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导案例三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导案例三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导案例三篇案例一: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情境描述:小明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在考试前总是感到非常紧张和焦虑。

无论他准备得有多充分,一到考试就会紧张得忘记了许多知识点。

这严重影响了他的成绩和自信心。

解决方案:1. 和小明进行心理沟通,了解他对考试的担忧和焦虑感。

2. 告诉小明他不是一个人,很多学生都会感到类似的压力,这是正常的。

3. 鼓励小明制定复计划,并帮助他制定合理的目标。

4. 教导小明一些放松和应对压力的技巧,例如深呼吸、积极思考和放松肌肉。

5. 在考试前提醒小明重视休息和睡眠,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

案例二:处理学生间的冲突情境描述:小红和小李是同班同学,最近发生了一起冲突。

他们之间的争执导致了班级氛围的紧张和不友好。

解决方案:1. 分别和小红和小李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2. 鼓励他们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进行交流,倾听对方的观点。

3. 教导他们解决冲突的技巧,例如倾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找到共同点。

4. 组织一个班级活动,鼓励全班同学进行合作和团队建设,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5. 定期检查班级氛围,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冲突问题。

案例三: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情境描述:小华是一个内向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他经常认为自己不够好,与同学们交往较少,并且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缺乏自信。

解决方案:1. 和小华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了解他对自己的负面观念和不自信的原因。

2. 鼓励小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帮助他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3. 提供机会让小华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例如组织一场班级演讲比赛或艺术展示活动。

4. 给予小华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5. 鼓励小华参与团队活动,培养他和他人合作的能力和自信心。

以上是三个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导案例,每个案例都涉及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案。

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克服心理困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托班入园焦虑教育案例(3篇)

托班入园焦虑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男,4岁,是某幼儿园小班的幼儿。

小明性格内向,胆小,刚入园时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常常表现出以下行为:1. 入园时,小明总是躲在妈妈身后,不愿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2. 在园期间,小明经常哭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害怕与陌生人接触。

3. 睡觉时,小明总是紧紧抓住妈妈的手,不愿离开。

4. 小明在幼儿园的饮食、睡眠等方面也存在问题,食欲不振,睡眠质量差。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原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很少陪伴小明,导致小明缺乏安全感。

此外,小明在家中过于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2. 幼儿园环境:小明初次进入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老师和同学,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3. 生理原因:小明可能因为年龄较小,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较为敏感。

三、教育措施1. 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小明的心理变化(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小明在家的生活状况,引导家长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

(2)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的关爱。

2. 创设温馨、舒适的幼儿园环境(1)在教室布置温馨的装饰,营造家的氛围,让小明感到亲切。

(2)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小明在活动中结识新朋友,逐渐融入幼儿园生活。

3. 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小明克服焦虑情绪(1)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小明树立自信心,学会独立面对困难。

(2)引导小明学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针对小明的饮食、睡眠问题,与家长共同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小明身体健康。

4. 培养小明的独立生活能力(1)鼓励小明在幼儿园自己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提高自理能力。

(2)开展生活技能训练,如整理床铺、洗漱等,让小明学会独立生活。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

以下是小明在幼儿园生活中的变化:1. 入园时,小明不再躲在妈妈身后,主动与其他小朋友打招呼。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与反思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与反思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与反思心理辅导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调整和干预,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扰时,往往需要得到适当的心理帮助和指导。

本文将针对一位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

一、个案背景描述这位小学生名叫小明,就读于一所三年级的城市小学。

他来到心理咨询室是因为家长反映他最近情绪波动大,经常表现出焦虑不安和易怒,并且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校医对其进行了初步检查,并未发现身体上的异常。

于是建议将其转至心理辅导师处理。

二、问题分析从家长反映及校医初步检查结果分析,在小明面临着情绪问题及注意力缺乏方面存在困扰。

由此可见,小明可能存在某些潜在问题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与学习行为。

1. 英语成绩下降小明在初一年级时,英语成绩一直保持优秀。

但自从进入三年级后,他的英语成绩开始下降。

从平时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小明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牢固,主要问题在于理解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2. 集中注意力困难在课堂上,小明经常出现分心、走神的现象。

即使在做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也需要多次提醒才能专注。

这种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导致学习效果受损,并且影响了他与班级同学之间的融洽关系。

3. 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小明最近情绪变化大,有时候会突然发脾气、抓住事物不放松,并且体验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是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引起的。

三、心理干预方案针对以上问题,在进行个案心理干预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创设良好沟通和信任环境在与小明进行第一次面谈时,心理辅导师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可以通过友善的语言表达、积极倾听和尊重意见来加强与小明之间的互动。

2. 情绪调适训练针对小明焦虑、易怒和情绪波动大的问题,可采用情绪调适训练。

例如,引导他学会自我觉察和情绪管理,并提供相应的放松技巧和解决问题策略。

3. 认知技术训练针对小明英语成绩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可引入认知技术训练。

小学生心理教育经典案例(2篇)

小学生心理教育经典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优秀,人缘也相当好。

然而,在五年级的一次数学考试中,小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他第一次在数学考试中失利,原本稳坐班级第一的宝座,这次却名落孙山。

面对这样的打击,小明变得沉默寡言,自信心严重受挫。

二、案例描述1. 情绪波动:小明在得知考试成绩后,心情沮丧,整天闷闷不乐。

他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也不愿意与同学交流,甚至对父母说:“我不想上学了。

”2. 自信心下降:小明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在数学方面没有天赋。

他害怕面对新的挑战,担心再次失败。

3. 学习态度转变:小明对数学课产生了抵触情绪,不再认真听讲,作业完成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抄袭现象。

4. 人际关系受损:由于情绪低落,小明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他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甚至出现孤立现象。

三、心理教育干预1. 家长沟通:首先,教师与小明的父母进行了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的表现,同时向父母传达了心理教育的理念,让家长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2. 心理辅导:教师对小明进行了心理辅导,帮助他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让他认识到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3. 建立自信:教师鼓励小明参加课外活动,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从而提升自信心。

同时,教师让小明参加一些小组活动,让他学会与人合作,提高团队意识。

4. 学习方法指导:教师针对小明的数学学习,制定了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帮助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情绪宣泄:教师鼓励小明通过写日记、画画等方式,将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减轻心理压力。

四、案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教育干预,小明逐渐走出了挫折的阴影。

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学习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

在新的学期里,小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班级中担任了学习委员,与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五、案例启示1. 心理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建立自信。

2.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例总结与反思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例总结与反思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例总结与反思一、背景介绍本文将总结并反思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一个个例,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

通过这个具体案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二、个例描述在某小学三年级的班级中,有一个名叫小明的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情绪。

他在课堂上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动不动就变得烦躁,并且表现出对与人交流和社交活动的厌倦和回避。

老师感觉到他是否遇到了一些心理困扰,于是邀请了学校心理教师展开心理辅导。

三、分析原因在进行心理辅导时,首先需要分析小明出现焦虑情绪的可能原因。

在与小明交流后发现,他近期面临着家长离异问题,周围同学之间关系复杂等因素影响下引起的焦虑和自卑。

这种外界环境对孩子形成了较大压力,并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业和人际关系。

四、制定计划为了帮助小明摆脱焦虑情绪,我们制定了以下心理辅导计划:1. 建立信任关系:与小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沟通,让他感受到支持和安全。

2. 探索内心感受:通过绘画、游戏等方式引导小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让他有机会释放压力并认识自己的情绪。

3. 提供认知重构:引导小明正确看待问题,以积极态度面对困境,并给予他一些正面启示和鼓励。

4. 社交技能培养:帮助小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五、具体实施在实施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1. 积极倾听关注:耐心倾听小明的发声,并表达出对他感兴趣和关心。

2. 创造开放环境:为小明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在保护隐私同时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3. 尊重个体需求:根据小明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辅导,确保他能够真正受益。

4. 多元化活动:通过绘画、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式培养小明的情感表达和社交技能。

六、效果评估在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小明表现出了明显的改善。

他的焦虑情绪减少了,学习积极性回升,同时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也增多了。

通过定期沟通和心理测评等手段进行效果评估,可以适时调整辅导策略,并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生学习焦虑个案分析

小学生学习焦虑个案分析

小学生学习焦虑个案分析小学生学习焦虑个案分析[案例一]:钱,男,8岁半。

某重点小学二年级学生。

父亲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母亲是一名普通职员。

家里的经济状况较好。

早在上学之前,父亲就为孩子选定了专长培养教师,想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

上学后孩子的专长培养有增无减。

每星期对孩子进行钢琴个别辅导3 4次.有时为了完成训练计划,孩子要弹琴弹到晚上_点钟,第二天早上照常上课。

弹琴过程中,如果孩子弹累了好出差错,或者因兴趣减退不想练琴,父亲便以体罚进行矫正,甚至认为此招甚灵,一行就管用。

长此以往,孩子的专长培养见一些成效,基础课学习却受到很大影响。

语文成绩平平,数学考试多次不及格。

孩子上课时好发困,做作业时也常趴在桌上打盹儿,整天有气无力的样子,体质较差。

母亲为此而感到担忧。

案例分析:案例1钱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家长的培养目标偏颇所致。

家长渴望孩子将来有一技之长.能在乐坛展露才华,从小即为其选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培养,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科学的家教观上来看却有一定的片面性。

孩子正处在基础教育的入门阶段,各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他以后的成才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的培养本末倒置,将专长训练放在突出位置,基础课程学习受到严重冲击,在读、写、算等基本知识技能明显欠缺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他将来可以成为一名有造诣的音乐家。

因此.在小学阶段一定要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妥善处理好基础课学习与专长培养的关系。

要在保证孩子基础课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安排专长培养。

这个问题若解决不好,仅仅凭借家长的权威迫使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发展,这样不仅会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冲突,影响孩子的课业学习,而且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扰乱,甚至有可能酿成心理疾病。

从钱目前的身心状况来看,他已经出现过度疲劳的征兆,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神经衰弱。

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应向家长讲明上述道理,另一方面还就孩子基础课程学习与课外专长培养的合理安排问题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案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多变,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篇文章中,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关爱他们的孩子。

案例一:张明的学习压力张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一直以来都是班级的尖子生,但是近期他开始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的迹象。

经过与张明及其家长的沟通,发现他的学习压力过大。

他的家长望子成龙,每天都对他施加很高的期望和压力,导致他感到无法承受和应付。

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和家长应该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尝试放宽对张明的要求,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可以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以减轻他的学习压力。

同时,可以通过鼓励和肯定来提高他的自信心,减少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案例二:小雨的社交困难小雨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一直以来都比较内向,并且在与同学交往时经常感到困难。

她害怕参加班级活动和与陌生人交流,这限制了她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对于小雨这样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她克服社交困难。

首先,可以鼓励她参加一些小型的团队活动,以提高她的社交技能。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和小组合作活动,以增加她与同学的互动机会,并逐渐培养她的自信心。

同时,家长也应该在家中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她逐渐克服内向的问题。

案例三:李华的注意力不集中李华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在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经常注意力不集中。

经过与他及其家长的交流,发现他在家庭环境中经常暴露在电子产品和其他干扰源中,这可能是导致他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为了帮助李华改善注意力问题,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

首先,家长需要在家庭环境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限制他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并提供无干扰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发李华的兴趣,提高他的注意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帮助他管理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在学校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和压力。

经过和老师、家长的沟通,以及心理专家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可能导致小明焦虑的原因,并进行了相应的心理干预和辅导。

首先,小明的焦虑主要源自学习压力。

在面对学校的各科目考试和作业时,小明总是感到压力巨大,害怕考不好或者完成不了作业。

这种焦虑导致了他的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和家长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小明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减轻学习压力,同时也鼓励他在学习之余进行一些放松和娱乐活动,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

其次,小明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他焦虑的原因之一。

他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

在班级中,小明总是感到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为了帮助他克服这种焦虑,学校和家长开始鼓励小明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培养他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加强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最后,小明的家庭环境也对他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家庭中的一些矛盾和不和睦也给小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焦虑。

在这方面,学校和家长开始加强对小明的家庭关系的关注和辅导,帮助他理解家庭中的问题,并学会正确的处理和应对,同时也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和辅导,小明的焦虑情况有所改善。

他学会了更有效地应对学习压力,改善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学会了正确处理家庭中的问题。

这些改变不仅让小明的心理状态得到了缓解,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对小明的案例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问题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5篇)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5篇)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5篇)案例一:社交退缩学生背景:小明,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优秀,但在课堂上和与同学互动时表现得很害羞,经常独自一人玩耍。

观察现象:小明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即使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也常常回答得不够自信。

在与同学玩耍时,他总是选择独自一人或者跟随其他同学,很少主动发起游戏。

心理分析:小明可能存在社交退缩的问题,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或者对社交环境的不适应。

辅导计划:1. 与小明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

2. 鼓励小明参加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增加他与同学互动的机会。

3. 教授小明一些社交技巧,如如何主动发起游戏、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案例二:学习压力学生背景:小红,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三名,但近期成绩有所下滑。

观察现象:小红最近经常表现出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她在做作业时常常分心,效率低下。

心理分析:小红可能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焦虑和紧张。

这种压力可能来自家长、老师或自身的期望。

辅导计划:1. 与小红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她的学习压力来源。

2. 教育小红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3. 引导小红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她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案例三:注意力不集中学生背景:小华,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一般,上课时经常分心,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干扰。

观察现象:小华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被周围的同学的动作或声音吸引。

他在做作业时也经常跳来跳去,无法专心完成任务。

心理分析:小华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注意力分散或者缺乏自律。

辅导计划:1. 与小华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他的分心原因。

2. 教授小华一些提高注意力的方法,如定时任务、专注训练等。

3. 鼓励小华参加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如围棋、乒乓球等,以提高他的注意力。

案例四:情绪波动学生背景:小李,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优秀,但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哭泣或者生气。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案例介绍小明,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优异,但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困难。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课堂上很少发言,课下也不愿意参加同学们的游戏活动。

案例分析心理问题诊断根据小明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他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害怕被他人评价和拒绝。

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小明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

2. 学校因素:小明在学校的自尊心可能受到伤害,导致他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

3. 个人因素:小明可能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害怕在同学面前出错,从而回避社交活动。

解决策略家庭干预1. 增加亲子互动:父母应尽量抽出时间与小明进行情感交流,增强他的安全感。

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可以教授小明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情绪宣泄等。

学校干预1. 心理咨询: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小明解决社交焦虑问题。

2. 小组活动:组织小明参加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鼓励他与同龄人交流。

个人干预1. 自我认知:小明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帮助。

2. 建立自信:通过培养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提高自信心。

结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小明克服社交焦虑,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小明,一个八岁的小学生,最近在学校出现了一些行为异常的情况。

他的老师发现,小明在课堂上经常走神,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且在与同学交流时也显得有些内向,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

在课堂上,小明还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情绪失控,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情绪不稳定。

为了帮助小明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他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小明可能面临着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评价,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对于小明来说,他可能无法很好地应对这种学习压力,导致了他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失控的情况出现。

其次,小明可能存在着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学校里,小明可能遇到了一些与他不合群的情况,导致他在与同学交流时显得有些内向,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

这种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可能会影响到小明的情绪稳定和自信心的建立,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最后,小明可能还存在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小孩成长的重要环境,如果家庭环境不够和睦,可能会对小孩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小明在家庭中可能面临着一些不愉快的情况,这也可能会导致他在学校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问题。

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

首先,学校可以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

其次,老师和家长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建立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家庭成员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给小明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总之,小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和帮助他们。

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小明和其他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儿童心理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家长和教育者普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儿童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发现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个六岁的男孩,最近在幼儿园出现了分离焦虑的症状。

每当他的妈妈要离开他去上班时,他就会大哭大闹,拼命抓住妈妈的衣服不让她走。

在幼儿园里,小明也经常哭闹不安,不愿意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总是想着妈妈。

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小明的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这导致了他的分离焦虑问题。

针对小明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克服分离焦虑。

首先,家长可以在工作之余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增强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同时,在幼儿园,老师也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关心和关注,让他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此外,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帮助小明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让他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案例二,小红的学习焦虑。

小红是一个十岁的女孩,她在学习上出现了焦虑的情况。

每当考试临近时,她就会变得紧张焦虑,甚至出现失眠和食欲减退的情况。

在家长的咨询下,了解到小红的学习压力很大,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害怕考试失败,这导致了她的学习焦虑问题。

针对小红的学习焦虑,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她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首先,家长可以和小红进行心理沟通,让她明白学习并不是唯一的一切,失败并不可怕。

同时,家长也可以帮助她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减轻她的学习压力。

在学校,老师也可以给予小红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让她在学习上感受到支持和关爱。

此外,可以通过一些放松的活动来缓解小红的焦虑情绪,比如运动、音乐等。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心理问题往往与家庭、学校环境密切相关。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小学

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小学

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小学I recently had the opportunity to analyze a case study 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or a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近期我有机会分析了一起关于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案例研究。

The case involved a young girl named Lily who was struggling with anxiety and low self-esteem. 案例涉及一位名叫莉莉的年轻女孩,她正在与焦虑和自尊问题作斗争。

As a counselor, I first observed that Lily exhibited signs of distress during interactions with her peers and teachers. 作为辅导员,我首先观察到莉莉在与同龄人和老师互动时表现出焦虑的迹象。

Through a series of counseling sessions, it became clear that Lily's anxiety stemmed from feeling overwhelmed by academic pressure and social expectations. 通过一系列的辅导会话,很明显,莉莉的焦虑源于对学业压力和社交期望感到不堪重负。

I worked with Lily to develop coping strategies and build her self-confidence through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d goal-settingexercises. 我与莉莉一起制定了应对策略,并通过积极强化和设定目标的练习来建立她的自信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五篇模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五篇模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五篇模板)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怕学习的孩子陆启苗,女,小学学前班学生。

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

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

不肯写作业,不写家庭作业。

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她。

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她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她,对她放弃了。

母亲也很忙,即使想管她,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她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

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

她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

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

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

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

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

指导家庭对策。

(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吴昊,男,5岁,小学学前班学生,单亲家庭。

他和母亲一起生活。

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小学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心理辅导案例小学生是心理辅导的重点对象之一,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小学心理辅导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案例一,小明的学习焦虑。

小明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在学习上出现了焦虑情绪。

他在数学课上总是感到很紧张,害怕做错题,导致成绩一直不理想。

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与小明的交流,了解到他的焦虑主要源于对数学知识的恐惧和对成绩的过分在意。

心理辅导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与小明进行深入的沟通,鼓励他尝试去克服恐惧,放松心态,同时也向家长进行了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态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明逐渐放下了焦虑情绪,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案例二,小红的人际关系问题。

小红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在班上和同学之间总是处于矛盾之中,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

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小红逐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孤独感。

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倾听和理解,帮助小红找到了矛盾的根源,并教导她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解决矛盾。

同时,心理辅导老师还与小红的班主任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共同帮助小红调整心态,改善人际关系。

在心理辅导的帮助下,小红逐渐学会了与同学和睦相处,内心的孤独感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案例三,小刚的自我认知问题。

小刚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存在一些偏差,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心。

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小刚逐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自卑感。

心理辅导老师通过与小刚的交流,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树立自信心,教导他如何正确看待自己。

同时,心理辅导老师还与小刚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共同帮助小刚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在心理辅导的帮助下,小刚逐渐摆脱了自卑情绪,树立起了自信心,学习和生活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通过以上几个小学心理辅导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心理辅导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案例及分析

心理案例及分析

心理案例及分析心理案例一:焦虑的小明小明是一个十分敏感和胆怯的孩子。

在公共场合,他总是感到紧张,脸色发红并出汗。

为了避免尴尬,他常常选择回避社交活动,宁愿独自待在家里。

无论是学校的演讲比赛还是班级聚会,他都会因为过度的紧张而表现得惨不忍睹。

这种焦虑症状让小明的学业和社交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分析:小明展现出的特征是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这种焦虑症通常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过度恐惧,担心自己会出现尴尬或被别人评价。

小明的回避和逃避行为是为了避免可能的负面评价和尴尬情境,但同时也限制了他的成长和发展。

心理案例二:抑郁的小红小红是一个聪明而优秀的学生,但最近她却变得沉默寡言,表情呆滞,对周围的事物似乎漠不关心。

她开始放弃参加学校活动,并经常缺席课程。

即使在学校,她也总是独自一个人,很少与同学交流。

她的成绩也逐渐下降,老师和家长都对她的变化感到担忧。

分析:小红的症状与抑郁症(depression)相关。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包括长期的低落情绪、对活动的丧失兴趣、自我价值感降低、睡眠和食欲的改变等。

小红的孤立和消极行为可能是她无法适应或处理面临的压力和困境所导致的。

心理案例三:强迫症的小刚小刚是一个十分整洁和有条理的人。

他要求自己每天按照特定的顺序做事,不可忽略或打乱。

在实施某些动作时,例如洗手、关门等,他会反复检查并重复执行动作,直到感到安心为止。

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他会感到极度不安和不安全。

这些强迫症状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使得他花费大量时间在无谓的重复行为上。

分析:小刚的表现符合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特征。

强迫症是一种焦虑障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不必要或固定的思维、冲动或想法(强迫观念),以及为避免或减轻与这些思维相关的恐惧而进行的重复行为(强迫行为)。

小刚的强迫行为是为了消除他内心的不安全感,但却增加了他的焦虑和压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案例1: 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压力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最近他感到非常焦虑和紧张,因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他担心自己无法应对考试压力,导致成绩下降。

解决策略1. 与小明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倾听他的担忧和焦虑。

2. 教导小明一些应对考试压力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思考。

3. 建议小明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以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过度压力。

4. 鼓励小明寻求帮助和支持,让他知道他不必独自面对困难。

案例2: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背景小红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情绪激动,容易发脾气和与同学发生冲突。

这种行为给她和她的同学带来了困扰。

解决策略1. 与小红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她情绪失控的原因和触发点。

2. 教导小红一些情绪管理技巧,例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和积极表达情感。

3. 在课堂上进行情绪管理的训练,例如角色扮演和情感识别活动。

4. 鼓励小红与同学分享她的感受,以促进理解和合作。

案例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背景小李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导致他对研究和参与课堂活动缺乏积极性。

解决策略1. 与小李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了解他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和自尊心的问题。

2. 培养小李的自信心,鼓励他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夸奖他的努力和进步。

3. 提供给小李一些适合他能力水平的任务和活动,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鼓励小李与同学分享他的优点和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以上是三个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简要描述。

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和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自信心和自尊心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孩子焦虑的案例

孩子焦虑的案例

孩子焦虑的案例案例一:考试焦虑的小明。

我邻居家的孩子小明,一提到考试就像个热锅上的蚂蚁。

每次考试前几天,那状态简直绝了。

本来是个活泼爱闹的小男孩,这时候就变得特别沉默寡言。

吃饭的时候,他眼睛盯着饭菜,但是半天都不动筷子,他妈妈问他怎么了,他就嘟囔着:“要考试了,我感觉我啥都还没复习呢。

”可实际上呢,他早就在考试前好几个星期就开始复习了。

晚上睡觉也不安生,翻来覆去的,就像烙饼一样。

有一次半夜他突然大喊:“完了完了,那道数学题我还不会呢!”把他爸妈都吓了一跳。

考试当天,他更是紧张得小脸煞白,进考场的时候就像个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迈着步子,他妈妈在后面喊加油,他都没什么反应。

案例二:怕见生人的小红。

我朋友的女儿小红,特别害怕见生人。

有一次家庭聚会,来了一些亲戚朋友。

大家都热热闹闹地聊天,小红就躲在她妈妈身后,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小脑袋都不敢探出来。

她妈妈想让她和亲戚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就把她拉到小朋友面前,说:“小红,和弟弟一起玩呀。

”这可不得了,小红的眼睛立马就红了,就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

她小声地说:“妈妈,我不想,我想回家。

”她妈妈怎么哄都不行。

后来有个亲戚过来逗她,笑着说:“小红呀,你长得真可爱。

”小红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边哭还边往墙角躲,嘴里念叨着:“不要,不要看我。

”搞得大家都很尴尬,聚会的气氛一下子就有点冷场了。

案例三:作业焦虑的小刚。

小刚这孩子,对作业那是相当焦虑。

每天放学回家,一看到书包就愁眉苦脸的。

他坐在书桌前,常常对着作业本子发呆。

有一次我去他家,看到他对着数学作业唉声叹气。

我就问他:“小刚,怎么啦?这作业很难吗?”他皱着眉头说:“叔叔,你不知道,我感觉这些作业永远都做不完。

我做了这一道题,就担心下一道题不会做,我要是做不完作业,老师会批评我的,我可不想被批评。

”然后他就开始咬笔头,眼睛里满是焦虑。

他妈妈在旁边催他快点写,他就更着急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好像那些作业是一群小怪兽,要把他给吞了似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是班级里的一个较为内向的孩子。

最近一段时间,他的表现有些异常。

他不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也不愿意
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

他在课堂上总是缺乏注意力,经常打瞌睡,成绩也
有所下降。

他的老师和家长都十分关注他,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询问,小明
都不愿意透露任何问题。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小明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
他的社交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他不再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不愿意参加
班级活动,这表明他可能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变得困难或者压力很大。

其次,他在课堂上缺乏注意力,打瞌睡,成绩下降,这提示他可能存在情绪问题
或者学业压力过大。

最后,他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不愿意透露问题,这可
能是因为他感到困惑、焦虑或者有些自卑。

除此之外,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些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
组织一些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应对
压力的方法。

家长可以与小明一起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散步、运动等,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

总结起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重视和关注。

通过分析小明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典型表现,如社交困难、注
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等。

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解决这
些问题,如鼓励交流、提供支持和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
良好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摘要本案例分析讨论一例小学生的焦虑心理,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求助者的焦虑心理因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的错误认知观念。

其主要表现为:意识清晰,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等。

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

以消除错误的认知观念,建立新的合理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经过四次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焦虑情绪缓解,自卑感消退,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焦虑心理有效。

关键词:焦虑一般心理问题错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小婕,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汉族,无宗教信仰。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自幼性格内向。

从出生到上学前,一直和农村的奶奶住在一起。

四年前,随父母到城里租房住。

父母亲下岗,在街上卖烧烤。

晚上孩子放学后,是父母买卖最好的时候,经常给孩子一两块钱,自己买饭吃。

等父母忙完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

3.精神状态意识清晰,无感知觉障碍及思维联想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智能均正常。

情绪焦虑,易激惹,自卑,易烦躁。

4.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5.社会功能不喜欢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作业应付,上学迟到。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1.主诉一个月来,我心烦、紧张、爱发脾气,不喜欢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不喜欢上学。

爸爸妈妈打我是因为不爱我。

爸爸把我送到公安局,就成小偷了。

老师和同学知道后,会瞧不起我。

2.个人陈述假期里喜欢到奶奶家,奶奶给钱花,做错事了,奶奶也不打。

妈妈和爸爸太忙,不喜欢自己,特别是爸爸,几乎不见笑脸。

只要做错事,就会连打带骂。

其实,已经给爸爸妈妈拿了好几次钱。

因为家里的钱经常放到桌子上,爸爸妈妈也没有发觉。

开始不敢多拿,不超过一元,爸爸妈妈没发现,就大胆起来。

一个月前,见爸爸把那么多钱放在茶几上,就拿了四十五元买了一块手表。

被爸爸发现后,暴打了一顿,心里十分难过,感觉爸爸妈妈根本不爱自己。

最重要的是爸爸说要把我送到公安局,要是这样的话,同学和老师会知道我是小偷,丢死人了。

现在,我不喜欢和同学玩,也不喜欢上学。

心里总感觉紧张、烦闷,老师讲的课我也听不进去。

回到家,不喜欢和爸爸妈妈说话,总想找个人发发脾气。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1.母亲的诉述孩子从小是奶奶带大的。

平时没时间交流,也不喜欢和爸爸、妈妈交流。

自从拿钱被打后,回家不和爸爸说话,和妈妈说话也是能省则省。

妈妈唠叨几句,就烦躁、发脾气。

早晨上学时总是磨磨蹭蹭的,已经迟到好多次了。

2.老师的反映小婕学习成绩良好,性格内向。

最近情绪不稳定,和同学关系紧张。

作业应付,经常迟到。

几番教育后,没有很大变化。

3.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第一次是由妈妈陪着到咨讯室的。

表情紧张、焦虑、自卑感强,希望咨询师能帮助她。

对一个月前的那件事,叙述清晰、记忆犹新。

近一个月了,不喜欢上学,怕同学和老师知道后,瞧不起她。

回忆往事时,孩子泪流满面,特别是复述爸爸打她时说的话时,更加紧张,几次不想再说下去。

四.评估与诊断1.评估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该求助者性格较内向,情绪不稳定,焦虑、自卑、敏感,智力水平正常。

问题主要表现在求助者错误的认知观念:爸爸妈妈打她是因为不爱她。

爸爸把她送到公安局,她就成小偷了。

老师和同学知道后,会瞧不起她。

病程1个月。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3.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1个月,精神痛苦程度并不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

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

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

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均不严重,病程仅1个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评分不足6分,内容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仅1个月,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病因分析(1)生物学因素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性因素父母工作忙,关爱不足。

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负性刺激事件。

与老师同学交流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性格内向,敏感,情绪不稳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改变求助者错误的认知观念,改善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平衡自卑心理,纠正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纠正求助者错误认知,改善紧张、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争取早日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3.长期目标鼓励求助者多和同伴交流,学会自我心理调控。

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1.主要咨询方法认知-行为疗法[i]原理: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认知观念。

整个咨询过程应以消除求助者的错误认知观念,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其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ii](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l 责任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c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l 权利a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b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c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d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e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l 义务a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b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l 责任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b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l 权利a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b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c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l 义务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b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c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左右咨询收费免费(学校心理辅导室)七.咨询过程1.第一次咨询(2009年3月5日)首先,咨询师就自己的资历等情况向求助者作了说明,向其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其次,了解求助者的一般资料,填写咨询登记表。

接着,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可能与产生心理问题有关的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

通过积极关注、共情及理解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取得求助者的信任,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

初步诊断求助者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而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

因此,请父母坚持陪孩子一起做咨询,使父母意识到修正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最后,和求助者协商,确定了咨询目标:纠正错误认知,改善焦虑等不良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争取早日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2.第二次咨询(2009年3月12日)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等技术,确定求助者行为和情绪问题。

通过建议、演示、模仿等技术,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存在错误认知。

通过扮演父母角色,使其明白父母工作辛苦和管教孩子的良苦用心。

和父母进行单独谈话,使他们明白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应该讲究方法、要尊重孩子。

和父母一起制定措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1)请爸爸和孩子做一次深入的谈话,让孩子消除戒备心理,知道爸爸是不会真的把她送到公安局,是教育她修改过错。

老师和同学们也不会知道。

大家都会为她保密的。

(2)回忆和父母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送给父母祝福卡等,激发其对亲情的感知和体验。

布置咨询作业(1)每天晚上写完作业,父母陪孩子聊天、做游戏或看电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她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2)周末,妈妈陪孩子进行购物。

给孩子一定量的钱,教给她合理消费的方法,并让孩子知道父母对她的改变是十分赞赏的。

3.第三次咨询(2009年3月19日)就求助者成长过程中的事件做深入探讨,帮助其识别错误认知观念,分析原因,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通过语义分析技术,改变孩子的错误观念“爸爸妈妈不爱我”。

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只是不喜欢她‘不经过允许就乱花钱’的错误行为”,只要她能够改正错误,父母一定会爱她的。

咨询师还设计了一些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矫正,如主动参与到同学们的游戏中、和同学交朋友等。

对孩子的正确行为,咨询师及时给予表扬强化,使她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鼓励她在日常生活中用同样的方法获得积极的体验。

布置咨询作业(1)让孩子利用星期天,陪爸爸妈妈卖肉串,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

(2)由妈妈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取得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相处。

4.第四次咨询(2009年3月26日)咨询师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表扬,并告诉她,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全克服不良认知观念,咨询师只能提供帮助和指引。

为结束咨询做准备,让其认真回顾前几次咨询的过程,总结经验。

咨询师让求助者分享了自己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以及与父母、同学相处中产生的行为改变。

咨询师侧面了解家长及老师,均有较好的评价。

最后,咨询师引导其将咨询过程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并让其认识到应对不良事件时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应及时找老师、父母或咨询师帮忙。

咨询结束。

八.咨询效果评估1.求助者自我评估爸爸妈妈关心我,我也学会关爱父母了。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开始和同学交往。

上学再没迟到过。

2.老师和家长的反馈老师反映她变得开朗了,自信心提高了,写作业也认真多了;母亲说上学比较积极,和父亲的关系缓和了,和父母的交流也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