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刻板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以上分析说明不一致信息应会被高效地 表征到人们的记忆中, 具有最高的回忆值; 其次是一致信息, 而对无关信息记忆效果最 差( Leyens 等人, 1984 年)。网络观点虽 然认为观察者对与预期不一致的信息有较 好的记忆,但由于他同时把不一致性信息解 为意外,此种信息不会促进预存固定印象的 改变, 从而有利于刻板印象的形成和稳定不 变。
2.2社会认同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 1979 年)提出的, 它包括三个中心观点: 分类( categorization) 、 认同( identity) 和比较( comparison) ( 因此又 被称为 CIC 理论)。首先是分类,分类不仅帮助我 们将众多的人简单化,而且也界定了某类人是怎样 的。如果知道了某人属于某个类别, 然后就可以 推论出许多关于他的信息。同样, 通过了解自己 属于的类别可以更好地发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可见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的直接结果。

首因效应是指首次给予人们的信息比其后第二次 或第三次给予的信息更决定印象形成。阿什 ( 1946 年) 在实验中以大学生为被试,其中一半 学生被告知/ John 是聪明的、 勤奋的、 冲动的、 挑剔的、 顽固、 好嫉妒0, 将这些词颠倒顺序呈 现给另一半学生,即从嫉妒开始, 最后是聪明。结 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从聪明到嫉妒) 比第二组被试 对 John的评价更积极。此实验表明首次呈现的 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它是怎样导致刻板印象的。后 来卢钦斯等人的第一印象实验也都表明了首次呈 现的信息在刻板印象形成中的重要性。

网络观点认为,关于人的信息在记忆中是以命题网 络的形式存储的, 他人预存的印象与预期一致、 不一致和无关的信息会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当 遇到不一致信息时,为了获得所有信息间的平衡, 一方面,观察者会试图将其解释为意外; 另一方面, 他还会对不一致信息进行深加工以融合冲突片断, 形成一个和谐的印象。而一致信息相互连接在一 起并与预期相一致,所以对它不会付出额外的认知 努力进行深加工。最后无关信息与加工中心紧密 相连,也不会被给予更多的思考。

。在开始阶段,对目标人的印象是依靠特定 范例的激活, 因为这时遇到的范例太少不足 以产生有用的抽象知识。然而,随着范例数 量的增加,关于目标的抽象表征将成为随后 判断的依据( Sherman Klein, 1994 年)。 因此, 随着经验的增加,范例的应用减少。 关于印象形成和自我知觉的研究支持这种 社会知觉的混合模型

加德纳等人推出了一种比较数量化的测量 方法,该方法要求被试在一系列的两极特 质表上评定某个团体,然后用T检验,找出 量表中性点有可信差异的特质。这些特质 就是刻板印象的内容:与中性点的差异表 示刻板印象的强度。该方法简称为两极特 质测量法。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布里格姆也提出过一种测量方法。他要求被试判 断组内概率,意即某团体有百分之多少人拥有某 种特质属性。如果以百分之五十为中性点,等于 或低于中性点,都表示有刻板印象,这一方法显 然不同于检核法,两者所测的结果有时有出入。 例如,用检核法挑出的“最典型”特质,很多情 况下只为不到一半的团体成员所拥有。两极特质 量表中的中性点,组内概率的50%,只是假定的 中性点,它们并不是反应全体人在该特质属性上 的分布的中性点。由此可见,两极特质评定法与 组内概率测量法,并不能保证所测量的就是刻板 印象。

按照这种观点, 一旦将一个目标人归于某一特 定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会被激活, 并被运用到对目标人的知觉中。因此, 在对人的 知觉中, 知觉者对某群体成员的刻板印象往往是 根据头脑中的该群体的原型而形成的。原型模型 在刻板印象研究中很受青睐, 也较为经济,但也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中最严重的一点是对群体中 心趋向的抽象概括不能表征群体内的变异性。

尽管信息整和理论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其理论体系也日益完善,但是,它也受了很多批 评。首先,是权数及度量值的标定问题。整合理 论有时干脆是根据已有的数据来确定加权,整合 理论本身预测性显得不够。由此看来,如何确定 度量值和权数,不仅仅是实验分析技术问题,它 可能预示着整合理论的局限所在。另外,不少人 批评整合理论知识描述输入—输出函数的模型。 它并没有探讨在输入、输出函数之后隐藏的心理 过程。

其次是认同,即认同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认同有两 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确定自己的身份,即“我们是 谁”或“ 我是谁”,知道自己是某一群体中的成 员; 另一层含义是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相 同的, 或者其他人是相同的, 都具有相同的、 固 定的印象和行为。再次是社会比较,人的意见和能 力会通过完成任务的情况表现出来,并通过与他人 的比较来判定。此理论假定人有一种评价自己群 体身份的动机, 希望从群体身份中获得一种自尊。 受到这种自尊需要的驱使相信自己所属的群体比 其他群体要好,使得人们将这一积极的品质归于自 己以及自己所属的群体, 外群体往往被评价的较 为消极,从而极易导致刻板印象的形成。


如果教授的特征较为突出,那么,被激活的范例很 大比例与教授有关, 这个人被知觉为刻板性教授。 范例模型允许同样的特征被储存于多个例子中。 尽管范例模型需要一个复合的表征, 但表征是 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纯范例模型允许刻板印象具 有高度的灵活性。任何时候当遇到一个新的实例 时,通过激活特定的群体范例可以重新创造一个新 的范例。因此,群体印象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但这 种模型的缺陷是不够经济。
2.4.3混合模型

因为原型模型和纯范例模型的理论和实验的局限 性,许多研究者采纳了一种包括抽象信息和范例信 息的混合模型( Sherman Klein, 1994年) , 也 就是把把群体的一般特征作为一个整体来编码的 原型表征和对群体的特殊个体进行信息编码的范 例表征结合起来。混合模型还认为,抽象和范例表 征可能形成不同条件下社会知识的基础。影响知 觉者依靠范例信息还是抽象信息的一个重要变量 是知觉者关于目标人的知识量。
2 典型刻板印象理论的介 绍与评述
2.1信息整合理论

安德森认为印象形成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评价, 即给信息刺激标准定量值和权数;第二个过程是 整合,即将量表值按权数综合起来,得到一个主 观判断。力昂和安德森根据整合理论的平均模型, 提出了一个比较率原则。刻板印象是有关一类人 有别于他人的概率。当要求被试从具体属性做类 别判断或预测时,被试的反应倾向有很多种可能, 但“多选一”的反应方式使得明反应只有一种。 这种情况正好用比率原则来描述。
1 前言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其 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 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 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 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从认知理论 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 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 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2.4 刻板印象的表征

2.4.1 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认为刻板印象是通过对群体特质的抽象 和概括而形成的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群体的/ 中心趋向0或是群体成员的一般水准, 它实际上是 一个最能代表本群体而较少代表外群体的范例, 是抽象的特征集合。这种抽象是随着知觉者对群 体信息的获得而发展起来的,群体信息可能来自个 人的亲身经历, 也可能来自家庭、 朋友和媒体。 原型虽然可能是从包括特定群体范例的情境中抽 象出来的, 但是它一旦形成后,在记忆中就会与具 体的范例分开储存。
2.3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从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来理 解刻板印象。其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条线路 展开,一是较为流行的印象形成的观点;二是 把刻板印象视为一种记忆现象, 着重探讨影 响人的信息的获得、 表征和回忆的因素以 及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
2.3.1印象形成的观点

印象形成的研究从图式和首因效应来解释刻板印 象。阿什( 1946年) 在图式和分类方面的工作首 开印象形成研究的先河。他把人们对某类人的印 象等同于图式等知识结构。图式是组织好了的认 知结构,它可表征不同水平上的知识,可帮助人们 获得和改造新的信息以快速地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我们往往很容易地根据身体的外表、 服装、 走 路、 谈话的方式等对人分类, 利用头脑中已有的 图示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但当分类错误或过分 夸张时会导致刻板印象。

有关刻板印象的经验研究始于卡茨和布雷利 (1933),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创立了一种 测量刻板印象的方法—检核法,卡茨和布雷利的 做法是,给被试一系列词,让他们就某一特定团 体挑出五个最能体现该团体特征的特质词(最典 型的词),被试在选词方面的一致性程度,即表 现刻板印象的强弱;选出五个词,就是刻板印象 的内容。自这方法问世,刻板印象的研究内容日 益丰富,但研究范围及性质,主要还在于收集比 较人群(如种族、性别等)的刻板印象。
2.3.2记忆的观点

此观点认为, 对他人或某个社会群体的印象是以对目标人 的记忆为基础的。人的知觉和记忆是有限的, 为了减少记 忆负担, 需要对人进行分类, 然后根据对某类人的预存印 象, 推论目标人的诸多人格特征。对人的记忆研究中比较 盛行的理论是图式观点和网络观点。图式的观点认为当人 们记忆中具有较强的、 组织较好的图式时, 就会有选择地 注意那些与他们的知觉一致的信息和特征, 不一致的信息 可能会被作为偶然或意外而被抛弃。或者人们会忘记或丢 弃那些对已建立的意象有伤害的观点。由于这种信息加工 活动人们的记忆会发生偏差, 从而与预存印象一致的信息 会不断地构成对他人的记忆,并且可能直接导致刻板印象 的形成。与印象形成观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图式的形成, 而这里强调的是图式形成之后, 与之一致的信息得到较强 的记忆,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刻板印象。
自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心 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作为用以解释社 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的重要的操作性构念,刻 板印象一直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早期的 刻板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刻板印象概念的界定, 以及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然而从20 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刻板 印象的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这时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 发生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后继的信息加工以及群 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的;研究视角也开始逐 渐从意识代码的角度演变到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
典型刻板印象的调查与测 量

组员:李月清 48号 蔡立萍 53号 林礼彬 70号


摘要: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 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 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 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 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本文就部分刻板 印象理论一一作以介绍,并对其优点和缺点进行 评述。 关键词:刻板印象,评述
2.4.2范例模型

与原型模型不同,范例模型认为群体知识是通过一 组记忆痕迹来概括的,每一痕迹表征一个特殊的范 例。社会知觉依赖目标激活的范例集合, 对任一 目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都会激活大量的范例, 这 些被激活的范例彼此间或与目标不一定属于同一 群体,而只是与目标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如一个 知觉者形成一个黑人教授的印象, 黑人范例和教 授范例都被激活,不同类型的范例被激活的比例依 赖于他更注意目标的哪方面的特征。如果黑人特 征得到特别的注意且比较突出,那么被激活的范例 很大比例属于黑人, 此人被知觉为刻板性黑人。

在布里格姆的工作基础上,麦考利和斯蒂 特援用了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另 外一种测量刻板印象的方法。具体地讲, 麦考利等人认为刻板印象就是有关一类人 有别于他人的概括。换句话说,刻板印象 就是根据个体属于哪一团体而就其属性做 预测,这一预测,遵从概率论中的Bayes 公式。

安德森和香特尔认为,一般可以从三个方 面理解Bayes模型:①作为数理统计的一 个组成部分;②实际决策中的一个辅助性统 计工具;③作为描述人类思维的理论模型。 前两个方面,贝斯模型的作用是十分显著 的;但在第三个方面,贝斯模型基本上是 不成立的。在此基础上。安德森等人提出 了信息整合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