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才测评概述

合集下载

人才测评发展史

人才测评发展史

人才测评发展史中国古代的人才测评思想和方法(一)中国古代的人才测评情况1、公元前11世纪西周以"试射"取才;2、战国时孟子提出"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的思想;3、三国刘劭"观其感变,以审长度"的思想;4、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

(二)中国古代人才测评的主要方法1、观察式测评2、实验式测评3、规范式测评国外人才测评的历史(一)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学习我国的考试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二)近代科学测验始于19世纪,最早是法国医生伊斯奎洛尔和舍加英,用心理测验诊断心理缺陷,并确定护理的标准;(三)19世纪80年代以后是以高尔顿、卡特尔、比奈为代表人物的时期。

1、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10年;2、19世纪90年代是卡特尔的10年;3、20世纪前10年是以比奈为代表的时期;4、20世纪第二个10年是测验技术大发展时期;5、30年代是因素分析的10年,是测验趋于成熟的时期;6、40年代以来,测验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我国人才测评的现状及作用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化人才素质测评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出现;建国后经历了一段空白;八十年代又兴起,其特点和作用有以下几点:(一)95年以来,人事系统的人才素质测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气候,工商界也开始有认识;(二)测评专业人员队伍扩大,专家纷纷卷入;(三)不断引进国外的精湛技术,同时注意开发新技术;(四)在为经济建设服务过程中,通过人才的发现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五)人才测评工作的发展趋势。

我国人才测评将向着能力与岗位规范相结合这一总的趋势发展。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我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

我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

我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人才测评在我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把善于知人看作智慧的象征。

在人才的识别、甄选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创造了许多人才测评的方法和手段,这对于现代的人才测评活动也具有借鉴意义1.分类比较法这种方法通常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并分别列举出不同类型的显著特征,通过特征的匹配进行区别,以达到对人才的鉴别和任用。

如,刘劭在《人物志·流业篇》中,将人才划分为12种,包括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并列举出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加以说明。

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各个类别又进行细分。

如荀子在《荀子·不苟篇第三》中根据人格特征的不同,把士划分为:“通士(尊君爱民、通达事理)、公士(公正无私)、直士(忠厚老实、耿直坦诚)、悫士(诚实可信、谦虚谨慎)、小人(惟利是图、言行无常)。

”刘向在《说苑·臣术》篇中则根据人臣的处世之道,划分了“六正”和“六邪”。

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志臣、贞臣、直臣”,“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臣”,并分别列举了他们的行为表现,以便于区别。

2.实践鉴别法这种方法是在实践中通过人的实际表现,来鉴别人才。

孔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

”对一个人的评价,既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观察他的实际表现。

据《吕氏春秋》记载,实践鉴别法应始于尧舜时期,《吕氏春秋·谨听》描述了尧考察舜的过程,共包括了五个方面:一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考察舜的品格;二是让舜制定常法,考察他能否服众;三是让舜总理百官,考察他的管理能力;四是让舜接待宾客,考察他的交往能力;五是派舜巡查山林,考察他的实际工作表现。

尧对舜的考察可以说是既全面又系统。

王充在《论衡·答佞篇》中主张:“以九德检其行,以事效考其言。

”王安石认为对人的评价,不能“私听于一人之口”,而应当“审知其德,审知其才”,同时要“试之以事”,看他的具体表现。

人事测评技术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

人事测评技术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

二、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二)孔子提出了“鉴人九法”。即“远使之而观 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 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 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三)诸葛亮提出了“七观法”。即“间之以是非, 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 其识;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七观法 中,前四种是问答法,后三种是情境法。
第二,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法家重才轻德,刘邵对这 两家思想进行了融合,提出不同职位对德和才的要求各 有侧重。同时,刘邵又列出了十二种类型的人才所各自 适合担任的职位。刘邵认为,人材“能各有异”,“材 能既殊,任政亦异”。这比墨子的人职匹配思想往前迈 进了一大步。
二、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一)周文王提出了六征法(见《大戴礼记?文王观 人篇》)。六征法就是观察人的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曰观 诚: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二曰考志:考察度量一个 人的心志;三曰视中:考察一个人的内心;四曰观色:观 察一个人的表情;五曰观隐:观察一个人隐藏伪托之处; 六曰揆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举制:察举制的基本内容是:首先由皇帝下
诏规定察举的科目和要求,然后由丞相、诸侯王、公卿、 刺史、郡国守相等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按照诏令指定的 科目和要求,参照地方基层的评议考察人材,并向中央推 荐。中央对所推荐的人材,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由皇帝 授予相应官职。
(四)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在东汉末期察举制已 经完全腐败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而 建立起来的。所谓中正官是指由中央派遣的专门负责人材 品评与选拔的各级人事官吏,是实施九品中正制的主体。 其主要职责是“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即负责品评本州 郡的人材,并向中央推荐。

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

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

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在古代,人才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而评价的标准也非常多样化,从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关于古代人才测评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标准: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来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

它首次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取得高度发展。

明代正式成为选官制度,被称为“科舉”。

科举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

通过科举考试,能够获得进士等不同级别的官职,从而提升社会地位。

二、家庭背景在古代社会中,家庭背景也是一个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

因为家庭背景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家族和谱系,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明一个人的道德、信仰和教育水平。

因此,有些人才评价标准会明确要求确定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而且在评价的过程中,这个因素通常会受到重视。

三、学问和技能在古代社会中,学问和技能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学问和技能的要求也不同。

在文化领域,评价一个人才的标准通常包括能否写作,是否能引用古代文献和诗词,并能够背诵古代科举试题。

而在技能领域,人们通常会考察一个人在工艺、医学、农业等方面的技能。

四、特殊能力和品质在古代社会中,特殊能力和品质也是衡量人才的因素之一。

比如,古代军事和战争对于一个人的勇敢、智慧和判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成为军事英才需要拥有这些特殊能力和品质。

而在政治领域,需要的往往是谋略、忠诚、诚实和公正等特质。

总的来说,古代人才评价标准的构成受到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一些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的问题,比如公平、平等和多元化。

虽然古代的测评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种种限制,但同时也在试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矛盾。

对于今天的我们,可以选择借鉴这些古代经验,融入到现代的人才评价体系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要求。

古代人才测评概述

古代人才测评概述

古代⼈才测评概述浅谈我国国代⼈才测评摘要随着我国加⼊WTO后,我国的经济与⽇俱增,各类企业如⾬后春笋搬的涌现,西⽅的科技技术也不断的引进我国,把我国的经济推向了新的台阶。

我国在治理企业⽅⾯也完全引进了西⽅的管理思想,⼤部分企业采⽤的都是西⽅的管理⼯具,⼈才测评则也是如此,然⽽我国古代的⼈才测评在现代企业中⼏乎没有被重⽤。

本⽂是浅谈我国古代⼈才测评,认识我国国代⼈才测评的⽅法,技巧以及依据,有效的把我国古代⼈才测评融⼊现代管理活动中,和现代⼈才测评有效的结合起来,应⽤于现代企业中,为企业⼈才的招聘录⽤提供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依据。

⼀⼈才测评概述(⼀),古代⼈才测评定义才⼈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

所谓“知⼈”就是识别⼈,根据各种⼿段和⽅法来了解辨别⼈。

孔⼦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视、观、察”三个层次,由表及⾥、全⾯辩证地考察、分析⼈的⾏为举⽌与内-fl,世界,以求正确地了解真正的为⼈。

(⼆)古代⼈才测评的发展我国⾃古就⼗分重视⼈才选拔和⼈才测评,按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才测评实践活动⼤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第⼀个时期,先秦时期。

这⼀阶段的⼈才测评由于处于开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和⽅法,对⼈的评价以荐举和观察为主要⽅式。

尤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派别思想学说纷纷崛起,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才辈出,诸⼦从不同的⾓度阐述了对⼈才的见解,这些理论和⽅法散见于诸⼦百家典籍之中,但总体上都不够系统和全⾯。

第⼆时期,秦汉⾄宋元时期。

汉朝⾸次确⽴了“察举”、“征辟”制度,为国家选拔⼈才。

到了魏晋南北朝,对⼈的评价和判别有了很⼤的发展,特别是魏国为了吸引⼈才,创设了九品中正制,以此作为任⽤官吏的依据。

第三时期,明清时期。

这⼀时期为成熟期。

在明清时期管理思想发展到⼀定的阶段,⽅法和⽬的⽐较明确科学,传承了前⼈的测评⽅法和技巧。

科举制度作为考据⼈才的主要⼯具。

⼋股⽂等等⽅法的出现对⼈才测评提供了⼀定的⼯具。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概述——人才测评论文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概述——人才测评论文

by 袁建强人才测评期末考核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概述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概述摘要:我国古代在长期的人才选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古代人才测评思想作一研究和总结是为了给现代人才测评以启示和借鉴。

本文在对人才测评作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古代人才测评的内容和技术,并总结了其对现今我国人才测评发展的意义。

关键字:古代、人才测评、初探人才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把善于知人看作智慧的象征。

在《淮南子·泰族训》中,刘安也认为“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并且进一步指出了它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知人则无乱政矣”。

在人才的识别、甄选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创造了许多人才测评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广泛和卓有成效的实践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操作经验。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对我国古代的管理心理学思想探讨中,也涉及了人才测评的内容,但专门对古代人才测评思想进行整理和挖掘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尚不多见。

本文从人才测评的角度对古代的人才测评实践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这对于现代的人才测评活动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人才测评简述所谓人才,我们将之定义为“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能够胜任交付的特定任务,并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学习,能够不断地胜任新的任务的人”。

这个定义旨在强调人才的动态发展即不断学习的能力。

由于人才测评的对象是“人才”这一复杂的对象,从而也决定了人才测评这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复合性和交叉性。

据此我们定义人才测评为“应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通过相关技术,测量、了解、评价某一特定对象(通常为人)的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等的拥有及构成情况,并在需要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企业组织特性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最佳工作绩效”。

“测评”即测量和评价,人才测评的方法即寓于其中,前者根据一定的准则给人以各项素质指标定量,后者应用前者定量的数据定性描述测量对象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和测评思想一、人才素质测评在中国的起源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特点由首领主持实施,以贤能为标准,用实绩来测评被测者,通过让位的办法来评选首领。

《尚书·尧典》篇有这样的记载:尧晚年选择继承人时,对舜进行了反复地考察,包括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入山林川泽”,“试舜五典百官”等,“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决定“使舜摄行天下政”。

舜选拔接班人时,首先考察了鲧,而鲧治水不利被淘汰出局;舜随即令禹继承父亲的工作,结果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既显示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公美德,又有疏而非堵、成功治水的智慧,得到舜的信任,最后让位于禹。

●历史意义选贤能与让贤才,是同原始公有制和生产力相适应的考选制度,虽然理论是朴素的,方法是原始的,内容是简单的,但对整个中国的用人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国民族的历史上,历史是有两条用人路线,一条是‘任人唯贤’,另一条是‘任人唯亲’。

”选贤能德才是在我国历史上“任人唯贤”的起点,从此唯贤与唯亲的斗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我国人才考核选拔的文明史。

2、夏商周时期(1)射御选材●特点以射箭为主要测评方式,还包括智力技巧的测验。

《礼记.射义》篇记载:“古者,天子以试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其容体比之于礼,其节比之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这就是说,天子通过试射选官,不仅要看被测者射中多少,还要看其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动作是否合乎乐律,这样多维共测、综合评价,最后决定是否录用。

(2)宾兴制●特点召集乡里众民,把最具贤与能的人推选出来担任官职。

整个推选工作由大司徒主管,乡大夫组织,乡吏先向众民明确贤与能的标准,而后以宾客之礼敬贤,并进行兴贤选能的工作。

乡举里选三年一次,谓之“大比”。

宾兴制推选标准是“乡三物”,具体内容是“六德”、“六行”、“六艺”。

第二节 人才测评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人才测评的历史发展

•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赢得战争,许多心理学家参军并 开始为战争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针对美国士兵中出现的 恐惧、多疑、失眠、紧张、过度疲劳等情况的增多,美国心理学 家伍德沃斯编制了一份《伍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 (Woodworth Personal Data Sheet)》对士兵的心理状况进行调 查,这一方法被视为自陈式个性测验的发端。
• (二)人才测评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 传统绩效考核也叫业绩考核,是以KPI(key performance index)为核心。这些指标为一些硬性的、财务性的、经营 性的指标。 • 从单一的KPI时代转向KPI和KCI(key competency index) 并重的时代。 • KCI(关键能力素质指标)应用最多的测评工具是360度多元 反馈评估技术、民主评议法(民意测验法)、访谈法等。 • KCI评价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其次, 评估的内容要去抽象化和模糊化,要具体、明确;另外,在 评价活动开展前额动员也十分重要。
• 第三节 人才测评的作用与流

• 一、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 (一)人才测评在招聘选拔中的应用 •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测评使用频率最高、所使用方法最 多、应用对象范围最广、操作最为复杂的是在人才招聘选拔 环节。 • 常用测评工具:简历筛选技术、笔试、面试、心理测验、评 价中心、履历分析法等。
• 1.确定组织进行人才培养和员工自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 2.让组织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和回报制度设计。 • 3.让员工了解自己的现状,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发 展的目标。
• 二、人才测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有 效工具
• 2.人力资源市场良性运行的必备条 件

人才素质测评历史与发展

人才素质测评历史与发展

人才素质测评历史与发展
人才素质测评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手段,它关乎个体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反映,这也是企业评价个体能力和素质,从而选择适当的人员,进行正确的管理,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才素质测评的历史发展和现代状况。

人才素质测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中国古典时期的官僚制度是一个典型的人才素质测评制度。

官吏的能力,素质和忠诚度都通过阶级考试来测评。

如果通过考试,他们就能够进入官僚机构,而在官僚机构中,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也会通过不同的考核手段来测评,从而决定他们是否能升迁、晋升,或者是被罢免等。

随着社会发展,人才素质测评也不断演变,以更加客观的方式来对付被考核者。

比如,从17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使用试卷考试,从而更好地进行人才素质测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诸如管理技能测试(MST)、智力测验(IQ测试)、个人能力测试(PAT)等人才素质测评工具逐渐普及。

它们根据不同的职位来设定考核项目,以实现对任职者的综合评估和考核。

现代的人才素质测评也在不断发展,它不仅拓展了测评工具和方法,而且还加入了更多的科学发展理论,如个性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思想及技术成就与不足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思想及技术成就与不足
第二节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思想及技 术成就与不足
一 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和技术的成就
(一)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1、孔子的“才德”观(春秋时期)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 惠。”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墨子的“察能予官”、“以德就列”观 (战国时期) 3、庄子的“德才观”(战国时期) 指标:忠诚、谨慎、才能、智力、信用、廉
周易讲“数、理、相”的统一,“数、理”通过 “相”表现出来。而“数、理”则和源本自然的“心” 是同一的。正如陆九渊所说,“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 心”。而中国哲学的精髓也在把握一“心”,用来感通 天地,感悟人生。 正所谓“相由心生” 。 周易的预测正是基于“心”所外现的“相”而作出 的,是非常准确而科学的。但是,人的“心”却是可变 的,“心”则“相”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故根据过去的 相所做的预测便不会很准确了。 但人的“心”又并非变化无常,有一定的稳定性, 是有规律的变化。故周易在总体的规律上所做的预测是 非常准确的。和天气预报相似,只能得其大概,不能得 其细节。对细节的把握只能针对不远的时间段作出。 但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算出的命并不能肯 定必然的说明未来。命运的发展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相由心生”,真正自己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成了贵 人,“相”也变成“贵人”相了。
《赤壁》身陷八卦阵 吴宇森回应质疑不做缩头龟
诸葛亮从乌龟壳上发明八卦阵, 如今《赤壁》身陷负面言论犹如落 入八卦阵,就看吴宇森怎么拆招。
7月16日晚,吴宇森出席北京 的庆功活动时候面回应种种质疑, 显得相当轻松而大度,对于“萌萌” 和赵薇“天下兴亡,匹女有责”的 质疑时,坦诚表示这是“可爱的小 错误”,希望网友不要介意。对于 片中的搞笑台词,他说:“这些对 白都是我和编剧故意设计的。搞笑 才好玩,才有意思。”他还透露, 下一集也会有逗趣的对白。

我国古代人才测评概述

我国古代人才测评概述
重的素质。 九征中某一方面有所体现的才能造成似是而非
作者简介: 姚伟力 ( 1 9 7 2 一 ) , 女, 黑龙江伊春人, 副教授, 硕导, 博士, 研究方向: 数据挖掘, 软件人才测评体系; 郝 嘉乐 ( 98 1 1 一 ) , 女, 山西大同人,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 信息安全, 软件人才测评体系。
韵在《 人物志》 中把人才的特征归结为“ 神、 精、 筋、 骨、 气、 、 仪、 容、 音” 九个方面的标准, 依此将人分为“ 上等、 大 、 小雅 、 依似、 无常” 五类! “ , , 即最上等之才, “ 大雅” 之才 ( 大才) , ” 小雅, , 之才( 偏才) , 依似之才( 逊于偏才) , 无常之
回中讲述的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川, 曹操本来识得刘备是英
计谋而观其识” , 四要“ 告之以 祸难而观其勇” , 五要“ 醉之
以酒而观其性” , 六要“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 七要“ 期之以 事而观其信” , 前四种方法“ 问、 穷、 咨、 告” 是以问答式来观 察和测量人的素质, 后三种方法“ 醉之、 临之、 期之” 属于今
代人才测评中普遍运用的称其为情景刺激的方法,“ 问、 告” 问答的方式 , 考察人的忠诚、 恭敬、 才能、 机智、 诚信、 仁 义、 节操、 仪态和容色。 诸葛亮的知人七法, 一要“ 间之以是 非而观其志” , 二要“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 三要“ 咨之以
要求高, “ 故一流之人, 能识一流之善; 二流之人, 能识二流 之美; 尽有诸流, 则亦能兼达众才” 。《 三国 演义》 第 二十一
的人, 志向高远的人一心进取, 拘谨 自 守的人有所不为。 对
人能力的评价, 孔子不拘一格, 如《 论语 ・ 雍也第六》 中季 康子问: “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 子曰: “ 由也果, 于从政乎何 有? ” 曰: “ 赐也, 可使从政也与? ” 曰: “ 赐也达, 于从政乎何 有? ” 日: “ 求也, 可使从政也与? ” 日: “ 求也艺, 于从政乎何

人才测评概述

人才测评概述
权。
二、人才测评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
测试结果是否 是真实的
效度
(一)信度
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表现为测验 结果的一致性、再现性和稳定性。一个测验,不 论是多次再测,或由多人进行测验,其结果都大 致相同,方能可信。
一个心理测验在标准化的时候,必须确定它的信 度。确定信度时,是以相关系数的大小来表示信 度的高低。这个相关系数就称之为信度系数。信 度系数就是表示测定误差对测验得分影响的程度。
刘邵《人物志·第一章·第十一节》认为,人的才能和性格 是可以通过其外部的表现,而予以鉴别的。他把这种外部 表现概括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个方 面,是谓“九征”。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坡之质在于神, 明暗之质在于精,
勇怯之势在于筋, 强弱之植在于骨,
躁静之决在于气, 惨怿之情在于色,
1979年11月,在中国首届人才学术讨论会上, 研究人才学的专家学者对“什么是人才”这个 问题归纳总结出以下十种见解:
1、人才是指出类拔萃的人; 2、人才是指有超群才能的人; 3、人才是人中优秀者; 4、人才是指有潜在能力的人; 5、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是人才; 6、人才是指有特殊才能的人; 7、人才是指对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 8、人才是指智能较高、可能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9、人才是指智能较高、有义务感等素质的人; 10、人才是指智能较高、创造力较强、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衰正之形在于仪, 态度之动在于容, 缓急之状在于言。
(二)中国古代人才测评的主要方法
1、分类比较法
这种方法通常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人分成不同的类 别,并分别列举出不同类型的显著特征,通过特征 的匹配进行区别,以达到对人才的鉴别。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述评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述评

四、诚信的现代意义
诚信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在 市场经济中,诚信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如果缺乏诚信,那么市 场经济就会失去公平和公正性。其次,诚信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人们不讲信 用,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不安定。此外,诚信还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诚信修养,人们可以培养出诚实、守信、可靠的品质,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 形象。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道德建 设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诚信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次演示将从诚信的定义、诚信 的重要性、诚信的体现以及诚信的现代意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诚信思想进行 浅析。
一、诚信的定义
诚信,指的是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信守承诺,不欺骗、不欺诈、不偷盗、 不妄语、不贪婪、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不违背道义等。在中国古代,诚信 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二、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在古代社会,人们之间的相 互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如果人们不讲信用,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 混乱。因此,诚信被视为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内容
引人入胜的古代管理思想
当我们探索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时,仿佛走进了一个深深的历史隧道。在这漫 长的隧道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独特的管理哲学。这些管理思想,就像一颗颗 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光芒。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在 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时代,管理思想也自然地被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强 调的“仁、义、礼、智、信”,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10

我国古代是怎样测评人才的10
2.实践鉴别法
这种方法是在实践中通过人的实际表现,来鉴别人才。孔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一 个人的评价,既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观察他的实际表现。据《吕氏春秋》记载,实践鉴 别法应始于尧舜时期,《吕氏春秋·谨听》描述了尧考察舜的过程,共包括了五个方面:一是 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考察舜的品格;二是让舜制定常法,考察他能否服众;三是让舜总 理百官,考察他的管理能力;四是让舜接待宾客,考察他的交往能力;五是派舜巡查山林, 考察他的实际工作表现。尧对舜的考察可以说是既全面又系统。王充在《论衡·答佞篇》中 主张:“以九德检其行,以事效考其言。”王安石认为对人的评价,不能“私听于一人之口”, 而应当“审知其德,审知其才”,同时要“试之以事”,看他的具体表现。曾国藩认为择人要 优选有节操而没有官气的人,办事情要做到身到(深入基层)、心到(条例清晰)、眼到(明察 秋毫)、手到(亲自动手)、口到(命令叮嘱)。
中国人才测评行业现状分析
用尺子丈量可确切知道一个人的身高,用温度计测量可知道一个人的体温, 而通过正确的人才测评就可以测出人的发展潜力、个性特点等特征。这是人才 测评应用的基础理念,人才测评的发展为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应用提供了一个 重要的基础,做好人才测评工作,对于企业用人,甚至国家人才培养机制都具 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6.实验试探法
实验试探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情景模拟,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观察受测者的反应,进 而做出评价。这种方法见于《庄子·列御寇第三十二》中的描述:“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 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 矣。”
人才测评的巨大作用
随着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建立,1989 年 1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 家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 国家机关用人制度中开始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至 1992 年底,全国 29 个省, 国务院 3 个部门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人才测评方法补充人员,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使得人才测评开始在中国社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人才测评理论发展概述

人才测评理论发展概述
——评价中心法。评价中心是一种测评人才素质的方式。 它包括多种以测评管理素质为中心的评价活动。被测评的人 会被要求在模拟的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按照这个角色进行 活动。如写一个市场问题分析报告,发表一个口头演讲等。评 价中心的核心部分是情景模拟。应征者在模拟情景中按照某 一角色进行活动,评价者根据应征者在模拟活动中表现出来 的能力对其进行评定。评价中心技术本身存在花费时间多、 成本高的局限,一般只有规模比较大的单位在选拔高级人才 时才独立使用。
从早期的高尔顿、比奈等人的心理测验阶段,到随后在军 事上成功的推广、管理科学的推动,以及心理学、统计学等学 科的理论支持,当代西方人员素质的测评与选拔已经发展到 较为成熟的阶段,形成了相当独立的一门学科。
三、近代中国人员测评的发展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始于20世纪 初期,共经历了 4 个阶段:引进阶段、停滞阶段、复苏阶段和繁 荣阶段。在引进阶段,1916年,樊炳清最早将比奈-西蒙量表引 进中国;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批职业介绍所,开始采用最 简单的心理测量进行人才的测评;从80年代初开始,人员素质 测评工作走向复苏;而从90年代开始,人才的素质测评与选拔 走向繁荣。 公务员制度的推行,把全国干部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 评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推向了新的阶段。1994~1996年国家人 事部成立了考试中心与公务员测评机构后,全国各地的人才 服务中心与许多中介组织都纷纷建立了人才测评机构;1998 年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国公开选拔 领导干部考试题库,扶持开发用于企业的人员素质测评系统; 199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成立了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 心,为中央直属的各部属机构与大型企事业组织的领导人选 拔,开展大量卓越有效的测评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领导干部素
四、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石 人员测评作为一门应用型的理论,有着支持其存在发展 的理论基石,这就是一些更为基础的学科。宽广的学科基础 支持了人员测评发展出一套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这些基础学 科包括: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 哲学史系统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社会 运行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的总结,对其他学科具有指导作用。 人员测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在进行 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人们都会有一整套的世界观作 为最基本的假设,也会有价值观在指导价值的判断。只有以 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可知论,才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 究去开发能进行测评的工具,不断改进素质测评工作。 到目前为止,心理学是人员测评理论与实践最重要的基 础。也可以说人员测评的理论方法是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的 应用。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过程、行 为方式以及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神经类型与人的 认知能力水平、行为方式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有着十分密切 的关系。正是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人员测评的理论认为通 过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区分,可以预测人员在不同方面的 表现。 当心理学运用到工业方面,延伸到组织内部,就直接影响 了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发展。而组织行为学又是人员测评最直 接的基础。组织行为学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组织内部行 为的影响。目的在于使组织运作得更有效。组织行为学为分 析人员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框架和方法,并寻求从已知行为到 未知特性的联系,从而预测未来的在一定外界刺激下反应,这 正是人员测评在有限时间和成本条件下所要达到的目的。可 以说,组织行为学是人员测评最为直接的学科基础。 统计学运用数理的方法分析客观事物数量的关系和数量 特征。人员测评中要大量运用到统计的方法。通过将测评量 化,有利于以简洁的形式表述测评的结果,也有利于通过数理 的方法研究过程,修正结果。统计学是一种手段和工具,为认 识事物本身的规律提供了途径。统计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员 测评实践和理论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社会学与人员测评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组织行为 学都需要社会学这样一个基础性的学科支持。社会学研究 社会、民族的发展演变规律,研究社会中群体的运动等,这 些都是从人的社会性方面来进行的研究。只要是与人有关 的研究,就不能忘记人的社会属性,这是人的根本属性。从 社会学的角度可以帮助理解、认识社会人,指导人员测评从 各方面去研究、分析复杂的社会人。 五、人才测评的概念和方法 人才测评是选贤任能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它综合 利用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测量学、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 科和技术,通过严密的测评过程和客观的评分标准,对人的 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和发展潜能等素 质进行综合测评,为企事业单位招聘、选拔、培养各类人才 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咨询。现代人才

第2章- 中国古代的人才测评思想

第2章- 中国古代的人才测评思想

5.科举制是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常常采用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
种制度; 6.科举制度考试有 、 、 三级; 7.唐代科举从种类上讲只有 和 两种; 8.三国时魏人 所著的《人物志》对人才测评作了较为系统 完整的论述; 9.春秋时期, 就对人的“才能”的观点加以了论述; 10.战国时期, 提出了“察能予官”,“以德就列”的原则; 11.战国时期的 把“德才”标准具体化为忠诚、谨慎、才能、 智力、信用、廉洁、节守、仪态、行为等指标;
第四节
当前素质测评方法发展趋向
1、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方法日新月异; 3、测评技术丰富,比如智力测验、能力测验、性向测验、成就测
验、情景模拟等。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心理测验把目光转向实践中评价求职 者的“岗位适合度” 20世纪60年代,评价中心技术发展并在许多大公司开始应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测评工作更加专业化,西方出现专门提供人才 测评服务的公司。
苏格拉底:认为人才首要“美德”。
柏拉图:认为人才应是“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
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才“道德、公正、中庸、适度、勇敢”。
二、西方现代人才测评思想与技术

西方现代人才测评思想与技术发端于西方现代心理测评。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前10年,最有名的是测量智商的比奈—西 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量。
1、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孔子 “才德”。 墨子 “以德就列”。 庄子 “德才”标准具体化忠诚、谨慎、才能、智力、信用、廉洁、节 守、仪态、行为等指标。

2、确立了多种考评人才的方法:
用工具测评智力
用自然观察法以判断人才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发展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发展

最初的十科:“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
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 堪将略”“膂力骄壮”共10科
应用: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
以百万
科举的没落:科场腐败及八股文风的拘束


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 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 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 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 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评价中心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人员素质测评体系的 初步完成。
13
第三节 中国近代人员代素质测评的发展
⑴引进阶段(1900-建国前)
1917年,蔡元培,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樊炳清(1916)等对比西量表的引进和修订;

20世纪30年代,职业介绍所开始用简单的心理测验进行人才测评
(2)停滞阶段(1949-20世纪70年代末)
心理学被视为伪科学
该阶段的测评特点:定性为主,定量较少;测评内容偏重政治立 场;偏于事后测评。
14


(3)复苏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对智力测验量表的修订:1982年,吴天敏出版修订后的“中国比奈测验”。林传鼎、 张厚粲等修订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龚耀先等修订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形式:通过中正官将选用的人才分为上上—下下的九个等级

第2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

第2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

(六)“臧否”,具有辨察是非之能,宜“刻削之政”(批评时 政);
(七)“伎俩”,不能创思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有理烦纠邪之 能,宜“司空之任”;
(八)“智意”,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有赞明计虑之能 宜“冢宰之佐”等; (九)“文章”,属文著述,宜“国史之任”等;
(十)“儒学”,能够传圣人之业,不能干事施政,宜“安民之任 等; (十一) “口辩”,应对资接,宜“行人之任”等;
一般“品”高则所授职位高,“品”低则所授职位低。
当时“品”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 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就是“九品”。
(五)科举制: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并在唐朝进一
步发展完善。科举制采用分科取士,历代科举制的科目 设置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包括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 如进士科、明经科、秀才科等,是科举考试制度中依规 定要按时举行的固定的考试类型,一般每年举办一次, 宋代以后一般每三年举办一次。


韩非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较早地发现考核的作用和意
义的一位思想家,他主张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工作能力。

至三国时期,刘邵写出了我国的第一部人才专著《人 物志》。作者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关于识人的思想与方 法,对人才识别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精辟见
解。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德才关系,刘邵对人才进行了更精细的分类, 他把人才概括为“三类”、“十二材”。“三类”即“兼
(十二)“雄杰”,胆略绝众,材略过人,宜“将帅之任”等。
第二,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法家重才轻德,刘邵对 这两家思想进行了融合,提出不同职位对德和才的要求 各有侧重。同时,刘邵又列出了十二种类型的人才所各 自适合担任的职位。刘邵认为,人材“能各有异”, “材能既殊,任政亦异”。这比墨子的人职匹配思想往 前迈进了一大步。

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经典演讲稿

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经典演讲稿

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经典演讲稿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内容,包括性、绩(功、黜)、德、才、识、智,主要体现在人才选举与考评制度中。

西周人才选拔时,对人才素质测评的目标是“乡三物”。

“乡三物”的具体内容是“六德”、“六行”、“六艺”。

“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即孝、友、睦、娴、任、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显然,这里的“六德”与“六行”,主要是“德”与“性”,而“六艺”则是“识”、“才”、“智”、“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的“五善”、“五失”就是“德”的测评目标。

汉代“判察”六标准、魏晋“都官考课七十二法”、唐代的“四善二十七最”等所规定的考评内容中,“德”是最为重要的。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五善”指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

“五失”指奢侈超过限度,妄自尊大,擅自决断,犯上弗知害,轻士人而重钱财。

六条判察的具体内容是:一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是“二千石不奉诏书,不遵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是“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加罚,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

为百姓所疾。

山崩石裂、妖祥伪言。

”四是“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是“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是“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

唐代的“四善”、“二十七最”。

唐代对于有品级的官员,是按照“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来进行考察的。

四善考察的是被考察对象的德行,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则涉及到各种职守方面的官员的具体才能,是属于才的范畴。

这种“二十七最”的标准已经非常近似今天我们所说的“职位分析”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古代的“德”与“性”是相交叉的。

“德”有“九德”、“六德”与“五德”的解释。

《尚书》解释说:“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国代人才测评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与日俱增,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搬的涌现,西方的科技技术也不断的引进我国,把我国的经济推向了新的台阶。

我国在治理企业方面也完全引进了西方的管理思想,大部分企业采用的都是西方的管理工具,人才测评则也是如此,然而我国古代的人才测评在现代企业中几乎没有被重用。

本文是浅谈我国古代人才测评,认识我国国代人才测评的方法,技巧以及依据,有效的把我国古代人才测评融入现代管理活动中,和现代人才测评有效的结合起来,应用于现代企业中,为企业人才的招聘录用提供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依据。

一人才测评概述(一),古代人才测评定义才人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所谓“知人”就是识别人,根据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了解辨别人。

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视、观、察”三个层次,由表及里、全面辩证地考察、分析人的行为举止与内-fl,世界,以求正确地了解真正的为人。

(二)古代人才测评的发展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和人才测评,按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人才测评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先秦时期。

这一阶段的人才测评由于处于开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和方法,对人的评价以荐举和观察为主要方式。

尤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派别思想学说纷纷崛起,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诸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人才的见解,这些理论和方法散见于诸子百家典籍之中,但总体上都不够系统和全面。

第二时期,秦汉至宋元时期。

汉朝首次确立了“察举”、“征辟”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

到了魏晋南北朝,对人的评价和判别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魏国为了吸引人才,创设了九品中正制,以此作为任用官吏的依据。

第三时期,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为成熟期。

在明清时期管理思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方法和目的比较明确科学,传承了前人的测评方法和技巧。

科举制度作为考据人才的主要工具。

八股文等等方法的出现对人才测评提供了一定的工具。

这一时期,人才测评的制度相对完善和稳定,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二古代不同时期的人才测评(一),先秦时期人才测评这一时期主要一儒家的管理思想中的人才测评为代表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思想家与教育家,他从德行、才智和气质等方面对人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影响深远。

首先,孔子从德行方面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等。

其次,孔子从才智方面将人划分为上智、下愚和中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最后,孔子从气质角度将人分为狂、狷和中行三种:“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关于人才的选拔,孔子则主张要“听其言”,“观其行”,即“观其所由,察其所举,视其所安”,进行全面,长期的考察,才能达到“知人”的目的。

3,荐举贤才。

惟才是用”。

孔子认为欲求贤才,首先端正选才的指导方针,选拔人的人要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而不能以己之好恶、以己之亲疏定贤愚。

其次,“举尔所知”,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选贤机制。

第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肥言。

”就是全面深入的进行考察和了解,既要听其言要,更要观其行。

第四,选才营打破门第之见,唯才是举。

除此职位还有到家的无为管理,其“不齐人”的用人方针也具有独到之处。

然而法家的用人则有所不同。

其人才的的选拔和任用有四个原则。

1,以功授官。

这是法家选拔人才和用人的首要标准。

2,任人惟贤。

3,不拘一格。

4,重在实践。

(二),秦汉至宋元时期的人才测评这一时期的人才测评主要议一下三种为带白哦1,察举、征辟与九品中正制汉朝的选举主要有察举与征辟两类。

察举源出先秦的“贡士”、秦代的“荐吏”,故又名贡举、荐举,是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

察举又分制举与常举两类,制举即特举,是根据需要举行的临时性察举,往往在天地灾变,国家多事时进行。

常举是制度性的察举,分为二科,即郡举孝廉,州举秀才(又称茂材):“孝廉”指孝子廉吏,看重的是德行;“茂才”的标准主要是淳厚、质朴、节俭及谦逊。

征辟是征召和辟举的简称。

征召,由皇帝下诏,直接委任要职。

辟举,乃三公选用僚属,担任公府掾史,日后依政绩升迁,均是由上而下选拔人才的方式。

最后一种选士方法是从太学生中选举人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后,设立《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并建立太学,选取各地优秀人才入学随博士习五经一年,期满加以考核,能通一经以上成绩优异者,随即授以“郎官”;成绩中等者则派为地方官。

2,进入魏晋南北朝,选举制度又向“九品中正制”转变。

早在《汉书·古今人表》中,班固便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中正”指专门司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在此制下,所有人员均由中央政府区分品级,作为任用及升迁标准。

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人物志》一书,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人才学专著,其中对如何鉴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等问题都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3,科举制度隋唐之后,科举制度逐步确立,从此成为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唐代科举分科较细,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明法、明书、明算是关于律令、文字、数学的专门科目,选择专门人材,录取后只在与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

进士科在唐初时沿袭隋朝只考“时务策”,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三),明清时期的人才测评这一段时期的人才测评主要一张居正和康熙为代表,他们主张德才兼备,选举人才既要考其德行又要考其能力,不能单方面的考虑,还提出要尊重人才。

康熙的用人思想则是;一,克求实才。

二,信用“亲察”。

三,德行兼备。

四古代人才测评的技术我国古代的测评技术主要用于国家对人才的选拔过程中,尤其是科举制度建立以后,这些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比如,唐代科举考试方法主要有四种:帖经、问义(墨义、口义)、策问、诗赋。

为了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宋代更是开“糊名密封”制的先河,采用了密封审卷,这些方法至今仍在采用。

总的来说,古代的测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口试古代的口试包括帖试和对偶。

帖试类似于填空式测试的形式,又称帖经。

这种考核方式是主考官从经史典籍中任选某一段,用纸条贴盖其中的数字或整句,令被试者背诵下来,其中10帖答对6个以上的才算及格。

对偶,类似于今天的类比测试,古人主要是运用押韵的方法测试被试者的技术、智慧和想象力。

2.面试面试与现在的面试技术大致相同,主要是通过面对面地交谈考察被试者的能力表现。

主要用“三谈”。

“三谈”就是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灵活、主动地掌握谈话的议题,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时间,可以说是对面试法的生动阐述。

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可以考察以下能力:聪(智力的高低)、思(想象力)、识(见识,分析能力)、辞(言词、语言表达能力)、捷(反应速度、思维的敏捷性)、守(严谨、逻辑性)、攻(说服力)、夺(思辨力)。

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有效地甄别华而不实者,貌似博学者,不懂装懂者,滥竽充数者和避实就虚者。

3.纸笔测试相当于今天的笔试,考官依据经典文献出题,考生根据要求回答经文的注释或者上下文的内容。

它形式灵活,可以考察被试者的多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墨文,即简单的笔答,类似于今天的填空等简单题目。

《文献通考•选举三》记载了根据《论语•宪问》中的一句话出题,要求考生答出相应内容。

主要用来考察被试者的知识广度和记忆力。

(2)策试,又称“时务策”。

考题来自当前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要求被试者根据情况的描述,设计出解决办法,即对策。

以此考察被试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帖诗,就是让被试者按题赋诗,始于唐朝,该技术主要测试考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知识的广度,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4)八股文,又称制义、时文或八比文。

文题取自《四书》、《五经》,要求按固定的格式答题。

4.作业测试古人还创造了实物操作的测试方法,如解连环、八阵图、七巧板等,主要用于考察被试者的操作能力、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五总结我国古代的人才测评方法总体特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才的重要性思想。

2,人才的难知性思想。

3,人才的可测量思想。

4,人才素质构成的多维性思想。

5,人才的易控性。

我国古代先人总结的人才测评方法对古代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用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没有成为系统的理论,大部分都是凭借经验和一些难以量化的方法技术,但还是能为现代人才测评所用。

我国古代人才测评从大体商还是比较完善的,在现代管理中很少有企业会用古代的人才测评方法,只要对其企业能创造价值能为企业所用,其他的就几乎内有考察。

所以在当今社会中人才辈出,但是德才兼备的却是无可厚非啊!中国经济与日俱增,但是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如此,也许我国的确应该考虑考虑对人才的测评的方法商作出改进,对人才从新制定标准,最主要还是加大对人才道德方面的严格要求。

六参考文献王德清【中外管理思想史】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萧鸣政【人员测评与选拔】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