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伴你教物理]重力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重力》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编排: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从感性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理性的实验探究得出定量的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课标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会用示意图描述重力,会测量重力的大小。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校学生来自农村,思想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重锤线、不倒翁、刻度尺等。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教法: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重力
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
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坠落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即重力。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的。
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质量越大、距离越近的物体之间产生的重力越大。
2. 重力的特性重力具有以下特性:(1)方向: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即始终指向地心。
(2)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质量不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它所受的重力也不会改变。
3. 重力的公式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计算:\[ F = G \cdot \frac{m_1 \cdot m_2}{r^2} \]其中,F为物体间的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量(6.674 × 10^-11 N·m²/kg²),m1和m2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4. 重力与物体的质量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在同一条件下受到的重力相等,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条件下受到的重力不相等。
例如,在地球表面上,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牛顿,2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则为19.6牛顿。
5. 重力与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是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重力是向下的,所以物体的重量也是向下的。
在物理学中,重量用W表示,重力用G表示,W = 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 m/s²。
所以,在地球表面上,物体的重量等于它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6. 重力的作用重力对物体有两种作用:一是使物体具有重量,二是引起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重力的作用,比如物体从高处落下时会受到地面的吸引而落到地上。
7. 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是指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测量方法有吊秤法、天平法和弹簧测力计法等。
其中,天平法是利用物体的重量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弹簧测力计法是利用弹簧的形变来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初中物理弹力重力教案
初中物理弹力重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重力方向。
3. 能够区分弹力和重力,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2. 重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重力方向。
教学难点:1. 弹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 重力的测量工具——重力计的使用。
教学准备:1. 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具。
2. 弹簧测力计、重力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与弹力相关的现象,如拉弹簧、拍打物体等。
这些现象都与弹力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弹力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1. 弹力:(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3)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重力:(1)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产生原因:地球的质量和物体与地球的距离。
(3)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三、课堂演示实验1. 弹力实验:(1)拉弹簧:用手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弹力。
(2)压尺子:用手压尺子,观察尺子的形变和弹力。
2. 重力实验:(1)悬挂重物:用重力计悬挂不同质量的重物,观察重力计的示数。
(2)放置重物:将重物放在水平面上,用重力计测量重物的重力。
四、学生实验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个弹簧、一个弹簧测力计、一张纸条和一把刻度尺。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测量弹簧在不同拉伸程度下的弹力,并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3.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弹力与拉伸程度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1. 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2. 重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重力方向。
六、作业布置1. 完成弹力和重力的相关习题。
2. 调查生活中与弹力和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进行简要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弹力和重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了弹簧测力计和重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区分弹力和重力,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初中物理重力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重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对重力的理解,提升物理教学质量,我校物理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组织开展了以“重力”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方式,探讨如何有效进行重力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活动目标1. 通过集体备课,明确重力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
2. 通过课堂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3. 通过教学研讨,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重力教学的有效策略。
4. 提高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当天,物理教研组全体成员齐聚一堂,针对重力这一主题进行集体备课。
首先,由备课组长带领大家回顾了重力相关的物理知识,包括重力的定义、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地球引力的区别等。
接着,针对重力的教学难点,如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后,大家共同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2. 课堂观摩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安排了两位优秀教师分别进行了重力主题的课堂展示。
第一位教师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逐步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第二位教师则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力知识。
3. 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结束后,教研组成员围绕两位教师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研讨。
大家一致认为,实验探究法和情境教学法是重力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彻、重力的方向把握不准确等,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确保学生对重力概念、性质等有清晰的认识。
(2)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重力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注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重力重心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重心教案1.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心的位置和特点;能够运用重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心的位置和特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心的概念、重心的位置和特点。
2. 教学难点:重心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工具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用具:直尺、重物、细线、平衡木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如走钢丝的人、翘板等,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背后原理。
2. 新知介绍一、重心1. 定义: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个点。
2. 位置: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3. 特点:重心是物体平衡的关键,物体在平衡状态下,重力作用线通过重心。
二、重心的应用1. 保持物体平衡:通过调整物体的重心位置,使物体保持平衡。
2. 稳定物体:在设计建筑物、桥梁等时,要考虑重心的位置,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3. 实验探究1. 实验一:观察重心的位置用细线将一个重物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重物在静止时的位置,讨论重心的位置。
2. 实验二:探究重心与质量分布的关系将重物分成两部分,分别悬挂起来,观察两部分的平衡情况,讨论重心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3. 实验三:重心在实际中的应用用平衡木放置不同形状和质量分布的物体,观察平衡木的倾斜程度,讨论重心在保持平衡中的作用。
4. 知识巩固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重心的知识解决问题,如解释为什么走路时不能提着重物走、为什么自行车容易倒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心的概念、位置和特点,以及重心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重心的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思考背后原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重心的概念、位置和特点,以及重心的应用。
初中物理之重力势能
m铜 > m铁
重力势能
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 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质量相等时,高度越高的物体 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与物体质量和高度有关 EP=mgh
重力势能
高度 质量不变 重力势能 高度 质量不变 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例1.用图示的装置探究影响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小因素。实验中甲、乙、丙物体每
甲、乙质量相同,高度不同
甲、丙质量不相同,高度也不相同
将重力势能转换成了木桩扎入沙坑的深度
重力势能
谢谢观看
静止释放观察沙坑的被砸深度
现象:质量大的小球将沙坑砸的深度较深 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 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重力势能
物理学中,把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具有的与高度有关的能量 叫重力势能。 质量 高度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不同高度 静止释放观察沙坑的被砸深度
现象:高度高的小球将沙坑砸的深度较深 质量相等时,高度越高的物体 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物理学中,把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具有的与高度有关的能量 叫重力势能。 质量 高度
对行人做了功 具有能量
高度越高 能量越多
物理学中,把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具有的与高度有关的能量
叫重力势能。 质量 高度
将小球所具有的重力势能,转换成了沙坑的被砸深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铜 > m铁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同一高度
次均从静止释放,其质量关系为:m甲=m乙< m丙。木桩在沙坑中的起始位置
高度均相同。
(1) 比较图中A、B两木桩扎入沙坑的深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初中物理实验重力的测量与计算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重力的测量与计算教案【实验名称】:重力的测量与计算教案【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与性质,并学会使用简易装置实验测量与计算重力的方法。
【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钢球3. 实验架4. 细线5. 卷尺6.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实验架搭建好,将弹簧测力计挂在实验架上。
2. 将钢球固定在细线的末端,并将细线绕在弹簧测力计上。
3. 将钢球从静止状态释放,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 根据示数和弹簧的刻度,计算出钢球受到的重力大小。
5. 重复实验3-4步骤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重力是物体在地球表面或其他天体上受到的引力作用,可以通过计算来确定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来测量力的大小,根据胡克定律可知,弹簧受到的力与其弹性变形程度成正比。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当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
所以钢球在释放的瞬间,受到弹簧测力计对其重力的阻力,由此得到重力的大小。
【实验数据】:实验1:示数1.5N实验2:示数1.6N实验3:示数1.7N【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钢球受到的重力大小的平均值为1.6N。
由此可得出结论:钢球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大小约为1.6N。
【拓展实验】: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或者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实验来观察重力是否改变的现象,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实验小结】:本次实验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钢球受到的重力大小,学生们从中了解到了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掌握了使用简易装置实验测量与计算重力的方法。
实验的结果表明,钢球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大小约为1.6N,符合理论预期。
通过本实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实验操作的方法,还培养了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提高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同时,通过参与实验,学生们对物理学中的重力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初中物理重力ppt课件
潮汐现象与万有引力关系探讨
潮汐现象成因
分析地球与月球、太阳之间的引 力作用,解释潮汐现象的成因。
潮汐类型
介绍潮汐的类型,包括日潮、月 潮和混合潮,并分析各种潮汐的
特点和规律。
潮汐与人类活动
探讨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 渔业、航海、潮汐能利用等方面
。
06
课堂互动环节
学生提问,老师解答疑惑
重力定义及性质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
数据处理
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各物 体下落时间的平均值和相对误差
。
结果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质量物体下落的时间 ,可以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同 时,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如空气 阻力、计时误差等。
实验结论
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 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过实验验证 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并探讨了影 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03
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因素
实验目的和原理介绍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原理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过 测量不同物体在相同高度下落的时间,可以比较它们所受重力的大小。
实验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准备实验器材
当电梯下降时,人处于失重状态,即受到的支持力小于重 力。这是因为电梯的加速度方向向下,导致人受到的合力 方向也向下。
跳水运动员在空中受到的重力分析
跳水运动员起跳时受到的重力
跳水运动员在起跳瞬间受到的重力与其体重相等,方向 竖直向下。
跳水运动员在空中受到的重力
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时,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其大小和方 向均不变。由于重力的作用,运动员在空中做自由落体 运动,速度不断增加。
初中物理 重力
检验建筑物是否垂直于地面
讲授新课
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一样吗? 不一样!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是哪一个?
G 正确
G 错误
讲授新课
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
得很稳。但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
“脚下”的阿根廷人,好像是脚朝
•
上的。他们为什么也站得很稳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下”到底指的是
什么方向呢?
指向地心
月亮也绕着地球转动, 它们之间有没有力呢?
讲授新课
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 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 小到尘埃之间,都存在互相 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 物体的万有引力。
讲授新课
万有引力
宇宙间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 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正是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引力,使得水向低处 流、抛出的石块落向地面……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3)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
以写成
G g 或 G mg m
注:粗略计算时,
g =9.8N/kg的物理意义
可取 g = 10N/kg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讲授新课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联系 区别
重力G
质量m
G=mg
1.重力随位置的变化 而变化 2.重力为矢量 3.重力指的是物体由 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 的力
第七章 力
八年级物理 教学课件
第4节 重力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撒开的鱼网会飘 水总是由高处向低 抛出的篮球,最终
落到水里
处流
落向地面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重力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重力也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力,学好重力会对今后力学的分析与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三、学情分析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三要素方面的知识,对重力的了解并不陌生,只是对于重力的产生尚不明确,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够清晰,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重力的相关概念。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
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初中物理重力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重力归纳总结重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量,它不仅在地球上存在,也存在于宇宙中的其他天体。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重力的知识,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有关重力的重要概念、公式和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一、重力的定义与特点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一种吸引力,也是一种万有引力,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重力。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二、重力的计算公式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重力的大小,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取值为6.67 ×10^-11 N·m^2/kg^2),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三、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质量越小,重力越小。
这一点可以通过重力的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得出。
四、重力与距离的关系重力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越近,重力越大;距离越远,重力越小。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重力的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得出。
五、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重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以下是其中几个常见的应用:1. 重力使物体落地当我们将物体抛向空中时,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受到向下的加速度,最终掉落到地面上。
这就是重力在物体自由下落中的应用。
2. 重力对物体的保持平衡起作用在我们站立或坐下时,重力对我们的身体施加着向下的作用力,同时地面对我们的身体施加着向上的支持力,二者相等且反向,使我们保持平衡。
3. 重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重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非常明显。
当我们向上抛物体时,重力会使物体受到向下的加速度,使其运动逐渐减缓,最终抛物体被重力拉回地面。
另外,重力还影响着天体的轨道运动,如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月球绕地球的运动等。
六、总结重力是地球上最常见的一种力量,它具有普遍性和吸引性的特点。
重力的计算公式明确了重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质量越大、距离越近,重力越大。
初中物理“重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初中物理“重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某某X明泉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都反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精确,力的示意图简约。
由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也就是与水平面垂直,所以在画图时,或是找到竖直方向,或是找到水平方向都可以。
但不少要求画出重力示意图的习题常有干扰因素出现,致使学生容易产生误解,下面我们看几个这样的例子。
例1(2007年某某市中考题)如图1所示,请画出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解析:这是个滚动的足球,但无论球怎样滚动,它所受重力的方向并没有变,依照水平地面的方向,重力的方向应该垂直水平面向下,画出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本题的干扰因素是“滚动”,容易让人误认为重力的方向是向前的。
例2(2007年某某市中考题)在图3中画出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解析:物体在斜面上静止,它所受重力的方向仍是竖直向下的,参照水平地面的方向,画出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
本题的干扰因素是“斜面”,容易让人误认为重力的方向是与斜面平行的。
例3(2007年某某市中考题)小球悬挂在细绳下来回摆动,请画出小球在如图5位置时所受绳子拉力F和重力G的示意图。
解析:小球被悬挂在细绳下,并且来回摆动,在如图5所示的位置时,重力的方向仍是竖直向下的,对照竖直向下的垂线,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
绳子拉力F一定沿绳子的方向,二者的大小关系不明确,所以只要标上箭头就可以了。
该题的干扰因素是“摆动”,容易让人误认为重力的方向是斜向下的。
例4(2007年某某市中考题)重为6牛的小球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用力的图示法在图7中画出它所受的重力G。
解析:该题是让画力的图示,首先明确重力作用在球上,所以选取球心作为力的作用点,然后沿着竖直方向向下作一直线,根据重力的大小是6N,选取3N为一标准长度,则在直线上截取2段,表示的就是重力的大小,最后在线段末端标上向下的箭头表示重力的方向即可,如图8所示。
本题是力的图示,画法虽然复杂了些,但题意还是非常明确的。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明白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和思辨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重力的引入与定义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3.重力的应用举例三、教学过程1. 引入与概念解释(15分钟)•展示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视频,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苹果掉下来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之后,引入重力的概念:“当物体位于地面附近时,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2. 重力大小和方向的讨论(2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推测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题目,利用自己的推测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进行实验后,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和总结,探讨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的原因。
3. 重力的应用举例(35分钟)•导入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斜面上物体滑动的现象。
•讨论斜面上物体滑动的原因以及与重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如吊车、电梯等。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应用场景,利用重力原理设计一个实验。
4. 总结与课堂作业(10分钟)•总结重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以及应用。
•布置课堂作业:设计一个情境,通过写作的方式描述重力的作用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能够展示出观察、实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和理解重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重力的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和解释重力的应用场景。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的方式,描述重力的作用和应用。
以上是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的大体内容和教学过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重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的确定,培养观察、实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了解重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重力 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重力的四个特点
(1)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它重力是非接触力
(4)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地球吸引物体的同时,物体也吸引地球
知识总结
二、重力的大小 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约为9.8 N/kg 2、重力的计算公式:G=mg
①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②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③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④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体上 ⑤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的位置、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的质量分布发生变化 时,其重心的位置一般也发生变化 ⑥有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确定重心的方法:悬挂法、支撑法
思维导图 重力
认识重力
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方向 重心
重力的由来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施力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符号: G
单位:牛顿(N)
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单位 g=9.8N/kg
G表示重力(N) m表示质量(kg) 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 8 N 变化: g值随地理纬度的升离面增大
应用:检查物体是否竖直或表面是否水平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重心月底越稳定
万有引力:字亩间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初中物理重力和重量
重力与重量重力是力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但是,国内外各种课本及参考书对重力概念的定义不尽一致,目前对重力的定义大致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称重力”。
“重力就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第二类定义:“地球对其附近物体....吸引的力是重力”。
“地球对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引力称重力”。
第三类定义:“质点以线悬挂并相对于地球静止时,质点所受重力的方向沿悬线且竖直向下,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质点对悬线的拉力。
”“实际上,重力就是悬线对质点拉力的平衡力”。
“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自由下落时,有一竖直方向的重力加速度g,产生此重力加速度的力称为重力”。
第一类定义很明确,重力就是指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重力即是力,就是矢量,其方向就是地球对物体引力的方向,即指向地球中心。
按这类定义,重力就成了引力的同义词。
其实,这类定义只有在不考虑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效果时才有意义。
第二类定义的共同特点是有“表面”、“附近”此类限制性词。
这些“表面”、“附近”表达着怎样的意思呢?如只是一个区域性概念的话,那就是说只有地球表面附近的引力才称重力,除此以外,就只称引力,不再称重力了;另外,到底距地球表面多远才不算“表面”、“附近”呢?可见,第二类重力定义给读者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切的。
第三类定义分别从静力学形式和动力学形式给出了重力的“操作性定义”,并暗示了重力不是纯地球引力,而是把地球自转影响考虑在内的地球引力和物体随地球绕地轴转动所受的向心力之差。
这类定义美中不足的是未能明确表达出重力的主要本质,即“地球引力”这一本质因素。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关于重力的定义都不够确切。
重力的比较确切的定义是1:“随地球一起转动的物体,所表现出的、所受地球的引力,称物体的重力。
”根据这种定义,重力概念的内涵有;(1)重力的本质来源是地球的引力。
(2)重力是一个表观的概念,是物体随地球一起转动时受到地球的视在的引力。
(3)重力等于物体受地球的引力和随地球绕轴转动所需向心力的矢量差。
初中物理教学中重力的影响
初中物理教学中重力的影响一、引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重力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它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感受到的。
因此,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影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本文将从重力产生的原理、重力的作用、重力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重力等方面,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重力的影响。
二、重力产生的原理重力是由地球的引力产生的。
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与物体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成正比。
这意味着,物体距离地球越近,受到的重力作用就越明显。
同时,物体本身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影响也就越大。
三、重力的作用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重力的作用使得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向下的力,从而产生运动趋势。
例如,一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如果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
但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它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力,从而产生运动趋势,可能会滚动或滑动。
2.维持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形成一定的形状。
同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的影响,重力还会对地球形状产生微小的变化。
四、重力的影响1.对运动的影响:重力对物体的运动轨迹有重要影响。
在地球表面,所有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向下的加速度。
因此,物体的运动轨迹会向下弯曲。
此外,重力还会影响物体的速度和方向,例如球类运动中的弹跳和旋转等。
2.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物的设计和结构需要考虑重力因素的影响。
例如,建筑物的基础需要足够牢固以抵抗重力的作用,而建筑物的高度和结构也需要考虑重力对稳定性的影响。
此外,建筑物中的电梯、管道等设施也需要考虑重力的作用和影响。
3.对生物的影响:对于生物来说,重力是它们生存和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人类需要依靠重力进行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的循环以及身体的排泄等生理活动。
同时,重力还会影响生物的运动和平衡,例如跑步、跳跃等动作都需要考虑重力的作用。
五、如何应对重力1.利用重力的原理进行工作和生活: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重力的原理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伴你教物理]重力
2005-09-15 14:49:28
摘自:《伴你教物理》
北达资源中学朱彩燕
〖教学设计〗
这节课首先通过观看录像或图片来引入重力课题,如飞流直下的瀑布、运动员高台跳水、踢出的足球、苹果落地等.介绍完重力概念后,让学生展开猜想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然后再进行讲解和纠正.关于重力的方向,可让学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通过这种直观的现象使学生直接接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关于重心的教学要求较低,因此并不是本节的重点,学生只要知道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球体、柱体、直棒的重心位置就可以了.在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较为困难的是难以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规律,因为由于测量工具的精度及其他一些原因学生所得比值不一定正好是9??8,所以这里需要让更多的同学交流、讨论所得数据,哪些数据相似,哪些规律相近,做到“数据共享”,让学生明白仅凭两三组数据是不可能概括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分析实验数据.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和有条理,所以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但是我们的目标不仅如此,重力与我们是那么的息息相关,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正如《课标》所提议的那样,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这些运用可以在内容学完以后来个大讨论,也可以在每个知识点后探讨.比如:了解了重力概念后可让学生讨论重力普遍存在的现象;了解了重力大小后可以讨论月球行走、宇航员失重等话题;掌握了重力的方向后可以说说重垂线、水平仪等;了解了重心后可以谈谈不倒翁、骑车走钢丝等,最后可请学生想像“假如重力突然消失呢”.当然,这些探讨可只限于现象和简单的原理,不用深入展开,事先可准备一些影视片段和图片,还可以展示一些实物.希望学生上完这节课后,能对重力津津乐道.
〖教学案例〗
〖案例点评〗
该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对内容处理详略得当.重力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知识,将人类对重力的认识史和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相联系,这是学生熟悉的故事,并且在小学自然课对这部分内容也有所介绍,教师若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把学生已经会的知识当做新知识讲解,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而本教学设计中,教师恰恰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通过创设的各种情景以及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深入地思考,并进入重新探究.如教学开始通过视频播放了学生所熟悉的瀑布、投篮、苹果落地等现象,引导学生回忆起他们对重力的认识,继而提出“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它的反作用力是谁?” 再如学生对重力的方向又是一个模模糊糊的认识,教师通过简单的观察悬线方向的对比小实验,让学生发现了自己认识的不足.这种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合乎逻辑,也更容易区别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这些从力的概念的角度,力的三要素的角度全方位的研究一个具体的力,是一个对学生知识的提升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由具体的事例启发学生从研究对象运动的共同特点思考重力产生原因等深层次的问题,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也使学生受到了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设计中“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的环节反映出教师对探究教学较为准确地把握.这是一个小探究,在这个探究中虽然会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过程,但由于这个探究活动目的明确,难度不大,设计中将重点放在“分析与论证”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环节,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更能体现出此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
“想像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想像,不仅加深了对重力知识的理解,体会了重力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课后作业“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小论文,是这个教学环节的延续.
(点评:马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