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有趣的拼搭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趣的拼搭

有趣的拼搭教学内容有趣的拼搭教材第32、第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自己动手拼搭,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通过拼搭活动,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教具学具模型,每人一袋学具。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数一数,填表。
二拼搭活动1.出示小明用废品拼搭的小坦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看,小明用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还有圆柱搭出了他最喜欢的小坦克。
提问:小明为什么把圆柱放在最下面?小组讨论。
2.其他的物体又有什么特点呢?(1)做滚一滚的实验。
说出圆柱和球易滚动,圆柱放倒以后才能滚动,球能任意滚,还可以转;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
(2)做堆一堆的活动。
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在拼搭时不易倒塌,而球不易拼搭。
通过实践,让学生找出最难堆的图形——球。
3.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下面做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蒙上眼睛摸一摸,并说出摸到图形的名称,另一人评判,然后交换。
比比谁摸对的次数多。
4.搭一搭。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搭出自己喜欢的组合图形和同伴交流。
5.数一数。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1.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学生能很快地认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
2.有一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圆和圆柱、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
3.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具体说出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作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趣的拼搭 苏教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在搭的基础上数一数。左边两图中只含有正方体,容易数;右边一图中含有四种形体,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输出四种形体各用了几个,数好一种填一种。
四、 活动小结
1、 提出问题;
2、 分组体验;
3、 汇报交流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4、 师生评出最佳作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趣的拼搭 苏教版
三、 拓展应用
(一) 堆一堆
1、 提出问题:把四种分别向上堆,想想哪一种物体最难堆?
2、 分组体验
3、 交流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二) 搭一搭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趣的拼搭》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趣的拼搭》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趣的拼搭》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搭等活动,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拼搭以及平面图形的拼组,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的特点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足够系统。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搭等活动,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的特点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的特点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图形的组合和变化。
3.采用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拼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各种形状的立体模型和拼图材料,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由平面图形拼成的有趣图案,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并展示它们的拼搭方法。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和不同类型的图形。
2.学生能够在拼图游戏中,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
3.学生能够通过拼搭碎片,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4.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对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
二、教学内容1.课前准备:老师可事先准备数张颜色、形状和类型不同的图形,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筷子、湿巾纸等。
2.学习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和不同类型的图形,并通过拼搭碎片,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3.学习难点: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对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
三、教学方法1.情境法2.合作学习法3.互动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情境法)1.老师请同学们一起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并找出其中几个与拼搭有关的物品。
2.老师带领学生们讨论这些物品有什么用途,并以此引入今天的主题:有趣的拼搭。
2. 课堂讲解(互动探究法)1.老师手持不同形状、颜色和类型的图形,向学生展示,并请学生辨认这些图形的不同之处。
2.接着,老师将这些图形进行组合拼搭,并请学生讨论出拼搭规律和规则。
3.老师再次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图形,让学生自由搭配,以此检验学生对拼搭规律和规则的理解。
3. 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法)1.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拼搭任务。
2.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搭配,推导出不同的拼搭规律和规则,并将成果展示给全班。
4. 课堂总结(情境法)1.老师请学生回想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有关拼搭规律和规则的认识。
2.老师再次请学生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发挥出其实际应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本堂课采取了情境法、合作学习法以及互动探究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课堂虽然没有使用课件,但老师配备了数张不同的图形,让学生亲眼目睹它们的差异,这种教学形式对于学生的视觉感受和认知的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拼搭教案苏教版

再让学生通过探讨、思索,说一说为什么球和圆柱滚得比拟快,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行呢?
2、堆一堆
发给每组10个一样形体,堆一堆,看哪组堆得稳、堆得好。
学生分小组搭一搭,比比哪组搭快搭得好。评讲时,可以让学生说说选择积木理由。如房子为什么选择长方体或正方体,车轮为什么选择圆柱体等。
6、数一数:如图P33数一数。
这三幅图出现是按由易—难层次支配。在数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肯定依次数,如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地数。
三、总结全课统计各组得分状况,对学生学习过程赐予综合性评价:
重点难点
通过理论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特征
教学打算
1、4快滚板,4套积木;
2、完全一样长方体积木、正方体木快、乒乓球、圆柱各10个;
3、4种形体模具;
4、打算一个才智袋,里面装有4种形体各10个;
5、一个入
1、复习
师: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相识了4个好挚友,它们分别是:(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引入
师:今日,我们要通过活动接着探讨这些形体,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全班分为4组进展活动,每组选一种形体作为本组代表。哪个小组爱动脑、合作好,就从教师才智袋里摸出代表这组一个形体,记一分,最终比一比哪组得分最多。
二、活动支配
1、滚一滚
师:教师这儿有个滚板,假如让这4种形体同时从上滚下来,小挚友们猜猜看,哪个会滚得快些?哪个会滚得慢些?
活动后,对堆结果进展评讲: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比拟顺当,而圆柱组与小球组未能堆胜利。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趣的拼搭 -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趣的拼搭 -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运用图形进行拼搭活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通过拼搭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2. 平面图形的拼搭:运用不同的图形进行拼搭活动,形成有趣的图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
2. 学会运用图形进行拼搭活动。
难点1. 平面图形特征的抽象理解。
2. 拼搭活动中创新图案的设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各种平面图形卡片、拼搭示例图。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平面图形卡片、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PPT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讲解每个图形的特征,让学生初步理解。
第二阶段:动手操作1. 分发学生自带的平面图形卡片,让学生自己尝试拼搭。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阶段:创新设计1. 展示拼搭示例图,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有趣的图案。
第四阶段:展示与分享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讲解设计思路。
2. 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总结。
第五阶段: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绘制各种平面图形,并标注名称。
2. 列出每个图形的特征。
3. 展示拼搭示例图。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用家中的物品进行拼搭活动,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在下一节课上分享自己的拼搭成果。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平面图形特征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在拼搭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教案旨在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运用图形进行拼搭活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有趣的拼搭 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有趣的拼搭(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正确识别和命名。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内容1. 认识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
2. 立体图形的识别和命名。
3. 立体图形的组合和拆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识别。
2.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组合和拆分,以及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立体图形的模型或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学生自带的立体图形玩具,如积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立体图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的理解。
3.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组合和拆分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4.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和讲解,强调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立体图形的识别和命名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拼搭2. 板书内容: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以及组合和拆分的方法。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一些立体图形的识别和命名的练习题。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带的立体图形玩具进行组合和拆分的活动,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
4. 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是否及时准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5. 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第6单元第2课时 有趣的拼搭(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第2课时有趣的拼搭(教案)
一、课程目标
•了解数的分解和组合
•能够在游戏中巩固数的分解和组合的技能
•发扬合作精神,团结合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数的分解和组合的技能
•合作意识的实践
难点
•数的分解和组合的结合运用
三、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拼图游戏材料和讲解PPT等
•学生准备:学生自备笔、纸等写作工具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课题:有趣的拼搭。
介绍拼图游戏的背景,并呈现拼图游戏材料。
2.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意识激活
教师呈现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图片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再请学生将其进行拆分和复原,鼓励学生领悟数的分解和组合技巧。
第二部分:拼图游戏
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分别给一份拼图游戏材料。
2.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将材料中的每一个零散部分组装在一起,最终拼成一个整体。
同时,要求相邻两组必须互相协作完成拼图。
3.游戏开始,学生开始协同工作,并进行交流协商。
第三部分:结对分享
1.教师安排学生结对。
2.让学生互相交流他们在游戏中彼此的协作情况,相信这对发扬合作精神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3.课堂小结
1.以一组组拼图作为证明,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数的分解和组合。
2.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团结协作的力量,并懂得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
1.让学生回忆一下游戏中的拼图内容,并进行回顾总结。
2.回顾数的分解和组合的技能,并总结方法和经验。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第2课时 有趣的拼搭-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第2课时有趣的拼搭-苏教版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0-10;
2.能够理解“拼搭”的概念;
3.能够用数字0-10进行简单的拼搭。
教学重点
1.认识数字0-10;
2.掌握数字0-10的基本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
1.认识数字0-10;
2.发现数字0-10的拼搭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
1.现场教师会向同学们进行数字0-10的介绍,并让同学们一起做一些数字0-10的口诀或动作,让同学们对数字0-10有更深的认知;
2.教师将会向同学们介绍“拼搭”的概念,并且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数字0-10的拼搭方式。
讲解
1.教师将会向同学们讲解数字0-10的拼搭方式,例如:数字2可以由两个数
字1组成,数字3可以由数字1和数字2组成等;
2.教师将会向同学们介绍数字0-10的拼搭规律,并让同学们进行思考、发现。
拓展
1.教师将为同学们展示数字0-10的拼搭图案,并让同学们自由地进行拼搭,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目;
2.教师将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一起想象并制作出一些数字拼搭图案。
教学评价
1.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同学们对数字0-10的掌握程度,并给予
及时的指导和解答;
2.教师应该向同学们进行教学反馈,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
3.教师还可以考虑利用课后作业来对同学们进行知识点的巩固。
教学反思
1.教师应该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知识;
2.同时,教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入一些有趣的互动方式,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有趣的拼搭》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有趣的拼搭》教案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拼搭》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搭等活动,体验图形拼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图形拼组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图形的拼搭方法还不够熟练,空间观念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搭等活动,掌握图形拼组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图形拼组的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图形卡片、拼图游戏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图形拼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拼搭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如何拼搭而成的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拼搭好的图形,如房子、汽车等,并提问:“这些图形是由哪些图形拼搭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图形拼图。
教师提出拼搭任务,如拼出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等。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拼搭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是由哪些图形拼搭而成的。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拼搭一些新的图形。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有趣的拼搭》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有趣的拼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有趣的拼搭》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搭等活动,体验和理解平面图形的拼组和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拼搭、正方形的拼搭、长方形的拼搭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平面图形的拼组和变换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通过实际拼搭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平面图形的拼组和变换。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搭等活动,理解平面图形的拼组和变换。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面图形的拼组和变换。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拼搭过程中,理解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平面图形的拼组和变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拼搭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面图形模型、拼图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拼搭好的平面图形,如房子、汽车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面图形的拼组和变换。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拼搭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用所给的平面图形拼搭出不同的物体。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能用几个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吗?”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巩固所学的拼搭技巧。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有趣的拼搭-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有趣的拼搭苏教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2 有趣的拼搭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章第二节,有趣的拼搭。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习用正方形和三角形拼搭不同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1. 掌握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2. 学会用正方形和三角形拼搭不同的图形。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学会用正方形和三角形拼搭不同的图形。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不同的拼搭图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正方形和三角形拼图模板,彩笔,黑板。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套正方形和三角形拼图模板,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拼搭图形,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怎么拼搭出来的吗?”2. 讲解:我会用PPT或者黑板,展示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然后讲解如何用它们拼搭不同的图形。
4. 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会展示他们的拼搭作品,并分享他们的拼搭方法和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正方形三角形四条边三条边四个角三个角相等边不等边七、作业设计1. 请用正方形和三角形拼搭一个不同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孩子们对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它们拼搭出不同的图形。
在实践操作中,他们展现了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也有些孩子对拼搭的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多加练习。
拓展延伸:可以引导孩子们探索更多的拼搭图形,比如圆形、长方形等,并尝试用它们拼搭出更有趣的图形。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有趣的拼搭苏教版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重点:1. 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正方形有四条相等的边和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2. 用正方形和三角形拼搭不同的图形:通过观察和操作,孩子们要学会用正方形和三角形拼搭出不同的图形。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有趣的拼搭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有趣的拼搭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6-7单元,讲述的是数的拼搭。
数的拼搭不仅是数学中的基本操作,还是帮助幼儿发展数感、形成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拼搭游戏来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数字,并能准确拼搭出不同的数字。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不断提高其操作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
3.鼓励幼儿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互相合作、分享、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数字拼搭的基本方法和理念,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
难点:如何在保证幼儿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目标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动手实践的方法,向幼儿呈现数字拼搭的游戏。
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拼出不同数字,并欣赏其作品。
2.知识扩展(10分钟)通过欣赏幼儿拼出的数字作品,引导幼儿探究数字的形状和结构,认识每个数字的基本形态。
点、横、竖、弧线等等。
3.示范操作(15分钟)教师逐步介绍数字拼搭的基本方法和规则,向幼儿演示数字的拼搭过程,鼓励幼儿尝试操作并完成拼搭任务。
4.小组活动(2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幼儿们合作拼搭数字,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即发扬互相合作、分享、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把每个数字拼搭出来。
5.展示评价(1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完成的数字拼搭作品。
教师通过评价来鼓励幼儿,同时指导幼儿重新整理作品,提高作品的美观程度。
六、教学反思数字拼搭游戏是数学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具,通过这种教具,可以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开发孩子的直观思维和创造力。
本节课通过将数字拼搭的方法和规则向幼儿逐步展示和介绍,让幼儿在参与数字拼搭游戏的过程中,不断了解数字的基本形态,并培养操作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以幼儿为主体,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通过幼儿们互相学习、交流、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第2课时 有趣的拼搭-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第2课时有趣的拼搭-苏教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拼搭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掌握基本的图形认识和分类。
学生能够:1. 认识并辨别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内分享和交流。
4.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特征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进行。
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了解不同图形的特征,并学会将图形进行分类。
具体内容包括:1. 认识和辨别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
2. 学习图形的分类,如将图形按照边数和角数进行分类。
3. 通过拼搭活动,学生将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创造出不同的图案和形状。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
2. 学生能够将图形按照特定的属性进行分类。
3. 学生能够通过拼搭活动,展示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学生在拼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组合和分解图形的困难。
2. 学生在分类时可能会混淆不同图形的属性。
3. 部分学生可能在合作活动中表现出依赖性,需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各种基本图形的卡片或模型,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 拼搭玩具,如积木、拼图等。
3. 小组活动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们的讨论和发现。
4. 白板和笔,用于展示和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引起学生对图形的兴趣。
2. 新知识学习:介绍基本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形的特征。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拼搭活动,用基本图形创造出不同的图案。
4. 讨论与分享: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讨论在拼搭过程中学到的知识。
5. 总结与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包括以下部分:1. 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示例。
1年级 数学苏教版上册教案第6单元《有趣的拼搭》

有趣的拼搭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拼搭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判断能力和想像力。
3. 使学生了解常见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 通过小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态度,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体会平面、曲面。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计算机出示茄子老师,并说:“今天,有4种立体图形正在比本领,你们看,它们进场了!”(4种立体图形一一进场)你们能说出它的名字吗?4种立体图形发生争吵,都说:“我的本领最大!”球说:“那我们进行比赛吧!”其余图形都说:“好!”(二)、实践操作1、“滚一滚”茄子老师说:“第一个比赛项目是滚一滚,看哪一个滚得快?”4种形体跳着说:“好!”你能预测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一个滚的快?(指名答)我们预测得对不对呢?下面老师请六人小组进行实验。
请四位小朋友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把它们一起放在滑板的顶端。
另两位小朋友喊口令:“预备,放!”大家观察这四个物体同时滚下的情况。
你们组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圆柱和球都有圆圆的面,我们叫它“曲面”(学生摸一摸曲面)(把圆柱竖起来)同样的圆柱体,这样为什么滚不下去了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平的,我们叫它“平面”(学生摸一摸平面)还有哪些形体也有平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利用曲面滚得比较快,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你们能帮助长方体和正方体滚下去吗?(小组实验汇报)2、“堆一堆”茄子老师说:“第二个比赛项目是堆一堆。
看哪一个堆得稳?”4种立体图形都说:“好!”立即召集来自己的伙伴。
请各组商量先堆什么,再堆什么?然后6个人合作把几个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分别向上堆,最后讨论在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活动你们组发现什么?哪一种最难堆?为什么?3、总结归纳,引入生活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我们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有本领,具有平面的物体堆得高堆得稳,具有曲面的物体滚得快。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数学教案教案简介《有趣的拼搭》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拼搭图形来锻炼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本教案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平面图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2.能够用图形拼搭出新的形状。
3.知道图形的左、右、上、下等方向的名称。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知利用课件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各种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
Step 2 自主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拼图,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新的图形。
要求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注意图形的各种方向和位置,培养其空间形象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各组成员的不同想法,鼓励学生交流思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肯定学生的好点子,培养学生自信心。
Step 3 基础讲解在学生完成拼图之后,总结各种基本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并熟悉这些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利用教学PPT或教学板书,向学生传授每个图形的左、右、上、下等方向的名称。
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
Step 4 拓展应用将图形拼搭游戏拓展到实际生活过程中,如随身携带拼图,利用碎片时间拼搭等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图形存在于生活细节中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Step 5 小结归纳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让学生复习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记忆,并为下一次的学习做好准备。
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拼图制作一幅拼图图册,并在图册里写出制作拼图的过程和感受,提醒学生在制作时要注意图形的方向和位置。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拼搭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拼搭第一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拼搭一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6单元课题:有趣的拼搭教学目标:1、经历活动过程,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2、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能作出判断和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体会平面、曲面。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积木玩具。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交朋友吗?2、上节课我们学了认物体,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了哪些物体?3、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积木,好不好?谁能在玩的时候也学到新的知识,就能得到老师奖励的红花。
4、出示课题:有趣的拼搭。
二、探究交流1、“滚一滚”。
交代:请靠左边坐的四位小朋友按顺序分别从袋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各一个,把它们一起放在滑板顶端。
右边的四位小朋友做裁判,观察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滑,会发现什么?听口令操作。
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左右两组轮流操作,结果是否和其他同学发现的一样?师生共同总结。
评价。
2、“堆一堆”。
谈话:(3/4拍打击乐)下面我们就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这些物体堆一堆,又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操作:请各组的1号小朋友拿出几个正方体,2、3、4号小朋友也分别拿出几个长方体、圆柱和球,堆一堆,你发现了什么?讨论交流。
学生评价3、“摸一摸”。
讲述:看者小朋友学得这么投入,有一位老爷爷可高兴了。
(出示圣诞老人)他给小朋友带来很多礼物,大家想知道什么好礼物吗?指名上台摸,说说摸出来的是什么物体。
分组摸,请没组的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的口袋,其余7人挨着顺序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4、“搭一搭”。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拼搭》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拼搭》教案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拼搭》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搭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拼搭,以及拼搭出各种简单的物体和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拼搭方法还不够熟悉。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搭等活动,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学会拼搭各种简单的物体和场景。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拼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操作、拼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形状的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简单的物体和场景模型,用于引导学生拼搭。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拼搭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让学生用卡片拼搭出各种简单的物体和场景。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拼搭的物体和场景,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特征和拼搭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己设计一些有趣的拼搭场景,并进行展示。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拼搭》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拼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拼搭》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的拼接和组合。
本章节通过有趣的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平面图形的拼接和组合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学生对于动手操作活动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拼接和组合。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的拼接和组合。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的拼接和组合。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拼接和组合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拼接和组合。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平面图形的拼接和组合的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平面图形的卡片,用于展示和演示。
2.学生准备剪刀和胶水,用于操作和实践。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拼搭图形,如房子、动物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看看这些图形是由哪些小图形拼搭而成的呢?”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平面图形的卡片,如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这些图形。
然后,教师将这些图形进行拼接和组合,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拼接和组合的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拿出剪刀和胶水,将平面图形的卡片剪下来,然后进行拼接和组合。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拼搭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拼搭操作。
2.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思维和动手能力。
3.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拼搭积木、拼图等相关教具。
2.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呈现教学内容。
3. 教师准备小组活动的分组名单,确保每个小组人数均衡。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拼搭模型或者图片,激发学生对拼搭的兴趣。
2. 教师问学生他们对拼搭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有趣的拼搭》。
步骤二:概念讲解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简要讲解拼搭的概念,包括拼搭的定义和一些常见的拼搭材料。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拼搭的作用和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步骤三:示范操作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套拼搭积木或者拼图,并简单解释使用方法。
2. 教师手把手地示范如何拼搭,重点讲解如何进行拼图和积木的组合。
3. 教师鼓励学生跟随示范操作,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及时给予帮助。
步骤四:小组活动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确保每个小组人数均衡。
2. 教师向每个小组发放一套拼搭材料。
3.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拼搭任务。
4.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步骤五:展示和评价1. 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教师安排时间让小组展示他们的拼搭作品。
2. 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作品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步骤六: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拼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完成一道拼搭题目。
2. 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拼搭的步骤和所需材料,并附上拼搭完成的照片。
教学反思:1. 教师在引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提问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