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中西方建筑空间的比较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建筑史课件-中西建筑比较》
中式建筑注重传统材料 的应用,西式建筑则更 多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
中西建筑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比较
1
中式建筑
中式建筑注重院落空间布局,营造温馨和私密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以园林为主,强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2
西式建筑
西式建筑侧重室内空间布局,注重功能性和流线设计;景观设计以公共绿化和城市规 划为主。
中西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比较
古希腊罗马文明
古希腊罗马文明对西方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希腊的柱式建筑和罗马的拱形结构成为经典中西建筑的 重要元素。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导,注重对自然的融合,如古代宫殿和园林。
中西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特点比较
中式建筑思想
中西建筑设计思想中,中 式建筑注重平衡与和谐, 强调自然、人与周围环境 的和谐关系。
西式建筑思想
西式建筑设计思想中,追 求个人表达与自由创新, 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特点比较
中式建筑注重低调内敛、 封闭性和传统文化,而西 式建筑则更加开放、奔放 和现代化。
中西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比较
中式建筑
西式建筑
中式建筑外观常见的特点包括斗栱、飞檐、彩画 和石刻;内部结构常见的特点是庭院和对称布局。
中式建筑
中式建筑历史悠久,深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 影响,体现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特点。
西式建筑
西式建筑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受到基督教、 人文主义和工业革命等影响,代表了西方的价 值观和社会发展。
中西建筑的功能和用途比较
中式建筑
中式建筑多用于居住和宗教,强调与自然和谐、 人与社会的关系。
西式建筑
西式建筑广泛应用于商业、行政、教育、医疗等 各个领域,注重功能和效率。
小议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距
小议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距1纵观世界建筑史,尤其是古代建筑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建筑体系,一是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代表的东方建筑体系;二是以欧洲古典建筑为代表的风格多变的西方建筑体系;三是以西亚为代表的综合东西方文化的伊斯兰教建筑体系.其中,东方和西方建筑体系具有较为广泛的世界影响,其建筑空间自成体系,泾渭分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空间的形成,都是产生它的那个文化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和平衡的结果,建筑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生活的多种需要,因而制约建筑空间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特色的空间型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2物质技术状况物质技术状况是决定建筑空间特性的因素.最早人们是选择所处自然环境中容易搜寻到的材料来建造建筑的,并根据材料的性能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适应的结构形式,从而产生了相应的空间形式.这些空间形式随时间的推移被后世所继承.中国古代文化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当时当地盛产木材,所以木材就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于是,这种以木构架为承重骨架,其他材料作为围护部分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对西方传统建筑而言,早在古埃及时期,许多建筑如陵墓神庙等就已经用石材建造了,而且取得非常高的成就.古代希腊和罗马都是地处地中海沿岸,这里地势崎岖,少开阔地和平原、石材资源十分丰富.虽说希腊早期的建筑也是木构架的,柱廊最初的形成就是因为要保护土坯墙面.但由于当地的气候湿润,木材很容易腐烂变质而且易燃.因此开始用陶片贴面作为保护,并逐渐演变为石质建筑,古罗马在继承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上,发明了石拱券和砼技术,将石建筑推向了高峰,并由此形成了建立在石质建筑上的一切空间特征.3社会政治状况政治并非从来就有,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才产生了政治思想.建筑作为一种实用艺术,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国家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变革.中国传统建筑的相对稳定性是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结构的相对稳定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虽然不断地改朝换代,但其社会形态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是不同的皇帝轮流执政.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皇权的绝对权威,这一切使得建筑缺乏变革的动力,因而因循守旧,拘泥于程式和规范,建筑旨在继承与发展,而较少出现质的飞跃.因此,木构架自产生至封建社会末期,一直是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型制;定型于汉代屋顶形式,一直是中国建筑历朝历代的沿用;周王城"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宫殿的"三朝五门制度",也一直被后代帝王沿用…….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得快速而多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性特色,这与其不同的社会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古代西方社会常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这为不同的地域文化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建筑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而绝少雷同,例如:古希腊建筑比例匀称,重视内外空间的过渡,这与当时实行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分不开;古罗马帝国时期追求帝国形象,因而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主要任务,这使得建筑空间力求达到宏伟与富于纪念性的效果;欧洲中世纪是神权至上的时期,其教堂建筑达到空间的辉煌;文艺复兴建筑提倡古罗马建筑风格,本质原因在于要借助古典主义来反对封建神权和建立自己的文化.4意识形态状况一个时代的建筑不仅与当时社会的物质状况和政治状况有关,在思想领域的各种意识形状也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的哲学原理.它影响、制约、指导以至决定人们对各种事物的具体认识和实践态度.古代的东方人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自汉代起大兴儒学,儒学倡导现实性和理性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东方建筑表现和谐之美.中国的皇帝就是"天子",是天人合一的象征,因此所有人都服从当朝的皇帝,非常具有现实性.这种观念体现在建筑空间的处理上时,建筑向平面展开,脚踏实地、平易、详细的生活空间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布局多以内向组合为特征,体现着"内省"的思想,表现内在的精神含蓄之美.大多数建筑都用廊或院墙围合起来,形成较为封闭的内部空间,在入口处还要以照壁来遮挡视线,与外界完全隔绝,同时院中有院,园中有园,充分体现了内敛性.在建筑群的内部,经常利用门、墙、廊、栏杆、漏窗、小径等空间处理手段,表现半藏半漏,若有若无的朦胧含蓄的意境.中国追求阴阳相和的空间,所以建筑平面的尺度不宜过大,以免阴气淤滞;空间不宜过高,以免阳气过重;空间不宜过于封闭,以免阳气54和阴气的沟通;建筑方位主要朝南,方便向阳纳风;建筑群平面展开,由尺度适宜的单体共同组成庭院,以免气在建筑群中流通自如…….西方古代社会对神权的崇拜一直都超过皇权,统治阶级也利用神权来加强统治,因此神权极其崇高.他们用最好的材料,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的土匠,建造一座座名垂千古的神庙和教堂,以表达对神的崇拜和虔诚.宗教的"来世""彼岸"思想使建筑空间向高空垂直发展,将人们的灵魂引入天堂,体现对天国的向往.因而夸张的建筑造型和巨大的空间尺度显示着永恒与崇高;具有精密的几何性和高度技术性的穹顶、尖拱,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征服.尤其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空间,也是几何形,因为设计者认为艺术高于自然,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是绝对法则.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与西方传统建筑空间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在横向上,西方传统建筑同一时期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形态,而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类型建筑,空间型制大致相同,只是在等级、尺度以及其他非空间特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却平缓而缓慢,较少发生剧烈的变化.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空间的形成,都由产生它的那个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来决定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虽然对外相对封闭,却在自己营造的小天地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形态、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这些不同都会在建筑空间上反映出来,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形态,它不仅满足着各民族各自活动的需要,而且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民族的象征,古典柱式象征着欧洲的传统文化,带有琉璃瓦的大屋顶的建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这种象征意义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影响颇深.建筑是一种文化,它强化着人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它是为人提供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和居住场所的功能载体,一切文化现象都发生其中,而且建筑既表达着自身的文化形态,又比较完善地反映出人类文化史.同时,为适应广泛的社会需要,建筑也必须反映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特征才能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就建筑空间的物质属性而言,它反映着最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而在社会属性方面,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也都渗透其中,如雕刻,雕塑,工艺美术,绘画,家具陈设等,都是建筑空间与建筑环境的组成部分;而建筑所体现的象征、隐喻、神韵意义,也都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境界相联系.人们对建筑的体会,用在其中,乐在其中,建筑空间也就真正成为创造历史文化的媒介了.建筑的留存期相对来说是很长的,少则十几年,几十年,多则上百年上千年.古埃及的金字塔就已经有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虽不如西方的石材建筑耐久,但有些建筑还是有相当长的历史.这些仍然留存的建筑对当今的建筑思想仍然意义重大,如它的物质用途和精神影响.就算是现在没有能够留存的,我们通过关于它们的文献记载和建筑的历史继承性,可以看到仍然对我们施加着影响.建筑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每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风格不是凭空出现的,有其历史渊源.总之,建筑空间的形成与其当时所处的物质技术状况、社会政治状况、意识形态状况是分不开的.研究建筑的空间包括建筑空间的创作,都不能抛开历史文脉,要与历史传统达以完美的契合.。
中建史-中西方建筑空间的比较26页PPT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中西方古建筑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比较学号:1004122216姓名:张鹏经过在中国旅游文化选修课上的学习,我对中西方古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文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建筑理念,价值观念,历史变化等方面对中西方古建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对比分析:1、建筑材料: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2、建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而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3、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武汉大学本科生论文中外建筑史论文题目: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院(系)名称:学号:2专业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一二年十月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
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本文总结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西建筑;差异;分析一、中西建筑综合对比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二、中西建筑差异的形成原因的分析2.1地理环境原因中国人选择木结构建筑的原因在于:第一,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第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2.2空间观念原因西方人观念上“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
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
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
2.3社会环境原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区别
(四).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 的异殊。 照”林自图,物林实现而 。的那然案也,绿就,翻 自种的,都经化是西开 然““它呈过、几方西 情虽人以献人花何建方 调由工其出工草形筑的 ,人美超整剪树体美建 形作”脱齐修木;的筑 成,,自有,之甚构史 鲜宛同然序刻类至形, 明自中,的意的于意不 的天国驾几雕自象识难 对开园驭何饰然园其发
传,析结眼筑从 手而,构于着建 教是不,实眼筑 ,靠用不物于的 靠师形靠体信价 实傅式计。息值 践带逻算中,来 ,徒辑,国西看 靠弟的不古方, 经方方靠代的中 验式法定建建国 。,构量筑筑的 言思分的着建
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平面图中、西建筑物之对比
通过对中西方 建筑的比较可 见出中西方在 观念文化上, 制度文化,物 质文化上的不 同。
中国四合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
(三)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 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 程看,中国建筑 是保守的。据文 献资料可知,中 国的建筑形式和 所用的材料 3000年不变。
(三)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 态度的差别
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 ,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 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 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 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 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 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 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 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 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 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 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 创新的精神。
涉外旅游0934 黄丽
中 、 西 建 筑 的 区 别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区别
1 2
建筑材料的不同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中西方建筑比较
建筑空间布局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 米,“万神殿”高43.5 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 米。
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中西方城市的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形式的比较分析(一)中国的院落空间院落空间的代表是合院。
合院建筑以庭院为中心,所有房屋均面向庭院开敞,对外一般不开窗,形成内敞外闭的向心空间。
院落的围墙把外部空间又分为“内”和“外”两个层次,分别对应着私密(或半公共)和公共两种氛围。
建筑物和墙围合的“内部的外部空间(庭院) ”为人的存在划分了一个个“院”的空间。
它虽是一种简单的空间格局形式,却营建了一种秩序。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建筑历史中西方建筑比较
中西方建筑比较人类最初是栖息在树木上和洞穴中的。
自从人类建造了房屋后,就远离了风雨蛇兽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这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重要一步。
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
只有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中西建筑不仅与各自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大相径庭,而且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
建筑受自然物候、材质原料、社会条件、技术水平、思想观念、宗教文化、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造成了多种建筑形态的差异性。
爱斯基摩人彻冰雪为屋,中国西南地区人伐木竹建吊脚楼,这是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福建永定土楼的圆形城堡模式,大约与迁居此地的客家人防范土匪有关;埃及阿蒙神庙的巨型石柱,柱径比柱间距要宽,中世纪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则是宗教思想的影响所致。
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且有多层级纵深,形成渊湛、富赡的特点,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摆放。
这里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体系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这里有稳定、中庸、内敛、保守与和谐的内在特质在中国,君权、神权合而为一并以君权为最高威权,这在建筑中可看出端倪。
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却很少给人以“高”的感觉,只给人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
这与皇帝坐镇中央遥控四方有种内在的联系。
故宫以太和殿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庞大的建筑群,外围更有天坛、社稷坛、日坛、月坛等拱卫。
这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日月星辰的划分也若合符节。
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 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 把握,具有很强的写意性, 中国人也讲究逼真、论证, 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 前提,且形似逊于神似。
西方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 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 “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 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显然 体现出一种包罗万象的胸怀, 极具开放性。
1、抬梁式
2、穿斗式
3、井干式
西方传统建筑
西方古典建筑以石材为主.作为西 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罗马帝国,其 建筑绝大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希腊建 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构件的 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 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 这套做法以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 通常有以下几种柱式:古希腊的多立克 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克林斯柱式、还 有人像柱式:古罗马的多里克柱式、爱 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 和组合柱式。
二 中西建筑材料对比
中国传统建筑 以木材为主…
西方古典建筑 以石材为主…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中国古 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 木质结构,既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 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 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 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 地位。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 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具有三种 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 式。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 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 “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 乃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 着我们封闭的社会”、“中国 是一个‘秦砖汉瓦’的围墙的 世界”……
谢谢观看
• 巴洛克建筑是在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 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 强烈的色彩。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武汉大学本科生论文中外建筑史论文题目: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院(系)名称:学号:2专业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一二年十月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
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本文总结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西建筑;差异;分析一、中西建筑综合对比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二、中西建筑差异的形成原因的分析2.1地理环境原因中国人选择木结构建筑的原因在于:第一,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第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2.2空间观念原因西方人观念上“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
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
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
2.3社会环境原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
中西方建筑差异
1,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
2,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有着严密和谐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不同于西方几何图形的“盒子式”的外形。
在中距离上,西方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深刻的印象。
而在更近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建筑画梁雕栋、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装饰和鲜艳夺目的色彩3,西方主要的建筑风格a,罗马式罗马式建筑是因其借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造型、结构,又加以变革、发展而得名。
其建筑多为教堂。
风格与特色是: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结构;墙壁厚实,圆拱顶厚重;窗窄且小,主体建筑内部狭小、阴暗。
b,拜占廷式拜占廷式建筑是融古代西亚建筑的砖石拱券、古希腊建筑的柱式风格,和古罗马建筑的宏大气势为一体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建筑。
其建筑形制和结构的特点是:平面布局呈辐射状设计,中心为大穹窿(即圆顶式)结构的主体建筑。
公元7世纪后,拜占廷式建筑又出现了将中心的大穹窿式结构,改为几个小穹窿群,且平面面积缩小,增加高度的新风格建筑。
c,哥特式哥特,原为灭亡罗马奴隶制帝国的日耳曼族一个支系的名称。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倡导反对封建神权,复兴古罗马文化,遂以“哥特”作为建筑形制和风格的代称,以表示对封建神权的否定。
哥特式建筑以教堂为主。
其风格一改罗马式建筑厚重、阴暗的特色,和半圆形拱门的式样,代之以线条明快的尖拱券,造型秀挺的尖形拱顶(即小尖塔),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顶,轻盈的飞扶壁,修长的束柱,以及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棂等,给人以向上升华、神秘的感觉。
d,巴洛克式“巴洛克”,为葡萄牙语的音译,意为“畸形(歪扭)的珍珠”。
17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逐渐衰落。
此时兴起的巴洛克艺术即具有“反叛”之意。
故以此名为称,含有贬、否之意。
巴洛克式建筑即一反欧洲古典传统和“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这种建筑以矫揉做作、粉饰的手法,来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以获得特殊效果。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武汉大学本科生论文中外建筑史论文题目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院(系)名称:O一二年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
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文总结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西建筑;差异;分析、中西建筑综合对比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中国古建石头为主体。
西方古代建筑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界”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以于承重。
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 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 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 建筑风貌。
一般而言,以土木 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 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 优美。
然山水。
用建筑和墙加以围 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 假山错落……表明有将自然材料不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 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这刚气十足。
中国建筑形式圭寸闭。
西方建筑形式开房。
建筑形式不同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而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 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 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 城市 甚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
中西方在建筑上的差异有哪些
9
中西方现代建筑设计融合
中西方现代建筑设计融合
1
中西方现 代建筑设 2 计融合
3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现代建筑设计也在不断融 合
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逐渐吸收了西方的设计 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西方的现代建筑设计也在借 鉴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设计理念
这种融合为中西方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创意, 使得现代建筑设计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1
引言
引言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 映了社会的物质需求,还体现了人们的 精神追求
中西方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地理 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建筑上也表现出 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西方建筑的风格、材料、功 能、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 入了解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
2
中西方建筑风格差异
3
中西方建筑材料差异
中西方建筑材料差异
1.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通过斗拱、榫卯等结构连接, 形成了独特的木结构体系。此外 ,中国还大量使用砖、瓦等材料 ,用于建造城墙、房屋等
中西方建筑材料差异
2. 西方传统建 筑材料
西方传统建筑以石材 为主要材料,通过石 材的堆砌和雕刻,形 成了独特的石结构体 系。此外,西方还使 用混凝土等现代材料 ,用于建造高层建筑 和现代建筑
4
中西方建筑功能差异
中西方建筑功能差异
1. 中国传统建筑功能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多样,包括 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宫 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寺庙是信徒祈福的地方,园林 是文人雅士休闲娱乐的地方,民 居则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
中西方建筑功能差异
2. 西方传统建筑功能
西方传统建筑的功能也多样,包括教堂、 城堡、宫殿、市政厅等。教堂是基督教信 徒礼拜和祈祷的地方,城堡是军事防御和 政治统治的地方,宫殿是国王和贵族居住 的地方,市政厅则是市政机构办公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帕提农神庙
古希腊神庙大多采用庙宇外面一圈柱廊的建筑形式,比例匀称,庄严和谐,似乎已 经没有幽暗,神秘的意味,但是神庙的核心圣堂依然是一种非常封闭的小空间。只有一 个面可以通向室外,其余都是坚实的墙体。
帕提农神庙圣堂的中央供奉巨大的神像, 周围布置列柱,以衬托神像的高大。
中国的宗教建筑空间与西方这种幽暗、神秘 的精神空间很不相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于 幽暗封闭的空间的追求。
圣坛是装饰 的最为华丽的地 方,半穹顶上通 常都会有耶稣复 活升天的画幅, 这个半封闭的空 间使得其中的圣 坛有很强烈的象 征意义。
图:圣索菲亚大教堂
古埃及的阿蒙神庙,经过一系列的封闭的庭院和密集的柱厅到达一列小密室的尽 端,制造出神秘、压抑的效果。
南美洲玛雅人的多层金字塔 将庙宇建在塔顶,有巨大的阶梯直达庙门,庙不大,室内空间狭小,采光面积也 很小,显得非常幽暗。
三、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尺度比较
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一般都是单层的, 庙宇之类的建筑也都如此, 因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在考虑建筑尺度时都是以 人体尺度为出发点的,追求人的舒适, 宗教建筑注重群体组合。注重一 层层院的庭院进深的空间效果。通过门以及庭院来渲染庄严肃穆的宗教 气氛。并不追求建筑单体的高大的体量。只要求它的比例和谐。这与西方 古代神圣的教堂的超然尺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西方建筑空间上的对比
制作:李文超、蔺军广 李成、田玙豪
中西方建筑空间上的对比
一、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属性对比
二、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布局对比 三、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尺度对比
一 、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属性比较
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属性比较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区的主要标志,也是西方 文化区文化内容的主要成分。根据基督教的教义, 上帝是宇宙的精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 的,是宇宙的肉体,宇宙就是这两者的统一。无 论基督教的教堂是何种建筑风格,基本都会在平 面上表现十字型。
最后,从中国的宗教建筑空间可以看出,“天人合一” 的思想在中国 人的眼中‘ 天’ 既不是‘ 人’ 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是‘人’ 征伐改 造的对象,天地万物是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更期望与自然 建立和谐的关系。
西方的文明则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分离的关系上,其理想是征服和改造 自然。所以他们的宗教建筑追求巨大的体量与超然的尺度、朝竖直方向发 展,追求向上腾飞之势,教堂往往是村镇、城市的中心。巨大的体量使人 们无论在哪个角落都能见到直指向天的高塔和屋顶。 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过向高层发展的尝试,但总体上都是一种水 平的方式低平适中的尺度。 所以在中国的宗教建筑中没有出现过西方所追 求的那种高耸宏伟的室内空间形。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独特的空间形式, 不仅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材料所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 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五千年所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非常值得我们去 重新认识和研究的,无论是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维修以及现代建筑的创作 都可以从中吸收到营养。
图:圣索菲亚大教堂平面
如图,平面上表现十字型。 教堂的圣坛在最东端,象征基 督的头部,前面的横向空间象 征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两臂, 中部以下设正厅,象征基督的 身躯和腿部,整个教堂就是象 征着基督受刑。正厅是教徒聚 集进行礼拜的场厅。横厅一般 是管风琴和唱诗班的位置, 也 是教士们进行宗教仪式和讲经 布道的场所。
天坛在是中国一个独特的至高至上的空间,是帝王用来祭天的地方。 祭天是 古代最隆重的祭祀,皇帝每年冬至都要祭天,在登位的时候也须祭告天地,表示 受命于天。
天坛周围绕以 圆形平面和方形 平面的矮墙,墙 内不植树,墙外 是大片苍翠浓郁 的柏林,造成隔 绝的空间,从而 表现天的崇高、 神圣和皇帝与天 之间密切的关系, 产生人与天直接 交流的空间效果。
谢谢观赏
在西方,基督教认为上帝是救世主,在世人看不到的地方引导人,所以神和人的 世界是截然分开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教堂建造时追求超尺度, 穹顶和拱顶成为西 方教堂重要的空间特征, 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教堂的中厅越来越高,以表现上帝的 伟大和无所不能,它还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上方,从而达到人与神的沟通。
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北走廊
中国的佛教是一种 外来宗教,起源于印度。 印度的佛教最有代表性 的建筑是佛塔和石窟。 这两种类型的建筑室内 空间都很狭小,采光量 不大。 早期中国佛寺的平 面布局大致和印度相同, 以塔藏舍利子,作为教 徒崇拜的对象,位于寺 的中央,是寺的主体。
魏晋南北朝佛教有了很大发展,以殿堂为主的佛寺增多,因为这一时期 “舍宅为寺”的情况很多。佛寺要利用原来的住房,使得佛教建筑在很大程度 上中国化了。之后,汉传佛教的建筑形式都遵循了我国宫殿的形制,以殿堂, 楼阁为主,依中轴线对称布局。中国的寺庙建筑就像是一座座佛的住宅,一正 两厢,前堂后殿。中国的本土的宗教,道教建筑就更加如此了。在中国的这些 宗教建筑中都没有出现类似基督教圣坛的神秘的精神空间。
二、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布局比较
西方基督教建筑大都采用狭长的纵向空间形式,教堂的中厅不宽, 但 是很长。 巴黎圣母院的中厅,宽只有12.5m 而长为127m, 这就造成了教堂内部 空间导向圣坛的强烈动势。圣坛上铺金绣银,摇曳的烛光照着受难的耶稣基 督像,从而造成强烈的宗教情绪。
与西方相反,中国佛教和道教的殿堂建筑都是横长的空间。空间在水平方向 展开,佛殿中的佛像也都是横向布置,很少有只供奉一尊佛的情况,一般在主尊 佛像两侧常有菩萨、弟子,在整个寺院中更是供奉着各种各样的佛、菩萨和罗汉 等等。佛寺、道观的殿堂采用这种横长方形的空间布局便于佛像,神像的布置。