的是《诘鲍篇》,保存了鲍敬言的“无君论”。
《崇有论》《庄子注》:本来有向秀《庄子注》和郭象的《庄子注》同时存在,现在流传下来的,是郭象《庄子注》。
《列子》:大概是魏晋时期伪造的。
僧肇和慧远的著作《肇论》包括《物不迁论》,还有《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磐无名论》、《维摩经注》。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
范缜:《神灭论》、《答草思文难神灭论》,把刀字改为刃字,使论点更加清楚。
僧佑《弘明集》:保存了佛教争论的一些资料。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和注是“清谈”的总集,是研究玄学的一种辅助史料。
《大成起信论》原题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
这部书可以作为学习佛教哲学的一个课本。
注解很多,以华严宗的大师法藏所作的《起信论义记》比较好。
《大乘止观法门》是慧思的著作。
这部书后来失传了,到宋朝又从日本传回来。
智剀住在天台山,所以称为天台宗。
这个宗派所尊奉的印度经典是《妙法莲花经》,所以称作法华宗。
《成唯识论》玄奘的大弟子窥基,用编译的方法把十家的解释汇合在一起,成为一部书。
“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
法藏:《华严金师子章》《原人论》和《禅源诸诠集都序》这两种都是中唐的和尚宗密所作,是华严宗判教之作。
所谓判教,就是把不同的宗派用这种办法统一起来。
判教的想法,法藏已经有了,宗密则更加发展。
宗密判别“五教”、“三宗”。
“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禅三宗者,息忘修心宗,泯觉无寄宗、直显心性宗。
”他的倾向是,在佛教内部会通禅教,在佛教外部会通儒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