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折诊疗方案样本

合集下载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围手术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锁骨骨折(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锁骨骨折(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血瘀气滞证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推荐方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血竭、丹参、川断、牛膝、补骨脂、延胡索、甘草。

(三)手术疗法1.手术指征(1)锁骨外端骨折伴喙锁韧带断裂。

(2)骨折块压迫邻近的血管神经如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者。

(3)锁骨开放性骨折。

(4)伴有多发性损伤的锁骨骨折,尤其伴有同侧上肢创伤、双侧上肢骨折或者有移位的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者。

(5)不能接受可能存在畸形愈合后的隆起外观要求手术者。

(6)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者。

2.手术方法:可用采用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骨圆针、中空钉内固定,亦可选用钢板、外固定支架固定等材料固定,有骨缺损者应同时植骨。

(四)围手术期的准备围手术期的一般准备主要包括心理方面准备和病人的身体准备。

1.心理方面准备(含医务人员)(1)增进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对病人的病情、诊断、手术方法、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手术的危险性、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及预后,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清楚,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手术。

(2)充分尊重病人自主权的选择,应在病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取诊断治疗措施,在病人没有知情同意前,不宜做任何手术或有损伤的治疗。

2生理方面准备:病人维持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安全度过手术和手术后的过程。

(1)术前训练:停止吸烟。

训练呼吸排尿功能。

(2)预防感染:不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杜绝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进入手术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中医骨折诊疗方案

中医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間骨折診療方案一、概述:股骨粗隆間骨折,又稱股骨轉子間骨折,系指由股骨頸基底至小粗隆水準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見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質疏鬆的主要部位,骨折強度降低,很容易發生骨折。

二、診斷(一)診斷依據1、病史:有明顯外傷史。

2、臨床表現:(1)、傷後患部疼痛、活動時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內側或膝部,髖關節功能障礙,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髖疼痛及輕度腫脹,患肢呈內收、外旋和短縮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轉子處壓痛,縱軸衝擊痛(+)。

3、輔助檢查:(1)、實驗室檢查:入院後常規檢查血、尿、大便檢查、生化全套、心電圖及胸片,需手術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統、梅毒血清、愛滋病抗體等。

(2)、患肢X線片及CT三維重建檢查,瞭解骨折類型及損傷程度。

(3)、高齡患者,需增加檢查雙下肢動、靜脈彩超、心臟彩超。

(二)證候分類1、Evans根據骨折線方向分為2種主要類型。

其中I型又進一步分4個亞型。

I型:骨折線從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型:骨折無移位,小粗隆無骨折,骨折穩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複位後記憶體皮質能附著,骨折穩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複位後記憶體骨皮質不能附著,骨折不穩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塊,骨折不穩定。

Ⅱ型:骨折線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穩定。

2、按骨折線部位分類:(1)、順粗隆間骨折:骨折線從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間骨折:骨折線從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線經過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橫形,斜形骨折。

3、中醫辨證分型:(1)早期:氣血瘀阻型臨床證候:傷後1~2周內,患髖疼痛明顯,局部腫脹,瘀血斑,不能站立,患側髖關節功能喪失,患肢外旋及短縮畸形,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證候分析:外傷跌僕初期,骨折筋傷,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腫脹,疼痛明顯。

骨折後肢體不能支撐負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縮畸形。

骨伤科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骨伤科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局部肿痛,咳嗽、深呼吸及活动时疼痛加剧,受伤部位压痛明显,或触及骨擦感,胸廓挤压征阳性。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及了解是否合并气、血胸。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可有外伤史。

(2)临床表现:①主诉:胸痛、气促、咳嗽、呼吸困难;②体征: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低或消失,局部触痛和胸廓挤压征(+),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骨擦音和骨擦感。

多发性肋骨骨折有时可有反常呼吸。

(3)X线胸片检查或CT可观察骨折情况并了解胸内脏器有无损伤或其他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骨折分类1.少数(≤2)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少数肋骨。

局部肿痛,压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少见并发气、血胸者。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肋骨。

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常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

3.肋骨多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多处肋骨。

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表现为反常呼吸、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常可出现连枷胸。

(三)骨折分期和证候分型1.早期:伤后2~3周内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损伤早期,胸胁部肿、痛并见,气促,呼吸困难。

或胸胁满闷、胀痛,痛处不定;或胸胁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拒动。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2.中期:伤后4~8周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损伤中期,胸胁瘀血未尽,筋骨未坚,胸胁刺痛,夜间隐痛、胀痛,夜寐不安。

舌暗红,苔薄,脉弦而涩。

3.后期:伤后8周以上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胸胁部隐隐作痛。

或伴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呼吸气短,舌淡,苔白,脉虚细;或腰膝酸软,失眠多梦。

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肋骨一处骨折,无明显移位,一般不需整复;多数肋骨折,成角、移位较多者选择进行复位。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doc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doc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名称:中医诊断病名:锁骨骨折;西医诊断病名:锁骨骨折(二)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拟订。

1.有明显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骨折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畸形、压痛、异常活动、骨擦音。

4.X线片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拟定。

1.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伤后骨折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畸形、压痛、异常活动、骨擦音。

4.CR或CT可明确诊断并确定骨折类型。

(三)证候分期早期指伤后1~2周内,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证属气滞血瘀。

中期指伤后3~4周,肿痛虽消而未尽,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证属瘀血凝滞。

晚期指骨折4周以后,可见腰酸腿软,四肢无力,活动后局部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证属肝肾不足。

(四)骨折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二、治疗方案(一)非手术治疗青枝骨折或成人裂纹骨折、因合并其他疾病不能接受闭合穿针及切开手术治疗者、或极少数病人不接受闭合穿针及切开手术而愿承担保守治疗所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者,以“8”字绷带或锁骨固定带固定,配合颈腕带悬吊4周后逐步功能锻炼。

(二)闭合穿针治疗(该方法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并出版了操作规范及操作影像材料。

)1、适应症(1)符合锁骨骨折诊断标准;(2)年龄12-70岁;(3)骨折发生在2周以内;(4)锁骨干部骨折,骨折端明显移位;2、禁忌症合并臂丛神经或锁骨下血管损伤需手术切开探查者;已接受其他治疗方法影响该法治疗者;合并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治疗操作者均不适合该方法。

3、术前准备(1)、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血凝四项,确认无手术禁忌症。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诊疗方案如下:一、中药内服治疗:1.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祛瘀活血汤等,可通过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来减轻疼痛和肿胀。

2.骨结合方:如足三里汤、复方川芎枣胶囊等,可促进骨折的愈合和修复,加快康复进程。

二、中药外用治疗:1.中药外敷:可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的中药进行外敷治疗。

例如,可以将活血化瘀的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或醋制成糊状,然后涂抹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更换一次。

2.中药熏蒸: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熏蒸治疗。

如使用逍遥丸,将其研磨成粉末,加热后熏蒸患处,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三、针灸疗法:1.针刺穴位:可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如足三里、梁丘、阳陵泉、委中等穴位。

2.刮痧拔罐:可以用拔罐疗法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可在患处和相关的经络上进行刮痧或拔罐。

四、推拿按摩疗法:1.推拿按摩: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能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如揉、捏、推、拉等手法。

2.腰部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在胸腰椎骨折处进行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疼痛,缓解肌肉紧张。

五、康复锻炼:1.牵引治疗: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部牵引,通过适度牵拉脊柱,减轻脊柱的压力,促进骨折的愈合。

2.压力调节:在康复期间,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减轻对椎间盘的压力。

3.温和的体育锻炼:在疼痛减轻后,可以进行一些温和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肌肉力量。

总之,中医治疗胸腰椎骨折主要通过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康复锻炼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以促进骨折的愈合,缓解疼痛和恢复患者的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995) (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 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 X 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 X 线检查,了妥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 pilon 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先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 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1 周—2 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 周—4 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 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1 、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者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者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合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 ,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肱骨干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干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干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青年人。

3.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受限,伤肢可有短缩成角畸形。

4.注意是否合并桡神经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青年人。

3.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受限,伤肢可有短缩成角畸形。

4.注意是否合并桡神经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1.上1/3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所致。

伤肢明显压痛,叩击痛,功能障碍,伤肢可有短缩畸形,骨折近端向前、向内移位,远端多向上移位。

2.中1/3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

伤肢压痛,叩击痛,功能受限。

近端多向外向前移位,远端向上移位,中下1/3骨折常可损伤桡神经。

3.下1/3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

伤肢下段明显肿胀,压痛,可有成角、短缩及内旋畸形,骨折线常呈斜形或螺旋形。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1.上l/3骨折复位法治疗方法: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术者两拇指抵住骨折远端后外侧,其余四指环抱近端前内侧,将近端托起向外,使断端微向外成角,继而拇指由外推远端向内,即可复位。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名称中医诊断病名:跟骨骨折;西医诊断病名:跟骨骨折。

(二)、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 9-94)(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三)、疾病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2、中期:伤后2 -4周,肿胀逐步消退,骨折断端相对稳定,多需要手术切开复位。

3、晚期:伤后4周以上,需手术治疗。

(四)、证候分型1、气滞血瘀证:患者心烦急躁,唇舌青紫,面色晦暗,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病损部位胀满疼痛,或痞块刺痛拒按,痛点固定不移,舌质紫暗和瘀斑,脉细或涩或弦。

2、营血不和证: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失眠,病损部位伤口及骨折处久不愈合,疼痛、活动受限,舌淡嫩,脉细弱。

3、肝肾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筋弛不收,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爪甲无华,病损处活动不利。

舌淡红,脉细弱。

二、治疗(一)、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跖屈位石膏外固定,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跟骨骨折,未波及关节面的全部新鲜闭合骨折。

夹板固定,跟骨两侧各置一棒形纸垫,用小腿两侧弧形夹板作超踝关节固定,前侧用一弓形夹板维持患足于跖屈位,小腿后侧弓形板下端抵于跟骨结节上缘,足底放一平足垫。

一般固定6-8周。

胸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胸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胸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椎骨折。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椎骨折。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1-94)中胸椎骨折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2.分期及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

(1)气滞血瘀证损伤早期,淤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单纯性胸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椎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单纯性胸椎骨折诊断标准的骨折患者。

2.X线片显示椎体压缩小于30%。

骨折节段:T10-L3。

3.爆裂型骨折骨块向后移位不超过椎管1/3。

4.除外病理性骨折。

5.同时具有其他诊断,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脊柱X线片、胸椎MRI,骨密度、下肢静脉彩超;肝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椎体CT、肾功能、肝、胆、胰、脾、肾彩超、电解质、尿常规、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等。

肱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肱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肱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肱骨骨折、肱骨干骨折。

行肱骨钢板内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1.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2.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证、营血不调证、气血两虚证。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肱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肱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

1.麻醉方式:臂丛神经阻滞或/和全麻。

2.手术方式:肱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样本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病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病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膝顶复位法:患者坐凳上,挺胸抬头。

双臂外展,双手叉腰。

助手站于患者背后,一足踏在凳缘上,将膝部顶在患者背部两面肩胛骨之间,双手握患者两肩外侧,向背后徐徐拔申,使患者肩部后伸,以矫正骨折端重叠移位,并使骨折远端向上后接对骨折近端。

术者面对患者,以两手拇指、示指、中指分别捏住骨折近远端,用捺正手法矫正侧方移位。

(一)外固定治疗“8”字绷带固定法:患者坐位,两腋下各置棉垫,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前上方。

横过背部,绕对侧腋下,经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

包绕8~12层,包扎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早期:伤后1-2周内,证为气滞血瘀治法:活血行气导滞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2、中期:伤后3-4周,证为淤血未尽、筋骨为复治法:祛瘀止痛,接骨续筋方药:续骨活血汤加减3、后期:骨折一月以后,证为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治法:舒筋活络、滋补肝肾方药:健步虎潜丸加减(四)选择中成药:1、常用的口服中成药有:早期:独一味软胶囊:用量:三粒/次,用法一日三次、田七胶囊:用量:两粒/次,用法:一日三次;中期:壮筋活络胶囊:用量:两粒/次,用法:一日三次;后期:补肾壮骨口服液:用量:一支/次,用法:一日三次。

髌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髌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髌骨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诊断依据:(1)有外伤史,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膝关节周围肿胀、疼痛、畸形、压痛明显、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跌倒膝部着地病史。

(2)伤后膝部肿胀明显,局部血肿形成,触痛明显,浮髌试验阳性。

(3)骨折x线片可见骨折影,骨折多为横断,且下极较小多见(二)临床分型按骨折线部位分类:一、无移位的髌骨骨折,约占20%。

二、有移位的髌骨骨折,约占80%。

(1)髌骨横骨折:髌骨中1/3,髌骨下1/3骨折。

(2)髌骨粉碎性骨折。

(3)髌骨下极粉碎骨折。

(4)髌骨上极粉碎骨折,较少见。

(5)髌骨纵行骨折。

二、中西医辩证分型:(一)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病象:伤后1-2周内,患膝疼痛明显,关节内大量积血,髌前皮下淤血、肿胀,严重者皮肤可发生水泡。

患侧膝关节功能丧失,不能站立。

患者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

舌质紫暗,脉强涩均为骨折初期瘀血阻滞之象。

(二)中期:血瘀气滞型临床病象:伤后3-6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舌质暗淡,脉弦细。

证候分析:伤后中期,经适宜的治疗及正气抗邪的作用下,使气血瘀滞逐渐消退,故肿胀逐步消退,疼痛减轻。

断骨初步连接而未坚,瘀滞虽消而未尽,故功能未恢复,动则有疼痛,舌质紫暗,脉弦细为气血仍有瘀滞之征。

(三)后期:肝肾亏虚型临床病象:伤后7-8周,疼痛已消,或年迈体弱,头晕目眩,腰膝瘰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年老体弱,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润清窍,故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肾精血不足,故腰膝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皆为肝肾两亏精血不足之象。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样本概述:单纯性胸腰椎骨折是指以椎体纵向高度被“压扁”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脊柱骨折,也是脊柱骨折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

临床多以第11, 12胸椎和第1, 2腰椎最为多见,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的缘故,发生率更高。

一、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疾病的诊断: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突畸形,站立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病症。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椎体压缩小于30%, CT显示骨折块后移位不超过椎管l/3o4、双下肢无神经病症,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5、排除病理性骨折。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一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症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气滞血瘀、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分期治疗:(一)早期治疗1、牵引复位:患者俯卧位,双手抓住床头栏杆,两名助手分别握住患者踝关节处稍向上牵引,术者双手重叠按压患者骨折处,注意动作柔和、沉稳,切忌暴力。

2、卧硬板床,骨折处垫自制的腰枕,高度10—15cm。

3、功能锻炼:入院后第二天开始行5点式腰背肌功能锻炼。

4、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萼、生地、赤芍、香附、牛膝、丹参、玄胡、枳实、甘草等。

5、中药制剂:早期口服本院制剂田七胶囊,静滴中药针剂红花注射液。

6、本院制剂双柏膏外敷。

(二)中期治疗:1、继续卧硬板床,骨折处垫自制的腰枕,高度10—15cm02、功能锻炼:3点式腰背肌功能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方案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骨折,是中老年人常用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重要部位,骨折强度减少,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一)诊断根据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体现:(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限度。

(3)、高龄患者,需增长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1、Evans依照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重要类型。

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

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涉及大小粗隆4某些骨折块,骨折不稳定。

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通过大小粗隆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1)初期:气血瘀阻型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

舌质紫暗,脉强涩均为骨折初期瘀血阻滞之象。

(2)中期:血瘀气滞型临床证候:伤后3~6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舌质暗淡,脉弦细。

证候分析:伤后中期,经适当治疗及正气抗邪作用下,使气血瘀滞逐渐消退,故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

断骨初步连接而未坚,瘀滞虽消而未尽,故功能未恢复,动则有疼痛,舌质紫暗,脉弦细为气血仍有瘀滞之征。

(3)后期:肝肾亏虚型临床证候:伤后7~8周,疼痛已消,或年迈体弱,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年老体弱,肝肾精血局限性,不能上润清窍,故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肾精血局限性,故腰膝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皆为肝肾两亏精血局限性之象。

三、治疗方案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合用于不全性骨折或骨折移位不明显且年老多病不适当手术治疗者。

2、手术治疗:合用于完全性骨折各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3、中药辨证治疗: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续筋接骨,行气活血;后期补益肝肾,强健筋骨。

(一)、中医外治1、整复与固定(1)、皮牵引:多用于不全性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重量3-4Kg,结合丁字鞋制动,每周复查X线片,5-6周观测骨折无移位,去除皮牵引,继续丁字鞋制动4周。

(2)、“丁”字鞋:防外旋架外展中立位固定,多用于不全性骨折、无移位骨折或年老多病不适当手术患者。

(3)、胫骨结节骨牵引:合用于骨折移位不适当手术患者,重量5-8Kg,每周复查X线片,依照骨折愈合状况对牵引重量进行调节。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按骨折早中晚三期辨证用药1、气血瘀阻型(初期)治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桃仁6g 红花6g 田七10g 归尾10g 赤芍10g 生地10g 川芎10g 泽兰10g 甘草3g 丹参10g 山甲10g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2、血瘀气滞型(中期)治则:健脾消肿,续筋接骨处方:健脾消肿汤加减药物:桃仁6g 赤芍10 g 牛膝10 g 党参10 g 归尾10 g 川芎10 g 茯苓15 g 薏苡仁10 g 白术10 g 甘草3 g 骨碎补10g 续断10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3、肝肾亏虚型(后期)治则:补益肝肾,强健筋骨处方:温肾补骨汤加减药物:桑寄生10 g 续断10 g 骨碎补10 g 川芎10 g 赤芍10 g 当归10 g 熟地10 g 党参15 g 茯苓10 g 白术10 g 炙甘草3 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三)其她治疗1、中成药:(1)跳骨片:口服每次3片,一日2次。

(2)香丹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予活血化瘀。

2、外用药治疗:初期局部外敷跌打万应散(本院研制)每1-2天更换一次;中期。

拆线后用院内自制骨伤科化瘀通络汤煎水外洗,每日1-2次。

化瘀通络汤:威灵仙15g 伸筋草15g 海桐皮15g 苍术15g 当归20g 防风15g 郁金15g 丹参15g 骨碎补15g 桃仁10g 红花6g 泽兰10 g 薄荷6g 桂皮15g 水煎熏洗患髋,每日2次,每次30分钟,连用15天。

3、微波治疗仪:每日1-2次。

4、频谱治疗仪:每日1-2次。

5、脉冲电磁夹板:每日1-2次。

6、功能锻练:初期:可进行上肢、健侧下肢功能锻炼及患侧足、踝关节以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中期:可依照x线摄片状况,在床上不负重,作关节屈伸锻炼,或CPM(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

但避免髋内旋或外旋,切忌盘腿。

后期:3~4个月,可作扶拐不负重行走锻练,再逐渐过渡到某些负重,弃拐完全负重时间普通在4个月以上,且需摄X线片证明骨折已愈合方可进行。

(四)、骨折西医手术治疗:1、手术指征: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端对位对线欠佳,难予复位;骨折移位明显,患肢明显短缩或髋内翻畸形2、骨折固定办法:经皮多根斯氏针固定;或在骨折开放复位后行动力髋螺钉、髓内钉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手术。

3、手术围期行防止感染治疗:头孢唑啉钠2g+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天4、如肢体肿胀明显,用20%甘露醇125ml 静滴每日2-3次;β-七叶皂甙纳20mg+5%GS250ml 静滴每日1次;以利消肿5、静脉滴注骨肽类。

如:骨肽5ml+5%GS250ml 静滴每日1-2次,10天为一疗程。

6、补钙疗法:可使用钙剂,老年人可使用乐力钙与骨化三醇胶丸每日各1粒。

四、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一)难点分析1、髋部骨折多为老年人,多合并内科疾患,住院期间应注意调节治疗并发症;2、老式保守治疗时,如何保持牵引体位对的、适当重量,牵引力线平衡,是决定治疗效果优劣核心。

3、老式保守治疗行骨牵引或皮肤牵引至骨折愈合,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4、长期卧床患者后浮现股四头肌肌肉明显萎缩;(二)解决办法1、对老年患者,注重内科疾病诊治,特别对某些骨折前有慢性病高龄患者治疗中,请内科会诊,严密观测.精心护理,按辨证论治发挥中药对合并内科疾患老年患者调理和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特色优势。

2、定期摄片以理解骨折对位状况。

依照X线检查成果调节牵引重量,以防过牵或重量局限性,特别对不稳定骨折更应当注意;3、老式保守治疗牵引复位时间长,并发症较多,现改用骨科牵引复位床迅速复位后经皮微创中空钉内固定,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

4、勉励、指引训练患侧股四头肌静力收缩及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加强直腿抬高实验训练。

五、疗效评估(一)、疗效原则:1、优:骨折对位满意,有持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无跛行及痛疼,能恢复正常行走、下蹲及劳动。

2、良:骨折线模糊,对位尚满意,髋内翻在25°以内,短缩畸形在2cm以内。

轻度跛行及下蹲受限,能参加普通劳动及生活自理。

3、未愈:骨折畸形愈合,髋内翻25°以上,患肢短缩2cm以上或骨折不愈合,患肢不能负重。

(二)、疗效评价,我科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其中临床治愈率达72%。

65岁以上老年患者58例,手术治疗42例(DHS内固定17例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19例,PFN内固定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围手术期均按中医辨证论治,通过调理患者体质,使之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手术后使用中药辨证内服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所有患者均未见下肢静脉栓塞及心脑肺等重要脏器梗塞并发症。

此外,在临床研究基本上,已形成了系统化协定处方,纯熟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进行骨折三期辨证,中医学以为,骨折伤后初期,证属气滞血瘀,骨折后“瘀不去则骨不能续”,恶血留内,瘀滞不散是骨折后必然成果,故治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为主,选用丹参、赤芍、三七。

中期以健脾补肾为主,方中党参、白术、黄芪均有健脾益气效。

后期治以补肾壮骨为主,选用补骨脂、骨碎补、续断、熟地黄均有补肾壮骨功能。

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及红细胞外漏,使局部血液循环尽早恢复。

伤后初期使用丹参能更多地把骨折邻近钙动员起来沉积到骨折部位。

因肾主骨生髓,骨生长、发育、修复均有赖于肾之精气滋养和推动,补肾壮骨可增进钙质沉着于骨骼,并加快骨骼有机成分修复,研究以为,补肾壮骨药如续断、骨碎补可增进成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表达,因而,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配合中医三期辨证中西医结合疗法,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尺桡骨双骨折诊断方案一、概述:尺桡骨干双骨折较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6%。

青少年占多数。

前臂中立位时,两骨干接近平行,骨间隙最大,骨干中部距离最宽,骨间膜较紧张,对尺桡骨起稳定作用;当前臂旋后时,骨间隙缩小,骨间膜上下松紧不一致,而两骨稳定性减少;前臂旋前时,桡骨上段斜向交叉于尺骨上段,骨间隙最窄,骨间膜处在松弛状态,对两骨稳定不利。

二、诊断(一)诊断根据1、病史:多有明确外伤史,肢体遭受直接、间接或旋转暴力均可产生尺桡骨干双骨折。

2、临床体现:(1)前臂肿胀,皮下瘀斑较严重,疼痛激烈,特别活动时疼痛加剧;(2)疼痛及压痛明显,纵轴叩击痛阳性,旋转功能障碍;(3)完全骨折有移位者,前臂有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4)若合并有前臂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者,可浮现患肢激烈疼痛、肿胀严重,手指麻木,皮肤发绀,被动活动手指时疼痛加重。

(5)其她:应注意有无桡神经深支损伤。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影像学检查:拍摄正侧位X线片可拟定骨折类型、移位方向。

注意拍片时应涉及肘关节和腕关节,以免漏掉上下尺桡关节脱位。

(二)证候分类依照骨折部位可分为上1/3骨折、中1/3骨折、下1/3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同步合并肱骨骨折,称为“漂浮肘”。

依照骨折处与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