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成土过程的系统分析:从系统研究的观点出发,土壤是自然环境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属于开放系统。
对土壤系统的研究侧重于分析物质的运动和转化。
我们将其概括为四个基本过程:(1)输入土壤系统的物质输入主要有:岩石风化后疏松碎屑物的加入;水分通过降水、径流等形式进入土体;随水加入的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源自植物与动物的有机质;来自大气中的O2等。
(2)输出土壤系统的物质输出主要有:表层土壤的侵蚀;水分向大气的蒸发和向地下的渗透;随水流发生的溶解和悬浮物质的损失;土壤矿质化和反硝化作用导致的CO2和N2的释放等。
(3)转移转移是指物质在土壤内部的位置移动,在大部分情况下移动是向下进行的。
其中包括粘粒、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等胶体物质及较大的矿物颗粒以水中悬浮状态进行的向下淋洗,以及简单盐类与其他离子以溶解状态发生的向下淋溶,但有时也发生向上的转移(蒸发较强时)和侧向的移动(坡度较陡时)。
上述的物质转移主要是由土壤内部的水流带动和控制的,因此可说是物理的或机械的转移。
与此相对的是生物转移。
这包括一部分土壤动物的搬运活动和植物根系对养分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引起的物质转移。
(4)转化土壤中的物质转化主要是指在土体内物质存在形式或性质的改变。
如残落物转化为腐殖质、原生矿物转化为次生矿物;养分元素从封闭状态转化为自由状态;铁锰结核的形成;结构体的组织,等等。
从整体上来说,输入和输出过程代表的是土壤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而转移和转化则主要反映的是土体内部的物质位移、变动与重新组合。
四种过程是土壤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概括。
在实际工作中,土壤学家发现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土壤都表现出某种独特的成土作用,因此细分出了许多方面。
根据主因的不同,土壤的形成过程又分为生物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两大类。
下面将择其要者阐释如下:1.腐殖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是一种生物成土过程。
指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转化为腐殖物质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藻类◊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冷湿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与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螯合,土壤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
3. 黏化过程: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主要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溶,在土体中下部明显聚集,形成一个较黏重的层次。
4. 富铁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
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
- 1 -。
成土的过程
成土的过程
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才得以形成。
土的形成主要发生在地球的表面或土壤中。
大气影响、气象影响、地表影响以及生物影响,这4种力量是土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气影响主要通过风力和水蒸气来产生,风力可以将岩石粉碎,然后悬浮在空气中,水蒸气则可以在岩石表面上形成一层水滴,日夜变换加温带来了结晶膨胀,地壤层中的物质逐渐分解,最终形成尘土和土颗粒。
气象影响则表现为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刷,如洪水和风沙,大量的水和风力可以把岩石粉碎,然后使之悬浮在空气中,有些岩石也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分解,微小而不可见。
地表影响是指植物和动物活动所带来的影响,植物会促进岩石粉化,动物活动也会将土壤层中的物质搅动,使之重新构成新的颗粒。
最后,生物的影响是指生物的代谢会对土壤中的元素进行细胞内的勃识,并转化成生物燃料,同时也会将其他物质回归环境。
由此可见,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产生出一个复杂的土壤系统。
只有理解中土的形成来源史,才能充分发挥土壤的潜力,实现美好的生活未来。
土壤成土过程-2013.10.11
土壤基本成土过程(12+2)2013.10.111、原始成土过程(1)形成条件:在冰雪覆盖、寒冷干燥的条件下。
(2)形成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3)剖面表现:淀基层(B)(4)概括:指低等生物(真菌、地衣苔藓)开始在岩面上着生,促使岩石风化和成土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
(5)主要特点:土体浅薄,无明显的腐殖质层。
2、腐殖化(生草化)过程(1)形成条件: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作用下(2)形成过程:分为两个过程①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内部的各种高分子和低分子成分,以及他们代谢产物的分解过程。
②土壤微生物利用上述代谢产物合成腐殖质的过程(3)剖面表现:腐殖质层(A h)(4)概括:是指腐殖质形成并累积于土体中尤其是表层形成腐殖质层的过程。
3、土壤泥炭化过程(沼泽化过程)(1)形成条件: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地方的有机物质的厚层聚集(2)形成过程:湿生植物因嫌气环境不能彻底分解,而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累积于地表,形成一个泥炭层或粗腐殖质层。
(3)剖面表现:泥炭层(H)(4)概括:在低洼积水的沼泽土中,在厌气条件下,有机残体进行不彻底的分解和微弱的腐殖化过程,而以泥炭的形式聚积形成泥炭层。
4、土壤灰化过程(1)形成条件: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2)形成过程:有机酸(主要是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质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下部,而SiO2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灰化层。
(3)剖面表现:灰化层(E、A2)(4)概括:是指在冷湿的寒温性针叶林植被下,土壤表层尤其是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失的过程。
5、土壤富铝化过程(1)形成条件: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
(2)形成过程: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硅铁铝氧化物在次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造成铝、铁、锰氧化物且相对累积,使土体呈鲜红色,甚至形成铁盘层。
(完整版)主要成土过程
论述主要成土过程我们说,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那么,这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究净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成土过程。
在成土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过程.所以在介绍主要成土过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土壤中主要矿物成分的淋溶和淀积特点。
土壤中常见成分的淋溶难易程度:一价盐;二价盐;三价盐. 难:Fe、 Al、Mn: 强酸及强碱条件下易淋溶; Si: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硅酸失水析出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状析出在土体表层。
如果不是强酸或强碱条件,在淋溶强时会以硅酸形式淋溶.多数成土过程的形成都与不同矿物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密切相关。
1、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原始土壤的基本特点是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少,无明显的腐殖层。
2、灰化过程:冷湿气候条件下;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纲:灰化土指在土壤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主要特点是强酸性淋溶。
灰化土发育冷湿气候条件的寒温带针叶林下.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酸性淋溶特征。
(1)淋溶型: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冬季低温,积雪很厚,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作用,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足;此外,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厚的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也有强的蓄水作用,使地表水分充足,因些有利于淋溶作用的进行.(2)酸性环境: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类物质。
在针叶叶下占优势微生物真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强有机酸-富里酸。
又由于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中盐基含量较少,富里酸得不到中和,使土壤表层呈强酸性.因此导致了强酸性淋溶。
土壤的生产过程说明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是露出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自然因素(如日晒、风吹、雨淋、冰冻、根系穿插等)的作用下而发生变化,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矿质颗粒,即“成土母质”。
岩石风化为母质后,变得疏松多孔,具有了通气透水和保水等性能,也逐渐释放出某些可溶性物质,为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成土母质进一步在自然成土因素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的作用下,特别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综合因素作用下,逐渐释放和积累了各种养分,逐渐形成了自然土壤。
1、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
2、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
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
3、土壤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会凭空消失。
土壤来源于岩石,最终又归于岩石。
4、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出发分析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中的辩证关系。
【课件】《中国自然地理》第六章土壤地理-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分布规律
第六章 土壤地理 第一节 成图因素和主要的成土过程
土壤是怎么来的??
成土因素学说
提出: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 基本观念: (1)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要素综 合作用的产物(+人类活动) (2)所有成土因素始终存在、同等重要且互相不可替代的参 与了土壤形成的过程 (3)土壤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演化; 土壤是一个运动着的有生有灭有进有退的自然体 (4)土壤形成因素存在这地理分布规律,特别是由极地经温 带向赤道的地带性规律
主要的土壤类型-干旱土
特点: 1、在干旱荒漠和半荒漠条件下形成,成图的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微弱。 2、土壤质地沙性强,大多含砾石,多形成荒漠、荒漠草原 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等
主要的土壤类型-潮湿土
特点: 泥炭土成土过程中长期或季节性受到水分侵湿或饱和,具有明显的潜育化。 水稻土是经人工熟化培育的土壤 分布: 东北三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中国土壤
母质
气候
地形
生物
时间 人类活动
中国土壤的的成土因素及成土过程
总:我国各种土壤形成是集中成土过程作用的综合结果,每种成土过 程都蕴含了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 和演化也有深刻的影响。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一方面影响这东亚季风环流体系,一方面影 响这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影响到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地球化学过程。
(2)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自东向西干燥 度逐渐增加,土壤表现出干湿温带性分布规律。
(3)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地带性互相交错。
母质
气候
地形
生物
时间 人类活动
土壤分布规律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图 盐化过程图解
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N素固定
自养型微生物(地衣、苔藓等) 有机体形成
异养型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有机残体分解 腐殖质合成
土壤N素+腐殖质 矿物、岩石风化释放出矿质养分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一节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第二节 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 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 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 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 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 的形成和发展。
2. [化学淋溶]由于新化学组分的产生导致淋溶发生
(1)灰化
Fe、Mn有机络合、螯合物形成, 导致Fe、Mn淋溶, 伴有原生、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过程
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 湿润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 机酸性物质螯合而淋溶淀积的 过程。
在强酸性淋溶作用下,土壤矿 物遭受破坏。铁、铝和有机质 发生化学迁移,二氧化硅在表 层残留,形成灰白色的淋溶层 (灰化层)和铁、铝氧化物的 淀积层。
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在各种物理、化 学和生物作用影响下发生 物质迁移和转化,致使土 壤发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过 程。
主要成土过程
我们将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 过程;但不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作为 成土过程,而仅仅将它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 力;尽管能量交换和转化与物质的交换和转 化常是相伴发生的。
主要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即后生长藻类,再后生长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2. 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3. 粘化过程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4. 富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5. 钙化过程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6. 盐化过程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集过程。
7. 碱化过程土壤吸收复合体上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30%以上,pH大于9,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8. 潜育化过程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还原的过程
9. 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10. 白浆化过程土壤表层由于土体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11. 腐殖化过程在生物因素影响下,在土体中尤以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12. 泥炭化过程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
13. 土壤的人为熟化过程在人类合理耕作利用改良及定性培育下,使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论述主要成土过程我们说,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那么,这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究净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成土过程。
在成土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所以在介绍主要成土过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土壤中主要矿物成分的淋溶和淀积特点。
土壤中常见成分的淋溶难易程度:一价盐;二价盐;三价盐.难:Fe、Al、Mn:强酸及强碱条件下易淋溶;Si: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硅酸失水析出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状析出在土体表层。
如果不是强酸或强碱条件,在淋溶强时会以硅酸形式淋溶。
多数成土过程的形成都与不同矿物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密切相关。
1、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原始土壤的基本特点是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少,无明显的腐殖层。
2、灰化过程:冷湿气候条件下;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纲:灰化土指在土壤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主要特点是强酸性淋溶。
灰化土发育冷湿气候条件的寒温带针叶林下。
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酸性淋溶特征。
(1)淋溶型: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冬季低温,积雪很厚,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作用,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足;此外,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厚的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也有强的蓄水作用,使地表水分充足,因些有利于淋溶作用的进行。
(2)酸性环境: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类物质。
在针叶叶下占优势微生物真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强有机酸-富里酸。
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
红壤在土地利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适宜农业生产,还能够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
红壤的形成过程复杂而独特,主要包括物质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以及有机质的分解等一系列成土过程。
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之一是物质的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是土壤形成的第一步,包括温度变化、水分的浸润、机械运动等。
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岩石表面会受到温度的变化和水分的浸润,导致岩石表面开裂,形成细小的裂隙。
通过机械运动,裂隙中的碎石和颗粒会不断磨碾,变得更加细小。
这些细小的颗粒不断积累,逐渐形成土壤。
在红壤中,物质的物理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基础过程,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之二是物质的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是土壤形成的重要过程,通过水、气等介质对矿物表面的溶解和矿物结构的破坏,使岩石中的矿物质分解和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矿物质。
在化学风化的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作用因素,水中的二氧化碳能够形成碳酸,对岩石表面起到溶解和反应的作用。
在红壤中,物质的化学风化能够释放出许多养分元素,如磷、铁、钾等,丰富了土壤的肥力。
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之三是有机质的分解。
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来源于植物残体、微生物和动物等有机体的分解。
在红壤中,有机质的分解是土壤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在有机质分解的过程中,微生物会分解有机质中的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出氮、磷等养分元素,丰富了土壤的肥力。
有机质分解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红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物质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以及有机质的分解等一系列过程共同作用。
在这些过程中,土壤的肥力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丰富,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希望通过对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的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宝贵的土壤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土壤成土过程
土壤形成的几种成土过程1.土壤脱硅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一种主要的成土过程。
它是指土壤在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为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发生的硅和盐基遭受淋失、粘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聚积的过程。
在高温多雨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进行,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风化产物向下淋溶。
淋溶初期,溶液呈中性或碱性,致使硅酸和盐基大量淋失,而含水铁、铝相对聚集,形成富含铁、铝的红色土体。
随着盐基的不断淋溶,风化层上部变为酸性。
当酸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含水氧化铁、铝开始溶解,并具有流动性,但一般向下移动不深,旱季可随毛管水上升至表层,经脱水以凝胶形式聚积或形成铁、铝结核体;又因土体上部植物残体矿化提供盐基较丰富,酸性较弱,故含水铁、铝氧化物活性也较弱,多淀积,更利于铁、铝残余积聚层的形成,脱硅富铝化是砖红壤和红壤的重要成土过程,但富铝化的程度不同,前者强于后者。
图1 红壤图2 砖红壤2.土壤腐殖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堆肥或江河湖海等水体淤泥中的有机物质转变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微生物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质的某些分解产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合成产物,进一步缩聚为复杂的腐殖质。
影响腐殖化过程的因素有二:①有机物质的化学组成,通常木质素含量高的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量较多;②土壤的水、热状况,渍水和低温的环境,有利于腐殖化过程的进行,腐殖质积累量也较多。
有机残体的矿质化和腐殖化是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
矿质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而腐殖化过程又是有机残体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不过,有利于矿质化的因素几乎都是有损于腐殖化作用的因素。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机残体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其中一部分被彻底矿化,最终生成CO2、H2O、NH3、H2S等无机化合物。
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肽等),提供了形成腐殖质的材料。
土壤成土过程
十二大过程告诉你土壤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将土壤中物质的交换转换看做土壤的成土过程,而这些过程概括起来大概下面四个方面:一、外面的物质进入土壤;二土壤中的物质离开土壤;三、土壤内的物质的迁移,如向上和向下移动;四、土壤中的物质的转化,如有机质的分解。
将这些过程根据物质的迁移方向,水热条件等具体分为十二个主要的过程而正是这些过程形成了土壤的发生层,也正是这些发生层我们才将土壤进行具体分类。
这十二大成土过程分别是:1、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前形成的过程。
包括三个阶段:“岩漆”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这个过程是所有土壤形成前必须经历的过程。
2、有机质积累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如形成的沼泽土的有机质层,东北黑土地黑土层都是有机质积累的结果。
3、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包括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
残积粘化是指土内的分化产物,由于缺乏稳定的下降水流,粘粒没有下深层土层迁移,而就地积累,形成一个明显的粘化层或者一个铁质化土层,如华北平原北部的褐土的表层形成。
淀积粘化是指风化和成土作用形成的粘粒,由上部土层向下悬移和淀积而成的。
如海南山东等地的褐土中粘土层在30-40厘米,一般是淀积粘化的结果。
4、钙积和脱钙过程:钙积过程: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和积累的过程,如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的钙积层。
脱钙过程: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碳酸钙转变为重碳酸钙,从土体中淋失。
5、盐化和脱盐过程:盐化过程:是指地表水、地下水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的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或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或者已经脱离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而表现为残余积盐的过程。
盐分主要包括: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镁、硫酸镁等。
脱盐过程:是指土壤中可溶性盐通过将水或人为灌溉洗盐、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迁移到下层或者排出土体。
成土过程
7、潜育化过程
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原过程。 土层缺氧,还原占优势,高价铁锰转化为 亚铁锰,形成一个颜色呈蓝灰或青灰色的 还原层。
8、潴育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 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 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 由于地下水雨季升高,旱 季下降,土层干湿交替, 引起土壤中铁锰物质处于 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
2. 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3. 据有关资料:【中国大兴安岭北部灰土(相当于
漂灰土)剖面表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低于2%; 而在心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超过4%;底 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在3%以下】。试结合 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在寒温带针叶林条件下,土壤中 Fe2O3和Al2O3迁移转化特征。
泥炭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
3、灰化过程
指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 铁铝氧化物及腐殖质 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针叶林下最发 育。
形成两个差别明显的淋 溶层和淀积层。
P代表年均降水量;PE代表年均陆面蒸发量
与土壤矿物迁移转换相关的成土 过程有:
黏化过程(clayification) 富铝化过程(alitization)
4、铁铝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发 育,在弱酸条件下,盐基离子和硅酸根离 子随水淋溶,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起来。 红壤、砖红壤上表现最突出的一种成土 过程。
5、钙化过程
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发育。
淋溶作用较弱,易溶 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 铝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不 发生移动,钙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在土体中、下部 层位形成一个钙积层。
11、人为熟化过程
土壤成土过程
土壤形成的几种成土过程1 .土壤脱硅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一种主要的成土过程。
它是指土壤在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为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发生的硅和盐基遭受淋失、粘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聚积的过程。
在高温多雨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进行,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风化产物向下淋溶。
淋溶初期,溶液呈中性或碱性,致使硅酸和盐基大量淋失,而含水铁、铝相对聚集,形成富含铁、铝的红色土体。
随着盐基的不断淋溶,风化层上部变为酸性。
当酸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含水氧化铁、铝开始溶解,并具有流动性,但一般向下移动不深,旱季可随毛管水上升至表层,经脱水以凝胶形式聚积或形成铁、铝结核体;又因土体上部植物残体矿化提供盐基较丰富,酸性较弱,故含水铁、铝氧化物活性也较弱,多淀积,更利于铁、铝残余积聚层的形成,脱硅富铝化是砖红壤和红壤的重要成土过程,但富铝化的程度不同,前者强于后者。
图1红壤图2砖红壤2.土壤腐殖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堆肥或江河湖海等水体淤泥中的有机物质转变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微生物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质的某些分解产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合成产物,进一步缩聚为复杂的腐殖质。
影响腐殖化过程的因素有二:①有机物质的化学组成,通常木质素含量高的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量较多;②土壤的水、热状况,渍水和低温的环境,有利于腐殖化过程的进行,腐殖质积累量也较多。
有机残体的矿质化和腐殖化是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
矿质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而腐殖化过程又是有机残体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不过,有利于矿质化的因素几乎都是有损于腐殖化作用的因素。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机残体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其中一部分被彻底矿化,最终生成C02 H2O NH3 H2S等无机化合物。
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肽等),提供了形成腐殖质的材料。
第二阶段:上述土壤腐殖质的组成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缩合形成腐殖质的基本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主要成土过程我们说,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那么,这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究净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成土过程。
在成土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所以在介绍主要成土过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土壤中主要矿物成分的淋溶和淀积特点。
土壤中常见成分的淋溶难易程度:一价盐;二价盐;三价盐。
难:Fe、Al、Mn: 强酸及强碱条件下易淋溶;Si: 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硅酸失水析出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状析出在土体表层。
如果不是强酸或强碱条件,在淋溶强时会以硅酸形式淋溶。
多数成土过程的形成都与不同矿物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密切相关。
1、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原始土壤的基本特点是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少,无明显的腐殖层。
2、灰化过程:冷湿气候条件下;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纲:灰化土指在土壤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主要特点是强酸性淋溶。
灰化土发育冷湿气候条件的寒温带针叶林下。
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酸性淋溶特征。
(1)淋溶型: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冬季低温,积雪很厚,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作用,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足;此外,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厚的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也有强的蓄水作用,使地表水分充足,因些有利于淋溶作用的进行.(2)酸性环境: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类物质.在针叶叶下占优势微生物真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强有机酸-富里酸.又由于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中盐基含量较少,富里酸得不到中和,使土壤表层呈强酸性。
因此导致了强酸性淋溶.(3)灰化过程:在强酸性淋溶条件下,由于淋溶作用强,不但一价的碱金属钾、钠和二价的碱土金属钙、镁等大量淋失,铁、铝、锰也被还原为二价并与下渗的腐殖质形成络合物而发生淋溶。
在土壤上层(淋溶层)二氧化硅相对富集,呈非晶质白色粉末状,形成灰白色的灰化层。
具有灰化过程的土壤就是灰化土纲的灰化土.3、粘化过程: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森林;淋溶土纲:暗棕壤、棕壤、黄棕壤指土体中粘粒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尤其在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一般在土体内部(20-50cm)发生较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洗.因此,在土体心部粘粒有明显的聚积,形成一个相对较粘重的层次,称粘化层。
在我国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的湿润季风气候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中都有粘化过程发生。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三种都属淋溶土纲。
4、富铝化过程:湿热气候条件下;中、南亚热带、热带森林;富铝土纲: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黄壤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在热带和亚热带湿热气候、生物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而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累积。
这种铁、铝的富集称为富铝化过程。
由于伴随着硅以硅酸形式的淋失,亦称为脱硅富铝化过程。
由于铁的氧化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或铁磐(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磐石:大石头)层。
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
在富铝土纲:红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山地湿生常绿林)、砖红壤性红壤(南亚热带季雨林)、砖红壤(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广泛存在脱硅和富铝化过程。
5、钙化过程: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草原植被钙积土纲: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黑垆土指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的水分条件是季节性淋溶.这样,矿物风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易溶性盐类大部分被淋失,而硅铁铝等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不发生移动,而比较活跃的元素钙、镁,则在土体中发生淋溶、淀积,并在土体的中、下部层位形成一个钙积层。
土壤碳酸钙的淋溶和淀积过程是草原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特点。
钙积层广泛存在于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温带)和灰钙土、黑垆土(暖温带)等草原土壤中。
(钙积土纲:共五个土类)分布区是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6、盐渍(zi4)化过程:盐渍土纲:盐土指易溶性盐类在土体上部的聚积过程。
除滨海地区外,盐化过程多发生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地表水、地下水及成土母质中的易溶性盐类,随水搬运到排水不畅的低平地区,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盐分不断向土体表层聚集,在土体表层形成盐化层。
(与荒漠土壤不同,荒漠土从上至下是石灰-石膏-易溶盐,是向下淋溶的深度不同; 而盐渍土是从上至下易溶盐-石膏,是水向上蒸发时带上来的)其中最常见的盐类是硫酸盐和氯化物。
硝酸盐和硼盐出现的较少。
当土壤表层的含盐量达到0。
2%以上而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时,就形成了盐土。
盐土在人类改良利用措施的影响下,逐渐排除过多的易溶性盐类,使土壤中易溶性盐类含量降低到正常范围(如大水洗盐;井灌井排;渗客土;种植并收割盐土植物等);盐土也可能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下排除可溶性盐分,降低含盐量(如降水量较多时,地形发生改变时等).这种盐土中的易溶性盐含量下降到正常范围的过程,称为脱盐过程.7、碱化过程: 盐渍土纲:碱土指土壤胶体(土壤吸收性复合体)上吸收较多的代换性钠离子,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PH值大于9,并形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碱化层(土壤胶体大量分散,湿时膨胀泥泞,干时收缩板结)的过程.从土壤胶体上除去钠离子,称为胶碱化。
(不能直接洗,因为会导致土壤溶液中中性钠盐被洗掉,胶体上的钠进行土壤溶液水解, 氢离子被吸附到胶体表面,土壤PH值增大,土壤物理性质进一步恶化,给进一步洗盐带来困难。
一般是施用钙盐,如石膏作为改良剂:胶体-2Na + CaSO4—-—-—)胶体-Ca+ Na2SO4如果含Na2CO3多,Na2 CO3 + CaSO4-——--)CaCO3+ Na2SO4之后洗盐,洗去Na2SO4,土壤胶体会在Ca作用下重新凝聚.另外,也可采取掺砂、掺或换客土、深耕等措施。
8、潜育化过程:积水环境下发生的还原过程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终年积水的土壤,主要发生在地势低洼积水地区在整个土体或土体的下部,终年积水,因长期被水浸润,空气缺乏。
有机质在嫌气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分解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还原性物质,高价铁锰还原为低价铁锰,由于铁锰还原的脱色作用,从而形成一颜色呈蓝灰或者青灰的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
潜育过程中伴随着铁、锰的流失(低价铁锰易溶性强,易淋失),潜育化过程又称为“潜水离铁作用”。
在潜育层,硅铁率和硅铁铝率都较高。
在沼泽土(湿成土纲)、白浆土(淋溶土纲)、红黄壤(富铝土纲)、水稻土(人为土纲)、的形成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潜育化作用.9、潴育化过程:周期性积水环境下的氧化还原过程土体中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发生在有季节水滞水的土壤中。
在季节性地受到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由于地下水在雨季升高,旱季下降,使该土层干湿交替,从而使土壤的铁、锰处于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中。
在渍水时铁锰被还原迁移;土体内水位下降时,铁锰又被氧化而产生淀积,从而引起铁、锰化合物发生移动和局部淀积,形成一显有红色锈纹、锈点、锈斑、胶膜(红色的锈斑称“鳝血斑”)以及含有黑色铁锰结核的土层,称为潴育层。
虽然都是发生在渍水环境中,与潜育化不同,潜育化土壤是终年积水,土体始终呈还原性,土壤呈青灰色或蓝绿色为主要特征。
而潴育化土壤是季节性积水,土体有一个氧化还原交替的过程,以土壤中较多的铁、锰新生体为主要特征。
10、白浆化过程:土壤表层积水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是指土壤表层由于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白浆化过程多发生在较冷凉的湿润地区。
由于某些原因(如质地粘重、冻层顶托等),大气降水或融冻水常阻滞于土壤表层,从而引起铁锰还原。
当水分过多时,一部分低价铁锰以侧渗方式流出土层之外,另一部分则在旱季就地形成铁锰结核,使土壤表层逐渐脱色,形成一白色土层,称为白浆层。
潴育化过程和潜育化过程都是发生在土体内部,一般是中下部。
而白浆化过程发生在土壤表层(淋溶层)。
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一方面有铁锰的侧向淋失产生脱色作用,一方面又有淀积,形成铁锰新生体。
淋溶土纲:白浆土8、9、10发生在沼泽土、草甸土、潮土、黑土(湿成土纲)、白浆土(淋溶土纲)、水稻土(人工土纲)沼泽土以泥炭化和潜育化为主; 草甸土、潮土、黑土以腐殖质化和潴育化为主;白浆土则以白浆化、腐殖质化和粘化为主.11、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的过程。
它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成土过程。
由于植被类型、覆盖度、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的不同,以及有机质的分解情况不同,不同土壤腐殖质累积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腐殖质化过程的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在各种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在草原及草甸植被下,进行腐殖质化尤为强烈。
在土壤表面积累有明显较厚的腐殖质层。
12、泥炭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地表有积水、生长有湿生植物的沼泽地段.湿成土纲:沼泽土冻土纲:冰沼土指植物体以有机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
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很高接近于地表,或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
湿生植物在过湿的嫌所环境条件下,不被矿化或腐殖质化,而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累积于地表,形成泥炭及泥炭层.泥炭有时可保留有机体的组织原状。
13、人为熟化过程(人工熟化过程):人工土纲:水稻土、灌淤土、绿洲土、(土娄)土(褐土人工长期耕作形成)指在人类合理耕作、利用改良及定向培育下,使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人类通过耕作、施肥和改良等措施,消除土体的障碍因子,调节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和补充土壤养分,使土壤具有适合作物生长,熟化程度高的人为表土层,使生土变熟土、熟土变肥土。
通常分为旱耕熟化过程(如灌淤土、绿洲土)和水耕熟化过程(如水稻土以上)。
以上就是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
一种土壤的形成并不是单一的某一成土过程.实际上,在一种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主要的成土过程,同时还存在一或几种次要的附加成土过程.如黑钙土的发生发育,不仅存在强烈的腐殖质化过程 ,而且还存在钙化过程等。
自然界中的各种土壤是某种主要成土过程和某些附加成土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