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历关键事件汲取成长力量
陆丽萍
导读:(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前往高处,它使你总有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很喜欢钱穆先生的话:人生只是一个向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向往,而我的向往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能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数学,探索数学学习的奇妙;能和同行一起研究教育,寻觅数学教育的真谛。
在我从教的24年中,一些关键年份中的关键事件深深地影响着我,它们不断地督促着我的哲学思考,启迪着我的教育理解。
关键事件一:工作第一年就发表文章
工作的第一年,1989年冬季,我上了一节三年级应用题的公开课,时任教研员的周启元老师应邀指导我。为了上好这节应用题的课,我将北京马芯兰老师有关应用题教学的书翻了一遍,还模仿着做了应用题的变式训练设计,效果较好。周老师鼓励我就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写点东西,我尝试从思维品质的正确性、灵活性、变通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五个方面写了一篇近2500字的文章。我用方格纸工工整整地誊抄了一遍,寄给了报社,编辑老师用清秀的小楷回了信,鼓励我继续投稿,还用红笔圈画出几处,并提出修改的建议,而且附上了录稿通知。1990年2月,我收到了第一份公开发表的铅字稿。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宣读了我的文章并表扬了我。从那以后,我都坚持每一天用札记的形式记录课堂上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每一学期我都积极撰稿、投稿。至今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专著《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教法》。
为了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使教学实践寻找到理论的支撑,我从1990年起就开始订阅杂志、购买书籍。记得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54元,一年的杂志就花掉300多元。每年自费订阅杂志至少6种,诸如《小学教学》《江苏教育》成为必备杂志。同时还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育人三部曲》、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等经典著作,渐渐地在拜读专著中知道了教育家杜威、陶行知、怀特海、蒙台梭利等。当时没有复印机,看到好的课例设计,我就及时摘抄,手抄本的案例就有12本,光是一个“三角形”的课例就有38篇,每篇课例我都写上至少500字的评析。在这样的经历中我感悟到“实践——阅读——写作”是一个成功的范式。
关键事件二:市级公开课上得好辛苦
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所在的学校绝大部分老师年龄偏大,学校每一学期的对外公开课都安排我上。1994年4云,为了上好常州市级公开课“认识时、分、秒”,我花了一周的时间自制了各种时刻的钟面教具,上课时把整块黑板都贴满了,足足有17张钟面。学生课堂上感想善思,我的自我感觉很好。谁知,评课时,好多老师都说:“这样的课好是好,但这样的课我们学不来。”“若是每节课都要做这么多教具,我们没有时间。”这番中肯的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儿童怎样学数学?我们还可以怎样教数学?”一节好课,并不在于教师提供花样繁多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而应该看是否基于学生学习的起点展开有挑战性、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其中是否有自己的发现和探索,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和争论。于是我开始重点思考诸如数学课程资源的创生、数学课堂文化的重建、数学智慧学习的策略等系列问题。
经历了这次时间之后,不管是省级评优课、实际基本功竞赛,还是对外的示范课,我在设计教案时学会了关注学生的学情,坚持“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让学生从活动中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展开思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性。1999
年5月,我执教的“长方形的面积”获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我先后应邀在太原、厦门、成都、苏州等地承担公开课、讲座80多次。为了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多年来我做到“七个坚持”,即坚持一到六年级大循环教学;坚持每天阅读不少于两个小时;坚持向同行开放课题,同伴可以随时来听课;坚持把每一堂课都当成公开课上,主动邀请同事听课;坚持每天至少听一节课;坚持,每天研究一个小问题;坚持每年带两名青年教师。
关键事件三:承担全市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5年
1998年8月到2003年7月,我调到市教师进修学校担任全市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为了能确定合适教师的培训话题,我亲自上“下水课”,带领各学区的老师共同探寻解决教学时间困惑之路径。记得有一次我上二年级“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为了能让学生体验、发现正方形的图形特征,我安排了动手折一折的环节,有个学生在汇报时说:“老师,正方形的边没了。”我当时灵机一动,将之生成为动态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思考“边怎么没了”,整个环节学生有观察、有比较、有思考。课后,很多听课老师赞扬此环节设计灵动、富有智慧。我及时组织老师就“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的实践”展开探讨。
5年的教师培训工作,使我学会了理解。当课程改革纲要出台时,教师缺的不是理论的布道,而是与专家学者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的方式,当课程标准颁布实施时,教师缺的不是学习方式,而是结合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当我重新回到基层学校分管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时,我学会了发现。校本教研要更关注教师的需要,我会用菜单式的调查表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和问题困惑,我采取案例研究式培训模式从教师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发现他们的成功做法,帮助他们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同课异构、小课题研究、专家导学、读书沙龙等草根化的校本教研范式使教学实践回到了理论的故乡。于是,“小学数学异步教学的实验研究”“小学教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等研究课题组成了学校亮丽的风景,在课题研究中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有的成长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有的在全市基本功竞赛中力拔头筹。
关键事件五:评上省特级教师的职业幸福
2005年9月,当我被评为江苏省第九批特级教师时,我体会到做一名教师真的很幸福。记得在参加特级教师评选的那几个月,上课、答辩、演讲、做材料,忙得不亦乐乎。在那段日子里,教育局和学校领导不断地鼓励和支持,同事无私的帮助和照顾,让我更深刻地懂得了教师的成长除了需要自觉外,还需要同行的合作和帮助。
评上特级教师后,我于2006年申报了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我将自己16年的备课本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与更多兄弟学校的老师分享,历时7年,至今已带了三批成员。我们一起确定研究专题,一起进行学情分析,一起开展课题研究。在与教师的合作研究中我明晰地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享受数学。享受数学,是让儿童在课堂上能获得公平与安全感,是让儿童在课堂上能体验道德与尊严感,是让儿童在课堂上享有愉悦与快乐感,是让儿童在课堂上能参悟理性与审美感。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儿童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一个儿童的声音都很重要。孩子们对课堂充满热切的期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现学习的兴趣与欢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与自信心。而对于教师来说,要学会与儿童一起享受数学,学会尊重与理解儿童,学会等待与发现儿童,学会分享与倾听儿童,学会悦纳与欣赏儿童,以促进每一个儿童自由的成长。
虽不能“吾日三省吾身”,但我仍清楚自己发展的短板。就近阶段来说,一是需要进一步丰厚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二是需要进一步形成哲学思辨品质。于是,今年我硬着头皮买了密尔的《论自由》,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等书籍。恶补虽会引起消化不良,但读与不读,终究不一样。
最后,愿以台湾作家刘墉先生的一段话自勉:“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前往高处,它使你总有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