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B.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内焰上加热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D.适当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B解析:BA.燃料本身也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而含有水分子,正确;B.酒精灯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充分温度高,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外焰上加热,选项错误;C.氧气浓度越大,燃料燃烧越充分,故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使燃烧更充分,所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
故选:B。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能燃烧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B解析:BA、铜片上的红磷因未达到着火点,开始不燃烧。
错误。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会燃烧。
正确。
C、热水的作用有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错误。
D、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且与空气接触才可燃烧。
错误。
故选B。
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解析:B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但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与水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正确;故选项正确;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错误,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故选项错误;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电灯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燃料及其应用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b. 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灭火的原理: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核心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核心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酸碱性:(一)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和酸碱指示剂:通过紫色石蕊试液辨别溶液酸碱性:1、凡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都具有酸性;2、凡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都显碱性;3、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溶液既不显酸性也不显碱性,呈中性。
通过酚酞试液辨别溶液酸碱性:1、凡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显碱性;2、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无明显现象)的溶液显酸性或中性。
酸碱指示剂: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不同酸性溶液的酸性强弱不同,不同碱性溶液的碱性强弱也不同,为此,人们用酸度和碱度来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强弱的程度。
用pH 试纸可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即溶液的pH 值)。
pH 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具体如下:1、pH=7 时,溶液呈中性;2、pH<7 时,溶液呈酸性,且pH 越小酸性越强;3、pH>7 时,溶液显碱性,且pH 越大碱性越强。
总之,pH从左向右酸性由强到弱直到呈中性,然后碱性由弱到强。
★pH试纸的使用方法: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取一小块 pH 试纸置于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试纸的中部,待试纸显色后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得知溶液的pH;2、检验气体的酸碱性:先用蒸馏水将一小块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手持另一端移动玻璃棒使试纸靠近气体,观察颜色变化,判断气体性质。
※注意:1、试纸不可直接伸入溶液;2、试纸不可接触试管口、瓶口、导管口等;3、测定溶液的 pH 时,试纸不可事先用蒸馏水润湿,因为润湿试纸相当于稀释被检验的 溶液,这会导致测量不准确;4、取出试纸后,应将盛放试纸的容器盖严,以免被实验室的一些气体污染。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在一定的 pH 值范围内发生的,我们把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 pH 值范围叫做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B.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C.探究分子不断运动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解析:AA、对比试验必须控制变量,变量唯一性,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不能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符合题意;B、该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能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两只烧杯中的试剂没有接触,但烧杯b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能探究分子不断运动,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选物质必须只消耗氧气,不生成气体,用红磷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都是催化剂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C解析:C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不一定是催化剂,还有可能是杂质,A错误。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如风能、潮汐能,B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正确。
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使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D错误。
故选:C。
3.“天鹊”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它以甲烷(CH4)和液氧为推进剂。
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具有可燃性B.它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C.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分子D.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C解析:CA、甲烷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说法正确;B、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说法正确;C、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甲烷分子含有4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说法错误;D、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16,说法正确;故选C。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要点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知识要点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缺一不可)。
3、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②隔绝空气(氧气);③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4、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①泡沫灭火器适用扑灭木材、棉花失火;②干粉灭火器适用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③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
5、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火均有可能会发生爆炸。
6、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能源,都属于混合物。
7、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主要含有C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主要含有C、H 元素;天然气又称瓦斯,主要成分甲烷,化学式CH4,甲烷俗称沼气。
是较清洁的能源。
8、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CH4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CH4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反应方程式CH4 + 2 O CO2 + 2 H2O甲烷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罩在火焰上方干冷的烧杯壁有水珠出现,证明甲烷中含有H元素,把烧杯倒过来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甲烷中含有C元素。
9、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⑴化学上把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⑵把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常见放热反应有可燃物的燃烧、镁与盐酸的反应等,吸热反应有C + CO2 2 CO等。
(一般条件为“高温”或“加热”的反应多数为吸热反应)10、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①使燃烧时有足够的空气②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的接触面,充分燃烧的好处有①产生的热量更多②节约了资源,减少污染。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易错知识点总结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易错知识点总结单选题1、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A.减少酒精的挥发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D分析:可燃物燃烧条件: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A、增大了酒精的挥发,故A不正确;B、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变,故B不正确;C、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能改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C不正确;D、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能改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增大酒精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剧烈,故D正确。
故选D。
2、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
下列不属于石油炼制得到的产品是A.煤焦油B.汽油C.柴油D.液化石油气答案:A利用石油中各物质沸点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柴油、煤油、液化石油气等,煤焦油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而成的。
故选A。
3、装运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为A.B.C.D.答案:CA、易燃固体是指容易燃烧的固体物质,例如钠、钾等碱金属,汽油或乙醇是液体,不符合题意;B、有毒品是指对动植物发生中毒、死亡反应的化学品,汽油或乙醇不是有毒品,不符合题意;C、易燃液体是指容易燃烧的液体物质,汽油或乙醇常温下为液态,又容易燃烧,属于易燃液体,符合题意;D、腐蚀品指的是有腐蚀性的物质,比如浓硫酸、浓硝酸等,汽油或乙醇没有腐蚀性,不符合题意;故选C。
4、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A.导电性B.腐蚀性C.不助燃D.沸点高答案:CA、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电器灭火,说明不导电,错误;B、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没有腐蚀性,错误;C、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不助燃,正确;D、七氟丙烷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说明沸点低,错误;故选C。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化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九年级化学的第七单元则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的知识点。
一、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1. 化学物质的概念及分类方法
2. 纯净物与混合物
3. 化学反应的特点与类型
二、常见元素和化合物
1. 常见元素的性质及相关知识
2. 常见化合物的命名及其化学式
三、常见化学反应
1. 酸碱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
3.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四、离子与电解质
1. 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 电解质的分类
五、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及化学计量法
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及平衡常数
2. 化学计量法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六、溶液的浓度和溶解
1. 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2. 溶解过程及相关现象
七、氧气、氢气和水的制备和性质
1. 氧气、氢气和水的制备方法
2. 氧气、氢气和水的性质及应用
八、酸碱溶液及中和反应
1. 酸碱溶液的概念与性质
2. 中和反应的原理与过程
九、金属的常见化合物及性质
1. 金属的常见化合物及其应用
2. 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
十、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性质
2. 烃类、醇类和酯类的基本概念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化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化学的理解。
(必考题)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
(必考题)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A.区别硬水和软水B.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D.探究二氧化锰能否增加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2.学生设计实验时,用底部有小洞的试管制简易的气体发生器(如图),以达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的目的,下列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宜使用该装置的是()A.用锌粒与稀硫酸制氢气B.用二氧化锰粉末与双氧水制氧气C.用碱石灰和醋酸钠固体加热制甲烷气体D.用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3.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所示实验既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又说明瓶内已集满氧气B.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C.所示实验既说明温度是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又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速度D.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4.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水通电氢气+氧气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5.物质在空气里发生的燃烧、自燃、缓慢氧化,有人叙述有如下的共同点:①都产生热量;②都有发光;③都属于氧化反应;④反应都很缓慢;⑤都要与氧接触;⑥都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下列正确的一组是A.①②③B.①③⑤C.④⑤⑥D.②④6.2017年6月1日,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使能源和环境问题再次成为热点。
下列观点或做法完全正确的是A.A B.B C.C D.D7.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蜡烛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8.下列物质鉴别的方法错误的是()A.木炭和二氧化锰﹣﹣在空气中灼烧,观察现象B.酒精和蒸馏水﹣﹣闻气味C.过氧化氢溶液和水﹣﹣观察颜色D.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现象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B.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C.物质本身并无优与劣之分,但应用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的差别D.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10.下列实验设计不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是()A.探究铁生锈的条件B.探究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C.探究条形磁铁周围磁场的分布D.探究液体压强特点二、填空题11.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3位化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课程的第7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下面将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探讨。
1.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在化学过程中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表示这种变化的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化学方程式包含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形成的物质,化学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等物理条件以及催化剂等。
3. 反应物的摩尔数与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物的摩尔数是指在反应中参与的物质的摩尔数,摩尔是化学中表示物质量的单位。
化学计量关系指的是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
4. 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量保持不变。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要求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数在方程式中保持平衡。
5. 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量的变化。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表面积和催化剂。
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速率,浓度增加、表面积增大和催化剂的添加也会增加反应速率。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碱指的是溶液中具有酸性或碱性特征的物质,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完全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7.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涉及物质的电荷转移。
氧化指的是电子的丢失,还原指的是电子的获得。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同时还原剂失去电子。
8. 电解与化学电池电解是通过外加电流使化学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方法。
化学电池则是利用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在电解和化学电池中,重要的是了解电子的流动方向和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动态。
这些是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的核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七单元知识点+习题+方法规律总结
九年级化学(⼈教版)第七单元知识点+习题+⽅法规律总结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1.认识的燃烧的条件并会依据燃烧的三个条件解释“燃烧了”或“没燃烧”的原因。
2.认识灭⽕的原理并会依据灭⽕原理解释“⽕灭了”的原因。
3.知道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点的情况有: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缓慢氧化放热、电器产⽣的电⽕花、发动机等产⽣的各种明⽕。
4.知道着⽕点低的物质容易点燃;知道空⽓流动加快即能提供更多氧⽓,⼜能带⾛⼤量热起到降温作⽤。
5.了解消防安全常识、⽕灾⾃救等常识。
1.探究燃烧三个条件的实验:提⽰:⽩磷着⽕点是40℃,红磷着⽕点是256℃。
⑴⽣活中我们知道,⽯头和⽔是⽆法燃烧的,由此推理,要燃烧的第⼀个必备条件是必须是可燃物。
⑵如图所⽰的实验现象是:A.铜⽚上的⽩磷燃烧了,B.红磷没燃烧,C.⽔中的⽩磷没有燃烧。
A 与B 对⽐说明燃烧需要满⾜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着⽕点,A 与C 对⽐说明燃烧需要满⾜的条件是要与氧⽓接触。
⑶综上所述,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是可燃物、要与氧⽓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点。
⑷要使⽔中⽩磷燃烧,⽅法是把氧⽓通到⽩磷上。
2.缓慢氧化引起的⾃燃现象,并练习有关燃烧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格式:⽇常中,⽩磷要浸没在⽔⾥,原因是⽩磷是可燃物且着⽕点很低,暴露在空⽓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易使温度达到着⽕点⽽燃烧,放在⽔中能隔绝氧⽓。
3.灭⽕原理:⑴灭⽕原理:隔绝氧⽓、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点以下、清除可燃物。
⑵灭⽕原理应⽤:下⾯是⼀些灭⽕实例,试分析所⽤的灭⽕原理:①油锅着⽕可盖上锅盖,灭⽕原理是隔绝氧⽓;②柴草着⽕可泼⽔灭⽕,灭⽕原理是⽔蒸发吸热能使柴草的温度降到着⽕点以下;③森林着⽕可在⼤伙蔓延的前⽅割出⼀条隔离带,灭⽕原理是清除可燃物;④野外野营时,可⽤沙⼟覆盖压灭篝⽕,灭⽕原理是隔绝氧⽓。
4.常见灭⽕器,及灭⽕常识分析(紧扣灭⽕原理进⾏分析和表达):⑴灭⽕器种类及灭⽕对象:扑灭⽊材、棉布等⽕灾常⽤泡沫灭⽕器;扑灭档案、图书、电器、档案材料的⽕灾常⽤CO 2灭⽕器;扑灭燃油、燃⽓的⽕灾常⽤⼲粉灭⽕器。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C.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答案:AA、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A错误。
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B正确。
C、将木柴架空燃烧增大了接触面积,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C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答案:CA、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选项说法正确;C、燃烧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或空气,“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不确;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且淡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6.5%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78%C.防止金属的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答案:D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海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6.5%,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选项A不正确;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为0.94%,选项B不正确;C、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比如还可以通过寻找金属的代用品,选项C不正确;D、由于化石燃料不可再生面临枯竭,且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选项D正确。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同学们!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又有哪些?你们记住了吗?咱们一起来看看以及了解下吧!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欢迎参阅呀!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燃烧及其利用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 、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 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知识点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讲学)课标定位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4、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知识在线知识点一、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它们在地壳中的储藏量是有限的,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燃料燃烧不充分,不但产生的热量少,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等物质,污染空气,燃烧时充入足够多的空气或者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化石燃料燃烧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是氢能源,其他新能源还还有乙醇、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1.煤和石油的比较(1)煤和石油都是复杂的混合物。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埋在地下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复杂化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少量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以煤作燃料主要是利用煤与氧气反应所释放的热量。
(2)石油是古代海洋生物的遗骸埋在地下经长期复杂而形成的一种粘稠状的液体,它是由沸点不同的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石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3)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等多种产品,这就是煤的干馏。
其中,焦炭可以用于冶金工业(如炼钢、炼铁等);煤焦油可以用作化工原料;焦炉煤气的主要成分是及其他气体,可以用作燃料。
煤的干馏是一种化学变化。
(4)利用石油里各组分的沸点不同,把石油加热蒸发而分开,可以提炼出很多石油产品,这就是石油的分馏。
石油蒸馏后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各种溶剂、汽油、煤油、柴油、石蜡、沥青等。
石油的分馏是一种物理变化。
2.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的区别煤气作为生活燃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等,而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归纳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①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常见灭火的方法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昆明第八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复习(培优提高)
昆明第八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复习(培优提高)一、选择题1.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 )A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都是催化剂B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C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 .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2.化学学习中常用梳理、归纳、类推等思维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①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③因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所以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④燃烧能放热,所以放热的变化都是燃烧;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一定不变。
其中不正确的数目有A .2个B .3个C .4个D .5个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制作烟花常加入镁粉,原因是镁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B .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可燃性C .巴黎圣母院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 .实验时,氯酸钾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加热,发现产生氧气的速率加快,原因是高锰酸钾对氯酸钾分解起催化作用4.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B .BC .CD .D5.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在发展锂电池领域做出贡献的三位学者。
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22Li MnO LiMnO .+=已知2LiMnO 中锂元素化合价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MnO是反应的催化剂A.锂电池使用时,释放能量B.2LiMnO为新型的氧化物D.反应后锰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C.26.临近期中考试,箫明同学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一些总结 ,其中正确的有()①进行实验时如果酒精灯翻倒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火焰②在微粒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③工业制氧气用的是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④加入肥皂水搅拌后,产生大量泡沫的水是软水⑤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使固体受热均匀⑥对着镜子哈气,可以证明呼出气体含有的水蒸气比空气的多⑦木炭、硫粉、镁条、石蜡与氧气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⑧陕西省内河流众多,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充沛的省份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A.3条B.4条C.5条D.6条7.下列公共标志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8.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东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方程式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方程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是方程式。
方程式是化学中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方法,它包括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学习方程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原理,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验和解决化学问题时更加准确和快捷地进行计算和预测。
在学习方程式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通过一系列的反应步骤转化为生成物,这个过程称为化学反应。
而方程式就是用来描述这个化学反应过程的工具,它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都清晰地表示出来。
在方程式中,反应物通常写在反应箭头的左侧,生成物写在右侧。
反应箭头表示了反应的方向,通常由反应物向生成物的方向。
方程式中的化学式代表了各种物质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化学式我们可以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
而方程式中的系数则用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也可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个数关系。
在编写方程式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则。
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必须平衡,即反应物的总质量必须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方程式中的化学式必须正确,包括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在平衡方程式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系数来使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相等,从而保持方程式的平衡。
通过学习方程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机制。
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电解反应,我们可以通过方程式清晰地描述出反应的物质种类和数量,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转移过程。
在金属和非金属发生化学反应时,通过方程式我们也可以得知金属失去电子转化为阳离子,非金属接收电子成为阴离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
第二篇示例: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它能够清晰地揭示化学反应中各种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的数量关系、种类关系以及能量变化等信息。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一、如何识别酸1、电离(1)定义:物质溶于水后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3)、电离方程式:(溶于水)①HCl=H++Cl-②H2SO4=2H++SO42-2、由①②得: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例:硝酸、碳酸、硫酸、盐酸、醋酸等二、酸的性质1、盐酸和硫酸的物理学性质(浓)(1)盐酸(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工业盐酸因具有杂质而略显黄色。
(2)、硫酸(物理性质)①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具有吸水性,因此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②稀释浓硫酸:把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引流到水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
2、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稀)因为盐酸和硫酸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2)酸+金属——盐+氢气③Na2CO3=2Na++CO32-④CuSO4=Cu2++SO42-由③④得: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例: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钠等A、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Fe+2HCl=FeCl2+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Zn+2HCl= ZnCl2+H2↑2Al+6HCl=2AlCl3+3H2↑Mg+H2SO4=MgSO4+H2↑Fe+H2SO4=FeSO4+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Zn+H2SO4=ZnSO4+H2↑2Al+3H2SO4=Al2(SO4)3+3H2↑B、用途:验室制氢气(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①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Fe2O3+3H2SO4=Fe2(SO4)3+3H2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②用途:金属除锈(4)、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①化学方程式2HCl+Na2CO3=2NaCl+H2O+CO2↑用于检验碳酸根离子HCl+AgNO3=AgCl↓+HNO3用于检验氯离子H2SO4+BaCl2=BaSO4↓+2HCl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②实例:检验一瓶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取无色溶液少许注入试管,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证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根。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重点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重点知识点大全单选题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答案:D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这是正确的做法,故A正确;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用适当措施,故B正确;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这是逃生的正确做法;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不应使用电梯逃生,这样做非常危险,故D错误。
点睛∶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遇到火灾,应采取正确措施保护自己,并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2、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对下列做法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原因是火柴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D.将灯芯拨得松散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原因是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B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使得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不符合题意。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因为火柴的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而不是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错误,符合题意。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而物体的燃烧条件需要氧气的支持,隔绝空气可以使物体与氧气隔绝从而使可燃物灭火。
D、可燃物燃烧的现象取决于:1、氧气的浓度,浓度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将酒精灯灯芯拨得松散些,实际上就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因此正确。
故选B。
3、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BA、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错误;B、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正确;C、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错误;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错误。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等。
判断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如氢气能燃烧)、助燃性(如氧气能支持燃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 液体药品:较多量液体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滴管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定量液体用量筒量取,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物质的加热。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 仪器连接: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在容器口塞橡胶塞时,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 仪器洗涤:标准是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 默写版本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春秋战国时会、。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绿色化学的四点(、、、)②核心: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最)、(温度)(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3)检验产物 H2O:CO2:(4)熄灭后:有(为),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化学学习的特点:;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不可加热的仪器——、、(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
)注意点:(1)(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
(3)称量物不能。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在纸上称量。
或具有的药品(如),放在(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
()(5)称量结束后,应。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①;②;③,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
用酒精灯的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不能用。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处;用手拿住(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过滤时,应使漏斗,以免。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以防止。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中,液体药品放在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金属钠存放在中,白磷存放在中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①取用量:按取用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一、燃烧和灭火
二、能源与环境
1、燃烧与热量
2、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
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和放热)
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氧化钙和水反应;盐酸和镁条反应;
吸热反应:二氧化碳和碳反应:C+CO高温2CO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原料来源广,放热多,无污染。
(2)没有广泛使用的原因:制取成本高,储运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