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2章社会知觉与个体行为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学习课件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社会知觉
•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
他人的外显行为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心理 的过程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偏差
• 晕轮效因 • 首因效因与近因效因 • 刻板印象 • 对比效应 • 投射 • 自我中心偏差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偏差
• 先入为主 • 偶像 • 情人眼里出西施 • 狗改不了吃屎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偏差
• 第一印象与印象管理 • 社会印象与利用 • 气氛营造 • 影响力塑造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9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 之第二章知觉学习课件
2020/11/19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
• 知觉概念 • 影响因素 • 知觉重要性 • 社会知觉 • 知觉偏差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概念
• 知觉(perception) :个体通过其感官对
客观事物的感觉和认知。
• 知觉包括两个阶段:感觉与认知(编码) • 知觉三要素:知觉者(主观)、知觉对
象、情境(环境)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概念
知觉者
情境
知觉
知觉对象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影响因素
• 知觉者(主观)
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
• 知觉对象(客观对象)
新奇、运动、声音、大小、背景、距离
社会知觉
•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
他人的外显行为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心理 的过程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偏差
• 晕轮效因 • 首因效因与近因效因 • 刻板印象 • 对比效应 • 投射 • 自我中心偏差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偏差
• 先入为主 • 偶像 • 情人眼里出西施 • 狗改不了吃屎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偏差
• 第一印象与印象管理 • 社会印象与利用 • 气氛营造 • 影响力塑造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9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 之第二章知觉学习课件
2020/11/19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
• 知觉概念 • 影响因素 • 知觉重要性 • 社会知觉 • 知觉偏差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概念
• 知觉(perception) :个体通过其感官对
客观事物的感觉和认知。
• 知觉包括两个阶段:感觉与认知(编码) • 知觉三要素:知觉者(主观)、知觉对
象、情境(环境)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知觉概念
知觉者
情境
知觉
知觉对象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知觉 学习课件
影响因素
• 知觉者(主观)
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
• 知觉对象(客观对象)
新奇、运动、声音、大小、背景、距离
最新[组织行为学]第二讲 个体行为课件PPT
刻板效应(定型效应):是由思维定势产生的对社会上各类 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
5、因果关系知觉——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 (P69)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 论。认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 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这一理论表明,当我 们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于 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
(4)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 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3、影响知觉的因素(P63)
(1)客观因素(P65)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 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愈容 易被识别。
知觉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 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例 如:
(3)情境因素(P66) 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 的效果。
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
视觉的适应现象:进入漆黑的房子里 嗅觉的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 不闻其臭 皮肤对温度的适应现象:冬泳
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2、知觉的特征 (1)选择性
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对象 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如图:
(2)整体性
人的知觉总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不仅反映事 物的各种属性,而且反映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 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3)理解性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 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对不同场合不同角色变换的理解与适应)
5、因果关系知觉——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 (P69)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 论。认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 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这一理论表明,当我 们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于 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
(4)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 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3、影响知觉的因素(P63)
(1)客观因素(P65)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 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愈容 易被识别。
知觉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 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例 如:
(3)情境因素(P66) 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 的效果。
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
视觉的适应现象:进入漆黑的房子里 嗅觉的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 不闻其臭 皮肤对温度的适应现象:冬泳
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2、知觉的特征 (1)选择性
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对象 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如图:
(2)整体性
人的知觉总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不仅反映事 物的各种属性,而且反映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 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3)理解性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 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对不同场合不同角色变换的理解与适应)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03
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过程
知觉选择性
人们只能选择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忽 略其他信息。
知觉理解性
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和 推断。
知觉整体性
人们将知觉对象视为整体,并依据经验对 信息进行整合。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发生变化时,人们倾向于保持 对它的原有认知。
知觉偏差
01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对后续认知的影 响。
通过分析员工的离职率,评估激励实 践对员工保留的效果。
工作满意度调查
通过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激 励实践的感受和评价。
组织文化氛围评估
通过评估组织文化氛围,了解激励实 践对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价值观与个体行为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看法,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 一。
个体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的目标设定、决策方式、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等 方面,例如有的人更注重个人成就,有的人更注重团队合作。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是了解和尊重员工的价值观,并创造一个符合员工价值 观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差异性
个体行为因个体差异而异,不同个体在行为方式、 偏好和决策上存在差异。
可塑性
个体行为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塑 性和适应性。
复杂性
个体行为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心理、 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复杂性。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个体的生理特征、健 康状况和遗传基因等 生理因素对个体行为
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 施,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向 和努力程度。
工作设计与职业发展 员工参与与授权
通过合理的工作设计和职 业发展规划,满足员工的 内在需求和职业发展期望。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讲课讲稿
家庭。 42. 政治家有说服、影响其他人的强烈欲望。 43. 已取得成功的高层管理者对钱的欲望比对权的
欲望大。 44. 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感与流动率成正相关。 45. 大学教授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具有更强制自尊。
46. 大多数生产线的工人更喜欢在小群体中工 作,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是生产线工作单 调枯燥。
概念理解 1、客观事物是人的情绪情感产生的客观来源
客观事物
外部现象 机体内的刺激
情绪、情感
2、人的需要及人对自己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的认 识,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主观原因。
人的需要 需要 关系 客观事物
情绪、情感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联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类对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的反映,都是人内心的主观体验形式,因此, 二者本质相同且相联系
分析自己的认知定势, 了解个人的认知偏好, 跳出这些认知陷阱以 避免知觉偏差的出现
要因人而异,随景而 异,承认并考虑不同员 工对同一组织事件会有 不同的认识,作耐心细 致的、有针对性的工作
以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实事求是地对员工的在
应该尽量利用知觉原 理待人处事;树立自 己在员工心目中的良 好形象。
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
情绪(emotion): 情感(feelings):
代表着感情性反映 经常被用业描述具
的过程,为人和动 有稳定而深刻社会
物所共有。
含义的高级感情。
1、二者区别:
情 绪(emotion) 情 感(feelings)
较广泛。情绪为人与 窄些。情感为人独
广泛性 动物共有(低级需要 有(高级需要满足)
满足)
组织行为学
第二编 个体行为管理
•知觉和情感原理 •个体差异与管理 •激励理论
欲望大。 44. 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感与流动率成正相关。 45. 大学教授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具有更强制自尊。
46. 大多数生产线的工人更喜欢在小群体中工 作,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是生产线工作单 调枯燥。
概念理解 1、客观事物是人的情绪情感产生的客观来源
客观事物
外部现象 机体内的刺激
情绪、情感
2、人的需要及人对自己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的认 识,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主观原因。
人的需要 需要 关系 客观事物
情绪、情感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联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类对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的反映,都是人内心的主观体验形式,因此, 二者本质相同且相联系
分析自己的认知定势, 了解个人的认知偏好, 跳出这些认知陷阱以 避免知觉偏差的出现
要因人而异,随景而 异,承认并考虑不同员 工对同一组织事件会有 不同的认识,作耐心细 致的、有针对性的工作
以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实事求是地对员工的在
应该尽量利用知觉原 理待人处事;树立自 己在员工心目中的良 好形象。
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
情绪(emotion): 情感(feelings):
代表着感情性反映 经常被用业描述具
的过程,为人和动 有稳定而深刻社会
物所共有。
含义的高级感情。
1、二者区别:
情 绪(emotion) 情 感(feelings)
较广泛。情绪为人与 窄些。情感为人独
广泛性 动物共有(低级需要 有(高级需要满足)
满足)
组织行为学
第二编 个体行为管理
•知觉和情感原理 •个体差异与管理 •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课件(知觉与个人决策)
组织行为学课件(知觉与 个人决策)
在这个组织行为学课件中,我们将探索知觉和个人决策对于组织行为的重要 性,并学习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提高决策质量。
章节1:知觉
1.1 知觉的定义和作用
了解知觉的概念以及它在组织 行为中的作用。
1.2 知觉的过程
深入了解知觉的总体过程以及 细节过程。
1.3 知觉的偏差和调节
总结
知觉和个人决策的重要 性
回顾知觉和个人决策如何影 响组织行为。
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
探讨如何将知觉和个人决策 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
回顾课程内容
概括本课程中的重要知觉中常见的偏差以及如 何进行调节。
章节2:个人决策
1
2.2 个人决策的类型
2
分类不同类型的决策并讨论它们的特点。
3
2.4 个人决策的优化
4
提出改进个人决策的方法和关键技巧。
2.1 个人决策的定义和重要性
介绍个人决策的概念和为组织行为的重 要性。
2.3 个人决策的影响因素
探索个人决策受到的多样影响因素以及 它们的优劣。
在这个组织行为学课件中,我们将探索知觉和个人决策对于组织行为的重要 性,并学习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提高决策质量。
章节1:知觉
1.1 知觉的定义和作用
了解知觉的概念以及它在组织 行为中的作用。
1.2 知觉的过程
深入了解知觉的总体过程以及 细节过程。
1.3 知觉的偏差和调节
总结
知觉和个人决策的重要 性
回顾知觉和个人决策如何影 响组织行为。
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
探讨如何将知觉和个人决策 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
回顾课程内容
概括本课程中的重要知觉中常见的偏差以及如 何进行调节。
章节2:个人决策
1
2.2 个人决策的类型
2
分类不同类型的决策并讨论它们的特点。
3
2.4 个人决策的优化
4
提出改进个人决策的方法和关键技巧。
2.1 个人决策的定义和重要性
介绍个人决策的概念和为组织行为的重 要性。
2.3 个人决策的影响因素
探索个人决策受到的多样影响因素以及 它们的优劣。
组织行为学(上)课件 第二章 个体行为基础
引例
知觉与归因
气质与能力
性格与情绪
态度与价值观
第3 页
(7)勇气。直面恐惧、危险和逆境(身体上或道德上的)。勇气不是说没有恐惧,而是一种克服恐惧去做 该做的事情的勇气,它有身体上的和道德上的两种形式。身体上的勇气是指克服对身体伤害的恐惧,道德上的勇 气就是坚定地捍卫价值观、原则和信仰的意愿。
管理启示
读完小红的故事,你认为小 红考得不好的原因是: A 自己能力不足 B 自己努力不够或粗心大意 C 测验太难了 D 对某个对象形成的认识判断是知觉,这 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人们深入探究某个 对象发生的原因时就产生了归因,这解决了“为 什么”的问题。归因,即归结行为或现象的原因, 是个体根据相关信息对其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 过程。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 个体行为基础
-- 知觉与归因 -- 气质与能力 -- 性格与情绪 -- 态度与价值观
引例
知觉与归因
气质与能力
性格与情绪
态度与价值观
第2 页
西点军校的核心价值观
西点军校在美国陆军领导力的培育中,尤其重视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育和发展。西点军校美国陆军 的核心价值观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01 凯利的 归因理论
02 维纳的 归因理论
二、归因
知觉与归因 气质与能力
性格与情绪
态度与价值观
第 11 页
是
否 外部归因
是
01 凯利的 归因理论
一致性 (在同一情境下,个体的 行为与他人的行为相似吗 ?)
一贯性 (在同一情境下,不同时 间,个体表现出相似的行 为吗?)
特殊性 (在不同情境下,个体会 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吗?)
从世界级卓越的领军人物的价值体系,到西点军校的使命 和校规,我们得到的最大启迪是:卓越领导的动力来源于领导 者自身的内在推动力——核心价值观,领导力的实现必须用领 导者自身的梦想作为心理支撑。因此,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必须 完善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坚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下属的支持, 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知觉与个体决策组织行为学课件ppt文档
3I 、m 捷径N 在组a 织o 中g 的具体e 应用
➢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s) 绩效评估与未来的晋升、加薪和持续聘用密切相关 员工的绩效评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觉过程。这方 面的很多工作是以主观方式进行评估的
四I 、知m 觉与N 个a 体决o 策g 之间e 的联系
知觉与个体决策组织行为学课件
二、Im 影N 响a 知o g 觉的e 因素
E X H I B I T 5–1
三、I 对m 人知N 觉a :对o g 他人做e 出判断
1、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 我们把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 义的解释。
➢当我们观察某一个体行为时, 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于内部原 因还是外部原因引起的。
● 不要跟在孩子和动物后表演你的节目 ● 面试时所处的位置很重要
投射(Projection)
● 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 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知觉他人,而
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 ● 如,自己诚实可信,也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如此
I 2、m 判断N 他a 人时o 常g 走的e 捷径
3I 、m 捷径N 在组a 织o 中g 的具体e 应用
➢ 绩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自我实现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Pygmalion effect): 如果管理者对下属的期望很高,他们就不太可能令管 理者失望。同样,如果管理者预期员工只能完成最低 水平的工作,则他们倾向于表现出这种行为以符合这 种低期望。
➢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因素:
区别性: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 一致性:每个人面对相似情境有相同的反应。 一贯性:不论时间怎样变化,此人都表现出相同的行为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课件.pptx
归因理论:观察—解释—归因
凯利模式:当观察到某一个体的行为时, 总是试图解释它是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 部原因造成的。 三大因素:一贯性(时间)
普遍性(他人) 区别性(场合)
凯利模式
条件 一贯性 普遍性 差异性 归因
1
2
3
4 对人知觉
韦纳模式:人们对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归 因倾向。
四大因素:努力 能力 任务难度 机遇
哪一组旋转图形 是一样的?
A A组
B B组
各职业群的能力倾向最低基准表
职业能力群
各能力倾向的最低分
G
V
N
Q
S
P
K
F
M
人文系统的职业
125 125 100
特别需要言语能力的事务职 125 110
100
业
自然科学系统的专门职业
125
125
100
需要数的能力的事务职业
125
110 100
测试法 智力测试 特殊能力测试 专业技能测试 创造力测试
分析法
能力的测量
分析法 情景模拟法 公文处理模拟法 无领导小组讨论 企业决策模拟 访谈法 角色扮演 即席讲演法 案例分析法
Wechsler Intelligence Test Scale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 言语量表
常识、理解、心算、两物相似性、背数、词汇
◆操作量表 译码、填图、积木图案、图片排列、图像组合
3 情商及测查
情商的含义 Goleman(1995)在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书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生理 机制、对成功的影响及情绪智力的培养问题 情商的要素 认识自身情绪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自我激励 认知他人的情绪 人际关系管理
凯利模式:当观察到某一个体的行为时, 总是试图解释它是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 部原因造成的。 三大因素:一贯性(时间)
普遍性(他人) 区别性(场合)
凯利模式
条件 一贯性 普遍性 差异性 归因
1
2
3
4 对人知觉
韦纳模式:人们对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归 因倾向。
四大因素:努力 能力 任务难度 机遇
哪一组旋转图形 是一样的?
A A组
B B组
各职业群的能力倾向最低基准表
职业能力群
各能力倾向的最低分
G
V
N
Q
S
P
K
F
M
人文系统的职业
125 125 100
特别需要言语能力的事务职 125 110
100
业
自然科学系统的专门职业
125
125
100
需要数的能力的事务职业
125
110 100
测试法 智力测试 特殊能力测试 专业技能测试 创造力测试
分析法
能力的测量
分析法 情景模拟法 公文处理模拟法 无领导小组讨论 企业决策模拟 访谈法 角色扮演 即席讲演法 案例分析法
Wechsler Intelligence Test Scale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 言语量表
常识、理解、心算、两物相似性、背数、词汇
◆操作量表 译码、填图、积木图案、图片排列、图像组合
3 情商及测查
情商的含义 Goleman(1995)在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书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生理 机制、对成功的影响及情绪智力的培养问题 情商的要素 认识自身情绪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自我激励 认知他人的情绪 人际关系管理
第2章 如何准确识人: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错误 (《组织行为学实验实训》PPT课件)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 知觉 2. 社会知觉
1. 知觉
(1)知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 整体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选择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
第二,归因解释了个体对特定行为的知觉产生差异的原因,这 对个体行为预测及激励具有重要影响。
2. 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2)凯利的归因理论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F.Heider)是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的创始人,他认 为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
2. 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人脑对由人构成的社会现 象的整体反映,包括对人、人际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认知等。
(2)社会知觉的特征
特征
含义
选择性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理解性 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 意义
1.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stereotype effect)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 关于某类知觉对象的印象固定下来,这种印象会对以后有关 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种人或某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 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笼统的看法。一般认为,当官的喜 欢摆架子,学生很单纯,商人很奸诈;北方人直爽,南方人机灵; 等等。
(2)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H.Kelly)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三度理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多次观察同类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Ⅰ)
情感与工作绩效
情感与任务绩效
01
情感对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积极情感的员工通常表现出更好
的任务绩效。
情感与关系绩效
02
除了任务绩效外,情感还影响关系绩效,如团队合作和人际关
系的建立和维护。
情感调节与工作绩效
03
个体可以通过情感调节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例如通过
积极情绪的增强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05
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1 2
组织公民行为与情感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愿表现出的对组织的积 极贡献,情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重要影响。
积极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积极情感的员工更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如 团队协作、帮助同事和参与组织活动等。
3
消极情感与反组织公民行为
消极情感的员工可能表现出反组织公民行为,如 偷懒、推卸责任和破坏组织氛围等。
详细描述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目标管理 、360度反馈等,以全面了解员工 的工作表现。
总结词:绩效评估与管理是衡量 员工个体心理与行为表现的重要 手段,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确保 评估过程客观、公正。
将绩效评估结果与薪酬、晋升、 培训等挂钩,以激励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
详细描述
综合型激励理论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 立一个更为全面的激励框架。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是相互作用的,组织需要同时关注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以激发其工作动力。综合型激励理论为组织提供了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有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心理和行为, 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其工作动力。
04
情感与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消除偏见的途径 • (一)消除刻板印象 • (二)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 (三)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 (四)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
范
• 个人偏见:个人对人和事的偏见。
• 个人可能由于知识经验、掌握信息的不足 等,无意识的导致认识有偏颇的倾向;因 个体动机受阻、利益受到威胁等,为了达 到目的,个人曲解知觉信息。
• • • • •
日本人——勤劳 有抱负而且聪明 美国人———讲究实际 爱玩 而又入乡随俗 英国人——保守 淡漠 不易激动 德国人——谨慎 法国人——喜欢安逸享乐 浪漫
• 所谓天堂,是一个有着美国的房子,中国 的食物,英国的警察,德国的汽车和法国 的 艺术的地方。 • 所谓地狱,是一个有着日本女士的 房子, 中国警察,英国食物,德国艺术和法国汽 车的地方。 • 天堂向左,深圳向右
•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 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 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 系。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 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 整体形象反映。例如,看到一个物体的视觉包含了对这一物体的距离 、方位,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 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单一或狭隘感觉的研究往往只能产生于实验室 中。
社会知觉效应
首因效 晕轮效 投射效 定势效 应和近 应 应 应 因效应
• 晕轮效应:在社会知觉过程中,我们以个 体的某一特征作为基础,形成整体印象的 现象,叫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点概 面效应。 • 一白遮百丑 • 情人眼里出西施 • 名人效应
• 首因效应:指第一印象对进一步知觉他人 的影响。所以请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 、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 一印象是消极的)。
• 近因效应:指最近的印象对知觉他人的影 响。在面试时请把握住最后的阶段。
• 定势效应:指个体在知觉他人时,受过去 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某些固定倾向。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 投射效应:指个体在知觉他人时,将自己 的特点归属到他人身上的倾向。 •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 推己及人
知觉的过程:
刺 激
五 官
注 意
组 织
解 释
提 取
判 断
行 为
知觉的特征
选择性
• 选择与自身关系最密切的事物作为知觉对象
理解性
• 人们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对象
整体性
• 人们把现实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
恒常性
• 知觉映像保持相对稳定
你先看到谁?
AB=CD?
画里到底是什么?
• 知觉恒常性体现在知觉的各个领域,如大 小、形状、方向、亮度和颜色等。
•
AB=CD?
• 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组织性的特点有知觉 的整体性、知觉的选知觉 主体 自身 的特 点 知觉 对象 的特 点 知觉 发生 的情 境 • 需要和动机 • 兴趣 • 经验知识 • 性格 • 气质 • 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及其他特性 • 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结果 • 对象的社会属性
• 社会偏见:社会上某些群体对另外某些群 体形成的偏见。 • 性别歧视,民族歧视
第2章 社会知觉与个体行为
2.1知觉与人的行为 2.2社会知觉与人的行为 2.3社会知觉效应 2.4印象与偏见
第一节 知觉与人的行为
知觉的定义
知觉的特征
影响知觉的因素
• 我们不是根据事物本来的面目认识他们, 而是根据我们自己来认识事物。 • A.Nin
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个体解释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外在 客观环境所赋有的意义的心理过程,即对 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的认识。
第四节 印象与偏见
知觉客体留在人记忆中的形象就是 印象。
• 在组织行为学中,研究两种印象:第一印 象和刻板印象。
管理者对工人的一种否定的、固有 的、排斥的看法,就是一种偏见。
• 个人偏见和社会偏见
• 第一印象:第一次见面,第一次体验 • 主要是对个体的印象
•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某类人 或事形成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 和印象。 • 是一种对群体的印象。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偏见
• 偏见是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 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 看法。
• 产生偏见的原因 • (一)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 (二)社会化 • (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 偏见产生的后果
• 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和谐造成破 坏性的后果,而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最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偏见给受害者带来的 心理后果 • (一)自我实现的预言 • (二)性别角色 • (三)疏离。
• 帮助人们保持知觉恒常性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视觉提供的丰富线索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有 关周围环境的距离、深度、观察角度、明度和反 射系数等信息,人们可以综合利用这些信息得出 对大小、形状等的正确判断。其次,人们在日常 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过去经验,一旦你认出知 觉的对象是一本书,不需要知道它离你的距离, 你也能知道它的大小。 • 有了知觉的恒常性,人们才能正确区分知觉对象 的改变和外界环境的改变,从而能够按照事物的 本来面目去知觉和适应环境。
其他观点
• 知觉的相对性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
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常称之为知觉经验。知觉经验是相对的。我们看见一个 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必须同 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这样,物体周围其他刺激的性质与两者之间的 关系,势必影响我们对该物体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形象与背景是知觉相对性最明显的 例子。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连的其他刺激物 。在一般情境之下,形象与背景是主副的关系 :形象是主题,背景是衬托。另一个例 子是知觉对比,是指两 种具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的彼此 影响,致使两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明显的现象。如大胖子和小瘦子两人相 伴出现,会使人产生胖者益胖瘦者益瘦的知觉。 知觉的相对性—1:形象与背景-图中 黑白相对两部分均有可能被视为形象或背景,如将白色部分视为形象,黑色为背景, 该形象可解释为烛台或花瓶;相反,则可解释为两个人脸侧面的投影像。P29 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对比 -图中AB=CD,但由于周围环境中其它刺激物的不同 ,因而产生对比作用,致使观察者在心理上形成AB>CD的知觉经验。
• 对象的组合
• 所处的环境 • 时间
第二节社会知觉与人的行为
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的类型
社会知觉的定义
• 社会知觉,即人际知觉,是指个体通过与 人交往,根据知觉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 、判断、解释对方的心理活动、行为动机 和人格特征的心理过程。
• 概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社会中人和群体 的知觉,它影响着主体的社会行为。
比如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绿色。
• 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 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 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 这一物体的知觉。
• 知觉常常指导人的行为,所以研究人们的 知觉的内容是组织行为学的一个基础的、 重要的问题。
•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 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 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 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 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 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 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
与感觉相比较,知觉又具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
•
• •
第一、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 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
第二、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 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 第三、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 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 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可以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