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曹与建安风骨
三曹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时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又称“汉魏风骨”。
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于建安前期先后投奔曹操,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文学群体,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年的权臣,位至魏王,死后被儿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魏武帝。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现存诗歌二十多首,全为乐府。
南朝梁的《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操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汉末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一百个人中只剩下一个),念之断人肠。
”曹操一生为天下统一而战,他的诗歌也抒发了这种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
公元220年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所著《典论·论文》篇,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论文,它论述了文章体裁、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把文学的重要性提到了“经国(即治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程度。
曹丕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大半是乐府诗,但多有变革。
在内容上,他由反映社会问题转向抒发个人感情,擅长写离别相思之情;在诗体上,他大胆探索,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和长达77句的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在语言上,他由质朴自然转向清丽文雅;在风格上,他由慷慨悲凉转向委婉含蓄。
他的诗歌已明显呈现文人化、个人化的趋势。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
他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
但他任性放诞,终于失宠。
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名为王侯,实同囚徒。
建安风骨与三曹
杂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拓展: 拓展:兄弟之争
曹植不仅武术超群,而且文才盖世。一向重视人才的曹 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 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 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 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 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 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 事。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 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 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 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 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 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 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 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 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建安风骨”与“三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曹”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朝政昏暗无比,以 至于人民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 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 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天 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需要仰仗权 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 许,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汉献帝已经成 为了一个傀儡,权威尽失,威风尽丧。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一、曹丕的诗歌成就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
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
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振起全诗。
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
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
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医学专题三曹和建安风骨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三曹与建安风骨。汉末,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建安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真实 地反映了这一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痛苦,描绘出一幅幅满目疮痍、凄凉残破的乱世 灾难图。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 学批评专论作品。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gōngyè),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 盛大事业。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 了
• 2、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壮志和理想 。
风格上: 抒情直接,慷慨悲凉,雄健深沉
第七iè)
姓名:曹操
字: 孟德
性别:男 尊称:大魏武皇帝
地位: 汉朝丞相。中
国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诗人(shīrén)
小名:阿瞒、吉利
第八页,共三十一页。
2、诗歌的主要内容:
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 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
贫贱(pínjiàn)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 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 ,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liúchuán)后世而 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 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 (liúchuán),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 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 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liúchuán)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
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第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三曹与建安七子建安诗风
《论诗三十首之一》
(金)元好问 曹刘坐啸虎生风, 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 不教横槊建安中。
《论诗三十首》
建安: 东汉末年汉 献帝的年号 ,公元196— 220年。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 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 俊爽刚健风格。
• 盛唐气象:指盛唐 时期诗歌的总体 风貌特征。
七步诗
甄氏 《洛神赋》 :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建安七子:
孔融
陈琳
王粲
阮瑀
徐干 应玚
刘桢
“建安风骨” “邺下风流”
“西园之会”
曹丕《芙蓉池作诗》: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一、曹操
• 钟嵘《诗品》评价曹操的诗:“曹公古直,甚有 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
曹操诗歌类型:
•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 《苦寒行》:“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短歌行》创作背景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 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 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 慷慨而歌。
二、曹植
• 谢灵运评曹植:“天下才总共只有一石,曹植有 八斗,我得了一斗,剩下的一斗是天下人共有。 ”曹操妻子 卞氏Fra bibliotek倡优优伶
“尚刑名” :主张循名 责实,慎赏 明罚。 “尚通脱” :放达而不 受礼法和世 俗偏见的束 缚。
“唯才是举”
• 《三国志·武帝纪》: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 、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 列为名将。” 重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 兵之术”的人。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 华屋”。
三曹和建安风骨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亦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所谓“汉音”与“魏响”,是指建安诗歌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汉音”,慷慨悲歌,质朴浑厚;“魏响”,以情动人,华美壮大。
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总体上看,七子的诗歌既不象曹操那样“全是汉音”,也不似曹丕、曹植那样“纯乎魏响”,而正是“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桥梁。
由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到抒写个人内心情性,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一环。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所谓“慷慨”,即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所谓“任气”,即指文气盛畅,风骨遒劲。
反映现实,康慨悲凉,是“汉音”的重要特征。
七子作为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强烈地回响着“汉音”阶段所富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王粲《七哀诗》其一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流亡图。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对汉末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而饥妇弃子的场面则是作者在众多的难民生活场景中精心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使读者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具体而真实的感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而《从军诗》其五则是具体描绘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破坏:“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家国残破,这正是动乱社会的真实写照。
阮瑀的《怨诗》对现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深切的同倩。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
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
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
”在诗人看来,现实社会就象一条吞噬人们生命的罪恶之河,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不过是河中的一粒尘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凶祸就象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无法挣脱。
这首诗倾吐了当时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具有的感受,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蒙受苦难的千千万万人民的怨声。
建安风骨与三曹七子
赠白马王彪并序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 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 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 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 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 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 篇。
•
• • • •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粱。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
• • •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
• • • • •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
• • • • •
文心雕龙· 明诗
•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 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 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 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 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 其所同也。
汉魏之际的文学变化
•
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 两汉之世,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魏 武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渐趋清峻。一也。 建武以还,士民秉礼。迨及建安,渐尚通侻;侻 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二也。献帝之初, 诸方棋峙,乘时之士,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 端于此。三也。又汉之灵帝,颇好俳词,下习其 风,益尚华靡,虽迄魏初,其风未革。四也。 •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
• • • • •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
比较“三xx”诗歌异同“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一、“三xx”诗风比较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
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
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
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
《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
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
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其诗歌风格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时期。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
后期诗歌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情绪低落。
《杂诗》、《赠白马王彪》等篇都很好地表现了曹植后期作品的风格,曹植在这些诗中发出慷慨激昂的呼声,由于受到排挤和压迫,抑郁不得志,悲怨之情,溢于言表。
但终究不能直接表达,曹植只好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诉说自己怀才不遇,遭谗受害之情,内容深沉。
建安风骨说三曹
回顾与思考
根据以前所学内 容,对曹操生平、诗 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简 单的回顾。
曹操(155—220),魏武帝东
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一 名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 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 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 之养子,故改姓曹.
年二十,举孝廉。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卓。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 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
此写关东诸郡将领联合起 兵之初的情景。作者的初衷, 是希望各路将领同心协力,扶 助汉室,铲除「群凶」。然而 事与愿违,诸郡将领各怀异心。 有的畏「卓兵强」;有的想保 存自己的实力,以致观望不前。
诗人一反联军将领迟疑不进的 消极态度,独自引兵而西,将据成 皋。可惜出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诗人自己也为流矢所中。而联军兵 十馀万,却天天「置酒高会,不图 进取」。诗人因而感慨万千。 「踌躇」从情状方面写出各 路将领犹豫不定、畏缩不前的样子。 「雁行」,指雁飞有序,或成「一」 字形,或成「人」字形,不能互相 超越。从行动方面侧写联军各路兵 马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出战。 「雁行」二字贴切而生动 。
全诗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十句
写汉末以来军事豪强的混战和割据。这
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结 构
(1)前四句是第一层,首先,写当年关
东诸军联兵讨伐董卓和诗人参加讨卓联
军的心志。
(2)「军合」六句为第二层,再一抑,
转写诸郡起兵以後所出现的情况。
第二部分,诗末六句, 概括地描绘出军阀混乱所 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抒发了 诗人伤时悯乱的思想感情。
具有承上启下、警醒全篇的作用。
三曹与建安风骨.
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 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钟惺《古诗归》
曹丕
你对曹丕的印象如何? 曹丕和文学
• 《典论·论文》
曹丕和文人
• “行则连舆,止则接席”
“多情的诗人”
曹丕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 今无两。
沈德潜 《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明代钟惺《古诗归》 :曹丕的诗“婉娈细秀, 有公子气,有文人气” 。
清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曹丕的诗 “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 可怜之绪。”
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 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
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 辞藻。
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 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 地位。
个性十足的建安诗歌和诗人
曹操
你认为曹操是个怎样 的人?
“言为心声”,读了 曹操的诗你认为他是 个怎样的人?
曹操诗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 “此诗奇 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
建安风骨—三曹诗
建安风骨|三曹诗基本信息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①含义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
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②由来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钱志熙我国金代的一位诗人叫元好问~他写了一组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中一首写建安诗人的~“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诗写得很有气势~元好问是崇尚这种阳刚之气的~比较豪放风格的这样一位诗人~我们看曹刘曹就是曹植~刘是刘桢是建安七子里面的一位。
我们感觉到在元好问看来~他们的文学虎虎有生气~曹植本人在当时称他文如绣虎~那么刘桢~我们现在大概是比较陌生一点~但是他在当时~曹丕说他的五言诗妙绝世人~曹丕说这个话大概不包括他自己和曹植在内~至少在建安其它的诗人里面~刘桢的五言诗是妙绝世人的~钟嵘也说除了曹植之外~刘桢在诗歌方面堪称独步~所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那么这个虽然论的是曹植和刘桢~两个人的诗风但实际上是元好问~对整个建安诗风的一种印象~一种感觉~以这两位诗人为代表下面两句~可惜并州刘越石~刘越石就是刘琨~西晋的刘琨他是西晋末的诗人~西晋末这个时代的风气和诗歌的风气~已经和建安时候有很大的不同了~刘琨是和曹操比较相近的~一个英雄人物民族英雄~他的抗战事业虽然是失败了~当时是匈奴入侵但是他的诗风~是十分接近于建安诗歌的~所以元好问深深地为他惋惜~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横槊又同时用了~曹操横槊赋诗~这样一个典故~所以这首诗总体上讲是论述建安诗风的~同时也是论述象刘琨这样受到建安诗人影响的~所以建安诗歌我们刚才说~距离我们好象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对我们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总体来讲~我想建安诗歌~在我们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从这样两个方面去认识~体现在这么两点第一点~我认为建安诗歌~是我们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文人诗歌的源头~不包括诗经楚辞~这个等一下我们还要讲~也就是说~它是百代的文人诗之源。
第二点我们可以说建安诗~同时又是百代文人诗的典范~是后世文人诗的一种经典~仅仅就这么两点就已经足以说明~那么建安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地位~我们先说第一点~为什么说它是文人诗的源头呢,因为中国文人创作诗歌的传统~是从建安诗人开始确立的~我们中国所以称为一个诗的国度~主要是因为有唐宋诗人的创作~那么主要有文人的创作~文人创作诗歌的这个传统~不是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那么也不是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而是到了建安这个时候~才确定了这个传统~也就是说~从建安文人开始才注定了~中国会出现这样一个所有的文人差不多都要去开始~写诗歌这样一件事情~没有哪个民族规定~我们现在也是规定~每个人都要写诗~但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体上差不多都要写诗的~那么这种传统是从建安时候确立的。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植曹丕)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操篇)三国文学显然以曹魏为重镇,而曹魏文学又因社会及政治的原因出现建安与正始两个特色鲜明的时段。
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及其周围的以“七子”为代表的文人各抒胸臆,创作出大量独具个性、慷慨多气的诗歌和散文,为文人诗的兴起、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吴、蜀虽然在政治上与曹魏鼎足而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落在了后面,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吴、蜀二国亦非全无文人,而且两国的文人也写出了一些流传后世的佳作。
其具体情形,还是值得我们探寻和深思的。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是以曹操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等曹魏集团文人为主力的文学。
建安文人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特别是诗歌,曹操的古直悲凉,曹丕的便娟婉约,曹植的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建安七子等众多作家各呈才藻。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两汉的乐府民歌发展为成熟的文人诗,五言诗走上了更加开阔的发展道路,七言诗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志深笔长、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旗帜,也成为后世文人追摹的典范。
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汉末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他幼时任侠放荡,但在汉末的动荡战乱中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雄才霸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奠定了基业,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的一生主要是在东征西讨的战争中度过的,但他在戎马倥偬之际,不忘兴礼乐、崇文学,即所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彧别传》)。
曹操不仅多才艺,书法、音乐、围棋等皆造诣甚高尤其对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曹操非常注意网罗天下的文士,当时建安七子等许多有成就的文士都投到了曹操的麾下。
非但如此,曹操自己也十分热衷文学写作,并且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实际上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诗文兼善,而诗歌影响尤大。
汉代文人写诗的不多,乐府诗的创作就更少,而曹操却专力于乐府诗的创作,今其存诗,皆为乐府,王沈《魏书》称他“御军三十馀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地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地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地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地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地.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地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地《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地言辞结合骏爽地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地“风骨”.风,就是文章地生命力和内在地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地表现力.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汉献帝最后地年号为“建安”(公元年~年),文学史上地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地一段时间.这一时代地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地束缚,注重作品本身地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地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地特点,即人们常说地“建安风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建安文学地特征:首先是现实性.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地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在这破败地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地惨伤,悲愤情绪:“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后世评价曹操前两首诗是“汉末实录”,称为“诗史”.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次是抒情性.从辞赋看,建安以前辞赋地内容以颂扬鉴戒为主,到建安时代便由颂扬鉴戒而抒情化.从乐府诗歌发展看,汉乐府民歌本以叙事为主,到建安作家手里便由叙事而抒情化.曹操“颇有悲凉之句”曹植历年“雅好慷慨”,后则有“忧生之嗟”.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现丧乱时代中“人生无常”地苦闷.但这种人生短促感是建立在时不我待要及时建功立业,招揽贤才助成大业地基础上地“慷慨悲歌”之感.后人评价说:“文帝、陈思……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三曹”诗风就是“建安风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刻画时代,反映现实:建安诗人身历离乱,目睹战乱下地民生困苦,对百姓寄予深厚地同情.另一方面又怀有建功立业地雄心,故诗歌内容多能反映现实.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逃避现实,谈玄说道:由於政治紊乱,不少诗人消极避世,明哲保身,他们地作品有依附老庄玄学,追求神仙思想地情调.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悲凉慷慨,风格独特:建安诗人以现实为题材,每能流露其思想个性,表达胸中愤慨,因此作品激昂而富有气魄,特别感动读者,形成「建安风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风——指作品内容具有充实地情感与时代意义.骨——指作品表现慷慨激越,刚健有力地风格.一、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地社会现实和民生地疾苦,如曹操地《薤露行》、《蒿里行》、陈琳地《饮马长城窟行》、王粲地《七哀诗》、蔡琰地《悲愤诗》、曹植地《送应氏》等,都是这类内容题材地作品.二是抒发个人地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如曹操地《短歌行》抒发地是建功立业地理想,刘桢地《赠从弟》表现地是对志节地崇尚,曹植地《白马篇》以游侠地题材抒发为国捐躯赴难地壮志豪情.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地题材.建安文学总地来说体现了很强地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地积极进取精神.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建安文学地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安文学地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地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地社会生活,具有充实地内容.对时代乱离地反映及个人情志地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地主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地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地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地诗歌转变.曹操地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地特点,其后诗文地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地群体地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地个体地个性特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地发展铺平了道路.散文地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地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曹植诗歌地艺术特征第一,他地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地感情,从而将乐府诗地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地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地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地《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地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地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地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地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地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地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地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地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地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地个性.第二,他地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地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地主观感情色彩地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地《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地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地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地不平和处境地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第三,他更注重诗歌地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地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地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地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地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地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四,他地诗歌中,对景物有了效多地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地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地影响.。
论三曹的诗歌对建安风骨形成的影响及贡献
三曹,即曹操、曹植、曹丕,是中国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他们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和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从曹操、曹植、曹丕的诗歌创作中探讨他们对建安风骨的影响及贡献。
### **曹操:雄浑豪放的豪杰气象**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表达了雄浑豪放的豪杰气象,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豪放的政治家:**曹操以雄才大略和果断的决策而著称。
他在政治上的豪迈风格不仅表现在战场上,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天下英雄豪杰的景仰,对时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宏伟抱负。
2. **豪放的战略家:**曹操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略才能。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战争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军事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轻蔑。
这种战略家的风采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3. **武将之风:**曹操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武将之风,对武士的武勇和侠义精神的歌颂。
他通过对武将的描写,弘扬了武士阶层的英雄形象,为后来建安风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曹植:文学艺术的风采**曹植是曹操的次子,文学才华出众,尤以其诗歌而著称。
他的诗歌充满了艺术的风采,对建安风骨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艺术的追求:**曹植在文学方面表现出对艺术的高度追求。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抒情的元素,常常表达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艺术的追求在建安时期的文学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2. **才情横溢:**曹植的诗歌充满了才情横溢的氛围,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为建安风骨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元素。
3. **创新意识:**曹植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创新意识,尝试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婉约清丽的抒情诗,这种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对后来建安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启示作用。
第四讲 “三曹”与建安风骨
作《步出夏门行》。 是年,刘备始用诸葛亮。
《步出夏门行》组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虽然途
中履危蹈险,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胜利,一举解 除了以后南征荆、楚的后顾之忧。同年九月,他凯旋 南归,途经位于现在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时,登 临观海,写下了千秋传唱的《步出夏门行》组诗。这 一组诗,在作为序曲的“艳”后有四“解”,亦即四 章,后人取各章首句中的辞语分别称之为:《观沧海 》、《冬十月》、《土不同》(或《河朔寒》)、《 龟虽寿》。在这四章中又以《观沧海》、《龟虽寿》 二章最为著名。
曹操作《蒿里行》。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黄初七年,226,曹丕40岁,曹植35岁
曹丕卒,召曹真、陈群、曹休与司马懿辅政。 曹睿即皇帝位。 太和三年,曹植38岁。 四月,吴王即皇位。
十二月,曹植徙封东阿王。
太和六年,曹植
41岁。
二月,曹睿以陈 四县封曹植为陈
王。 曹植渴求试用, 终未如愿。 十一月,曹植卒。 谥曰思。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首诗历叙了思妇一天的生活和心境,绘 声绘色,娓娓动人。我们仿佛感到了秋天的清 凉,仿佛听到了那如泣如诉的琴音,仿佛看到 了那皎皎的月色,我们也更深地了解了人间别 离中最感伤的一幕。
三、曹 植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 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 称为“建安之杰”。曹植自幼随父亲曹 操南征北战,军旅生活的熏陶,使他产 生了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经久不衰的建功 立业的愿望。
▪ 琳:“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五十三岁,北征乌丸,奏凯尔还,写下《步 出夏门行》组诗。大河南北尽归国家版图, 决心一匡天下。
步出夏门行
▪
艳
▪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曹植的生平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 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与 曹丕一样比较优裕。由于曹植自幼聪慧,积 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曾得到曹操的偏爱, 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简倨,任性而行, 缺少政治家的成熟与机敏,终使曹操不满而 失宠。但受其父影响,对功名理想的追求却 贯注终身。
白马篇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讨伐的情况:联 ▪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军内部矛盾重重, ▪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自相残杀,力量
涣散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战争的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危害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本诗以纪实手法叙述东汉末年关东州郡 将领讨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以及人民在战 乱中遭到的严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 关怀和个人的宏伟抱负。此诗被人誉为“汉 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
冬十月
▪ ▪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 鵾(kūn)鸡晨鸣,鸿雁南飞, ▪ 鸷(zhì)鸟潜藏,熊罴(pí)窟栖。 ▪ 钱镈(bó)停置,农收积场。 ▪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
▪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 流澌(sī)浮漂,舟船行难。 ▪ 锥不入地,蘴(fēng)藾(lài)深奥。 ▪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五十四岁,孙刘结盟,兵败赤壁; ▪ 五十六岁,颁布《求贤令》、《让县自明本
志令》;
▪ 六十四岁,西征刘备; ▪ 六十五岁,与孙权联手,关羽兵败被杀; ▪ 六十六岁,在雒阳去世。
挟天子以令诸侯 ;
▪ 四十六岁,官渡之战,奠定了强者地位;
▪ 陈琳 “讨操檄文 ”:
▪ 司空曹操,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悺、 徐璜并作妖孽,饕餮tāo tiè放横,伤化虐民。 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 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 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
▪ 操:“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 曹丕在《典论 ·自叙》中说曹操“雅好诗 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 王沈《魏书》中说他“文武并施,御军 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 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 成乐章。”
▪ 建立了一个文学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交代背景: 群凶作乱 义士讨伐 形势大好
蒿里行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 二十岁,举孝廉,进入仕途。 ▪ 《后汉书》: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
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 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
▪ 三十岁,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出任济南相; ▪ 三十四岁,晋升为汉末新军西园军的典军校尉。 ▪ 三十六岁,随袁绍讨伐董卓; ▪ 四十二岁,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
三曹与建安风骨
▪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
(196-219),其时掌握政权的实际是曹操,
建安年代并包括在这稍前及稍后一段时期的
文学,习惯上统称为“建安文学”。
▪ 名词:建安风骨
▪ 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 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 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代 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二、曹丕
▪ 生平思想 ▪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
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 建安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 (220)代汉称帝,国号魏,在位七年,死 后谥为魏文帝。
▪ 曹彰 “黄须儿” “好为将”
▪ 曹丕:上马知骑射、下马诵诗文
▪ 曹植:谢灵运 “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 子建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
▪
曹丕
曹植
▪
五官中郎将
平原侯
▪ 御之以术,矫情自饰 任性而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曹丕
曹植
▪ 诗赋对抗 败
胜
▪ 智谋对抗 胜
败
▪ 亲情对抗 胜
败
▪ 应变力对抗 败
胜
▪ 《三国志曹植传》:“植尝乘车行驰道中, 开司马门出。”
燕歌行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 不觉泪下沾衣裳。 ▪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