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乘的人品与文品(随笔)

合集下载

浅谈枚乘之子枚皋的“文人”身份

浅谈枚乘之子枚皋的“文人”身份
枚皋常在武帝左右从行至甘泉雍河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武帝欣赏他的写作才华也清楚得认识到枚皋没有从政的能力他不通经术没法将他作为一个专门的官吏去使用
文化视点
浅谈枚乘之子枚皋的“文人”身份
罗 静
【摘 要】枚皋成长中经历了父亲枚乘的缺席,又继承了其父的文学才能及政治遗产。其作品有成文快、 数量多、诙谐、创新等特点。本文认为枚皋身处中央政权的边缘,虽文学史上影响有限,但在文人自我身 份认同的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 【关键词】枚皋 父子 文人身份
枚皋生约公元前 156 年,卒年不详,今人对他的了解 主要是来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汉书·艺文志》记其“赋 百二十篇”,今不存。本文将以《汉书》为主要资料来源, 从枚皋与其父枚乘的关系及其作为一个汉代“文人”的身 份两方面进行梳理。
《汉书》记载“皋字少孺。乘在梁时,取皋母为小妻。 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乘怒,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 枚乘游于梁孝王时娶枚皋母为“小妻”,即妾,后“孝王薨, 乘归淮阴。”(《汉书·贾邹枚路传》)皋母不肯随,枚乘 分数千钱而怒去。皋母很可能生于梁孝王辖区,嫁给游士①, 枚乘去后留梁孝王辖区。此地浓厚的文学氛围对枚皋有不 可忽视的影响。枚皋上书梁共王,得召为郎,时年十七岁。 三年后为王使,得罪后逃亡,汉武帝大赦天下时以赋得武 帝喜爱,与东方朔同留在武帝的身边。
一、枚皋与父亲枚乘 枚乘是汉辞赋家,其《七发》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汉 赋形成的标志。枚乘枚皋相继具有优秀的写作能力且有种 大一统意识,本文将从两方面叙述“父亲”对枚皋的影响。 其一,成长历程中“父”的缺席。 从枚皋的成长历程来看,枚乘在儿子需要父亲时处于 缺席状态。“诏问乘子,无能为文者,后乃得其孽子皋。” 枚乘死于征召途中,武帝特问枚乘诸子,惜求之不得。“后” 说明了枚皋似已被众人遗忘,若非上书自荐便彻底湮没无 闻。父亲虽未在枚皋的身边,枚皋却继承了父亲的才能, 并以之走上文坛。或许枚皋正是因为被留在了有较好文学 传统的梁孝王辖区,才能脱颖而出。 其二,求仕路上“父”的强化。 枚皋在求仕路上开始强化“枚乘之子”的身份,这要 从枚乘留给枚皋的遗产来说。枚乘固然留下“数千钱”的 财富及大量文学创作。然而真正重要的是他留下的政治遗 产。 吴王妄图谋反,枚乘力谏不得,只好离开。吴王谋反 失败,枚乘的远见名扬天下。枚乘对“谋反”的思考很有见地。 他反复向吴王说明,天下已非战国,吴王一人一地不足与 中央抗衡。虽是现实利害的权衡,仍有战国纵横家审时度 势的余味,但其中包含了枚乘对中央与地方新关系形成的 体认——汉诸侯王不同于战国割据政权。这种大一统意识 及其政治敏锐性使他与同游于吴王的邹阳差异立判。 汉武帝需要枚乘这样的人才。《汉书·本传》“武帝自 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 死。”②无论是不是枚乘真心想参与到政治中,但他已表 明了想被纳入到国家官吏的体系中的意愿。而枚乘之死是 他留给儿子的政治资本。“会赦,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 上得之大喜,召入见待诏,皋因赋殿中。诏使赋平乐馆,善之。 拜为郎,使匈奴。”枚皋能得到汉武帝承认,自然是“因 赋殿中”之能,但另一打动武帝的是“枚乘之子”。

从阮大铖破解“文品”与“人品”的分离

从阮大铖破解“文品”与“人品”的分离

从阮大铖破解“文品”与“人品”的分离作者:薄海歌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中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和“文不如其人”之争,明末文人阮大铖因其政治上的胡作非为和文学上的才华过人常常被当做“文品”与“人品”相悖的典型。

本文试图在纵览其为人与为文的基础上分析阮大铖为何长期被当做“文不如其人”的典例,以及这种说法的不合理之处,并以此说明道德层面上的“文如其人”其实是一种价值倡导,而非现象概括。

关键词:阮大铖;政治;文不如其人;价值倡导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01-02中国文论中向来有“文如其人”说。

明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中说:“九奏无细响,三江无浅源,以谓文,岂率尔哉!永叔侃然而文温穆,子固介然而文典则,苏长公达而文遒畅,次公恬而文澄蓄,介甫矫厉而文简劲,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这是“文如其人”一词的明确出处,虽然“文如其人”正式提出在明代,但“文如其人”的思想自古而有之。

如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所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1}但同时,“文不如其人”的现象也并没用被人们所忽视。

文品与人品分裂的现象在历史中屡屡存在,元好问就明确提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说道“心画心声总失真”,人们最常举的几个例子莫过于严嵩、潘岳、阮大铖等。

本文就试图从历史上著名的奸臣阮大铖入手,探讨所谓“文不如其人”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一、阮大铖的政治生涯阮大铖为人们所知,不仅仅是因其文才,也因其政治生涯。

也正是政治生涯上的所作所为造成了他“奸臣”“小人”的名声。

据历史记载,阮氏家族虽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家风并不优良。

阮大铖的曾祖阮锷就曾因贿赂及敛财被罢黜。

{2}对阮大铖影响很大的从祖阮自华也是“为人跌宕疏放,好从学佛者游。

嗜酒,为长夜之。

……晚为郡守,不视吏事,宾客满座,分简赋诗,遨游山水间,称风流太守。

2022高考模拟“人品与才华”主题作文导写及素材整理

2022高考模拟“人品与才华”主题作文导写及素材整理

2022高考模拟“人品与才华”主题作文导写及素材整理[名师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吴中四才子”文徵明,诗文书画俱佳,被称之为我国绘画史上“四绝全才”。

一次,文徵明去友人家赴宴,因天色已晚,只能在友人家留宿。

当他刚躺下时,他看到了友人的朋友偷走了宴席上两只银杯。

第二天早上,文徵明给友人留下一张纸条:“杯两只,暂时借去一用。

”过了半个月,他让工匠打造两只一模一样的银杯还给了友人。

清人朱彝尊这样评价文徵明:“先生人品第一,书、画、诗次之。

”罗曼·罗兰也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请结合以上材料及你的人生经历,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谈谈你的想法与感悟,并据此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理由]材料由一则历史故事与两则名人名言组成,围绕“人品与才华”而展开。

不管是历史故事还是两则名人名言都是强调人品才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人品不行,不管多高的才华,也是枉然。

“四绝全才”文徵明的才华虽然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与他的人品比起来,只能次之。

这类作文题贴近日常生活,易于让考生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阐释,也能更好地提升考生的生活感悟力与思维逻辑能力。

这样的命题取向符合新课标关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

【素材仓库】刘宽的宽厚待人刘宽,东汉时期名臣、宗室。

汉高祖刘邦十五世孙,司徒刘崎之子。

他温文尔雅心胸宽广。

一次,有个人丢了一头牛,他一口咬定,刘宽的车上套着拉车的牛,就是他家丢的牛。

刘宽也不跟他争,说是他的,就给了他,自己下车来慢慢走路回家。

后来那个人又找回了自己的牛,羞愧难当。

把牛还给刘宽时,他难过地说:“我没有什么面目,来见长者您啊!看我前回那样,您要怎么处置我都不为过。

”刘宽笑着说:“牛长得像嘛,容易认错也是可以理解的。

枚乘《七发》与汉代“七体”的研究

枚乘《七发》与汉代“七体”的研究

枚乘《七发》与汉代“七体”的研究摘要:“七体”①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古文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分布。

枚乘的《七发》是“七体”的初创作品,他的行为风格被后来“七体”作家广泛模仿,形成了以“问答”和“招隐”为主要题材的“七体”文风。

追溯“七体”的源流,《七发》和“七体”有着重要的关系,《七发》的创作奠定了“七体”文风的基本形式,后来“七体”作家的继承与创新大大提高了“七体”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七发》与汉代“七体”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 seven body "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literature, has a large distribution in classical works. While the " seven " " seven " and is the initial work, his style was later " seven body " writer widely imitated, and formed a " question and answer" and " hermit " as the main theme of the " seven body " style of writing. Back " origin seven ", " seven " and " seven " are important, " seven " creation laid the " seven body " style of the basic form, then "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even " writers greatly improving the " seven " position and influence in literary history, " seven " and " seven " of the Han Dynasty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关键词:七体七体源流《七发》一汉代“七体”创作概况1“七体”创作时代和数量的分布西汉初年,当淮阴枚乘自创《七发》,枚乘《七发》则成为了“七体”的初创之作,经后世文人不断继承和创新之作所形成的文类,就被后人称之为“七体”,气体有以下几个特征:它以“七”贯穿整篇文章,文章一般分为八段,除第一段交代事情产生的具体原因,作为行文的一个导火索,其余各段则分别围绕一个主题,以说客和被说者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为主要结构,其中发问为主,对答为辅,七段内容有铺垫有升华,终篇达成主客观点的一致。

《晋书·习凿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晋书·习凿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习凿齿,字彦威。

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

时温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执手问国家祚运修短。

星人曰:“无忧虞,至五十年外不论耳。

”温不悦?乃止。

异日,送绢一匹、钱五千文以与之。

星人乃驰诣凿齿曰:“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

”凿齿问其故,星人曰:“赐绢一匹,令仆自裁,惠钱五千,以买棺耳。

”凿齿曰:“君几误死!君尝闻干知星宿..有不覆之义乎?此以绢戏君,以钱供道中资,是听君去耳。

”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

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

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

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累迁别驾。

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

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

时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后使至京师,简文亦雅重焉。

既还,温问:“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见。

”以此大忤温旨,左迁..户曹参军。

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

道安曰:“弥天释道安。

”凿齿曰:“四海习凿齿。

”时人以为佳对。

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

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

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

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

临终上疏曰:“或问:‘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于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答曰:‘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

至于武皇,静汉末之交争,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

’”(选自《晋书・习凿齿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B. 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C. 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D. 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栽/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星宿,文中指星象,指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迷信的人借观察星象,推测人事的吉凶。

人品,是最大的靠山(文案)

人品,是最大的靠山(文案)

人品,是最大的靠山《菜根谭》中说:“徳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看人,人品永远要摆在能力前面。

与其用一个人品不佳才干出众的小人,不如用一个才具平平却忠厚老实的君子。

能力可以在实践中提升成长,但人品有亏就像地基没有打好的大厦,无论做出多么显赫的成绩,早晚有一天会因为人品不好土崩瓦解,毁于一旦。

人品不好的人,能力越大就越危险。

秦桧为世人熟知的是他里通外国,卖主求安,构陷一代名将岳飞,致使岳飞枉死,中原陷落,南宋偏安。

曾经的秦桧也意气风发,是宋徽宗政和五年科举考试,前三名之一,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

但最后导致南宋钦徽二帝被金兵掳走的,土地和人民饱尝外族侵略之苦的也是他。

一个人的能力是发动机,那么人品就是方向盘,人品永远比能力重要。

没有人品掌舵,能力会变成脱缰的野马,偏向的羽箭,决堤的江河,危险紧随其后。

用人要用人品好的,交友也要交人品好的,人品不好的人一定要敬而远之。

晋国想吞并比邻的小国虞国和虢(guó)国,两个小国实力虽弱却守望相助,唇齿相依,晋国一直没占到什么便宜。

于是晋国准备了宝马美玉送给虞国,虞国国君欣然接受了晋国的礼物,和晋国联盟,背弃曾经的盟友虢国。

不多久时机成熟,晋国要求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大胜而归。

虞国国君亲自出城,犒劳晋国大军,结果被晋国挟制。

晋军则趁机占领了虞国。

虞国国君衮衣华服之下,却隐藏着败絮般的人品。

成语假途灭虢,唇亡齿寒都出自这个典故。

只因虞国贪图利益而放弃信义,出卖盟国,结果自食恶果。

好的人品是杨枝甘露,润物无声里,滋润着人生的大树。

坏的人品是糜烂腐物,腐蚀它接触过的一切,最后同归尘土。

枚乘原文_翻译及赏析

枚乘原文_翻译及赏析

枚乘原文_翻译及赏析枚乘(?~前140),字叔,西汉辞赋家。

汉族,秦建治时古淮阴人。

枚乘因再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着录“枚乘赋九篇”。

枚乘生平枚乘以游谈之士而为文学家,所作之赋才充分显现了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的散体汉赋的特点,使之成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全新的文学体裁,脱离楚辞余绪,与诗画境而成熟。

文帝时,吴王刘濞招四方游士,枚乘遂仕吴,为郎中;曾上书谏吴王,不听,于是离吴至梁,从游于梁孝王刘武。

景帝即位后,召为弘农都尉;因不乐郡职,称病而辞,复游梁。

待梁孝王病薨,遂退归淮阴。

武帝为太子时就闻枚乘之名,及即位,就以安车蒲轮征之,然枚乘已年老,未至长安而卒于道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枚乘赋有九篇,然现在枚乘名下仅存三篇,为载于《文选》的《七发》、载于《古文苑》的《梁王菟园赋》及《忘忧馆柳赋》。

其中《梁王菟园赋》曾被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称为举要以会新.但文字已错脱不可理,近世虽经黄侃校释,勉强可通,但为《古文苑》作注的宋代章樵早已疑曰:乘有二书谏吴王濞,通亮正直,非词人比。

是时梁王宫室逾制,出入警跸,使乘果为此赋,必有以规警之。

详观其辞,始言苑囿之广,中言林木禽鸟之富,继以士女游观之乐,而终之以郊上采桑之妇人,略无一语及王,气象萧索。

盖王薨、乘死后,其子(枚)皋所为,随所睹而笔之。

史言皋诙笑类俳倡,为赋疾而不工。

后人传写,误以后乘耳。

究竟如何,已难考定。

至于《忘忧馆柳赋》,最早出自晋代葛洪《西京杂记》,文词骈俪,而且两处不避汉惠帝刘盈之讳,故被认为是后世伪托之作。

这样,枚乘赋传下来的只有《七发》一篇了。

《七发》是假托楚太子有病,而吴客前往探视,以客、主二人问答的形式铺写而成。

其内容是从自文帝到景帝汉代的王公贵族日益奢侈腐化,精神状态也日渐萎靡颓唐的现实出发,通过对大量富于典型意义的腐败现象的具体描述,向统治者痛下针砭,并积极地提出以要言妙道为其解救的方法。

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演讲稿

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演讲稿

枚乘路小学二(2)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讲话稿各位家长:你们好!首先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家长会,关心、帮助、督促孩子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使你的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一、学校更名由原来李集小学更名为枚乘路小学中文名:枚乘国籍:西汉民族:汉出生地:淮安市楚州区河下镇逝世日期:公元前140枚乘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

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

吴王均不听。

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

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

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途中。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

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

二、班级情况及期中考试分析简介我们班现有19名学生,这次段考,整体来看,是不理想的。

语文科最高分是97分,最低分是36分。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很不扎实。

2、有些学生听课习惯很不好,导致课堂上的很多知识点有所落漏3、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经常缺作业。

4、很多学生的分析、判断、思维、说写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和家长们交流。

. 对孩子的教育。

友情提示:1、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

2、习惯是养成的,毛病是惯成的。

3、平时,随时随地都可以让孩子识字。

4、鼓励孩子不懂就问。

5、让孩子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6、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溺爱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把孩子圈在身边。

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胸章上的微雕文章说说你的读后感受

胸章上的微雕文章说说你的读后感受

胸章上的微雕文章说说你的读后感受最近闲来无事便读了《胸章上的微雕》这篇文章,有了一下感受:“异想天开刀超笔,抒情敛性阴堪阳”,微雕艺术便是这样一门以独特的技法于细小之物中包罗万象的工艺。

无论是米粒般的玉石、象牙,还是纤细易断的发丝,雕刻师都能挥洒自如,以刀代笔,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方寸之间呈千里之势,待见时别有洞天。

魏学洢在《核舟记》中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王叔远便是明代著名的微雕家,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文中所述的“明朝桃核舟”。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在不足一寸的桃核上,刻有五个形态各异的人物,精妙的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还有船篷、炉子等等,这也是中国微雕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如此被称为“绝技”之工艺,必不是能简简单单就做出来的。

中国微雕艺术以“微”为特征,以“精”为标准,其选材之巧,形制之精、表现之绝令人叹为观止。

微雕技艺“艺在微”而“意在精”,从选材到雕刻,一步都马虎不得,半个砂点就可能破坏一整幅精致的画面或十多个汉字,因此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微雕的刀具也要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

还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绘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

临场要屏气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

运刀要稳、准、狠,若功力不足便会因微失控,刀不达意。

要能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如此,才能使刀法和心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凡此种种,需要十余年的光阴方才练就,故非有恒心者不可至。

如此看来,想要一番成就,扎实的基础是必要的前提,恒心毅力是不可少的条件。

一件传世的微雕作品以上种种必不可少,若要将胸中块垒挥洒于方寸之间,必得有能把控的自信。

而自信的来源便是基础与积累,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磨炼与坚守。

面对一块优质的材料、一次绝佳的机会,基础技能不足者,多抱憾错过。

没有潜心的修炼,单靠运气是不足以支撑走到最后的,失之毫厘,便会差之千里。

“范公家法最严”——清初名臣范文程的智慧和风采

“范公家法最严”——清初名臣范文程的智慧和风采

“范公家法最严”——清初名臣范文程的智慧和风采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为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清入关前家居沈阳,为后金在战争中掠获,成为满洲贵族奴隶,曾面临被屠戮的境地。

努尔哈赤时期,与其他被俘汉人相比,他只是侥幸留下了性命而已。

皇太极时期,由于调整和放宽对汉人政策,从汉人知识分子中选拔人才,范文程才脱离奴籍,为皇太极所赏识,走上政治舞台。

范文程去世,康熙亲自为其撰写祭文,赐谥号“文肃”,后来还为范文程祠堂题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大字,足见对其评价之高。

“所有章奏,悉焚其草,即实录史册亦仅载什一”作为朝廷重臣、首要智库人物,范文程有关军政奏议以及代撰制敕檄令自然不少,可以作为“光宗耀祖”的资本,然而时至今日人们所能见到的却寥寥无几。

时人早已指出范文程“生平奏议,自焚其草。

故罕传于世”。

李蔚在为范文程写的墓志铭中也指出,“所有章奏,悉焚其草,即实录史册亦仅载什一”。

这是一个谜。

有的学者认为,这大概是与清廷故意隐讳范文程的出身经历有关,不无道理。

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当时满汉矛盾突出,明清战争激烈,范文程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为了自己和家族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低调处世,不事张扬。

他生前曾将一系列为清政府出谋划策的奏章,一律销毁,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只是在现存清廷遗留下来的文献中,得以窥见他的智慧和风采。

皇太极初尚察阅,后乃不再审查,说:“汝当无谬也”一个政权能否立足,除了政策正确外,关键是能否形成一个坚决执行政策的领导集团,不折不扣地为自己制定的既定政策服务。

这就需要有严明的法纪作为保证,更需要各级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严格遵守,使之形成强大的、统一的领导力量。

如果不讲法纪,领导层一团散沙,则将一事无成。

清初,虽然法纪较为严明,政风较为清廉,各个利益集团在发展政权、一致对明斗争方面大体一致,但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利益摩擦,政策上的不同声音仍然会时常涌现。

特别是在最高统治者更替之际,争夺最高权力的争斗仍然会极为激烈和隐蔽。

从游士到文士——西汉文学家枚乘

从游士到文士——西汉文学家枚乘
关 键词 :枚 乘 ;谏吴 王 ;七发 中图 分类 号 :D 6 6
1 枚 乘 其 人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8— 0 1 6 5— 0 2
枚乘, “ 字 叔 ,淮 阴 人 也 ,初 为 吴王 濞 郎 中 ” ,吴 王 欲 谋 逆 , 其作 《 上 书谏 吴 王》 加 以劝 谏 ,吴 王 不纳 其 言 ,枚 乘 遂 与 当时 名
这 成为他 不得 不 面对 的难 题 。面对 刚愎 自用 而 又一 意 孤 行 的藩 王 , 他 既不 能像 战 国策 士 那 样 迎 合 藩 王 意 愿 而 违 反 汉 大 一 统 的 现 实 . 又 不能 直言劝 谏 ,这 也促 使 枚 乘 等人 改 变 劝谏 藩 王 的方 式 , 由 口 辩 转而 为文辩 。另 外 ,枚 乘 等人 在 为 文 劝谏 的 时候 ,为 了达 到 既 不触 怒藩 王 又 能 令 藩 王 接 受 劝 谏 的效 果 ,必 须 反 复 揣 摩 、推 敲 , 2 枚 乘 的政 治期许 可谓 苦心 孤诣 。在 苦心 构 文 的 过程 中 ,枚 乘 等 人 实质 上 已不 仅 仅 作 为藩 国游士 ,枚 乘一 生为官 未 居 高位 ,曾为 吴 王刘 濞 郎 中 、 是拥 有纵 横之 才 的游 士 ,更 是 拥 有文 学 才 识 的文 士 ,进 而 开 始 了 景帝 弘农 都尉 ,或 因 其 政治 作 为 不 突 出 ,史 书未 见 有 关其 政 绩 的 他从 游士 向文士 的精 神转 型 。 具体 记载 。其在 政 治上 为人 所知 的 主要 是 为 劝 阻 吴 王 造 反 而两 谏 3 枚 乘 的文学 成就及 其影 响 吴王 ,并 为此而 成 《 上书谏 吴王 》 和 《 上书重 谏吴 王》 ,此 两 则谏 枚 乘最 为人 所 熟 知 的 便 是 其 作 品 《 七 发 》 以及 由此 开 创 的 书也 在一定 程度 上反 映 了枚 乘 作 为 一 个 游 士 的期 许 ,同 时 也反 映 “ 七 ”体 创作 模式 。另 《 汉书 ・ 艺文 志 》 中有 “ 枚 乘赋 九 篇 ” 的 了枚乘 从游 士 到文 士的精 神转 型 。 记载 ,《 玉 台新 咏》 载有枚 乘杂 诗九首 ,此 基本 为 目前 所 知枚 乘所 关 于 两书成 书 时 间 ,史 书未 见 详 载 ,史 界 意见 不 一 。赵 逵 夫 有 文学 成就 。 认 为 ,“ 其 第 一封 《 谏 吴 王 书》 ,也 应 作 于这 一年 去 吴之 梁 以前 不 3 .1 《 七发》研究综论 久。 ”刘跃 进认 为 , 《 上 书谏吴王》 成于文帝后元七年 ( 前1 5 7 枚 乘 的赋流传 下来 的有 三篇 ,即 《 七 发》 、《 菟 园赋 》 、《 柳 年) ,景 帝前 元三 年 ( 前1 5 4年 ) ,“ 枚 乘作 《 上 书重谏吴 王 》劝 其 赋》 ,其 中后两 篇学 者多 疑为伪 作 ,惟 《 七 发》 尚可信 ,学 者对 此 息 兵 ,吴王 不昕 ,遂从 梁孝 王游 ” 。依 刘跃 进 之 言 ,枚 乘 三年 内两 研 究也 较多 。但对 《 七发 》 创 作 时 间 、主 旨、以 及 文化 渊 源 等 多 次 游梁 。相 比之 下 ,赵 逵 夫 的 观 点 则 更 有 可 取 之 处 ,但 仍 有 待 方 面 内容 ,学 界仍有 争议 。 考证。 3 .1 .1 《 七 发 》创 作时 间 从语 言风 格和 内容 上看 ,《 上 书谏吴 王》 作 于 吴 王刘 濞逆 谋 之 《 七发》的创作 时间,学界主要有创于吴国和梁国两种主要 心 尚未 暴露 之时 ,故 而 此 时枚 乘 采 取 微 言讽 谏 的方 式 ,明 人林 希 观 点 。 同评 此 文 “ 长 喻远譬 ,曲尽 利 害 ,文字起 伏 变化 ,百 态 横生 ” ,足 清人 梁章 钜 《 文选 旁证 》 引朱 绶之说 :“《 七 发》 之作 ,疑 在 见 枚乘 在撰此 文 时所 费 心 思 。与 《 上 书谏 吴 王 》 相 比 ,吴 王 刘 濞 吴 王濞 时 ,扬 州本 楚 境 ,故 臼楚 太 子 也 。若 梁 孝 王 ,岂能 观 涛 曲 叛乱 之 际枚乘 所作 《 上 书重谏 吴王 》 ,从秦 与 六 国之 争谈 起 ,纵论 江哉 ! ” 当代 学者 赵逵 夫也认 为 ,若 《 七发 》 是 “ 在 吴楚 之乱 以后 天下 之精 微 ,劝谏 吴 王 悬崖 勒 马 ,虽 仍 是 委 曲 陈 词 ,但 与 此前 的 所作 ,当时 曾经从 吴 王 濞 游 者 唯恐 洗 刷 不尽 同叛 逆 者 的关 系 ,尽 《 上 书谏 吴 王》 相 比,在 不 触 怒藩 王 的前 提 下 ,表 意 更 为 直 接 明 管枚 乘 以谏 吴 王二书受 到 朝 廷 的 嘉 奖 ,恐亦 不 至 于 以作 为 吴 王 门 了 。不 直 陈事 实而 委 曲 其词 ,一 定 程 度 上 也 反 映 了诸 如 邹 阳、枚 客往 问楚太 子疾 的事 为题材 而著 为文 章 。 ” 乘 的游士 在藩 国 的生存情 况 。 也有学 者认 为 ,《 七 发》 作 于梁 。李善 在 《 六 臣注 文选 》 中认 经汉初 几 十年 休养 生息 ,藩 国 已有 一 定 经济 实力 ,为满 足 藩 为 , “ ( 乘 ) 事梁 孝 王 ,……恐 孝 王 反 ,故 作 《 七 发》 以 谏之 。 ” 王巩 固 自身 统 治和 与中 央对 峙 的政 治 需 要 , 同时 也 为 满足 藩 王 在 王增文 通过 考证 分析 ,认为 “ 《 七发 》 当 写于梁 国 ,乃 谏梁 孝王 之 与 中央对峙 之 外 的人 生 游 乐 、文 化 自娱 的精 神 需 求 ,各藩 国开 始 作 。 ”杨 德贵从 枚乘 等游 士 的精 神 期待 出发 也认 为 “ 枚乘 《 七 发》 广 招 贤才 。一方 面 ,藩 王在 平 时 与 一 般 游 士仅 保 持娱 游 关 系 而 不 作 于游 梁时 ” 。 会 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将 自己的政 治 密 谋 透 露 给一 般 游 士 ,另 一方 面 ,因藩 王 需 当然 ,个别学 者认 为 以上两种 观 点 都值 得 怀 疑 。郭 建 勋认 为 , 要 所招 来 的游 士 ,在享 受 贵 为藩 国上 宾 的 优 裕 生 活 的 同时 ,一 旦 《 七 发》 “ 劝 谏 的对象 为太子 而 非 楚王 ,且 内容 与 ‘ 谋 反 ’事 毫无 藩 国与 中央的矛 盾 白热化 ,他 们 也 不 可 避 免 地要 面 临藩 国与 中央 关 系 ,因而 李善 之 说 不 足 为 据 ” ,又指 出赵 逵 夫 的考 证 虽 颇 具 新 对 峙对 抗 的政 治 问题 。 当真 正 面 临争 斗 的 局 面 时候 ,出于 确 保 自 意,但 “ 毕竟只有旁证和推测,何况 ‘ 久耽安乐,日夜无极’之

明代文人送礼管窥

明代文人送礼管窥

明代文人送礼管窥作者:徐美洁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第10期相比于人事、情感的飘忽不定,东西(物质)显得多么的重要。

“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

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

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

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

”(鲍令晖《拟客从远方来》)送人一张桐木琴,雅致无比,可以解读出相思纹理,终身同调,歲寒不改等多情的含意。

明人好礼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的一位朋友去华山旅游了一趟,回来后,告知已经请人把他的名字也刻在华山顶上了:这不是我吹的,你看,我把刻你名字的墨跋都带来了。

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年代,亲自登上华山,怎么说都比现在索道上去不易多了。

明人好游,五岳那么神圣的地方,人人都想去。

我们搜搜明人的诗文集,会发现有好多“卧游五岳”的诗,那是因为大家没有机会,或没有条件去,只好在梦里游览,睡醒了再作诗留念。

刻个“到此一游”在那时也还没有成为公共行为的禁忌,在华山之巅代刻一个,这是多么情真意切的礼物,谁说不是“堪比金石坚”呢?所以王世贞赋诗一首,以志感谢:“岳色褰帷面面新,叨将姓字上嶙岣。

寒光忽映莲花掌,清梦翻添玉女颦。

自是金天来使者,空劳紫气拟真人。

坏居总抱袁闳恨,婚嫁那能系此身。

”在明代,收到朋友来信的时候,一般也会收到小礼物,新诗扇面是最常见的,也有带一本新刻的文集,或佛经,或法书字帖的,也有送当地出产的布匹,或其他小物件的。

大概以表达情意为主,是些不会令送信人行李超重的小东西。

信末附带一笔:“拙诗书扇寄怀,并薄物,乞鉴入。

”但随信而致的小礼物,只限比较亲近的朋友。

对于有事相求的居高位者,或初次作书相通的长者,反而不能送,因为随信附带送礼,既冒昧又不庄重。

信末也会说明:“相公素丝之风久著,暮夜之知并绝,岂敢冒昧以寸丝尺缕渎严重哉?”可见,送礼是个常态,不送的话,最好说明一下是因为对方地位尊重,不敢造次。

日常礼物,可参看冯梦祯的《快雪堂日记》,里面记载着好多样品。

我像个偷窥狂一样,喜欢看他们送些什么书,又送些什么小物件。

为人贵在品德重在诚信作文

为人贵在品德重在诚信作文

标题:立德守信昔日,余与友人子瑞同行于市。

街市繁华,人声鼎沸。

忽见一童子奔走而来,手持金钗一支,泣曰:“有善人乎?吾母病重,需金以购药,故卖此钗。

”众人围观,议论纷纷。

有疑其伪者,亦有同情者。

余察其情真意切,遂问曰:“此钗价几何?”童子曰:“白银五两。

”子瑞拉余袖曰:“慎之,恐受骗也。

”余曰:“人命关天,岂能因疑而不顾?”遂付银与童子。

子瑞问曰:“若果为骗,悔否?”余答曰:“虽悔,亦无愧于心。

救人事大,岂容迟疑?”子瑞颔首,似有所悟。

后至药铺,见童子购药,确为救治其母。

子瑞赞曰:“君真仁者,愿闻其故。

”余曰:“人之交往,诚信为本。

今日之事,不过行所当行。

”子瑞感慨曰:“然,为人诚在守信,非独为他人,亦为己心安。

”余笑曰:“正是。

人生在世,贵在品德,重在诚信。

品行端正,心怀诚意,自无忧患。

”子瑞默然,良久方曰:“君言甚是。

自此,吾亦当以诚待人,不负如来。

”余喜其觉悟,乃共行归。

行不数里,遇一老翁,面露愁容。

余问之,翁曰:“吾有所业,日暮而不得归。

家中老母孤苦无依,心中挂念。

”子瑞曰:“何不托邻而归?”老翁叹曰:“邻里虽多,可信赖者寡。

”余问:“何谓可信赖者?”老翁答曰:“非唯能助人于急难,更在于日常之细微。

诚实守信,方为善邻。

”子瑞闻言,深有所思。

告余曰:“吾往日疏于察人,今始知诚信之重要。

”余慰之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知错能改。

”子瑞谢曰:“君之言,终身铭记。

”余与子瑞别老翁而归。

途中,子瑞语重心长曰:“今日之行,所学甚多。

诚信之道,实为立身处世之本。

”余曰:“然。

无论贫富贵贱,皆需以诚信为本。

如此,方能赢得尊重,建立良善之人际关系。

”子瑞曰:“诚哉斯言!愿与君共勉。

”遂记今日之行于篇,以示后人。

品德为人之根本,诚信为交往之道。

愿世人皆能守信如金,以诚待人,共建和谐社会。

由《髹饰录》分析明代漆工『尚文』心理

由《髹饰录》分析明代漆工『尚文』心理
'"
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其立意与《髹饰录》相似, 都是将工匠类比为文人阶层向往和信仰的天道、圣人。在这些树 立知识主体的信息中可以看出,黄成著书并不是单单只为改变他 一人阶层,而是要让这本书去改变所有漆工的地位— ——也可以从 他笔下的野心看出这个时代漆工的“尚文”心理。
接下来的《髹饰录》的《乾集》中,黄成以极其简练的类比法进 行书写,行文多处有故意模仿类似《论语》等经典著作的嫌疑。例 如, “天运,即旋床。有余不足,损之补之。日晖,即金。有泥、屑、麸、 薄、片、线之等。人君有和、魑魅无犯。月照,即银。有泥、屑、麸、薄、
的。笔者将从《髹饰录》原文中的三个方面分析出明代漆工的“尚
Hale Waihona Puke 二、漆艺技法的描述文心理”。
《髹饰录》中《坤集》更多是漆艺技法总结的部分,其中有许多
6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类似唐、宋、元文人画的绘画技法。例如,文中关于洒金技法的描 述: “洒金,一名砂金漆,即撒金也。麸片有粗细,擦敷有疏密,罩漆
……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山水
结语
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其笔,谓之有
虽然黄成在创作《髹饰录》时有卖弄学识的嫌疑,但这也是
! $ #
墨。 ”黄成在书中所描述的洒金技法也似董源画中那些云气、石 “尚文”心理的一种反应,毕竟从工匠阶层通往文人阶层的路并非
)"
行连影,陵乘有期 ”中的“陵乘”是引用自《登坛必究》: “星在下而 上曰陵,在上而下曰乘”。又比如, “冬藏,即湿漆桶并湿漆瓮。玄冥
*"
玄英,终藏闭塞 ”中的“玄冥玄英”引用自《月令》:“冬,其神玄 冥”、《尔雅》: “冬为玄英。”,类似用典之处比比皆是。他咬文嚼字 地在《髹饰录》中引经据典,并不能使人们对其漆艺工具有深刻的 理解,他在建构漆艺知识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得到文人阶层赏识。 用文人最擅长的“象征含义”来塑造,更是其“尚文”心理呼之欲出 的体现。

名人的人品文品与治学

名人的人品文品与治学

名人的人品文品与治学
木南莎
【期刊名称】《中学语数外:高中版》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一、中外学者论学格言子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木南莎
【作者单位】广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2
【相关文献】
1.论苏轼的人品与文品 [J], 童瑜;赵霁;
2.人品、文品、气节——周扬问题上的顾骧 [J], 张成洁
3.潘岳人品与文品关系的多维度探讨——以生命意识对潘岳人品与文品的统合为中心 [J], 杨志荣
4.浅论曾巩的人品、文品及官品 [J], 林亚斐
5.文品出于人品:论方苞的品德修养 [J], 宋豪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著名辞赋家枚乘的主要文学作品介绍

著名辞赋家枚乘的主要文学作品介绍

著名辞赋家枚乘的主要文学作品介绍枚乘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字叔,是淮阴人,曾经做过吴王的属下,后来因为吴王造反枚乘屡次上书劝谏吴王起兵反对阻拦无效后,便改投了梁孝王刘武,成了他的文学侍从。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枚乘的主要文学作品,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枚乘的主要文学作品汉景帝统治时期,曾经官拜弘农都尉,但是这并不是枚乘喜爱的东西,所以便称自己有病推辞了。

后来汉武帝继位后,又想要征用他,但是因为年纪比较大身体不好,在路途中便去世了。

枚乘的重要作品就是辞赋,他是西汉时期著名而文采昭著的辞赋家,《汉书艺文志》里面收录了枚乘作品九篇即“枚乘赋九篇”。

现在世上所流传下来的只有《七发》、《柳赋》和《菟园赋》三篇文章,其中后面的两篇因为语言和枚乘有些不符,所以有人说是后世之人传写,又因为有两处毫不避讳汉惠帝刘盈的名讳忌讳之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还被怀疑是伪托之作。

《七发》又是世上流传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它属于讽喻性的文章作品,赋中主要是通过假喻楚国太子生病,前去探望时所说的对话来讽刺当时贵族社会的腐朽势力,再通过描述各种有乐趣的事儿希望可以解开楚太子的心结,让他从腐朽的物质享乐生活中脱离回来,回归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模式之中,将之前的不良习惯作风通通丢弃。

《七发》辞藻华美,语言气势滂沱,这一首赋的出现,标志着汉大赋从那时开始初步形成。

枚乘的人物事迹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枚乘,他因为被奸人所害被抓入狱,但是在狱中凭借着自己的忠心和肝胆义气写下了著名的《狱中上梁王书》,从而让梁孝王深感他的深明大义和才华出众,立即下令将他释放出来。

但是开始时枚乘是跟随着吴王刘濞的,后来因为吴王想要造反谋事,枚乘屡劝不听,最后才改投到梁孝王门下。

在他劝服主上的时候,还发生过两个小故事,最后演变为成语流传至今。

在吴王刘濞想要造反的时候,枚乘劝阻他引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用一根纤细的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然后将上头的一端悬挂在没有尽头的高处,在它的下面则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这样的情景一出来在蠢笨无知的人也可以想象的到会有多危险,如果上边断了下边又接不上,结果可想而知。

写枚乘的文章

写枚乘的文章

写枚乘的文章枚乘,字子良,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主要思想集中在教育、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枚乘的思想和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

枚乘的教育思想是他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主张“以教育为主,以法律为辅”,强调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不断提升个体的素质和能力。

他还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道德修养和才能的人才,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枚乘还致力于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他主张“德治”,即通过道德的引导来治理社会。

他认为政府应该以德治人,而不是以法治人。

他强调政府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感召民众。

他还提出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政治理念,主张政府应该公开透明,与民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听取民意,解决问题。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枚乘还对于伦理道德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他主张道德应该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个体应该通过道德修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他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理念,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应该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枚乘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主张教育为主,以德治人,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我们应该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枚农篇》读后感 课程论文

《枚农篇》读后感  课程论文

浅析《枚农篇》一枚农篇,又名《论品德》,选自《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是柏拉图从早期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转入开始提出“相论”的一篇重要对话。

谈话人有枚农、苏格拉底、枚农的小厮、安虞铎。

对话内容以美德如何获得为中心问题,为了得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在苏格拉底的循循善诱下,枚农与苏格拉底首先探讨了美德的定义,未果;其次,苏格拉底提出灵魂“回忆说”来进一步启发枚农;再次,苏格拉底引导枚农得出美德根本不可能被教的结论;最后,苏格拉底得出最终结论:美德是神的给予。

这四大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枚农,问苏格拉美德如何获得。

苏格拉底宣称自己不能回答:因为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美德,那么他如何知道如何获得美德呢?枚农首先同意处理美德的本性问题并且提供给苏格拉底一个定义,更确切地说是一系列不同种类的美德,而非美德本身。

经过一些论证后,他承认这些是不够的,并且给出另一个定义一美德是统治的一种力量,但这一点也被否定了。

为了帮助枚农继续这种探寻,苏格拉底给枚农上了短暂的一课,以后,枚农给他提供第三种也就是最后一种关于美德的定义:渴望好的事物并有能力去获得他们。

当这一点受到反驳后,他绝望的不希望再进行任何探索,并说:“你如何能找到一些你不知道它本性的事情?即使是你偶然发现答案,你如何会知道这件事情就是你以前不知道的事情?”面对这样的挑战,苏格拉底改变了策略。

采用了宗教的口吻,他断定灵魂是不朽的;我们所说的学习其实是对灵魂所拥有的以前知识的学习。

在枚农的需求下,苏格拉底提供了一些证据,并且把枚农的一个奴隶召唤过来加入他们的行列。

苏格拉底在沙子上画一个图形后给那个男孩设置了一个几何谜语:画一个边长为两尺的正方形并且它的面积为四平方尺。

那么面积为原来两倍的正方形的边长会是多少?为了回应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男孩提供了两个错误的答案。

但是逐渐的,在持续的给他提问之后,他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苏格拉底论证到:他只是提问问题并且从没教他,那么答案肯定一直在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随笔枚乘的人品与文品
枚乘的人品与文品
燕山飘雪 2005-1-10 0:17:27
大家看央视一台《汉武大帝》,不知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了么?汉景帝得了肺结核病,到骊山汤泉宫疗养。

十皇儿刘彘去看他,并给他背诵了枚乘的赋《七发》,说它能治病。

枚乘是何许人也?《七发》真的能治病吗?
枚乘,字叔,淮阴人,汉代著名辞赋家。

世人皆知汉代写赋大家是司马相如,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在中学课本上都学过。

再加上他与卓文君私奔的浪漫故事,好象司马相如的名气大于枚乘。

但是,在汉代,在当时,名气最大的还不是司马相如,而是枚乘。

《汉书、贾邹枚路传》记载:“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

”写《汉书》的是东汉人班固,这说明一直到东汉人们都认为枚乘的名气大,赋写的最好。

枚乘的赋至今流传下来的只有三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七发》。

枚乘的文章好,首先得益于他的人品好。

俗话说“文如其人”,真是一点不错!他为人真诚、细腻、沉思、多谋。

汉文帝时,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任郎中。

所谓郎中,就是现在的秘书或秘书长之类。

大家看《汉武大帝》都看到吴王刘濞造反的情节。

的确,刘濞的刚愎自用是有名的。

他凭借在吴国经营多年积聚的财富,就想与朝廷分庭抗礼,开始谋反。

枚乘极力劝谏,阻止他这样做,根本不可能成功。

但是,吴王刘濞根本不听,有点利令智昏。

枚乘知道非失败不可,就悄悄地离开,到梁孝王那里躲藏起来。

等到御史大夫晁错宣旨颁布《削藩令》时,刘濞再也忍无可忍,决心造反叛乱,并联合了其他六国,一时气势汹汹,非要打到长安不可。

枚乘这时又写信劝刘濞悬崖勒马,赶快罢兵。

但刘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件事传到朝廷,汉景帝大为感动,朝廷上下官员都知枚乘是忠于朝廷的,不希望天下大乱。

一时间,枚乘的人品为人们称道。

刘彘小时侯就听窦婴讲过枚乘的《七发》,他背得滚瓜烂熟,特别欣赏“观涛”那一节。

后来刘彘做了皇帝,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他派人去迎接枚乘到朝廷任职,结果在半路上,枚乘就生病死了。

汉武帝自然是痛心不已。

至于刘彘说《七发》能治病,不过是他的小时候学这篇文章的印象而已,《七发》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但《七发》讲的的确是一个治病的故事。

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介绍了楚太子如何得病,客人怎么样一步一步地劝说他振奋精神,改变生存环境的情节。

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文章的确能治病。

就象今天的心理医生一样,是通过启发、引导给病人以精神解脱或精神愉悦。

客人讲的七件事,都与楚太子的病有关。

枚乘首先分析了楚太子得病的原因在与: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出舆入辇,命曰蹶瘘之机;调房清宫,命曰塞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就是说楚太子的生活条件太好了,怎么能不生病呢?客人又讲了要治好病需要做的几件事,先讲音乐、车马、游览之乐。

太子无动于衷。

再说到田猎、观涛,已引起太子的兴趣。

最后说到方术之士,论述精言妙道,于是楚太子据几而起,霍然病愈。

正所谓心病还要心药治,这精神疗法还真管用。

由此看来,千万不要小看这文章的作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文章写得好,真的能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既解除疲劳,又能解除压力和痛苦。

所以,人们称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研究和解剖人的心理与精神的专家。

因此,作家学点心理学、生理学,是大有好处的。

《七发》的艺术特色和影响也是值得一提的。

首先看它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枚乘廲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这四句话不仅介绍了枚乘在赋的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而且对枚乘赋的艺术风格也作了介绍。

是枚乘首先创作《七发》这种赋的形式的,具有开山之作的称谓。

《七发》这种以主客问答、虚实结合的形式,也给后人以模仿,故而形成赋体文章的“七体”。

如后来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筃作《七依》,王璨作《七启》。

枚乘文章的善于铺排,夸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表现手法,也给后代的散文家以很大影响。

唐代的李白、杜甫等都受过影响。

可以说,《七发》是汉代大赋的源头,对赋的发展很有影响。

其次,该赋的讽刺性非常明显,作者对楚太子腐化生活的描述,使读者感到这公子哥不得病怎么能成?在讽刺中作者又委婉地加以劝喻和开导,使其明白这样下去会要了性命的。

再就是语言的独特,全文八百多字,全是四六句,对偶、对仗,处处可见,朗朗上口。

语言的丰富多彩,辞藻的华美艳丽,极尽渲染之能事,是无人可比的。

特别是观涛一段,真是写得妙极了!有兴趣的可找来一读,相信会大有收益的。

枚乘的人品和文品,都是值得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