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教学稿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整章复习课。

教材章节包括:1. 光的折射: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 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放大镜和望远镜:介绍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学会使用放大镜和望远镜,了解其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运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放大镜和望远镜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光线演示仪、放大镜、望远镜。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知识讲解:(1) 光的折射: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讲解折射定律。

(2) 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放大镜和望远镜:介绍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有关光的折射、透镜和放大镜、望远镜的例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折射透镜放大镜和望远镜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题(1)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不发生偏折。

( )(2)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3) 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 )(4) 望远镜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 )2. 题目:选择题(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A. 向正上方偏折B. 向正下方偏折C. 向垂直方向偏折D. 向原方向偏折(2) 下列选项中,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是()。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

复习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

2. 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光的传播速度、光的折射定律、光的色散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平面镜、透镜、玻璃板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阳光透过树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等。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反射: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如反射定律、反射面的种类等。

通过实验演示反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4. 折射: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如折射定律、折射面的种类等。

通过实验演示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5. 光的色散:讲解光的色散原理,如彩虹的形成等。

通过实验演示光的色散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6. 巩固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光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的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光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知识。

但在讲解光的折射定律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光学领域的知识,如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4.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本节课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5.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物理素养。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8.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布置具有实际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成像实例,如投影仪、照相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复习课。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但部分学生对成像规律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仍存在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5篇

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5篇

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1《长度的测量误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课题】长度的测量误差【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2匀速圆周运动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初二物理上册实验教案5篇

初二物理上册实验教案5篇

初二物理上册实验教案5篇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二物理上册实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二物理上册实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

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复习课: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复习课: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凸透镜的折射作用。
2.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实验现象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等概念。
3.引导学生推导凸透镜成像公式,并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掌握公式应用。
4.分析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凸透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题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十章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题目要求,准确运用成像公式,并注意单位的转换。
6.总结反思,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物理学科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信心不足,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特别是物体距离与像距离的关系,以及实像与虚像的判断。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复习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复习教学设计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和噪声控制等知识点。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突破难点:针对声音传播速度、噪声控制等难点,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3.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同,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设置声音反射、折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学会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声音反射、折射问题。
3.创设互动课堂,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噪声控制方法展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等问题。
4.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声音的反射、折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噪声污染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防治?
2.每个小组选取一位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实验题,涵盖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和噪声控制等方面。
2.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关系,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06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期末复习(人教版)

实验06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期末复习(人教版)

专题六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解析版)【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即等大(像与物大小相等)、等距(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对称(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反向(像与物左右位置相反)、虚像(像是虚像)。

【实验器材】玻璃板一块、相同的蜡烛两支、光屏一块、火柴一盒、刻度尺和支架等。

【实验步骤】一、按图组装器材。

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观察另一侧蜡烛的像。

二、将光屏置于像的位置,不透过光屏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

三、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置于像的位置,比较两只蜡烛的大小关系。

四、移动蜡烛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五、用刻度尺量出两支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六、通过平面镜观察像与物的左右位置关系。

七、重复上述步骤并记录实验数据于表格。

次数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到平面镜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物像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像与物的左右位置关系像的虚实位置1位置2位置3…八、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等大、等距、对称、反向、虚像。

2.考查内容考查方向解答思路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镜前可以观察到像,镜后无法看到)大小关系两支相同蜡烛为了比较大小关系点燃蜡烛目的清楚的观察成像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多次实验的目的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等距验证利用刻度尺进行测量虚像光屏(物在平面镜中像的位置)无法呈接到像反向通过观察可见像与物左右位置相反实验出现误差刻度尺与平面镜不垂直、实验装置安装存在问题1.(2020·湖南常德)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2)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___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复习课教案设计汇总第2章《声现象》复习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复习课教案设计汇总第2章《声现象》复习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复习课教案设计汇总第2章《声现象》复习课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课【复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3.了解乐音的特性及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4.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6.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7.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复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声音产生和传播;②乐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①回声测距离;②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学具准备】音叉、发音齿轮、尺子、纸筒、橡皮膜、蜡烛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知识网络图。

【复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复导入语:(展示图片)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歌声美妙动听……声现象和我们的研究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就来复这看似简单,但又藏有许多奥秘的《声现象》。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出课题,结合网络结构图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后面的几个专题复就是围绕本章的内容而展开的,这样能使学生的复有明确的目标。

二、专题复【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常识点聚焦:1.声音是由物体的所产生的,停止,发声随之停止。

2.声音靠(统统固体、液体、气体)流传,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的方式流传.。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流传的不同,正常情况下,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15℃氛围中的流传速度为m/s。

4.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

实验探究一:利用音叉、鼓、乒乓球、烧杯、水等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1: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

说明。

实验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2024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

2024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重难点(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活动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进行新课1、什么是噪声?(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加以说明)2、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 Hz 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

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

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4. 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机械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一辆汽车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计算一名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4.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目标,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机械运动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运动、运动员的跑步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运动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是在做怎样的运动?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4. 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运动的特点,如在操场上进行跑步实验,观察物体的抛掷等。
(二)问题导向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物体会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如何计算的?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
2. 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一辆汽车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计算一名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的一次复习课。在之前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及其计算等知识。通过复习,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点,加强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实例,培养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
2.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点及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教案: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光的折射和透镜的相关知识。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光的折射定律、透镜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现象。

2. 了解透镜的分类和特点,能够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3.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透镜的分类和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模型,光具座。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光的折射定律。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光的折射定律,学生自主完成学生手册中的相关练习。

3. 透镜分类:讲解透镜的分类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透镜模型,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4. 凸透镜成像: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光具座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现象。

5.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放大镜或望远镜。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 活动重点:光的折射现象,透镜的分类和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的方式,使学生巩固了光的折射和透镜的相关知识。

在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光的折射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光纤通信、眼镜等。

同时,可以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摄影、电影等领域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光的折射定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例题2 在“测量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
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
(填“加速”“减速”或“匀
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CD段的路
程为
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
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
次测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8)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方案 是( )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 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
“=”)vBC。
(填“>”“<”或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
vC=2.4m/s
sCD=
tCD=0.5s
vCD=3m/s
vD=3.6m/s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答案】 (1)加速 不平衡 (2)1.8 1.5 < (3)4.8 (4)>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3.下图是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 刻度尺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路程 为_____cm,平均速度为_____m/s。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复习过程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复习过程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实验一】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仪器和器材】刻度尺、斜面、卷尺(皮尺)、小车【步骤和记录】【探究归纳】1.正确使用秒表测时间(1)认识秒表的功能键各种秒表一般都具有启动、暂停、回零三项基本功能。

如图3.4-1所示。

秒表的中间按钮为启动、暂停键,旁边按钮为回零键。

(2)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3)秒表读数的方法首先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间。

秒表的最后读数为小表盘读数与大表盘读数之和。

2.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用秒表测出物体在某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利用了 = 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仪器和器材】刻度尺、三角板(2块)、卷尺(皮尺)、硬币【步骤和记录】一,刻度尺的检查每次实验前都应先坚持测量工具并逐步养成习惯。

使用刻度尺前应首先检查以下几点:1.刻度尺的尺身是否平直,刻度是否均匀,刻线是否清晰;2.刻度尺的零刻度的位置,若零刻度在刻度尺的端头,应检查端头是否已磨损;3.弄清相邻两条刻线所代表的长度(即弄清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

实验内容与数据记录:1.测量长方体的边长使用工具:……(名称、量程、分度值)表格及数据: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长方体的长/cm长方体的宽/cm长方体的高/cm2.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使用工具:……(名称、量程、分度值)测量示意图:表格及数据:…… 3.测量硬币的直径使用工具:……(名称、量程、分度值)测量示意图:…… 表格及数据:…… 问题讨论:(实验中我发现哪些问题及我的看法)…… 进一步地研究: 1.黑板上有一段曲线,用什么辅助方法可以测量曲线的长?2.在只有米尺的情况下,设计一种简单方法量出操场的长度,并与步量的结果比较? 3.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测量出炒菜锅的深度。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

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

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

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教学稿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教学稿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教学稿(大比武专用)八年级 物理 学科 上 册 主备人:教学目标:复习并掌握本册的实验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教学难点:规范答写的训练教学方法:复习、设疑、讨论教学流程:(一)、导学:回顾本册课本,说出你认为重点的实验和还没有掌握好的实验(二)互动:(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说出要点和不懂的部分,最后小组展示)【八年级课本P56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如图3所示,小文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 和B 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进行观察,。

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B .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C .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D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4)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5)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6) 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资料,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

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理由是: 。

变式:1、要想确定像的位置,眼睛应从 (选填A 或B )侧观察,并使蜡烛B 与 重合2、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 总不能与像重合,原因是【八年级课本P66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二、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⑴如图5所示,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的光斑,就可以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物理实验探究专题复习说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物理实验探究专题复习说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物理实验探究专题复习说课稿一、实验背景和目的本期末物理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旨在总结和回顾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所学的实验内容,并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重点复习以下三个实验:1.声音的传播实验:通过研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探究声音传播的规律,增强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和认识。

2.简单机械与力学实验:通过制作简单的杠杆和滑轮等装置,研究力的作用规律,理解与力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机械原理。

3.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将会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物理知识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二、实验过程和步骤1. 声音的传播实验材料:钟摆、扳手步骤: 1. 将钟摆悬挂起来,并使其保持稳定。

2. 用扳手敲击钟摆的球体部分,使其发出声音。

3. 记录敲击钟摆时的时间,并标记为t1。

4. 站在一定距离处,等待约10秒钟后听到声音,并记录此时的时间并标记为t2。

5. 根据声音的传播时间和距离,计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

2. 简单机械与力学实验材料:木块、滑轮、绳子、弹簧等步骤: 1. 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并将木块放在杠杆的一端。

2. 在杠杆的另一端放置不同重量的物体,使杠杆平衡。

3. 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对杠杆的影响,并记录相关数据。

4. 制作一个简单的滑轮装置,通过拉动绳子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并记录相关数据。

5. 利用弹簧的伸缩性质,研究弹簧的力学特性,记录相关数据。

3. 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材料:平面镜、透明均匀介质、光源等步骤: 1. 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光源正前方。

2. 观察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并记录相关数据。

3. 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的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4. 将光线照射到透明均匀介质上,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记录相关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教学稿(大比武专用)
八年级 物理 学科 上 册 主备人:
教学目标:复习并掌握本册的实验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规范答写的训练
教学方法:复习、设疑、讨论
教学流程:
(一)、导学:回顾本册课本,说出你认为重点的实验和还没有掌握好的实验
(二)互动:(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说出要点和不懂的部分,最后小组展示)
【八年级课本P56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如图3所示,小文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 和B 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进行观察,。

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 .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 .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4)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5)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6) 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资料,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

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理由是: 。

变式:
1、要想确定像的位置,眼睛应从 (选填A 或B )侧观察,并使蜡烛B 与 重合
2、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 总不能与像重合,原因是
【八年级课本P66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二、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⑴如图5所示,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的光斑,就可以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

(2)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⑶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高速到同一高度后,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

(4)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透镜25厘米时,在右侧光屏上得到 、 、 像,其应用是_________;当蜡烛再向凸透镜靠近10厘米时,所成像的性质为 ;其应用是________。

变式:
1、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 移动。

2、如图示6是“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的示意图,MN 为凸透镜的主光轴,F 1 F 2为凸透镜的焦点,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的左侧时通过移动凸透镜右侧的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烛焰应位于凸透镜左侧A 、B 、C 、F 1、、D 五点中的 点处。

3、如图示6,当蜡烛距离凸透镜8厘米时,所成像的性质为 ,其应用是
【关于密度的测量】
三、五一节,教物理的晓丽老师在解放碑重庆百货店买了一个金灿灿的实心饰品,同学们特别想知道这个饰品是否是纯金的(ρ金=19.3×103 kg /m 3)。

他们选用托盘天平、量筒、细线、烧杯和水等,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 .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 .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C .将饰品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水和饰品的总体积;
D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
E .将饰品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图3
图6


图1
请你帮助同学们回答下面五个问题:
(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A 、B 、______________(余下步骤请用字母序号填出)。

(2)在调节平衡螺母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如图甲所示。

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__端调节(选填“左”或“右”),直到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

(3)用调好的天平称量饰品的质量,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饰品的质量是__________g ;用细线拴好饰品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则饰品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cm3。

(4)通过计算可知饰品的密度为__________g/cm3,由此可以确定饰品不是纯金的。

(5)“适量的水”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
小刚同学想测酱油的密度,但家里只有天平、小空瓶,而没有量筒。

他思考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测量,测量内容及顺序如图(甲)所示。

(1)他第三次测得物体的质量如图(乙)中砝码和游码所示,其结果m=_______ g ;
(2)由三次测量结果可知,水的质量m 水=___g ,酱油的体积V 油=________cm 3;
(3)根据小刚测量的数据,酱油的密度ρ油= ______kg/m 3(1分)。

(三)达标拓展
A 组(1、2、3、4、5、6号)
1、下面是用天平称盐水质量的几个步骤,请你排出合理的顺序: A .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B .称出烧杯的质量 C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好横梁平衡 D .把盐水倒入烧杯中 E .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中减去烧杯的质量
合理的顺序是:____ _
B 组(1、2、3、4号)
2.如图1为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N 是法线,AO 是入射光线,甲图中F 屏上可以看到反射光线,乙图中F 屏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C 组(1、2号)
3.如图12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

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 处,则
A .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 .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 .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 .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四)小结本节课(由学生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完成导学案上的提升训练
(六)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