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研究

合集下载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或解决合同中以捏造事实、隐瞒真相、使用欺骗手段等方式,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致使造成损害财产利益的犯罪行为。

合同诈骗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经济犯罪,也是一种特殊的欺诈犯罪。

本文将围绕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研究,探讨相关问题,以期对合同诈骗罪的认识有所提升。

一、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或解决合同中以捏造事实、隐瞒真相、使用欺骗手段等方式,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致使造成损害财产利益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①明知是虚假的事实或者隐瞒了真相;②使用欺骗手段使对方误认为是真实的事实或者没有隐瞒真相;③使对方产生错误的认识;④致使对方依据这种错误的认识与其订立、履行或解决可能导致自己或者第三人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合同。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并非强行非法占有财物,而是通过以虚假的事实或者利用欺骗手段使对方信以为真,从而达到对方的财产利益占有的目的。

这种犯罪行为不是以暴力、威胁等手段进行的非法占有,而是通过欺骗手段使对方自愿将财产转让给犯罪人或者他人。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隐蔽性强:合同诈骗罪的犯罪行为往往隐蔽性极强,犯罪人利用合同的签订、履行或解决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进行欺骗,使对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损害,而犯罪人往往能够轻易将占有的财产转化为个人财产。

2. 法律适用性强:由于合同诈骗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欺诈犯罪,因此在法律适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犯罪人的犯罪行为通常是在合同的签订、履行或解决过程中进行的,而这些行为往往涉及多个法律规范的适用,需要综合考虑相关法律规定。

3. 社会危害性大:合同诈骗罪的犯罪行为直接损害了合同的诚实信用原则,破坏了市场秩序和经济秩序。

在实际中,由于合同诈骗罪的犯罪行为隐蔽性强,往往能够轻易得手,因此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大。

合同诈骗调研报告

合同诈骗调研报告

合同诈骗调研报告
以下是对合同诈骗的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合同诈骗是指以虚假合同为手段欺骗他人,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

这种诈骗手法多发生在商业交易、投资、房产买卖等领域。

二、案例分析
1. 案例一:某公司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后,对方没有按合同约定交付货物,起诉公司要求支付违约金。

经过调查发现,供应商是一个虚假公司,并不存在实际的生产能力。

2. 案例二:某个投资公司向个人投资者推销一份高收益的投资合同,承诺每月支付稳定的投资收益。

但实际上,投资公司并没有按合同约定支付收益,最后消失不见。

三、调查结果
1. 合同诈骗犯罪日趋高发,尤其是在网络交易等领域,更加隐蔽,难以发现。

2. 合同诈骗的手法多种多样,包括虚构公司、伪造合同、修改合同条款等。

3. 受害者多是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个人或小企业,容易上当受骗。

四、对策建议
1. 预防为主,加强相关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合同诈骗的识别能力。

2. 加强执法力度,对合同诈骗犯罪进行严厉打击。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合同诈骗犯罪的惩罚力度。

5. 提高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意识,进行充分调查和尽职调查,保护自身权益。

六、结论
合同诈骗是一种常见的欺诈手段,给个人和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只有加强预防措施、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执法力度,才能有效遏制合同诈骗犯罪的发生。

合同诈骗个体研究过程综述

合同诈骗个体研究过程综述

合同诈骗个体研究过程综述
摘要:
一、引言
二、合同诈骗的定义和特点
三、合同诈骗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
四、合同诈骗的常见手段
五、如何防范合同诈骗
六、总结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合同诈骗现象日益增多,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扰乱了市场秩序。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同诈骗,本文将从个体研究的角度对合同诈骗进行探讨。

二、合同诈骗的定义和特点
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

其主要特点包括: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2.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欺骗手段;3.骗取对方财产。

三、合同诈骗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
1.功利因素:犯罪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不惜践踏法律和道德。

2.心理因素:犯罪个体在权衡利弊后,认为犯罪的投入小于产出,从而铤而走险。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使犯罪个体产生侥幸心理,认为可以逃脱法律制裁。

四、合同诈骗的常见手段
1.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3.设定陷阱,使对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得不违约;
4.利用对方的疏忽、无知或急切心理,诱使其签订不利于自己的合同。

五、如何防范合同诈骗
1.加强法律意识,了解合同诈骗的相关法律法规;
2.对合作方进行充分的背景调查,了解其实力和信誉;
3.仔细阅读合同内容,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
4.遇到可疑情况时,及时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

六、总结
合同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还扰乱了市场秩序。

合同诈骗罪的法制研究

合同诈骗罪的法制研究

合同诈骗罪的法制研究引言合同诈骗罪是一种在商业交易中常见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对合同诈骗罪的法制进行研究,分析其构成要件、法律后果和相关案例。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欺诈手段:犯罪主体使用虚假陈述、隐瞒真相或其他欺诈手段,使对方误认为其陈述或行为是真实的。

2. 不正当利益:犯罪主体通过欺诈手段获取了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例如获取了对方的财产或获得了不应得的合同价值。

3. 合同关系:犯罪主体与对方存在合同关系,即彼此之间有着法律上的义务和权利。

4. 损害结果:犯罪主体的行为导致对方遭受了经济损失,即对方因此而受到了损害。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法律后果如下:1. 刑事责任:犯罪主体如果构成合同诈骗罪,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根据罪行的严重程度,可能面临罚款、拘役或有期徒刑等刑罚。

2. 民事赔偿:受害方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犯罪主体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法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相应的赔偿金额,以弥补受害方的经济损失。

相关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与合同诈骗罪相关的案例:1. 案例一:某公司销售人员在销售产品时,故意隐瞒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事实,以获取更高的销售额。

最终,购买方因产品问题遭受经济损失。

销售人员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2. 案例二:某个人通过虚假宣传,承诺在一项合同中提供高额的回报。

然而,该人并未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合同对方遭受损失。

该人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罚款和赔偿双重责任。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法律对合同诈骗罪采取了严厉的处罚,并提供了受害方获得赔偿的途径,以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和诚信。

结论合同诈骗罪是一种在商业交易中常见的犯罪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欺诈手段、不正当利益、合同关系和损害结果。

犯罪主体如果构成合同诈骗罪,将承担刑事责任并可能面临民事赔偿。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法律对合同诈骗罪采取了严厉的处罚,以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和诚信。

合同诈骗问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合同诈骗问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合同诈骗问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合同诈骗问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当今社会,合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经济活动中的法律文书,作用于商业及经济活动中各个层面。

合同作为商品买卖、租赁、贷款借款等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合法凭证,几乎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存在。

然而,有些人在签署合同时采取欺骗、虚假陈述、误导等手段骗取对方财物、破坏合同约定等行为,则构成了“合同诈骗”。

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遭受合同诈骗将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关合同诈骗的法律法规和防范措施对于维护公正、合法的市场秩序和个人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合同诈骗问题的研究目的1、强化法律意识,增强防
范合同诈骗的能力;2、宣传有关合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
合同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水平;3、加强对涉及合同诈
骗案例的研究、掌握和分析,提高预防和应对合同诈骗的能力;
4、探讨合同格式、签订、履行等具体事项,强化法律约束力、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

三、合同诈骗问题的主要内容1、双方的基本信息;2、
各方身份、权利、义务、履行方式、期限、违约责任;3、需
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4、明确各方的权力和义务;5、
明确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6、其他相关内容。

以上所述,即是本合同之目的和意义所在。

希望各方能够遵守本合同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法治思想,防范合同诈骗,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合同诈骗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个人小结

合同诈骗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个人小结

合同诈骗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个人小结一、引言合同诈骗是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产安全威胁。

为了应对合同诈骗的挑战,我进行了一项调查和研究,旨在探讨合同诈骗的现状、原因和对策。

本小结将总结我在这一课题上的研究成果,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合同诈骗的现状合同诈骗是指以虚假合同为手段,通过欺骗、强迫、胁迫等手段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近年来,合同诈骗案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数量不断增加:合同诈骗案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涉及的行业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2. 案件类型多样化:合同诈骗手法层出不穷,包括虚假宣传、捏造事实、操纵合同条款、伪造合同文件等。

3. 隐蔽性强:合同诈骗往往通过伪装成正常商业交易的方式进行,受害者难以辨别真伪。

三、合同诈骗的原因分析合同诈骗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1. 法律监管不完善: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对合同诈骗的规定不够明确,难以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打击作用。

2. 道德观念缺失:一些人在商业交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缺乏诚信意识,从而容易成为合同诈骗的受害者或施害者。

3. 信息不对称:合同诈骗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通过掌握更多信息获取对手的信任,从而达到欺诈目的。

四、应对合同诈骗的对策建议为了有效预防和打击合同诈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监管:加强对合同诈骗的立法工作,明确合同诈骗的定义和刑事责任,提高打击合同诈骗的法律效力。

2. 增强诚信意识:加强社会教育,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人们在商业交易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3. 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打击合同诈骗行为。

4. 建立信用体系: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将违法行为的记录纳入信用档案,并在商业交易中进行信用评估,加大对不良诚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5.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合同诈骗的打击力度,提高执法机关的专业水平和办案效率,加大对合同诈骗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合同诈骗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类型,指的是在民事合同中通过欺骗、虚构事实等手段,目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欺骗对方,使对方受到损失并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犯罪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一罪名要件的含义和适用。

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对“非法占有”的概念进行了解析。

根据刑法学的观点,“非法占有”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物的行为。

在合同诈骗罪中,犯罪分子通过欺骗等手段使对方在合同交易中受到损失,并以此获得其他违法利益。

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可以理解为犯罪分子通过骗取他人财物实现自己的非法目的。

分析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根据合同诈骗罪的规定,犯罪分子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欺骗行为。

这就意味着犯罪分子的主观意图是以获得财物为目的,而不是其他目的。

该罪名并非只适用于涉及财物的合同,还适用于其他合同类型,如劳动合同、房屋租赁合同等。

然后,探讨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成立条件。

合同诈骗罪成立需要满足两个主要条件:一是犯罪分子以获得不当利益为目的;二是犯罪分子通过欺骗、虚构事实等手段欺骗他人,使对方受到损失。

诈骗行为必须在合同中进行,并以此获得财产或非财产利益。

犯罪分子的欺骗行为必须是主观与客观一致的,即其意图与行为达到一致,导致对方的损失。

探究了合同诈骗罪的刑法责任和惩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最高刑期为7年。

犯罪分子必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即受到刑法的指控和惩罚。

被害人还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犯罪分子赔偿已遭受的经济损失。

合同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犯罪分子通过欺骗等手段,在合同交易中使对方受到损失,并以此实现自己的非法目的。

研究该罪名的含义和适用,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合同诈骗罪的认识和防范措施的制定。

通过加强刑事和民事的惩罚,可以有效遏制合同诈骗行为的发生,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合同诈骗罪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一种经济犯罪,主要指以伪造或篡改合同内容为手段,使他人产生误解并达成合同,从而达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

在诈骗罪中,合同诈骗罪占据较大比例,同时也是刑事司法实践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犯罪类型。

本文将围绕“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一特征展开探讨。

合同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概念比较清晰,即以实施诈骗的手段达到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

具体而言,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是指犯罪人通过伪造或者篡改合同内容,使得被害人相信犯罪人的法律权益,并通过达成合同等行为,从而使被害人将钱款、财务等物品划拨给犯罪人的行为。

其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一概念还包含了一种心态,即犯罪人故意实施欺诈行为,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钱财,从而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

因此,在合同诈骗罪中,犯罪人不能仅是单纯地通过实施误导欺骗等行为,而应是以非法占有为追求目标的一种主观意图。

根据中国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所依据的法律文本是《刑法》第二百六十条。

该条文分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情况”和“造成被害人重大损失的情况”两种类型,其中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最为常见。

条文规定:“以欺骗手段非法占有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合同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基于《刑法》第二百六十条所规定的欺诈罪上而来的。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以合同为媒介而导致的欺骗行为,而后者则是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

同时,根据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中对“非法占有”所涉及的数额不限,只有容易造成财务损失的行为都将被依法认定为该罪类的重大犯罪行为。

1、虚假卖保险某公司销售保险时,标榜自己为全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并发布虚假宣传,欺骗客户把钱拨给该公司,若干年后,发现所购买的保险根本不存在,该公司涉嫌合同诈骗罪。

2、担保借款某人为了向银行借款,使用虚假抵押物而让银行相信了被担保人的能够偿还,当某人拿到银行的贷款后逃跑,银行向法院起诉某人为合同诈骗罪。

试论合同诈骗罪

试论合同诈骗罪

试论合同诈骗罪概述合同诈骗罪是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虚构或者变造合同的手段,使他人享有的财物转移至自己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主要构成要素1.行为要素:指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方式,通常是指虚构或者变造合同。

2.客体要素:指犯罪的客观事实,即被害人财物安排转移给了犯罪人。

3.主观要素:犯罪人具有故意实施行为,在行为上触犯刑法中的规定,并明知其行为是违法的。

合同诈骗罪的危害合同诈骗罪的危害性较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损失:被害人多因未认真审核合同,导致合同上的内容与实际条件不符,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2.信用危机:合同诈骗行为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会对受害人的信用造成极大伤害,影响其声誉和信誉。

3.消费安全:合同诈骗罪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安全感和市场信心,破坏了市场秩序,降低社会经济效率。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合同诈骗罪较难通过清晰的证据来判断,通常根据以下要素进行认定:1.是否有虚假合同:判定是否有虚假合同是合同诈骗罪认定的重要环节。

2.行为人知情与否: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犯罪动机及是否知晓其行为有违法嫌疑,是另一个关键环节。

3.财产权益的受害情况:以受害人的损失程度为评判标准,以确保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具有社会公正性。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后果合同诈骗罪是刑法中的一种有罪行为,意味着犯罪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通常会由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嫌疑人提起诉讼或者行政处罚。

对于犯有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最严重的惩罚是判处有期徒刑,并可以并处罚金。

同时,合同诈骗罪也会影响行为人的社会形象和信用记录,导致行为人沦为社会公德的败类。

合同诈骗罪的防范措施为避免合同诈骗罪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意识提高:提高公民对合同诈骗的警惕,增强法律意识。

2.审核认真:在签订合同时,要认真审核合同条款,确保合同条款真实合法。

3.维护权利:在发现合同存在问题时及时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张某合同诈骗罪案研究

张某合同诈骗罪案研究

张某合同诈骗罪案研究张某是一名合同诈骗犯,他通过伪造合同来骗取他人的财物,已经被警方抓获并判刑。

此次案件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警示意义。

本文将对张某合同诈骗罪案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中的案例。

案例一:张某与张三的合同诈骗案2018年,张某与张三签订了一份代理销售合同。

在合同中,张某声称自己有一批优质产品可供销售,需要张三负责销售。

而事实上,这些产品并不存在,张某是通过虚假宣传来骗取张三的信任并获取了一定的资金。

最终,张某被揭穿,在警方的调查下,被判处了合同诈骗罪。

案例二:张某与李四的房产合同诈骗案2019年,张某与李四签订了一份房产买卖合同。

在合同中,张某承诺将一套豪华公寓出售给李四,要求李四提前支付一部分定金。

而实际上,这套公寓早已售出,张某只是通过伪造合同来骗取了李四的钱财。

最终,张某被警方逮捕,依法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案例三:张某与王五的服务合同诈骗案2020年,张某与王五签订了一份服务合同。

在合同中,张某承诺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服务,要求王五提前支付全部服务费用。

然而,在服务开始后,张某并未履行合同中的承诺,使得王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最终,王五向警方报案,张某被判处合同诈骗罪。

对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合同诈骗罪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和欺骗性,而这些案例也表明了合同诈骗犯不会选择行业或对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盲目相信陌生人或未经证实的口头承诺。

同时,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诈骗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案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一些隐蔽的条款,避免成为合同诈骗犯的受害者。

此外,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合同诈骗罪的教育和宣传,让大众更好地认识到这种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性,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合同诈骗犯在面对法律的制裁时,往往会采取掩盖罪行、逃避责任的手段,因此对于合同诈骗罪的侦查和判断需要非常严谨和细致。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研究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编造虚假事实、隐瞒真实情况、使用虚伪文件或其他方法,与他人订立合同,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对社会经济稳定和人们的信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损失。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合同诈骗罪的主要特征。

此罪意即指犯罪分子设定的目标是为了非法占有对方的财物。

为了实施非法占有的目的,犯罪分子通过编造虚假事实、隐瞒真实情况、使用虚伪文件等方法欺骗他人。

从而达到骗取对方财物的目的。

这种手段和目的的结合体现了合同诈骗罪的特殊性。

一个关键问题是确定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的含义。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非法占有是指犯罪分子通过诈骗手段,以非法的方式占有他人的财物。

这种非法占有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其对应了合法占有的概念。

合法占有是指个人或组织依法获得自己的财产,并且具有财产支配权。

在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往往并不是通过直接剥夺他人财产的方式实现的,而是通过欺骗手段来骗取对方财物,达到侵占财产的目的。

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更多地体现在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财物所有权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即非法占有、合同、虚假事实等要素的解释和界定。

其次是犯罪手段和手法的研究,即通过编造虚假事实、隐瞒真实情况、使用虚伪文件等方式欺骗他人的方法。

再次是犯罪动机和心理因素的分析,即为什么人会选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采取欺骗他人的方式来实现目的。

最后是犯罪预防和打击措施的研究,即如何从法律、执法和社会等方面加强对合同诈骗犯罪的预防和打击,保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和人们的财产安全。

合同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其主要特征和核心要素。

研究合同诈骗罪需要从准确定义犯罪构成要件、分析犯罪手段和手法、探究犯罪动机和心理因素、研究犯罪预防和打击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对这种犯罪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这对于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人们的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同诈骗罪论文: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若干问题探析

合同诈骗罪论文: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若干问题探析

合同诈骗罪论文: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若干问题探析合同诈骗罪是指在合同关系中,诱使他人通过虚假事实或者隐瞒事实并误导他人,使其损失财产的违法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作为一种经济犯罪,给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本文将对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二是通过虚假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的手段;三是达到欺骗目的。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主观为主的犯罪,必须有故意行为,即故意使用虚假事实或隐瞒事实,骗取他人财物。

二、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问题1. 诈骗手段多样化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合同诈骗罪的手段日益多样化。

从最初的电话诈骗、传销诈骗,到现在的网络诈骗、合同诈骗等,犯罪手段不断翻新。

这也给司法机关的打击和预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证据收集难度大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往往需要丰富的证据来证明犯罪事实,但是在实际办案过程中,证据的搜集往往比较困难。

因为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常常隐藏得比较深,证据链条比较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 受害人维权难度大对于受害人来说,由于合同诈骗罪通常是在经济交易中发生,一旦发生损失,受害人的维权难度比较大。

往往需要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很多受害人可能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来进行维权,导致很多案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解决合同诈骗罪客观问题的建议1. 加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对于合同诈骗罪的加强打击,首先需要公众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能够识别和防范合同诈骗罪行为。

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法律素养,可以有效阻止诈骗行为的发生。

2. 加大对合同诈骗罪的打击力度司法机关应当加大对合同诈骗罪的打击力度,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执法机制,提高对合同诈骗罪的打击效果,降低合同诈骗罪的发生率。

3. 改善合同诈骗罪案件办理流程对于合同诈骗罪案件的办理,应当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加快案件的办理速度,确保及时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合同诈骗犯罪调研报告

合同诈骗犯罪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合同诈骗犯罪调研报告篇一:合同诈骗犯罪的刑事审判参考合同诈骗犯罪的刑事审判参考合同诈骗犯罪的刑事审判参考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是合同诈骗罪。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诈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我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同诈骗罪的财物,二是合同诈骗罪的合同范围;三是“非法占有目的”的确定,这里涉及与合同纠纷、民事欺诈的区别。

一、合同诈骗犯罪的对象:对“财物”的理解和把握(一)法院对“对方当事人财物”的最近意见20XX年3月30日辽宁省法院《关于审理诈骗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2.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对象是合同标的所指向的财物,既包括合法财物亦包括非法财物。

既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所有的财物,亦包括其持有的财物。

3.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是能产生财物利益的权益,不能成为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对象;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侵犯了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构成犯罪的,应定假冒专利罪、假冒商标罪、侵犯著作权罪。

4.劳务合同是以劳务为合同标的,通过履行劳务而获得财物利益(如春节前各地政府从房地产老板、包工头那里为农民工追讨拖欠的工资),劳务不是合同诈骗罪侵犯对象。

但利用劳务合同骗取佣金的,可以按合同诈骗罪处理。

(二)理论界对财物的新近研究合同诈骗罪是从一般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罪名,根据我国刑法的文字表述,诈骗罪的对象为“财物”;但许多国家的刑法明文规定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

所谓财产性利益,大体是指狭义(普通)财物以外的财产上的利益,包括积极财产的增加与消极财产的减少。

整理合同诈骗罪的司法实务研究

整理合同诈骗罪的司法实务研究
《整理合同诈骗罪的司法实 务研究》
2023-10-28
contents
目录
• 合同诈骗罪概述 •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 合同诈骗罪的预防和惩治 • 合同诈骗罪的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合同诈骗罪概述
合同诈骗罪的概念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 的财物,数额较大,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02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区分
目的不同
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签订、履行合同骗取对方财物;民事欺诈不具有非法 占有的目的,仅想通过欺诈手段获得对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常见的有签订虚假合同、承诺履 行不存在的合同等;民事欺诈的手段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误导、欺骗等方式使对方产生 认识错误,但不会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
丁公司负责人为了骗取银行贷款,伪造购 销合同并造成重大损失。该案涉及金额特 别巨大,且情节特别恶劣,对社会造成严 重影响,最终被判处死刑。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的认定主 要基于被告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刑法规 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具体而言,被告 人是否存在欺骗行为、是否使被害人 产生了错误认识、被害人是否基于错 误认识而处分了财产、被告人是否具 有非法占有目的等是认定合同诈骗罪 的关键要素。
法律后果不同
合同诈骗罪是刑事犯罪,行为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民事欺诈是民事行为,行为人需要承 担民事责任。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犯罪客体不同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 争原则,而诈骗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财产权利 。
犯罪手段不同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手段包括虚构事实、隐瞒真相 等手段,常见的有签订虚假合同、承诺履行不存 在的合同等;而诈骗罪的犯罪手段主要是通过误 导、欺骗等方式使对方产生认识错误。

合同诈骗调查与对策研究个人过程报告500字

合同诈骗调查与对策研究个人过程报告500字

合同诈骗调查与对策研究个人过程报告500字合同诈骗调查与对策研究个人过程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中,合同诈骗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合同诈骗指的是以签订合同的名义,通过欺骗或其他手段从另一方获取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给受害人造成经济损失,还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的稳定。

因此,研究合同诈骗的调查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次个人研究旨在了解合同诈骗的调查方法与对策,从个人角度分析研究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建议,为提高社会防范合同诈骗能力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对相关书籍、论文、报告和新闻报道进行综述,了解合同诈骗的相关概念、类型、案例等信息。

2. 个案分析:通过采访合同诈骗受害者和从业人员,收集案例资料,分析合同诈骗的发生原因和具体操作过程。

3. 数据统计: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合同诈骗的现状和趋势。

四、研究内容1. 合同诈骗的调查方法研究通过对调查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合同诈骗的发生过程和手段。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证据收集、调查问卷、取证技术等。

其中,证据收集是合同诈骗调查的核心,需要掌握合同诈骗证据的类型、获取渠道和使用方法。

2. 合同诈骗的对策研究合同诈骗的对策包括预防、打击、救助三个方面。

预防主要从加强合同管理、提高企业内部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加强社会宣传等方面入手;打击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对合同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救助主要是加强合同诈骗受害者的法律援助和心理救助。

五、研究结果通过调查和研究,我得出了以下结论:1. 合同诈骗手段多样,主要包括虚构事实、签订霸王条款、利益输送、篡改合同等方式。

2. 合同诈骗调查的难点主要在于证据收集和取证的合法性。

3. 合同诈骗的防范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体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

4. 加强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提高社会防骗意识是防范合同诈骗的关键。

六、研究启示1. 政府应加大对合同诈骗的打击力度,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防范能力。

合同诈骗罪研究文献综述

合同诈骗罪研究文献综述

合同诈骗罪研究文献综述第一篇:合同诈骗罪研究文献综述合同诈骗罪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第二篇:合同诈骗罪研究合同诈骗罪研究摘要:合同诈骗罪之“合同”的范围、形式及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界定等问题,已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以李兵涉嫌诈骗一案为切入点,从合同诈骗罪的相关理论来评析李兵案成立合同诈骗罪的合理性。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合同的范围和形式;诈骗罪一、案情简介被告人李兵,因涉嫌犯诈骗罪于2011年3月30日被刑事拘留,同年5月6日被逮捕。

资阳市雁江区人民检察院以资雁区检刑诉(2011)123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李兵犯诈骗罪,向资阳市雁江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法院经审理查明:2009年年底,被告人李兵在并未承包金洋花园二期工程混凝土劳务工程的情况下,谎称自己在做该工程,与姜海口头达成合伙协议,骗取姜海2.5万元,涉嫌合同诈骗。

二、审判要旨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兵的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的该行为构成诈骗罪的罪名不当,不予支持。

据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规定,判决如下:一、被告人李兵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千元;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十万元。

决定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十万五千元。

二、对被告人李兵的违法所得69.146万元继续追缴,返还被害人。

三、法律评析在司法实践中界定合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做法不一。

李兵诈骗案中,被告人李兵的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

法院认定口头合同诈骗成立合同诈骗罪是否合理呢?依据我国《刑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口头合同应该包括在合同诈骗罪所指的合同范围和形式之内,本案的定性正确。

(一)合同诈骗罪的合同范围和形式理论简要阐述根据我国《刑法》第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法制研究

合同诈骗罪的法制研究

合同诈骗罪的法制研究1. 简介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涉及经济活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刑法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2. 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规定如下:> 第二百二十四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分别属于诈骗数额较大、巨大、特别巨大。

3. 犯罪构成合同诈骗罪具有以下五个犯罪构成要素:1. 主体:一般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

2. 主观方面:故意,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3. 客体: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 客观方面: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诈骗行为,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5. 数额:根据诈骗的公私财物数额,判断犯罪的严重程度。

4. 犯罪形态合同诈骗罪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犯罪形态:1. 单一诈骗:犯罪分子通过虚假陈述或者隐瞒事实,使对方当事人信任,从而骗取财物。

2. 连环诈骗:犯罪分子多次实施诈骗行为,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3. 群体诈骗:犯罪分子纠集他人,共同实施诈骗行为。

4. 公司诈骗:单位作为主体,实施诈骗行为。

5. 侦查与审判合同诈骗罪的侦查与审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证据收集:充分收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证据,包括但不限于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等。

2. 罪名定性:准确界定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与其他诈骗罪名的界限。

3. 数额认定:严格按照司法解释,准确认定诈骗数额。

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题目: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二、研究背景和意义:合同是当今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商业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由于合同的复杂性和难以监管,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以合同为工具的诈骗活动,给商业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虽然我国刑法中规定了合同诈骗罪,但该罪名涉及的法律规定却略显模糊,同时,犯罪的主体、客体以及构成要件等问题也存在争议。

因此,本文将在深入探讨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量刑等方面,为打击和防范合同诈骗犯罪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加强对商业合同的监管提供法律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虚假陈述、意图、手段等方面的规定。

2、合同诈骗罪的客体和主体问题,探讨客户、投资人、公司、销售人员等角色在合同诈骗中的出现和相关法律规定。

3、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量刑问题,探讨在合同诈骗犯罪时相关法律规定中的量刑标准和相关执法机构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路。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法律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两方面。

法律文献分析将对相关法律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和梳理,分析法律规定的演变和变化,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合同诈骗罪提供基本依据;案例分析将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合同诈骗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深入分析刑事责任和量刑问题,为加强执法机构的能力提供参考。

四、预期成果与意义:预期成果将围绕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客体和主体问题、刑事责任和量刑问题等方面,深入探讨和总结相关法律规定和案例,形成一篇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研究论文。

本文对于打击合同诈骗犯罪、加强合同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为贯彻落实法治建设的重要决策提供了具体实践。

合同协议的合同诈骗研究

合同协议的合同诈骗研究

合同协议的合同诈骗研究合同诈骗是指以欺骗手段订立、履行合同的行为。

合同协议作为法律文书,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设定、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通常被确立为双方均同意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利用合同协议进行欺诈活动,达到诈骗的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合同协议的合同诈骗现象、其特点和应对策略。

合同协议的合同诈骗往往是通过合法的签署文件、初始合同、合同文件等手段进行的。

犯罪分子通常会伪造合同文书,或者在机构签订合同时透过操纵或欺诈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合同被签署,并且合同中附加了一些有利于犯罪分子的条款,那么当事人就可能成为了受害者,受到损失。

因此,了解合同协议的合同诈骗现象对于维护合同的公平公正非常重要。

合同协议的合同诈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诱骗性强。

犯罪分子通过精心设计的诈骗手段来欺骗他人签署合同文件,使其陷入被动境地。

其次,合同充满陷阱。

合同中的某些条款可能含糊不清、隐蔽或者是恶意的,导致当事人无法识别风险,从而上当受骗。

再次,合同一旦签署就具有法律效力,一旦被诈骗签署,受害者很难撤销合同,遭受经济损失。

为了防范和应对合同协议的合同诈骗,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首先,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对待合同文件要谨慎审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其次,遇到可疑的合同协议要及时向相关机构报告,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再次,借助专业律师的意见,对合同文件进行合法评估,避免被欺诈。

此外,政府应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合同诈骗犯罪行为力度,净化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市民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合同协议的合同诈骗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犯罪行为,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陌生人或不可靠合同文件,避免成为合同诈骗的受害者。

同时,也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推动建立完善的法治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同诈骗罪研究
摘要:合同诈骗罪之“合同”的范围、形式及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界定等问题,已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以李兵涉嫌诈骗一案为切入点,从合同诈骗罪的相关理论来评析李兵案成立合同诈骗罪的合理性。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合同的范围和形式;诈骗罪
一、案情简介
被告人李兵,因涉嫌犯诈骗罪于2011年3月30日被刑事拘留,同年5月6日被逮捕。

资阳市雁江区人民检察院以资雁区检刑诉(2011)123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李兵犯诈骗罪,向资阳市雁江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法院经审理查明:2009年年底,被告人李兵在并未承包金洋花园二期工程混凝土劳务工程的情况下,谎称自己在做该工程,与姜海口头达成合伙协议,骗取姜海2.5万元,涉嫌合同诈骗。

二、审判要旨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兵的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的该行为构成诈骗罪的罪名不当,不予支持。

据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李兵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千元;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十万元。

决定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十万五千元。

二、对被告人李兵的违法所得69.146万元继续追缴,返还被害人。

三、法律评析
在司法实践中界定合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做法不一。

李兵诈骗案中,被告人李兵的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

法院认定口头合同诈骗成立合同诈骗罪是否合理呢?依据我国《刑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口头合同应该包括在合同诈骗罪所指的合同范围和形式之内,本案的定性正确。

(一)合同诈骗罪的合同范围和形式理论简要阐述
根据我国《刑法》第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1合同诈骗罪的主要特征是行为人利用合同这一手段骗取财物,因此,明晰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合同的范围和形式是认定该罪的关键。

对于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范围,刑法学界众说纷纭。

有观点认为,“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必须是能够体现市场秩序的合同,它应当包括所有书面形式的经济合同、民事合同。

”2这一观点强调的市场经济秩序支持了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要准确体现合同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可以尝试以本罪的犯罪客体为标准来确定合同的范围。

本罪是复杂客体,其中国家在市场经济中对合同的管理制度为主要客体,即该犯罪行为必定发生在市场经济领域中,并扰乱了市场秩序。

由此可见,不存在于市场活动中的国家合同、调整行政管理关系的行政合同、不会扰乱市场秩序的赠与合同及调整身份关系的民事合同不属于本罪所指的合同。

就合同诈骗罪的合同的形式问题,主要涉及利用口头合同进行诈骗,是否可以直接按照合同诈骗罪定罪量刑的问题。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是否必须为书面形式?刑法理论界和实务存在着肯定论和否定论。

否定论的理由:一,从订立口头合同的当时人双方的心理来看,对彼此人格的一种信任是签订合同的基础,合同本身并不那么重要。

二,从合同的主体来看,单位是不能开口说话来表达意思的,但单位公章或者单位负责人签名是合同主体订立合同时的必要条件,因此,单位没有成为口头合同主体的可能。

肯定论认为,“尽管口头合同的客观可见性较低,但是我国《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口头合同是合同的形式之一,将口头合同排除在合同诈骗的合同形式之外,既缺乏法律依据,又有违罪刑法定原则。

”3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利用口头合同实施犯罪的行为愈演愈烈,如果将口头合同排除在合同诈骗罪的合同形式之外,无疑是不利于此类罪的犯罪预防和打击犯罪的。

1张明楷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455页。

2高铭暄、赵秉志主编:《21 世纪刑法学新问题研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00页。

3杨兴培、李翔主编:《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223页。

笔者认为,肯定说比较可取。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不应局限于书面合同。

如果仅仅是因为证据的客观可见性,就将利用口头形式进行合同诈骗的行为从合同诈骗罪中予以排除,势必造成司法适用中的混乱。

我们应当看到,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往来中,简易快捷的口头合同无处不在,甚至必不可少,如餐馆吃饭、买水、租房等,都是广义的口头合同,它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正是由于经济交往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口头合同,一些利用口头合同形式存在的固有弱点实施诈骗犯罪的不法分子便悄然滋长。

可见将以口头形式订立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规定在合同诈骗罪的犯罪行为之内,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评析李兵案成立合同诈骗罪的合理性
通过从合同诈骗罪的合同范围和形式的理论分析可知,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必须是能够体现市场秩序的合同,它应当包括所有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的经济合同、民事合同。

并且,合同诈骗罪的“合同”的形式已由先前的单一书面形式扩大到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及其他形式在内的各种合同形式。

本案的犯罪行为人李兵采取虚构事实的手段,利用口头合伙协议的方式虚构自己在做工程而骗取被害人姜海合伙资金2.5万元的行为已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符合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成立犯罪。

法院认为,被告人李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自己在做工程而骗取他人合伙资金2.5万元,其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结论是合理并且于法有据的。

在实践中, 具体判定此类利用口头合同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也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从合同诈骗的最基本原理出发, 而不是死板的根据《合同法》将合同归类, 避免以偏盖全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楷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高铭暄、赵秉志主编:《21 世纪刑法学新问题研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杨兴培、李翔主编:《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