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习题及参考答案
雁门太守行古诗阅读及答案参考

雁门太守行古诗阅读及答案参考雁门太守行古诗阅读及答案参考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4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5最后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 2分)C2.(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
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3C4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⑵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 )C
(2)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李贺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雁门太守行》李贺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3、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雁门太守行》李贺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习题】一、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解析】C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解析】D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3、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雁门太守行》李贺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雁门太守行》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3、对《雁门太守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班级:姓名:《雁门太守行》李贺【习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3、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1、C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D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3、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雁门太守行》阅读参考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20一21题。
(共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
(3分)
21.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20.(3分)
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
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
(1分)1。
《雁门太守行》试卷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个字词在《雁门太守行》中出现了多次?A. 黑云B. 金鳞C. 燕脂D. 玉龙2.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题是?A. 描绘山水美景B. 表达爱国情怀C. 叙述战争经过D. 抒发思乡之情3. 以下哪个句子不是出自《雁门太守行》?A. 黑云压城城欲摧B. 甲光向日金鳞开C. 角声满天秋色里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 “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指的是?A. 宫殿B. 赏赐功臣的地方C. 战场D. 山峰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李贺的作品?A. 《雁门太守行》B. 《将进酒》C. 《马诗二十三首》D. 《长吉集》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黑云压城城欲摧(解释“压”)2. 甲光向日金鳞开(解释“鳞”)3. 角声满天秋色里(解释“秋色”)4. 塞上燕脂凝夜紫(解释“燕脂”)5. 报君黄金台上意(解释“报”)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
3. 半卷红旗临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
4. 报君________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简要概括《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雁门太守行》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5分)请任选一句诗句,进行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诗中描绘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环境和情感。
九、主旨剖析(5分)请剖析《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主旨,以及诗人想要传达的思想。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B. 金鳞2. B. 表达爱国情怀3.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春望》)4. B. 赏赐功臣的地方5. B. 《将进酒》(《将进酒》是李白的作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压”在这里是动词,意为压迫、逼近,形容敌军如黑云般逼近城墙,给人以极大的压迫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赏析《雁门太守行》,回答各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首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描绘这两句呈现的画面。
43.诗的结尾很有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答案】42.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43.示例:诗的结尾运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贤士的典故,抒发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的情感。
【解析】42.本题考查诗句翻译和语言表达。
答题要点:用自己的话描述《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所展现的画面,要抓住景物和色彩,结合主题和氛围,合理想象,运用细腻的语言描绘,突出色彩性。
首联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可抓住“黑、金”等颜色和景物“云、光”等描绘。
描绘时,可以加上想象,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得画面更加形象生动。
示例:敌军好像乌云一般压城袭来,城墙仿佛要坍塌,铠甲迎着云峰中挤出的金色光线,如金色的鳞片,闪闪发光。
43.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诗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
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五、诗歌鉴赏(共7分)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7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3分)(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中的“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13.(1)示例一:炼字角度:①“压”字,本意为“逼近”/“压迫”。
(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1分)④衬托守军将士士气高昂,严阵以待。
(1分)示例二:修辞角度: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1分)(2)①“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
(1分)(只答到“招揽贤士的地方”就可得分)②“玉龙”:指宝剑。
(1分)③情感:赞扬了将士们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2分)出处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资料1 四川省广元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基础知识及运用(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3字音字形(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4成语使用不当(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5 病句(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6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7《岳阳楼记》《范仲淹罢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8《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9古诗文默写(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0《西游记》名著阅读(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1刘洪文《卧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2综合性学习及语言运用(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题)13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作文题目“那一刻,让我成长”。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一二句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车严阵以待的危急形势和紧张气氛。
B.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战争规模大、战斗持续久,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招揽贤士的典故,含蓄表达将士们舍身忘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D.这首诗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
B.“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有误,三四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短兵相接的战争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悲壮、凝重的场面,侧面写出战争的悲壮;
故选B。
《雁门太守行》赏析训练题及答案_雁门太守行赏析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训练题及答案_雁门太守行赏析题一、默写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12、【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中所属之事,难以考证。
这不是某一次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李贺当时仅17岁。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雁门太守行精读测试及答案.doc

雁门太守行() ______________一、译文:漫山遍野的敌军好像乌云一样,围住城池,似乎要把城墙摧垮;城头上,战士的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鱼鳞一般金光闪闪。
秋色中,军营中的号角之声响彻整个天空; 边塞之上的泥土,在夜色中,犹如胭脂凝成,发出浓艳的紫色。
救援部队的红旗在寒风中半卷,在夜色中悄悄靠近了易水;浓霜打湿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利厚爱,我愿手操宝剑为国君血战到死!二、默写:1、①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②“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利危急形势以及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诗句是: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4、《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箫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赏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义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而。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筒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5、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 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6、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7、①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奇特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说明。
8、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哪些故事和诗句?有什么作用?9、清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
中考题)
该资料由西风瘦马友情提供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塞上”又做“塞土”。
12(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2分) 答: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 答:
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4分) 12.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该资料由西风瘦马友情提供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
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习题及参考答
案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雁门太守行》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
点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3.2分)
4.
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最后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运用燕昭王易水筑台放金揽人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暗示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6.首联写景又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5.李贺写诗,真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
说明。
答: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6.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答: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7.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开”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压”字写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应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把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8.发挥联想和想象,描摹一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答: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响起来,鏖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照看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这首诗描写了三个时间的画面,请分别用三个短语概括:敌兵压境、浴血奋战、夜
袭敌营。
10.诗的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描写,运用比喻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表现边关
将士的威严之势。
11.“半卷红旗临易水”最易让人联想起的一句诗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悲
壮之感,可见战争的残酷。
而“半卷红旗”这一细节更加重了悲壮的气氛。
1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答:这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阴寒惨凄的战地气氛及两军交战的惨烈,句中的“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液,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了紫色,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照映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的鲜红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