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词解释: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

5.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7.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8.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1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简答题: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指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特征:①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空间性、⑤永续利用性、⑥属性的两重性3.土地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规划的任务是什么?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规划学复习重点

土地规划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1.土地概念*2.土地功能特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面积的有限性;沃度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更新性;位置的固定性;资源的稀缺性;报酬递增递减性。

3.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指人类依土地之特性及公经济之利益等考量,加以选择及规划土地,以期从土地取得充分且适当的经济资源满足欲望所需,而加以运用者.故其具有长期性、目标性、规划性、永续性及纲领性的土地运用。

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4.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与空间规划的协调,主要指城市规划、国土/区域规划;与结构规划的协调,包括发改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水利部的水资源规划、环保局的环境纲要,林业局的治沙规划等等。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与其它规划协调的研究较少。

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把中长期土地利用计划的目标和指标具体地落实到土地的空间上,为土地利用计划确定的各项措施建立良好的条件。

6.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程序、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同种类、类型、级别和时序的各类土地利用规划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控制与反馈)。

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

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任务: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效益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整理最终版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整理最终版

土地利用规划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所采取的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而进行的长期的土地组织与配置.2、外部性理论: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3、资源禀赋理论:资源禀赋,就是大自然赋予某国家或地区资源含量。

1、不同的区域的资源禀赋不一样; 2、不同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不一样; 3、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按照资源禀赋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和生态保护责任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范围和规划期限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制定土地利用目标,调整确定的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建立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的,对土地资源系统进行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程度与效益以及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6、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即通过对土地的鉴定,以确定具体地块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或者对于若干用途方面指出其适用范围和限制范围。

7、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有粮食生产计算法、农业生态区法、系统动力学法等).8、人口自然增长法:此法是根定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

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此外,还要预测机械增长。

人后自然增长法的计算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

11、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来预测未来人口数。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总结1.土地的观点1)人们往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以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含陆地和大海)3)土地包含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天气、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含过去和此刻人类活动成就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观点可近似于环境、资源、领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征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目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连续性5)土地地点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双重性4.土地利用的观点人们依照土地资源的特别功能和必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门路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必定地区将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照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征在时空长进行土地资源分派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举措实质:人类对将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向所作的早先估量的过程目的:保持人类生计,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展望、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指引连续利用记述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均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构造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区分类1)按对象不一样区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区分:地区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区分: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详尽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剖析与评论2)土地利用潜力剖析3)土地供应与需求量展望4)土地供需均衡和土地利用构造化5)土地利用规区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花费效益剖析和规划实行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收益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异性级差地租Ⅰ:因为土地肥饶程度和土地地点的不一样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因为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土地价钱: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钱 =地租 /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就地取材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向均衡原则土地利用整体规划14.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在必定地区内,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公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应和总需求,确立或调整土地利用构造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举措。

成教本科函授学位考试课程《土地规划学》知识点

成教本科函授学位考试课程《土地规划学》知识点

继续教育学院本科学位考试课程《土地规划学》知识点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可能的题型为名词解释)土地利用规划、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供需预测、趋势外推法、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分区、远景交通量、水土资源平衡、轮作田块组织形式、耕作地块、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整治、田间灌排渠系、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二、一般掌握的知识点(可能的题型为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1、土地有哪些特性及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及研究对象是什么?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4、土地利用规划程序分成哪四个阶段?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有哪些?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有哪些?7、土地供需预测的内容有哪些?8、土地需求量有哪些相关因素预测?9、简述土地利用的分区的方法有哪些?10、交通运输的方式有哪些?11、常见的交通枢纽类型有哪些?12、公路的技术等级是什么?13、田间灌排系统的组成是什么?14、骨干水利工程用地的规划布局有哪些?15、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内容?16、排水站规划布局方式有哪些?。

17、末级固定渠道的布局的方式有哪些?18、旱作水浇地田间灌排渠系临时渠道的布局的类型有哪些?19、农地整理包括哪些内容?20、废弃地的类型有哪些?三、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可能的题型为简答、论述等主观题)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2、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土地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3、论述地租理论对土地规划启示。

4、论述区位理论对土地规划启示。

5、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6、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

7、简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价系统。

8、简述蔬菜地的配置的要求。

9、简述大田作物用地的配置要求。

10、简述果园配置的的配置要求。

11、简述居民点用地选择要求。

12、简述交通运输业的特点。

13、简述交通运输规划的主要内容。

14、简述远景交通量的预测程序。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提纲

⼟地利⽤规划学复习提纲⼟地利⽤规划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4*4’),填空(14*1’),简答(5*6’),综合应⽤题(10’+14’),论述题(16’)1.⼟地概念:⼟地是地球表⾯⼀定区域的垂直剖⾯系统,是⽓候、地貌、岩⽯、⼟壤、植被和⽔⽂等⾃然要素组成的⾃然综合体和⼈类过去和现在⽣产劳动的产物。

2.⼟地利⽤概念:⼟地利⽤是⼈们依据⼟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定的经济⽬的,对⼟地进⾏⼲预的活动。

这种⼲预活动包括开发、利⽤、保护和整治四个⽅⾯。

3.⼟地的功能⼀.养育功能(⽣产)⼆.承载功能三.仓储功能(资源)四.景观功能4.⼟地利⽤规划的任务⼀、⼟地供需综合平衡⼆、⼟地利⽤结构优化三、⼟地利⽤宏观布局四、⼟地利⽤微观设计5.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就是利⽤较好⽣产条件⼟地产⽣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其⼀,是⼟地资源的有限性;其⼆,是⼟地的差别性。

级差地租Ⅰ:由于⼟地的肥沃程度和⼟地位置不同⽽产⽣。

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块⼟地上连续投⼊等量资本所产⽣的⽣产率的差别⽽形成的。

6.地价理论⼟地价格是出租⼟地的资本化收⼊,资本化的地租形成⼟地的购买价格或价值。

不是⼟地所有权的购买价格, 是⼟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

7.⼟地利⽤总体规划的概念在⼀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地利⽤结构和⽤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8.⼟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时间、空间、⽤途和数量9.⼟地利⽤结构概念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重以及相互关系的总和。

是⼟地利⽤类型按照⼀定的构成⽅式所组成的集合。

10.⼟地利⽤总体规划的内容⼀、⼟地利⽤现状分析⼆、⼟地供给量预测三、⼟地需求量预测四、确定规划⽬标和任务五、⼟地利⽤结构与布局调整六、⼟地利⽤分区七、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11⼈⼝⾃然增长率是指⼀定时期内⼈⼝⾃然增长数(出⽣⼈数-死亡⼈数)与⼈⼝总数之⽐。

12、市镇⼈⼝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市和各省、市、⾃治区⼈民政府批准的镇为标准进⾏统计的⼈⼝。

土地规划考试重点

土地规划考试重点

四、考试知识点(技能点)及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考试知识点(技能点)1.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意义及土地利用规划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国土规划、基本农田规划、城市规划等)、-----局部与整体,专项与总体2. 土地规划学的性质、任务、体系、基本原则、理论和研究方法3. 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4. 土利用规划的制定过程(二)考核要求1.了解土地规划的概念、意义及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土地规划学的性质、任务、体系、基本原则、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概念等)和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可持续发展概念。

因地制宜概念(根据所处的地理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规划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总体性、控制性等4个特点2.重难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和土利用规划的制定过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简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及本乡镇的土地资源特点,确定乡镇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向。

(2)具体确定并落实县级规划所确定的各类土地利用区(3)编定个土地利用区的使用用途,具体落实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4)阐明落实上级规划指标和各类利用区的途径、措施。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考试知识点(技能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与要求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二)考核要求1.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与要求,(比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收集有关资料有那些?)。

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2.重点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一)考试知识点(技能点)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目的、任务和评价原则2.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3.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二)考核要求1.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目的、任务和评价原则(土地适宜性评价选择确定参评因子的原则)。

(1)选择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 , 如干旱地干旱强度、柑橘生产对热量的要求、山区的坡度、土层厚度等;(2)参评因子具有稳定性 ,如热量、降水、区位等;(3)获取资料的可能性(4)尽量选择单独因子:联系紧密的几个因子,可选其中一个代表,如海拔与热量。

土地规划重点整理

土地规划重点整理

第一章: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土地是一种历史综合体,土地是一个受自然条件及人类影响的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包括可以利用而且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

3、土地资源的属性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1)土地数量的有限性2)土地位置或空间的固定性3)土地的不可替代性4)土地的持久性5)土地的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经济属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的可垄断性3)土地用途的可转换性4)土地的可改良性5)土地利用的相互依赖和外部性4、土地资源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5、土地资源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资源管理的客体是土地和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的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6、我国土地资源状况的介绍(了解就好,p15)7、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战略1)粮食安全战略:一方面要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强化重点区域的耕地保护。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新机制。

2)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战略:必须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首先应保障国家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

3)土地综合整治战略:第一应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土地退化。

第二,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大江大河两岸及其生态脆弱地区的陡坡耕地要尽快全部退耕。

第三,因地制宜。

第四,土地开发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为前提,因地制宜,适度开发。

第五,应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经济扶持政策,包括土地置换、新增耕地指标的折抵政策、异地开发政策、产业化运行机制。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总结

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原意),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扩展概念)
2.土地的特性:自燃性、有限性、空间性、永续利用性、属性两重性。

3.土地的功能:生产、承载、仓储、景观。

4.土地利用(Land use):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6.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7.土地利用规划(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

9.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范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10.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

11.马克思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12.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超额利润: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构成的利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进一步讲:1、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段内。

2、在数量上,对区域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预测。

3、在空间上,对区域内所有土地做出合理布局。

4、在实施上,根据数量优化、空间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施时段与管理措施。

5、实质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在供给与需求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居名点用地的选址要求1.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a.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b.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m),c.水源水质条件好2.建筑要求:a.地形朝向b.水文地质条件c.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e.节约用地条件3.卫生保健要求:a.通风舒适的环境b.位置较高c.上风上游d.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县级规划编制应依照一下程序:1、准备工作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基础研究4、编制规划大纲5、编制规划成果6、征求公众意见7、规划报批8、规划成果应用4.农村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式、自由式5.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6.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1.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为什么要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从土地的特性分析入手,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合理利用土地的标志和基本途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基本途径:加强土地管理,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综合的管理、控制、调节。

1)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

2)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

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法制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土地管理的最基本依据和手段。

4.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5.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6.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集约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8.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

9.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动态性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一、国家级规划1)确定对一国有指导意义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的方针、政策及战略目标;2)协调国名经济各部门及省与省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3)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方向,确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设施的用地规模及布局;4)进行土地利用分区;5)制定好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二、省级规划1)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省土地资源的特点,确定本省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2)协调本省国民经济各部门级各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3)落实国家级规划确定的各项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进行各种商品经济的布局、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工程布局并确定其用地规模;逐个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进行土地利用分区;5)提出实施省级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规划学重点

土地规划学重点

土地规划学重点:重点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土地整理及其规划旅游用地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充分研究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成果,分析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分布、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与效果以及土地利用的环境质量状况等,从中找出土地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开发利用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为编制土地用总体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作用1、摸清土地资源家底,弄清土地资源状况;2、总结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规律或趋势;3、找出土地利用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4、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5、掌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及潜力所在;6、找出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任务1、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2、分析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3、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4、分析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5、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6.分析土地利用主要问题的原因,找出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利用效果和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途径。

7、全面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明确本地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利用潜力,提出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和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本方法一、动态变化分析法二、指标对比分析法三、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四、图上分析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分析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三、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四、土地利用效果分析五、土地利用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六、土地利用潜力分析七、总结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土地供给分析是认真研究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以及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土地资源条件,充分分析规划期内的土地资源的可能供给量,并据此对各类用地的需求量结果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确保各类用地在规划期内的需求不超过土地资源可供给量的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上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 )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上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上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上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上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上地供需综合平衡②上地利用结构优化③上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T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髙;(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而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

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1.土地概念*2.土地功能特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面积的有限性;沃度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更新性;位置的固定性;资源的稀缺性;报酬递增递减性。

3.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指人类依土地之特性及公经济之利益等考量,加以选择及规划土地,以期从土地取得充分且适当的经济资源满足欲望所需,而加以运用者.故其具有长期性、目标性、规划性、永续性及纲领性的土地运用。

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4.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与空间规划的协调,主要指城市规划、国土/区域规划;与结构规划的协调,包括发改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水利部的水资源规划、环保局的环境纲要,林业局的治沙规划等等。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与其它规划协调的研究较少。

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把中长期土地利用计划的目标和指标具体地落实到土地的空间上,为土地利用计划确定的各项措施建立良好的条件。

6.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程序、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同种类、类型、级别和时序的各类土地利用规划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控制与反馈)。

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

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任务: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效益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内容包括: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耕地规划,园地规划,林地规划,牧草地规划,水域规划,旅游地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整理,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开发规划,风沙地整治规划.7.我国土地规划的历史沿革8.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同第二章基础理论和原则1.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对规划的指导意义地租理论核心思想:地租的原意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

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而产生的。

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

《赋税论》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国富论》大卫.李嘉图: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杜能: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地租不是价格的原因,而是价格的结果。

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地租理论对规划的指导意义: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级差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

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

区位理论核心思想: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

解释了区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规律。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取决于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圈。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工厂区位的选择取决于原料地、劳力和集聚三个因素。

其最佳位置总是趋向于最低成本效果。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城镇的空间布局规律。

区位理论对规划的指导意义:1.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2.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2.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目标\任务特点:整体性:区域整体性、不同用地资源整体性、不同利益群体整体性长期性:5年近期、10年远期、15年远景战略性:发展方向、用地配置重点控制性:指标控制、布局控制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土地资源配置方案。

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

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第四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研究1.资料收集*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目的与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则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标含义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土地建设利用率、耕地复种指数、草原载畜量、水面利用率、人口密度、林地覆盖率、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4.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或可能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5.土地质量评价的目的与内容*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A.土地用途的确定:评价工作的前提,所有评价都是针对指定的土地用途而进行的。

B.评价单元的划定C.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D.土地评价因子赋分E.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比配7.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步骤A.基础资料调查分析:土地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等。

B.土地适宜性评价C.选择投入水平D.评价土地生产潜力E.确定生活水准F.评价人口承载力G.制定土地使用政策和人口政策8.土地需求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包括基础数据的预测) 公式不要求记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生态用地需求量预测基础数据预测:人口与土地利用(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消费(消费模式/消费水平)作物产量(农产品单产)经济发展(投资结构/总量,经济结构/总量)人口规模预测流动人口的发展与用地影响#:a)人口自然增长法(复利公式法)b)部门预测法c)劳动平衡法d)职工带眷系数法e)综合增长分析法9.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城市化或都市化或城镇化——是指人类社会逐渐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

城市经济学角度——经济领域的城市化现象社会文化过程中的城市化现象(城市生活方式的深化和扩大)城市地理学角度——人口城市化、产业高度化、用地城市化(区域城市密集、城市规模扩张)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和城镇数目逐渐增加,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逐步城市化;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城市性地域状态。

集中和高密度是城市地域经济和景观的主要特征。

10.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协调土地供需的途径和方法。

土地供需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11.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12.土地利用宏观研究13.中国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潜力分析14.城市流动人口与土地利用15.城市化类型1.从城市化空间分布格局和人口集中方式来划分的: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2.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来划分的: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3.从城市化的发展层次划分的:农村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大都市区、大都市连绵带4.反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化)5.按城市化推动力不同而划分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1.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常规方法土宜法数学方法生态规划法2.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分区是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进行用地分区。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规程规定,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仅作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3.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主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附件:专题研究(研究报告+专题图件);部门用地规划;规划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资料整理4.土地利用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又称经验法,是一种定性分区法,主要适用于土地利用方式区域差异显著,分区界限明显易定的情况。

要求操作人员非常熟悉当地实际情况。

主导因素法——是在基层乡镇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归并,逐步扩大土地类型区,再将地域相连的类型区合并成为土地利用用地区域,以主导土地用途作为用地区域名称。

叠置法——又称套图法,适用于规划图和区划图件齐全的情况。

聚类法——是一种定量的分区方法,其思路是应用相似性尺度来衡量事物之间的亲疏程度,据以确分类关系,在选定分类指标后,模糊聚类可按数据标准化、标定和聚类三步实现。

5.了解:中国大陆和台湾土地利用分区类型第六章土地利用规划实施1.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基本概念\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