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的素质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后”的素质教育
大民
“60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社会栋梁。年龄35~50岁的中国人在目前的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都是主流人群,是名副其实的栋梁中坚。目前最好的发展机遇期是,和千年难遇的太平盛世,除了体制的、政策的和执政党的能力的原因外,“人”的因素绝对不能忽略。我们这些六十年代出生长大的主流人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的根源则直接买连接着我们童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
我反思“80后”和“90后”的种种行状的时候,也很自然就想起他们的教育背景。所谓多元并举,所谓个性解放,所谓快餐文化和温室培养,所谓出国留学越来越热,所谓离婚同居流产,所谓行为艺术身体写作,都让我不由自主地拿来跟六十年代比较。我似乎感觉到了,那些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所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正是我们努力提倡多年而无效的、南辕北辙、陷进泥潭死胡同的、挂羊头卖狗肉助纣为虐越搞越迷失的所谓“素质教育”。
六十年代人的中小学是六十年代末整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度过的。60后的童年还没有所谓“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以笔者而言,我不知道是时间过滤的原因还是记忆偏差,我的童年似乎比现在的孩子要幸福得多,快乐得多,我们这些八十年代读完大学步入社会的一代中国人所遇到的挫折困难苦恼困惑要比现在的孩子多得多,可是我们依然是执著的、乐观的、奋进的、创造的、开拓的、有责任心和道德感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才让这个社会保持了惊人的稳定和谐,并且充满活力。
我们是爱憎分明的,从小就知道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很小的年龄,听到有坏人坏事,我们的态度毫不含糊:“长大了当警察叔叔抓他们!”我们的理想是当解放军叔叔保家卫国,是当科学家发明原子2弹,是开飞机大炮打击一切侵略者。
我们是诚实的,热情的。我们知道拾金不昧,马路上见到一分钱也要交给警察叔叔,我们知道公私分明,谁要是沾了集体的便宜,哪怕是一个粉笔头,一个地瓜萝卜,也几乎是“全民共诛之”,学校不容,社会不容,家里也不容。为一个粉笔头的私心而体罚孩子的例子今天听起来似乎过分了,但一个个看似“过分”的事例让我们从小就知道“莫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我们心里有个紧绷绷的“弦”,敬畏之心,羞耻之心,美丑之心,善恶之心,几乎所有二元对立的道德判断、价值判断,都渗入我们的内心。至今想起来颇为沾沾自喜。这与我们目前提倡的“荣辱观”学习是不是很神似?
我们是勤奋、刻苦、有毅力的。我们没那么多课外作业,放学了就是放学了,书包一扔,田间劳动,还是大街戏闹,唱歌跳舞,还是集体朗诵,都是我们的自由选择。集体活动让我们知道团结协作,礼貌谦让,宽容迁就。“小放牛的属驴屌,赶忙大家赶忙好”,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我们自己解决。那些打小报告或者王连举(《红灯记》里的叛徒)式的孩子是最受鄙视的。这跟我们目前的团结互信奋发有为,是一个意思。
我们是吃苦的,所有的田间劳动、家务劳作我们都会干,看似无师自通,其实都在游戏中潜移默化了,在与父母家人的沟通中耳濡目染了。很少听说六十年代人不会做家务,不会炒菜,不会洗衣服。听说现在的极端例子是不知道鸡蛋要剥皮吃,孩子上大学要父母家人送到学校,要每星期把脏衣服邮寄回家让父母洗,女研究生会被农民兄弟“拐”到家里去当老婆。听说,在一些比较重点的大城市名牌高中,家长全程陪读包办一切生理心理需要的事情都发生了。真是匪夷所思!
六十年代人的成长时期,很多事情男女分工并不明显。男女授受不亲并不明显,其实男男女女在一起劳动打打闹闹打情骂俏时很好的休闲方式,培育感情的方式,发泄压力放松神经的方式。妇女能顶半边天,男人最怕“连个女人不如”。男人会织毛衣不新鲜,烙煎饼这种看似专属女人的活很多男人也干得不错。
至于吃苦,天哪,简直就是苦水泡大的,久在苦中不知其苦,麻木不仁以苦为乐。吃多少苦都没影响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天亮起床出去上学或者疯,暮色四合,家长四处呼喊“吃晚饭了”,此起彼伏,才恋恋不舍的回家。吃了就睡,一觉到天亮。不知道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患”是啥意思。冬天里一条单裤可以过冬,没有抱怨冷;夏天里酷暑三四十度的中午照样在田间劳动——荒草也是怕热的,那时锄掉的草一会儿就晒死了万难复活——我们也从来不觉得苦;有作业了,晚上在豆大的煤油灯下写作业,学习好的还要自觉读一点课外闲书,鼻孔被煤烟熏得乌黑,第二天被老师看见要被强烈表扬。生病了、受伤了只要不死就不值一提。我有个小伙伴,爬树掏鸟窝,不小心树枝断了,掉下来,砸在鸡窝上,鸡窝塌了,自己受伤了。怕父母责备,不敢吱声。几十年后体检当兵才知道那一摔肋骨断了留下裂痕。若是现在的孩子,不花个万儿八千的肯定不行,不把医院最新进口的先进设备体验三遍五遍过不了关。
我们饥寒交迫,我们忍辱含垢,我们锻炼成长。顽强的生命力,倔强的性格、胆大妄为的开拓精神,勇为天下先的男儿气概,现在都很难找到了。而这些,都在我们的快乐童年里得到了修养。
说到心灵手巧,我是最自豪的。我看见现在的孩子学校里要上手工课,要剪纸、绘画、做各种小玩艺儿,一本正经煞有介事。手笨的孩子还要愁眉苦脸,哀求家长代劳。六十年代人的快乐童年哪里有这些破事儿!一切都在快乐玩耍中解决。用泥巴做各种动物、做出形形色色的哨子,用木头或者档子(一种螺丝)做陀螺,用自行车链子做手2枪,装上火柴头或者火药豆就可以发出清脆的响声。上山抓兔子,下河捞鱼虾,小河流水潺潺,一群孩子挖了指定数量的荠菜在小河里逗留打闹,运气好的还能从沙子里捡到一只小乌龟,回家养在水缸里,直到有一天被粗心的妈妈舀到锅里大家喝了鳖汤。
折纸?谁不会十种八种的小花样谁就是笨蛋。宝塔、宝盒、金鱼,甚至还有的孩子用废纸做成纺锤形的球球,用绳子穿了,可以当门帘子(这些往往是大人干的,因为有用,不少孩子也学会了)。
游戏?十几种是保守的说法。踢毽子、打陀螺、跳房子、杠钟、赶圈儿,天哪,有些游戏根本就是地方性的,没名字。体育活动?游泳是不用报班的,天生就会,光腚丫头小子下饺子似的跳进温热的河水里,没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会游泳也有淹死的。不过那不叫游泳,叫“洗澡”,娱乐、解暑、清除污垢一举三得,而且要“裸浴”,穿衣服洗澡是神经病。男人上游,女人下游,一条河分两段,约定俗成。即使有异性走过河边,也就侧侧脸过去,或者用笼松的手指半遮住眼睛。水里的也许会藏到水里把要害部位暴露给小鱼小虾,更多时候是大喊大叫唯恐人家不注意他。没有人说不文明不礼貌没教养。其他体育项目,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有几个国家级的长跑健将,其实就是因为小时候在山里光脚丫子走路走惯了,或者为了上学每天几十里山路,练就了“草上飞”“飞毛腿”功夫。
我们的夜生活?没有电视,也没有电灯,夏天吃完了饭出去乘凉,自有善于拉呱(讲故事)的人等着了;或者听收音机,那时候长篇评书还是流行的,几十人围着一个戏匣子听到半夜没问题。冬天就早睡吧,爸爸妈妈工作劳累,早睡早起是古训。也许还要肩负着造娃的使命。就缠着爷爷奶奶讲故事。哪个孩子脑子里没装着几十上百个民间故事?书生小姐搞对象的故事、花狐子故事、民间传奇人物的故事、自己村子里的头面人物的故事、自己的家族故事,根本就讲不完。我记得有个故事的主人公还活着,是个老光棍,年轻时找对象太挑了,终于错过时机。外号叫“老板”(那时候“老板”是个贬义词,可能是赤脚走路脚板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