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合集下载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精选6篇)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精选6篇)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精选6篇)《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篇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何作用?
2.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1.教学方法:
(1)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加强原因。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以时间线为线索,梳理明清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使学生对君主专制加强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皇帝的权力集中、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等方面。
2.掌握明清两代重要历史事件,如明朝的建文改制、永乐大典、土木之变,清朝的康乾盛世、鸦片战争等,以及这些事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3.能够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评价这些原因。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对历史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感受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智慧与勇气,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原创)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原创)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

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2、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必然趋势。

3、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视频、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视频欣赏、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客观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培养学生的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参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史料研究法、比较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又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了皇帝,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明清时期绝对君主专制是怎样出现的。

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二)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1、废除宰相制度:(1)明初沿袭元朝的行政体制,中央设立中书省,下设六部,由左、右丞相主持工作。

废行省、设三司。

但是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3.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强调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阶段,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和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a.政治因素: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省制,设立三司;清朝则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设立军机处等。
3.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5.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5.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6.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史料教学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和解读,提高史料实证能力。如选用《明史》、《清史稿》等相关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君主专制的具体表现。
3.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选取典型案例(如科举制度的完善、内阁制度的设立等),引导学生分析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认识到权力制衡、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完美版

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完美版

人教版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2.过程二、内阁的创立三、君主专制的顶峰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2.南书房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导入新课】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470多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

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中国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

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

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回答: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四课,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也是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开始。

落后与先进、专制与民主在世界的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课着重要讲清楚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⑴掌握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⑵从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来认识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⑶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并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出示两汉时期、宋朝时期、明清时期的大臣上朝礼仪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思考: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略)提示:变化:坐而上朝——立而上朝——跪而上朝说明:朝中大臣地位下降权力受到削弱,皇权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4名师教案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4名师教案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四课,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也是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开始。

落后与先进、专制与民主在世界的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课着重要讲清楚内阁制度的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带来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1.已有基础:初中阶段学过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关知识以及在影视上对明清的一些制度如军机处有所了解。

2.认知能力: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一年级已隔三年的时间,大部分学生本就薄弱的知识已经忘记了。

对明清历史,平时也是偶尔接触明清题材的影视作品,但其中有很大的出入。

所以,还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身心水平:学生对政治史的内容觉得比较抽象、枯燥,这就需要激起学生的兴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清政治概念,前后联系地分析政治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用辨证、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政治制度。

四、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⑵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必然趋势。

⑶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⑴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视频、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⑵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视频欣赏、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多渠道搜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历史资料,熟悉资料的搜集遴选方式。

⑷通过阅读课本及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

⑸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4参考教案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4参考教案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这个环节通过大屏幕展示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的这段话,引导同学们认识“大臣”与“权臣”的区别。
再通过屏幕展示内阁制这三个特点:1、比附性,2、变动性,3、派生性。使学生了解内阁始终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的真正含义。由此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探究三:英国在13世纪时出现了为王权服务的议会,致使英国走向了等级君主制;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国的等级君主制趋向完善。而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却两次与贵族集体决策的政治模式失之交臂,一次是元朝时相权可以左右皇位继承的短期即逝;另一次是17世纪中叶,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可以说是中国的等级君主制的初露端倪,但却也转瞬即逝。为什么中国会沿着君主专制之路走向极端?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中英各自的历史进程、社会环境等因素来认识,讨论中不束缚学生思维,不固定答案,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查阅资料,拓展相关信息,写成小论文等,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由此突破本节课第二个难点。
探究四:你怎么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产生的影响?此题是完全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过程 教学难点:
一、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二、中英对比,17世纪中国与集体决策失之交臂的背后。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课堂总结 时政链接
教学流程
个案
导入环节:这两幅图片分别是修建于1703年,1837年正式确定为王宫的英国白金汉宫,和建成于1420年,1645年正式定名的中国故宫太和殿,两幅图片虽然都体现出了英国王室和中国皇家的威严,但从这两个建筑的规模和风格更能够明显看出中国皇权之至高无上与不可僭越。若我们将时间锁定在17世纪-18世纪,不难得出中国皇权专制已登峰造极的结论。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为何会出现这一结果?让学生带着新鲜感与好奇感进入新课学习。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目标一】:三司分管一省之行政(包括财政)、军政与司法监察,是皇帝派遣到地方的三个派出机关。

三司分别独立,直接由朝廷指挥,防止地方权力的过度膨胀,加强了皇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防止了皇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

内阁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

内阁表面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

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即“票拟”被采纳的程度,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

内阁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南书房皆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值,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不再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径由南书房传谕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更直接地行使了皇权。

军机处本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逐渐演变为清代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然而,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由于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独裁性,皇帝个人素质对国家政局影响极大;地方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官吏大多尸位素餐;人民受到严密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君王与人民的必要沟通,严重妨碍了人人平等。

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还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目标二】: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怎样从建立逐步发展到顶峰的。

2、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明清制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注重与世界历史的横向比较,了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距。

高中历史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学法指导1.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统治却进一步加强。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拼命加强君主专制。

明清专制统治的强化主要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和“军机处的设立”等方面体现。

2.掌握丞相、内阁、军机处这些机构的性质、职能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在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上,是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

从总体上看,这些机构的职能和实际权力在缩小,权力在向皇权集中(内阁不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但还有票拟权,到军机处就只是跪受笔录了)。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可以理解为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最终解决。

3.通过学习并综合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抓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历史脉络,掌握中国封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 宰相制度的兴废及其原因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

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部,皇权和相权一直是一对基本矛盾。

为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者往往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

到明太祖,最终废除丞相权力分给六部,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丞相的设立,是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

2.明清时期内阁是怎样创立并最终消亡的?(1)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废除了丞相制度。

后由于臣务繁多,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待从顾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
(1)知道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掌握内阁产生的背景、作用及实质。
(2)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掌握军机处的
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
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材料及课本内容,总结历朝历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理解历朝历代皇权与
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间的异同点,培养人
物评价及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利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
有效信息的方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一、【课标要求】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知识与能力】

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加强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制度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加强措施。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君主专制的理解和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 教具:图片、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明清时期的宫廷画像,引起学生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兴趣和好奇。

2. 概念解释(10分钟)解释君主专制的概念,明确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就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加强措施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更加强大?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4. 小组汇报(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论。

5. 教师讲解(2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详细介绍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加强措施。

可以通过图片和文献资料进行说明,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可视性。

6. 学生提问(10分钟)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对明清君主专制的疑惑和深入思考。

7. 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如明朝朱棣篡位成为明成祖,让学生分析这个事件与明清君主专制的关系,以及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

8.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加强措施。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总结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加强措施,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制度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其辩证思维能力只稍强于初中生,推理能力及学习的基础能力并不强,因此上课时合适地运用一些图文,音像,及史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效果,另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渗入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的分析,为学生解决历史问题提供范式,对学生历史思维的提高很有帮助。

 这一课是在讲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君权越来越大与相权的越来越小,中央权力越来越大与地方权力越来越小,的前提下,学习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的加强,了解对君主专制加强的方法和过程及影响,学生有可能对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内阁与宰相制、及西方的内阁产生混淆,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材料的分析和对比。

 二、难点及重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社会影响。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从多角度角度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社会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明设三司,废丞相;内阁制度的由来及演变;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2.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及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归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及其影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教师通过分析清朝专制政策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1.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备多媒体与自己制作的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运用“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问题:①同学们谁能背出中国历代王朝的名称顺序?②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统一的王朝明、清是怎样建立的?引入: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大大加强。

【导读】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16-19,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并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A层次:简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作用。

【答案提示】原因:明初承袭元朝中书省,权势过重,妨碍皇权高度集中;丞相胡惟庸谋反,被明太祖诛杀后,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2.过程二、内阁的创立三、君主专制的顶峰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2.南书房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导入新课】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470多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

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中国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

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

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回答: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优质课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中国教考资识记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以及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军机处的设置;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并探究中西郡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讲述明朝中央到地方制度演变的过程;通过研读教材提供的史料,探究明朝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运用比较法探讨中西君主制度的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认识到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抵住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三、教重点与难点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教要点五、教材教法分析1、教材分析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地就开始了完备、成熟的过程。

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

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到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本单元中,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国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第2课至第4课,讲的是古代中国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着重叙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作为本单元第4课,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反映明清强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

从而反映了明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政治性、论性强,生不易解。

因此,教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特点之二是:具有总结性的作用和地位。

明清时期已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础之上又有新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空前强时期,且逐步走向衰落。

二、教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明设三司,废丞相;内阁制度的由及演变;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的影响。

2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强的措施及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归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的表现及其影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引导生习本课,使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生通过阅读资料并提炼有效信息,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使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⑵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式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社会影响。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社会影响。

情分析高一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内阁”“军机处”等概念,也知道这些机构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阶段。

但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强后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

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特别是古代史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前需要以某种方式补充或扩充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本课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以便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点:废丞相、权归六部,内阁制,军机处。

(2)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

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这是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段深刻描写。

他痛感人才的极度缺乏,才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泱泱中华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何人才如此凋零?也许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推进新课问题情境1:宰相制度的废除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

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

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综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思考作答,老师总结。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设问: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学生回答:秦朝。

老师总结: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

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政事。

丞相权力很大,但明太祖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

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借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后不许任何人再提设宰相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则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

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疏忽。

我们书上讲,明太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

这也就相当于同学们每天晚上要写50篇论文,每篇论文要5000字以上,而且还要保证论文的质量,那同学们能不能完成呢?当然不能。

同样,就算明太祖有那个能力,他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废除宰相势必加重了皇帝的负担。

但君子一言,皇帝可不可以马上再立宰相?——显然不行!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

不过,为了防止殿阁大学士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仅仅将他们的品秩定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他自己决定,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加。

那殿阁大学士的设置,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问题情境2:内阁的出现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

票拟即票旨、条旨,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但票拟只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什么重要不同?可以先对西方的内阁制度作一下介绍,然后比较得出结论。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

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

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

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

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

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

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区别:(1)明朝的内阁是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助理机构,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西方近代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

西方近代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表现,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问题情境3:军机处的设立1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与。

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会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然保存。

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

1658年,顺治帝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旨等。

内阁的最高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清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文献资料:“(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来引导学生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最后指出: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随着入关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专制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障碍。

2 南书房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除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

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

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由于“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

所以,清统治者到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

3 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

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

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大区别。

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

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

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设问:从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说明了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通过分析概括出:清初议政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腐朽。

关于影响可概括为:它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也使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控制强化,不利于社会改革,表明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应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积极思维下的一切结果)。

设问: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