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2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文献的辨伪08PPT课件

文献的辨伪08PPT课件
一、古代的伪书及其出现的原因
• 伪书一般是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 古代典籍文献。
• 我国的古籍,“经、史、子、集”四部之中都出 现过不少伪书。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 “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办。”比较起来,以 “子部”为最多。
•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曾作过详细分析:“凡四部 书之伪者,子为盛,经次之,史又次之,集差寡。 凡经之伪,《易》为盛,纬候次之;凡史之伪, 杂传记为盛,琐说次之;凡子之伪,道为盛,兵 及诸家次之,凡集,全伪者寡,而单篇别什借名 窜匿甚众。”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 北宋魏泰假冒梅尧臣之名撰《碧云騢》,指骂当 朝官吏,以引起公愤。
• 道佛争胜之伪书《老子化胡经》。
(五)好事妄为
• 历代好事之徒,摭拾古事古言,敷衍编造,制作伪书的 例子也很多。
• 如《神异经》、《十洲记》皆题作东方朔撰。 • 《汉书》东方朔本传赞曰:“朔之诙谐,逢占射复,其
事肤浅,童儿牧竖,莫不炫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 怪语附著之朔”。 • 元代有人附会《孟子》“晋之乘,楚之桃杌”一语,造 出《晋史乘》、《楚桃杌》两部伪书,论者疑为元人吾 邱衍所作。 • 明人丰坊善于写篆书,他伪造《子贡诗说》、《申培诗 说》就有逞才的意图。 • 明代造伪风气最盛,为害也最广,不可不辨。
(一)托古传书
• 崇古贱今的积习,是古人作伪的一大心理基础。 • 《淮南子·修务篇》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 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指明为托古作伪的,就 有数十例。 • “诸子略”农家有《神农》二十篇,注云:“六国时, 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历史文献的辨伪

历史文献的辨伪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பைடு நூலகம்
六是掠人之美。见他人才华胜于自己, 便不惜采取剽窃行为,据为己有。比如王 鸿绪的《明文稿》,便是抄袭万斯同的著 作。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
2.非有意作伪 非有意作伪的情况又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该书因作者不详而被误题或妄 题,例如《孝经》。 第二,该书因分辨不清历代的注释, 而将其一起混入正文,例如《庄子》;。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
直到唐代中叶,刘知几才首倡辨伪, 他的《史通》一书,有《疑古》《惑经》 两篇辨伪之作,对《尚书》《春秋》提出 疑问,提出古人由于史料缺略或出自偏见 而对史实的歪曲。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
宋代辨伪风气盛行,有的学者由不信 汉唐旧注进而大胆怀疑经典,使辨伪古籍 开始成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工作,并且辨伪 方法渐密,内容渐广。 朱熹大胆怀疑经书,他认为古文《尚 书》是伪书,并断定孔安国的序及注为伪 作。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
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 “古史辨”派为廓清有关古史的荒谬传说, 继承乾嘉学派的传统,做了大量相当透彻 的考辨工作。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
六.辨伪的方法 (一)胡应麟“辨伪八法” 明代胡应麟系统地总结辨伪方法, 在《四部正讹》中提出审核伪书的八条方 法。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
四是为焙名。一些无真才实学之徒, 通过伪造古书,达到扬名的目的。比如明 代藏书家丰坊,为显示自己藏书之丰、伪 造出《子贡易传》、《子夏诗传》、《晋 史乘》、《楚梼杌》等书、但因其诗学功 底不厚,终被众人所戳穿。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
五是为嫁祸。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 斗争中,以及个人之间的战斗中,为了毁 谤对方,借伪造的书籍为武器,达到不可 告人的目的。例如唐代牛、李竞争时.李 德裕门人撰写出一部《周秦行纪》,却题 为牛僧儒所作,以此来陷害对方。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7课历史文献的标点、注释与今译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7课历史文献的标点、注释与今译
今译是注释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今注的一种补充形式。
叁 历史文献的今译
一 今译的渊源与发展
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翻译是对民族语言的翻 译。
司马迁对远古文献的处理方法,为古文今译提 供了可贵的经验。
古籍的今译未受到古代学者们的重视,五四运 动以后,历史文献的今译才逐步发展起来。
叁 历史文献的今译
二 今译的原则与方法
➢ 唐朝——“义疏之学” 出于政治需要,出现自众说中采取一说以统一思想的“正义”体 有些学者对旧注进行解释产生了“疏” 隋唐时期的义疏尊重汉人旧注,特点是演绎申说有余而发明不足
贰 历史文献的注释
一 注释的沿革及体式
宋朝——理学盛行,学者治学讲求义理,注疏亦偏 重发挥义理,注重阐释经书的思想内容。
清代——注疏之学达到高峰,新疏丛出。 清代学者或疏旧注,或撰新解,解决了古
壹 历史文献的标点
一 句读与标点
句读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读书的基本训练之一。 古时的标点工作,称为“章句”。本义为分析古书章节 句读的工作,后来增加了新的内容。
雕版刻书时施加句读,开始于宋朝,并对“句读”予以 分别。
明清刻书使用句读符号更多,很多官私刻书均用句读。 古人在句读方面的不断探索,为新式标点符号的出现创 造了条件。
为提高历史文献标点的准确性,标点者需要做到: 第一,端正学风,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第二,勤于学习,充分掌握各方面的文史知识。 第三,积极实践,查考利用已有成果。
贰 历史文献的注释
三 注释的原则与方法
二 注释的内容
一 注释的沿革及体式
贰 历史文献的注释
注释,即讲解文献,包括解说词语音义、诠释典故、 串讲文意、考史叙事等多方面的内容。
叁 历史文献的今译
三 今译的常见讹误

辨伪

辨伪

《内篇》为庄生自作,无同题;《外篇》则后人伪续者甚多;《杂篇》亦间有 《韩非子》中《初见秦篇》。由《战国策》混入 《史记》中记昭、宣、元、成以后之文句。褚少孙至刘歆等多人续入 《楚辞》中之屈原《大招》。汉人摹仿《招魂》而作 (戊)部分伪未决定者: 《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中之《虞夏书》。二十八篇为孔子时所有,盖无疑。但《虞夏书》是否为 虞夏时书,则大有问题,恐是周初或春秋时人所依托 《左传》中释经语。今文学家不承认《左氏》为解释《春秋》之书,谓此部分皆汉人伪托 《论语》二十五篇中后五篇。有人谓汉张禹所窜乱 《史记》中一部分。
梁启超根据自己的治史以验,提出了十二种方法:
①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如明人所刻古逸书忽有《三坟 记》、晋史《乘》、楚史《梼杌》等书,此类书既不见诸史志著录,亦未闻汉以后人征引,十之 八九为伪造。
②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今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 九皆伪。如缪荃孙藏明钞本《慎子》,篇数、内容与旧读本全异,盖为伪作。
的方法
胡应麟的方 法
梁启超的方 法
辨伪方法有很多种,最早作出系统总结的是胡应麟,他在《四部正讹》中提出了八种方法: “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核之撰者,以 观其托;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这是胡应麟对前人及他自己辨伪经验的总结,概括得非常精 要。
辨伪
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
辨伪,乃是古籍研究之重要手段,对其真伪进行辨别,以区分真伪之异同。此一研究方法,涵盖 两个方面:一者在于考辨古籍文献之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等细节;二者则在于考辨书籍内容, 如事实、论说之真伪等。前者与古籍版本学、目录学之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史料 考辨工作相接壤。

古典文献的辨伪

古典文献的辨伪

三 明清辨偽的成熟


金元的辨偽工作較為單薄,只有王若虛、 金履祥、吳澄等略有所為 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經籍考》則比較集中 地集錄了唐宋人考辨諸子的資料


明初大學者宋濂(1310-1081)的《諸子辨》 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辨偽學成熟期是晚明胡應麟的《四部正訛》 3卷
清代是辨偽理性化 規模化的發展時期


考証辨偽的態度較為客觀,方法嚴謹,論 據充足 清代辨偽工作的可貴之處不只在其成果, 更在其精神和方法
現代辨偽的特徵



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是構建現代 史學理論體系的開山之作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與鑒別”中提出了考 辨偽書的12條標準、証實真書的6條標準、 鑒定偽事的7條標準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十四清代學者整理 舊學之總成績(二)》中專設 “辨偽學”一 節,而《古書真偽及其年代》2卷則是其辨 偽學的理論體系的完成
五 當代辨偽的發展 “偽書”實為真書



20世紀後半葉,隨著諸多戰國、秦漢間的 簡帛文獻的重現,使一些無可辯駁地証明 的所謂 “偽書”實為真書 如《孫子兵法》、《歸藏》、《文子》、 《鶡冠子》、《孔子家語》等 辨偽學科的建設是與當代古典文獻學的學 科建設同步發展
偽書存在的價值



古典文獻的辨偽
1.
2. 3. 4.
古典文獻中的偽書 古典文獻的辨偽 辨偽活動的歷史 偽書存在的價值
古典文獻中的偽書

一 偽書及其類型
二 偽書產生的原因

一 偽書及其類型


1 偽書概念的界定 偽書是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實及內容假 造的古典文獻。 2 偽書存在的種類 經歷代學者討論具有真偽問題的古書, 張心澂《偽書通考》載錄就達1104種,這 還不是偽書的全部。對偽書較早進行系統 研究的是明代胡應麟,其將歷代的偽書現 象歸納為21種﹕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辨伪学PPT课件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辨伪学PPT课件
10
辨伪学之发展
宋代疑辨风大兴。王应麟《困学纪闻》卷 八中说:“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 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 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 梗。……陆务观曰:‘唐及国初学者,不 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 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 《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 《书》之《胤征》、《顾命》,黜《诗》 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
9
辨伪学之发展
刘知几之辨伪。所著《史通》有《疑古》、《惑 经》篇。《新唐书》本传载:“开元初迁左散骑 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 左证证其谬,当以古弼学。”
柳宗元之辨诸子书。《柳河东集》卷四有《辩列 子》、《辩文子》、《论语辩》、《辩鬼谷子》、 《辩晏子春秋》、《辩亢仓子》、《辩鶡冠子》。
韩非之参验事实。《韩非子·显学》:“孔子、墨子俱道 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 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 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 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 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1
胡应麟辨伪八法
凡覈伪书之道:覈之《七略》以观其源, 覈之群《志》以观其绪,覈之并世之言以 观其称,覈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覈之文 以观其体,覈之事以观其时,覈之撰者以 观其托,覈之传者以观其人。覈兹八者, 而古今赝籍亡隐情矣。——《四部正讹》
2
梁启超的辨伪方法论
(甲)就传授统绪上辨别: (一)从旧《志》不著录而定其伪或可疑。 (二)从前《志》著录,后《志》已佚,而定其伪或可疑。 (三)从今本与旧《志》所说之卷数篇数不同,而定其伪或可疑。 (四)从旧《志》无著者姓名,而定后人所题姓名为伪。 (五)从旧《志》或注家已明言为伪书而信其说。 (六)后人谓某书出现于某时,而彼时人未见此书,可断其为伪。 (七)书初出现时已生问题,或有人证明为伪造,则不能信其真。 (八)从书之来历暧昧不明而定其伪。

文献辨伪学

文献辨伪学

文献辨伪学文献辨伪学第一节辨伪及其意义广义辨伪:就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与物进行考察鉴别,确定其真伪。

它的涵盖面不小,举凡古史事、古书籍、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只要是有真伪问题的,均在其辨识之列。

狭义辩伪:指文献辨伪,它是研究、辨别文献真伪的专门性学问,是历史文献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文献辨伪学:是对辨伪的历史发展、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并总结辨伪规律的学科。

一、我国伪书的数量及类型1、伪书数量:世界文献之最=世界伪书之最伪书数量大、范围广、起源早《史记.货殖列传》说西汉初年“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没于赂遗也。

”赵高、李斯之伪秦始皇诏书张心瀓1957年版《伪书通考》正、续篇统计,有真伪问题且经历代学者讨论过的古书达到1104部。

邓瑞全等《中国伪书综考》统计(包括近代)伪书达1200种。

2、伪书的类型(1)按形成原因和形式分类(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訛〉概括):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掇古人之事而伪者;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传古人之名而伪者;蹈古人之名而伪者;惮于自名而伪者;耻于自名而伪者;袭取人而伪者;假重于人而伪者;恶其人,伪以祸之者;恶其人,伪以诬之者;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伪而非伪者;非伪而实伪者;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本无撰人,后因近似而伪托者;本有撰人,以后人因亡佚而伪题者。

(2)按伪书程度及方式分类(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全部伪。

此类伪书于子部最多,经部次之。

例如《鬼谷子》、《关尹子》、《孔子家话》等,完全是他人的凭空编造。

2)部分伪。

此类书数量最多,几乎每郡古书都有可疑之处。

例如《庄子》、《左传》、《史记》等,均存有后人窜人之嫌。

3)本无其书而作伪。

有些书于历代史志、书日中均无著录,只因某口中提从其人其事,于是便有人借机附会而作伪。

例如《亢仓子》、《子华子》等皆是4)曾有其书图佚而作伪。

此类书数量亦不少,例如《列子》在《汉书·艺文志》中曾有著录,但后来亡佚,魏晋间人张湛便辑佚若干古书材料,趁机作伪而成书。

历史文献辨伪学

历史文献辨伪学

历史文献辨伪学【原因】尊古: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争胜射利(献书、沽书以求获利)嫁祸诽谤自耻借重:借助时贤之名,区别于尊古借助于先贤好事求名:古代少见,现代多见误题:原书无作者,后人误题炫耀逃禁【方法】1.胡应麟•变伪八法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讬核之传者以观其人2.梁启超•辨伪公例12条(1)某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2)某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3)某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4)某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5)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左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7)某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篡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必慎加鉴别。

(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

(10)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划,多读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崖略。

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其伪。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其伪。

3.杜泽逊• 辨伪方法廿条授受源流(早期目录书)被依托之人首先传出该书之人与作者生平之矛盾当事人的揭发文体文章风格特殊词语之起源声韵系统与时代之矛盾因袭称引佚文史事称谓(史讳)制度(职官)地理(行政区划、地名)与作者思想观点之矛盾与作者学术水平之矛盾与作者学术专长之矛盾学术史之倒置(出土文献版本)【伪史料】伪书失校或妄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正闰史观(如陈寿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屈从藩邦之请(如有关朝鲜光海君和仁祖大王权力交替的史实)后人增补统治者篡改(孔子学生子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史德(专指著史者的心术)材料认识水平(由于著史者的材料不全面或认识水平有限造成的,不管有意无意,都是缺乏史德的表现)【选读】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八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旧本题朝散郎尚书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李焘经进考宋史艺文志及焘本传惟载所著续通鉴长篇无此书之名盖亦当时麻沙坊本因焘有续通鉴长编托其名以售欺也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十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舊本題朝散郎尚書禮部員外郎兼國史院編脩官李燾經進考宋史藝文志及燾本傳惟載所著續通鑑長編無此書之名蓋亦當時麻沙坊本因燾有續通鑑長編託其名以售欺也。

第七章 辩 伪

第七章  辩  伪

第七章辩伪辨伪是古籍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考辨史料真伪及其年代的科学。

古书的真伪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明代胡应麟在《四部正伪》中曾叹道:“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

”清末著名目录学家张之洞,在《輶轩语》中也说:“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辨伪先哲们的估计虽不尽确凿,但也并非毫无根据。

尤其是我国古代典籍曾经历众多的天灾人祸,失传甚多,难免为后世的有意作伪和失误致伪以空隙。

因而古代的伪书,不仅数量大且充斥于文学、历史、思想、宗教、政治、科学等各方面。

鱼目混珠真伪难辨,搞乱了历史真相。

给我们科学地利用古籍造成了许多混乱。

郭沫若同志曾指出:“研究中国古代史,大家所最感痛苦的是,仅有的一些材料却都是真伪难分,时代混沌,不能做真正的科学研究的素材。

”(《十批判书》)因此,辨别古籍的真伪十分重要。

辨识伪书的目的,不是将伪书清除书籍之林,而是恢复其本来面目,作为史料加以保存和运用。

要辨识伪书,首先的是要了解伪书产生的原因和伪书的种类。

第一节伪书产生的原因和种类一、伪书产生的原因伪书的产生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从性质上看,又分有意作伪和失考误断致伪二类。

有意作伪大致可分以下几种:1、借古重说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祟古贱今”的观念,并且好古成癖。

被称为圣人的孔夫子都“信而好古”,“言必称尧舜”。

《淮南子》在《修务训》里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

为学者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听之,正领而诵之。

‛可见古时尊古之风异常浓厚。

许多人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取信于世,借助于人们的这种心理,硬拉一些古人作护身符。

或托古人之名,或掇古人之事,或挟古人之文,或蹈古书之名,以宣传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而他们的门生弟子则不遗余力大肆鼓吹。

于是以古圣先贤为撰者的书籍大量出现,流传于世。

顾炎武曾说:“汉人好自作之书而托为古人,张霸《尚书》、卫宏《诗序》之类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试述历史文献的发展过程及不同阶段的 特点?
16
第二讲思考题
1、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2、试述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及主要成就?
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如《管子》、《商君书》。
4、版本伪 如元刊《古今杂剧》
15
第一讲思考题
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 内容?
2、历史文献包括哪些范围(几种说法)?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历史文献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
4、试述历史文献学的概念、目的和特点?
5、试述历史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
(5)某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左证, 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 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7)某书虽真,但其中有一部分经后窜乱 之迹既确凿有据, 则对其书之全体须慎 加鉴别; (8)书中所言确与已知事实相反者,则其 书必伪;
7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 则必有一伪或两具伪; (10)由文体之时代特征可以断 伪; (11)书中所言时代状态与情理 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12)书中反映的思想与其时代 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2、伪书的文学价值 如《后山诗话》一卷,旧题陈师道撰。后经考证非 其所撰。但《四库提要》肯定了这部作品在文学 方面的成就:“然其谓诗文宁拙毋七,宁朴毋华, 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又谓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 江河之行,顺下而己,至其触山赴谷,风抟物激, 然后尽天下之变。持论间有可取。”
10
3、伪书的语言价值 4、伪书思想价值 伪书在思想也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如《关尹
12
梁启超对辨伪学的贡献
一、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1、战国之末,百家各自立说,而托之于古以为重。 2、西汉之初,经秦火之后,书颇散亡,汉廷“广开献书之路
”,悬赏格以事收集。 3、西汉之末,这时经师势力极大,朝政国故,皆引经义为
程式,成为一种风气。
4、魏晋之交,王肃注经,务与郑康成立异争名;争之不胜 ,则伪造若干部古书为后盾。
5、伪书的其他价值
11
六、如何正确对待辨伪
(一)必须实事求是。 (二)辨伪是一门学问,只有博闻多见,广
泛稽考,才能发现作伪之迹。 (三)对伪书不能全盘否定,要细加鉴别,
要区别不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 (四)辨伪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要以唯 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才能耐辨伪上做出科学结论。
托名于神农,《黄帝内经》托名于黄帝, 《周礼》托名于周公,等。 有的是本有其书,但久已亡佚,而后人利用 原名伪造,如《孔子家语》。 有的是原书就是伪书,但书已亡,后人又重 新伪造,如《列子》。
14
2、部分伪
一、是真书中有伪文,如《论语》、《韩非 子》、《史记》等经典名著,都存在这种 情况。
二、是伪书中有真文,如《今本竹书纪年》 ,出于明人伪造,但是也搜辑了部分《竹 书纪年》的真文在内。
者的用心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二为传者是谁?查出 传者,对认清作伪者会有所帮助。
“核之七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
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
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
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者,而古
今赝籍亡隐情矣”。
5
2.梁启超辨伪的“十二条公例”
子》,《四库提要》指出:“其书虽出于依 托,而核其词旨,固远出《天隐》、《无能》 诸子上,不可废也”。还有《列子》一书, 也是晋人伪撰,但其中一方面采集了大量先 秦寓言故事,另一方面也是研究魏晋思想的 资料,尤其是《力命》和《杨朱》二篇, “是玄学清谈和放荡纵欲的曲折反映”, “不妨把它们作为两晋风俗史和思想史的资 料来看待”(杨伯峻《列子集释·前言》)。
(5)“核之文以观其体”,把此书所使用的 语言、文体和同时代、 同类的其他著述对 比,看其有无差异之处。 (6)“核之事以观其时”,它所阐述的一些 事件,和当时的历史实际是否符合。
4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如果以上六
点的答案均为否定的, 则此书必伪无
疑。但还得注意两点:一为作者是谁?
是古人还是今人?以此可以考查出作伪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 新乡学院
1
第七讲 历史文献的辨伪
一.辨伪及其内容
二.伪书产生的原因 三.历代辨伪的成就 四.辨伪的方法 五.伪书的价值 六· 如何正确对待辨伪
2
四、辨伪的方法
(一)、辨伪方法
1、胡应麟“辨伪八法”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一
本可疑的古书,先查看《汉书·艺文 志》里曾否有著录过。
5、两晋至六朝,佛教输入,道士辈起而与之角,把古来许 多名人拉入道家,更造些怪诞不经的书嫁名古人,编入他 的《道藏》,和《佛藏》对抗。
6、明中叶以后,学子渐厌空疏之习,有志复古而未得正路 ,徒以杂博相尚,于是杨慎、丰坊之流,利用社会心理, 造许多远古之书以哗世取名。
13
二、伪书的种类
1、全部伪 有的是根本就没有的书,比如《神农本草》
(1)某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 忽然出现者,十有八九是伪书; (2)某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 乃忽有一异本突出, 篇数及内容等与 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八九皆伪; (3)某书不管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 明者,即不可轻信; (4)其书流传之绪,从它方可以考见, 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当;
8
(二)辨伪应注意的问题 1.历代目录书的著录情况考查其源流。 2·从作者和时代找证据。 3·从书的内容本身进行考辨。 4·从书中所反映思想辨别。 5·从真书和可靠史料推断伪书。
9
五、伪书的价值
1、伪书的史料价值 如唐冯贽《云仙散录》被认为是伪书,但其中记唐 玄奘用回锋纸普印贤像事,是我国印刷史上重要 的史料,而且经屈万里、昌彼得《图书版本学要 略》考证,其事是可信的。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接着便 是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 志》, 看此书是什么时候出现或佚
失的,书流传大体就可以清理出个
头绪。
3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如各《志》 均未记载, 则须翻阅与此书同时代的 其他著述,看有无引用的。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再考查 一下此书出现以后的各种著述, 看是否 有引用抑或发挥此书中某种观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