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合集下载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断层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断层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断层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左宗鑫;陆建林;王苗;李瑞磊;李浩;朱建峰【摘要】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发现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不同构造区带油气藏类型及规模差异较大.基于地震资料解释分析,对长岭断陷的不同构造区带的断层特征、断层形成机制及活动性质开展了研究,结合勘探实践,探讨了断层对长岭断陷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了不同构造区带的重点勘探方向.长岭断陷发育断陷期、拗陷期及反转期3期不同性质的断层,断层形成机制为在北北东向左行拉张走滑的应力背景下,产生次级的北东向(P剪切)、南北向—北北西向(R剪切)以及北西向(T破裂)断层.不同构造区带的断层活动有较大差异,断层对长岭断陷烃源岩分布、相关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运移和调整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构造定型早、拗陷期断层活动微弱的地区,原生油气藏保存较好,要注重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原生油气藏的勘探.而在断层活动持续时间长,尤其是存在反转的深大断层及走滑断层地区,次生油气藏是重要的勘探方向.【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7页(P200-206)【关键词】断层特征;形成机制;控油气作用;长岭断陷;松辽盆地【作者】左宗鑫;陆建林;王苗;李瑞磊;李浩;朱建峰【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长春13006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长春1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伴随着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层活动,断层是盆地含油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油气成藏有重要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针对断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开展了诸多研究,断层对盆地内的烃源岩发育、油气的运移及调整、相关圈闭的形成及储层改造都可产生较大的影响[1-7],盆地内的断层系统对油气成藏具有多种控制作用[8-17]。

松辽盆地长垣以西中浅层三级构造发育史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松辽盆地长垣以西中浅层三级构造发育史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 地质背景
松辽盆 地 大庆长 垣 以西广 大地 区面积 约 13万 .
矿产普查专业研 究生, 现主要从事油气成
藏及 开发 地质 方 向研 究 。
上海 Ge l g h ng a oo y
总第 17期 0
断层较为发育 , 以近南北向和北北西 向为主 , 且局部
收稿 日期 :0 8— 5— 5 2 0 0 0 修 改 日期 :0 8— 6— 4 2 0 0 2
三级 构造单 元 构造 发 育 史 的 精 细描 述 , 显得 尤 为 重
要 。此次研 究 对 区 内 7 5口探 井根 据地 质平 衡原 理 2
和 回剥技 术 , 拟地 层沉 积演 化过 程 的逆过 程 , 模 通过 去断 层恢 复 , 压 实恢复 、 剥蚀 恢复 和去 褶皱 恢复 去 去 等方 法 。 , 制 了研究 区 6个构 造 层 面 ( 四段 编 嫩
顶面、 嫩一段顶面、 嫩一段底面、 姚一段顶面、 青一段 顶面 和青 一段 底 面 ( 四段 顶 面 ) 各历 史 时期 的古 泉 )
构造图 , 以三级构造为单元对构造发 育过程及其 并
对 油 气运 聚 的影 响进 行 仔细研 究 。
作者 简介 : 慧婷 女 ,93年 3月生 , 胡 18 大庆石 油 学院
位反 而含 水居 多 的情况 。 因此对 于不 同构 造层 面各
为界 , 断层发育呈现西疏东密状 , 局部构造也是西简
单 东 复杂 。泰康 隆起 带及 西斜 坡部 分地 区 断裂 系统 简单 , 构造 宽缓 , 因此 该 区 主要 以岩 性 圈 闭 为 主 , 构 造 一岩性 圈闭 、 断层 遮 挡 圈 闭 和 岩性 上 倾 尖 灭 圈 闭 也有 所发 育 ; 林 克一敖 古拉 一他 拉 哈断 层 为 一 小 北北 东延 伸 的深大 断 裂 带 , 与 砂 岩 的有 机 组 合 造 其 就 了沿断裂 带 长条 串珠状 展 布 的敖 古 拉 、 拉 哈 等 他 油气 田 ; 克 一敖 古拉一 他 拉哈 构造 带 以东地 区 小林

松辽盆地葡萄花构造的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影响

松辽盆地葡萄花构造的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影响
1 构造 特征
时期, 松辽盆地中深部地幔上拱物质转化以冷却用
为 主 , 萄 花构 造 进 入 大 面 积 持 续 、 葡 稳定 的下 降 阶
段, 断层 活动基 本停止 。 在泉 四段 沉积 了浅水河 流一 三 角洲相 的扶余 油层 。 在青 山 口组 沉 积 时期 , 续表 现 为 稳定 的 坳 陷 继
姚 家 组沉 积时 期 , 断裂 继续 活动 , 姚家 组一 段 在 沉 积 了三 角洲 前缘 相 的葡萄 花 油层 。 嫩 江 组沉 积时 期 , 随着 坳 陷作用 的 减弱 , 除前 期 发 育 的较 大 正 断 层继 续 发 育 , 数 生 长 断裂 活 动 迅 多 速 减弱 , 近停 止 。在嫩 江 组沉 积末 期 , 接 发生 构造 反 转, 区域 应 力场 由拉 张变 为挤 压 , 萄花地 区 由伸 展 葡
断层 向上 断至姚 家组和 嫩江 组地层 。中期 发育 的断
层 形成 于青 一段 沉 积 时期 , 穿泉 头 组 上部 和青 山 断 口组 , 向浅 层断距 变小 , 多数 断层 消失在姚 家组 。晚
期 形 成 的 断层 为 嫩 江 组 沉 积末 期 及 以后 产 生 的 断 层, 断开葡 萄花 油层及其 以上 层位 , 少量 断层 向下断
下较 陡 , 中间变 缓的特 点 。
2 构造 演化
图 1 葡 萄 花 油 田 位 置 图
本 次研 究 , 据 断 层与 地 层变 形 的斜 向剪 切模 根
葡萄花 构造是 松辽 盆地 大庆长 垣二 级构造 带南 部 的三 级构 造 ,为一 个 构 造 面积 大 、 角平 缓 的穹 倾 窿状背 斜[ , 1 其东 北部与 太平 屯 构造相 接 , 部 与敖 ] 南
收稿 日期 :o8 8 9 2 o 一O —1 作 者简介 : 张文起( 9 3 , 博士研 究生 , 产普 查与勘探专业。 1 7 一) 男, 矿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一、本文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背景,包括其构造特征、地层序列和沉积环境。

然后,我们将重点分析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包括古地温梯度、地热历史和热流体活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的影响,包括烃源岩的热成熟度、有机质转化和油气生成过程。

我们还将讨论热演化史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包括油气运移的驱动力、运移路径和聚集条件。

我们将总结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意义,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部的陕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该盆地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盆地内地层发育齐全,构造相对稳定,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主要由太古界和元古界的变质岩组成,其上覆盖着厚达数千米的中生界和新生界沉积岩。

盆地内主要发育了三套生油层系,包括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以及上古生界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

这些生油层系富含有机质,是盆地内油气生成的主要来源。

盆地内构造格局相对简单,以大型鼻状隆起和坳陷为主,缺乏大型断裂和褶皱。

这种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盆地内的沉积环境多样,包括河流、湖泊、三角洲等,形成了丰富的储集层和盖层组合,为油气的储集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对油气的生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盆地内不同地区的热演化程度差异较大,这直接影响了有机质的成熟度和油气的生成量。

因此,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对于预测油气资源分布和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含气系统演化及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含气系统演化及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中圉分 类号 :E 1. T l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63 20 )2—03 0 10 9 0 (0 6 0 0 0— 5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 自勘探 以来 , 大部分地区地 震测网密度 已达 1m X k k m。19 2 95年 以 2 m× k k 2m 测网选线 , 对深层老资料进行重新处理 , 并重新完成 该区的构造图和地震沉积相的解释工作。到 目前为
系统的盖层顶面。至于含气系统的上下边界具体划
分在盖层或气源岩 的何处 , 可根据作为盖层或气源
深层含气系统及其主要特征
1 1 含气 系统 的划 分 .
岩的特征的不同, 按以下 2 种情况进行划分 : ①如果 盖层或气源岩为正常压实泥岩时 , 气势能的极值 点
应 位于 其底 部 , 含气 系统 的边 界 划 在 盖层 或 气 源 岩
维普资讯
第l卷 第2 3 期
付广等: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含气系统演化及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蔷 源 卜珥
将其 Ks 一Kd ) ^ 。2含气 系统、 登二段一泉一 、 泉 由于 营城 二段 ( 。: 。。 ) 气 系统 和沙河 子组 、 泉 K 一K q+ 含 削 ㈤ 营城 登 二 段 的北 部 地 区 。 沙 河 子 组 、 组 气 源 岩
能的极值点应位于欠压实主带处 , 含气系统的边界
应划在盖层或气源岩的欠压实主带处 。 J 按 照上述含气 系统 的划分方法 , 根据松辽盆地 北部深层气源岩、 盖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不 同, 可
收稿 1期 20 —1 0 ; 3 05 2— 6 改回 1 20 0 1。 3 06— 2— 5 期 作者简介 : 付广 , , ,94年中业于大庆 石油学院彳 由 男 教授 18 n 地质  ̄i , 9 与 20 - 1 1 05年分别获该校矿产普查与勘探 专业硕=学位 和博士学 l 9 k } = 位, 现从事油气藏形成 与保存研究 。联系 电话 ;0 5 ) 5 0 4 E a : 6a go 8 1 .o 。 (4 9 60 2 , —m i f , n2 o @ 2 tm 4 l u' u 6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
a d g s a c m u a i n i hi r a n he ia e de p s gs e l e l ng t n a cu l to n t s a e .I r t g e a d veop d a o he Sun wu— Shu ng i o d e a la e p f ul n t e c nt a a t lr h c a us rn a is s r e r c s a d v c n c r c s a l a a — a ti h e r lp r 。 a ge t i k lc t i e f c e ou c o k n ola i o k s we l s s nd s o e n is we e d v l p d The f ul a r v ra d wih m uli e gint t ik l c s rne f ce t n s a d grt r e e o e . a t s gs a e o e li t tpl a h c a u t i a i s m ud t ne ,p o d n a o a e c d to o i a s c nt i i g,a s o s r vi i g f v r bl on ii ns f r o l nd ga o a n n s wel a o on i ui g t e ma l s f r c tn n h r l
f u ts b i e c o e r e e o e h a t a l u sd n e z n swe e d v l p d i t e e s ,mi d ea d we to h o g io Ba i .Ev d n if r n d l n s ft e S n l sn a i e td fe — e c s a n t u t r e o ii n l v l to so h s h e o e a s itn tz n d d s rb t n o i n e mo g s r c u e d p sto a e o u i n ft e et r ez n s c u e d s i c o e — it i u i fo l o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成藏的控制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成藏的控制⼀、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盆地之⼀。

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龙江及其⽀流勾勒出的“鸡⾸”的中部,主要由⼤⼩兴安岭、长⽩⼭环绕的⼀个⼤型沉积盆地。

该盆地跨越⿊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积约26万平⽅公⾥,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埋藏着⼀个巨⼤的⿊⾊宝库——⼤庆油⽥和吉林油⽥。

中国盆地分布⽰意图作为⼀个侏罗——⽩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个⼤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相径庭。

原因是侏罗纪和⽩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古松辽湖,来⾃东⽅的挤压⼒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代及新⽣代⼆次板块运动。

中⽣代的板块运动产⽣了安第斯⼭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

新⽣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陆边缘岛弧—海沟系。

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起,均属弧后盆地。

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独⽴的盆地。

因此,松辽盆地是⼀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本的地质⼯作者都曾在这⼀带进⾏过⽯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油。

1959年9⽉26⽇,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喷油井。

这⼝井的喷油标志着⼤庆油⽥的发现,在我国⽯油⼯业的发展史上具有⾥程碑的意义。

⼆、原型盆地类型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个中⽣代弧后盆地。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火山岩储层油气成藏规律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火山岩储层油气成藏规律

十屋 断陷是松 辽 盆地 东南 隆起 区断 陷期持 续最
长 、 层发育 最为 齐全 、 积最 厚 、 深最 大 、 地 沉 埋 有机 质 演化 程度最 高 的 断 陷盆 地 。主 体 面 积 1 0 k , 7 0 m。 总
面 积 2 2 k 。断 陷层 厚 O 8 0 m, 大埋深逾 万 8 2 m。  ̄ 00 最
时 的地层 对 比标志 层 , 电性 特 征 最 明显 的 是 电 阻 其 率 高 , 高可 达上 千 欧姆 米 , 最 自然伽 马低 , 些 特征 这
米 。断陷层 自下而 上共 发育 火石 岭组 、 河子组 、 沙 营 城组 及登娄库 组 , 为深 湖 一半深 湖及 滨浅 湖相沉 积 , 暗色 泥岩 发 育 , 机 质 丰 富, 酪 根类 型 以 Ⅲ、 有 干 ⅡB 型为 主 , 部分 为 ⅡA 型 , 部 为 I型 , 化 程 度 高 , 局 演
吨, 是东南 隆起 区油气 资源 最丰富断 陷盆地 之一 。
1 勘 探 概 况
十屋 断陷位 于松 辽 盆地 东南 隆 起 区 ,十屋 断陷 火 石岭组地 层油 气勘探 始 于上 世纪 8 O年 代 , 过对 通
十屋 断 陷进 行二 维 地震 勘 探 , 发现 了 十屋 断 陷 中央
十屋断 陷 中 央构造 带 是受 营末 、 末及 嫩 末运 登 动叠 加改造 而成 的大 型 褶皱 构 造 带 , 至 桑 树 台控 南 盆断 裂 , 至太 平 庄 凸起 , 3 k 宽 1 k 左 右 , 北 长 2 m, 0 m
整合 接触 ; 泉头组 厚度 80 90 与 下伏登 娄库组 5 ̄ 0 m,
不整合 接触 ; 登娄库 组厚 度 l0 0 m, O  ̄5 0 与下 伏营城 组不 整合接 触 ; 营城 组 厚度 4 0 1 0 m, 下 伏沙 5 0 0 与 河子组 不整 合接触 ; 沙河 子组 厚度 6 0 0 m, 0  ̄8 0 与下

松辽盆地东南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营城组断陷群油气成藏规律

松辽盆地东南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营城组断陷群油气成藏规律

松辽盆地东南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营城组断陷群油气成藏规律松辽盆地东南部主要包括了王府、榆东、榆西、德惠、梨树、双辽、三岔河和增盛8个断陷,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是对于整个松辽盆地东南部火石岭组—营城组的油气成藏规律并未开展过系统的研究工作。

因此,对研究区火石岭组—营城组区域性的断陷组合与发育演化特征、沉积体系与有利储层展布特征、油气藏控制因素及成藏规律等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认识。

本文以松辽盆地东南部8个断陷火石岭组—营城组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大量的单一断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沉积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地震解释、钻测井分析及岩芯观察等为手段,结合丰富的油气相关测试数据,系统研究松辽盆地东南部深层断陷群断陷结构、组合及其演化机制特征,总结不同断陷类型的构造、充填演化及成藏的差异性,揭示研究区不同构造样式断陷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成藏规律。

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联合解释以及断陷盆地结构分析,研究区8个断陷盆地的轴向主要为NE向、NNE向和近SN向,主要受NNE、NE、近SN和NW向主控断层控制。

根据控陷断层的平面联结方式,研究区断陷可分为单断式、相向复合式和多边复合式三种半地堑组合形式。

在地震精细解释与构造格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应用平衡剖面方法,将研究区断陷期构造演化划分为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和断陷衰减期三个演化阶段。

研究区不同构造样式类型断陷剖面断陷期地层总伸展量约为0.68~5.73km,其中近SN向控制的单断式断陷断陷期地层总伸展量最大,约为5.73km,其对应的断陷期地层伸展率为17.54%;由NNE—NE向断层控制的相向复合式断陷断陷期地层总伸展量次之,约为5.20km,对应的断陷期地层伸展率为16.46%;多边复合式断陷断陷期地层总伸展量最小,约为0.68km,对应的断陷期地层伸展率为1.95%。

通过对岩心、综合录井、测井以及骨干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恢复了研究区火石岭组—营城组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北部深层油气成藏条件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北部深层油气成藏条件

区域地质概况
十屋断 陷位 于松 辽盆 地东 南 隆起 区东 南 缘 ,总体 上 呈北 北 东 向展 布 ,为 一 小 型半 地 堑式 箕 状 断 陷 。 它 的形 成与 演化 在整 体 上受控 于整个 松 辽盆 地 的形成 与演 化 ,在局 部 上 又有其 自身 的一 些特 点 。断 陷受 北 北东 向桑 树 台同生 断 层控 制 ,横 断面 呈箕 状 ,靠 近断层 一侧 地层 厚 度较 大 ,另 一侧 断裂不 发育 ,地层

小 模 造 转 动. 规 构反 运 在 部区 成 同 属 地 造 不 程度 的詹升 和 蚀
火 末 断陷初期,成 的小 謦

侏 上 子 组 lh . I . 罗 侏 火 石
.,
1几 S , -
社予序 —■

火山审 鼍 囊 {咖 予平
系 统 岭组 罗
古生界
向坳陷阶曩转化. 月

自 ■
青山
札4 ’
_
’ l 晓; 1 — —

- 一

口组
泉头组
登 娄 I0 I 置
韶构造反转。 它产生
的詹 升和一 蚀在 本区 登末 运 动 十分啊 量. 断陷期
触 浅■
下生 上■
T I

库组 K , d
l 扯5
k邶硼
l T -
圈 1 十 屋 断 陷地 层 系 统 、层 序 格 架 及 充 填 演 化 综 合 圈
[ 收稿 日期】2 0 一 3 z 06 O 一 8 [ 作者 简介】张玉明 ( 9 1 ) 1 6 一 ,男 。1 8 年大学毕业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士生 。现从事石油地质生产和研究 工作。 92

松辽盆地南部孤店断层活动性分析及其控藏作用

松辽盆地南部孤店断层活动性分析及其控藏作用
NNE 向基底 断裂 的左 行走 向滑 动密 切 相 关 , 造 反 转 在 松 辽 盆 地 的油 气 聚 集 过 程 中具 有 特 殊 的 重 要 作 构
用 ; 宝柱 等通 过 分析 构造 反 转对 储层 物性 、 闭等 的影 响 , 述其 与 油气 成 藏 的关 系 , 为正 反转 构 造 刘 圈 论 认 有 利 于油气 聚 集成 藏 ; 王莉 等 研究 认 为 , 转构 造 越 弱 、 造 类 型越 简单 , 反 构 油气 保 存 条 件 越 好 ; 望 水 胡 等对松 辽 盆地 北部 的反 转 构造 与油 气 聚集 进行 研究 , 为反 转 构造 有利 于 油气 聚集 与保 存 , 不 同构造 反 认 但 转 带要 区别 对待 ; 新 月等 对 反转 构造 的反 转 程度 与油 气 聚集 的关 系进 行论 述 , 为油 气 的聚集 成 藏 与 刘 认 反 转程 度及 断层 的类型 密切 相关 .这 些报 道 对 研 究 反转 构造 的形 成 机 制 及 其对 油 气 成 藏 的作 用 , 有 ] 具
小 、 层 侧 向封 闭性 较 好 , 油 气 的保 存 有 积 极 作 用 , 井 位 部 署 的 有 利 区. 断 对 为 关 键 词 : 店 断层 ; 层 活 动性 ;生 长 指 数 ;反 转 率 ; 藏 作 用 孤 断 控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1 9 ( 0 0 0 0 2 一O 10 8 1 2 1 ) 2— 0 1 5
重 要 的指导 意 义.多数 报 道注 重宏 观 反转 构造 与油 气 聚集 的关 系 , 于具 体 到 某 一 反 转 构造 对 油 气 成 藏 关 控 制作 用 的文献 目前 尚鲜见 .根据 前 人观 点 , 孤店 反转 构 造应 能 聚集 大量 的 油气 , 目前 仅 在 孤店 断层 的 但 南 端和北 端 发现 油气 , 断层 中部 发现 的油气 甚少 .因此 有必 要对 孤 店反 转构 造 进行 详 细 研究 , 为下 一 步 的 开发 部署 提 供有 利 的地 质 依 据 .利 用 断层 活 动 性 、 闭性 研 究 断 层 对 成 藏 的 控 制 作 用 是 比较 常 用 的 方 封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第40卷 第2期2021年5月 世 界 地 质GLOBALGEOLOGYVol 40 No 2May2021 文章编号:1004—5589(2021)02—0364—11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白连德1,邵明礼1,尹永康2,曾凡成1,向钰?2,屈卫华1,薛松1,刘国东11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0;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摘要: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具备良好的油气藏形成条件,是吉林油田油气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笔者综合岩芯、薄片观察,测录井资料分析,孔渗分析和三维地震解释,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提出3点认识:①基底岩性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片岩、糜棱岩、变质砂岩、安山岩、凝灰岩和灰岩9种,其中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安山岩和片岩为成储优势岩性;②基岩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蚀孔,储层主要发育在基岩顶面风化壳风化淋滤层和裂缝层中;③基岩油气藏可划分为近源缓坡超覆、近源陡坡对接(顺向对接和反向对接)和源内披覆(断阶披覆和背斜披覆)3类成藏模式。

该研究明确了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油气藏勘探方向,为有利目标区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油气成藏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 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j issn 1004 5589 2021 02 013收稿日期:2020 12 01;改回日期:2021 04 0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0605402)与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101832020CX200)联合资助。

Characteristicsofbasementrockreservoirinsoutherncentralpaleo upliftbeltofSongliaoBasinanditshydrocarbonaccumulationmodelsBAILian de1,SHAOMing li1,YINYong kang2,ZENGFan cheng1,XIANGYu shu2,QUWei hua1,XUESong1,LIUGuo dong11 ResearchInstituteof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JilinOilfieldCompany,CNPC,Songyuan138000,Jilin,China;2 CollegeofEarthScience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61,ChinaAbstract:Thesoutherncentralpaleo upliftbeltoftheSongliaoBasinhasfavorableconditionsforoilandgasaccumulation,whichisonemajorregionofriskexplorationofoilandgasinJilinoilfield.Basedoncoreandthinsectionobservation,loggingdataanalysis,porosityandpermeabilitytestand3Dseismicinterpretation,alongwithalargenumberofstatisticalanalysisandgeologicalresearches,theauthorsdiscussthecharacteristicsofbasementrockreservoirandhydrocarbonaccumulationmodelsinthesouthernpartofthecentralpaleo upliftbelt,andpro posethreecognitions:①thebasementismainlycomposedofgranite,granodiorite,diorite,schist,mylonite,met amorphicsandstone,andesite,tuffandlimestone,ofwhichgranite,granodiorite,andesiteandschistarethedomi nantlithologiesforreservoirformation;②themainreservoirspaceofbasementrockisfracturesanddissolutionpores,andthereservoirsaremainlydevelopedinweatheringleachinglayerandfracturelayerofweatheringcrustonthetopofbasementrock;③theoilandgasreservoirsofbasementrockcanbedividedintothreetypesofaccumu lationmodels:near sourcegentleslopeoverlap,near sourcesteepslopedocking(forwarddockingandreversedocking)andin sourcedrape(fault orderdrapeandanticlinedrape).Theexplorationdirectionofoilandgasreser voirsofbasementrockinthesoutherncentralpaleo upliftbeltisfurtherclarified,whichprovidestheoreticalsup portforthepredictionoffavorabletargetareas.Keywords:SongliaoBasin;southerncentralpaleo upliftbelt;basementrock;reservoir;oilandgasaccumu lationmodel0 引言早在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就开展了基岩油气藏勘探,且发现多个具有工业储量规模的油气藏,对基岩油气的勘探已逐渐成为各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1]。

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第35卷第4期2023年7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5No.4Jul.2023收稿日期:2022-08-31;修回日期:2022-09-16;网络发表日期:2022-11-22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十四五”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技项目“松辽盆地深部含油气系统研究”(编号:2021DJ0205)资助。

第一作者:杜长鹏(1991—),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成藏研究。

地址:(163712)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科苑路18号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Email :**************************.cn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3)04-0115-10DOI :10.12108/yxyqc.20230411引用:杜长鹏.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2023,35(4):115-124.Cite :DU Changpeng.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retaceous tight volcanic rocks in Ying ‐shan-Shuangcheng fault depression ,Songliao Basin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3,35(4):115-124.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杜长鹏(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综合地震、包裹体、烃源岩和生产测试等资料,在构造特征、成藏期次和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气藏的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①莺山-双城断陷经历了3期伸展与3期挤压的构造活动,青山口组沉积末期(84~88Ma )为主成藏期,研究区处于稳定坳陷期,构造活动弱,有利于气藏的形成与保存。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周荔青;吴聿元;张淮【摘要】受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在松辽地区发育了东部、中部、西部3个晚侏罗-早白垩世断陷带,各带构造沉积演化存在显著差别,使得该区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在中部地区沿孙吴-双辽深断裂发育的一批继承性深断陷中,发育巨厚优质湖相烃源岩和火山岩及砂岩、砂砾岩2类储集体,断陷之上披覆多套巨厚的湖相泥岩,油气藏保存条件良好,且烃源岩持续热演化生烃,由此,在其中央低凸起带、坡折带上的近东西向继承性鼻状隆起带上发育一批大中型油气田.而在东、西部边缘断陷中,烃源岩体积较小,母质类型差,生烃丰度低,油气藏保存条件差,仅发育中、小型油气田.【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1【总页数】6页(P7-12)【关键词】油气成藏;分区性;深大断裂;断陷层系;松辽盆地【作者】周荔青;吴聿元;张淮【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燕山早中期,古太平洋板块对中国东北地区强烈斜向俯冲,使该地区发生强烈的弧后走滑伸展构造作用,在松辽地区发育了嫩江、孙吴—双辽、松花江—四平等北北东向深大断裂(图1),由这些深大断裂控制形成了西部、中部、东部3个断陷带(图2)[1]。

由嫩江断裂控制发育的富裕、宝山、白城等断陷,统称为西部断陷带。

由孙吴—双辽断裂带控制发育的常家围子、古龙、长岭等断陷,统称为中部断陷带。

由松花江—四平断裂带控制发育的十屋、德惠、莺山、王府、榆树、社里等断陷,统称为东部断陷带。

图1 松辽盆地基底断裂分布[1]F1.嫩江断裂带;F2.孙吴—双辽断裂带;F3.哈尔滨—四平断裂带;F4.加格达奇—鸡西断裂;F5.讷河—绥化断裂;F6.滨洲断裂;F7.扎赉特—古林断裂;F8.科右前旗—伊通断裂;F9.突泉—四平断裂;F10.扎鲁特—开原断裂;F11.讷莫尔河断裂;F12.哈拉木图断裂;F13.西拉木伦断裂;F14.康平—通榆断裂Fig.1 Basement rup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图2 松辽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断陷分布[1]1.陆家堡;2.通榆;3.白城;4.白城东;5.平安镇;6.安广;7.秦东;8.敖古拉;9.齐齐哈尔;10.乌裕尔—林甸;11.依安北;12.讷河东;13.常家围子;14.古龙;15.乾安—两家子;16.长岭;17.哲中;18.甘旗卡;19.金宝屯—康平;20.伏龙泉;21.中和;22.北安—拜泉;23.绥化—青冈;24.徐家围子;25.莺山;26.德惠—榆树;27.十屋;28.昌图;29.羊草沟;30.营城子Fig.2 Fault distribution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he Songliao Basin经过20余年的勘探,在徐家围子、长岭、十屋、德惠、社里、伏龙泉、莺山—王府等断陷中,都已获得工业天然气突破[1,2]。

中国东北地区断裂系统及其控藏特征_罗群

中国东北地区断裂系统及其控藏特征_罗群

文章编号:1001-6112(2010)03-0205-06中国东北地区断裂系统及其控藏特征罗 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 102249)摘要: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应力条件的不同,中国东北地区存在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特征不同的断裂系统,导致其成盆、成烃和成藏的巨大差异,控制了西部海)塔盆地、中部松辽盆地、东部佳)伊地堑及周边盆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通过剖析和比较海)塔盆地、松辽盆地和佳)伊地堑油气藏分布与断裂关系、断裂活动与油气藏成藏特征,指出了不同地区油气成藏与富集差异的原因是断裂系统及其控制作用不同,并提出东北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部署建议。

关键词:断裂系统;油气成藏;断裂控藏;东北地区;中国中图分类号:TE 121.2 文献标识码:AFAULT SYSTEMS AND CHARACTERIS TIC S OF THEIR C O NT RO LLING RES ER VO IR FO R MA TIO N IN TH E NO RT HEAS T C HIN ALuo Qun(State K ey L abor atory f or Bas in and R eser voir ,China Univ er sity of Petr oleum,Beij ing,102249,China)Abstract:T here are three fault sy stems w ith different features:the w est,middle and east fault system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and str ess fields.T his causes a g reat differ -ence in the basin form ing ,hydro carbon accumulating and reservoir form ing in different regions.These fault system s control petroleum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reg io ns of the w est,middle and east fault sys -tem.By studying and contra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petroleum accumulatio n distr ibutio n and fault actio 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different reaso ns fo r the petr oleum accumulatio n are caused by fault system char acteristics and these contr olling facto rs.This paper also g ives us the ex plor ation pr opo -ses of No rtheast China acco rding to the synthesis analysis.Key words:fault system;reservoir formation;fault controlling reservoir formation;Northeast China 中国东北地区指阜新以北,大地构造上包括华北板块以北的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松辽地块、布亚列)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1-2],面积约90@104km 2。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坳陷层油气成藏耦合与成藏模式解析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坳陷层油气成藏耦合与成藏模式解析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坳陷层油气成藏耦合与成藏模式解析宫雪;沈武显【摘要】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tectonic settings, sedimentary sequence evolution backgrounds and geologic conditions for petroleum accumulation, Yaoyingtai area in the Changling Sag was qualifi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tectonic-lithologic composite reservoirs. Region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were well coupled and composite traps were formed earlier than or at the same time as large scale hydrocarbon source maturation. Oil and gas generated and migrated into the nearest traps. Faults and sand bodies worked as migration channels and matched well with composite traps. By analyzing the collo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eries of north-south oriented normal faults and various types of sand traps, tectonic-lithologic reservoirs were mainly divided into six formation patterns. According to favorable reservoir area assessments, the area to the east of the western ramp in Yaoyingtai area was predicted as favorable reservoir zone. Yaoyingtai area,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tectonic evolution pattern and sedimentary facies superposition, has a good prospect for billions of tons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tectonic-lithologic composite reservoirs.%从构造格局背景、沉积层序演化背景和油气成藏石油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认为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的资源条件.其区域油气成藏耦合关系良好,复合圈闭的定型期稍早于或同步于大规模烃源成熟期,油气生排烃后就近运移至复合圈闭中而聚集成藏,断层和砂体作为输导通道与复合圈闭相互优势匹配.在一系列走向近南北的正断层与各种类型砂体圈闭的相互配置下,详细解析认为其形成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主要有6种成藏模式.有利成藏区带评价预测出腰英台地区西部断坡带以东区域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带.受构造演化格局与沉积相带叠置关系的双重控制,腰英台地区具有亿吨级大中型整装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的良好前景.【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2(034)006【总页数】7页(P575-581)【关键词】成藏耦合;成藏模式;复合油气藏;区带评价;腰英台地区;长岭凹陷;松辽盆地【作者】宫雪;沈武显【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1长岭凹陷是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南部的次级构造单元,形成了东南西三面隆起,北部平缓的“U”形凹陷,而大情字—腰英台低幅度隆起带又将长岭凹陷分割为乾安次凹、黑帝庙次凹,长岭凹陷东北部腰英台区块地处低幅隆起带与东部斜坡带的结合部,整体构造呈近南北向,倾向近西的单斜形态,因处于两次凹之间相对隆起部位而有利于油气运聚,油气源相对较为丰富。

松辽盆地北部平洋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松辽盆地北部平洋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关 键词 : 松 辽 盆地 ; 平洋; 成 藏模 式 ; 主控 因素
中图分 类号 : T E l 2 2 . 3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5 7 1 6 ( 2 0 1 4 ) 0 4 — 0 0 3 1 — 0 3
平 洋 油气 田构 造 上 隶 属 于 松 辽 盆 地 北 部 西 部 斜 坡区, 勘探面积约 7 0 0 k m 。横 跨 泰康 隆起 带 和 西 部 超 覆带2 个二级构造单元 , 其 主要 含 油层 位 为 嫩 一 段 萨 零、 萨 一 油 层 组 及 姚 家 组 二 i段 萨 二 、 三 油 层 组 。 油 源 对 比分 析 表 明 , 西 部 斜坡 区油 源 主要 来 自齐 家一 古
分 布 零散 。
图1 ¥ 2 3 油层组沉积 相图 1 . 分 流方 向; 2 . 河 口坝; 3 . 席状砂; 4 . 分流河道; 5 . 浅湖
规 律 一 般 为气 上 油 下 的特 点 , 仅 A6 1 井为油上气 下 。 萨零油层组 主要为油层 , 仅 A3 6 井 为气 层 ; 萨 一 油 层 组 主要 为气 层 , 仅 A7 0 井 为 油 水 同层 ; 萨二 、 三油层 组 以含 油 为 主 。 大 部 分 构 造 一 岩 性 油 气 藏 在 其 东 部 具
2 0 1 4 年第 4 期
西部 探 矿工 程
3 1
松 辽盆 地北部平洋地 区油气成藏 主控 因素研 究
陈其 河
( 大庆 油 田勘探 开发 研 究院 , 黑龙 江 大庆 1 6 3 7 1 2 ) 摘 要: 松 辽盆 地 北部 西斜坡 平 洋地 区油源主要 来 自齐 家一 古龙 凹陷 的青 山 口组 和嫩 江 组成 熟烃 源

松辽盆地 (1)

松辽盆地 (1)

目录一.区域地质概况 (3)1.地理位置及地质范围 (3)2.大地构造背景 (4)3. 基本构造单元划分 (4)4. 区域地层特征 (7)5. 盆地构造演化史 (8)6. 松辽盆地地磁特征 (11)二.储层分析 (13)(1)、地层分布及岩性描述 (13)1.沙河子组 (15)2.营城组 (15)3.登娄库组 (15)4.泉头组 (15)5.青山口组 (16)6.姚家组 (17)7.嫩江组 (17)8.四方台组 (17)9.明水组地层 (18)(2)、盆地生储盖地层分布....................................18.(3)、区域构造演化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21)1、盆地深坳陷区提供油气源 (21)2、盆地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21)3、盆地反转构造对油气聚集的影响…………………22 .4、总结 (23)三.油气分布规律 (26)四.大庆油田油气藏成藏要素及其规律 (27)1.构造及断层 (28)2.油层 (30)3.油气水性质 (32)4.油、气、水分布规律及油藏类型: (33)5. 石油地质特征 (36)区域地质概况1.地理位置及地质范围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图1-1)。

在亚洲底层分区中,处于北亚陆间区和环太平洋陆缘区的交接位置(图1-2)。

白垩纪是盆地的主要发育阶段。

沉寂了厚达万米的非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和刘相、湖泊相和沼泽相碎屑岩地层,地层剖面完整,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陆相白垩纪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

松辽盆地为一近北东向、北北东向菱形盆地,周边为丘陵和山脉所围绕,吸部位大兴安岭山脉,东部为张广才岭,北部为小新安岭山脉,盆地内部则是松花江、嫩江和辽河冲击形成的平原沼泽。

规模:长约750km,宽330~370km,面积26约万平方千米(图1-3),其中在黑龙江省的面积为11.8平方千米。

松辽盆地东部哈尔滨—绥化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的开题报告

松辽盆地东部哈尔滨—绥化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的开题报告

松辽盆地东部哈尔滨—绥化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的开题报告
该开题报告的目的是探究松辽盆地东部哈尔滨—绥化地区的构造演
化以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一、研究背景
松辽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盆地之一,其东部哈尔滨—绥化地区作
为典型的构造单元,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成藏条件复杂,需要深入
研究。

因此,本文选取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构造演化及其对油
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

二、研究内容
1. 区域地质背景:对松辽盆地东部哈尔滨—绥化地区的地质背景进
行综合描述,包括地层、构造、岩性等方面。

2. 构造演化分析:根据资料综合分析,探究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包括断裂发育及运动、褶皱变形等方面。

3. 油气成藏条件控制分析:从构造、岩性、沉积环境等方面,探究
该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因素,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4. 综合评价: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对该地区的油气前景进行评价,
提出相关建议。

三、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野外地质调查、露头采集、岩心观测
及分析、地震解释、模拟实验等。

四、研究意义
1. 对松辽盆地东部哈尔滨—绥化地区的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条
件的控制作用进行深入探讨,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2. 对于全国油气勘探及地质科研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源外鼻状构造区油运移输导机制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扶杨油层为例

源外鼻状构造区油运移输导机制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扶杨油层为例

2 4 57
出 , 肇 凹陷 青一 段 源 岩 生成 的油 向 尚家 地 区扶 杨 三 油 层 的运 移 机 制 应 由垂 向 “ 灌 ” 移 机 制 和侧 向 倒 运
运 移机 制 2部 分组成 。 1 1 三肇 凹 陷油 区 青 一段 生成 的 油 向下 伏 扶杨 油 .
层 中的垂 向“ 灌 ” 倒 运移输 导 机制

2 1 SiT c. nr. 0 2 c. eh E gg
石 油 技 术
源 外 鼻 状构 造 区油 运 移 输 导机 制 及 对 成 藏 的控 制 作 用
— —
以松辽盆地 尚家地 区扶杨 油层 为例
i奄 功
( 北 石 油 大 学 地球 科 学 学 院 , 庆 1 3 1 ) 东 大 6 38
的油 向下伏扶杨油层“ 灌” 倒 运移 , 向尚家地 区侧 向运移提供 了油源 ;2 三肇凹陷油 区青一段 油 向下“ 为 () 倒灌” 移 的层位控 运 制着 尚家地 区扶杨 油层 油分布层位 ;3 三肇凹陷油 区扶杨油层 向尚家地 区侧 向运 移输导通道分布控制 着油富集部位 。 () 关键词 尚家地 区 扶杨 油层 “ 倒灌” 运移 侧 向运移 三肇凹陷 油聚集

要 通过油源对 比对 尚家地 区扶杨油层油运移机制及对 成藏 的控 制作用进 行 了研 究 , 到三肇 凹 陷油 区青一段源 岩生 得
成 的油 向尚家地 区扶杨油层 的运移可分为三肇 凹陷油 区青一段生成的油 向下伏 扶杨油层“ 倒灌” 运移和 三肇 凹陷油 区扶 杨油
层油 向尚家侧 向运移 2种机制。油运 移输导机 制对油成藏与分布 的控制作用 主要表现在 : 1 三肇 凹陷油 区青 一段 源岩 生成 ()
成排 出 的油 气 在 超 压 的作 用 下 , 过 断层 向 下 “ 通 倒 灌 ” 移 于 下 伏 储 集 层 中。否 则 , 2个 条 件 缺 少 运 这 哪一个 , 不 能 发 生 油 气 向 下 伏 储 集 层 的 “ 灌 ” 也 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一、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及其支流勾勒出的“鸡首”的中部,主要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

该盆地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里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宝库——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

作为一个侏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大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大相径庭。

原因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入古松辽湖,来自东方的挤压力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无力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首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及新生代二次板块运动。

中生代的板块运动产生了安第斯山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

新生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岛弧—海沟系。

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一起,均属弧后盆地。

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支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用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自独立的盆地。

因此,松辽盆地是一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日本的地质工作者都曾在这一带进行过石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石油。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一口喷油井。

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原型盆地类型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生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生代弧后盆地。

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晚古生代时期此时期松辽盆地处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的交界附近。

其西侧为大兴安岭优地槽,东侧为佳木斯隆起。

从目前松辽盆地已钻到的基底岩性分析:其西部属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上古生代地层(石炭—二叠系),而东侧为前古生界的片麻岩、片岩等深变质岩系。

故推测当时松辽盆地基本上属于大兴安岭优地槽与佳木斯隆起之间的过渡地带,具冒地槽沉积特点,可能从东向西发育有较厚的石炭二迭纪地层。

总之,这一时期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石炭二叠纪地层与佳木斯隆起上的片麻岩、片岩等前古生界变质岩系共同构成了现松辽盆地的基底。

2.三叠纪—中侏罗世时期该时期是松辽盆地的上升剥蚀阶段。

古生代末期,西伯利亚大陆板块与中朝大陆板块碰撞相连,构成了统一的古亚洲大陆。

因此从中生代开始,控制松辽盆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亚洲东北部大陆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之间的板块运动。

晚古生代末期至中三叠世时期是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由被动的大西洋型转化为活动的太平洋型的过程。

来自太平洋大洋板块方向的巨大挤压力,使亚洲东北部大陆板块不断向上扬起,大洋板块逐渐下沉,于是太平洋大洋板块逐渐形成俯冲带,大陆板块也在重力作用下沉降。

所以在晚三叠世一中侏罗世末期,沿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地区发育了锡霍特—阿林—日本地槽(即中生代地槽),而位于此地槽西侧的松辽盆地仍处于隆起状态。

需要强调的是,对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郯—庐断裂带,在此时期已经进入平移初动期。

3.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由于太平洋大洋板块不断地向亚洲东北部大陆板块下俯冲,两板块剪切摩擦引起温度升高,在俯冲带前缘逐渐开始形成熔岩岩浆并上升为火山。

连续的俯冲势必在距海沟一定距离的大陆壳上形成火山弧。

锡霍特—阿林—日本大陆前缘火山弧就是从晚侏罗世开始形成的。

伴随着锡霍特—阿林—日本火山弧的形成,其后的松辽盆地及三江盆地所在的地区处于弧后地壳拉张断陷区,形成深断裂,所以此时期松辽与三江作为一个统一的弧后盆地,进入盆地早期断陷发育阶段。

而此时郯—庐断裂进入平移高潮期,沿断裂有大量中性火山侵入与喷发,郯—庐断裂的平移逐渐切割了松辽与三江盆地,因此松辽与三江盆地虽然是统一的弧后盆地,但从其形成开始,就受郯—庐断裂的影响,处于边形成、边彼此分开的状态。

4.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末时期白垩纪是中生代板块运动的尾声,海底扩张及地幔对流大大减弱。

松辽盆地经前一阶段的断陷发育以后,其下的深部地壳物质大量上升,从而破坏了其与两侧地槽褶皱系之间的地壳均衡。

所以此时期松辽盆地地区必然在重力作用下进行地壳均衡调整,从而这一时期是松辽盆地的拗陷发育阶段,也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最主要时期。

这一时期不但是松辽盆地主要发育时期,也是松辽—三江盆地向现今松辽盆地发展改造的时期。

5.晚白垩世末—第四纪时期由于伊兰—伊通断裂从晚白至世至老第三纪初期,逐渐由终止左旋移动转而裂谷发育阶段(相当于下辽河裂谷盆地发育时期)。

从而使位于裂谷西侧的松辽盆地进一步受挤压而上升,使其进入萎缩阶段,并进一步发展成今面貌。

三、松辽盆地典型构造样式松辽盆地内沉积盖层的构造,基底都有不同程度的卷入,深层基底卷入程度相对较高,沉积盖层的构造主要受基底的断裂和岩性控制,局部存在构造滑脱现象。

由于经历了多次叠加变形,于是在盆地内不同层次上可以出现不同的构造样式。

虽然给石油勘探带来了复杂性,但也扩大了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

松辽盆地构造单元示意图松辽盆地地震地质解释构造横剖面( 位置见图2 中的A-A)1.张性构造样式松辽盆地以正断层的广泛发育为特征,区域性正断层占主导地位。

在引张应力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产生伸展、减薄作用,产生伸展盆地。

在盆地内部发育的正断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沉积的生长断层,另一种是后生断层。

这两种正断层组合成盆地中最广泛的构造样式——张性断块。

生长断层在断裂活动时期有沉积作用。

在垂向的发育方向,生长断层是自下而上生长,而后生断层是自上而下延伸。

生长断层由于它影响和控制着上、下盘沉积岩性和厚度的发育,其上、下盘沉积可以说是两种沉积环境,因而两盘地层不易对比,它长期发育且往往表现为塑性形变。

而后生断层与沉积作用无关,断层两盘的地层可以对比,通常发生在构造运动短暂的强烈活动期,且大多数表现为刚性形变。

张性断块在平面上可以与其它样式相区分,在剖面上,显然没有挤压作用,即使出现翘曲,也远不如压性断块明显,正断层构成的断块断面呈阶梯状且伴有旋转。

纵断层走向与区域拉张应力方向垂直,斜列断层切过断层边角,使相切的两侧同等隆起,似乎与侧列式构造联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堑沉降体系。

松辽盆地北部五大断裂带的张性断块相对集中的发育区是:①嫩江断裂带;②齐西—敖古拉—哈拉海断裂带;③黑鱼泡—头台断裂带;④任民镇—肇州断裂带;⑤太平山—肇东断裂带。

在平面上表现有侧列、狗腿状和横向断层型式。

在剖面上表现为非直立断层,常见有地垒、地堑、半地堑、阶梯状等型式。

断面的形态分为平面状和犁式,深层的断距远远大于中浅层的断距,深层的断距一般为几百米,甚至可达上千米,而中浅层的断距为几十米。

2.压性构造样式松辽盆地压性构造主要是在白垩纪末—第三纪时期形成,尤其是第三纪时期,由于日本海地区裂谷活动及陆壳拉断,大陆边缘出现突发性的弹性收缩,挤压显著。

盆地东部大部分隆起并遭受剥蚀,沉积范围局限在盆地的中部和西部,来自东侧的挤压,使盆地发育一系列背斜构造带。

松辽盆地的压性构造样式表现为逆断层和波状褶皱。

3.扭动构造样式扭动构造是指在扭应力或剪切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表现为多种构造型式,其中扭断裂(或走滑断裂)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松辽盆地的扭动构造不仅在宏观上表现为断裂带上断层呈雁行排列和大庆长垣上的雁行褶皱,而且在岩心观察中也能看到扭动现象。

4.反转构造构造反转指的是变形作用的反转,它属于构造叠加的一种类型。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十分明显,由反转构造组成了松辽盆地北部四个反转构造带:①朝—长反转构造带;②隆胜合—任民镇反转构造带;③大庆长垣反转构造带;④乌裕尔—敖古拉反转构造带。

四、松辽盆地构造演化松辽盆地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以来裂谷盆地群中发育最早(Reneal,2002)、保存最完好的盆地,是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中心之一(刘俊来等,2008)。

松辽盆地中西部的裂谷作用自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沉积期持续到营城组沉积期,东部从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沉积期持续到登娄库组沉积期。

中浅层伸展构造的基本要素是断陷盆地边界主断裂,基本结构单元是半地堑和半地垒,横向上呈多米诺型垒—堑构造。

松辽盆地从下到上可划分为基底构造层、断陷层、坳陷层和反转构造层等四个构造层,每个构造层之间均以明显的区域不整合为界。

松辽盆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据李安峰等, 1998 修改)1. 德尔布干断裂;2. 松辽盆地北西缘断裂;3. 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断裂;4. 赤峰—开源断裂;5. 嫩江断裂;6. 牡丹江断裂;7. 敦化—密山断裂;8. 塔溪—鸡西断裂;9. 依兰—伊通断裂. Ⅰ. 萨彦—额尔吉纳加里东期褶皱带; Ⅱ. 海拉尔盆地; Ⅲ. 大兴安岭海西早期褶皱带; Ⅳ. 内蒙古—吉林海西晚期褶皱带; Ⅴ. 青龙—呼兰加里东期褶皱带; Ⅵ. 张广才岭海西晚期褶皱带; Ⅶ. 佳木斯地块; Ⅷ. 那丹哈达中生代活动陆缘; Ⅸ. 松辽盆地基底构造层泛指裂陷成盆以前的各种岩石与构造变形,主要包括石炭纪—二叠纪的浅变质岩和各个时期的花岗岩。

基底构造层对应前裂谷期。

在侏罗纪以前,松辽盆地的主体松嫩地块是由古亚洲洋闭合期间众多微陆块相互拼贴增生的产物,其基底构造线受板块边界形态影响不同地区可能不同,但其性质以挤压逆冲为主。

在中—晚侏罗世,松辽盆地基底处于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

一方面,蒙古—鄂霍次克大洋板块从西向东逐渐消亡。

古地磁数据显示,华北板块此时古纬度基本不变,而西伯利亚板块则明显地向南漂移,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明显NS向挤压缩短变形,使东北地EW向压性构造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中侏罗世。

另一方面,欧亚大陆东缘在早—中侏罗世由被动陆缘转化为主动陆缘,伊泽纳奇(即古太平洋)板块开始NNW向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俯冲带大致位于NS向的锡霍特—阿林构造混杂岩带。

断陷层是指受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相碎屑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合,从下到上依次为上侏罗统火石岭组( J3h)、下白垩统沙河子组( K1s)、营城组( K1y ),其中包括火石岭组和营城组两个火山活动高峰期,前者以安山岩为主,后者则以流纹岩为主,沙河子组火山活动相对较弱,以含煤碎屑沉积为主。

登楼库组(K1d)是断陷—坳陷转换的产物,早期沉积受同沉积断层继承性活动的控制,在有的断陷盆地,断层活动可能持续到登楼库晚期,因此本研究将其归于断陷层。

断陷层对应于断陷期。

松辽盆地在经历了中—晚侏罗世强烈构造—热事件之后,在晚侏罗世末期开始了伸展裂陷,构造体制由左旋压扭逐渐向伸展转变,地壳和岩石圈经历了强烈的减薄和拉张,形成了数目众多、大小不一、构造样式多样的彼此分割的断陷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