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
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心理学实验报告经典范例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
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 +3”、“KENC+4”等。
参加心理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
心理测试作为一种了解个体心理状况的有效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教育、科研等领域。
为了探究心理测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组织了一次心理测试实验。
以下是本次实验的详细报告。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究心理测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 分析心理测试结果,为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建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100名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志愿者,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工具:采用某知名心理测试平台提供的在线心理测试工具,包括人格测试、情绪测试、压力测试等。
3. 实验步骤:(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和意义,确保其知情同意。
(2)指导实验对象进行在线心理测试,确保测试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收集实验数据,包括测试结果和实验对象的基本信息。
(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1. 实验对象在人格测试、情绪测试、压力测试等方面的得分情况。
2. 实验对象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等。
3. 心理测试结果与实验对象基本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五、实验分析1. 心理测试结果分析(1)人格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在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特点。
(2)情绪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在情绪稳定性、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3)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在应对压力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2. 心理测试结果与实验对象基本信息的相关性分析(1)年龄与心理测试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实验对象在情绪稳定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得分有所提高。
(2)性别与心理测试结果:女性在情绪稳定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得分高于男性,而男性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得分略高于女性。
(3)职业与心理测试结果:不同职业的实验对象在心理测试结果上存在一定差异,如教师、医护人员等职业在情绪稳定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得分较高。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实验心理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2. 实验材料3. 实验对象4. 实验程序五、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2. 实验结果分析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2. 实验结果的意义3.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的比较4. 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七、结论八、参考文献实验名称: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__________(实验目的),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对象)进行__________(实验方法)实验,以验证__________(实验假设)。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主要基于__________(相关理论或模型),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变量)的影响,来观察__________(观察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实验假设。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__________(实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实验材料,如: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实验材料等)。
3.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__________(实验对象,如:大学生、儿童、成人等)。
4.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如下:(1)__________(实验步骤一)(2)__________(实验步骤二)(3)__________(实验步骤三)(4)__________(实验步骤四)(5)__________(实验步骤五)(6)__________(实验步骤六)四、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1)实验数据表格(2)实验数据图形2.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得出实验结果。
五、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基本一致,说明__________(实验假设)成立。
2. 实验结果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实验结果的意义),为__________(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我评析心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自我评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评估方法,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自我评析,了解自己的心理特质、情感倾向和行为习惯,从而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工具:采用《自我评析量表》(Self-Assessment Inventory,简称SAI)进行自我评析。
该量表包含多个维度,如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自我控制等,通过评分了解自己在各个维度的表现。
2. 实验过程:在安静的环境下,独立完成自我评析量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进行评分。
3. 数据处理:将评分结果输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1. 情绪稳定性:结果显示,我的情绪稳定性处于中等水平。
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我能够保持相对冷静,但有时也会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
2. 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我表现出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能够与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但有时过于敏感,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3.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有时会做出冲动行为。
4. 性格特点:根据结果分析,我属于外向型性格,善于与人交往,但有时过于情绪化。
同时,我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
四、分析与讨论1. 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我的情绪稳定性处于中等水平,说明我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相对冷静,但仍有提升空间。
建议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2. 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我表现出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优势。
但过于敏感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学会调整情绪,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3.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建议通过制定计划和目标,提高自律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冲动行为。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1。
人的感知系统的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情况。
实验材料:两杯盛有热水的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将两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
( 2)将第一杯中的热水注入另一个杯子中,此时,第一杯的热水变凉。
3。
对照实验( 1)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2)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没有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3)将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与以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可以断定热水导致了放大镜不能放大。
4。
在心理学实验中,测试效度的问题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者所预期想达到的结果与所获得的事实之间的差异程度。
即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与标准或目标间的差异,而不是说测量本身的误差。
也就是说,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目标或指标越一致,测量误差越小,实验效度也就越高。
因此,在进行效度研究时,必须保证事先确定好测量工具、被试和指标,并设计好事先需要预测的目标值。
一般而言,在一个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上得到的测量数据,如果事先预测得准确,那么它的信度会更高。
而相反,如果测量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事后的实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则测量工具的信度就要低些。
5。
受测者对实验的情绪反应强烈程度。
6。
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的优势:7。
学习材料在一定时间内,再次学习某一材料时对该材料产生的记忆效果的高低。
心理测验技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测验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心理测验技能,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实施方法、计分方式和结果解释,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测验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
2. 掌握心理测验的计分方式和结果解释技巧。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测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采用多种心理测验,包括卡特尔16PF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1. 心理测验的理论基础。
2. 心理测验的实施步骤。
3. 心理测验的计分方法。
4. 心理测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实验前,学生需预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
2. 实验实施: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心理测验的实施,包括指导语、施测过程、计分等。
3. 结果分析:根据计分标准,对测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卡特尔16PF测验通过卡特尔16PF测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受试者的个性特征。
例如,某受试者在开放性维度上得分较高,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责任心维度上得分较低,表明其可能缺乏自律性和责任感。
2.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EPQ测验可以了解受试者的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例如,某受试者在内外向性维度上得分较高,表明其性格外向,善于交际;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较低,表明其情绪稳定,不易焦虑。
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主要用于评估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某受试者在焦虑、抑郁等维度上得分较高,表明其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六、实验讨论1. 心理测验在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心理测验的局限性,如文化差异、测量误差等。
3. 如何提高心理测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还提高了心理测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能力。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实验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在不同时间、地点,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观察情绪的发展变化,以期探究自身情绪发展的规律。
意义掌握了情绪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和调节情绪。
实验内容人格的分裂是指主体的精神活动能力完整统一,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构特征。
人格既包括先天的本能活动方式(即气质),也包括后天习得的、经过系统教育训练形成的各种活动方式(即个性)。
前者称为内倾型,后者称为外倾型。
实验步骤1.实验假设和被试:设被试为两组。
一组为A,另一组为B,两组受测者无任何关系。
2.实验方法: A、被试( n=25)。
被试坐于一张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保持适度紧张,头部固定,闭目,用手指捏紧拳头,其余肌肉放松,置于桌面中央。
B、实验条件( 1) A组被试在椅子上采取轻松坐位,不做任何任务或作业。
桌面高度与被试身高相当。
B组被试端坐于椅子上,手臂下垂。
手里拿一个记录表,边观察周围情况边记录。
( 2)A、 B组被试在每天晚饭后至次日清晨起床之前( n=16)、起床后( n=20)、清晨( n=13)各进行一次测量,每次由8位被试共同完成。
要求在6种情境下均记录完成的时间。
( 3) A、 B组被试在测量的同时完成有关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与情绪相关的心理活动( 5个项目)。
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组被试在情绪的产生过程中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规律。
(2)外向性格的被试感情体验早于内向性格的被试,但两者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速度大致相当。
(3)先快后慢的情绪变化规律使两组被试在人格分裂状态时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外倾型性格的被试表现为冲动型和激情型,外向型的被试表现为安静型和思考型。
四.讨论1.两组被试情绪产生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对被试的情绪研究,提出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五。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心理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 掌握心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心理学实验:视觉错觉三、实验背景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由于受到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视觉现象。
视觉错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视觉错觉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视觉错觉实验装置(如视错觉图片、视错觉视频等);2. 实验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表、计时器等。
五、实验对象某高校心理系学生,共30人,男女各半。
六、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 实验过程:(1)第一组进行图片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2)第二组进行视频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3)两组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讨论,分析视觉错觉产生的原因;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及产生原因。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第一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月亮错觉、埃拉斯托勒斯错觉、潘佐错觉等;(2)第二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倾斜的直线错觉、运动错觉、颜色错觉等;2. 实验分析:(1)月亮错觉:由于月亮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差异较大,使得月亮看起来比实际大;(2)埃拉斯托勒斯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曲线;(3)潘佐错觉:由于视觉对比,使得观察者将相同长度的线段视为不同长度;(4)倾斜的直线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倾斜;(5)运动错觉:由于视觉信息的不稳定,使得观察者将静止的物体视为运动;(6)颜色错觉:由于颜色对比,使得观察者对颜色产生误解。
八、实验讨论1. 视错觉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2. 视错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建筑、广告、艺术等领域;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心理眼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眼动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被试在观察刺激时的眼动轨迹,来揭示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的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讨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即被试在理解他人心理时,眼动轨迹与理解物理信息时是否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1. 检验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2. 分析心理理论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3. 探讨心理理论与大脑活动的相关性。
三、实验方法1. 被试: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性别不限,视力正常。
2. 实验材料:选取30个与心理理论相关的成语和30个与物理信息相关的成语,每个成语包含四个字。
成语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社会交往等方面。
3. 实验仪器:EyeLink 1000 Plus桌面式眼动仪,用于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
4. 实验程序:被试坐在距离屏幕70cm的位置,屏幕上呈现成语,要求被试阅读成语并判断其含义。
眼动仪记录被试阅读成语时的眼动轨迹,包括注视点、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等指标。
5. 实验流程:(1)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和任务要求;(2)被试进行眼动仪校准;(3)被试依次阅读成语,并判断其含义;(4)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成语的理解过程。
四、实验结果1. 眼动轨迹分析(1)注视点: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成语的第一个字,而物理信息相关成语的注视点则较为分散;(2)注视时间: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物理信息相关成语;(3)注视次数:心理理论相关成语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物理信息相关成语。
2. 访谈结果被试在访谈中表示,在理解心理理论相关成语时,需要关注成语中的心理状态,而在理解物理信息相关成语时,则更关注成语中的物理信息。
五、讨论1. 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对眼动轨迹具有显著影响。
在理解心理理论相关成语时,被试的眼动轨迹与理解物理信息时存在差异。
这表明,心理理论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心理理论与大脑活动的相关性眼动轨迹的变化可能与大脑活动有关。
心理测验实验报告格式(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心理测验作为一种研究心理现象的重要工具,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实验旨在探讨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验证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探讨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有效性;3. 验证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高校学生10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材料:采用某知名心理测验量表,如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人格类型量表。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向实验组发放心理测验量表,要求受试者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心理测验,仅作为实验对比;(3)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心理测验结果分析:(1)MBTI人格类型分布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组受试者的MBTI人格类型分布情况;(2)心理测验结果与实际性格特征的相关性:将实验组受试者的MBTI人格类型与他们的实际性格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心理测验结果与实际性格特征的相关性。
2. 对照组心理测验结果分析:(1)对照组未进行心理测验,因此无法分析其心理测验结果;(2)对照组实际性格特征分析:通过其他方式收集对照组受试者的实际性格特征,并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五、实验讨论1. 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通过MBTI人格类型量表,可以较好地揭示受试者的性格特征。
2. 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受试者的心理测验结果与实际性格特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六、实验结论1. 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2. 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较高;3. 心理测验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一、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包括个人特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个人特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均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有显著影响。
二、引言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状态的能力。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维护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情绪调节能力的高低对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为提高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某高校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50人,女生150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研究工具(1)情绪调节能力问卷:采用成人情绪调节能力问卷(Chines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进行测量,该问卷包括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反应抑制和情绪表达四个维度,共25个项目。
(2)生活事件量表: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进行测量,该量表包括家庭、学业、人际关系、健康等15个维度,共48个项目。
(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进行测量,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共10个项目。
3. 数据收集与处理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问卷由研究者现场发放和回收。
数据收集完成后,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1. 描述性统计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1)情绪调节能力: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反应抑制和情绪表达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15、2.98、2.91和2.83。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自我心理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我于近期进行了一系列自我心理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不同的心理测试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情绪状态和应对机制,为今后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与过程1. 心理测试- 我参加了多个在线心理测试,包括人格测试、情绪状态评估、压力承受能力测试等。
- 在测试过程中,我严格按照指导语进行作答,力求真实反映自己的心理状态。
2. 自我反思- 结合心理测试结果,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包括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
3. 记录与分析- 我将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格特征- 通过人格测试,我发现自己具有以下特征:外向、开放、随和、谨慎。
这表明我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好奇心和适应能力。
2. 情绪状态- 在情绪状态评估中,我发现自己情绪较为稳定,但有时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这可能与近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有关。
3. 压力承受能力- 压力承受能力测试结果显示,我的压力承受能力一般。
在面对压力时,我倾向于通过倾诉、运动和调整心态等方式来缓解。
4. 应对机制- 在自我反思中,我发现自己在面对问题时,存在以下应对机制:- 合理化: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我会寻找客观原因,避免过度自责。
- 倾诉:遇到困扰时,我会向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倾诉,寻求帮助。
- 运动: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四、实验结论与启示1. 结论- 本次实验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为今后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提供了参考。
- 通过实验,我认识到自己在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启示- 关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和应对。
- 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参加心理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个体心理差异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个体心理差异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个体的气质、能力、性格、情绪、智力、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
为了探究个体心理差异,本实验选取了3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个体在气质、能力、性格、情绪、智力、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心理差异。
2. 分析个体心理差异产生的原因。
3. 为教育、心理辅导等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30名大学生,男女比例1:1。
2. 实验工具:(1)气质测试:艾森克人格问卷(EPQ);(2)能力测试: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3)性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Big Five Personality Test);(4)情绪测试: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5)学习方式测试:学习风格量表(Learning Style Inventory);(6)社会角色测试:社会角色问卷(Social Role Questionnaire)。
3. 实验步骤:(1)对实验对象进行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2)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气质差异:通过EPQ测试,发现实验对象在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内向型个体在人际交往、情绪稳定性等方面表现较好,而外向型个体在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方面表现更佳。
2. 能力差异:通过WAIS测试,发现实验对象在言语理解、数字推理、抽象思维、记忆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言语理解能力较高的个体在学术研究和人际交往方面表现较好,而数字推理能力较强的个体在理工科学习和职业发展方面更具优势。
3. 性格差异:通过Big Five人格测试,发现实验对象在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开放性较高的个体在创新思维、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较好,而责任心较强的个体在学业和职业发展方面更具竞争力。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基础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基础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篇一: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实验和测试项目,了解体验实验过程,通过亲身实践明白心理学相关的实验操作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实验项目1速度知觉:学习速度的感知能力的测试方法,探讨快、慢速两种条件下感知的差别。
具体操作时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
根据图像运行的速度判断当其运行到某程度消失后,何时到达预定目标,图像有圆点和正方形,运行方向有水平垂直及内外伸缩。
时间有40点/秒及80点/秒两种,时间和方向随机确定变换。
认为时间到即摁反应键。
实验结果:平均误差: 21.57%。
水平及垂直方向在40点/秒的时候误差均小于80点/秒,而平面运动方向时却在80点/秒较小。
由于方向和时间的频繁变换,头脑中的印象在还没形成定势时就被打乱,所以总体来说误差较大,失误较多。
速度知觉不够灵敏。
2短时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指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
按照指示语输入与之顺序相同的要求。
从3位数字算起,逐渐增加数字,被试者要按照顺序将数字输入,当连续测验三次错误时停止试验。
实验结果:短时记忆广度值:6.00。
短时记忆能力较差。
3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
实验分为视觉及听觉两种,根据指示色或指示音选择相应的颜色按键。
指示出现完全随机。
实验结果:视觉:选择反应时:333ms错误次数:3次听觉;选择反应时:316ms错误次数:1次测试项目1 成就动机量表:希望成功的动机较弱。
结果显示我是一个回避失败者。
常常更多地担心是否会失败以及失败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给人的感觉有学习能力但缺乏学习兴趣。
可能过于关心学习成绩,同时对于学习感到厌烦,不愿主动努力,希望用最容易的方式获得好成绩。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1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准确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准确性控制因素一、导言本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有反馈一组是实验处理,无反馈一组是控制处理。
在心理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现在,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
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组,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
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2.1被试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10女7男做被试,年龄20~2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仪器和材料在一张10×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2cm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6张白纸,编号为甲1、甲2、甲3和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3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16人,男女匹配。
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
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
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
同时,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
2.4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并注意男女匹配,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和无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思维心理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背景与理论基础四、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2. 实验材料3. 实验设计4. 实验步骤五、实验结果1. 数据统计与分析2. 结果呈现六、讨论1. 结果分析2. 与已有研究的比较3. 实验结果的局限性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七、结论八、参考文献思维心理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思维心理实验:认知偏差对判断力的影响二、实验目的探究认知偏差对个体判断力的影响,验证认知偏差在判断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背景与理论基础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信息产生错误解读和判断的现象。
认知偏差可能源于认知负荷、情绪、社会文化等因素。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认知偏差对判断力的影响。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设计一组判断任务,包括认知负荷任务、情绪调节任务和社会文化任务。
3. 实验设计:采用2(认知负荷:高负荷 vs. 低负荷)× 2(情绪调节:积极情绪 vs. 消极情绪)× 2(社会文化:中国文化 vs. 西方文化)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a. 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四组,分别进行不同类型的判断任务。
b. 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软件记录实验对象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c. 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呈现:a. 认知负荷对判断力的影响:高负荷组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低于低负荷组。
b. 情绪调节对判断力的影响:积极情绪组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高于消极情绪组。
c. 社会文化对判断力的影响:中国文化组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高于西方文化组。
六、讨论1. 结果分析:认知负荷、情绪调节和社会文化均对判断力产生显著影响,验证了认知偏差在判断过程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
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影响首音作用和渐近线。
即:2s呈现时间下比1s呈现时间下的首音效应较高,延时回忆的近因效应将趋于消失。
2.方法
2.1被试
28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2006级学生,18-20岁。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随机分为3个组。
2.2 仪器材料
PES系统。
共100个汉字,从低频到高频均有,分为五组,每组20个,从第一组到第五组,每组汉字笔画逐渐增多。
字的大小(像素)=80
间隔时间(秒)=18 //延迟回忆组的延迟时间
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有3个自变量,被回忆汉字的呈现时间、回忆类型和在系列中的位置。
呈现时间具有两个水平:1s和2s。
回忆类型具有两个水平:立即回忆和延时回忆,延时回忆组在延迟时间内做倒减三的运算。
系列位置具有20个水平,即从第一位首位到第20位末位。
实验中,控制每个系列长度为20个汉字,汉字呈现时间、回忆类型两个自变量采取组间设计,系列位置自变量采取组内设计。
则实验共分为1s立即、1s延时、2s立即、2s延时四个条件,28名被试随机分为7组。
2.4实验程序
2.4.1立即回忆组的实验程序:
打开电脑,打开PES系统。
使被试在电脑前合适的位置坐好,被试阅读指导语:
“下面将向您呈现一系列汉字,请您尽量记下每一个汉字。
呈现完毕后请您立刻回忆您刚才看到的汉字,可以不按照呈现顺序。
您可以先在白纸上写下您回忆出的汉字,然后再将其输入电脑。
”
被试阅读完毕并理解指导语后,开始实验。
根据其实验组,以1s/个或2s/个的速度呈现汉字。
每呈现完一组20个汉字后,让被试回忆所见汉字,输入完毕后开始下一组实验。
每个被试做5组汉字。
实验完毕由计算机统计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的汉字个数。
2.4.2延时回忆组的实验程序:
打开电脑,打开PES系统。
使被试在电脑前合适的位置坐好,被试阅读指导语:
“下面将向您呈现一系列汉字,请您尽量记下每一个汉字。
呈现完毕后,您将进行一段时间的倒减3的心算,请您将计算结果出声报告。
然后,请您回忆您刚才看见的汉字,可以不按照呈现顺序。
您可以现在白纸上写下您回忆出的汉字,然后再将其输入电脑。
被试阅读完毕并理解指导语后,开始实验。
根据其实验组,以1s/个或2s/个的速度呈现汉字。
每呈现完一组20个汉字后,让被试开始做倒减三的计算,要求被试以声音的形式报告结果,18s后让回忆所见汉字,输入完毕后开始下一组实验。
每个被试做5组汉字。
实验完毕由计算机统计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的汉字个数。
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4. 讨论
实验结果据图显示呈现时间为1s与2s对首音效应的影响未能如预期所愿,两条曲线在首音效应位置处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渐进线处2s显示出对1s的优势。
推测其中有1s、2s 均较为较短的时间,差异无法较为明显的区分,若将呈现时间的差异扩大可能或得到预期的影响,前人的实验中有类似的采取3s和9s呈现时间的实验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据图2图3,分心作业对近因效应的影响在1s、2s情况差异较大,尤其是1s情况下,1s立即的近因效应明显高于1s延时的近因效应。
总的来说,这些实验支持双重分离的观点,在本实验中具体表现为呈现时间自变量对渐近线的影响,和分心作业对近因效应的减弱乃至消除的作用。
实验结果在很大的支持了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假设。
实验当时由于断电的影响可能部分的影响实验结果,一部分人重复了部分实验。
在今后的相关实验中应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故。
5. 参考文献
[1] 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第一版,2001.5第二次印刷,346-350
[2] 陈舒永,杨博明,高云鹏,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第一版,1997.7第三次印刷,310-312
6.附录
以下为本实验的原始数据(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