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之达芬奇密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之达芬奇密码
《达·芬奇密码》是美国作家丹·布朗的经典之作,它集悬疑、解谜、艺术、推理等于一身,通过章节的变化自然地将叙事分成了两个线索,层层重叠但并不冲突,让读者在线索的交织中找寻真相。
故事主要发生在了法国以及英国。午夜,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艺术大画廊的拼花地板上。在人生的最后时期,馆长脱光了衣服,明白无误的把自己的生体摆成了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样子,还在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和令人难以捉摸的密码。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与密码破译天才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怪异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
兰登猛然醒悟到,馆长其实是循山隐修会的成员——这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包括西方历史上的诸多伟人,如:牛顿、波提切利、维克多·雨果以及达芬奇!兰登怀疑他们是在寻找一个石破天惊的秘密,一个既能个人启迪又异常危险的秘密。
兰登与奈芙跟一位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足迹遍布巴黎、伦敦,不断遭人追杀。除非他们能够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否则,郇山隐修会会掩盖他们的秘密。里面隐藏着的那个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而且奈芙不是别人,正是死者的孙女。在馆长留下的密码之中,法希警官确信兰登就是杀害他的幕后凶手,而奈芙却并不这么认为。她以警官的身份进入了兰登的视线,并且帮助兰登逃离险境。他们来到了好多的地方,不断地在追杀的过程中解谜,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争取机会。虽然免不了几经波折,但是他们依然最终保护了圣杯的秘密,让它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继续展放它的光彩。
“《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名品,并不是因为蒙娜丽莎拥有神秘微笑,也不是因为众多艺术史家对它做出了神秘的说明,而仅仅是因为里昂纳多.达芬奇声称这是他的得意之作。”这是《达芬奇密码》里的一段话,买来后破天荒一下看完了,开始很着迷,全部读完后觉得这本书的主要好处在于把大量有趣而耸人听闻的知识凝聚在情节的行进中,通过情节的递进层层剥离出来,不时的教导摆弄一番,这就增加了寻常通俗小说所匮乏的“知性”,使书的格调高了很多,成为“经典”的商业巨作。
作者的博学体现在对卢浮宫、威斯敏斯特及其他教堂、达芬奇画作内在寓意的假设及其他各种艺术史知识、隐修会、圣殿骑士团、基督教早期历史以及原始宗教的相互关系史、密码学、符号学、瑞士银行的运作、语言学,尤其是字源的运用……最重要的是把所有这些知识巧妙的通过一个故事展现出来,使读者学了很多,也受到很大冲击,却不觉得乏味。尤其是在线索的串联方面,丹·布朗更是将他自己的才学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对于读者来说,过多的地点名称,人物名称往往是令读者十分头疼的,但是我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略微感觉头晕了一下,不过还是可以接收的,因为各种地点还是了解的,所以并没有太多不适的感觉。等到自己真的适应了这个名词密集程度之后,再将后面所出现的各个学术词汇一一道来,才真正让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大呼过瘾。
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文化史中种种宗教符号隐喻的重新解读,和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的颠覆。因为我一向很关注基督教,从这本书的角度再回过头去看先前买的《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那本所谓的学术著作就显得很虚伪了。当然作为小说,有些叙述免不了是煽情、夸张、虚构,但不可否认其中许多史实也是有相当的真实度和学术价值,作者一定是很关注、熟悉并搜集了不少宗教文化方面的动向和资料。
虽然这些优点使得本书比国内一般畅销书高出不知多少,但它毕竟是小说,很多是为写作需要而设的,不能全信。而且有些知识其实我们看似生疏,在国外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其实也属于人文常识范畴,比如提到的瑞士银行经理喜欢勃拉姆斯,又提到莫扎特瓦格纳是共济会成员等,我记得法国小说家萨冈有篇作品《你喜欢勃拉姆斯吗?》,在西方影响颇大。如果我们熟悉诸如雨果、托尔斯泰、狄更斯那些巨著,那么见到这些丰富的知识其实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说到文字游戏、隐喻等,也都不可与《尤利西斯》相提并论。我想许多人的诧
异、推崇和津津乐道,大概是因为本国对人文教育的极端忽视,导致阅读面普遍的狭窄吧?
比如,把罗曼罗兰的《约翰克丽斯多夫》其中的音乐、社会、历史知识拿出来,也是可以吓死人的,但罗曼罗兰并非这些知识当作与读者交换的筹码,而《达芬奇密码》只是构架好一个很普通的故事,用些新奇的知识作为血肉填充罢了。而且小说的很多叙述其实都有经典文学家的丰富遗产作基础了,阅读广泛的读者应当不难看出来。
所以不必把这本畅销书拔得太高。毕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其“话说两头”的手法过于单一贫乏,几乎完全只是靠情节取胜,而这情节则是完全建立在读者对“导师”和圣杯真相的好奇心上,这一点其实要稍逊于大仲马的。不过在推理悬疑小说中可算中上之作,其结构上的缺憾是后半部有些勉强,比如那个英国皇家历史学家雷就是导师,作者后来的详细交待无法抹去强烈的编造感,又比如结局的无力,使人觉得由索尼埃的密码引发的一连串故事其实真是很无谓,尽管作者很努力,终究也逃不出有虎头蛇尾的感觉,这也是好莱坞寻宝探险类电影的通病。从人物上来说,两个主人公是常见的才此文来源于佳人老少配好莱坞模式,尽管作者驾轻就熟,但终究类型化了点。其他人的塑造,除了前半部的雷-提彬和巴黎探长科莱之外,其余则基本牺牲在情节的安排中。
虽然有这些不完美之处,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通俗小说——因为作者本来就是畅销书作家,所以也不必苛求。因为其夹杂了男女、宗教、大都市、历史传说、神秘主义、星象符号、警探、探宝历险等各种卖点,其中宗教信仰的颠覆或原始神秘主义、中世纪传说等“玄”的元素尤其符合当今的潮流——《指环王》、《哈利伯特》都是这股复古潮流的代表——故而也非常适合拍成好莱坞电影。我们能读到很多历史知识,了解到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上面所说的是这篇文章的背景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效果,其实,纵观全文,有很多的细节值得我们慢慢的品味。或许是因为我们身处东方文化中,难以亲眼见到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于是他们就在这篇小说中一股脑的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不管是人、事、还是物,都给人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从小说的构造不难看出,丹·布朗十分喜欢以比较宏大的场面作为背景开始他的作品。不管是在刚开始的卢浮宫,还是在之后的圣叙尔皮斯教堂,永远少不了高大的空间,散发着浓浓艺术感的壁画之类。就算是来到了雷·提斌爵士的家,也是拥有一个非常大的庄园,而且豪车满地的那种。这当然为叙事本身奠定了一个让人惊艳的开始。而且故事的流程也是大开大合,紧张激烈,在飞驰的轿车之中,不仅要在心里想着各种繁杂的密码,还要一路东躲西藏,防备警方,教廷的不断穷追猛打。作为读者,仿佛都在读书的时候想过,如果是自己在那种场景下,在飞驰的汽车中跨越巴黎繁华的街道,身边的各种古老的建筑从眼前飞逝而过,自己却全然不能去观赏,因为自己还有未竟的使命,就是解开郇山隐修会的秘密,防止郇山隐修会的秘密永远在历史中消失,那会是何等的惊险与刺激。当然,其实飞驰的汽车并不是重点,重点就是作者费尽心机想要让我们获得的东西。那就是历史的脉络。
其实文章中的出彩之处真的全部靠着历史这两个字才可以熠熠生辉。由于巴黎与伦敦是西方艺术品以及历史的聚集区,我们自然可以从这两个地方获得浓浓的历史氛围。而事件恰巧发生在这里。通过开场在卢浮宫中的奇遇,我们了解到了好多的世界名画,包括《蒙娜丽莎》、《岩间圣母》等等。自然,作者为了描写这些名画还是颇费工夫的,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文章开始的紧张气氛,反而是在这种紧张之中多出了一种对于艺术的理解与沉浸其中的感受。这恰巧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文似看山不喜平”,不仅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就连时间也是忽快忽慢,就如人们心脏的搏动,文章也跟我们的心一起在跳动。而正是这种细致的书写,使我们看到了这些名画背后的故事,他们讲述的故事仿佛都跟原来不同,也会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感觉自己被另一种思想,一种另类但是又确凿无疑的思想所牵动着。带着我们去探寻其真正的秘密,正如我们看到这篇文章的感觉一样,仿佛眼前看到的都不是真的,都是一个有一个的秘密,连眼前这些世界名画也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亘古不变的理论仿佛就此推翻。一个个崭新的思想应运而生。这对于本文线索的走势,以及读者的心理都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刺激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