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

合集下载

01肝素、低分子肝素的基础知识

01肝素、低分子肝素的基础知识

肝素在灌流中的应用
一、全身肝素化 1)持续肝素化 2)间断肝素化 二、局部肝素化
(1)全身肝素化法
灌流前进行 预冲,每500ml生理盐水或者 5%葡萄糖溶液中加10~15mg肝素。从静 脉注入首次肝素量为0.5-1mg/kg。灌流开 始时,同时启动肝素泵,肝素维持量为 10~15mg /h。根据病情需要,每小时测 WBPTT、ACT调整肝素用量。
抗凝剂的使用
• 适当的抗凝剂不仅能减少凝血和患者失血,
而且保证了灌流的充分性。抗凝剂的使用 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达到抗凝目的, 又要避免过量引起出血的危险。 • 血液灌流、透析过程中可使用的抗凝剂较 多,其中以肝素应用最普遍。
肝素抗凝的实验室监测
• 全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WBPTT)
• • •
正常值60~85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值 30~45s 活化凝血时间(ACT) 正常值为120~150s 试管凝血时间(LWCT) 正常值为5~12min
目标凝血时间
实验方法
基础值 WBPTT ACT LWCT 60-透析中 透析结束 120-140s 85-105s 200-250s 170-190s 20-30min 9-16min
• (2)间断肝素法 •
首次肝素量为4000u从静脉给药,每 小时监测1次凝血时间。若WBPTT或ACT 在正常值上延长50%,或LWCT少于20分 钟,应追加肝素1000-2000u至LWCT达 到30分钟。
局部肝素化
使用于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 不给首剂肝素 治疗过程中肝素用量(u/h)=0.375×血流量 ×60min 同时在静脉持续注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鱼
肝素、低分子肝素的基础知识、 区别、应用
肝素、低分子肝素的概念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肝素注射的方法和位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选择注射部位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注射部位有腹部皮下组织和大腿外侧皮下组织。

在注射前,需要选择一个清洁的注射部位,并用消毒棉球擦拭皮肤,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另外,每次注射需要轮换注射部位,以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出血或肿胀。

其次,准备好注射器和肝素药物。

在注射前,需要准备好注射器和肝素药物,确保注射器是干净的,肝素药物的有效期没有过期。

在准备注射器时,要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规格和型号的注射器,以确保注射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然后,进行注射前的准备工作。

在注射前,需要洗手并戴上医用手套,以确保注射的卫生和安全。

在准备肝素药物时,需要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正确地抽取药物并排除空气泡,以确保注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接下来,进行肝素注射。

在进行注射时,需要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使皮下组织松弛,并将注射器插入皮下组织。

然后,慢慢地注射肝素药物,确保药物被完全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注射完成后,需要轻轻地按压注射部位,并用棉球进行包扎,以减少出血和肿胀的风险。

最后,进行注射后的处理。

在注射完成后,需要正确地处理注射器和药物残余,以确保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另外,需要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异常情况,如出血、肿胀或疼痛等,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进行处理。

总之,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肝素注射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准备好注射器和肝素药物,进行注射前的准备工作,正确地进行注射,以及进行注射后的处理。

希望大家能够按照以上方法进行肝素注射,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肝素

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的活性/抗凝血活性的比值为1.5~4.0,而普通的肝素为1,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 出血的危险。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正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其有效性和安 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量效关系明确,可用固定剂量无需实验室监测调整剂量,应用方便。有实验证明:来自水蛭 素的Hiru-log多肽比肝素抗凝安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方法:异体移植受体皮下注射 低分子量肝素2mg/(kg·d),每周5天,持续24周。结果: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后移植肾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的浸 润减少,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 HC-Ⅱ的表达降低。实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从 而减轻移植肾脏慢性排斥反应。
外观与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粉末 密度:2.18 g/cm3 沸点:644.9ºC at 760mmHg 闪 点 : 3 4 3 . 8 ºC 折射率:1.711 稳定性:吸湿性,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至少12个月的钠盐。 储存条件:保存在阴凉、干燥、密封和避光的容器中。远离火源。保护容器/钢瓶免受物理伤害。
肝素(肝素)是一种粘多糖硫酸酯,其相对分子量为6000~20 000。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过物理分离法, 化学裂解法与合成法等使标准肝素解聚而成。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治疗各种原因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以及其他体内外抗凝血,如心肌梗死及肺、脑、外周血管栓塞,体外循环等。
海关编码: WGK Germany:2 安全说明:S24/25 RTECS号:MI0850000
方法一、酶解-树脂法酶解取100kg新鲜肠黏膜(总固体5%-7%),加苯酚200ml (0.2%),如气温低时可不加。在 搅拌下加入绞碎胰0.5-1kg(0.5%-1%),用 300-400g/L(30%-40%)NaOH溶液调节pH8.5-9,升温至40-45℃,保温23h。pH8,再加5kg粗食盐(5%)升温至90℃左右,用6mol/L HCl调节pH 6.5左右,停止搅拌,保温20min,以布袋过滤, 得酶解滤液。肠黏膜[胰浆,NaOH]→[pH8.5-9, 40-45℃,保温2-3h]肠黏膜液[NaCl, 6mol/L HCl]→[pH8; 90℃, pH6.5]滤液吸附、洗涤、洗脱取上述滤液冷至50℃以下,用6mol/L NaOH调节pH7,加入5kgD-254强碱性阴 离子交换树脂,搅拌5h左右,交换完毕,弃去液体,用自来水漂洗树脂至水清,用与树脂等体积的2mol/L NaCl,搅拌 洗涤15min,弃去洗涤液,再加2倍树脂体积的1.2mol/L NaCl洗涤2次。用约树脂体积一半的5mol/L NaCl洗脱1h, 收集洗脱液,然后用约树脂体积的1/3的3mol/L NaCl洗脱2次,合并洗脱液。滤液[D-254树脂, NaOH]→[pH7, 5h] 吸附[NaCl]→[2mol/L→1.2mol/L, →5mol/L, →3mol/L]洗脱液沉淀、脱水、干燥将洗脱液用滤纸浆助滤,过 滤1次,澄清滤液以体积计加入用活性炭处理过的0.9倍的95%乙醇,冷处沉淀8-12h。虹吸上清液弃去,按100kg黏 膜加300ml的比例向沉淀中补加蒸馏水,再加入4倍量95%乙醇,冷处放置6h,收集沉淀,用无水乙醇脱水1次,丙酮脱 水2次,置P2O5干燥器中真空干燥,得肝素钠粗品。洗脱液 →沉淀物[无水乙醇;丙酮]→[P2O5]肝素钠粗品脱色、 沉淀、干燥用20g/L(2%)氯化钠溶液配成100 g/L(10%)的肝素钠溶液,以40g/L(4%)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氧化脱色, 每亿单位估计加入0.65mol高锰酸钾。先将药液调至pH8,预热80℃,在搅拌下加入高锰酸钾,保温2.5h,以滑石粉 作助滤剂,过滤,收集滤液。将滤液调节pH6.4,用0.

肝素的副作用

肝素的副作用

肝素的副作用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抗凝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瓣膜病和冠心病等。

肝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结,从而预防形成血栓。

然而,肝素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尽管大多数人可以良好耐受,但在使用肝素时,仍需要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首先,肝素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

由于肝素的抗凝作用,它可能导致血液凝血功能下降,使患者出现出血的风险增加。

当使用肝素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时,可能出现明显瘀血、淤血或皮下出血等症状。

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肝素剂量和患者的特殊情况有关,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其次,肝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有些患者对肝素过敏,可能出现皮疹、荨麻疹、痒、发热、喉咙肿胀或呼吸急促等过敏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或心律失常也可发生,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停止使用肝素并就医。

此外,肝素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

长期使用肝素可能干扰骨骼的代谢,抑制钙的吸收,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表现为骨折风险增加,易于出现骨疼、关节痛、身高减少等症状。

因此,在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中,应密切关注骨骼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骨质疏松。

最后,肝素还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血小板的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容易出血、皮肤出血点和瘀斑等症状。

如果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应立即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适时停止肝素治疗。

总的来说,肝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凝药物,但仍存在一些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肝素时,医生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决定是否使用肝素以及使用何种剂量和疗程。

此外,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定期接受血液凝血功能和其他相关指标的检查,以及及时报告任何不适症状,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素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

肝素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

肝素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肝素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广泛用于抗凝血治疗。

其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就对肝素的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肝素的分子结构肝素分子是由多糖链组成,其分子量较大,通常为 3-30 kDa。

肝素的骨架是一种高度硫酸化的多糖结构,其中含有大量的硫酸基和乙酰胺基,这种结构使得肝素分子能够与血液中的多种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肝素的分子结构中包含有两个可与凝血因子结合的序列,一是“AT III\”结合结构(抗瑞氏凝血酶Ⅲ结合结构),另一个是“凝血因子Ⅹ结合序列”(FXa-binding sequence)。

这两个结构均由两个葡萄糖胺和一个岩藻糖组成的序列以所特有的空间结构存在于肝素的多糖链上。

当肝素与凝血因子结合时,会出现相应的肝素-蛋白复合物,从而达到抗凝血的作用。

二、肝素的药理作用肝素是一种非乘赖性的抗凝血剂,能够抑制血液凝固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防治血栓形成的目的。

1、肝素抑制凝血因子Ⅹa肝素能够结合凝血因子Ⅹa,并使得其活性降低,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此作用是肝素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

2、肝素抑制凝血因子Ⅱa与凝血因子Ⅹa相似,肝素也能够与凝血因子Ⅱa (即瑞氏凝血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此作用通常较Ⅹa抑制不明显。

3、促进抗凝剂 AT III 的作用肝素有助于加速抗瑞氏凝血酶Ⅲ(ATIII)与凝血因子Ⅹa和Ⅱa之间的复合作用,从而提高ATIII的活性,促进其抑制凝血酶的活力。

4、抑制血小板活性肝素能够抑制血小板活性,从而促进减少血栓的形成。

肝素直接作用于血小板上的GpⅠb/Ⅲa受体,并阻止纤维蛋白原在其上的定位和凝集。

总之,肝素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药物,在抗凝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对抗血栓形成、心肺、外科、妊娠、肝脏疾病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对于其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会对未来的医药研究和临床治疗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肝素抗凝血机制

肝素抗凝血机制

肝素抗凝血机制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血栓性疾病,也可在心脏手术、血液透析等情况下使用。

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这些机制包括抑制凝血因子活化、促进抗凝血酶的活化、抑制血小板活化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素的抗凝血机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的作用和应用。

一、肝素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肝素(Heparin)是一种多糖类抗凝血药物,由多种硫酸基团组成,通常来源于动物的肠黏膜,其结构具有多样性。

按照分子量和结构特点,肝素可分为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和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

普通肝素主要由长链多糖组成,分子量较大,作用较短暂;低分子量肝素则具有较小的分子量和更明确的抗凝血活性,持续时间更长,不需要经常监测凝血指标。

二、肝素的抗凝血机制肝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其中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抑制凝血因子活化肝素主要通过与抗凝血蛋白抑制物质(Antithrombin III,ATIII)结合,促进ATIII对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的抑制活性。

ATIII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蛋白,在没有肝素作用时,其对凝血酶等凝血因子的抑制活性较弱。

而当肝素与ATIII结合时,可以显著提高ATIII对凝血酶、凝血因子Xa等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2.促进抗凝血酶的活化肝素不仅可以促进ATIII对凝血酶的抑制,还可以直接与凝血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酶,参与纤维蛋白原的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肝素的活化凝血酶主要通过与其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阻断凝血链反应,抑制血栓形成。

3.抑制血小板活化除了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外,肝素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细胞,其活化和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步骤之一。

肝素可以通过改变血小板表面的电荷,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粘附,从而延缓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肝素副作用

肝素副作用

肝素副作用肝素是一类常用的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

虽然肝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常见副作用。

首先,肝素使用可能会导致出血。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结,从而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但是,如果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血液过于稀释,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常见的出血表现包括皮肤淤血、瘀伤、鼻衄、牙龈出血等。

其次,肝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肝素过敏,使用后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此外,肝素使用还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长期大剂量使用肝素会抑制骨细胞的生成,进而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

因此,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骨质保健措施。

另外,肝素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来防止血栓形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肝素会导致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

这种血小板减少症会增加出血和瘀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肝素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数,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最后,肝素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发生注射部位疼痛、血肿、局部红肿等局部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并在治疗结束后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肝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虽然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出血、过敏反应、骨质疏松、血小板减少症等。

因此,在使用肝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

同时,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密切观察身体的变化,如出血、过敏症状等,及时就医并停药。

打肝素注意事项

打肝素注意事项

打肝素注意事项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以及某些心血管疾病。

但使用肝素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避免副作用和药物不当使用的风险。

首先,使用肝素前应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

医生应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状态、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因素,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肝素以及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在使用肝素期间,患者应注意遵循医生的嘱咐,并定期复诊检查。

定期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等指标,以及监测使用肝素后的出血和血栓情况。

同时,应避免其他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同时使用,以免增加出血的风险。

若有其他药物需使用,应提前告知医生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应定期检测肝素的抗凝效果,保持血液凝固时间在目标范围内。

如果发现肝素抗凝效果不足,应及时调整剂量,避免出现血栓。

在使用肝素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受伤和剐蹭,以免引发出血。

如果不慎出现出血,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患者应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酒、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规律的锻炼等,以改善血液凝固功能,减少血栓的发生风
险。

最后,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定期进行口腔及皮肤护理,以预防感染。

使用肝素后要注意避免皮肤受到刺激,避免使用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或化妆品。

总的来说,使用肝素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定期检查相关指标。

患者应注意避免受伤和剐蹭,并且改善生活习惯以降低血栓风险。

任何不适或疑问都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
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
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肝素注射的方法和位置,希望能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肝素通常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

在注射前,需要准备好肝素针、
酒精棉球、消毒纱布等器具。

注射部位一般选在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丰富的部位,如腹股沟区、腹壁侧面或上臂外侧。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应避开有瘢痕、皮下血肿、疤痕组织等部位,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在进行注射前,需要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等待干燥。

注射时,应将肝素针垂直地插入皮下组织中,然后慢慢推进针头,直至针尖完全进入皮下组织。

在注射肝素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碰到血管和神经,以免引起出血或神经损伤。

注射完成后,需要轻轻拔出针头,并用消毒纱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减少局部出血和渗血的发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注射肝素的部位需要轮换使用,以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
射导致局部皮下组织受损。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上腹部-下腹部-左右大腿-左右上臂”这样的顺序轮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后距离上次同一部位的注射位置至少要相隔2.5厘米以上。

总之,正确的肝素注射方法和位置对于药物的吸收和患者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肝素注射时,医护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射,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安全。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够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肝素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肝素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肝素不良反应应急预案1. 引言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领域。

然而,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生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制定肝素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以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处理不良反应。

2. 肝素不良反应的分类肝素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过敏反应和出血反应。

2.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在使用肝素后,患者出现过敏症状。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发红、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2.2 出血反应出血反应是指在使用肝素后,患者出现不正常的出血现象。

出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可以从轻微的皮肤淤血到严重的内脏出血。

3. 肝素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3.1 应急预案制定的背景肝素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患者在使用肝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预案的制定是基于对肝素不良反应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深入研究,旨在提供医护人员在应急情况下的操作指南,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3.2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3.2.1 应急流程•在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首先应立即停止给予肝素。

•紧急联系相关科室的医生,报告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的症状。

•同时进行急救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止血药物等。

3.2.2 人员分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工作,指导医护人员的操作。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护士:负责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急诊科、药剂科:提供急救药物和技术支持。

3.2.3 应急装备和药品准备•配备急救箱,内含急救药物、注射器、抢救设备等。

•确保肝素过敏患者的保险针和进口肝素替代品的储备数量。

3.2.4 应急培训和演练•定期组织肝素不良反应的应急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演练应急预案,验证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3 应急预案的实施当发生肝素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需要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具体操作:1.停止给予肝素,并立即记录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的症状。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对普通肝素 的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 促等症状。
骨质疏松
长期使用普通肝素可能导致骨 质疏松,增加骨折的风险。
03
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的特性
01
02
03
低分子量
低分子量肝素由普通肝素 解聚而成,分子量较小, 更易于透过细胞膜。
抗凝作用
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抗凝作 用,可抑制血栓形成。
药代动力学
低分子量肝素的药代动力 学特点使其具有更好的生 物利用度和更长的半衰期 。
低分子量肝素的用途
预防血栓形成
低分子量肝素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如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低分子 量肝素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 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药效比较
普通肝素
起效快,作用强,但持续时间短 ,需要频繁给药。
低分子量肝素
起效稍慢,但持续时间长,给药 频率较低。
使用方便性比较
普通肝素
需要严格控制注射时间和剂量,使用 较为不便。
低分子量肝素
使用方便,只需按照医生指导的剂量 和时间进行注射。
价格比较
普通肝素
价格相对较低,适合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
临床应用
普通肝素主要用于心血管手术、血 液透析等,而低分子量肝素则主要 用于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静 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未来研究方向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03
进一步研究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抗凝机制,以 更好地了解其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研究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在肿瘤治疗和免疫调节 等方面的应用,以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肝素

肝素
• 肝素能与血小板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聚 集产生血栓。
• 肝素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 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内源性组织因子通 路抑制物(TFPI)的作用。组织型纤溶酶 原激活物可激活纤溶系统,内源性组织因
子通路抑制物可抑制组织因子释放。肝素
促进两者的释放,从而促进纤溶系统的激 活。
• 肝素钠: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而发挥抗凝 作用。由于肝素钠具有带强负电荷的理化特性,
要特点对抗凝血酶抑制作用减弱,抗血栓作用增
强,还有出血危险性小,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 长和使用方便等优点。
普通肝素的两种不同给药途径
• 常规给药方法(静脉组):首量肝素于血液透析开始前按 0.2~0.8mg/kg体重从静脉注入,启动透析泵,启动肝素 泵,持续将维持量肝素按4~24mg/h注入动脉壶,血压透 析结束前1h停肝素泵。每位患者肝素用量已个体化,凝血 等级为0级或1级。
• 肝素钠:是粘多糖硫酸酯类抗凝血药。是 由猪或牛的肠粘膜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聚 糖的钠盐,含硫酸基的酸性粘多糖。三硫 酸双糖是肝素的主要双糖单位。
• 肝素钙: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硫酸 氨基葡聚糖钙。
• 低分子肝素钙:由猪肠粘膜获取的硫酸氨 基葡聚糖〈肝素〉片段,钙盐。
• 依诺肝素主要成分:依诺肝素。
肝素
肝素的分类
• (1) 普通(标准)肝素是由猪或羊肠黏膜提取,平均 分子量为15000,相当稳定(肝素钠、肝素钙)。
• (2) 通常把分子量小于6000的称为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比较,其半衰期较长,抗 血栓效果好,而抗凝出血倾向较弱,有取代普通 肝素的趋势。包括低分子肝素钠(又叫低分子量 肝素钠、替地肝素、达肝素钠、帕肝素钠)、低 分子肝素钙、依诺肝素。

肝素的提取及鉴定

肝素的提取及鉴定

肝素的提取及鉴定
肝素的提取也称为肝素的分离纯化,一般采用生物制药技术对肝素进行提取和分离。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 将猪或牛的肺或肉类均匀切成小块,加入盐水搅拌均匀。

2. 用醋酸钠缓冲液调节pH值,使pH值保持在5.0—5.5之间。

3. 加入蛋白酶及胰酶发酵消化,分离出肝素。

4. 用甲醇或乙醇进行沉淀,收集沉淀物并冷冻干燥。

5. 使用薄层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对肝素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的肝素。

肝素的鉴定:
1. 纯度检测: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肝素的纯度。

2. 分子量检测:使用凝胶过滤色谱或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肝素的分子量。

3. 活性检测:使用凝血酶原时间等生化实验检测肝素的活性。

4. 结构分析: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对肝素的结构进行分析。

总之,在提取肝素时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肝素质量达到要求,从而实现对肝素的鉴定。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前景
临床应用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都是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 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未来发展
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药的不断涌现,普通肝素和低 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安全 、有效、方便的抗凝药物,但目前仍需要依靠普通肝素和低 分子量肝素来治疗各种疾病。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比较
药理学比较
普通肝素
由猪、牛、羊等动物肝脏提取,可直接抑制凝血酶,具有抗 凝作用。其半衰期短,抗凝作用强,但出血副作用也较大。
低分子量肝素
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抑制凝血酶间接抑制作用更强, 半衰期长,抗凝作用较弱,但出血副作用较小。
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
普通肝素
疗效确切,价格便宜,但出血副作用较大,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普通肝素 • 低分子量肝素 •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比较 • 普通肝素的临床应用 • 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 • 总结
01
引言
引言
肝素背景介绍
• 肝素发现历程:1916年,科学家发现肝素的抗凝作用, 开启了肝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 肝素生理作用:肝素作为重要的抗凝剂,具有抑制血小板 聚集、抗炎、抗肿瘤等生理作用。
剂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指导进行调整,一般每日5000-10000单位分2-4次使用。
使用方法
将肝素溶于生理盐水中,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一般不用于口服。
03
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简介
• 低分子量肝素的分子量小于普通肝素 • 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 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效果更稳定

肝素的抗凝作用机制和应用

肝素的抗凝作用机制和应用

肝素的抗凝作用机制和应用肝素是一种天然的抗凝剂,常被用于临床诊疗。

它通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

肝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其中的最重要的抗凝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

1. 抑制凝血酶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减少了凝血过程中最后一个步骤的凝固,也就是将原纤维蛋白原转换为纤维蛋白。

凝血酶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细胞产生的酶,它产生了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

抑制凝血酶的能力是肝素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并预防血栓形成。

另外,肝素还可以抑制纤维蛋白分裂酶的活性,加强血管壁的稳定性。

2.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肝素可以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它抑制一些与血小板的凝聚有关的蛋白质,如磷酸化酶,使血小板不容易聚集成凝块。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

抗血小板药物通常被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中风等疾病。

3. 促进抗凝剂的活性肝素还可以促进几种抗凝剂的活性,如抗凝血酶Ⅲ、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性大分子。

抑制凝血酶Ⅲ的作用增加,将产生更多的凝血酶Ⅲ,从而促进凝血过程中的凝固抑制。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性大分子也可以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肝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它被用于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示例。

1. 预防血栓肝素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其主要特点是防止血液凝固。

预防血栓的目的不仅仅是使用肝素,在一些情况下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

2. 治疗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肝素在治疗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等血栓性疾病时,是一种有效且常用的药物。

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肝素的剂量和效果,以确保达到最佳效果和安全性。

3. 心脏手术前和手术中在心脏手术前和手术中,肝素通常被用作抗凝剂和预防血栓的药物。

这种药物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血小板凝集和减少对患者的出血风险。

4. 局部使用肝素还可以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医疗保健产品,以防止局部凝血和炎症。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中。

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一、肝素的使用方法。

1. 肝素的注射部位,一般情况下,肝素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

注射部位通常选择在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丰富的部位,如腹部前壁或腹股沟区。

2. 注射技巧,在给药前需要进行皮肤消毒,然后将注射器垂直插入皮下组织,并缓慢注射药液。

注射后需要轻轻按摩注射部位,帮助药液的吸收。

3. 用药时间,肝素一般每日注射1-2次,注射时间一般为早晨和晚上。

二、肝素的用量。

1. 治疗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确定肝素的治疗剂量,一般情况下,成人的肝素治疗剂量为每日10000-20000IU,分2-3次皮下注射。

2. 预防剂量,对于需要预防血栓形成的患者,肝素的预防剂量一般为每日5000-10000IU,分2次皮下注射。

3. 用药时间,肝素的使用时间一般根据医生的建议,根据疾病类型和患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治疗时间不宜过长,预防时间根据疾病情况而定。

总之,对于肝素的使用方法及用量,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时间。

同时,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肝素抗凝的原理

肝素抗凝的原理

肝素抗凝的原理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它的原理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肝素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发挥作用,一是通过与抗凝血酶III结合,促使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结合,从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二是通过与抗凝血酶酶结合,使得抗凝血酶酶与凝血酶结合,从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肝素抗凝的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能够阻止血液中的凝血酶活性,从而防止血液凝固。

这对于一些需要长期卧床、手术后或心脏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人群更容易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

通过使用肝素抗凝,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除了临床上的应用,肝素抗凝的原理也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肝素抗凝的原理,不断探索新的抗凝机制,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肝素抗凝的原理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血液凝固,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这一原理不仅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肝素抗凝的原理将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肝素大肚子的原理

肝素大肚子的原理

肝素大肚子的原理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血液凝结过程,阻止血液中纤维蛋白的形成。

肝素对凝血酶的作用是通过结合和激活抗凝血酶III(AT-III)来实现的。

肝素大肚子的原理主要与其抗凝血的作用有关。

肝素在体内通过结合和激活
AT-III,使AT-III的抗凝血活性增强。

AT-III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蛋白,它与凝血酶结合后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凝血过程。

肝素结合和激活AT-III 后,能够显著增强AT-III的抗凝血活性,进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由于肝素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减少凝血过程,因此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控制不当导致大出血的风险。

肝素的剂量调整需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标、体重以及肾脏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以保证抗凝血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肝素大肚子的原理是通过结合和激活AT-III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进而抑制凝血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LMWH结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 的临床有效方法。
❖ LMWH减轻肾小球内凝血,改变血液高粘状态,减少血栓 形成
❖ LMWH补充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屏障的负电荷,减少血液中 蛋白的漏出,降低24小时尿蛋白的总量,减轻低蛋白血症
❖ LMWH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22
2h
4h
15
临床验证结论
❖博璞青与速碧林的抗凝效果相同。 ❖博璞青与速碧林在透析器凝血、透析器容量、血
浆中抗Ⅹa水平、以及对APTT、TT、PT的影响等 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者疗效等同。 ❖本试验未发现博璞青具有任何副作用。
16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病:世界上首位死亡原因*
动脉硬化血栓病 (血管性疾病)
❖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进行多中心验证 ❖临床实验单位: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实验目的:评价博璞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照品:速碧林
12
例次
13
透析效果比较
P=0.697 n=296 两种LMWH对 血透效果相同
透析过程中APTT(秒)的变化

45
29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
❖通过最新临床试验发现:
UAP在发病时,由于血管壁的损伤导致大量的 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凝血因子的激活要持续3个月。 ❖ 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两个疗程,可使心绞痛发作频 率和次数、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降低。
30
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使用剂量
推荐剂量
一般剂量 120IU/kg/d,最大剂量 10000IU/12小 时。 第一个疗程:4000IU或6000IU, bid , sc, 7-14天。 间隔3~7天后开始第二个疗程 第二个疗程:4000IU或6000IU, qd , sc, 7~14天。
18
博璞青—理想的血透抗凝剂
❖ 较普通肝素的出血倾向减少 ❖ 无须常规监测,减少患者经济支出 ❖ 注射部位出血时间缩短25% ❖ 单次剂量即可满足透析需要 ❖ 降低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率 ❖ 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19
血液透析—使用博璞青
❖推荐剂量: 在血透开始时,从血管通道动脉端注入
0.4ml:4000IU 1支(体重小于60kg)或 0.6ml:6000IU 1支(体重大于60kg)即可满足 一次透析4hr的需要。
40
75-80% 25-20%
部分医师对于手术后预防DVT存在误区
❖ 误认为发生率低,常把术后DVT当作一般的术后肿 胀。
❖ 恐惧出血的副作用,提及术后抗凝“谈血色变” ❖ 担忧增加患者医疗费用,但是没有计算治疗DVT和
PE所带来的高额费用。 ❖ 对DVT带来的后果估计不足。 ❖ 高估了术后早期活动或物理预防的效果。
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照研究(一)
研究结果表明: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为64.1%,治疗组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治疗后第10天及第28天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低分子肝素钙能显著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时不需要监测KPTT,治疗组病人用药后复查 头颅CT未见出血灶,其他不良反应与对照组也无明显差异 。
100% 80% 60% 40% 20% 0%
35
两组治疗28天后疗效比较
治疗组n=42 对照组n=39
低分子量肝素
常规治疗
P<0.05
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照研究(一)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0 15 10
5 0
36
治疗前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10天 P<0.01
治疗28天
肾小球疾病—使用博璞青
❖ 肾小球疾病( 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 病肾病、肾梗死、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 )
❖ 推荐剂量:成人4000IU或6000IU,bid ,. , 一个疗程14天,一般1~2个疗程。小儿按 150IU/kg/d , qd. ,总疗程为4周。
2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病机制
bid,连续10d。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 加复方丹参30ml静脉输注,qd,连续10d,两组均适当应 用脱水剂、钙离子拮抗剂、肠溶阿司匹林及预防感染。
低分子肝素钙腹部皮下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周少华,贺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9月第2卷第9期
34
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照研究(一)
❖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UAP患者血栓形 成的危险性。
❖ 低分子量肝素与抗凝血酶III(ATIII)结合,可使凝 血酶快速抑制,防止已形成血栓扩展,并为内源性 纤维溶解的发生争取时间。低分子量肝素还有保护 血管内皮,防止血小板黏附,促进侧支循环作用。
❖ 两者联合大大降低了AM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已被 多个临床研究证实。
术后抗凝治疗至少要持续7天时间
32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 VOL..19.NO.2,2003,P1P7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脑血栓形成
❖ 由于溶栓药物的半衰期通常只有5~30min,有效 时间短,静脉注射后,残余的血栓有强烈的促凝 作用。低分子量肝素钙能使抗凝血酶(FIIa)和 抗Xa因子(FXa)等因子激活,从而发挥抗凝血 作用。两药配伍,能更好的发挥溶栓作用。
31
介入治疗PTCA手术—使用博璞青
❖ 推荐剂量:
术前没有使用过肝素类药物的或者距离 上一次使用超过8hr的,术中动脉穿刺的同 时静脉推注800~1000IU/10kg,拔管1hr 后 1000IU/10kg Bid. sc .
术前8 hr以内使用过肝素类药物的,在 术中可以不使用,拔管1hr后皮下注射 1000IU/10kg Bid .sc.
❖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显著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预防 再次血栓形成的作用。
33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照研究(一)
❖ 根据入院日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9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神经缺损均无明显差异。
❖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剂量100IU/kg,
4
5
6
时间(小时)
对APTT的影响(与肝素比较)
APTT
140 120 的 100 延 长 80 ( 秒 60 )
40 20
0
对APTT(部分活化凝血酶元时间)的影响
博璞青 普通肝素
0
6
12
(小时)
7
结 论(与肝素比较)
❖更安全—减少了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
应发生的可能性。
❖更经济—无须常规监测,节省患者的监测和
诊治费用。
❖更方便—皮下注射,1-2次/日
8
9
10
“中检所”报告结论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报告:
博璞青—平均分子量 4040道尔顿 博璞青— 分子量小于8000D占90.6%
国家标准 60%
博璞青— FⅩa为标示量的108.9% 博璞青— FⅩa / FⅡa比值为 4.0
11
博璞青与进口产品比较
26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
由于动脉粥样斑 块破裂,伴有不同 程度的表面血栓形 成及远端血管栓塞 所导致的一组综合 症。
27
WHO推荐低分子量肝素为治疗UAP首选方案
❖ 低分子量肝素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UAP
可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减少出血的发生率 使用方便,无须监测
28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
在美国96%的外科医师都同意在术中和术后广 泛使用各种措施预防DVT
41
Clagett GP,Reisch Js. Ann Surg.1988,208:227-240
深部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流行病学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胶原纤维和脂 质核暴露,引发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 因子,形成血栓。
同时可伴血管痉挛,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或 闭塞。
24
急性冠脉综合征分型、诊断与治疗对策
ACS
ST段抬高
ST段不抬高
STEMI
CK-MB≥ 正常上限的2倍 CK-MB<正常上限的2倍
胸痛≤12小时 胸痛>12小时
PTCA或 溶栓治疗
抗栓治疗 冠脉造影
PTCA或CABG
25
TnT(TnI)升高
TnT(TnI)不升高
NSTMI
LMWH GPⅡb/Ⅲa拮抗剂
UAP
一般的抗栓 抗缺血治疗
1周内冠脉造影,适者行PCI或CABG
❖ PTCA——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 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UAP——不稳定性心绞痛
2
博璞青药理作用
❖ 博璞青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 -Ⅲ)结合,激活 其活性,起到抗凝抗栓的效果。
❖ 博璞青有明显的抑制凝血因子Ⅹa和较低的抑制 凝血酶(凝血因子Ⅱa)的作用,具有快速和持 续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
❖ 对血液凝固性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
3
博璞青药代动力学
❖ 生物利用度:皮下注射90-100% ❖血药浓度峰值时间: 皮下注射2-3个小时 ❖ 半衰期:皮下注射4小时,静脉注射2小时 ❖ 代谢途径:肝脏内代谢,通过肾脏排泄 ❖ 不能通过胎盘屏障
肝素概述
❖肝素首先从肝脏发现而得名,现在主要从牛肺或 猪小肠黏膜提取。
❖ 其分子量约为3000-50000道尔顿,平均分子 量12000~15000。
❖ 普通肝素的缺点:
血小板减少 骨质疏松症 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
1
低分子量肝素产品概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