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三篇)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学1976年到1989年当代⽂学第⼀章新时期⽂学(1976-1989)⼀、1976年10⽉,⽂⾰结束。
⽂⾰结束后的中国社会被称为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学界也把⽂⾰后的⽂学称为“新时期⽂学”。
“新时期⽂学”指的是⼀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学。
指⽂学发展空间和⾃由度⼤为拓展的时期,是⼀个⽂学回归⽂学并按⾃⾝的规律发展的时期,是⼀个⽂学的主体性和独⽴性被张扬的时期。
⼆、思想解放运动:⽂⾰后期的突破思想禁区的潜流,到70年代末才冲出地表,即所谓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6年4⽉“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7年底,批判“⽂艺⿊线专政”论。
1978年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发表,揭开思想解放的序幕。
1978年12⽉,⼗⼀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10⽉,第四次⽂代会召开。
“⼆为”⽅向。
双百⽅针。
1984年,提出“创作⾃由”。
⽂艺界的争鸣和批评不断(⽂学与政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三、80年代有影响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在50年代受挫的作家,被称为“归来作家”或“复出作家”“五七族”如艾青、汪曾祺、王蒙、⾼晓声、张贤亮等。
2、知青作家群。
如王安忆、张承志、史铁⽣、韩少功、梁晓声、阿城、铁凝等。
他们是80年代⾮常活跃的⼀群。
3、⼋⼗年代⽂学的总体特征(新时期语境:⾃由,⼈道主义,多元化)1对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承担题材选择:对“历史”的清算和记忆。
⽂学精神:普遍存在⼀种沉重的、紧张的精神倾向。
2、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学环境带来对中国⽂学现状的不满,作家们普遍希望创造有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品。
3⽂学创作的潮流化特征:80年代的⽂学界热衷于归纳命名⽂学现象,有意识的组织⽂学派别,掀起创作潮流。
如:朦胧诗、伤痕⽂学、反思⽂学、改⾰⽂学、寻根⽂学、先锋⼩说等等。
四、80年代后期⽂学思潮1、全⾯改⾰的形势。
2、“⽂学⽅法年”。
各种⽂学⽅法被引进。
3、⽂学主体性的讨论。
围绕刘再复的《论⽂学的主体性》⽽展开的讨论。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概述
第三阶段:90年代
“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的王朔 王朔 《空中小姐》、《一半是海 水, 一半是火焰》、《玩得就是心跳》 《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 《一点正经没有》
他的文学创作的商业倾向愈加明显, 并促使他最终放弃小说,转入纯 粹商业性的影视剧创作,经他策划和 编剧的作品有《渴望》、《编辑部的 故事》、《爱你没商量》等,都 曾经轰动一时,成为开拓中国当代商业影 视创作的先锋。
二. 讽刺、暴露小说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 张恨水《啼笑因缘》
三. 七月派小说: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四. 洋场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第一阶段(1949--1978)
农村生活题材的 :
表现土地改革: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 变》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战争题材
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孙犁的《风云初记》等一系 列表 现华北抗日根据地战斗生活的作品率先拉开了战争小说的序幕。知侠 的 《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雪克 的《战斗的青春》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 无敌的》、杜鹏程的《保卫延 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肖平的 《三月雪》、吴强的《红日》、 曲波的《林海雪原》、玛拉沁夫的 《茫茫的草原》 60年代,萧玉的 《高梁红了》(三部)、柯岗的《逐鹿中原》
代表作家:冰心 王统照 庐隐 许地山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表现自我的主观抒情。
主要代表: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特点:总是用第一人称,抒发的情怀是病态的,感伤的, 常常竭力表现他的主人公的精神苦闷,以及由此而生的颓 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揭示一种时代病,抒发时代苦闷的 情绪。 四. 乡土小说--主要描写故乡农村(或小城镇)的生活,带有浓厚 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 鲁迅首开乡土小说创作风气。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本文将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代表作品、作家群体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为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提供帮助。
一、历史背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的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被列强侵略和割据,文化上的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随着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也开始逐渐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阶段的开始。
在新政权的推动下,文化和艺术逐渐得到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和文化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实践创新和风格多样化方面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二、影响因素1. 政治背景政治背景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几十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语言、主题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整个文化和艺术,包括文学都受到了摧残和破坏。
这种政治环境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 思想变革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想变革。
新时期的思想理论主张独立自主的创作,并且强调个性和自由,这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同时,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进行的思想反思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基础。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样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创作空间。
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原材料和实践的支撑,这让当代文学更加生动和鲜活。
三、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以下列举几部代表性的作品,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1. 莫言《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也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中国当代文学史
必读书目
• 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刘心武《班主任》 •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啊!》 • 王蒙《布礼》、《蝴蝶》、《活动变人 王蒙《布礼》 蝴蝶》 春之声》 形》、《春之声》 •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 张贤亮《绿化树》 灵与肉》 人》、《灵与肉》 • 谌容《人到中年》 谌容《人到中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主讲人: 主讲人:周丽娜
绪论 •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和历 史分期 •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 变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和历史分期
• 1、概念: 、概念: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1949年中华人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迄今六十余年以及此后 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发展、 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发展、消 繁荣于整个中国大地上的文学。 长、繁荣于整个中国大地上的文学。它包 括了台湾、香港、 括了台湾、香港、澳门和各少数民族地区 的文学。 的文学。
年代、 第一节 1950年代、1960年代的文学思 年代 年代的文学思 潮与文学运动
• 三、文艺界的三次大批判 1、1951年,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 年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 、 红楼梦》 年 论的批判。 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 年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第二十三章 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 年的文学思潮 年代、 第一节 1950年代、1960年代的文学思 年代 年代的文学思 潮与文学运动
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年代、 第一节 1950年代、1960年代的文学思 年代 年代的文学思 潮与文学运动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当代文学概述二、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划分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四、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五、中国当代文学的趋势与未来正文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范围内产生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在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中国当代文学概述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反映了时代的巨变,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划分中国现代文学通常是指从五四运动(1919 年)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 年)这一时期的文学。
而中国当代文学则是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至今仍在不断发展的文学。
从时间上看,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有着明显的划分,但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传承。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建国初期(1949-1966):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以歌颂新中国为主题,作品充满了革命热情和建设精神。
代表作品有《红岩》、《保卫延安》等。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都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较少,代表作品有《艳阳下的她》等。
3.改革开放以来(1976-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代表作品有《活着》、《红高粱》等。
四、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当代文学在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内容的丰富:中国当代文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革命英雄的,也有描绘普通人生活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1、17年小说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
《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
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小说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短篇。
一、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呼唤。
刘世吾与林震)等。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一)创作成就: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二)本阶段小说的艺术局限:1、文艺政治化2、题材单一化3、手法简单化4、人物形象扁平化5、作家非专业化2、批判运动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史事件: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2.对肖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的批判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5.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论1 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当代文学所反映的主要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的生活和斗争。
它是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中国当代文学史分三个时期:一是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七年”;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三是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的新时期。
第一编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5)时期的文学第一章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论争1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意义。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大会确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及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的“普及第一”的总方针,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这次大会,使长期被迫分离的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革命文艺队伍会师北平。
因此,它既是“在新民主主义旗帜之下,在毛主席新文艺方向之下胜利的大团结、大会师”的盛会,也是建设人民新文艺的大动员、大誓师的大会,对繁荣和发展中国当代文学起了巨大的保证作用和推动作用。
2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任务。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于1953年9月23日至10月7日在北京召开。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的中心任务是:“总结4年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的创作事业,鼓励作家和艺术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界更紧密的团结,健全文艺工作者的组织机构,把任务明确化,改进工作,改进领导,使文学艺术的生产能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3 1956年以前文艺界开展了哪些文艺论争?1956年以前文艺界开展的文艺论争有:50年代初期,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有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论观点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来的,简称“双百”方针。
中国近现当代文学
一、近代文学概述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文学发生了重要变化,被称为近代文学。
这是一个向新文学过渡的阶段:一方面,反帝爱国和民主主义成为文学的基本主题,显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战斗性;另一方面,维护封建统治、抗拒新思潮的正统文学,虽然日渐陷于窘境,但仍在不断挣扎。
在诗文领域,启蒙思想家和早期改良主义人物的诗文作品值得重视。
龚自珍是首开文学新风气的人物,接着,魏源、林则徐、张维屏等也写了许多富于时代色彩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太平天国领袖们的诗文,在“弃伪存真”文化纲领指导下,批判封建主义的陈词滥调,提倡朴实明晓的文风,直接为革命斗争服务。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主义运动代表人物梁启超力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并推誉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新派诗;他的散文则导源于龚自珍,打破了传统古文的格局,务为平易畅达,风靡一时,号为“新文体”。
《少年中国说》等说理文章,气势磅礴,铺张淋漓,颇有鼓动力量。
辛亥革命时期,南社诗人柳亚子、陈去病、苏曼殊等人的作品洋溢着充沛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同时,以守旧复古为特征的传统诗文,仍活跃一时,诗歌方面先后有“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派,古文则产生了梅曾亮等名家,号称“桐城派”中兴。
曾国藩原受桐城派影响,又重经世之学,追随者不少,或另称“湘乡派”。
这些诗文流派大都只是在某些观念和形式技巧上略有变异或翻新,由于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受近代西学影响,古文已趋衰微,当然不可能再找到新的出路了。
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之下,近代谴责小说得以盛行,代表作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这些作品突出暴露了封建官场的黑暗腐朽,广泛宣传了社会改良,在内容和题材上较古代小说有明显的开拓,有的还吸收了西方小说的技法,但艺术成就一般不高。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和“黑幕小说”,思想和艺术价值都不高。
中国当代文学
1、自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6、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7、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8、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9、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10、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11、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天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12、80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童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13、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热”、“报人散文、女性散文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
选材上偏向偏僻、落后的农村与山区。
表现生命的原始冲动、古老的风俗和仪式, 又对民族的精神、道德、心理加以重新认 识和反省。
代表作: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
阿城与《棋王》
王安忆与《小鲍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一股创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 村集体所有制取代 个体所有制的历史 变革。
曲波与《林海雪原》
吸收了中国通俗文 学中武侠小说的传 统,加以新的革命 内容,受到读者热 烈欢迎。
杨沫与《青春之歌》
成功地描写了学生 运动,反映了知识 分子的成长道路。
罗广斌、杨益言与 《红岩》
描写了狱中斗争, 再现了中国大西南 地区解放前夕的斗 争形势。
中国文学出现了文学“干预生活”的主张。
代表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宗璞《红豆》等。
1957年-1965年间,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 创作成就比较突出的时间。
这些优秀长篇小说反映了中国近百年来民 主革命的历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图景。
代表作有:
柳青与《创业史》
文革文学存在着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公 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另一是秘密或半 秘密状态写作、传播的作品。
主题先行与 “三突出”。
江青地“三突出”是指在文艺舞台上和电 影银幕上, 在所有的人物当中,要突出正 面人物; 在所有的正面人物当中,要突出 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 物。 这就造成了人物的模式化、脸谱化。
作潮流,其创作方法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 面现实,直面人生。
代表作: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 生》、苏童《妻妾成群》。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文革十年、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在这四个阶段中,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从政治宣传到个体表达的转变,从大众文化到精英文化的转变。
2.当代文学的成就: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中国当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等。
在文革十年中,文学受到了极大的打压,但仍有少数文学家坚持创作,代表作品有《天龙八部》、《红楼梦》等。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向后现代主义转变,代表作品有《白鹿原》、《活着》等。
在市场经济中的文学时期,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多元化,代表作品有《檀香刑》、《追风筝的人》等。
四、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1.主要流派: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等。
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等;后现代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白鹿原》、《檀香刑》等;新写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平凡的世界》、《活着》等。
2.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天龙八部》、《红楼梦》、《白鹿原》、《活着》、《檀香刑》、《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不同阶段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常以重大政治事件为标志,这种方式暗示了政治和文学的主从关系,这是不正常的。
这揭示了当代文学发展中的问题,并说明它长期以来仍然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
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当代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讨论,但这些讨论的目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而不是关注文学本身的问题。
第一章:1949年至1966年的文学思潮1.历次文代会的评介2.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3.对XXX的《红楼梦》研究进行的批判运动4.关于XXX的批判5.提出并贯彻“双百”方针在建国初期,中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十六、文学“新时期”的想象1、“转折”与文学“新时期”1976 年10 月江青等“四人帮”收到拘捕,1977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这次会议把”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
左倾激进的”阶级斗争“式的社会历史革命,为”现实主义“的现代化的发展主题所取代。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知识界和文学界普遍使用”第二次解放“来强调”文革“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做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新时期文学”的“转折”,表现为文艺激进派主要依靠政治体制”暴力“所开展的”文化革命“,也为政治体制的”暴力“所中断。
”文革“中被损毁、破坏的”当代“文学体制得到修复。
在重建的政治、文学体制的主导下,展开一系列否定”文革“,也暧昧不明地处理”十七年“的“历史改写”活动;这些活动当时被称为”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
对在”文革“中被批判、攻击的文学观念和作家作品”正名“、”辩诬“,是建构”新时期文学“的最初步骤。
由于文学在”当代“是政党的政治动员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的有力手段,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中有重要的的作用,因而,在许多时间里具有突出的身份,收到包括政治领导者和一般民众的重视。
在”新时期文学“的上面,不同作家都放置了乐观的期待;对这一文学形态的建构,也汇聚了他们当时拥有的共同的问题意识。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历程近代中国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承载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从鸦片战争前夕开始,探讨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文学启蒙19世纪初,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一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文学,并将其引入中国。
他们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学的兴起白话文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运动主张用白话文而非文言文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生活。
在这一背景下,新文学开始兴起。
新文学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命运,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三、五四运动与文学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新生代作家崛起,他们以文学为武器,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封建传统的不满。
鲁迅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狂人日记》、《呐喊》等震撼了整个社会。
四、抗日战争与文学的抗战情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文学成为了抗战的宣传工具和精神支撑。
许多作家投身于抗战文学创作,他们以鲜明的抗战情怀,讴歌了抗日英雄和人民的斗争精神,如《红岩》、《子夜》等作品。
五、社会主义文学的崛起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社会主义文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多以表扬英雄人物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如《红高粱家族》、《白毛女》等作品。
然而,社会主义文学也受到了一些限制,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
六、改革开放与文学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是观察和理解中国社会和历史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多元化的转变,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紧密相连。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主导的创作原则,这强调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实,并且应当具有教育意义。
许多作品,如《红岩》、《铁道游击队》等,都以革命历史为主题,描绘了英勇的革命斗争,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然而,这种发展趋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
在这个阶段,由于政治的动荡和混乱,许多作家遭受了打压和迫害。
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还是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现象,如"地下文学"和"伤痕文学"。
这些作品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残酷现实,并对政治进行了批判。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的主题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涵盖了从农村到城市,从个人命运到社会变迁的广泛主题。
同时,新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也被引入,使中国的文学作品更具现代性和国际性。
在这个阶段,一些杰出的作家如莫言、余华、贾平凹等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们的作品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沉浮,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也塑造了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中国的文学家们始终坚持他们的信念和才华,创作出一部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
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当代文学将有更大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容。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对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研究与审视,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推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史学观念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也有助于完善文学史的写作和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与现实交错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与现实交错分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常常以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为题材,通过刻画一段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来揭示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比和融合,让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在现代文学中,有许多作品将历史与现实交错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首先,我们可以从鲁迅的作品中看到历史与现实的交错。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疯癫的主人公张学良的视角,揭示了那个时期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故事中主人公所经历的血腥、残忍的场景,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紧密交织。
小说中的张学良在国家和人民的悲剧中,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社会的深入思考和无尽悲愤。
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写实,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也提出了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与探求。
而另一位伟大的作家余华,在他的作品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与现实的交错。
《活着》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中国农村经历了半个世纪沧桑巨变的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战乱、饥荒、家族的起落,他的一生恰好是中国近代史的写照。
福贵作为普通人的代表,他一直努力适应着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挑战,不管多么艰难,他都在与命运抗争,生存下去。
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与福贵的命运紧密相连,言辞恢弘又饱含深情,勾勒出了人性的扭曲与拼搏,让读者思考当代社会中的生存意义。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也有许多作品将历史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多代人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抉择。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抗日战争、土改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他们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中历经沧桑。
作者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真实描写,勾勒出了人性的多重变化和社会的复杂性。
文中所展现的历史与现实的碰撞,让人们不禁思考这段历史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当然,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学。
在世界文学中,也有许多作品以此为主题。
例如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午后的死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摘要: 本文根据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的历程,简述建国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三个阶段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状况、代表作家及作品。
关键词: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的中国当代小说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
当代小说可以划分为建国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三个阶段。
一、建国十七年小说(1949-1966)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结束,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翻身做了主人的人民欢欣鼓舞,干劲冲天……这样的现实环境决定了建国初期的小说主要着力于艺术地再现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包括了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四十年代的解放战争,以及伸延到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
长篇方面,反映解放战争的小说,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描写西北战场沙家店等战役;吴强的《红日》,描写茉芜、孟良崮战役;曲波的《林海雪原》描写东北的一支抗敌小分队的传奇性抗匪斗争;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描写解放前夕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我党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
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有孙犁描绘滹沱河畔抗日图景《风云初记》,反映敌后斗争的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反映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的小说,主要有记述30年代厦门大劫狱事件的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探索展现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杨沫的《青春之歌》,反映20年代香港罢工、广州起义等历史现实的欧阳山的《三家巷》,被誉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史诗的梁斌的《红旗谱》。
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小说,比较重要的有陆柱国的长篇《上甘岭》,杨朔的长篇《三千里江山》,路翎的描写志愿军情感世界后来受到批判的短篇《洼地上的“战役”》。
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短篇小说方面,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党费》等,通过速写及典型细节描写等形式,以小见大,鲜活地刻画出悲壮高大的英雄形象,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细腻地叙述一位通讯员和一个农村小媳妇感人故事的《百合花》,刘真的《长长的流水》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试论中国当代诗歌现状
试论中国新诗发展现状(一)、新诗发展的不利因素1、新诗呈现边缘化。
现在,新诗正逐渐离开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特别是远离群众,走向边缘化。
其具体表现为:在社会上很少见到新诗。
在口头上,除了有的诗歌团体内的新诗人及诗评家之外,群众不说新诗,不理睬新诗,新诗朗诵会很少举办,即使是偶尔举办,参加的人数都很少。
在视觉上,出版社不愿出版新诗,出版社愿主动出版新诗集的很少,诗人要找其出版,则要书号费或包销。
在综合性的日报、晚报副刊上,很少刊载新诗,偶有少量点缀,质量也较差。
在市场上,处于经济生活的边缘。
于是形成报刊亭很少出卖诗歌刊物,书店主要卖台,很少摆放新诗集。
在高科技领域:新诗被—些以音响与荧屏为表现手段的高科技领域排斥在外,处于信息化时代的边缘地带。
现在的戏剧与时俱进,电视剧占领荧屏中心位置,成为群众生活不可须臾离开的事物;流行歌曲抢占音响市场的制高点,—盘光碟上市就是数十万张。
在电视与光碟领域,很少看到新诗影子。
新诗的研究与评论家数量在减少。
由于报刊少载新诗,以致一些文科学术性刊物不大欢迎评论当前新诗人的评论文章,导致一些新诗评论家停笔去从事其它写作活动。
致使新诗评论队伍在缩小。
造成新诗边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现在的新诗,好诗也有,但是不够多;大量是老一套,或是自我沉吟的过了时的调子;有很多人写诗是让你读不懂;等而下之是黄色下流。
你不关心群众,不让大众读懂并欢迎你的诗,你的诗却要别人掏钱买,这是不公平的事!第二,诗的形式怪异。
近些年有些新诗人学习现代派,或模仿后现代主义,自称为“第三代”,不是吸取其精华,而是得其糟粕,搞结构性解体与非文化的结果是新诗越来越脱离中国实际,脱离人民大众的口味,有些诗愈加散乱化与口水化。
在意境上,意象模糊、颠倒黑白;在音律上,不讲音节、没有韵律。
让人见而弃之。
你要人民听你的朗诵、或买你的诗集是不可能的。
于是失去了市场。
难怪市场上很多报刊亭都不卖新诗报刊。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总的性质方面有所区别:现代文学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倾向的文学,当代文学是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发展的,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巨大。
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延续发展。
它的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和划分,并不一定完全科学与合理。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中国当代文学:二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分两个阶段:1.十七年文学(1949—1966)政治的思维模式逐渐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2.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1976—): 1.80年代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2.90年代文学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三、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第一、文学描写的生活范围和创作领域不断扩大第二、题材内容、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姿多彩第三、艺术风格与手法日益多样化第四、少数民族文学恢复了生机第五、文艺队伍的形成与建设(可参考教材P5-14)四、当代文学的作家队伍构成由现代时期跨越而来的文坛老将,如赵树理、周立波、丁玲、老舍、曹禺、艾青、郭沫若、贺敬之、汪曾祺等。
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如梁斌、吴强、杨沫、杜鹏程、茹志鹃、李准、王蒙、刘绍棠、高晓声、谌容、张洁、张贤亮等。
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作家,如王安忆、梁晓声、阿城、叶辛、铁凝、张抗抗、史铁生、舒婷等。
6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作家,如苏童、余华、格非、韩东、陈染、林白、徐小斌、海男、棉棉、卫慧等。
70后安妮宝贝、魏微、饶雪漫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春树、小饭、张悦然等等。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工农兵文艺方向的确立(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824人。
新时代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22新时代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聂先泽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在现代生活中,文学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保障。
由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变革,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门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正在面临着新的改革和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结合新时代中现当代文学的特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
这些研究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很好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未来发展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长久以来,文学作品是人们精神娱乐和实现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语言文化在近百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语言文化直接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所以,我国近现代的文学发展明显异于中国传统文学。
被我国学者称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社会革命、时局动荡中成长起来的。
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成为了热门的研究课题。
目前,世界正面临着向信息化时代的改革。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影响,文学发展等也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为了促进中国当现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通过分析现当代文学的特点,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清末时期,由于列强入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大幅度增加。
在此过程中,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刺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
经过百年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1917年,随着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中国现代文学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自此,胡适、鲁迅、郭沫若、老舍等一代文学巨匠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与古典文学有所区别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白话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三篇).txt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岂止“60年”?因为今年是“建国60周年大庆”之年,举国上下都用“60年”说事。
一些当代文学批评家也不例外,纷纷做起了“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文章,于是为之做各种评价、定位的论说有之,甚而至之的,还有胆大而创意者,推出了“今天的中国文学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盛世狂想浪漫曲。
为什么对于这些批评家们,对当代文学的“历史定位”如此重要、如此迫切呢?用福山的话说,难道他们是在“历史终结”之前抢救“历史”吗?实际上,他们的本意并非立足于历史,而是着眼于当下,着眼于“中国当代XX60年”这个最当下的意识形态主题。
他们的“历史感”是如此“当下”的,他们不过是不失时机地在“中国当代XX60年”这个总工程中,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建构”(“定位中国当代文学60年”)作为一个具有“长城事业”意义的意识形态工程来进行。
他们把动态的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设计为一个自己应当在预定的当前完成的工程,从而“履行自己的历史职责”。
然而,对这个工程的设想和预期又给予他们难以承受之重,在他们的内心激发了难以释放的“历史焦虑”。
在新近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我就听到了两位颇有影响的当代文学研究家表达“中国自己的学者”叙事当代文学的“历史焦虑”。
这“历史焦虑”从何而来?一个不言而喻的原因是,他们为当代修史的意识形态工程行为将仍然在运动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提前“历史化”了。
中国古有“当朝不修史”的传统,因为“当朝”是“现实”,而非历史。
对当代文学的提前历史化,实际上是人尚未亡,不仅急着盖棺,而且急着定论,正是这种超前的意识形态工程使这些当代文学批评家们沦陷于他们自己所谓的“无可定位”的学术困境和心理焦虑。
应当明确指出的是,“中国当代XX60年”是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概念,而非文学史概念。
中国当代文学的运动历程是不能纳入这个概念的,因为如果我们不是人为地斩断历史的话,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是“1942”,而不是“1949”。
如果以“1949”为起点,那么赵树理、孙梨和路翎们的写作就要放到自由主义的“现代文学”那里去了,然而,他们的作品却是当代文学发端时期最纯正的作品,是1949以后17年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原型。
同时,“2009”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具备中国当代文学的某个“终点”或“拐点”的意义,2009与2008或将来的2010,没有任何不同的文学表现(如果我们不以某些批评家习惯于为数年来沉寂平淡的当代文坛造势立说为怪的话)。
“2009”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庆”这个政治意义外,不具备任何独特的文化意义。
伴随着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意识形态工程意识的,是其在方法上的“去西方化”思潮。
这种思潮的代表性表达,就是晚近从西方归来的学者甘阳今年在一个访谈中提出的“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论调。
姑且不论这是20世纪之初中西碰撞开始时就出现的旧调重谈,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在20世纪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怎样去厘定“中国的方式”?而且,“中国当代文学”就只是“中国的”吗?用“中国的方式”,尚且不能解析鲁迅那一代人,更何况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中国作家?当代女作家刘索拉有一部小说,题为《剩下的都属于你》。
对于一位当代文学批评家,剔除了“西方”,当代中国文学,尤其是那些曾是以“某某手法”、“某某叙事”和“后某某”而成名的“后新时期写作”还剩下什么?据说剔除了“西方”,当代中国文学的“经验”就会向我们“昭示”:当下是“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时代。
这些乞求“中国的方式”的批评家们,就是要让它在此显灵吗?回顾当代中国的社会运动,当代文学批评家群体曾是最具有批评勇气而且通过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积极地推动了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群体,然而,谁曾料到,现在这个群体最高涨的欲求是迫不及待地要将一个尚未结束的文学历程封冻在“中国当代XX60年”这个意识形态工程的“终结”计划中,而且还要为它树起一座“达到了中国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墓碑。
真正的文学当是时代精神的先驱,真正的文学批评家当是这精神先驱的开发和鼓舞者。
然而,现在,当代文学的某些主流批评家似乎于开发和鼓舞无事可做,只能借着“中国当代XX60年”的时势,以“文化主体性”为堂皇旗帜,绑架“西方”为口实,体面地做起造墓立碑的营生。
当代文学在种种不堪之后,这实在是新一种的不堪!中国当代文学,自1942年以来,经历了近70年的历程,如果我们承认这个历程并未终结而且将继续发展,那么,以之为学术事业的学者和批评家们,就不应当附和当下的(暂时的)意识形态需要,热衷于做“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应景工程,而是深入当代文学仍然在展开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学者和汉学家的跨文化对话中,把“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实践为一个不断展开和深化的动态过程,而不是在某个预定的时间由某个特定群体完成的意识形态工程。
对于当下那些热衷于“60年”意识形态工程的学者和批评家,我们要提示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岂止“60年”!第二篇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的“长城心态”日前在京召开的一个学术讨论会上,有当代文学批评家宣称:中国当代文学60年在现代性的历史上的定位,“必须由中国自己的学者来完成”。
此话并非孤鸣独发,而是当代文学批评在近年来渐成声势的一个代表性的论调。
在笔者看来,该论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伴随着“崛起的中国”意识形态而生的。
这个论调的倡导者认为,开放30年来,由于西方学术(汉学家)对中国文学史叙述的话语霸权的影响,使中国本土学者丧失了对中国文学的话语权,而将“定位中国当代文学60年”收归为本土学者的文学史权力,则是重建本土学者的“文化立场”,恢复其话语权的必然之举——这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笔者认为,这表达了当代文学批评家的“长城心态”。
为什么“定位中国当代文学60年”是“中国自己的学者”的特权呢?这个论调的依据之一是,因为“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中国(人)”。
在某些专治当代文学的本土学者们的眼中,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绝不能逃避“老外”的宿命,西方汉学家则还要加上一重“西方中心主义”的宿命。
“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中国(人)”,翻译成古汉语,就是惠施式的“子非鱼焉知鱼”之说。
这种论调落实于文化实践,就是一种封闭和拒绝的文化意识形态。
重温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史,我们会发现,中国文化体系的建构和发展,都是得益于以“天下”观念为核心的开放和融合的文化精神实践。
中国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而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从内容到形式均具有超强的开放性和融合力。
可以说,我们今天之所以有幸来谈“中国文化”,应当感谢我们的先人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建构中实践地否定了惠施式的“子非鱼”的封闭文化意识,而且发扬了庄子式的“磅礴万物以为一”的开放文化意识。
这种开放文化意识是作为文化基因活跃在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中的元素。
此外,一些当代文学批评家认为,“现在是一个中国崛起的时代”,“崛起”的中国文化应当重申自己的文化主体性;由“中国自己的学者”来掌握“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定位权”,就是在文学史叙事中体现“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用这些批评家的话说,是否掌握这个“定位权”,是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与否的表现。
因此,在他们看来,文学研究不是单纯的文学研究,存在而且应该进行“文化主权”之争。
试问,在人类文化的历史运动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文化主权”吗?这样把民族国家的“领土主权”意识挪用到文化(文学)研究,不仅错误而且荒谬,它令人联想到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同时进行的两大创举:建筑长城和焚书坑儒。
这两大创举的共同效用就是禁锢与拒绝。
中国已经告别帝国时代100年了,但百年之后,大地上的长城早已成为一个单纯的历史象征,一些当代中国学者建筑“文化长城”的心态却又“愤然崛起”!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去西方化”思潮的代表性表达,是晚近从西方归来的学者甘阳今年在一个访谈中提出的“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论调。
姑且不论这是20世纪之初中西碰撞开始时就出现的旧调重谈,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在20世纪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怎样去厘定“中国的方式”?而且,“中国当代文学”就只是“中国的”吗?用“中国的方式”,尚且不能解析鲁迅那一代人,更何况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中国作家?当代女作家刘索拉有一部小说,题为《剩下的都属于你》。
对于一位当代文学批评家,剔除了“西方”,当代中国文学,尤其是那些曾是以“某某手法”、“某某叙事”和“后某某”而成名的“后新时期写作”还剩下什么?在全球化语境下,在中西冲突中,究竟应当怎样重建中国学术的文化身份?我认为,20世纪早期的国学大师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近百年来,我们都承认王国维、陈寅恪作为国学大师的中国学术身份,然而,他们开辟的国学路线就是中西对话和交流的路线。
王国维说:“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
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国学从刊》序)陈寅恪将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概括为“三证法”:“把地下的实物和纸上的遗文互相释证”、“外来的观念和固有的材料相互参证”、“异国的故书和吾国的古籍相互补正”(《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这个“三证法”,既肯定了文化差异,又肯定了文化互补。
相对于“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人)”的文化自闭意识,“三证法”揭示了本土学术不可避免的盲点,它的学术理念是“中国人不能通过自身理解中国(人)”。
这就确定了文化开放和学术交流对于“国学”研究的本体意义。
承认文化盲点,尊重文化差异,以差异修正盲点,是上世纪国学大师们给予我们发展中国学术的重要启示。
应当明确指出的是,“中国当代XX60年”是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概念,而非文学史概念。
中国当代文学,自1942年以来,经历了近70年的历程,而非60年。
如果我们承认当代文学的历程并未终结而且将继续发展,那么,以之为学术事业的学者和批评家们,就不应当附和当下的(暂时的)意识形态需要,热衷于做“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应景工程,而是应当放弃“子非鱼”式的文化排斥意识,深入当代文学仍然在展开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学者和汉学家的跨文化对话中,把“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实践为一个不断展开和深化的动态过程,而不是在某个预定的时间由某个特定群体完成的意识形态工程。
认真说,中国当代文学亟需的不是“XX年的历史定位”,而是真正深刻而有尊严的文学批评。
这种深刻而有尊严的文学批评,是坚持“长城心态”的文学批评家不能实践的。
第三篇王蒙、陈晓明为何乐做“唱盛党”?在10月间,著名老作家王蒙在欧罗巴的法兰克富以一句“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的现代汉语,在异国破了中国文坛创作沉寂平淡的局面。
这“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在出国转内销之后,在11月又由著名批评家陈晓明在本土高调翻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