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血液循环系统

合集下载

初一生物教案:血液循环系统

初一生物教案: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七年级生物教案血液循环系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其主要功能是人体内物质(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代谢终产物)的运输,它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纽带。

学好本节课无疑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节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包括心脏、血管的结构,血液的成分及功能,人体内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另一特点是与人们生活、健康紧密相关。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根据教材的两个特点,教学时应注意两点:第一,条理性,避免众多知识相互混淆;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医药、卫生保健知识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兴趣。

具体教学方法可采用:1.病历分析法:应用于第一课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

2.实验演示法:心脏瓣膜结构演示。

3.情景抛锚式: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

同时配合列表、图示、比较等多种方法。

●二、课时安排本节课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贫血、急性阑尾炎、血小板缺少时的症状及原因。

(二)技能目标通过病历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三、教学准备准备好贫血、急性炎症及血小板缺少症的典型病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通有关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请问: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分别是什么结构?回答后,引入到人体,人体内同样也须进行物质的运输,完成这一功能的系统就是循环系统。

(二)新课讲述根据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思考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大致情况,只要能说得出组成就行。

教师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周而复始地流动。

先介绍血液,出示与血液有关的三个典型病历。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病例中的血检指标已作改动)。

病例一1.临床表现:(1)口唇、睑结膜、脸色、皮肤粘膜苍白。

七年级(初一)生物 第2课血液循环

七年级(初一)生物 第2课血液循环

第2课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2. 初步知道人的心脏总是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通过血管将血液送到全身各处。

3. 初步知道血液循环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4. 培养探究人体奥秘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了解人的心脏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过程与作用。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初步知道血液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心脏、血管、血液等。

2. 通过观察,知道血管的作用。

活动器材:秒表(或钟、手表)、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图片
活动二: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初步知道血液循环的过程。

2. 通过阅读,初步知道心脏的功能。

活动器材:心脏模型
活动三:了解血液循环系统对生命的意义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和讨论,初步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对人的生命有重要意义。

活动器材:漫画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二)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
(三)了解血液循环系统对生命的意义。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体奥妙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4.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血压的概念、正常范围及影响血压的因素。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功能。
(2)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3)血压的概念和正常范围。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血压异常对人体的危害,提高他们对血压监测的重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如运动后心跳加快、受伤后血液凝固等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奥秘。
3.教学方法: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途径。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总结、归纳、提炼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3. 掌握血液在人体循环中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科书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血液样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话题:你知道血液在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2.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1. 展示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2.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三、介绍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15分钟)
1.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 介绍人体的双循环系统。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观察血液样本。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3. 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实验。

五、总结与讨论(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学生展开讨论: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相关习题。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血液的运输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系统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

教学重点:
1.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准备:
1.解剖模型或图片。

2.幻灯片或视频。

3.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1.通过幻灯片或视频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解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的四个腔室和心脏的收缩舒张过程。

三、探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15分钟)
1.展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它们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区别。

四、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提出相关问题,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1篇: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 特点:管壁厚,**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 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5篇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5篇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5篇(三)、作业练习:(见教材)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山羊绒又细又松软,组成的产品非常昂贵。

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

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学问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学问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挨次就是这样安排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好玩、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开心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精选篇3《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班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需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学问为基础,细菌的养分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学问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需有显微镜的学问,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养分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

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依据: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学问目标:1、让学生把握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想出细菌的养分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觉和巴斯德试验认同科学的发觉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试验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觉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教案模板初中生物血液循环

教案模板初中生物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途径。

(2)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3)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 教学难点:(1)血液循环途径的准确描述。

(2)血液成分变化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途径有哪些?2. 课堂讲解(1)讲解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结合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讲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3)分析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3. 观察实验(1)分组进行血液循环实验,观察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血液循环的特点。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成分变化的相关问题。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5. 总结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变化和作用与意义。

(2)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血液循环的最新研究进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人体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3. 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5. 认识心脏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
2. 人体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3.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 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5. 心脏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人体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3. 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2. 认识心脏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
2. 课堂讨论;
3. 实验演示。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探讨血液循环的作用;
2. 学习:讲解人体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重点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实践: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心脏疾病的预防措施;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
3. 模拟实验器材。

教学评估:
1. 课堂回答问题;
2. 实验操作表现;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人体内部循环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但在实践环节,考虑到学生年龄段特点,可以增加更多趣味性的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及功能。

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1.教具:血液循环模型、心脏模型、PPT课件。

2.学具:实验材料、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是如何进行的吗?2.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1)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2)展示血液循环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3.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讲解心脏的结构: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部分。

(2)讲解心脏的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3)展示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的结构。

4.学习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1)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变化:血液在体循环中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在肺循环中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血液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5.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血液循环实验,观察血液在心脏、血管中的流动过程。

(2)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

(2)让学生分享实验探究的成果,讨论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及功能。

(2)强调血液循环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8.作业布置(1)绘制血液循环示意图,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

(2)查阅资料,了解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在讲解血液循环途径时,要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在讲解心脏结构时,要让学生明白心脏各部分的功能。

3.在实验探究环节,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2. 实操考核:评价学生在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实操中的表现。

3.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血压计、脉搏计等实践器材:用于学生实操练习。

3. 相关医学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作业。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身体内
循环的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它会在身体各处流动,帮助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运送废物和二氧化碳吗?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学习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输送养料、氧气和排除废物的过程。

2.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
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连接心脏和全身各部位,传递血液。

3. 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心脏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送回心脏。

三、实践操作
1. 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心跳板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3. 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总结
1. 简单总结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健康。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

六、拓展
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到班级进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的讲解。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参观医院或科技馆,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体系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体系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体系教案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3. 了解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等与血液循环有关的内容。

教学重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
2. 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3. 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等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 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2. 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等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1. 讲解体会法;
2. 示范训练法;
3.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 生物教科书、教学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器材(如模型心脏、血管等);
3. 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问题引入:你知道血液循环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二、讲解(15分钟)
1. 人体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
2. 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3. 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等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三、实验与观察(15分钟)
利用模型心脏和血管,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与血液循环相关的问题;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等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通过复习要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以上为初中生物血液循环体系教案范本,供参考。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本的整洁、字迹清晰。
2.思维导图要结构清晰,内容全面,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3.课后练习题要独立完成,对于错误的地方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4.科普小报和短文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力求表达清晰、有说服力。
5.实验报告要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撰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设计一份关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科普小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准确,能够向他人清晰介绍心脏的工作原理。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
5.针对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如血小板聚集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的知识;
5.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1.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初中血液循环的教案

初中血液循环的教案

教案: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了解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血液成分变化的分析。

教学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教学设备、血压计、脉搏计、出血护理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 提问: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有什么重要性?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血液循环的类型:体循环和肺循环。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讲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 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什么?血液成分的变化有什么意义?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使用血压计和脉搏计进行实际测量,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2. 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的意义、血压和脉搏的重要性、出血护理的方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血压和脉搏,了解了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培养了自我保健意识。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难点:血液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课堂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血液循环图示。

3. 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重要性?”2. 讲授新课1. 讲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展示血液循环图示,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3. 通过多媒体演示,生动展示血液循环的实际运作。

3. 课堂互动1. 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对血液循环的认识和感受。

4. 巩固知识1. 发放血液循环图示,让学生自行绘制血液循环路径。

2. 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血液循环图。

5. 小结与作业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六、教学拓展1. 利用教室内现有的材料,如气球和塑料管,制作一个简易的血液循环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过程。

2. 邀请专业人士(如医生、护士等)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血液循环知识,增加学生的实践认识。

七、课堂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途径和作用的理解。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图的绘制和日常生活作用描述的准确性。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2. 思考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

2. 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3. 血管的分类和结构。

4. 血液在循环中的运输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引入: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人体的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吗?第一部分: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1. 介绍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地流动的过程,通过血液循环,可以将身体需要的氧气、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排出体外。

2.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哪些?-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维持体温、酸碱平衡和水盐平衡- 运输免疫细胞和荷尔蒙- 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3. 列举一些人体血液循环的例子。

- 大循环:心脏通过动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输送给全身,通过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

- 小循环:心脏通过肺动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经肺静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带回心脏。

第二部分: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1. 引导同学们观察心脏模型,了解心脏的位置和形状。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略偏左,呈圆锥形。

2. 介绍心脏的主要功能。

- 推动血液循环: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 维持血液的供应和排泄:心脏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同时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3. 请同学们根据心脏模型,描述心脏的结构。

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心脏瓣膜分隔成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第三部分:血管的分类和结构1. 介绍血管的分类。

-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 静脉:将带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

-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通过其薄壁进行物质交换。

2. 引导同学们观察毛细血管的结构。

毛细血管呈管状,壁薄,与周围的组织紧密接触,方便物质的交换。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方法与技能:能够运用图示和实验说明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血液的重要性,培养关爱自己和他人身体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理解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过程
1. 准备工作
教师准备教材、图示、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工具。

2. 导入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受伤后会出血,出血过多会怎样?血液是如何流向受伤的地方的?
3. 学习主体
(1)呈现大脑、心脏、肺、肝脏等器官的图示,解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演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血液的流动。

(3)讲解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流动的。

4. 拓展应用
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设计实验验证血液在体内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5.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整理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人体血液循环
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构造
工作原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关键器官的作用,提高了对血液循环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2.讨论主题:以“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分享与总结: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总结讨论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血液循环知识,概括重点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3.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相关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关于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血细胞和血浆功能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设计血液循环流程图的填空题,让学生动手绘制流程图,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3.问答题:针对血液循环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同学们观看有关血液循环的科普视频,如纪录片、专家讲座等,以拓展知识面,增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7.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探讨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并在下节课上汇报讨论成果。
4.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健康生活,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两个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氧气和养料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系统
七年级生物教案
血液循环系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其主要功能是人体内物质(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代谢终产物)的运输,它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纽带。

学好本节课无疑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节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包括心脏、血管的结构,血液的成分及功能,人体内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另一特点是与人们生活、健康紧密相关。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根据教材的两个特点,教学时应注意两点:第一,条理性,避免众多知识相互混淆;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医药、卫生保健知识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兴趣。

具体教学方法可采用:
1.病历分析法:应用于第一课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

2.实验演示法:心脏瓣膜结构演示。

3.情景抛锚式: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

同时配合列表、图示、比较等多种方法。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贫血、急性阑尾炎、血小板缺少时的症状及原因。

(二)技能目标
通过病历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贫血、急性炎症及血小板缺少症的典型病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通有关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请问: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分别是什么结构?回答后,引入到人体,人体内同样也须进行物质的运输,完成这一功能的系统就是循环系统。

(二)新课讲述
根据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思考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大致情况,只要能说得出组成就行。

教师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周而复始地流动。

先介绍血液,出示与血液有关的三个典型病历。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病例中的血检指标已作改动)。

病例一
1.临床表现:(1)口唇、睑结膜、脸色、皮肤粘膜苍白。

(2)常有心慌、心悸、心率加快表现。

(3)活动后感觉呼吸困难。

(4)倦怠、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2.血检情况:血红蛋白量7.8克/100毫升;红细胞 250万个/毫米3
病例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