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第7讲 课程与教学的模式
第7讲课程与教学的模式一、课程类型与结构为方便起见,采用了顾明远先生所编《教育大辞典》的观点,将课程模式视为课程类型与结构。
这与本人学术观点无关,纯粹只是为了编写讲稿方便。
(一)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科目本位课程科目本位课程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
如我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及古希腊的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都属于此类课程。
特点是:1)强调知识的类别性和安排学科的计划性。
2)注重学科内部的逻辑性。
3)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具有不同价值的学科去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使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优点:1)学科的门类是根据有关的科学门类建立的,学科内容选自各门学科基础知识,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和发展。
2)强调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前人的认识成果,有利于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衔接。
3)中小学所设学科与相应师范院校所设专业均是分科设置的,便于教师教学。
缺点:1)由于重视各科内部的逻辑联系,却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特别在小学,过细划分学科是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
2)由于强调学科内部的逻辑联系,知识的组织过细,其实施必然主要依靠师生的言语行动,强调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背诵,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2)学术性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的发起者是要素主义学派。
认为学校课程要以传递文化要素为核心,提出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训练的主张。
认为课程内容应以智力训练为中心,设置一定的学术性课程是进行智力训练的唯一道路。
这些思想对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影响。
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震惊了美国朝野上下。
于是在随后的课程改革中主张采用学科中心课程,但具体做法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所不同,强调课程的学术性和现代化,主张按“学科结构”来设计课程,这就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主张,它是要素主义课程论的新发展。
课的类型、结构及分析
课的类型、结构及分析课程是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来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
在教育中,学习者通过辅导和完成课程来获取知识。
因此,了解课程的类型、结构以及分析是很重要的。
课程的类型可以分为学术课程、职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学术课程是指学习理论性知识的课程,它是以完成学术知识的学习为目的,主要以文本书籍为主。
职业课程是指学习者学习行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它是以完成行业技能和知识为目的,主要以实践为主。
实践课程是指学习者通过实际实践来学习的课程,它是以实践的方式去学习知识的课程,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学习目标。
课程的结构分为课程设置、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四部分。
课程设置指课程的基本安排,包括课程名称、目标、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
课程内容指通过学习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所包含的信息,它可以是书籍内容、案例研究、实验活动等。
教学过程是指指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有讲授、实践、讨论等形式。
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作业、小组项目等方式。
课程分析是指对课程设置、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掌握课程的特点,把握其重点,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的目标和学习的结果。
课程分析一般包括对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机制的设计等四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明确课程的定位和目标,即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确定课程的培训对象,明确课程的授课内容,把握课程的学习目标。
其次,分析课程内容,可以结合教育理论,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以保证课程结构正确,内容完善,确保学习者接受不同种类的知识,避免选择偏颇的内容。
接下来,分析教学过程,比如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通过采用更多的探究型教学,加强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引导学生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
最后,要分析评价机制,它可以通过采用质量反馈机制来改进课程的教学和评价,以达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目的。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及组织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及组织方式整个课程的内容设计围绕一个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展开。
第一部分:总论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两次历史飞跃和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对应学时:10(其中,讨论 2学时);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与实践(对应学时10,讨论2学时)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②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应学时44,讨论4学时)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和谐社会、外交、“一国两制”构想、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要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教育部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由于本门课程是针对全体本、专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一定的限制。
这方面我们有过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
在吸取以往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针对2006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展了强化实践教学的探索性实践。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离不开教务处与学校政策的支持和硬件的保障。
我们的设计思想是:要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拿来开展实践教学,并且根据学校实际和现有的条件来规划实践教学。
在此指导思想下,我们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主要实践教学活动有:( 1)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变那种“一支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的灌输式教育,强调启发,注重学生参与。
在把握课程精髓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教师讲课时间,把时间留给学生。
把教师讲授与学生看录相资料、读原著、学生上台讲专题、演讲、小组讨论、写有针对性的论文、带着课堂教学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与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听各种专题报告各种形式的报告和英模报告,是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常新的教材。
第五章 课程结构
不足: 不足: a.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b.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 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c.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 d.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
2.活动课程
• 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
育家杜威和克伯屈。 •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 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 的一系列的作业为核心所组成的课程。
五、课程的基本类型(设计的不同)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 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 学科,彼此分立他安排它们教学法顺序,教 学时数和期限。
优点: 优点:)分科课程是今天各国学校课程的主体类型,并将在 日后继续发展。 (3)分科课程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 整性。能够使人通过学习,较系统地掌握某一科学领域 的基本知识。 (4)分科课程重视教师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 基础知识,易于教师教授。 。
第三节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 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 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 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 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 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 (四)媒介性
•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增强 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应该发挥各教学媒 体的功能,使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优化的媒 体组合系统。不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流 程就失去了有效的载体。
第三章 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二、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
课程结构在学校课程中有多种呈现形式,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课程之间的关系。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与社会实践活 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课程结构及功能
一、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反映。课程目 标决定了课程的结构,课程目标对学生发展 所作的规定必须转化为课程结构才能得以体 现和贯彻,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便有什么样 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也是对课程目标的充分反映,在课 程结构中可以折射出课程的要旨,体现教育 者的教育意图。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直接影 响着课程结构的确定过程及其最终形态。
2.隐性课程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 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 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 被视为隐性课程一部分的教育实践,包括能力分 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和程序、隐含的教材内 容、学生的性别造成的差异、课堂奖励结构等。 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发展产 生熏陶作用,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4.三者间的关系 4.三者间的关系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 课程,都是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方案中都占有一 定的课时比例,并通过具体的科目、门 类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去,发挥各 自独特的育人功能。
五、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1.显性课程 所谓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 所谓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 设计的具有实际形态并以外显方式出现的课 程,是按照预先编订课程表实施的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其主导价值在于教育目标明确,对学生的发 展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
课程类型
❖ B、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 实际能力,以及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等等长处,从而 有利于克服分科课程的某些弊端;
❖ C、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 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 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杜威的主要观点和成就
❖ 杜威认为:学生课程的中心不是科学和文学而是儿 童本 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学校即教育”,“教育即发展”, “儿童中心”,“从做中学”一系列口号和原则。
❖ 杜威的主要思想与成就: ❖ A、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的发展 ❖ B、课程的实质是经验 ❖ C、创造出了新的“社会活动中心”课程模式 ❖ D、引导课程实现了从“学科”到“活动”的历史形态转
西方代表人物:
❖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最早主张分科教学的。
❖ 夸美纽斯: 16世纪,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他主张“把 一切事物教给人类”,“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 德国的赫尔巴特:从心理学出发,培养兴趣,设置培养学生经验的、思 辩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兴趣的、多样的学科。主张设 置多方面的课程,以发展学科“多方面兴趣”。
❖ A、活动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侧重于学生 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
❖ B、实践性,以亲身实践为主要方式的体验性学 习为主。
❖ C、主体性,重视以儿童的活动来代替分科课程 的教学。
❖ D、过程性和全面性,课程的评价主要着眼点与 学习课程而非学习结果,看重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 中的表现和态度的变化。
5、活动课程的优点:
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序的整合起来。
4、学科课程的优点
❖ ⑴重视每门科学知识完整性、系统性、严密 性;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 结构是系统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系统性质与功能,结 构决定着功能,一定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结构。
• 学校教育中的课程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而 形成这一整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各类课程如何结 合,每门课程内部如何结合这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
• 课程的组织结构简称为课程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课 程结构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
第二部分 主要的课程类型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
系统的总称。 •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 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 优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
•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 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一是它反映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 知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必修课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设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 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是课程 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方案中都占 有一定的课时比例,并通过具体的科目、门类落实到学校 的教育教学中去,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
• 当然,两类课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 起的。相互之间也有彼此增进的关系。
•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所谓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亦称“正式课
•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 结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体系结构);中观结 构(科目间的结构);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结构
第五章课程结构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1)课程要素的演化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杜威确定的课程要素有: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审美经验要素。
(2)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需包含这些要素呢?答:一方面,在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
另一方面,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
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堂’.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一)学科的课程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第六章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我国学者的研究探讨
❖1989年.钟启泉教授将西方迄今为止出 现的课程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结构 论、中观结构论、宏观结构论 ❖1991年廖哲勋教授在《课程学》一书中 设专章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 了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 ❖国内还有学者将课程结构分为整体结构 和具体结构两个层次,它们的含义及其与 教育结构的关系如图
❖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 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 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 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 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 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 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上述内容,有两种情形:
课程类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学校教 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 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 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
❖ 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 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学科课程的概念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分别从各门 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照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织各种不 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 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
课的类型、结构及分析
课的类型、结构及分析课堂是我们日常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众多的知识领域,是我们接收和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关系着我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重点介绍课的类型、结构及分析,从而为课堂带来更多精彩和实用的内容。
一、课的类型课的类型主要有课堂讲授、讨论课、实践课、科学课、研讨课、影片欣赏课、体育课以及报告课等。
1.堂讲授:典型的课堂讲授类型的课由老师讲授,课堂除了讲解和讲授理论外,还有知识拓展、思维训练以及课堂活动等内容。
2.论课:讨论课是一种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程。
老师会有准备一定的话题供小组讨论,其中每一位同学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3.践课:实践课注重实践操作,其中可以分为实验课、实训课和仿真课等。
实践课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实践技能,又可以让同学们参与到实际的技术实践之中,为今后的研究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4.学课:科学课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学习实验知识,并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讨课:研讨课是一种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体的课程形式,通常也被称作探讨课或实践课。
老师会选择一个话题或问题,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思考解决办法,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片欣赏课:影片欣赏课是一种以影片放映作为教学形式的课程,属于一种辅助教学方式。
通过影片的放映,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
7. 体育课:体育课更多的是以体能活动为主,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提高体质。
常见的体育课有足球、篮球、排球、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等。
二、课的结构课的结构不同了类型,但大多数课程都有引言、内容介绍、讨论、总结以及练习等内容,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言:引言是课堂上的一种重要内容,可以把课程内容以及设计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使整个课程更加完整。
专题四 课程的结构和类型
专题四课程的结构和类型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门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是课程体系的核心。
课程结构是着眼于学科知识体系,或抛弃儿童的个人经验、需要、兴趣等,或使其服从于学科知识体系呢?还是着眼于儿童的个人经验、需要、兴趣等,或抛弃学科知识体系,或使其服从于儿童的个人经验、需要、兴趣呢?当今的课程理论和实践,基本上走出了“知识本位”和“关注发展”两两对立的误区,而谋求其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课程史上“知识本位”(或“学科本位”)是对应“儿童本位”(或“个性本位”)而言的,他们争论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不同于课程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
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完善,将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成效。
“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的说法,既讲“转变”而不遵守对应的规则,又把课程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两个不同的问题缠到一起,这比起已经成为历史的那些不成熟的说法,更不成熟。
”一、我们倡导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小资料另外,课程结构偏重内容本位,无视学生个性发展,以往的小学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繁、难、偏、旧,所有学生学习同等难度、相同类型、相似内容的课程,过分注重知识僵化式传承和技能训练,学生盲从权威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阻碍每个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个性化的发展。
表4-2 全日制小学(六年)课程计划简表关于国家课程开设情况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以往我国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学科整合。
受升学考试制度影响,我国的课程形式以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分科课程为主,忽视了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的作用。
这种课程结构造成了传统与现代的阻隔、理论与实践的疏离、科学与人文的对峙,使我国的教学陷入僵化局面。
课程的结构矛盾,实际上是如何为学生打基础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改变课程结构的实质是确立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选择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以什么状态为教育成功的参照等。
课程结构与类型
第六章课程结构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征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所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对其它学科,尤其是学科间的联系则很少问津。
因此,在教师的头脑中缺少课程结构意识。
但实际上认识课程结构对于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课程结构所回答的问题是课程体系应包含哪些课程领域,这些课程领域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
一、课程结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课程结构问题“与教育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尽管东西方学者对课程结构问题作了持续不断的研究,但到底什么是课程结构,对课程结构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比较恰当,仍是当前课程结构理论亟待回答的问题。
㈠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结构的研究1.国外学者的研究在课程思想史上夸美纽斯(Comenius, J.A.)、赫尔巴特(Herbrt,J.F.)、斯宾塞(Spencer,H.)和杜威(Dewey,J.)等人的研究中都曾涉及课程结构问题,但他们的论述大多停留在课程实践层面,还未意识到“课程结构”这一概念。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对它的研究。
在早期的课程结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课程的微观结构方面,即学科内部的结构。
如被后人称之为学科结构课程论的布鲁纳(Bruner,J.)的课程思想,就是基于他对知识结构以及对学生认知方式的理解,而认为知识可以用与学习者的学习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并提出“螺旋式”课程编制方法的。
他说,教学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何谓基本结构?在他看来,学科结构就是支撑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以及由他们所体现的学科内部逻辑关系。
如生物学中的“向性”,英语的结构规则和句型,代数的三大基本法则(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等。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不仅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差距,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而且有助于记忆。
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5、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以课程内容编制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角度不同划分的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指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不同课 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 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 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 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 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集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隐性 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和开发 效果,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3)关系
1.区别: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性的、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显性课程是计划性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2.联系: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 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 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 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 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 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 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例如,将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 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
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两种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的课程。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 课程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程类型与结构
在新课改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进。 为了形成最优化的课程横向结构,长期以 来,课程专家们在努力开拓着课程整合的 领域。这里的课程整合指的不仅是课程内 容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学习内容与学生经 验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
二、课程的纵向结构
课程的纵向结构指的是课程内容的不同 质量在纵向上的结构,目前的课程一般都采 用螺旋式的纵向结构,即按照学习的巩固性 原理,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 或阶段里安排内容相同但深度或广度不同的 内容,以便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某门课程 或某门课程的一个方面。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把所有课程分为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前,充实或完善选修制 度是各国课程政策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对于必修 课程与选修课程必须有以下的认识:首先,必修 课程是致力于基础和共同性的课程,而选修课程 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二者具有等价性, 没有主次之分。其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 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 而是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效的学习。
我们对课程结构的探讨是从横向和纵向 两个维度来进行的。
一、课程的横向结构 横向维度主要指各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组
合,而各种课程类型的比例问题一直是课程 横向结构讨论的重点。以往我们在课程横向 结构上的出现的错误倾向在于偏重必修课程, 忽视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在 必修课中又重视工具类和知识类学科,忽视 技艺类学科。
第一节 课程类型
一、课程的不同分类
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 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 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照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把课程分为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强
课程结构
概念
学科课程是与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相 对应的,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区分和 组织内容的一类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 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科学或学 科中选取一定内容来构成对应的科目,从而 使内容规范化和系统化。
特征
第一,与经验或活动课程相对立。 第二,偏向于知识本位、社会适应为本。
第三,功能上,纯粹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济功能的 实现。
意义:直线型课程对于解决课程内容逐渐增加 与学生学习时间与精力有限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 意义。但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
2. 螺旋型课程
含义:课程内容组织上采取螺旋排列
方式,这种排列方式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
理,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
或阶段里安排主题相同但深度或广度不同
的内容,以便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某门课
课程的纵向结构,又叫垂直结构,是
指课程要素的不同质量之间在纵向上或垂直
维度上的结
“螺旋型课程”和“阶梯型课程”三种主张。
1. 直线型课程
含义:它是指:“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紧扣、 直线推进、不与重复的排列方式。” 直线型课 程,就是在课程内容的排列上,按照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原则,环环紧扣、直线推进、不与重 复的排列方式。
工作适应性而构建的各种学科、教育和教学
活动的总和。
(四)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3.两者的关系 义务教育:普通课程为主,职业专业开始渗
入; 高中阶段:职业高中、中专应适度发展;普
通高中的专业课程应该强化。 大学阶段:专业化、职业化的阶段。
(四)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思考: 在高中阶段,语、数、英是专业课程吗?
3、微观层次课程结构
具体指学科课程各科目、活动课程各活动项 目以及隐性课程等各构成要素的结构。学科课程 的微观结构,具体体现为教材的实质结构和形式 结构两方面。
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第一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一、课程的概念1、“课程”一词的来源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一般认为,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同时,博比特的《课程》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课程的含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学习进程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二、课程的类型1、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划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按照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划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按照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划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按照课程任务来划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6、按照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课程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是出现最早、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是其代表理论。
2、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或经验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3、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代表人物有社会改造主义理论的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金蒂斯、布厄迪。
四、课程结构五、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六、课程内容的编排形式纵向组织与序列横向组织纵向组织又称序列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课程结构与类型
第六章课程结构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征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所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对其它学科,尤其是学科间的联系则很少问津。
因此,在教师的头脑中缺少课程结构意识。
但实际上认识课程结构对于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课程结构所回答的问题是课程体系应包含哪些课程领域,这些课程领域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
一、课程结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课程结构问题“与教育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尽管东西方学者对课程结构问题作了持续不断的研究,但到底什么是课程结构,对课程结构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比较恰当,仍是当前课程结构理论亟待回答的问题。
㈠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结构的研究1.国外学者的研究在课程思想史上夸美纽斯(Comenius, J.A.)、赫尔巴特(Herbrt,J.F.)、斯宾塞(Spencer,H.)和杜威(Dewey,J.)等人的研究中都曾涉及课程结构问题,但他们的论述大多停留在课程实践层面,还未意识到“课程结构”这一概念。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对它的研究。
在早期的课程结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课程的微观结构方面,即学科内部的结构。
如被后人称之为学科结构课程论的布鲁纳(Bruner,J.)的课程思想,就是基于他对知识结构以及对学生认知方式的理解,而认为知识可以用与学习者的学习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并提出“螺旋式”课程编制方法的。
他说,教学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何谓基本结构?在他看来,学科结构就是支撑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以及由他们所体现的学科内部逻辑关系。
如生物学中的“向性”,英语的结构规则和句型,代数的三大基本法则(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等。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不仅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差距,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而且有助于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