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热带大气的动力学特征与辐散环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7.1a平均纬向风的纬向剖面。左:12~2月平均;右:6~8月平均 根据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制作 单位:m·s-1
(王慧提供,2004)
热带大气典型探空曲线(左图)。θe是相当位温,θe*: 饱和相当位温。(与每层温度相同,但假定达到饱和大气时 的相当位温)。这种探空分布与中纬飑线中的探空曲线类似。
辐合的振荡。如产生辐散(见图7.2高低压中心之间地区),
由于f在南北半球是反号的,结果西风时,空气质量都向赤
道堆积,结果引起赤道处质量增加,而形成高压,而东风区
则对应于低压区,又由于重力波相速度 C2
v k
2

ghe,


u0
exp


y2
2C

ຫໍສະໝຸດ Baidu
he是厚度。只有C>0,离赤道的衰减解才存在,所以开尔文
P Zm qvdz E 0
(7.10)
Zm是湿层顶(≈2Km),代入近似的水汽连续方程


qv

qv

z

0
到(7.10)式中,则有
P Wq Zm E
(7.11)
因而垂直积分的凝结加热与天气尺度度量w(Zm)和q(Zm)联系起来
。但由上式只算出了总量,仍需要知道其垂直分布。这可以根据观测 用经验方法确定,即
波只能东传。
Kelvin波是一种特别类型的重力波:它受到地球旋转的影响, 并且在赤道被截获(或侧向垂直边界或山脉)。其存在条件: (1)重力和稳定层结维持重力振荡。 (2)明显的科氏力加速。 (3)赤道的存在,作用在赤道区西风的科氏力趋于使西风折向赤道,
这导致流体在赤道区堆积,在赤道形成气压最大值。以后指向极 地的气压梯度与指向赤道的科氏力平衡(即导致西风气流是地转 的)因而赤道像一侧墙支持Kelvin波,高压与西风同相,低压与
夏季辐散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图7.6b):
(1)如前面指出,亚洲夏季风影响的范围很广。上升区位于阿萨 姆-孟加拉地区,相应有三个下沉气流:太平洋的东西或瓦 克环流的下沉支,西南印度洋的季风下沉区和地中海及沙漠 热低压的下沉区。
(2)与非洲季风有关的辐散环流比较局地性,在西非5ºN附近为 上升支,东南太平洋15ºS附近为下沉支。这个下沉区也与中 美洲附近的强上升区密切有关;
a为对流区所占面积百分比。则据(7.3),(7.6)式可化为:
以后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天气尺度变量表达积云凝结项(7.8式右边项)。 这涉及到积云参数化问题,至今有许多种积云参数化方案。 一种简单的方法:
ZT aW ' qs dz p
Zc
z
(7.9)
P是降水率,Zc与ZT分别为云底与云高,
t

v



ln


w ln
z

Lc
CpT

(
z
)wq
Zm
E
(7.12)
上式即是对积云凝结加热的热力学方程。当Z<Zc和Z>ZT时,
(z) 0 ,它是一个满足下式的权重函数。
潜热主要在热带对流中大量产生,在大尺度环流作用下,热带对流一旦 在某些地区发生之后通过产生凝结潜热可加热大气,反过来又能够驱动 热带环流的变化,并激发热带波动的产生和传播。这是一种复杂的相互 作用过程。这里只考虑热带大气对加热场强度和分布的响应问题,即加 热场对热带大尺度环流的反馈问题。为了阐述其基本问题,Gill(1980 )用了单一正弦波垂直模态和β-平面上的浅水波方程,研究了静止基 态大气在给定加热Q强迫下的定常运动。考虑了动量阻尼(即瑞利阻尼 :正比与风速的线性阻力)和热力阻尼(牛顿冷却:加热率正比于对基 本平衡态的温度扰动,忽略了高频惯性的重力波,Rossby –重力波和 Rossby高频波(即长波近似)Gill 给出了两种基本解:赤道对称的孤 立加热与赤道反对称偶极型加热。
式(7.2)可写成(对w>0区)
t

v



ln



w

ln
t

Lc CpT
qs z


0
(7.4)
ln e ln Lc qs
z
z CpT z
代入上式到(7.4)中有(先乘上θ)
t

v





we
东风同相,它只向东传播,这是由于赤道截获的条件要求(见 uˆ
公式)。
图7.2 赤道大气Kelvin波的气压场和风场水平分布
(取自Matsumo, 1966)
图7.3 赤道大气混合Rossby—重力波的气压场和风场水平分布
(取自Matsumo, 1966)
混合Rossby—重力波的流场相对于赤道是一个对称 涡旋,而气压场不与赤道呈对称分布,高低压中心 分别位于赤道的两侧。风压场的关系在相对高纬的 地区近似于地转关系,而在近赤道地区非地转分量
很大,在赤道上纬向速度 u 0 ,但是经向速度v
达到最大,并且几乎与等压线相垂直。经向速度v的 大小沿y方向相对于赤道而言呈Gauss分布,离开赤 道地区波动迅速减弱。
图7.4 沙特阿拉伯(左图)阿拉伯海(中图)和孟加拉湾(右图)
上空大气非绝热加热分量的垂直分布。QR:净辐射;QC:凝结加 热;QW:感热加热;FM(E—W)是东西方向的热通量,FM(N—S)
(1)大尺度凝结加热单位质量的潜热加热
J Lc Dqs Dt
(7.1)
q s 是饱和比湿,Lc是凝结加热率。
由热力学方程
Cp D ln Lc Dqs
Dt
T Dt
(7.2)
qs 的变化主要由上升运动引起,可表示为:
Dqs Dt

w
qs z
0
当w 0 当w 0
则(7.2)变为:
w ln Lc Dq s z CpT Dt
(7.6)
由于上式中的w实际上是活跃对流单体区的强垂直运动(w,)与周围弱垂 直运动( w )之面积加权平均:
w aw'(1 a)w
(7.8)
w ln Lc aw' qs
z
CpT z
(7.7)
条件不稳定环境下的探空曲线(右图),它发生在 北美中西部强风暴形势下。 θ,θe和θe*同左图。 点线代表从地面上升的无夹卷气块的θe曲线,箭 头为LFC。
(Holton, 2004)
7.1 热带大气的动力学特征
(Fr数的意义见附录)
由于热带天气尺度系统的无辐散性,所以过去一些人 认为这种系统的发展与来自中纬度的侧向强迫作用有 关。实际上这种机制并不是必要的。热带天气尺度扰 动的发展完全有可能从热带行星尺度运动系统取得能 量。例如可以注意到,对流性天气尺度的扰动(包括 热带气旋)常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形成,这些区域正好 对应于行星尺度流型的上升区,如西太平洋,西大西 洋地区等。
(b)7月
(Krishnamurti,1980)
7.3 热带地区的凝结加热
凝结加热是热带大气中非常重要的热力过程,它的量值和加 热分布取决于凝结过程。一种是由大尺度垂直运动产生的潜 热释放;一种是深厚积云对流释放的潜热。前者主要与中纬 系统有关,在热力学方程中很易定量计算。但由大量积云形 成的潜热加热计算是比较困难的。它需要用天气尺度定量地 表征这种中小尺度加热。这就是积云参数化方案,它是目前 天气与气候模式中不确定性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以下简略 说明这两种潜热释放的计算问题。
也就是说,东西方向它是一种浅水重力波(水平尺度很大,
垂直厚度很小),而在南北方向是符合地转平衡,并且离开
赤道,振幅衰减,到10°N和10°S基本上消失,所以它是一
种只向东传的赤道波。开尔文波的产生大致可以认为:近赤
道有某种强迫(如加热),这可以由大范围对流云系发展造
成。结果在该区造成气柱中重力内波型的垂直分布的辐散/
(3)邻近中美洲(10ºN附近)的东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很强。在 这个暖海面每年有20~25个热带气旋形成。主要上升运动区 就位于此处。这支辐散环流的下沉支在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 它们是哈得莱环流和东西环流的重要部分,对南半球副热带 急流的强度和变化有重要作用。
(a)1月
图7.6 全球辐散环流 的三维分布概略图。 根据FGGE资料作出。 (a)1月; (b)7月
(3)存在着不同类型大尺度低频变化的流型或波动。用经典的潮汐 理论不少人对行星尺度、缓慢变化的热带大气进行了研究。在 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强迫作用下(如不同的非绝热加热)得到了 一些不同类型的大尺度流型或波动。这些流型与观测十分相近。 例如对于纬向波数1的情况,人们发现在热带存在着向西和向东 传播的重力波、向东传播的凯尔文波、向西传播的混合Rossby 波(或者叫MY波,因是由Maruyama和Yanai发现)以及斜压和正 压的Rossby波。它们是自由模态,其中开尔文波与混合Rossby 波尤其重要。在东风基本气流情况下,只有开尔文波具有很慢 的速度,以致可以看作是定常解。对于西风基本气流,可以激 发出一系列的Rossby波。对于潮汐波在实际纬向风速条件下总 是瞬变的。另外还存在由非绝热加热引起的强迫模态(Gill模 态)。可分为赤道对称加热和赤道非对称加热。如加热在北半 球,可产生比较实际的热带流场,这个问题我们不讨论。
高等天气学系列讲座
单元三:热带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2014年春季)
第七讲 热带大气的动力学特征与 辐散环流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热带一般是指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脊线之间的区域,而副热带高 压脊线也是地面东风带和西风带之间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平均 位于30º纬度左右。热带几乎占全球面积的一半。它之所以重要 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热带是整个大气的水汽、热量和角动量 源。第一章已一般的说明了正是在热带大气从地面得到角动量, 并在热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超过了向外辐射所损耗的热能,这种 盈得的动量和热量向极地方向输送以补偿中高纬的大气角动量和 热量的损失;第二方面是由于热带大气和扰动与中高纬的大气和 扰动有明显的相互作用,这使得人们不能把这两个地区的环流看 作是完全孤立的,其中任一地区的预报都必须考虑来自另一地区 的影响;第三,热带地区是地球上主要的海洋区,海气相互作用 以及遥相关显著,这是影响全球天气与气候形成和异常的一个主 要原因。

0
(7.5)
上式中
e



ln e
z

z
当q qs与w 0 当q qs或w 0
在大尺度强迫上升有凝结情况下(e 0 )
(7.5)式与绝热运动情况下热力学方程相同。只是静力稳定度被 相当静力稳定度代替。由于有凝结加热,其局地变温要比同样递减 率下绝热情况下小。如 e 0 ,大气是条件不稳定,凝结主要 通过积云对流产生。但(7.3)式仍然成立,只是垂直速度必须是 积云单体中上升气流的速度,二不是天气尺度W。这种情况下,不 可能只用天气尺度量简单地写出对积云区的热力学方程。因在热带 地区,温度脉动很小,绝热运动与非绝热运动近于平衡,
是南北方向的热通量。单位:K d-1
7.2 辐散环流
图7.5 200hPa北半球夏季(6~8月)多年平均(1968~1980)的辐散 环流分布。箭头代表辐散风分量,箭头长度代表辐散风速。实线代表 速度势等值线,单位:5×105m2·s-1;D:高空辐散,C:高空辐合
全球辐散环流如下,在北半球冬季(尤其在1979年1月)(图7.6a) 主要哈得莱环流的上升支在5ºS附近,下沉支在30ºN附近,造成这 支哈得莱环流圈的因子主要是亚洲冬季风。另一个哈得莱环流是在 5ºS上升,30ºS下沉、与澳大利亚季风有关的环流圈,因而澳大利 亚季风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哈得莱环流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澳 大利亚北部的降水变率与印尼-澳大利亚北部辐散环流上升支的周 期性经向移动有关。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的辐散风属于南半球这支 次要哈得莱环流圈的。了解这支环流圈的特征和演变对于全面了解 澳大利亚季风是非常重要的。与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下沉支有关 的辐散环流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平均热带大气在600hPa以上是条件不稳定的,大尺度上升质 量流是逆梯度输送的,因而使对流层上部冷却,因而这种环 流不能产生位能。大面积积雨云(或热塔)中心区的假绝热 过程,这时气块近于使θe守恒,当气块到达对流层上部时, 温度可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因而热带大气(主要是ITCZ区) 的上升气流主要限于个别对流单体中情况下,赤道区热平衡 可以满足(抵消辐射冷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