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底足特征

合集下载

青花瓷辨认的最简单方法

青花瓷辨认的最简单方法

青花瓷辨认的最简单方法
1.看胎质:元青花瓷可以通过看胎质来鉴别,元青花瓷的胎质厚重、坚实,器壁较厚,并且元青花瓷大器较多。

但是瓷胎里面一般都会有铁褐色小点,含有的杂质相对较多。

2.看气泡:此外元青花瓷也可以通过看气泡来鉴别,元青花瓷大多是采用柴木窑烧制而成,瓷器的气泡巨细不一,并且比较亮堂。

而元青花瓷仿冒品多为气窑烧制,气泡细小,巨细相间、不透亮。

3.看颜色:从元青花瓷的颜色来看,元青花瓷的发色有浓艳、正艳、青灰三种,并且采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出来的青花颜色为带点紫色的深沉蓝,青色中泛点绿色。

4.看圈足:元青花瓷的圈足大多较宽而矮,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

但是大部分元青花器内和器底有釉斑,并且瓶罐类元青花胎体多为四段三接。

5.看纹理:从元青花的纹理来看,元青花瓷大多采用手艺拉坯或脱坯成型技术,因此瓶、罐等类型的元青花瓷内壁一般都会留下明显的指纹、旋纹。

6.看釉面:从元青花瓷的釉面来看,元青花瓷采用了蘸釉、浇釉和刷釉技术,它的釉质给人的感觉是饱满、肥厚的,但是整体的平坦度相对较差。

7.看纹饰:从元青花瓷的纹饰来看,元青花瓷的纹饰繁密、层次多,比较常见的是七至九层纹饰,而这些纹饰的主题以佛教、道教纹饰以及中华民族前史故事为主。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
内部和底部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元代青花罐的内部特征。

元代
青花罐的内部通常呈现出一种深蓝色的釉色,这是青花瓷的特点之一。

这种深蓝色的釉色常常带有斑驳和流动的效果,形成了独特的
纹理和图案,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此外,元代青花罐内部的
装饰通常以植物、花卉、人物或动物等为题材,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展现出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其次,让我们来看元代青花罐底部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的底部
通常呈现出浅灰色或者棕色的胎釉,胎釉质地细腻,釉面光滑,有
时还会留下一些烧制痕迹或者窑变的痕迹,这些痕迹往往是鉴别真
伪的重要依据。

此外,元代青花罐的底部还常常刻有款识或者是底款,款识内容包括制作工匠的姓名、年代、窑口等信息,有助于我
们对青花罐的历史和来源进行考证和研究。

总的来说,元代青花罐内部呈现出深蓝色的釉色和精美的装饰,底部则呈现出胎釉质地细腻、款识等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展现了元
代青花罐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和鉴别元代青花罐
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元青花瓷胎特征——麻仓土、高岭土、瓷石

元青花瓷胎特征——麻仓土、高岭土、瓷石

元青花瓷胎特征——麻仓土、高岭土、瓷石【图一土耳其拓扑卡比宫元青花大盘】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典型元青花的瓷胎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滑腻感元青花的底足露胎部分,用手去触摸,有一种滑腻感,如婴儿的臀部,极为舒服。

这种滑腻的舒适感,往往伴随着戳破视觉印象后的惊喜。

因为不少元代器物的底足,给人一种粗糙和松软的视觉印象,然而一旦伸手与之亲密接触,那种完全不同于视觉印象的滑腻感,带给你的是一种随之而来的惊喜。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壶底】2-糯软感与滑腻感不同的是, 元青花胎土的糯软感,很好地协同了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那种比粘土块要致密、比石头要糯软、比软木塞要坚硬, 不致密又不太疏松、似粉状的又不干涩,似粗糙的又滑腻的感官印象,像极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

3-内部有细长缝隙如果用放大镜把你的视觉延伸到元青花瓷胎的内部微观结构中,会发现那些瓷胎的断面, 常有细小的缝隙, 有点像用手将软木塞挤扁后、随之把木塞材料的空隙也挤扁了的感觉。

经过大量的图片比对和器物的观摩,在捕捉因麻仓土的加入而带来的典型元青花的瓷胎特征中, 我惊讶地发现:典型元青花不同器物间的瓷胎,所给人的感官印象竟会是那么地截然不同。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大盘底】【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梅瓶底】【伊朗国家博物馆八方葫芦瓶底】也有白净微黄的。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瓷大盘底】认识麻仓土麻仓土最早见于文献中,是在明嘉靖致万历初年 ,麻仓土是一种优质的高岭土,因产于浮梁县新正都的麻仓山而得名。

高岭土的物理特性:质纯的高岭土具有白度高、质软、易分散悬浮于水中、良好的可塑性和高的粘结性、较好的耐火性等理化性质。

瓷石是由花岗岩长期受热液作用和风化作用而形成的,主要含石英和绢云母。

在元代以前,瓷石是南方窑口制瓷的主要原料。

【图十二】麻仓土就是高岭土的一种,除了产地在麻仓山的独特之处外,没有数据可突出它与其它高岭土的本质区别。

而高岭土矿山至今仍大量存在, 二元配方的应用从元代开始,景德镇一直将它延续到了明、清、直至今天。

元青花胚底部特征

元青花胚底部特征

元青花胚底部特征
元青花胚底部的特征如下:
1. 圈足:元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

2. 砂底和釉底:绝大部分元青花瓷器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

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即是釉底。

3. 旋纹:修坯时大多已经修去,不见旋纹。

也有少数保留,多为疏间距旋纹,绝无明清时的密旋纹。

起刀点如逗号,干脆利落,或带起一个小乳丁。

旋纹方向为左旋。

4. 窑红:大多不见窑红,但也有少数有之。

多为浓重的橘红色,不见后世才有的“枇杷黄”。

5. 胎质: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

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元青元的底足特征

元青元的底足特征

元青花瓷的底足特征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 底足形态:元青花瓷的底足多为宽足,形态有浅圈足、深圈足、平底等。

其中大盘的底足多为浅圈足,而小盘的底足多为深圈足。

2. 胎质:元青花瓷的胎质较为粗糙,胎色有灰白、青灰、火石
红等。

由于胎质粗糙,在底足和器身常出现一些气孔。

3. 釉面:元青花瓷的釉面多为青白色,有些呈现灰白或黄白色。

釉面光泽度较高,有玻璃质感。

4. 开片纹:元青花瓷的底足和器身有时会出现开片纹,这是因
为胎釉结合不好所导致的。

5. 足部特征:元青花瓷的足部多为宽足,有些足部还带有棱角。

在修足方面,元代工匠通常采用刀削的方式修整底足,因此底足边
缘有明显的刀削痕。

需要注意的是,元青花瓷的底足特征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不同
的窑口、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工艺技术都可能对底足特征产生影响。

因此,在鉴定元青花瓷时,需要综合考虑其胎、釉、造型、纹饰等
多方面的因素。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元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珍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制品,很多人很难辨别真伪。

因此,本文将介绍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识别元青花瓷。

首先,从青花瓷的色泽来看,元青花瓷的釉色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青灰色,而非其他青花瓷常见的淡蓝色。

这种独特的色泽是元青花瓷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可以通过色泽来初步判断其真伪。

其次,观察青花瓷的纹饰。

元青花瓷的纹饰多为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题材,线条流畅,构图精美,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而仿制品的纹饰往往显得生硬、粗糙,缺乏艺术感。

第三,可以通过观察青花瓷的胎体来鉴别。

元青花瓷的胎体质地均匀细腻,质地较为坚实,且在阳光下能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感觉。

而仿制品的胎体质地常常不均匀,质地粗糙,缺乏半透明感。

另外,可以通过观察青花瓷的釉面来判断其真伪。

元青花瓷的釉面通常呈现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光滑如玉,且有一种淡淡的光泽。

而仿制品的釉面常常显得粗糙,缺乏晶莹剔透的感觉。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青花瓷的底款来鉴别。

元青花瓷的底款通常呈现出一种规整、工整的特点,且底款上的款识字迹清晰,线条流畅。

而仿制品的底款常常显得杂乱、模糊,字迹不清晰。

最后,可以通过观察青花瓷的年代来判断其真伪。

元青花瓷的年代一般较为久远,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痕迹,如有些地方会有明显的斑驳、磨损痕迹。

而仿制品的年代通常较为新,缺乏历史感。

总的来说,鉴别元青花瓷的方法有很多,但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识别和鉴别元青花瓷,避免购买到假货,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别

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别

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别
一、元青花的特征
1.青花色彩丰富多样:元青花的色彩鲜明而丰富,以深蓝色为主,同
时掺入了浅蓝、紫蓝、青绿等色调,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色彩变化。

这些色
彩变化在光线下产生丰富的光感,给人一种卓尔不群的美感。

2.以纹饰为主:元青花常以丰富多样的纹饰装饰,包括花卉、传统图案、神话故事、动植物等。

其中最常见的纹饰有莲花、荷叶、金莲、花卉、波纹、云纹等,纹饰间线条流畅自然,精细而富有生动性。

3.釉面光亮且皮质细腻:元青花的釉面光亮且光泽自然,釉层较为厚
实而稳定,无明显的裂纹和气泡。

同时,由于元朝使用的底器釉料质地较软,所以釉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皮质触感。

4.铁线轮廓勾画:元青花的纹饰线条细腻且精确,铁线轮廓勾画得非
常清晰,线条之间相互勾勒出锐利的对比效果。

这种线条和铁线的使用使
纹饰的表现更加生动,有力,富有立体感。

二、元青花的鉴别方法
1.通过颜色鉴别:元青花的主要色调为深蓝色,这种深蓝色鲜丽而浓艳,不泛紫也不泛绿。

同时,元青花的釉面色彩应该是均匀一致的,没有
明显的色差和色斑。

2.通过纹饰鉴别:元青花的纹饰常以花卉、云纹、波纹、神话故事等
为主题,纹饰精细而富有生动性。

同时,在纹饰的勾勒过程中,应该有明
确而精准的铁线轮廓,线条之间的交织应该具有对比鲜明的效果。

3.通过釉面鉴别:元青花的釉面光亮而稳定,没有明显的裂纹和气泡。

同时,在触摸时,釉面应该呈现出光滑、细腻的皮质感觉。

如果釉面有明
显的凹凸不平或者带有毛孔和气泡,可能是伪造品。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经典品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以下是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定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元青花的特征:1. 青花颜色明亮:元青花的青色呈现出一种明亮而鲜艳的感觉,与后来的明代青花相比,元青花的青色更加鲜明,更具活力。

2. 青花线条自由流畅:元青花的线条流畅自然,不拘泥于刻板的规则,常常表现出鱼纹、花纹等动态的形态,给人以活泼自由的感觉。

3. 转换手法多样:元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多样,既有以青花为主体,辅以红彩进行点缀的“青花红彩”样式,也有青花与釉下彩配合使用的“青花彩”样式,同时还有采用铜红、银红等多种色彩的彩绘样式。

4. 器型丰富多样:元青花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盘、碗、壶、盒等不同形状,而且每种器型都有多个不同的变化。

二、元青花的鉴定方法:1. 观察青花质地和颜色:元青花的质地细腻,釉面光滑细腻,不掺杂沙石等杂质。

颜色明亮鲜艳,有独特的青色调,边缘处呈现出纤细的蓝色线条,釉面通透,不显得暗沉。

2. 仔细观察纹饰线条:元青花的线条流畅自然,没有生硬刻板的感觉,纹饰线条的粗细一致,勾勒出的形态生动活泼。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纹饰的构图和细节处理是否精细,是否符合元代的艺术风格。

3. 辨别装饰手法:青花红彩和青花彩是元青花瓷器的两种常见装饰手法,要仔细辨别釉下红彩和釉上彩的差异,观察其颜色的饱满度和明亮度。

此外,还要注意判断彩绘是否有退色、脱落现象。

4. 注意器型和底款:元青花的器型丰富多样,每种器型都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观察器型的形态、比例和比例是否与元代的风格相符。

此外,还要仔细观察底部的底款,尤其是款识的字形和笔画,与真品进行对比,确保底款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综上所述,鉴别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定方法主要包括:观察青花质地和颜色、仔细观察纹饰线条、辨别装饰手法、注意器型和底款等。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鉴别,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元青花的真伪和时代特征。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的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

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

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

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元青花的鉴定绝招

元青花的鉴定绝招

元青花真正的鉴定要点(一)元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1、大件胎体厚重,上下分段制作,器外有接胎痕,器里有挽接痕或溢出的泥浆条,接底处更是如此,有的有泥绑条或有用手按压的痕迹。

2、砂底无釉或者有粘砂,部分玉壶春瓶是釉底。

3、圈足外撇或平底,削胎不够规矩,底有向心旋削痕并留有乳突和大小不一的釉斑。

4、多数底足有火石红,但也有一部分无火石红。

5、小件器物圈足外有上釉时留下的指抓痕。

6、器形整体规整,局部欠平,留有空泡或修胎痕。

7、少数器胫部削胎过薄,烧制时乘受不了器物重量,造成塌陷或歪斜。

8、晚期元青花胎体有的较薄,胎中掺有砂粒,釉较薄。

9、由于胎土可塑性不太好,器物多有窑裂之类的缺陷,盘类尤其突出;相当一些大盘底部向上凸。

(二)元青花瓷器的釉面特征:1、青绿色釉面,釉层较厚,由于釉面含较多的铁,釉色泛青绿。

2、浅亮青色釉面,釉层较薄,配用进口青花,大多数的元青花瓷器是这种釉色,釉厚的釉面常有桔皮纹。

3、卵白色的釉面,多配用国产口青花,釉层厚薄都有。

示优景德镇仿古瓷元青花花瓶摆件牡丹梅瓶博古架装饰工艺品瓷器收藏京东好评率100%无理由退换旗舰店¥2998购买4、灰白色釉面,元青花由于玻老化严重,釉层中形成了较多的“玻老化粥样斑“使釉面灰白,纹饰晕散不清。

5、灰黑色釉面,由于烧结温度不高,晚期元青花瓷器有少数这样的釉面。

还有些灰黑釉面是在瓷器的下部,也就是局部灰黑。

6、元晚期有些青花瓷器的釉面很薄有的地方遮盖不住胎体露胎处为桔红色。

(三)元青花瓷器的青花发色特征:1、发色深浓的苏麻离青,色泛黑,浓黑处釉面下凹如溃疡,有铁斑,斑有锡光。

2、发色浓艳的苏麻离青,颜色最美,色浓处也有锡光斑,这样的元青花瓷器不多见,属于珍品。

3、发色浅淡的苏麻离青,无铁斑,这样的瓷器较常见。

4、进口、国产混合青花料适合画各种题材的图案,美观大方。

5、国产青花,色浅淡发灰。

6、偏窑元青花,多数釉面灰白,青花发黑,器型粗糙。

元青花的底足特征

元青花的底足特征

元青花的底足特征
元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之一,以其独特的蓝色花纹和精湛的制作
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中,底足是元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下面
将详细介绍元青花的底足特征。

首先,元青花的底足通常有三种形态:小圆足、马蹄足和平足。

小圆
足是指底部呈圆形,没有凸起的底角;马蹄足是指底部呈马蹄形,中间凸
起略高;平足是指底部呈平直状,没有凸起和凹陷的地方。

其次,元青花的底足的造型精致,形态匀称。

底足多呈现出小巧玲珑
的风格,同时考虑了瓷器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使得瓷器可以稳固地放置
在桌面或其他平整的表面上。

底足制作的工艺十分精细,经过反复打磨和
抛光,使得底足表面变得光滑细腻。

再次,元青花的底足通常采用素底的处理方式。

素底是指瓷器底足上
没有绘制任何图案的部分,呈现出纯白的瓷胎。

这种处理方式能够突出瓷
器的蓝花纹饰,给人一种高雅、清新的感觉。

同时,素底还可以帮助人们
更好地分辨瓷器的真伪,因为元青花瓷器的素底处理比较特殊,需要经过
烧制和上釉等多道工序,其底足的质感和颜色与仿制品往往不同。

最后,元青花的底足的底纹也是其特征之一、底纹是指底足上的花纹
图案,通常与花纹主题保持一致。

元青花的底纹多是由抽象的几何纹样或
简单的线条组合而成,如菱形、方形、圆形等形状,给人以整齐和有序的
感觉。

底纹的装饰性并不很强,更多的是起到点缀和衬托花纹主题的作用。

鉴别元青花的六个方法

鉴别元青花的六个方法

鉴别元青花的六个方法元青花指的是元代(1271-1368年)的青花瓷器。

元青花瓷器具有高质量、精美绝伦的特点,因此也成为了收藏家们的重要收藏品。

但是,鉴定元青花瓷器的真伪并不容易,因此需要特别留心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与特点。

整体特征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元青花瓷器的整体特征,包括瓷器的形状、大小、纹饰、釉色、色泽等等。

元青花瓷器的形状通常比较规整,线条通顺、简洁。

整体的釉色多为白色或者浅灰色,釉面细腻无瑕疵。

而青花瓷器的花纹则主要以云头龙纹、四神兽纹、蒲葵纹、草莓纹等为主,图案清晰,线条轻盈流畅,局部体现出“青花墨渍浓淡相宜”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赝品会缺乏元青花瓷器的特色,因此我们在鉴别时需要慎重关注。

器型元青花瓷器常见的器型有瓶、碗、盘、壶等,它们的外形通常都比较频繁地出现,而且它们的造型也几乎相似。

在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陶瓷的基础和装饰的特点,以便确定其是否符合元代风格和风格。

线条元青花瓷器线条的特点很明显,有“青花泅孤流转悠然自得”的特点,不同于肆意程度不同的明、清瓷器,且线条基本上没有人工浮雕的痕迹。

在线条的交汇处,也没有出现瓷体的崩裂。

反之,在整个陶瓷表面上,青花线条都是流畅、舒展的,沉淀有序、镶嵌有度的。

再加上技术精湛,这也是我们辨别元青花瓷器是否真伪的重要依据。

花纹颜色元青花瓷器的花纹颜色通常也是鉴别其真伪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元青花的釉下彩绘,通常在器型多样、花纹复杂的情况下呈现一种深度感和层次感,青花色彩舒展自然、明亮而不刺眼,并且在青色中复杂地混杂有黑色和白色,形成了一种自然柔和而清晰的调子。

如果颜色过于单一、浅淡,或者色相十分鲜艳,那么就有可能是赝品。

底足情况元青花瓷器的底部通常有明显的底足,而且比较规则。

此外,底足处应该有明显的手工痕迹和刻痕,而赝品在底足上的工艺处理和痕迹通常比较粗糙和简略,这也是我们鉴定元青花瓷器真伪的一个关键因素。

烧造工艺元青花瓷器烧制的高温度和烧造工艺,也是区别于其他瓷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元青花底足特征范文

元青花底足特征范文

元青花底足特征范文元青花底足是指元代青花瓷器的底和足部特征。

元青花底足在瓷器制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为整个瓷器提供了稳定的支撑,还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精湛技术和独特魅力。

下面将从底部和足部两个方面对元青花底足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底部特征1.底釉肥厚饱满:元青花底足的底釉肥厚饱满,光洁如镜,没有流淌痕迹。

这是由于元代瓷器的烧制温度高,底釉熔融度大,所以釉质能够完全遮盖胎体。

2.青花渗透:元青花底部常有青花渗透的现象。

这是因为元代青花的釉下彩料中含有铁元素,能够在高温下渗透到胎体中,使得底部呈现出深沉的青花色彩。

3.纹饰画风丰富:元青花底部常绘有各种纹饰,如莲花、葵花、牡丹等。

这些纹饰画风多样,线条流畅,丰富了整个底部的艺术感。

4.道字款识:元青花底部还常见到道字款识的出现。

这是元代瓷器的一种特色表现,是瓷器制作工匠们对自己作品的标志和自豪。

二、足部特征1.脚根厚实:元青花足部的脚根常常非常厚实且结实,能够稳定地支撑整个瓷器。

脚根通常呈圆形或方形,粗糙的表面有时会刻上纹饰,增加瓷器的美感。

2.足底呈凸起状:元青花瓷器的足底呈凸起状态,与底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

这种足底的设计使得瓷器能够更好地站立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3.足部底纹:元青花足部常见底纹,如云纹、莲子纹、鱼鳞纹等。

这些底纹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能增加瓷器的稳定性,防止滑动。

4.自然断裂:元青花足部的自然断裂是指瓷器在制作过程中底部留下的自然断裂线。

这种自然断裂线的存在使得瓷器看起来更加自然和古老,增加了其艺术品位。

以上就是元青花底足的特征。

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技术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底部和足部特征展示了元代瓷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和独特魅力。

它们对于后世陶瓷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陶瓷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转载]元青花的胎质及底足的特征

[转载]元青花的胎质及底足的特征

[转载]元青花的胎质及底足的特征元青花的瓷质由于二元配方的运用虽然得到了优化,但仍受到当时原料加工水平的限制,胎质、胎色表现出以下的特征:一、是白而不细,制瓷原料优良但用水椎加工,手段比较落后;二、是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三、是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 ;四、是胎内多有偏狭形缝隙,气孔较多(见图1)。

五、一般元青花瓷胎体都较为厚重,大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见图2),釉面有窑裂痕(见图3)。

六、胎质细白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

七、麻仓土内含有一定数量的铁元素,在烧制过程中,还原至釉面、胎内形成一定数量的铁质斑点(见图4-图5)。

清早期以前的民窑瓷器该现象比较明显。

目前造假者也开始注意,并在胎泥内参入铁元素。

图1图2图3图4图5现代仿元青花器已无法获取与元代麻仓土成分相同的高岭土,多用工业化机械加工的胎泥制坯。

这种胎泥由于用球磨机碎料,真空练泥,没有陈腐过程,因此烧成后的仿品胎质过于细密,胎内没有空隙,胎体比重大,手感沉重,露胎面细白无砂隙。

近几年来为了在制泥工艺上仿古,景德镇周围许多瓷石、瓷土产地的江边河畔又出现了一些用水轮作动力的水椎制泥作坊,专门向仿古瓷作坊供应泥料。

据一位行家里手介绍,这类泥料比机制泥料“有性,好用得多”。

但无论如何,用这种缺少较长时间陈腐工序的泥料烧制出来的仿元青花瓷在露胎处仍显干涩,没有元青花真器露胎处那种粗而不干、润腻不涩的质感。

当然,这种感觉不是看了文字就能立马掌握的,要多摩挲元青花标本,才能找到感觉。

仿制品在胎色的外观上或许可以接近真品,但永远不会与真品的质地一致。

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二个观念。

鉴定元青花:八大最主要特征(仅供参考)

鉴定元青花:八大最主要特征(仅供参考)

鉴定元青花:八大最主要特征(仅供参考)一、纹饰:元青花的纹饰较为繁密,最多可达十层左右,龙纹的特点与历代有明显区别,表现霸气、张扬、瞪眼张嘴、肌腱发达、龙爪似刀、蔑视一切。

(龙眼正视、明代龙眼在一侧)常用的纹饰有:海涛、卷草、蕉叶、回纹、锦地、钱纹、如意云头、缠枝花果、蕃莲、莲瓣内杂宝、天马、鹿纹、多用于器物的口沿下、颈部、肩部等。

元青花纹饰鉴赏腹部多用云龙纹、海水龙、凤凰、云纹、火纹、麒麟、孔雀、牡丹、葡萄、菊花、荷莲、缠枝莲、缠枝牡丹、河塘鱼藻纹、鸳鸯莲池纹、虫草、松竹梅、蕉石纹、树木、土山等。

人物故事纹多以元杂剧、民间历史故事为题材,早期为商晚时期,晚期到唐宋。

足部多用莲瓣纹、变形莲瓣纹。

(元代莲瓣纹分开、除明早期极少器物外其它都相连)赝品的纹饰表现:大多数都可以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绘,但由于是仿画,必然拘谨,显得生硬、呆板。

动物不生动,人物不传神,有些留白过大,花叶松散不紧凑,叶也不是自然的葫芦状,海涛纹也多数走形。

器型、纹饰同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有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如果现代画匠在纹饰上有发挥创作,就与真品不相符合,暴露是赝品。

最重要一点,古人是子孙数代传承家艺,底蕴深厚,妙笔生花、可谓出神入化。

而赝品的纹饰单纯从情节、画片意义上讲只能说相象,但缺少真器的内涵,没有底蕴,更无法画出真品的神韵。

首都博物馆二、器型:古瓷的器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变化的,是断代的重要依据。

有些器型通过传承演变具有前朝遗风,例如:梅瓶、玉壶春、蒜头瓶等宋代就流行,蒜头壶青铜酒器从战国时就已经出现。

元青花的器型种类很多,绝大多数是生活实用器,有部分是祭供专用器,少量为装饰器。

比较常见的罐类有:大、小罐,包括盘口兽首罐、盖罐、两系、四系罐。

瓶类:梅瓶、葫芦瓶、象耳瓶、蒜头瓶等。

壶类:玉壶春、执壶、盖壶、四系方壶、扁壶、龙凤壶、凤首壶、卧壶等。

盘类:大、小圆盘、大、小菱口盘、折沿盘等。

还有大、小碗、蝶子、小盒、高足杯、三足炉、脉珍、花觚等。

元青花底部修足方法

元青花底部修足方法

元青花底部修足方法
元青花的修足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削足处理和特定的修足方式。

削足处理方法在元青花中常见,主要包括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

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

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

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元青花还有一种独特的修足方式,称为棱脊切。

这种方式在内外足墙各斜坡形旋切一刀的基础上,对于足端顶部再用自外而内似平微斜旋切一刀和自内而外斜削旋切一刀处理,两刀切面相交处形成一条人字形凸起的棱脊线,像两个坡面拱起一道坡脊。

这种底足在器物平放时承重和受力点不是整个足端的一个平面,而只是这条棱脊或叫棱线。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网站。

另类鉴定通过足底特征重新认识元青花

另类鉴定通过足底特征重新认识元青花

另类鉴定通过足底特征重新认识元青花足底特征是指人类或动物足部特有的形态特点,包括足底表面的纹路、凹凸程度、颜色等。

通过对足底特征的认识和分析,可以揭示出很多有关个体身份、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在考古学中,足底特征也被广泛应用于对遗迹进行鉴定和研究。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元青花的足底纹路进行分析,来推测其制作流程。

足底纹路是物体与支撑面接触时,由于受到压力和摩擦等因素的作用,留下的痕迹和纹路。

在元青花的足底纹路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细小和粗大的花纹,这可能与其制作过程中的捏造和刻花工艺有关。

而在足底纹路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拓印和印记,这可能是制作过程中一些工艺用具对瓷器表面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足底纹路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元青花的制作工艺和制作工具的使用情况。

其次,通过对元青花的足底凹凸程度进行研究,可以推测其历史和保存状况。

凹凸程度是指物体表面的起伏情况,足底凹凸程度反映了其受到的外力和保存状况。

在元青花的足底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显的凹陷和凸起,这可能与其在制作、运输和保存过程中所受到的挤压和震动有关。

通过对足底凹凸程度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推测元青花的历史和保存时间,并进一步研究其制作材料和保存条件等方面的信息。

最后,通过对元青花的足底颜色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其制作材料和烧制工艺。

足底颜色是指物体表面的颜色情况,与其制作材料和烧制工艺密切相关。

在元青花的足底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颜色,包括白色、蓝色和紫色等。

白色可能是由于制作材料中的石英或长石等成分含量较高,而蓝色和紫色可能是由于烧制过程中所添加的金属氧化物的作用。

通过对足底颜色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推测元青花的制作材料和烧制工艺,进一步研究其制作技术和制作区域等方面的信息。

总之,通过对元青花的足底特征进行重新认识,可以揭示出很多有关其制作工艺、历史和保存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元青花的价值和意义,并为其研究和保护提供更多的线索和依据。

图解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图解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图解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从我的藏品实物上看,不属于出口瓷及官窑产品。

而应该是从官窑跑出去的师傅带徒弟们另起炉灶,在元代中期生产出来的民窑产品要鉴定一件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

是否定论的最后一道决定。

判断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

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

如果一上釉,完了。

就像人蒙上脸讲话,无法判断他的实际年龄一样。

下面就谈谈元青花底足共有的胎质特征及工艺特点:一、梅瓶、大罐等琢器呈现不规则的环形足,圈足并不十分整齐,仔细观察会看出不圆。

底部不施釉(但不排除明早期元青花底部有施釉的现象),部分玉壶春瓶底部施釉。

沙底可见明显的旋削痕及收刀点。

二、从挖足、修口工艺上看,与同时代其他知名窑口(如龙泉窑、钧窑等)有一致的风格: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底厚重、圈足厚宽,圈足既向内斜削,又向外斜削,从圈足正面看,呈八字形;圈足内底普遍有螺旋状旋坯痕、跳刀痕和乳钉状突出点,圈足上往往能发现修坯不连贯的刀痕;器口向外下方斜削形成的器口极具时代感。

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小瓶、小罐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

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小型器物(小罐、小瓶、小壶和碗、盘等)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的元代突出特点。

在元瓷的沙底上可以看到沙眼,刷痕,黑色的铁质斑点及窑红现象。

三、由于元青花采用二元配方制胎,即瓷石与麻仓土按比例配方混合制胎就决定了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胎色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层次不一的灰白色或灰黄色或土黄色的;由于粉碎瓷石、淘洗瓷土等工艺的局限性,烧成后的胎体比元末、明初的元青花瓷器粗糙,胎内所含的杂质及铁质(麻仓土铁质含量较高是它的特性)较多,呈现出颗粒状态突出,有偏狭形缝隙,气孔较多,远说不上细腻洁白。

但老化干燥。

大部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窑渣明显。

官鉴学堂元青花瓷底足辨识

官鉴学堂元青花瓷底足辨识

官鉴学堂元青花瓷底足辨识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一件古瓷,看底足,如同性别的判断,翻过来是“公”是“母”(是真是假),一下就可知。

所以,底足是瓷器的“软肋”。

抓住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元青花瓷来说,元代时“既仔细又随意”的制造风格导致了其造型品种的复杂多样和差异。

这种差异又使得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也都各有不同,再加上造假者的刻意模仿,给真假识别上带来一定影响。

识别元青花瓷底足的依据1)有明确地点的出土器物和出土底足瓷片。

2)特征明显的馆藏品和民间收藏品。

3)传世品。

鬼谷子下山青花图罐这三点中后两点争论多。

而第二点大多数馆藏品和收藏品都很难被证明为是第一点依据(一是公家馆藏或收藏,一是私人馆藏或收藏,不依公或私而改变性质)。

目前所知除高安、包头、保定、蚌埠等地少数馆藏品为有明确地点的出土器物外,其余各地馆藏品和收藏品仍属于特征明显之列。

第三点传世品对于国内器物来说很难对号入座,只有国外伊拉克、伊朗等国博物馆珍藏品可就此说。

此三点依据也是识别元青花瓷其它诸多特征的基础。

综合目前所知,元青花瓷底足特征如下1手工拉坯旋削结合,足底不上釉大、中罐、梅瓶1、平切足。

显极干(仿品干度显弱)。

2、足底旋削挖出,较浅(深几毫米之间),底削平,或有旋痕、或隐现旋痕、或无旋痕。

旋痕情况如下:1)宽道或窄道旋痕(海螺状),如从中心为起点计,纹路一般顺时针旋,也有极个别逆时间旋,其实为左、右手不同习惯加工者加工态。

2)同心圆旋痕(类似纹,宽窄细密均有,实质仍属正常旋痕)。

3)有的器物会出现跳刀痕或旋裂撕痕。

4)有的器物中心留有乳钉痕,不是全有。

对隐现旋痕的器物须认真仔细看才能发现。

另外较特殊的为同心圆旋痕,如伦敦拍卖的鬼谷下山罐、包头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等即类似。

上述痕纹,不一定集中在一个器物上。

3、足墙以宽大为特点,大罐等足墙宽2—4厘米左右,梅瓶、中小罐等小于该尺寸(依大小器型而不同)。

4、足墙外胎釉结合处一圈手工斜削,宽几毫米之间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27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宝相花纹盘底部
图329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牡丹纹盘底部
图329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牡丹纹盘底部
图331高安市藏元代青花蕉叶纹出戟觚底部
图332九江市博物馆藏元代青花菊花纹连座炉底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故对元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国家级著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5、胎色:由于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红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见度”也有异。显然,不应该把土色、火石红呈色、铁锈斑、霉斑及其它附着物的颜色视为“胎色”。所谓胎色,应该指瓷器胎体的本色。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窑红(火石红)覆盖,有的土沁满布而未经清理(或只略为清洗,土色仍在),这种情况下辨认“胎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无从辨认。辨认胎色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器物的破缺处(哪怕很小的磕点)观察。其次为既无窑红又无土沁,呈“本来面目”者,这种状态的元青花不多。再其次为底部清理比较彻底者。国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较彻底,有时火石红也被磨去一些而见真正胎色(这种做法须有分寸);国内收藏者许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许多根本无从观察胎色。元青花的胎色有这样四种:莹白色(最好的一种胎色,有润泽感);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种。说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带一点灰色调,不同于宋瓷的“灰白胎”);米白色(往往带有不明显的浅紫斑点);姜黄色(胎质细而稍松)。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1、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2、挖足之深浅: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图320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莲池鱼藻纹罐底部
图321上海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底部
图322高安市藏元代青花云龙纹铺首盖罐底部
图323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云龙牡丹纹双耳罐底部
图324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底部
图325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菊花牡丹纹盘底部
图326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元代青花麒麟牡丹纹菱口大盘底部
10、釉斑:有一部分砂底元青花瓷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一般呈青白釉色。为什么会特地加上这些并不美观的釉斑呢?经观察,我发现这些釉斑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即经常分布在圈足内墙根和外底边沿的交接处,外底中心区域。这不就是经常会出现裂缝的地方吗?由于胎泥的问题(如熟化程度不够)、成型的问题(如拉坯不匀)、瓷坯干燥环境问题(查有关资料,元代尚没有“晾晒池”这种玩意),所以生坯在干燥过程中的坼裂现象当比较常见,这些釉斑即是用来填补瓷坯缝隙的。再观察釉斑呈圆形的很少,许多都是呈不规则长条状的,又可证实我的推测。另外这些釉斑都很厚,也能说明此道理。现代一些元青花仿品,也效仿釉斑,但因为作伪者不明元代人在器底加釉斑的用意,或者任意挥洒,在不可能产生坼裂的部位也乱点一通,毫无道理可言。或者分布整齐、具装饰意味,不知古人是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有坼裂的地方)才加釉斑的,并没有装饰意图,哪有这样整齐的分布?
图313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元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底部
图314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牡丹纹梅瓶底部
图315高安市藏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底部
图316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底部
图317高安市藏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底部
图318辽宁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开光松竹梅纹八棱罐底部
图319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底部
6、胎质: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已呈近代瓷特征。胎质坚致细腻,气孔率极低,基本不吸水,叩之声音浑厚响亮。部分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一些瓷胎不够致密,比较松软,可能与烧成温度有关。不少瓷胎表面有铁锈斑点。锈斑坚硬,不易去除,锈色极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见锈斑者。说明元青花瓷的胎土含杂质(主要是铁分子物质)还比较多,但如果使用含铁分较高的垫具,也有可能在底足出现铁锈斑点。区别主要是观察锈斑是从胎体析出还是由外部粘连所致。如是后者,铁锈斑点一般都分布在足端(即与垫圈、垫饼的接触面),外底中心地带少有;如是前者,则分布比较没有规律,外底中心地带常可见之。还有一点对鉴别很有参考意义,即大的锈斑常呈现银面,有云母般的光泽。
3、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墙。
4、足端之形态:大瓶为扁平式泥鳅背(一般认为“泥鳅背”始于清代,这种见解看来不对了)。中小瓶类多为双面斜削(即“两面坡”),个别为单面斜削(即外墙向里斜削,内墙为直墙)。罐均为双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盘和大碗为平切足。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比喻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包括原料信息、泥料加工制备信息、器物成型信息、修坯整形信息、施釉信息、窑具使用信息、装烧信息、窑室火焰信息、出窑脱匣信息、后期修整信息……等等),还传递了瓷器的时间信息、流传信息(出土或传世)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7、旋纹:修坯时大多已经修去,不见旋纹。也有少数保留,多为疏间距旋纹,绝无明清时的密旋纹。起刀点如逗号,干脆利落,或带起一个小乳丁。旋纹方向为左旋。
8、窑红:大多不见窑红,但也有少数有之。多为浓重的橘红色,不见后世才有的“枇杷黄”。
9、砂底和釉底:绝大部分元青花瓷器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但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即是釉底(见图3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