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孝敬之道

合集下载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6篇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6篇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2)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2)精选6篇(一)《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著作。

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先,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基础。

只有一个人先修身养性,做到言行一致,守法道德,才能更好地管理家庭和治理国家;而一个家庭和睦、亲密无间,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个思想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是成就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基础。

其次,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的有效途径。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有道德和智慧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些技能和知识。

他提倡学习而不虚心学习,强调了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比如要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总结等等。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要追求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中庸之道和礼仪之讲究。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外的和谐,既要遵循天理,又要尊重人伦关系。

中庸之道是平衡的,是避免极端和偏激的思维和行为。

而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做事应该量力而行,不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要以大局为重;同时,更要学会与人相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最后,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我认识到孔子思想是深刻的,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思想中的优秀品质,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追求中庸之道和礼仪之讲究等,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使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孔子思想的智慧和其对人生的思考,这些都对我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之五“交友之道”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之五“交友之道”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之五“交友之道”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之五“交友之道”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之五“交友之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中,对我应相最深的是“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主要讲了:‘一个人友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为人。

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群,人以群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

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恶之路。

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中,我还知道良朋益友,也就是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友谅,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友多闻,也就是这个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

恶朋佞友,也就是损者三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

友偏辟,也就是说这种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善柔,就是说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友便佞,就是说这种人没有真才实学。

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在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友了一定的变化,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口才太过于笨拙,不善表达自己,也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一些障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篇一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

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

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

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精选19篇)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篇1《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感悟篇一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无意中的言行变成了世人的楷模,《论语》于是问世并名动天下。

打开《论语》,像是走进了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的谋略,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由于此原因了。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

我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自己敞开心扉,说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不用察言观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

”现在一想可不是吗!君子在品德上团结人,而秦桧之类的小人,以钱取人,用荣华富贵来团结人,所以朋友可能会勾结的很多。

孔子讲究孝道。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的人们眼中却在褪色。

因此对我们来说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

当我们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时,我们才会有一颗感恩的心。

父母给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养育成人,期间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钱与精力,更多的是浓浓的爱心以及无私的爱。

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

即为父母要竭尽自己的所能。

此句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强调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而这是考察一个人品德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

现在的我们习惯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献少。

这看在古人的眼里,应该是大逆不道吧。

另一层含义是指孝敬父母要凭自己的真实能力,如为此而触犯法律,则会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质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诲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

也许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吻合,但对于这部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经书,是非常有必要一读的。

读《论语》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与人相处,读《论语》可以学会求知的方法,读《论语》更能体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做人的哲学。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4篇精选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4篇精选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4篇精选《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你觉得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范文篇1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

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

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

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

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范文篇2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3篇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3篇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3篇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3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于丹《论语》感悟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感悟交友之道
不如 跟自己的能力斗
人生三大坎
戒及戒及戒少君
之其之其之之子
—·

在老在壮在时有

论 语
得也斗 血
也 血

血 气
三 戒

气气未

既方定
衰刚

老年戒之在 得

“教育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 ——斯宾塞
谢谢!
论语感悟 之
交友之道
讲师:于丹
•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 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 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 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就是这 样朴素的起点。我们今天已经 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 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 经过时了?是不是在今天这样
交友的原则
陶渊明的素琴
常想一二
于丹心 语
结交那些快乐的 能够享受生命的 安贫乐道的朋友
国王的快乐与衬衫
生活中真正心灵的快乐 跟外在物质生活不见得
有紧密相关的联系
交友的心理原则
未言言侍
见及未于
—·
颜之及君
论 语
色 而
而 不
之 而
子 有
论 季 言言言三

氏 谓谓谓愆 之之之
瞽隐躁
交友的三个原则 1、不要抢话说 2、不要有话不说 3、不要闭睛瞎说
什么是好朋友?
毋不忠子子
自可告曰贡
辱则而 问

也止善 道



朋友有过错 要忠实劝告 如果他不喜欢听 那就不要再说了 不要自取其辱 释

人生三大坎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心得,是指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

于丹论语心得1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

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

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

《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

平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

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

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

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通用3篇】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通用3篇】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通用3篇】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篇一假期中,我读了《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中的“《论语》心得”我听的不完整,有了一些了解。

从心底讲,很欣赏于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性女子气质,侃侃而谈间流露着一个学者的聪明睿智,从容自信。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一些古文,还没读懂的感觉。

读第一遍,虽然有些不流利,但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读了一遍,随着阅读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灵鸡汤。

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曾以一个空杯子作比喻说明了“致虚极,守静笃”的人生感悟,给了我很大启发。

所以我今天就想以“杯子”为题来谈谈的学习体会,只是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谈杯子,做人常怀谦虚之心。

就从这只空杯子谈起。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杯子之所以能盛水,就是因为它的虚,它的不满。

由这只杯子我想到做人,就应常怀谦虚之心,只有常怀谦虚之心的人,才能包含更多。

我校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学校中资历比我深,能力比我强,学识比我渊博,处事比我练达的大有人在,所以我更要以谦虚之心,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多反思、多积累。

在学校中,我曾担任过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每一段岗位经历,对我而言都是崭新的一段人生体验。

就如同这只杯子,它曾经装载过我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如今我要再一次倾空它,为新学期的教学留出空间。

二谈杯子,看人切记一分为二。

当你往杯子中注入半杯水时,你看到了什么?有人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也有人看到了满的那一半。

心境的不同,决定了眼光的不同。

作为教师,在学校里肯定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就如同这装了半杯水的杯子,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

当我们在抱怨那些不太出色的学生时,那往往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它空的一半。

但如果调整心态,放正眼光,你就应该看到那已被加入水的一半。

所以一个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他可能很关爱集体,可能在运动场上是一个很棒的运动员,可能动手制作的能力比同龄人强,也可能正好有一副好嗓子??作为教师,看待同事也是如此。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篇一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

于丹《论语心得》之孝敬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孝敬之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于丹《论语心得》之孝敬之道篇一:孝敬之道孝敬之道——于丹《论语》感悟……学习记录●百善孝为先。

孝,敬也。

●论心不论迹。

●孝为行,敬为心。

·犬马皆有养。

·孩子成长与树的故事。

—父母所做的就是用生命对子女的提携。

—父母养子女是本能;子女养父母是孝行。

—富兰克林.罗斯福之父祝子成长的故事。

—天神对孩子们找天使的方法。

●因父母错与子女有冲突时候怎么办?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谏,有克制的、柔和的方式表达;)—道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

—最亲的人,最伤不得。

●孝顺,顺者为孝。

●真正爱父母就要包容和尊敬他所有的习惯。

●孝敬不但是侍奉、供养父母,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者,孝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付出的太多。

—有一种悲怆,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目的和方向。

)—司马谈与司马迁父子的故事。

●两千年前的《论语》历经风雨,应该辩证吸纳营养。

如:现在不提倡“子为父隐,父为子隐。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读后1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更是偶然,看过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个美女教授讲得太有水平了。

正好校长给我们每位老师留了一项作业,就是在假期多读一些书,我便到学校的书架上找到了于丹《论语》这本书,拿到这本书,便顿时觉得爱不释手。

假期中,有闲暇时便捧起书来读,读后有一下几点体会:《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主要讲述了孝敬之道、心智慧之道、处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

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篇三:论语心得《孝敬之道》给小学生德育教育带来的启示徐望秋于丹老师在《论语感悟孝敬之道》一文中,用平实的语言,多面的视角,深刻阐述了孝道的起源、普适性及孝敬的方法。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

孔夫子特别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的作用。

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忙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

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

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

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士气,也可以在你迟疑不前的时候给你果断。

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其次,友谅。

《说文解字》说:“谅,信也。

“信,就是诚恳。

这种朋友为人恳切、不作伪。

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稳妥的、平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

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日的话就是学问面宽。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日佑许多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洁的一个方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阅历转化成你的直接阅历。

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迟疑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或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忙你作出选择。

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阅历里面。

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益这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恳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孔夫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即“损者三友“。

是友便辟,友善柔,有变佞。

友便辟,就是特地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

好话挺多了,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根本的自省的力量,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

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友善柔,就是两面派的人。

当面很和蔼,让你把他当作好朋友,背后说你的好多的坏话。

当你当面质问他的时候,还一口否认。

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

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

第三种叫友便佞。

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只“会耍嘴皮子“的人。

君子应当少说话,多做事。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篇一:读《交友之道》心得体会《交友之道》心得体会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

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

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

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所以说,一生中能结交到好朋友对于你的人生是有益处的.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结交到有道德的人做朋友。

企划部陈怡篇二:孔子的交友之道学习心得孔子的交友之道-读书笔记感觉很好,很受启发。

老师讲的也非常幽默。

比如他在讲到,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的时候,说,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他说,友谅,有一个人叫,陈友谅。

哈哈,这个陈友谅就是当年和朱元璋夺天下的那个猛人,可惜血气方刚,有勇无义,没过干过朱元璋。

傅佩荣老师讲的非常的生动,我喜欢这样的视频,而不是呆板的说教。

perfect。

这节的主要内容是交友。

我们在生活中肯定要和人打交道,也要结交一些朋友。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不能太过于刚强正直。

遇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遇到哑巴不说话,可能才是一种圆滑。

圆滑好不好,不好,但是有用。

人都是弱点,忠言逆耳现在似乎是不利于行。

但是孔子的一些交友思想,依然是值得坚持。

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说,有益的三种欢乐:1、乐节礼乐。

我理解为遵守一定的礼仪,还要用一定的音乐来放松自己。

于丹论语感悟(优秀7篇)

于丹论语感悟(优秀7篇)

于丹论语感悟(优秀7篇)《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通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

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

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于丹论语经典感悟篇二一、孝敬之道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好朋友呢今天我们说一个话题,关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现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这是第二种好朋友;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那个时代,不像我们有电脑,友这么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话外音:《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三者损矣.这是损者三友.这是三种什么人呢,首先,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咱们现在经常能看到,社会上说青少年犯罪有好多都是打群架,打群架一不小心打出人命了,这个孩子就判劳教了.其实打出人命这件事情很少是一个还在单个所为,往往是一群孩子裹挟在一起.我在评全国法制节目奖的时候,有很多次都看到,一个孩子当他大伤对方,甚至是误杀了对方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对方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去呢,就是哥们儿意气啊,就觉得我朋友说了大家要去打一架,所以一定要去.其实这就说明你遇到这种暴躁的朋友,他一个人就像是一个炮仗捻,他可以把一群朋友心中的一种义愤点燃,而这个义愤往往是没有理由的往往是一种盲目的意气.做为成年世界不见得说我们都要付出这种打群架的带价,但是一个人燃烧了一场愤怒,这对我们来说只有坏处,没有什么益处.坏朋友为什么把便辟这种情绪暴躁作为第一位呢因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告诉他怎么样去过上一种没有为先的生活.我曾经看到也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富孀,这个老太太家财万贯,她自己想要招聘一个司机,她就在全国范围内发出招聘广告,说我要看看那个司机的驾驶技术最好.前条万选从众多的应聘者里面最后选出了三个人站在她面前,她给他们出了同一道题,她说如果我车子前方是个悬崖,我考考你们的技术,你能把车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第一个司机说我技术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一米的地方,稳稳的刹住;第二个死机很不服气,说我技术比他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十公分的地方,我还能停住;第三个司机说,我不象他们俩,我远远看见悬崖我就停住了.后来老太太就录取了第三个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风险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也就是说,这第三个人之所以被录取,不是靠他逞能,而是靠他的明智.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反着,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我们有很多朋友都会在这种关键的时候给你一种制约的力量,让你觉得说我还是退一步吧,我还是慎重一点吧.韩国人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很怪,它前脸长头发,但是后边是一个秃脑勺,这个东西迎着你走过来的时候由于它满脸头发,所以它面目不清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琢磨琢磨等到它从身边走过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抓,发现它后脑勺上没有头发,它已经彻底走过去了.这个东西它叫什么呢,它的名字就是机遇.这个世界上机遇就是这么一个怪物,它迎面走来的时候你永远心存疑虑,但是等它要走的时候你是永远也抓它不着.善柔的朋友往往耽误了你身边的机遇.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在于你做与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时间做是有用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值期的,你说一个罐头,一块糖,这个东西是不是好东西,没有说搁上十年八年还是好东西的,过了保值期它就变成了毒药.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至于的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在这一辈子里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他可能就觉得说这个人做我的朋友以后可能是我的危险.话外音:《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脾气暴躁的朋友,优柔寡断的朋友,还有那些心怀鬼胎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么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孔子所有伦理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仁.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他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老师,说老师,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叫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他学生又问,什么叫智慧,问智的时候,老师又回答了两个字,叫做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所以其实我们怎么样能够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们心中要对他人有爱,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愿,我们有辨别他人的能力,能够交到有品质的好朋友,这是一种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愿就是我们有仁,那么能力就是我们有智,这是我们一种保障,交朋友质量的最好底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开创了一份好生活.其实我们的好朋友有的时候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从他的生活里面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无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么是好坏.大家知道,在史记里面写道晏子列传,说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很有意思,他觉得自己给齐国的宰相驾车,多么风光.这个车夫人长得特别帅,个子高高的,相貌堂堂,而齐国的宰相晏婴,大家知道是一个五短身材,其貌不扬,看起来还优点猥琐,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这个车夫每天就觉得,说我这个位置好,我坐在前面,晏子坐在我后面,我驾着高头大马在外面风风光光,晏子在车棚里面坐着,觉得我这个职业太好了,每天都无比风光.后来终于有一天,回到家的时候发现他夫人在家哭哭啼啼的,自己收拾了东西要回娘家,他特别惊讶,他说你要干什么,他夫人说,我实在忍受不了,我打算离开你,我觉得我跟你在一起我挺耻辱的.这个车夫大惊,说,你看,你不觉得我风光吗他夫人说,你以为什么叫做风光,说象晏婴那样一个人,以他那样一个治世之才,他自己如此谦恭,坐在后面毫不张扬,而你不过就是一个车夫而已,你那样觉得风光无限,你的趾高气扬全在脸上,这就是我的人生最大的耻辱了.因为你跟晏子这样的人每天在一起,还不能以这样一个人作为你生命的坐标,这就是我对你的绝望.其实这个故事传出来以后,后来晏婴跟这个车夫说,你有这样一个夫人,就冲你有这个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提拔了这个车夫,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这就是说,我们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每天的处事态度都成为我们的镜子.所以论语中提倡交那种平和的,谦逊的,团结他人的朋友,这是一个原则.话外音: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于丹教授认为,论语中除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外还有一些交友原则,这些原则又是什么呢论语中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富豪,有权势的人,大家知道中国有一个诗派叫做田园山水诗派,陶渊明开创了这样一个诗派,陶渊明的生活是个什么样的呢,他是那种极其简陋但极其欢乐的.《南史隐逸传》里面记载说陶渊明他自己不解音律,他根本不懂音乐,但是他要蓄素琴一张.自己有一张琴叫素琴,也就是没有琴弦的一段木头.这么一段木头连琴弦都没有他怎么弹呢.他就是只要有朋友来的时候,自己每每有会意就开始抚弄这个木头,把这个琴弹的绘声绘色,经常弹得自己痛苦失声,觉得自己所有内心的悲怆全都寄予其中,而真正听得懂的朋友是会为之动容的.陶渊明自己守着这么一段无弦琴,弹奏他心灵的音乐,弹得高兴就开始跟朋友们说自己喝多了,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高了你们走吧,朋友们也都不计较他的得失就走了而已.这是一种快乐的性子,但是这只可为智者会不可为小人道.我曾经看到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写的一片散文,他说他的一个朋友跟他讲说你给我写一副字我挂在书房里,你要让我非常简单的让我每天看了以后就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信手写了一个叫"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说为什么是这么四个字,林清玄就给他解释,他说大家都说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那么我们就算认可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吧,但是还有一二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但是我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止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之孝敬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之孝敬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之孝敬之道孝敬之道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儒家文化提倡孝道。

其中,于丹对于《论语》之孝敬之道中的内容有着独特的心得。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于丹论语心得之孝敬之道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孝敬之道篇一读书究其意,实际是自我身心的修养和人生性格的磨炼。

随手一翻,入得眼者,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不入眼者,视其茶余饭后之笑料。

于丹《论语》感悟是将简而概子的内容用我们今天简化字平铺而阐释,听者懂,聆者动心。

“一本《论语》捧在手心,是那样的朴素和温暖,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是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于丹在“孝敬之道”里说到了何为孝。

我们常常将孝和敬连用。

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我们很忙,今天很忙,明天很忙,工作忙,忙工作,我们总在忙,忙什么呢?民间有句俗语:“百善孝为先”,我们忙着工作,忙着家庭,忙着慈善事业,忙着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一切善行以孝开始。

还有句俗语:“论心不论迹”。

我们不一定拥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把老人的愿望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父母,但是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

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但是儿女呢?我们传承着文明,中华文明,我们也在说着,我们是炎黄之孙,我们也常去拜谒黄帝陵。

但是,我们做的太多而表现的太少;说的太多感恩的太少。

在这个母亲节,你做了什么?一个家庭我的父母,你为父母做了什么,一个国家我的父母,你为父母做了什么?于丹论语心得之孝敬之道篇二1、志向:孔子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于丹《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序言: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呢?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呢?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好朋友呢?今天我们说一个话题,关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

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

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

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

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于丹心语】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于丹论语感悟(全文阅读)

于丹论语感悟(全文阅读)

于丹论语感悟(全文阅读)于丹《论语》感悟内容简介《于丹〈论语〉感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续篇,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全书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

本书以央视xx年“百家讲坛”同名讲座之完整录音稿为基础修订润色而成,比该讲座的电视播出版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文字量多出将近一倍。

全书双色印刷,并以著名画家陈传席画作为彩色插页,装帧精美。

本书目录作者简介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

主攻广播电视媒介学,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

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曾获1994年、1996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专题片及《正大综艺》《中国报道》等栏目撰稿人。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

xx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还要接着讲《庄子》,讲《世说新语》,讲唐诗宋词。

于丹人生名言忠告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4.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5.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6.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于丹论语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于丹论语心得1★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大眼光,就会抓住我们眼前的每一个机遇。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

★无为而无不为才是大境界。

★把恩恩怨怨看小了去,把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人能够看清目的和方向是不容易的。

★只有用心才能从细节里获得知识和感悟。

★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经历和悟性决定你的眼界。

★人格理想的支点:依于仁,游于艺。

★感到心理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于丹论语心得2寒假里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于丹心得》,于丹认为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她说的没错?孔子让我感到温暖,他就像一位有着温暖大手的长者。

读着这本书,就像和这位老人并肩走上了一段旅程,他引领我欣赏沿路的风景,朴素平和地述说他的智慧,拨开我的疑惑,给予我前行的力量。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像一杯茗茶,清香、甘醇;也像一块温润的玉,优雅、谦和。

他闪着柔和的光芒,照亮我的世界,使我的世界静了下来,慢了下来,沉淀了下来,让我放慢了匆忙急促的脚步,慢慢发现了世界的美丽,呼吸纯净的空气,跳出自己的舞步。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的真好:“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现在的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物诱惑,总是迷失于别人的眼中,别人的世界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孝敬之道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 __朴素的起点。

以下是分享的于丹论语心得孝敬之道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 __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

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

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

这就是我的愿望。

"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

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
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

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

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

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可以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心安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

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

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

但是,这样做竟然可以算"孝"吗?
子游问孝,子夏问孝,老师都铺陈了一些大家普遍认为是"孝"的行迹:去好好地做事,养着父母,有什么好吃好喝让父母先吃先喝,有什么劳顿自己可以先担当,这些事情大家都认为是孝了。

但是,孔子都要反问一句,这些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这些真是孝吗?
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

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

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

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

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

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脏,那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的故事,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读书究其意,实际是自我身心的修养和人生性格的磨炼。

随手一翻,入得眼者,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不入眼者,视其 __之笑料。

于丹《论语》感悟是将简而概子的内容用我们今天简化字平铺而阐释,听者懂,聆者动心。

“一本《论语》捧在手心,是那样的朴素和温暖,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是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于丹在“孝敬之道”里说到了何为孝。

我们常常将孝和敬连用。

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我们很忙,今天很忙,明天很忙,工作忙,忙工作,我们总在忙,忙什么呢?民间有句俗语:“百善孝为先”,我们忙着工作,忙着家庭,忙着慈善事业,忙着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一切善行以孝开始。

还有句俗语:“论心不论迹”。

我们不一定拥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把老人的愿望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父母,但是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
的爱。

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但是儿女呢?
我们传承着文明,中华文明,我们也在说着,我们是炎黄之孙,我们也常去拜谒黄帝陵。

但是,我们做的太多而表现的太少;说的太多感恩的太少。

在这个母亲节,你做了什么?一个家庭我的父母,你为父母做了什么,一个国家我的父母,你为父母做了什么?
看了“于丹论语心得孝敬之道”的人还看了:
1.于丹论语心得之孝敬之道
2.于丹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
3.于丹论语心得忠恕
4.《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5.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6.于丹人生感悟读后感
7.读经典国学书籍读后感800字作文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