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素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以指导相关教学活动和评估。

第三条本标准的实施单位为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应设立体育与健康教学组织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第四条本标准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统一实施,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章课程目标第五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

第六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包括:(一)培养学生遵守体育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积极参与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健康行为。

(二)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才能。

(三)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

第三章课程内容第七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涵盖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安全、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等方面。

第八条体育知识的内容包括:体育规则、体育赛事、体育历史和文化等。

第九条体育技能的内容包括:基本体育技能(如跑步、跳绳、游泳等)、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等。

第十条体育安全的内容包括:体育场地设备的安全使用、运动中的安全防护措施等。

第十一条健康知识的内容包括:食品营养、心理健康、性健康、健康保健、健康卫生等。

第十二条健康行为的内容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充足的休息、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第四章教学要求第十三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第十四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引导、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十五条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安全、卫生的场地和设备,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第十六条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健康行为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五章评价方法第十七条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阶段性评价、综合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表现。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解读及教材介绍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解读及教材介绍
忠实取向
适应取向
创生取向
都有存在价值和局限性,应相互依托
应试竞争
现实生活
人格建构
科学本位,强调科学的优先性
回归生活世界
科学、艺术、道德具有等价性,相互渗透
强调科学、艺术、道德中的真、善、美的统一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一、修订?纲要?的时代背景 二、修订?纲要?的教育理念 三、修订?纲要?的设计方案
〔一〕构建综合化课程模式 综合学科课程〔以学科为本位〕是指对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进行有机整合而派生的课程,根据学科之间整合程度的不同,可进一步分成以下几种课程类型:
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知识经济阶段
劳力经济阶段
资源经济阶段
强调对知识和信息的占有,而创新又是最本质的灵魂
人才能力的培养
职业素质和技能 力
读写算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要求
迫使我国职业教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做适当调整
迫使办学体制走向市场
〔二〕课程与教学的有机整合 20世纪末,为了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情境中获得充分发挥,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要求,即认为课程已不再只是脱离教育情境而研制的书面文件〔纲要、教科书、教学指南〕,而是有师生互动共创的一系列课程教学“事件〞,它通过学生局面阅读、教师解释、口头讨论、行为表现等一系列重构过程,使“制度课程〞演变成动态中开展的“体验课程〞。
2.课程采用 是指从课程规划到课程实施的过渡环节,即根据课程规划做出是否采用某项课程的决定,我们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地方课程
国家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内容和评估标准。

二、制定原则1.综合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应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能、技能、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素养,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科学性:教学大纲应基于科学的体育教育理论和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确保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3.适应性: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大纲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4.可操作性:教学大纲应具备实施性,能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指导,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三、教学内容1.体育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体育知识、体育规则和技能训练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技能水平。

2.健康教育:内容涉及饮食、营养、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身心健康的意识。

3.体育活动:包括团队运动、个人运动和户外探索等,通过实际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评估标准1.体质测评:采用科学的测试方法,评估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耐力、柔韧性、力量等指标。

2.技能评估:通过考核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中的技能运用情况,评估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3.知识考核:通过测试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项目实践:评估学生在实际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1.多元化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示范演示、小组活动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体验式学习:通过实际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的乐趣和优势,增强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

3.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六、结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日期:03-08]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附件5: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1. 运动参与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

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

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

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

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要适应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服务。

二)课程设计1.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体育锻炼技能、运动项目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体育锻炼技能和运动项目的内容应当符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注重对学生的体能素质进行综合提高和个性化培养;健康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营养与健康、心理健康、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惯。

2.教学方法本课程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实践、探究和讨论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管理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3.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日常考核、测试、实践表现等,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兼顾学科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考核,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综合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的内容、方法、原理等要求,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生活质量,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惯,为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服务。

和运动技能1)提高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

基本要求:能按照体育课程要求,按时完成各项体能测试和训练,并取得基本合格成绩。

较高要求:能在课外自主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不断提高各项体能素质水平。

2)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技术。

基本要求:能熟练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跃、投掷、接球等,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较高要求:能在一项或多项运动项目中达到较高的技能水平,并能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将针对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课程目标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运动、注重身体健康,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具备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基础知识: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分类、体育竞赛规则等知识。

2. 运动技能训练:包括身体柔韧性、肌肉耐力、心肺功能等的相关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技巧。

3. 运动项目:设置不同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等,通过实践运动项目来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能力。

4. 健康教育:介绍饮食习惯、心理健康、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1. 基于实践的教学法:强调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具体的运动项目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2. 鼓励个性化发展:以学生个体化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

3. 合作学习法:倡导学生相互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4. 多元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常规考核、实践考核、课堂表现等,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常规考核: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2. 实践考核: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积极参与度、协作能力等方面。

4. 学科综合评价: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五、总结与展望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和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第二条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学制的体育与健康教学。

第三条本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理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条本课程内容包括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

第五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制定相应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第六条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理念,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含义,认识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第七条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使学生具备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能力,并能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第八条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掌握健康饮食、科学锻炼、良好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第九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使学生热爱集体体育运动,能够在集体体育项目中发挥个人水平,为班级和学校争取荣誉。

第十条培养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规则,预防运动损伤。

第三章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第十一条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包括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则和比赛规则等;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和内容;常见运动损伤及预防方法等。

学时安排为20学时。

第十二条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培养;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常见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培养。

学时安排为80学时。

第十三条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科学锻炼、良好作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学时安排为20学时。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第十四条体育与健康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实践、交流、体验等。

第十五条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和项目。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前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明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内容与标准,规范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各项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

同时,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三、核心素养1.身体素质:通过体育训练和各项运动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方面。

2.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各项运动技能,包括球类运动、田径、游泳、健美操等,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

3.协作与团队精神: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4.兴趣与自信心: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5.健康知识与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四、课程内容与标准1.体育技能与技术(1)掌握常见球类运动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的基本技巧和战术;(2)掌握田径项目如短跑、跳远、投掷等的基本动作和技术;(3)掌握游泳的基本姿势和泳姿;(4)学习健美操等有氧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体育健康与教育知识(1)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以及运动对健康的影响;(2)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和处理方法;(3)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基本的膳食和营养知识。

3.体育与社会文化(1)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项目;(2)了解国际体育机构和国际体育比赛的基本情况;(3)了解奥运会和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历史和影响。

4.健康生活与行为(1)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饭前漱口等;(3)学习解决常见的健康问题,如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种体育现象,揭示各种体育现象的过程、本质与规律。

健康学主要研究人类如何保持健康及如何更科学地遵循生命规律和健康规律。

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可以认识和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两门学科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战术与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实践能力,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强健的体魄,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和应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活动和比赛,显著提高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比赛规则,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依据职业特点,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能够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体育文化理解能力和运动欣赏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种体育现象, 揭示各种体育现象的过程、本质与规律。

健康学主要研究人类如何保持健康及如何更科学地遵循生命规律和健康规律。

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可以认识和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 提高人的健康水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两门学科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重要的作用, 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战术与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实践能力, 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强健的体魄, 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1.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和应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2.运动能力3.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4.通过学习本课程,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活动和比赛, 显著提高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比赛规则,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依据职业特点, 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 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能够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 具有体育文化理解能力和运动欣赏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章总则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程标准。

第二章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章课程内容3.1基本功训练3.1.1健身操:学生通过健身操的练习,提高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和体态。

3.1.2平衡训练:学生通过平衡训练,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

3.1.3力量训练:学生通过力量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

3.1.4敏捷训练:学生通过敏捷训练,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3.2健康教育3.2.1营养与健康:学生了解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合理膳食的选择和搭配。

3.2.2心理健康: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学习调节情绪和管理压力的技巧。

3.2.3社会健康:学生了解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学习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3体育运动3.3.1球类运动:学生学习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战术。

3.3.2田径运动:学生学习短跑、中长跑、跳远、跳高等田径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

3.3.3游泳:学生学习游泳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3.3.4健身健美:学生学习健身和健美运动的基本动作和训练方法,塑造和保持良好的体形。

第四章教学方法4.1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制定任务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技能。

4.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评价方法5.1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能力发展情况。

5.2问卷调查: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和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一、层次与学制:本科,四年制(含五年制)二、教学时数:116学时,周学时:第一学期周学时为1,其余三个学期周学时为2三、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四、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我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意识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和适应社会能力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一)教学目的1.积极参与目标:要求我校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初步形成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实用文档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四个学期的体育课能较好的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初步了解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了解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具有健康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自我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体育活动中调节自己的情绪,体验乐趣和成功感。

5.社会适应目标: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团队精神;较好的反应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

(二)基本要求1.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课程基本出发点,同时注重课程的体育文化含量。

2.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根据学生特点及场地、气候情况课程内容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

教学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也要考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炼。

4.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

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现时代性、发展性和我校特色。

实用文档5.充分宣传体现和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和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课程内容1.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则、常用术语及相关知识,基本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2.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基本能力,增强体育运动技能和协同能力。

3.体育和健康知识:包括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营养、运动损伤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4.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体育史、体育艺术和体育伦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和道德素质。

5.心理健康与运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学会通过体育锻炼调解情绪。

6.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课程安排1.小学部:每周至少2节课,每节课50分钟。

2.初中部:每周至少3节课,每节课50分钟。

3.高中部:每周至少4节课,每节课45分钟。

四、评价体系1.日常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练习等。

2.体质测试:定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评价学生身体发育情况和运动水平。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课堂表现、体育成绩、体育竞赛成绩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师资要求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热爱体育事业,具备爱心和责任心。

2.教师应具备教学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学校、学生及家长有效沟通合作。

六、教材与资源1.教材: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的体育与健康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资源:学校应配备必要的体育器材、场地和设施,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以上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细则和调整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修改。

希望通过此课程标准的实施,能够培养健康向上的中职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附件5: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1. 运动参与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

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

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

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

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 心理健康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

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身体素质的提高方法,学会运动技能并理解身体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课程内容1. 理论学习a. 体育和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b. 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与维持c. 运动对身体的益处和运动损伤的预防d. 营养与身体健康的关系e.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互动关系2. 体育活动a. 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规则与技能b. 个人体育技能的提升与发展c.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d. 体育运动中的公平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3. 健康促进a.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与实践b.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与实践c.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d. 应对青少年常见健康问题的策略三、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a. 理论学习: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b. 体育活动:体育课堂、实地运动训练、对抗性比赛等c. 健康促进:小组活动、专家讲座、实践项目等2. 评估方式a. 日常表现:课堂参与、主动性、团队协作等b. 学习成果:理论知识运用、体育技能展示等c. 项目作业:独立完成健康促进相关项目报告等d. 考试评估: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与理解四、课程要求1. 学生要亲自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基本的体育技能;2. 学生需要听取专家讲座,了解当前的健康问题和应对策略;3. 学生需编写并执行个人的健康促进计划,包括体育锻炼和饮食调整等;4. 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和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参与学习。

五、课程评价与改进1. 定期对学生进行课程反馈调查,并据此进行教学改进;2. 监控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3. 鼓励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健康推广活动,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4. 开展教育研究,不断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

六、课程实施安排具体的课程安排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制定,并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七、总结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生活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XXXX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参考学时144学时四、教学内容和要求五、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指导法1.语言法:是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要求的方法。

2.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3.完整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4.分解法:是从掌握完整动作出发,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

5.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教师为了防止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方法。

(二)评价方法1教学整体设计,能渗透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

6.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7.教学设计具有新颖、独特和创新。

8.上课具有艺术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

(三)教学条件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

国家已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各地学校应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改善。

对现有体育设施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体育与健康作为高中学历阶段一门综合类公共必修课程,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力求通过对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的内容、方法、原理等要求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主旨功能,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劳动者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传授最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技术和方法,以及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帮助学生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和品位,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一)课程理念1.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课程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使体育与健康教育立足于“大健康”观,并通过科学锻炼和传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使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为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体魄,以及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服务。

2.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本课程要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与人的成长、人的价值观、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并通过构建自主、探究和合作等新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提升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品位服务。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本课程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通过对“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法则的认识和体验,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符合职业道德的文化态度、法制观念,以及艰苦创业的竞争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服务。

4.适应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本课程要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力求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除需要做到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课程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均衡选择基础性、传统性、实用性、健身类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类项目;还应采取课内外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促使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

(二)课程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必修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运动参与、增强体能、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职业素质等七个方面,构建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三要素在内,且能够体现素质教育和职业特点的目标体系。

为了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将通过课程设置模块化,来设定基础模块中的必选内容,选择拓展模块A中有利于健身娱乐和便于开展的选项内容,以及拓展模块B中对提高综合职业素质有利的限选内容。

三、课程目标与体系(一)课程的总目标通过为本课程安排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与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促进健康、调节心理、团队合作、学会生存、美化生活、职业生涯的运动技能;不断提高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学会组织运动竞赛、制定个人锻炼计划和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方法;增强对个人职业健康水平和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具有维护公众健康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养成经常性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运动习惯,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课程的具体目标为了对课程总目标提出的要求有更清晰的了解,可以按不同要求分别从运动参与、增强体能、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职业素养等七个方面具体加以描述。

1.运动参与(1)具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行动。

基本要求:能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当天,应保证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

较高要求:能与同伴合作参与运动竞赛,或组成小组共同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并能有意识选择有利于提高职业素质的运动项目进行自我锻炼。

(2)掌握科学从事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手段。

基本要求:具有阅读和学习教材的主动性,并按其中提出的指导意见,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

较高要求:具有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并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适时修订和完善个人锻炼计划。

2.增强体能(1)通过实施《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力求提高学生速度、力量和耐力体能素质的水平。

基本要求:能坚持经常性体育锻炼,在毕业时《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成绩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较高要求:1000m跑(男)、800m跑(女),掷实心球或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50m跑或立定跳远测试成绩达到良好以上。

(2)积极参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提高速度、力量和耐力水平。

基本要求:具有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目标意识和行为方式,积极主动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较高要求:毕业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优秀等级,获得阳光体育奖章。

3.运动技能(1)具有获得和了解体育运动知识的兴趣。

基本要求:经常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关注和了解体育运动的知识,观看国内外各种体育赛事。

较高要求:懂得利用互联网收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自己感兴趣运动项目,乃至奥林匹克运动的认识。

(2)掌握2项以上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技能。

基本要求:有兴趣选择2项以上适合自我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并不断努力提高运动技术和技能水平。

较高要求:在运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3)具有防范和处置运动创伤的知识和能力。

基本要求:对所从事运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并能大致了解事先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较高要求:能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并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4.身体健康(1)能够了解一般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

基本要求:对一般传染性和主要非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预防有大致了解。

较高要求:对与自己未来从事工作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有明确的认识,并懂得如何防范。

(2)具有协调体力发展与促进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能力。

基本要求:能有意识为促进身体健康而关注自己的体力状况,并懂得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体能。

较高要求:能与同伴或医院合作建立医务监督机制,并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调节体力训练的量和强度。

(3)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基本要求:遵守学校正常的作息制度,把握“广谱适量”的用餐原则,避免导致营养不良,懂得平衡膳食和环境卫生对保障身体健康的意义。

较高要求:在学习之余,能通过合理安排体育锻炼、娱乐和休闲,以及与同伴合作从事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为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4)能主动采取有效的健康保障措施,不断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基本要求:具有改善与保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并能设法了解各种养生保健方法,对预防近视、肥胖给予特别关注。

较高要求:能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有氧健身手段,或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来达到改善身体健康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5.心理健康(1)通过心理卫生教育,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懂得身心变化的原因,尝试逐步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较高要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学会用理性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2)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基本要求: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通过努力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享受经运动消耗→体力恢复→不断提高过程带给自己的精神快感。

较高要求: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通过承受运动负荷和克服体力障碍,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3)通过运动竞赛提高竞争意识和调控情绪的能力。

基本要求: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人生价值观,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

较高要求:通过运动竞赛中的公平竞争,认识唯有遵守符合道德标准的竞争法则,才能培养稳定的心理状态。

6.社会适应(1)通过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

基本要求:具有参与活动的意识和愿望,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

较高要求: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的体育活动中,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

(2)通过组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的能力。

基本要求:具有组织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组织才干。

较高标要求:学会用“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处世原则,解决体育锻炼中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和矛盾。

7.职业素质(1)通过学习与职业有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性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要求:在了解自己专业性质与未来所处工作环境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职业性疾病的知识。

较高要求:能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并在不断坚持与熟练中养成习惯。

(2)通过学习与职业生涯有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基本要求:能站在“重新学会生存”的高度,认识从事职业和生存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

较高要求:能根据人类发展的生存理念,学习鲜明演绎生存法则的运动项目,不断提高适应特殊工作环境的应变能力。

(三)课程的目标体系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应以大教育观为基本立足点,既要考虑目标达成的多层次性,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机结合;也要从多个侧面对课程目标定性。

四、课程设置与内容 (一)课程设置1.一年级2个学期总计72学时,对所有学生开设规定项目的必选课(基础模块),并达到修满4.5个学分的基本要求。

2.二年级2个学期共计72~90学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开设以健身、娱乐、养生和保健为主的选项课(拓展模块A );根据某些特殊专业的需要,创造条件开设与职业生涯有关的限选课(拓展模块B ),并达到修满4.5个学分的基本要求。

3.三年(四年)级顶岗实习期间,应创造条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重在提高学生健康素质、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态度,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顽强拼搏的毅力、健康的生活方式、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总目标 具体目标 增强体能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职业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运动参与(二)课程内容为了全面达成课程的总目标和实现具体目标,应立足基础、拓展和探究的教育发展观,根据共同要求、个性发展和职业需要,按课程设置的3个模块确定课程的内容与时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