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究能力
多祥小学刘芳新课程告诉我们:“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作为一名兼职的科学教师,要真正“教”好科学,困难重重。既要直面专职科目的教学压力,还要无限拓宽每周最多两节科学课,一共才80分钟的学习时间。兼职科学教师四年以来,我发现,教学的关键是:抓住孩子的天性——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是指孩子对某种现象新奇而产生的兴趣,而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对于学问的精进、事业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孩子对某事或某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对该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忙忙碌碌的大人来说,这个世界的万物存在平淡无奇,因为他们已经变得熟视无睹了。科学教师不能把这种理所当然的目光也放在儿童身上,而是要激发他们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天性,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孜孜不倦地探究。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最好的切入点——让孩子的好奇心驱动探究。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让课堂充满奥秘的气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认为:“惊奇行为,似乎只是当知觉同我们充分固定的概念世界有冲突时,才会发生。每当我们尖锐而强烈地经历到这种冲突时,它就会对我们的理性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这个理性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感的一种抑制--对‘惊讶’和‘奇怪’的不断的摆脱。”因此,他主张:应该让儿童和学生们,多看具有直观兴趣的实验,以激发好奇心。例如,在教《雨的形成》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首先是用水壶烧水的实验激发的兴趣,引入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提出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猜想:是由地面水蒸发到空中形成的吗?(思考)一步步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验证。这样的课堂学习充满乐趣,孩子充满学习动力,有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教学效率高。
其实,不只是有趣的实验才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有趣的大自然,奇妙的动物、植物、机器,都可以引起儿童极大的求知热情。
平时,不难听到学生这样的提问:人为什么要呼吸?米饭为什么发霉了?为什么我的金鱼会死掉?等等。看似简单而又幼稚可笑的问题,却是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四年级的《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这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滑轮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自制的滑轮模型,学生通过亲自观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准确认识了各种滑轮的作用作用。
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让探究主宰课堂。
小学科学课要想承担起培养每一位孩子科学素养的任务,就要保护其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可贵,是一切创新的基石。我们从小学开设科学课,就是为了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量少,知识面窄,对很多事物都具有好奇心。他们有很多疑问想得到解答。例如:鸟儿为什么能在天上飞?冬天脱毛衣的时候为什么会听到嚓嚓声?为什么笔头在头上摩擦了以后能吸引小纸屑?等等问题他们都想得到答案。但有些态度会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如,孩子们很喜欢问大人:“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时家长们很多都是说从垃圾里捡来的,或是从腋下出来的等,这些答案对于一个好奇的孩子来说,只会让他更加迷惑。又如,当孩子问为什么蚊子会咬人时,应该怎么做呢?绝不能用“蚊子饿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话来敷衍孩子。因为这样做不仅会灌输给孩子错误的答案,还会使孩子形成思维定势,抹杀孩子对正确知识的求知欲。当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向老师诉说这类事情时,教师应认识到这是孩子在向老师求助,那我们教师就应从科学的角度批评家长的说法,并及时加以引导。引导孩子自己观察,同时将孩子的问题无限延伸,比如:除了让孩子观察蚊子为什么咬人外,还可以继续鼓励孩子观察蚊子喜欢咬什么人,一天当中什么时候最喜欢咬人等等。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告诉答案。这种科学实践并不是的些家长认为的好动,而是由思维介入的活动。孩子们通过科学实践和探索,将学会观察,学会找证据、学会研究,这就掌握了一种最基本的科研方法。
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愿意去想这些问题。愿意去学,喜欢去学,乐意去学。保持一种好学的心态,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好奇心“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丰富多彩的环境,是激发和培养好奇心、求知欲的必要条件,而单调、枯燥的环境,则会抑制和扼杀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创设适宜环境,对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科学课堂实施“长时探究”。
1.以“好奇”为敲门砖,鼓励学生探究。
“长时探究”是指在科学课堂内给予学生较长时间的自主探究长时探究。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如在上《玩潜水艇》一课时,教师先出示潜水艇,观察潜水艇的构造、并演示潜水艇是怎样起伏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家急于想做个潜艇试试。这时,我为学生提供制作材料,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潜艇。潜艇做好后,紧紧围绕怎样使潜艇起伏这一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探究,发现潜艇的奥秘。由于做潜艇的实验操作性强,学生兴趣也足,探究的积极性高涨。
2.以“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长时探究式学习,指导者要“精讲”,尽量让孩子们多想、多讨论和多动手。教师要提供现形的教学突破口,注意直接探索主题,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进行动手探究。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关键性的指导。当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所有的动手实践和实验操作,都是为“动脑筋解决问题”服务的。换句话说,一堂好课,必须让学生的思维真的有所发展。例如,在讲气体热胀冷缩的时候,可以用三个瘪的乒乓球,其中一个用小刀割开一个小缝隙(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乒乓球被踩瘪的事情)——思考怎样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用热水烫——发现问题:其中有一个没有鼓起来,为什么?——新的问题:是否气体受热膨胀呢?——实验验证:套着气球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看见气球鼓起来——得出结论。科学课堂中,学生不但动手实践,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