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某中国人在国外开车违章,被警察拦住,要求处罚,于是,该人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开始求情说好话,希望警察能网开一面,并表示“下不为例”,警察也始终在微笑着听他说话,不置可否。
该人看警察没有表示反对,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很开心的开车走了,几个月后,该人收到法院的传票,才知道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人家对他微笑,只是职业的要求,而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警察绝对不会给你“下不为例”的机会的。
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
中西方文化不同在哪里呢?又是为什么不同呢?这都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二、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异同①科学观在科学方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四大发明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但是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它是中国文学起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诗经》来源于民间题材,是广大劳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强烈地抨击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哲学散文,这一阶段为中国思想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大学生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思潮运动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结合,为现代的文学创作风格开创了先河。
这些文学巨匠都受到了西方文学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当代,我国的文学作品创作数量非常多,但质量却不高。
究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拜金主义意识强烈,很多作家难以静下心来,脱离现实的名利诱惑去创作。
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写作内容商业化,将文学创作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发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
例如,80后作家郭敬明,备受90后的年轻人追捧,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由郭敬明指导的电影《小时代》的上映和其高票房的收入,引得众人对当今的快餐文化进行了大肆的批评。
中国历史悠久,文学成就也是硕果累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历史的体现、文化的体现。
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神话寓言以及罗马神话,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文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时期。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可见,希腊和罗马神话对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意识,以及夸张的文学手法与现实描写的结合。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涉及到价值观、信仰、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方面,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之一。
人们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鼓励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
而在中国社会,集体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
人们更加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宗教和社会背景,造成了人们在对待个人和社会关系上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在信仰和宗教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的灵魂拯救和与上帝的关系,强调慈善和施舍。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人们的信仰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心灵净化,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宗教和信仰的差异,使中西方社会在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个人的社交活动和个人空间。
他们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
而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更加注重亲密和互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交流。
家庭和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愿意为他人考虑和帮助他人。
在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契约是主导的组织方式,个体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竞争优势。
而在中国社会,传统的家族和社会关系依然对社会组织和人们的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家族和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中西方文化由于地域文化、习俗文化等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篇一:《影片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西方的人文社科都呈现出交流融合的趋势。
在电影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文化激荡出的美丽花朵,使电影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前,大量好莱坞电影被引进中国,国人通过电影增进了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认可,因此,我们说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多部电影来管窥中西方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差异体现。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交流融合;电影艺术一、电影中呈现的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别的人出现冲突,导致误解或者价值观的冲撞。
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制作人将人们的生活习性折合成为电影中的元素,将人们的现实生活通过艺术手段展现出来。
因此,电影的本质便是架构人生,经具体人物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方式,显现历史和文化的精髓,表演出人生百态,世间变故,沧海桑田。
通过电影这种媒体形式,便可投射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和摩擦冲突的过程,增加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领悟。
从日常行为方式,生活习性,到人们的人生目标价值观、世界观,这些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电影元素。
一些导演通过长期斟酌,反复思虑,将这些元素加以糅合拍出一些十分经典的艺术作品,这些电影无不取一些文化冲突与价值观冲撞来吸引观众眼球。
将这种无法避免的、在文化交流中必然经历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使电影投射不同文化融合产生的艺术光芒。
众所周知的电影《刮痧》中,深刻地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冲突致使人们生活的变质,一家人妻离子散,闻着恸哭。
电影中的情景深深刻在人们脑海中,在美国生活的一家子遭受了国人觉得不可理喻的待遇,原因是美国人觉得不能理解的生活习惯。
爷爷看不懂西药的英文说明书而给生病的小孙子刮痧,美国护士觉得这是虐童事件,证据就是孙子背上的青紫刮痕,因此被告上法庭;中国有“人前教子,人后相夫”传统,儿子就在朋友同事面前教训孙子,这被同事不能理解,故事最后以儿子为让自己的老父亲见到孙子最后一面,将孙子从福利院偷出引起美国警方的更大误解。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由“小”生活看“大”文化由于中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文化。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文化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促进中西方更好的文化交流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能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衣:中西服装的形成,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受各自的生活条件、方式和文化传统、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
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
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配。
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
它包括自然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
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朱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现在服装传召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一.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
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因此必须\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形成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二.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调节,所以较保守,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较开放,多变革。
中西文化差异对文献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对文献论文中西文化差异对文献论文【摘要】文献的翻译本身就是将中西文化进行互通,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
而受到不同文化、不同流派以及不同的背景影响,作者在进行翻译时无疑会受到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会侧面的反映在文字中。
对于西方著作来说,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印记,然后是西方价值观的体现,也是西方背景下的产物,那么国内在进行文献翻译时就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正视这种文化差异,并且能够将二者进行平衡,以此来翻译出精良的作品。
笔者根据相关文献,从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影响为切入点,对其与文献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文献翻译;影响作用对于文献翻译来说,是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用其他的文化、其他的语言进行转化的过程,所翻译的文献也是中西文化合流的产物。
在进行文献翻译时,由于他国与本国文化、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民情的差异,往往会让作品产生别样的印记,这种印记是文化差异的标志,翻译者只有充分的了解了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化、历史、背景等相关的差异有着综合的了解,才能够进行精确地翻译,才能让翻译更加的精良,让翻译作品更加贴合原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情所愿。
只有将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才能让文献的翻译更加贴合我国的文化,让本国人民更好的了解这些文献论著,真正的实现文化交流,真正的将翻译的作用发挥出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献翻译的影响作用1.风俗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所诞生的土壤不同,所成长的背景不同,那么所催生出来的风俗文化也有着极大的差异。
这些风俗文化体现在了西方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例如中国人讲究红红火火,喜爱红色,因为红色寓意好,意味着幸运,因此,在一些中国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大量描写红色的片段,以此来渲染喜庆的氛围。
但是,红色在西方却并没有这样的含义,red为红色直译,除了表达颜色外,其往往表达的意思都与中国文化中的喜庆吉祥相差甚远。
例如seered在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一个人在极端生气的情况下所反映出来的愤怒情绪,是指大发雷霆。
中西方文化比较作文

中西方文化比较作文
中西文化差异一瞥。
说起中西方的艺术,那可真是不一样。
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境,就像诗一样美。
你看那水墨画,简单几笔,山水花鸟都活了。
而西
方的油画,色彩鲜艳,就像照片一样真实,每一笔都好像能摸到。
一说到吃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是天差地别。
咱们中国,吃
饭时候热热闹闹,敬酒、夹菜、让座,都有讲究。
而在西方,吃饭
就像开会一样,大家安安静静,每个人用自己的餐具,互不干扰。
说到家庭,中西方也有很大不同。
在中国,家庭就是个大集体,长辈说啥就是啥,孩子们得听话。
而在西方,父母和孩子更像是朋友,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随便说。
在教育上,中西方也是各有特色。
咱们中国,学校教的都是基
础知识,考试得高分最重要。
而在西方,学校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
新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
再来说说建筑吧。
中国的建筑,一看就知道有历史,很多都是
用木头建的,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而西方的建筑,大都是石头建的,看起来就很坚固,很有气势。
这些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小差异啦,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目录目录 (1)摘要 (2)一、造成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2)1. 地域环境的差异 (2)2. 历史传统的差异 (2)3. 风俗习惯的差异 (3)4. 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4)5. 思维方式的差异 (4)6. 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5)二、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6)1. 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 (6)2.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 (6)3.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7)三、结语 (7)参考文献 (7)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在语言交际中英汉语言呈现出的诸多文化差异。
本文试图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非语言交际等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
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一、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1、地域环境的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以实例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以实例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从与两位来自美国青年志愿者的生活与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中西方在教育、宗教、隐私、饮食、社交习惯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对于这些差异的分析和探究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从而使我们的交流更有效,更顺畅。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交流文化一词,汉语中就是“人文教化”的简称。
而文化的构成,最常见的是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
中国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自然环境、思想观念、人文历史等的不同,从而造成了“人文教化”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当两个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一起交流沟通时,两种不同的文化也就会摩擦碰撞。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下人性的真实写照。
本文从笔者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接待国外来访者所感受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做一简要探究。
2009年3月和2011年3月,笔者先后接待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ack Goets和哈佛大学的Brain Mendal(都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社会实践,在校园开展英语角活动,与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进行互动交流。
期间两位青年志愿者住在笔者家里并和笔者的家人一起生活,在与他俩朝夕相处的几个月中,笔者切身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在教育、宗教、饮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一、中西文化在教育方面的差异Jack和Brain来我家时,我儿子正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这时候的小孩由于玩心正浓,所以在平日的生活中我管束的比较严格,事无巨细都插手干涉。
有次我带Brain去儿子学校,孩子们正在操场上放风筝,我想让Brain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就要求儿子把风筝让给Brain,儿子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我的要求。
Brain对此事很有看法,他说在美国,人们对孩子的要求不是服从,而是尊重,更注重的是平等、交流和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
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是未成年人,也有自己的人权和自尊心,蹲下来与孩子平等的交流是家长一贯的做法。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毕业论文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毕业论文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所以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和归纳的思维方式,强调逻辑思维的推演和证明,强调事实和证据的支持。
而中国文化强调综合思维和合成思维,偏重于整体思考,强调不拘一格、不拘一法的思考方式。
这种差异在决策、问题解决、判断等方面产生影响,导致中西方在处理问题时存在差异。
其次,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权利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自由、个人独立和个人达成目标。
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的权益和集体利益,强调社会责任、个人取得成功与集体的关系。
这种差异在家庭观念、求职观念、社交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在西方社会,主张自主选择婚恋对象,而中国文化注重家庭的名誉和社会地位。
再次,中西方的行为方式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礼仪和交际方式上。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表达和交流,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比较直接坦率。
而中国文化注重面子和礼貌,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比较保守和含蓄。
这种差异在商务活动、社交交往等方面产生影响,需要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礼仪规范。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需要我们加强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差异的融合和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发展,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存。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也日益频繁,探讨中西文化的总体差异,目的是促进中西经济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当接触到西方人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尴尬的事情。
举个例子,当我们中国学生和外籍教师经过一个上午的努力,完成了一个任务后,大家为了庆祝一下,中午肯定会在一起聚餐,这是人之常情。
聚餐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当大家一起吃完饭后,往往学生们回味老师去买单,在学生看来,这是非常应该的,可是就在买单问题上,尴尬就产生了,老外会说“You pay you,I pay mine”,坚持自己买单,即便是学生一起为他买过单,他仍会把钱还给买单人,这会让我们中国人觉得老外很不领情,可是在这个问题上老外可不这么想,他会认为别人为他买单是他的耻辱,因为这意味着他的不劳而获。
这种对买单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东西方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着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中西文化差异,对我们客观准确地理解各自的文化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也会有很大帮助。
因此,本文从五个方面略谈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重利轻义与东方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化差异论⽂中西⽅⽂明在哲学、⽂化基本精神、思维⽅式、语⾔修辞、宗教信仰、社会规范、⽂学艺术等⽅⾯有较⼤差异。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中西⽅⽂化差异论⽂1 这天读报纸有两条消息相映成趣。
⼀条是《北京晚报》的报道,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北京市居民时间利⽤情况调查报告》显⽰,北京⼈每天⽤在吃饭上的时间是⼀⼩时四⼗⼆分钟,相当于⼆⼗年前的⼀点四倍。
说起吃饭时间增加的原因,北京市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处的⼀位官员表⽰,如今吃饭不光是为吃,“更多的是社交的需要,或商谈事宜”;另⼀条来⾃《竞报》,财政部表⽰将压缩中央部门今年的三项开⽀,其中之⼀就是公务招待费,⽽招待费很⼤⼀部分是⽤来吃的,这⼀点不⾔⾃明。
两个消息,⼀个已增加,⼀个要减少。
其实,⼈们社交吃吃饭是很正常的,需要的时间长⼀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些时候,我去参加⼀个学⽣的聚会,前后⽤了四个⼩时,⽐北京⼈平均⼀天吃饭时间长得多。
三⼗年没见⾯了,很多⼈都认不出了,⼀边进餐⼀边回忆过去,那是⾮常⾃然的事情。
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家,饮⾷是⼀种⽂化,⽽这种⽂化的表现形式之⼀,就是利⽤饭局建⽴、巩固吃饭者彼此之间的友谊。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管吃饭叫“聚会”“出来坐坐”或者“玩⼉⼀玩⼉”。
我也喜欢这种形式,许久不见,两个朋友见⾯吃点⼉东西聊聊天总⽐坐在那⾥“⼲说”⾃然⽽有⽣活⽓息。
不过话⼜说回来了,凡事要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有可能产⽣⼀些不好的作⽤。
⼀个是,时间“拉”得太长。
现在的⽣活都是快节奏,如果吃饭仅仅是为了叙旧,依我看⼀个半⼩时以内⾜矣。
我参加过⼀些饭局,也注意观察过,⼀旦超过这个时间,有些⼈就坐不住了,嘴上不说,⼼⾥已经很不耐烦了。
另⼀个是,聚会范围太⼤,⽽且经常是认识不认识的都来,事先也不知道,吃起饭来不是朋友聚会,倒像是某个机关召开扩⼤会议。
再⼀个就是喝酒⽆度,不仅劝酒⽽且还⽃酒,结果请客的⼈喝醉了,⾛不了了,参加者⾯⾯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中西方文化差异作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作文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主要文化体系,它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家庭观念、饮食习惯、礼仪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首先,家庭观念上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国家,家庭观念相对较弱,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孩子在18岁左右就会独立生活,不再依赖父母。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也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风气。
其次,饮食习惯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
中国人讲究“饮食为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讲究饮食的调养和养生。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相对简单,他们更加注重食物的口感和新鲜度,对于调味品的使用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比如,在西方国家,他们喜欢在食物中加入各种香料和调料,以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而在中国,我们更注重食物的原汁原味,不喜欢过多的调料。
再者,礼仪习俗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
在中国,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尊重客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比如在家庭聚餐时,年长者要先行用餐,孩子们要等长辈用餐完毕后才能开始吃饭。
而在西方国家,礼仪方面注重的是个人的尊重和自由,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空间和自由,对于礼仪的要求相对较低。
最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在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
总之,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反映在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

【摘要】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综合国力主要构成。
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巨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因此,进行文化对比分析,从而取长补短、推动本族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比了中西文化,找出中西文化差异,包括思维模式的差异、道德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并浅析其成因。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原因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影响着经济政治,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经济政治差异,而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与西方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
对中西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
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探究这个复杂系统的中西差异并找出其内因,减少杜绝文化冲突显得非常必要。
1、思维模式的差异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教育方式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和结果,中西方在教育体系上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本文从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的差异来浅谈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1.产生中西方教育方式差异的原因思维方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
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2.中西方教育方式差异的表现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历来重视传统的教育,古代就运用科举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考生需要阅读背诵大量的复习资料,掌握理解大量的知识,教师总是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是金榜题名。
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枷锁。
我们都是按照家长的要求来规定孩子的教育,没有注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家长们总会说:“为了你们的明天,今天的你们要付出一些代价。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
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篇一: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足迹社会历程,文化差异却很大。
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下一阶段工业部门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内涵,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做简单简单的的论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人会有深刻的思考。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愈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知性思维。
而西方人近似于判断能力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
在西方人的眼里,自然也就从天然需要崇拜的第三类,转变为降服需要去征服和加以改造的对象,目的当然是以使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就不得不去研究身周的事物,去研究自然。
因此,西方人一直秉持实用的原则去对待自然,去解决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习惯于从微观角度去认识具体的事物,而很少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世界。
二、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异同中国人很内敛,喜欢“每日三省吾身”,把修心养性看得非常重要,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而西方人当更热心梅恩县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注重精神的自由,看作古时人们更是把自由看做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国民总是在渴望能有好官出现为民官谋利。
而西方的民权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各族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四、教育理念的异同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浅谈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浅谈论文[摘要]探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现象,阐释中西方文化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所致的。
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一、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强,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交流迅猛发展,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们交流时冲突时有发生。
常表现为:(一)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普通老百姓见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干吗去?”等来问候对方。
对中国人来讲,这是普通又随便的问候话,但西方人听了迷惑不解,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吃不吃饭、我干吗去和你有什么关系”。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简单地问候对方。
(二)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甚至收入,在中国,这是人们之间表达关心的.常见方式。
然而,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而西方人则讲究个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让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
由于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时会发生冲突。
(三)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要想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但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这说明中国老百姓的时间观念不够强,使用时间上具有普遍的随意性。
在平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较强,人们都对时间做了精心的计划与安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
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
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
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
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
,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
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
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
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
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
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
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
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
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
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
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其次,从中西节日中体现的价值观的差异:首先是对中西最隆重的节庆作一比较中国的除夕夜,只是家人团聚,绝不会邀请外人,即使最知己的朋友也很知趣,不会在这一晚闯入别人的家宴,要拜年也得挨到正月初一,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少说也得有几千年的历史;西方的圣诞节可不一样,它的前一晚是平安夜,圣诞老人要在这一夜降临,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
这一夜也和中国人一样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不同的是,这一年一次的节日,经常会邀请友人甚至外国朋友参加。
如果是除夕夜,一到新年的钟声响起,人们欢呼雀跃,情不自禁地跑到大街上,见到人就拥抱,也不管认识不认识。
感恩节就等同于我国的春节,是全家团聚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节日。
但两者都是合家团聚,充分体现亲情恩情的节日;它们都是人们怀念祖先,感谢大地养育之恩的重大传统节日,但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欢庆的形式。
在春节之前,中国家庭都会做很多准备,清理房子,做专门的食物。
红色的卷轴被挂在墙上,中国人相信卷轴的字会为他们带来健康、长寿与幸福。
不仅如此,世界上所有中国人都非常喜欢春节里的秧歌和鞭炮。
但美国人在庆祝感恩节时,吃火鸡、观看电视里职业足球赛是感恩节中的代表性活动。
散步同样是假期的一个重要部分。
改革开放扩大了眼界,人们的社会交往愈来愈加频繁,除了家庭还有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平安夜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场所,西洋风俗恰恰补充了中式风俗的不足,又怎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它密切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
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
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
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
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
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
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
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
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
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
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节日文化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
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两者的差异远远不止以上谈到的。
事实上,这两种节日文化各有所长,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咱们自己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